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1篇

我的家乡之所以会这么美丽,就是从环境综合治理开始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家家盖起了新楼。以前我们家乡的路都是泥路,现在都被修成路水泥路。大家的环境意识也被改变了,不再乱丢乱扔垃圾了,美化了环境,清新水源和空气,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现在我住的是新楼房。原来住的是草屋泥房,经过政府的帮助,就修成了楼房。我妈妈他们那个时候,吃不上大鱼大肉,都是吃菜、喝粥,可现在天天像过年,日日像过节,香肠、腊肉都吃膩了。真是幸福极了。有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真是党的政策好啊!以前我们养不起鸡、鸭、鹅,只有挣分分钱,现在有钱可以买鸡、鸭、鹅了,也不用挣分分钱,都是挣大钱了。好多家庭还买起了小车。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2篇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

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

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

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

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络子。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装进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3篇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初四一早,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从家乡出来的,每年端午节,妻子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一点螺煮给女儿吃。现在,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的粽子,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妻子也会包一些粽子,但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4篇

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从我们村中间穿过,把村子分成了两半,旁边有许多花草树木和石头,美丽极了!

春天,小河很清很静,一眼就能看到河底。旁边的树丛有许多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形成了一首好听的歌,为小河增添了许多生机。

夏天,树木郁郁葱葱得,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照在水面上,金色的光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像交错着的彩虹。

秋天,树叶枯谢了,落得时候好像正在翩翩飞舞的蝴蝶。然后落在水面上,像一只只小船正在行驶,好像在告诉动物们冬天就要到了,如果现在下起了蒙蒙得细雨,你就会感觉自己好像在仙境一样。

冬天,河水不知怎么了,好像刚从水箱出来似的,河水很浅很浅,白花花一片,漂亮极了!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5篇

(2)出发:男方携带六件或十二件礼,由车队放鞭炮后出发。 车队人数及车数均应为双数,不过四与八的数目最好避免。 (3)纳采:男方在到达女方家前一百公尺时要鸣炮, 女方家听到鞭炮声时,也要放鞭炮回应。 (4)迎宾:媒人先下车,由女方家的晚辈帮新郎开车门,并且端水给新郎洗手洗脸, 新郎需赠送红包答谢。 (5)介绍:男方车队人员将聘礼搬入女方家大厅交给女方父母, 女方需给搬聘礼人员红包,之后由媒人介绍双方亲人相互认识。 (6)奉甜茶:女方在祭拜祖先后,请男方人员依序入座,新郎应坐在末座。 新娘由媒人陪同,奉甜茶给男方亲友,媒人同时在旁念吉祥话。 (7)压茶瓯:男方亲友喝完甜茶后,新娘出来收杯子, 男方亲友要将红包放在茶盘上,用茶杯压住。 (8)戴戒指:新娘收完压茶瓯红包后, 由媒人陪同坐在大厅的高椅上,双脚则踩在小圆凳上。 新郎将系有红线的金、铜婚戒,戴在新娘右手中指,取同体同心之意。 新娘在戴戒指时手指略弯,不让新郎套到底。 之后准婆婆也为新娘戴上项鍊、手镯等见面礼。女方家燃炮庆贺。 (9)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先由准新郎对女方家属,改口称呼过一次, 再由准新娘对男方家属同样改口称呼一次。 (10)祭祖:女方父母及新人祭拜祖先,禀告婚事,由舅父点烛,媒人说吉祥话, 香柱插进香炉后不可拔起重插,忌讳重婚。 (11)回礼:女方将男方送来部份聘礼退回一部分, 包括礼香礼烛礼炮各一份、几盒喜饼, 另外再回赠新郎预先准备的六或十二件礼物。 (12)订婚宴:女方设宴款待参加订婚礼的双方亲友及媒人, 准备鸡腿扎红纸和红包送给男方的幼辈, 男方要准备压桌红包给女方,支付喜宴费用。 在喜宴没有结束前,男方不向女方招呼,更不能说再见, 就要先行离席,因为忌讳下聘之事再来一次。 (13)分饼:喜宴后,女方将喜饼分送给亲朋好友与左邻右舍, 表示广告周知女儿己经名花有主。 (14)告祖礼:男方回家后应由父母或长陪同焚香祝祷,禀告祖先及神明。 <现代版> (1)订婚流程现代及传统差别不大, 不过迎宾时由女方晚辈开车门后,大多省去端水给新郎洗手一节。 (2)现代媒人大多为男方长辈,接近介绍人的角色,不是职业媒人, 因此也在各仪式中说吉祥话的仪式也省略。 (3)戴戒指时手指要不要弯,己经成为订婚仪式中最「好看」的戏码, 许多新人不信这一套,一套到底也很常见。 (4)取消改称呼的仪式。 (5)男方在订婚宴时未结束时先离席, 不过由於许多新人在订婚后还有许多待办事项,例如送喜饼、整理聘礼等, 因此有些准新郎与男方家属一起离席后,稍后再回到女方家。 订婚,又称婚约,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的仪式: 订立婚约、交换礼物、 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的程序,不经订婚的婚姻,不 失其婚姻的效力。而现代的开放也使得先前繁冗的礼节变得更加简单,随意。 订婚的大体流程因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而定。按照时间和地域来分,可以划为传统订婚仪 式和现在订婚仪式。一般传统订婚有很多细节讲究,很规范;现在订婚则相对增添了很多时 尚因素。

一、传统订婚行聘礼品

1、一般礼品 、 .熟牲礼:童子鸡 (即将生蛋而尚未生蛋的小母鸡) 一只、鱼一条、肉一块及米酒一坛,寓有 起家、诫示妇德、室家吉祥、期作贤妻良母之意。 .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偕老、无限幸福之意。 .香炮烛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烛(龙凤成对喜烛),用来敬告祖先、互 相祝福、吉祥平安、增添喜气、两家联亲、事业兴振之意。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送给女方做红汤圆的材料,有团团圆圆、 美美满满之意。 .面线:象征两姓联姻,美满姻缘一线牵、福泽绵长、子孙幸福无涯之意。 .福圆:即龙眼干、桂圆,用来祝福子孙兴旺,含有龙的传人、圆满多福、代代相传、生生 不息之意。 .上头布:乃男女双方互赠的礼品,男方备有六礼,女方回报十二至十六种,所选之礼品均 为日常生活之所需,寓有全福全寿、吉祥喜庆之意。

2、特别礼品.半猪:生猪肉半只或洋火腿(十八或三十六条),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特别礼品 .生鸡:阉鸡六只,表示婚姻基础永固、内外一片祥和蓬勃之气。 3.鲜鱼:名贵鲜鱼六条,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4.好酒:二十四瓶,表示一年二十四节气都平平安安、爱情浓

郁。 .面线:表示福泽绵长之意。

3、共同礼品.大订用:传统行聘用「金钱」为重礼,通常选用新钞票以红纸圈起,男方送女 、共同礼品 方之礼品:衣料、皮包、鞋子、腰带、手表、手镯、耳环、头饰、化妆品、被褥、头 巾、 丝袜、茶具、针线盒....等,女方送男方之礼品:皮鞋、皮带、皮夹、领带、衣料(西装)、袜 子、手表、袖扣、领带夹、刮胡刀、帽子、衬衫.... 等。 .小订用:选用新钞票以红纸圈起,金额较大订少。 .金饰: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或钻石项链、钻戒....等。

二、现代订婚行聘礼品

1、男方应备办的礼品.聘金 、男方应备办的礼品 .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及手表 .礼饼 .四色糖(桔饼、冬瓜糖、冰糖、糖果)、茶叶、龙凤烛一对、排香一对、祖纸一对、龙凤炮 一对 .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 .斗二米、福圆、糖仔路、伴头花一盒、半猪(或洋火腿十

八、三十六条)、面线六束、好酒 二十四瓶 .馈赠女方之礼品(衣料、皮包、皮鞋....等) .酒席礼(压桌礼) .媒人礼 .依地方礼俗可另备: 厨仪:厨师礼 端仪:端菜服务礼 盥洗仪:端脸盆水礼 携仪:迎送接待礼 簪仪:化妆礼 捧茶仪 哺仪:答谢从小养育之恩 轿仪:请新娘上车轿之礼 阿婆菜:鸡一只、猪肉一块、鱿鱼一条

2、女方应备办的礼品 、 .抬礼品礼: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 .甜茶 .甜汤圆、点心 .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五谷种子、生炭、灯芯、棉、袋仔丝、红糖、铅钱、铅粉、肚围 .石榴、桂花盆栽各一盆 .回赠男方的礼品(皮鞋、皮带、皮夹....等) .媒人礼 订婚程序>> 订婚程序 通常「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 「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 协商合意即可。以下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

二、六或十二个红木盒装盛,人数

六、十或十二人,于 车队装载完毕后,鸣炮出发赴女方家。 .男方车队至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鸣炮,女方亦鸣炮回应。 .媒人先行下车,其余接着陆续下车,准新郎最后,由女方幼辈(男)开车门请出并端洗脸水 让准新郎洗手、擦脸,准新郎给该幼辈红包礼。 .男方人员将行聘礼品(红木盒)交与女方抬礼品人员。 .男方亲友依序进入女方家。 .女方长辈招呼男方亲友依长幼入座,准新郎居末座。 .坐定后,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亲友给女方(准新郎最后介绍),再介绍女方 亲友给男方。 .礼品陈列就绪后,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礼品点交予女方家长。 .女方亲友将礼品收好,并在神案桌上陈列祭品,准备祭拜女方祖先。 .准新娘双手捧茶盘(上置甜茶若干杯,视男方人数而定),由好命(有福气)的妇人(或女方女 长辈)搀扶出堂,向男方亲友(由长而幼,准新郎最后)一一敬茶 后退堂,(出堂和退堂时向男 方亲友一鞠躬)。 .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挂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 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 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 准新郎站在准新娘右边,面对准新娘。 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套入准新娘右手中指(套入前应配合拍照者)。 准新郎伸出左手,准新娘右手拿戒指,套入准新郎左手中指(套入前应配合拍照者)。 准新郎将红包礼交给准新娘。 .戴完订婚戒指后「改换称呼」 ,媒人带着准新郎,对女方之长辈、父母、亲友依序改口, 一一称呼过一次,准新娘对男方之长辈、父母、亲友依序改口,一一称呼 过一次。 .请准新娘之母舅「点烛燃香」 ,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 .女方父母及准新人祭拜祖先。 .女方将行聘礼品退还部份,连同回赠礼品装入红木盒,交给男方亲友装载上车。 .订婚仪式完毕,女方端出汤圆或点心招待男方亲友,之后在家备席招待男方或转赴餐厅宴 客。 .用餐毕,男方家长给压桌礼,并离席准备返家。女方幼辈捧洗脸水(内放毛巾)给男方亲友 洗手。 . 「送客不相辞」即男女双方不要说「再见」 ,以免发生枝节或有再婚之虞。跨门坎时亦不可 踢到门坎。 .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作为订婚喜讯之通知。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所以各个地方的订婚习俗也是各有个的特色,我们简单整理了一下, 传统的订婚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 12 个步骤: 1.祭 祖 请新娘之舅父点烛燃香,女方要给母舅“点烛礼”(男方提供)点「排香」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6篇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范文第1篇我的家乡之所以会这么美丽,就是从环境综合治理开始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家家盖起了新楼。以前我们家乡的路都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