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系数论文范文
服务系数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服务系数论文 第1篇
一、理论综述
国外对现代服务业分类应用比较广泛的是beyers的划分标准。他依据各服务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将服务业划分为新兴服务业、补充性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三大类。国内对现代服务业在理论的内涵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定量分析的可操作性, 本文对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的划分, 共涉及14个行业, 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 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 经济发展水平高, 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 高校、科研机构密集, 具备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条件, 下文便以区位基尼系数为测度指标, 测定北京各类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及历年变化情况, 探讨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划分
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设想, 将北京市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四类功能区。
2. 测度指标区位基尼系数
3.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用以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指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年~2011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 由于采用总产值更能反映生产规模, 因此本文计算北京市四大功能区的区位基尼系数采用的各功能区各行业总产值, 均以当年价格进行核算。
三、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根据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 计算出北京市14个行业7年间连续的区位基尼系数, 见表。
1.在14个行业中, 从20052011年各行业年均区位基尼系数来看, 有6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高于0.6, 有5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介于0.5到0.6之间, 3个行业低于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区位基尼系数最高, 超过0.7, 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金融业, 这些是也是北京市各行业产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几个行业, 其集聚程度大于其他行业。总体可以看出, 基于区域要素禀赋的不同, 各省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时, 都发挥了各自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对于不同行业, 产生集聚的原因不同, 从而形成的行业分布也不尽相同。
2.从2005年~2011年区位基尼系数变化率来看, 14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呈现增长趋势,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增幅达到10%以上, 尤其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增幅达到21.5%;14个行业中有4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出现下降趋势, 降幅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基尼系数处于增长态势的行业中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存在较强的规模效益, 而且知识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快, 行业产品的需求弹性也比较大;处于下降趋势的各行业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 基本上都属于成熟产业, 区位基尼系数下降的原因部分在于政府规制、产业调整的结果, 从而导致北京市有的产业布局呈现分散化状态。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发现北京现代服务业总体集聚现象明显, 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最为显著, 而交通运输及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公共管理行业的集群效应相对而言较低。总的来说,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 产生了很大的集群效应, 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抓住发展机遇, 北京市政府需要加强公共交通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进一步降低交通成本。严重的道路拥堵造成了交通空间成本的大幅上升, 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威胁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加强路网规划, 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和建设力度, 限制私家车保有量, 进一步研究“限行”等措施降低交通空间成本。
对于信息技术服务业, 应加强对中关村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商务服务业, 要积极利用首都知识密集的优势, 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商务服务, 积极吸引国际著名商务机构入驻北京。由于金融行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在首都核心区集聚程度已然很高, 而向“多中心”转变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应积极引导次中心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而在城市中心区则应缓解人口压力, 突出城市特色, 强调文化底蕴。最后, 应健全各类相应的法律法规, 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人民福利水平, 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摘要: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成为影响城市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 对城市经济所起到的增长引擎作用和转型先导作用越来越大。北京已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其中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王先庆, 武亮.城市与行业结构交互效应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研究, 2013 (04)
[2]顾朝林.服务经济下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城市问题, 2012 (09)
服务系数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精轧模型;屈服应力;热传导系数;厚度层别
自2011年3月以来,京唐热轧1580生产线精轧模型对厚度的控制经常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对于同一目标厚度的板坯,其设定值相差许多,造成实际厚度轧制效果不佳,板坯的成材率不高。通过在精轧模型中增加厚度层别,减小了厚度变化对模型控制的影响,提高了屈服应力自学习参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计算精度,并使板坯成材率得到了提高。
1 分析研究
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是轧制力模型的重要设定变量,直接影响着轧机出口的厚度控制,它又分为整体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各机架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分别存放于InterBase数据库表GRADE和表GRADE_STAND_FACTOR中;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对精轧出口温度的控制有重要的影响,它也分为整体热传导自学习系数和各机架热传导自学习系数,也同样分别存放于InterBase数据库表GRADE和表GRADE_STAND_FACTOR中。这两类重要的系数都要根据轧钢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学习模型不断调整,改造前只有针对不同钢种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以及不同机架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热传导自学习系数也只有针对钢种和不同机架的热传导自学习系数。
原有模型没有针对不同厚度来对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来分类。因此对于同一钢种但不同厚度的板坯设定轧制力时,它们使用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是同一参数,而不同厚度的钢种原模型会根据实际轧制效果将相应钢种的自学习系数进行调整。
当同一钢种的板坯更换厚度时,其设定轧制力使用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是上次不同厚度的板坯的学习值。这就导致了每次更换厚度规格时前几块板坯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调整缓慢,轧制厚度不理想。热传导自学习系数也是利用上次不同厚度板坯的学习值进行设定计算,最终导致精轧出口温度与目标温度偏差较大。
由于上述情况,采用了在控制模型中增加厚度层别对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的分类控制方式,对轧制力模型的此模块进行调整。
2 改造前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
在InterBase数据库的GRADE表中存放着对应钢种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只能根据Grade分类查询;在表GRADE_STAND_FACTOR表中存放着相应机架的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只能根据Stand分类查询。这种方式优点是检索速度快、修改方便;缺点是控制参数很不稳定,当更换厚度时,不会对不同厚度规格的板坯分类设定,所以经常出现换厚度后前几块厚度控制不理想的情况。
轧制力由于受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不稳定,致使每次当同一钢种的板坯更换厚度规格时,多块板坯的精轧出口厚度控制偏差较大,不能达到出产标准。同时热传导自学习系数的不稳定也对精轧温度和速度产生影响,导致更换目标厚度规格时多块板坯的精轧出口温度控制偏差较大。
3 针对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的改造方案
针对屈服应力自学习系数和热传导自学习系数不能适应带钢目标厚度变化,精轧出口厚度、温度控制不稳的问题,我们对模型数据库表GRADE和GRADE_STAND_FACTOR结构以及其相应程序进行改造。
3.1 第一种改造方案
计划在原有表的基础上增加厚度分类,并在读写数据表的程序中增加关于厚度检索的条件。在数据库的Grade表原有索引的基础上增加新索引Thickrage,实现对同一钢种不同厚度的屈服应力和热传导系数的控制,在表GRADE_STAND_FACTOR表中增加新索引Thickrage实现对同一钢种不同目标厚度的各机架屈服应力和各机架热传导系数的控制。
这样修改优点是对数据库和程序的改动较小;但是同时也有其相应的不足,Grade表和GRADE_STAND_FACTOR中还存在其他自学习系数,如BODYCORRECTIONFACTOR、GROUPNAME、GRAD-
ESLOPCPRRECTION等,考虑改动表结构会影响上述这些系数的使用,同时会造成数据库读写速度慢,系统维护困难。
3.2 第二种改造方案
针对第一种改造方案有其弊端,我们经过细致的研究之后,在数据库的Grade表和表GRADE_STAND_FACTOR之外,建立新表格来存储屈服应力与热传导的自学习系数,也就是增加厚度层别,从而形成了第二种改造方案,即现行控制方式。
为增加厚度层别,在数据库中分别建立表GRADE_1和GRADE_STAND_FACTOR_1,在GRADE_1和GRADE_STAND_FAC-
TOR_1中增加了Thickrage索引分类,每次模型调用自学习参数时,会根据GRADE和Thickrage关键字检索表GRADE_1结果或者stand和Thickrage检索表GRADE_STAND_FACTOR_1结果,进行自学习。
通过上述改造,同一钢种的板坯,在轧制时会根据厚度层别分别对屈服应力与热传导系数进行各自的自学习调整,在轧制力、温度、速度设定时也会从不同厚度层别来考虑屈服应力系数与热传导系数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更换厚度规格时多块板坯的终轧厚度、温度控制不稳的现象。
同时对原有数据库表没有改动,不会影响以后Grade表和GRADE_STAND_FACTOR中其他自学习系数的使用,也有利于系统维护。
4 结语
余期望系数与基尼系数比较研究 第3篇
一、研究方法
洛伦兹曲线法是借助图形直观地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非量化的定性指标。图1中横坐标是人口累计比重, 纵坐标是收入累计比重, 根据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所以, 在应用时存在限制条件, 即当两洛伦兹曲线不相交时才可用于比较, 而相交时则不能进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比较。洛伦兹曲线的位置越低,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越严重。
洛伦兹曲线和绝对平均线 (对角线) 之间的月牙形面积S, 可以用来表示实际收入分配不平等性。这块月牙形面积越大, 洛伦兹曲线弯曲度越大, 说明收入差距越大, 贫富两极分化越严重。反之, 这块月牙形面积越小, 洛伦兹曲线越平缓, 说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小, 贫富两极分化越不明显。根据月牙形面积S与绝对平均线右下方的三角形面积P, 可以计算基尼系数, 见式 (1) (几何法) 。
基尼系数G=S/P (1)
为计算方便, 基尼系数G的数值常按式 (2) (基尼平均差法) 计算:
式 (2) 中n是人口等分组的个数, yi是人口等分组收入的均值。
余期望系数是国内学者近些年来新提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的测量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从信息量角度出发而设计出来的指标。设p是事件B发生的概率P (B) =p。对于不容易发生的事件, 我们越要想全面了解, 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因此对于事件B发生所需的信息量假定为p的减函数log (1/p) 。假如有n个事件, 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1、p2…pn。从概率论的期望公式出发, 期望信息量则可定义为:
单位:%
单位:%
概率p1, p2, …, pn的值越接近, 期望信息量E就越大。如果p1=p2=…=pn=1/n, 则E达到最大值logn。于是可定义余期望系数:
如果把pi视为第i个单位所占的收入份额, 即pi=Wi/ΣWi, (Wi为第i个单位的收入, i=1, 2, …, n) , 则余期望系数μ可以测度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该系数愈靠近0, 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小;愈靠近1, 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大。
与基尼系数相比, 由于余期望系数的数学含义及表达式简单明了, 不涉及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因此其计算精度能得到保证, 根据余期望系数作出的分析判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资料与结果
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2005—2008年的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作基尼系数和余期望系数计算结果的比较。在计算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性时, 国际上常用收入5等份分组数据进行计算, 而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为7分组不等距分组数据, 因此先将数据转换为5等份分组数据, 见表1。根据上述5等份分组数据, 分别计算基尼系数 (几何法, 式 (1) ) 、基尼系数 (基尼平均差法, 式 (2) ) 和余期望系数 (式 (4) ) ,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根据2005—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数据, 由几何法计算的基尼系数比由基尼平均差法计算的基尼系数要略微大一些, 平均大5.6%。余期望系数的计算结果明显比由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基尼系数要小, 同一资料计算的余期望系数的数值约为基尼系数的1/3, 差别明显。
此外, 基尼系数的一个不足之处是缺乏可加性, 而余期望系数与之不同具有可加性, 下面以表3、表4资料为例说明其可加性。
表4中, μt为总余期望系数, μg为单位间余期望系数, μm为单位内余期望系数, μ1、μ2、μ3、μ4、μft、μsd、μtd为组内 (单位内) 亚单位的余期望系数, μ1、μ2、μ3、μ4为第三产业包含的4个亚单位 (4个层次) 的余期望系数, 4个层次分别包含不同的内容。μft、μsd、μtd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余期望系数。余期望系数的可加性是指表3、表4的μt是μg和μm之和, 如表3中的1999年μg (2.374) +μm (3.292) =μt (5.666) 。μm为组内亚单位的余期望系数的加权和, 权数按亚单位人数比重计算。但是经过细致的研究发现, 根据表3、表4依据的江苏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的组内亚单位的余期望系数的加权和与表3、表4的μm值有差别, 以1999年的有关数据为例, 详细的比较数据, 见表5。
(注:计算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结论
虽然国民收入分配公平性研究是一个常见的重要课题, 但是现有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科技工作者不断提出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余期望系数是近些年来由我国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方法, 之后许多人开始采用余期望系数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性等分析。
求职,安全系数几何? 第4篇
·八成以上的求职者在应聘前会利用网络,搜寻应聘公司的相关信息
·近四成的求职者面试后对公司福利不能逐一了解
·劳动合同缺失最严重的两项是“工作内容”和“劳动保护与劳动条件”
·将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在遭遇求职陷阱时采用“临时抱佛脚”
·超过三分之一的求职者在遭受职场“陷阱”后“默默忍受”
一过年,马上就迎来招聘的高峰,大学毕业生招聘进入中盘,打工族也开始猎食;在搭上开往春天地铁的求职班车上,“求职安全系数”又会怎么样呢?
日前,前程无忧对“求职安全系数”进行了投票调查,共有1 0 6 4人完成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9.45%,女性受访者占40.55%;大专学历的为30.01%,本科学历的为37.06%;拥有2~5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占59.45%;29.63%的受访者就职于欧美企业,还有25.12%的受访者就职于民企和私企。
最信赖大型专业招聘媒体
受访者最信赖的招聘渠道依次为:大型专业招聘媒体、公司网站招聘以及招聘会。在补充回答里,受访者认为“亲友推荐”最值得信赖且最为有效;而对于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受访者而言,“有名有姓”的猎头公司是很好的渠道;应届生则青睐于学校推荐或者校园宣讲会。在调查中,还发现女性受访者比男性受访者更青睐于大型专业招聘媒体和行业分类招聘媒体,男性受访者对于招聘会的信赖程度要高出女性受访者3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表示最信赖大型招聘媒体的深圳地区受访者居各地之首,而深圳地区和江浙两省的受访者同时表示,除大型招聘媒体外,公司网站招聘形式也是他们非常信赖的招聘渠道。招聘会这个形式最受江浙两省和北京受访者的欢迎,深圳求职者对于招聘会的态度则较冷淡。
从行业来看,加工及制造业的受访者对大型专业招聘媒体的信赖度超过其他行业;电子技术业、金融业的受访者对招聘会的信赖程度超过平均值逾10个百分点; 咨询业和广告业的受访者更青睐公司网站招聘的方式;而生物/制药/保健/医药业和建筑/设计/装潢业等专业性较强的受访者对行业分类招聘媒体的信赖度要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从工作年限来看,应届毕业生和有1~2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对招聘会的信赖度较高,拥有5~10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对大型专业招聘媒体的信赖度超出平均值近15个百分点,此外,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受访者在补充回答中纷纷表示信赖猎头公司,愿意把相关的应聘事务交给信得过的猎头公司全程打理。
缺乏“专业”保护意识
大部分受访者在求职时不乏自我保护意识。8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在应聘前会利用网络,搜寻应聘公司的相关信息,更有3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还会亲自去应聘公司实地考察环境;亲朋好友绝对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源”,3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若身边有“知情人”,会向他们打听应聘公司的信息;也有一小部分受访者会采用“直接手段”,打试探电话去应聘公司。然而当询问到在应聘前是否会去了解相关的劳动法条例时,很少有受访者表示会采用如此 “专业性”的手段。也有应聘者表示,自己若是通过猎头公司找工作的,则把“安全防范”也交给猎头公司去把关了。
“安全防范措施”,由于女性沟通能力较强,因此不少女性受访者表示会采用打电话的方式“试探”应聘公司,而在应聘前会否了解相关劳动法条例这项上,女性受访者的积极性明显要低于男性。虽说女性较男性心细谨慎,但在求职“安全防范措施”上,女性求职者表现得不够积极,专业防范意识也不强。
如今网络发达,各地求职者都表示在求职前,多会通过网络手段搜寻公司信息。除此之外,上海的受访者在了解相关劳动法条例这项上有很积极的表现,在职场大军中是最具“专业”保护意识的。广州的受访者在采用“实地考察”手段上占各地之首,这是一种很直观的自我保护手段,若觉得招聘信息及公司有蹊跷时,不妨拉上家人或者朋友、同学一起去踩点,一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二来也可以加大保险系数,以防孤身一人落了单。深圳的受访者较青睐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消息,虽说深圳地域面积相对小,人脉关系可能更紧密一些,但遗憾的是,深圳的受访者在“了解相关劳动法规”一项上是各地比率最低的,其实专业手段往往比亲朋关系更有力更安全。
安全不仅在入职前
在面试后,受访者了解得最清楚的是公司背景(包括公司规模、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性质等)以及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对工作环境也能有个表象了解;工作报酬是个大问题,通过面试了解也会“心里有数”;然而对于公司福利(包括四金、奖金制度、休假问题等),将近4成的受访者表示不甚了解,或者不能逐一了解。
人力资源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女性求职者在找工作和跳槽时,对于工作环境的敏感度甚至大于对薪资的敏感度,这点也反映在面试过程中。有关数据显示,女性受访者在面试后,对于以上各情况均了解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受访者,对工作岗位和职责以及工作环境的了解更是超出男性受访者近6个百分点。同样,工作年限越长久的求职者,面试后“心中有谱”的比例也越高。
入职以后,当然要签订劳动合同,46.0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签的劳动合同包括了“劳动合同期限”(包括试用期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岗位的明确)、“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各项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一般来说,工作年限越长,必备合同条款越不会随意缺失。不过在这次调查中还是有一半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劳动合同有缺失,缺失项最严重的是“工作内容”和“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这两项。此外,“劳动报酬”、“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和“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也属于较容易缺失的项目。据上海市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统计数据:社会保险、拖欠克扣工资、经济补偿金、辞退和加班工资已是上海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争议焦点。因此,广大求职者在应聘前还是应该了解一下相关劳动法知识,专业而全面地武装自己。
保护自己 进退两难
“ 陷阱” 无处不在, 面对求职“ 陷阱”,且看大家会采取何种态度面对: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会“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武装自己”;也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采取“临时抱佛脚”,“遇到了再想对策”;还有一成的受访者表示迫于生计问题,急于求得工作,“顾不得危险了”,明知是陷阱,也只能跳了再说,尤其是男性受访者选择这项的比例要高出女性3个百分点。从地区来看,北京和浙江的受访者在这一项上的选择人数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江苏省的受访者虽在采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方式上是各地比例最低的,但在“临时抱佛脚”的比例上却又是各地比例中最高的。在这里我们要提醒求职者的是:“见招拆招”的不安全系数也不小,最保险的做法还是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手段武装自己。从工作年限来看,拥有2至3年工作经验的受访者选择“急于求得工作,顾不得危险”的比例是最高的。工作2至3年的受访者多担心若找工作不顺,会带来自己职业生涯的“断层期”,因此只能铤而走险,出此下策了。一份不安全的工作,一次受伤的求职经历可能比“职业空白期”带来的危害性要大,因此,还请各位求职者善待自己啊!
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工作经验在8年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少人问津的“一味抱怨,不检讨自己”这一选项。看来有时“经验主义”也会害人,自信经历了职场风雨,大多“陷阱”都逃不过自己的法眼了,然而一旦遇到,却“内伤深重”,所以不由地会把埋怨情绪转化到外界。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不论是初出茅庐的新鲜人还是职场大牛们,都要保持警醒,切莫掉以轻心。
而万一不幸遭遇了陷阱,38.2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向何处喊冤,只能默默受”;27.73%的受访者表示会“诉诸法律,打官司”;20.21%的受访者会“通过网络广告天下”给后来者提个醒;13.82%的受访者将会“求助于电视报纸等媒体”。而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男性受访者的比例要高出女性求职者5个百分点,女性求职者则更多地表示“不知向何处喊冤,只能默默忍受”。
从地区来看,广州和北京的受访者更信赖媒体的力量,选择“求助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浙江和上海的受访者则是两极分化——“默默忍受”和“诉诸法律”这两项均高于其他地区;江苏的受访者在各地中是最愿意通过网络,把自己的遭遇广告天下的;深圳的受访者则较信赖法律武器和媒体的力量。
工作年限越短的受访者,遭遇陷阱后“默默忍受”的人数越多,但“通过网络广而告之”的比例也越多;而工作年限越长的受访者则更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拥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受访者遭遇陷阱后,选择“诉诸法律”的比例要高出平均数10个百分点。
对话:本刊记者VS安然 (科锐咨询资深人力资源顾问)
《职业》: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如何让自己变得安全呢?
安然:这些年招聘单位欺骗应聘者的事情也不新鲜了,除了劳动部门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外,应聘者自己也要在主观上做一些准备。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想真正保持安全,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就必须用专业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场防“陷阱”忌“三心”。第一是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第二就是心急,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报名费、服装费、培训费、证件费等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最后是糊涂心,眼下工作难找但并不等于“拉到篮里都是菜”,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如果仔细研究还是能看清招聘中的大多数猫腻。
《职业》:在应聘中,求职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安然:可以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来谈这个问题。“望”就是眼观四路,观察公司所在
服务系数论文 第5篇
复蓄系数为蓄水工程设计中年供水里与兴利库容之比值, 水利工作者目前对雨水集蓄工程的复蓄系数 (或称复蓄次数) 研究颇多, 提出了诸多宝贵经验。笔者将复蓄系数的含义引入到调节水库中, 对我省不同流域水库的复蓄系数~库容系数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两者存在乘幂函数关系, 并推算出不同库容系数的复蓄系数参考值。
1 复蓄系数与库容系数关系分析
1.1 流域划分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上,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充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 179 mm。我省河川来水由天然降水补给, 降水颇为丰富, 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南多北少, 山区多河谷少。贵州省全省河流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 北属长江流域, 南属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总面积11.57万km2, 珠江流域总面积6.04万km2。
1.2 应用资料
采用最新出版刊印的地形图量算流域参数及水位~面积、库容曲线。
根据各水库所在区域的站网布设状况, 结合流域的气象特性、产汇流特性、下垫面条件、面积差异等因素, 采用水文比拟法、降水径流频率相应法等方法作出长系列逐月逐旬径流成果。
对水库下游河道生态环境水量, 依据《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 (SL429-2008) 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SL/Z322-2005) , 经调查分析, 下游河道无重要水生生物及水生植物, 生态环境用水按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0%下放。
1.3 复蓄系数与库容系数关系分析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进行径流调节计算, 依据上述应用资料逐时段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单时段水量平衡公式如下[1]:
式中:Vt、Vt-1为t时段末、初水库的蓄水量, 万m3;Q入, t为t时段内平均入库流量, m3/s;Q用, t为t时段总用水流量, m3/s;Q损, t为t时段水库损失流量, m3/s;Q弃, t为t时段无宜弃水流量, m3/s;Δt为计算时段长。
据上述基础资料调算出各水库在保证率P=95%的供水量、复蓄系数成果见表1[2]。
据我省长江、珠江流域各水库复蓄系数和库容系数成果, 采用Excel绘制两者关系曲线, 见图1, 不难发现两者呈幂指函数, 其相关系数为0.98, 相关性较优, 函数关系如下:
α=9.38β-0.50 (2)
1.4 不同库容系数的复蓄系数参考值
据上式推算出不同库容系数对应的复蓄系数参考值, 见表2。
1.5 成果的应用
研究复蓄系数与库容系数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 在以需定供时, 已知各部门用水量, 可初估新建水库规模。如某工业园区年需水2 000万m3, 经研究新建一座水库为其供水, 当水源坝址确定后其来水量、水库库容相应确定, 拟定某正常蓄水位, 据复蓄系数关系与库容系数推算可供水量, 供水量满足需水要求时, 拟定的正常蓄水位即为水库规模。其二, 在区域 (行政区或流域) 水资源规划中, 可根据上述复蓄系数初步分析可供水量的合理性。
2 结 语
复蓄系数的因素较多, 有降水、产汇流、各部门用水过程等因素。相同调节性能时, 设计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越均, 复蓄系数越大, 汛期用水量占比越大, 复蓄系数也越大。
受诸多因素之影响, 不同区域复蓄系数与库容系数不一致, 本文通过我省两流域不同调节性能水库的分析, 推算出两者的幂指函数关系, 并进而推出不同库容系数在95%供水的复蓄系数参考值, 可供以需定供时初步估算水库规模或水库规划设计过程中合理性分析参考使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供水利水电工作者参考。
摘要:贵州省属典型的南方湿润地区, 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根据我省诸多水库的复蓄系数与库容系数的关系研究, 推导出不同库容系数对应的复蓄系数参考值, 在水利规划与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库,库容系数,复蓄系数,乘幂函数
参考文献
[1]梁忠民, 钟平安.水文水利计算[M].2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服务系数论文 第6篇
1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含水率
含水率有质量含水率和体积含水率之分, 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GB/T11969—2008)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11968—2006) 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GB25762—2008) , 无论是含水率的试验方法, 还是含水率的性能指标, 以及在生产、建筑应用过程中所说的含水率, 均指质量含水率而言。而行业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 (JGJ/T17—2008) , 规定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指标, 是在体积含水率为3%条件下的导热系数指标。在JGJ/T17 条文说明中确认体积含水率3 %:为“正常含水率”不尽合理。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 现就质量含水率、体积含水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介绍。
1.1 质量含水率和体积含水率
质量含水率wm是指材料在含水状态下, 所含水的质量占材料绝干质量的百分率。由下式计算:
体积含水率wv所吸水的体积占材料自然状态体积的百分率。由下式计算:
式中mw——材料所含水的质量, g或kg;
m'w——材料含水时材料的质量, g或kg;
m——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绝干质量, g或kg;
Vw——材料所含水的体积, cm2或m2;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cm2或m2;
ρw——水的密度, g/cm3或kg/m3。
1.2 质量含水率与体积含水率的关系
质量含水率与体积含水率的关系, 由式 (1) 除以式 (2) , 整理得:
水在常温常压下的密度ρw=1 000 kg/m3, 所以:
1.3 不同干密度的蒸压加气混凝土体积含水率为3%时的质量含水率
体积含水率为3%的, 干密度分别为300 kg/m3、400 kg/m3、500 kg/m3、600 kg/m3和700 kg/m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质量含水率, 可由式 (3) 计算求得, 见表1。
2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及蓄热系数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 是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用于围护结构时, 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计算的主要热工计算参数。
2.1 导热系数
某种材料的导热能力大小可用导热系数λ来表示。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 1 m厚的材料, 两侧表面的温度差为1 ℃,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单位用W/ (m·K) 。计算式如下:
由导热系数的定义可以看出, 某种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 其保温隔热能力越好。蒸压加气混凝土则在导热系数方面呈现出比较突出的优势, 可以看作节能建筑理想的墙体材料。
导热系数是材料的一种热工性质, 其大小受到自身的物质构造、孔隙率、表观密度、湿度、温度和气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 材料受潮后, 导热系数会增大, 这在多孔材料中, 如蒸压加气混凝土中最为明显。这是由于当材料中的孔隙有了水分之后, 则孔隙中蒸汽的扩散和水分子的热传导将起主要传热作用, 而水的导热系数为0.58 W/ (m·K) , 比静止空气在常温下的导热系数0.025 W/ (m·K) 大20多倍。如果孔隙中的水结成了冰, 则冰的导热系数为2.33 W/ (m·K) , 相当于水的4倍、空气的90多倍, 其结果使材料的导热系数更加增大。因此, 在应用保温隔热材料时, 一定要采取防水及潮措施, 以提高保温材料的保温隔热效果。
2.2 蓄热系数
在周期性热作用下, 物体表面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 在24h内所贮存或释放的热量, 单位是W/ (m2·K) 。蓄热系数 (S) 由下式计算:
式中S——蓄热系数, W/ (m2·K) ;
T——热作用周期, 常以24h为一周期, 即T=24h;
C——比热容, k J/ (kg·K) ;
ρ0——体积密度, kg/m3。
蓄热系数 (S) 表征在不稳定传热条件下的材料层表面对谐波热作用敏感程度的一个热工特性指标。材料的蓄热系数越大, 表面波动温度越小, 反之亦然。热流波动时, 如间歇供热采暖, 随着锅炉房供热间歇与否, 室温也将发生波动, 必然也会所引围护墙体结构表面温度的波动, 对于蓄热系数 (S) 值大的材料, 可以减弱热流波动的影响, 蓄热系数 (S) 值小的材料则波动影响较大。工程实践中常见只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 (λ) 小的优势而忽略了蓄热系数 (S) 也小的劣势, 造成房间忽冷忽热, 影响了居住的舒适度。
密度级别为B05 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蓄热系数S24为2.33 W/ (m2·K) ~2.559 W/ (m2·K) 。此值比钢筋混凝土的蓄热系数S24=14.95 W/ (m2·K) 和红砖的蓄热系数S24=9.65 W/ (m2·K) 小得多, 因此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在热流波动时表面温度波动较大, 设计时必须予以考虑。
3 蒸压加气混凝土干态导热系数取值
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11968—2006) 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GB15762—2008) 均规定了不同干密度级别绝干状态即干态导热系数指标, 见表2。
表2 中规定的导热系数 (干态) 指标, 为不同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即每一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均不应超过表1规定的与其相对应的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以控制每批制品的整体干态导热系数——导热能力水平。
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是为了生产、设计、科研和建筑应用的方便, 以及合理的使用材料, 而人为按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的高低范围划分为若干个限值, 每一个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可以包含若干个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 以其相对应的若干个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范围内的最高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表示。如, 干体积密度为B05 级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由表1 可知, 其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为0.14 W/ (m·K) , 则表明其最高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为0.14 W/ (m·K) , 且包含了若干个小于0.14 W/ (m·K) 的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
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亦是与其相对应的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于围护结构进行热工计算时, 唯一的干态导热系数计算值。如建筑节能设计, 考虑蒸压加气混凝土含水状态下的理论计算值, 就应在此基础上确定。
表2 将不同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由小到大规定了0.10 W/ (m·K) 、0.12 W/ (m·K) 、0.14 W/ (m·K) 、0.16 W/ (m·K) 、0.18 W/ (m·K) 和0.20 W/ (m·K) 共6个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
对于产品而言, 导热系数 (干态) 限值是判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如B05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除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外, 其他各项性能指标, 均符合GB11968 关于干密度级别为B05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规定时, 那么, 若其导热系数 (干态) 平均值大于0.14 W/ (m·K) , 导热系数不合格, 则应判定其B05 级不合格, 即为不合格产品;当小于等于0.14 W/ (m·K) , 导热系数合格, 则应判定其B05级合格。
由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干态) 值与干密度值呈直线变化关系。在同一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中, 从小到大有若干个干密度值, 干密度值越小则导热系数越小。如以B04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例, 其干体积密度范围为:325 kg/m3<ρ0d≤425 kg/m3, 当B04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干体积密度略大于325 kg/m3, 其导热系数实测值, 可接近甚至小于0.10 W/ (m·K) , 然而在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中, 进行热工计算时, B04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导热系数 (干态) 计算值均应按标准规定的限值取值, 即应取λ=0.12 W/ (m·K) , 而不应采用导热系数 (干态) 实测值。这一取值原则, 与强度级别的取值原则一致, 例如B06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强度级别为A5.0, 是以其所对应的抗压强度平均值范围中的最小值表示, 其所对应的抗压强度平均值范围为不小于5.0 MPa, 则B06级砌块用于围护结构时, 在进行砌体力学性能计算时其抗压强度计算值, 即使实测平均值达到7.3 MPa, 亦应取其所对应的抗压强度平均值范围中的最小值, 即5.0 MPa。如在“微信”“同济品质加气”栏目中介绍的《B04级产品应用于金隅技术中心研发大楼介绍》一文中, B04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值取为λ=0.09 W/ (m·K) , 显然是不合理的。
4 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于围护结构时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出釜含水率较高, 可达35 %。《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 (GB/T17—2008) 规定, 其上墙含水率宜小于30 %。据资料介绍, 在我国北方地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平衡含水率约为4 %~6 %;在我国南方地区则约为8 %~10 %, 甚至更高。在采暖地区, 如北京、哈尔滨等地, 冬季由于湿迁移的作用, 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质量含水率可达10 %~12 %。因此,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是在含湿, 即含水状态下工作的, 如前所述, 水的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 多倍, 因此其保温隔热性能将大打折扣。为确保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效果,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给出了蒸压加气混凝土在一定含水率条件下的湿态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值, 用于建筑节能热工计算的理论计算值。
4.1 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质量含水率一般呈正比关系, 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λ0w——不同Wm时的导热系数, W/ (m·K) ;
λ0d——干态时的导热系数, W/ (m·K) ;
δw——质量含水率增加1%时, 导热系数的增值;
wm——质量含水率, %。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因含水率增加的增值, 可按下列经验公式求出:
式中 ρ0d——干密度, kg/m3。
由式 (6) 和式 (7) 计算确定的, 不同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在不同质量含水率wm条件下的导热系数见表3。
从表3中可见, 质量含水率每增加6 %, 导热系数增加0.04 W/ (m·K) ~0.05 W/ (m·K) 。
而在《新型建筑材料施工手册》中, 给出了蒸压加气混凝土三种密度级别在不同含水率时的热物理计算参数, 见表4。由表可见质量含水率每增加6 %, 导热系数增加0.04 W/ (m·K) ~0.05 W/ (m·K) 。
此外, 甘肃建材科研设计研究院, 所进行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试验研究亦表明, 含水率每增加6 %, 导热系数增加0.04~0.06。
上述经验公式的计算、资料介绍和试验研究表明, 无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密度为多少, 当其质量含水率增加某一定值, 则其导热系数增加值极为接近, 如含水率每增加6% , 导热系数增加0.04 W/ (m·K) ~0.05 W/ (m·K) 或0.04 W/ (m·K) ~0.06 W/ (m·K) 。
4.2 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1 原行业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 (JGJ17—84) 的规定
JGJ17—84 表5.1.3 中, 规定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见表5。
JGJ17—84参考资料给出的热物理参数见表6。
由表6 可以看出, 质量含水率每增加6%, 导热系数增加0.04 W/ (m·K) ~0.05 W/ (m·K) 。
4.2.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的规定
GB50176—93 考虑了围护结构在正确设计和正常使用条件下, 材料中的正常含水率和材料的不均匀性和密度波动等的影响, 给出的B05 级和B07 级蒸压加气混凝土含湿状态下的导热系数见表7。
表7 中的导热系数与表5 质量含水率为6%的导热系数完全一致, 因此, 可以认为表7是在质量含水率为6 %的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值。
不难看出, 原行业标准JGJ17—84 和现行国家标准GB50176 的规定, 与前述试验研究的结论基本吻合。
4.2.3 《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 (JGJ/T17—2008) 规定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及存在的问题
4.2.3.1 JGJ/T17—2008规定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JGJ/T17—2008 在总则中明确规定:“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11968)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GB15762) 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则表明JGJ/T17—2008 要求, 各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绝干状态导热系数应符合表2 的规定, 其处于含湿状态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应在表2所规定的干态导热系数基础上确定。
为此, JGJ/T17—2008 考虑到蒸压加气混凝土墙体, 在正常使用过程中, 墙体始终处于含水状态, 而规定了体积含水率为3 %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见下表8。
4.2.3.2 存在的问题
为便于问题的说明, 现将蒸压加气混凝土干态导热系数、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以及与体积含水率3 %相对应的质量含水率列于表9。
从表、表可见, 体积含水率为时, 、、B05、B06和B07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的质量含水率分别为10%、7.5%、6%、5%和4.75%, 导热系数增加值分别为0.01%、0.01%、0.02%、0.03%和0.04 W/ (m·K) 。
4.2.3.2.1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
如前所述,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材料的含水率有关, 含水率越高, 导热系数越大;同时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品含水率的波动, 随着相对湿度的提高而提高。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 (湿) 率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
通常认为, 在南方由于相对湿度较高,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 以质量含水率表征约为8 %~10 %, 在北方地区则约为4 %~6 %。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作单一材料墙体或保温层时的正常含水率, 应相当于该材料在当地自然风干状态下的平衡含水率, 在非采暖地区, 则应以此来确定蒸压加气混凝土的湿态导热系数。而在采暖地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 由于湿迁移作用的影响, 而具有较高的含水率, 可达12 %。
而在JGJ/T17—2008 中, 给出的是体积含水率为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湿态导热系数, 即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见表8) 。在JGJ/T17条文说明“6.1.2”节中, 明确指出:导热系数计算值受到“体积含水率3 %的正常含水率”的影响。这里的“正常含水率”应是在说, 体积含水率3 %是墙体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气干状态含水率, 也就是说“体积含水率3 %”, 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
由表9 可知, 当以质量含水率表征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时, 随着其干密度的增加, 平衡含水率 (质量) 下降, 则由质量含水率表征的不同干密度等级:B03、B04、B05、B06 和B07 的平衡含水率 (质量) , 分别为10 %、7.5 %、6 %、5 %和4.3 %。因此, 按表4.2-5 可得出的结论是:蒸压加气混凝土以质量含水率表征的平衡含水率, 与其干密度有关, 随着干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与空气相对湿度无关。显然与图1 所显示的平衡含水率 (质量) 随相对湿度提高而提高的关系相悖, 因此是不合理的。
4.2.3.2.2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含水率
从表7可知, 当干密度不同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具有相同的体积含水率, 如3 %, 即含有相同质量 (30 kg) 的水时, 干密度越低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所受不良影响越小, 如干密度为300 kg/m3的湿态导热系数增加值仅为0.01 W/ (m·K) ;而干密度越高影响越大, 如干密度为700 kg/m3的湿态导热系数增加值为0.04 W/ (m·K) 。不难看出, 干密度为700 kg/m3和干密度为300 kg/m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在含有相同质量 (30 kg) 的水的条件下, 前者的导热系数增加值竟然达到后者的4倍, 是不合理的。
如将3 %体积含水率折算为质量含水率, 由表9可知, 干密度为300 kg/m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质量含水率为10 %, 湿态导热系数增加值为0.01 W/ (m·K) ;干密度为700 kg/m3的质量含水率为4.3 %, 不足干密度为300 kg/m3的1/2, 然而导热系数增加值竟达0.04 W/ (m·K) , 为前者的4 倍。明显与大量的试验研究, 包括前述试验研究结论:“无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密度为多少, 当其质量含水率增加某一定值, 则其导热系数增加值极为接近。”相悖。
因此, JGJ/T17—2008 规定的体积含水率3 %, 以及在体积含水率3 %的条件下规定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不尽合理。
4.3 小结
目前, 工程应用中基本采用JGJ/T17—2008 表6.1.2 规定的体积含水率为3 %的, 含湿状态制品的导热系设计计算值数进行墙体热工计算, 由于其所规定的湿态导热系数值, 除B07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值外, 显著低于其所具有的含水率应达到的导热系数值, 也有的仅凭企业提供的导热系数检测报告进行墙体热工计算, 如前面所提到的B04级砌块的干态导热系数取λ=0.09 W/ (m·K) , 忽略了墙内含水及质量波动对热工性能的影响, 使得计算结果偏离工程实际, 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使得墙体将达不到预期的节能设计效果。因此, 正确确定和选取蒸压加气混凝土材料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计算值十分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区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小程度不一, 因此,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墙体的平衡含水率有所不同, 特别冬季采暖地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 由于湿迁移作用的影响, 而具有较高的含水率。因此, 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均采用JGJ/T17—2008 表6.1.2规定的体积含水率为3 %的固定的导热系数值, 显然是不合理的, 其结果势必使外墙墙体的导热系数实测值与设计值产生较大差异, 将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效果, 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由于到目前为止, 尚未见到有关干密度不同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具有相同的体积含水率 (如3 %) , 即每立方米均含有相同质量的水 (如30 kg) 时, 干密度越小其导热能力所受不良影响越小, 如干密度为300 kg/m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每立方米含有30kg水, 其湿态导热与干态相比, 仅增加0.01 W/ (m·K) ;反之其导热能力所受不良影响越大, 如干密度为700 kg/m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其湿态导热系数与干态相比, 增加0.04 W/ (m·K) , 达到300 kg/m3的4 倍;以及蒸压加气混凝土, 以质量含水率表征的平衡含水率与其干密度有关, 干密度越小其平衡含水率 (质量) 越大, 反之越小的试验研究的报道, 仅在JGJ/T17——2008中见到。
因此, 笔者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 的规定和相关研究成果, 以及参考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 给出了蒸压加气混凝土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及蓄热系数 (见表10) 。表中B05级和B07级的导热系数在质量含水率为6 %的条件下与GB50176的规定一致。在进行蒸压加气混凝土墙体建筑节能设计热工计算时,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在不同质量含水率的条件下,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值宜按表10 取值, 更合乎墙体实际情况, 计算的结果也才能真实可信。
5 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于围护结构时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设计计算值
5.1 影响蒸压加气混凝土热工性能的因素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热工性能, 不仅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干体积密度及其含水率有关, 还与墙体砌筑砂浆的灰缝厚度、体积密度及潮湿状况有关。因此, 在进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热工计算时, 其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值应分别按下列两式进行修正:
式中λc——导热系数设计计算值, W/ (m·K) ;
c——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 () ;
——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 ;
S——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W/ (m2·K) ;
a——灰缝、潮湿影响 (修正) 系数。
5.1.1 灰缝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热工性能的影响
5.1.1.1 灰缝厚度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 灰缝厚度一般为15mm, 按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长、宽 (高) 尺寸为600mm×300 mm计算, 单位面积墙面中灰缝的面积约占7 %, 如采用水泥专用砂浆, 由于其导热系数约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6 倍多 (按干密度为B05 的蒸压加气混凝土计算) , 形成贯通的“热桥”, 故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的负面影响较大。表11 是当采用水泥砂浆, 灰缝砌筑厚度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系数。
由表11 可以看出, 灰缝厚度越小, 其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越小。当灰缝厚度为不大于15 mm时, 其对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修正) 系数a为1.257。灰缝厚度为5 mm时, 其对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修正) 系数a只有1.056。当灰缝厚度为3 mm时对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影响 (修正) 系数a接近于1, 此时进行热工计算时基本上可以不考虑灰缝的影响, 灰缝影响 (修正) 系数取a=1.0。
需注意, 减小砌筑灰缝的厚度, 虽然会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 但减小灰缝厚度的前提必须保证减少砌块外形尺寸的误差, 否则不可实施。
5.1.1.2 砂浆密度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如采用密度较低、保温性能好, 即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低的砂浆, 则负面影响较小。表12是不同干体积密度砂浆灰缝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由表12 可以看出, 砂浆密度越低,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越低, 灰缝影响系数越小。在保证砂浆必需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前提下, 砂浆密度越低越有利于墙体保温性能的提高。
因此, 当灰缝厚度控制在≤3 mm或灰缝厚度虽然大于3 mm, 但不大于10 mm, 且砂浆导热系数不大于0.18 W/ (m·K) 时, 灰缝的影响系数可取为a=1.00。
值得指出的是, 当砌筑灰缝采用了具有保温性能 (导热系数与所选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相近时) 的砌筑砂浆砌筑时, 尽管灰缝依然为15 mm时, 灰缝可不做修正a=1.0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和《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JGJ17—93) 都采取了对导热系数进行修正的做法来减小灰缝的影响, 灰缝影响系数为1.25。当灰缝≤3 mm时, 灰缝影响系数为1.0, 若采用薄灰缝, 要给出放置灰缝拉结筋的做法, 砌块要留有纵槽以便放置横向拉接钢筋。
应当讲当前蒸压加气混凝土的机械装备、生产与管理水平已具备生产尺寸精度高的砌块, 可实现砌筑灰缝≤3 mm以满足灰缝影响系数为1.0的要求。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规定: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 mm~600 mm设2Ф6 拉筋, 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 6、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8、9度时应全长贯通。因此,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标准GB50003—2011已将配筋砌体作为墙体抗震构造措施加以规定, 中国工程协会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技术规范》CECS289:2011 也规定:抗震设防区纵墙及承重横墙应采用水平配筋砌体, 其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设防烈度为7度时, 配筋率不应小于0.05%;
设防烈度为度时, 配筋率不应小于。
这就意味,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论作为承重墙体还是用作框架填充墙, 灰缝内配置钢筋是应用的必须, 而此时的钢筋直径大多为6 mm左右, 若承重砌体还需配置钢筋网片, 两道钢筋焊成的高度将达12 mm, 这样一来, 薄灰缝的设想岂不落空。因此呼吁行业主管机构尽早与砌体结构专门机构协商, 共同研究、解决薄灰缝砌体在我国应用的种种难题。
5.1.2 含水率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影响
如前所述,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含水率越大, 导热系数越大, 二者一般呈正比关系。铺设在密闭屋面内的蒸压加气混凝土, 由于干燥缓慢, 水分难以去除, 使含水率增加, 从而使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增加, 因此, GB50176—93, 明确规定当蒸压加气混凝土铺设在密闭的屋面内, 潮湿影响 (修正) 系数为a=1.5。
5.2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取值
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材料热工性能有主要影响的计算参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计算值, 应根据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生产和应用中有代表性的密度等级、使用情况、有无灰缝影响及是否受潮等加以确定。因此, 参考JGJ/T17—2008关于导热系数计算值的规定, 并根据表10的理论计算值, 将设计计算值列于表13。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 宜采用表13给出的计算值, 以使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一定程度的准确性, 并更接近实际应用效果。
表13所列的4种密度等级 (B04、B05、B06、B07) , 2种构造 (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 , 3种状况 (单一结构中, 质量含水率分别为6 %、12 %和18 %的含水率和灰缝影响;复合结构中, 铺设在密闭屋面内受潮湿和灰缝的影响) , 具有代表性。对于空气相对湿度不同的地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或冬季采暖地区因湿迁移达到的含水率指标, 与表中不符时可采用插值法求取。按本表设计计数值采用, 基本上能反映实际情况。
6结语
国家标准GB11968 和GB15762, 所规定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干态导热系数限值, 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于围护结构时, 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热工计算时的基础参数——各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唯一的干态导热系数计算值。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是蒸压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 在正常使用条件,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湿态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湿态导热系数与含水率成正比, 含水率每增加6 %, 各干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值在其干态导热系数限值的基础上增加0.04 W/ (m·K) ~0.05 W/ (m·K) 。各密度级别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 应根据其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含水率, 宜按表5-3采用。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 是蒸压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 由于灰缝或铺设在密闭的屋面内因水分干燥缓慢受潮等地影响后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当量值。国家标准GB50176 和行业标准JGJ/T17 规定: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之间, 采用水泥砂浆、灰缝厚度不大于15 mm时, 灰缝影响系数a=1.25,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取理论计算值的1.25倍;采用薄灰缝, 粘结砂浆厚度≤3 mm, 或者采用导热系数≤0.18 W/ (m·K) 的保温砂浆且灰缝厚度大于3 mm但不大于10 mm时, 灰缝影响系数a=1.0, 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取理论计算值。当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铺设在密闭的屋面内, 受潮影响系数a=1.5, 则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设计计算值取理论计算值的1.5倍。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用于围护结构, 进行建筑节能热工计算时, 其导热系数计算值宜采用表13给出的数值。
摘要:介绍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干态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和设计计算值的目的意义, 并就蒸压加气混凝土用作围护结构时, 为确保建筑节能设计准确, 且符合工程应用实际, 如何正确选取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应如何取值, 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导热系数,蓄热系数,理论计算值,设计计算值,取值
参考文献
[1]初仁兴.民用保温建筑加气混凝土外墙所需热阻及厚度的确定[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2 (4) :54~66.
[2]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新型建筑材料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曹万智, 闫丽丰, 杨永恒.使用加气混凝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3 (3) :20~22.
[4]张敬堂, 周卫国.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含水率对节能设计的影响[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8 (7) :33~34.
[5]邓朝晖.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J].工程质量, 2008 (4A) :15~18.
[6]段鹏选等.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外墙自保温体系研究与应用[J].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第7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通常用2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式中的分子项为能源总消费量的增长率, 但一般只计算商品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分母项为国民经济发展增长率。在西方国家, 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 苏联与东欧国家用国民经济总产值来表示。在中国, 过去一直以工农业总产值来表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与分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目的, 主要为了研究国民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间的关系, 预测今后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 (如重工业) 比重大, 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 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
国外基尼系数 第8篇
一、OECD公布的成员国基尼系数
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 2011年, 其34个成员国平均基尼系数为0.314。其中, 年龄在18~65岁之间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11, 而年龄在65岁以上退休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299。基尼系数最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是:斯洛文尼亚、丹麦、挪威、捷克、斯洛伐克, 基尼系数最高、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是:智利、墨西哥、土耳其、美国、以色列。在34个成员国中, 有15个国家基尼系数在0.3以下, 有16个国家在0.3~0.4之间, 只有3个国家在0.4以上。按税前和转移支付前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平均为0.457, 比税后基尼系数高0.143。其中, 年龄在18~65岁之间人群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1, 比税后高0.1;而年龄在65岁以上退休人群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711, 比税后高0.412。数据分析表明, 在OECD国家, 税后的收入差距要明显小于税前的收入差距, 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对于缩小退休年龄段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资料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
近30年来, 多数OECD国家基尼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 呈小幅上升趋势。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0.337提高到2005—2010年的0.378, 英国从0.286提高到0.345, 日本从0.304提高到0.329。期间只有法国、比利时、希腊、匈牙利、以色列、土耳其等少数国家基尼系数略有下降。
二、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成员国基尼系数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1年, 欧盟27国基尼系数为0.307, 欧元区15国为0.308。基尼系数最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有:挪威、冰岛、斯洛伐克、瑞典、捷克, 基尼系数最高、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所有国家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下, 有17个国家不到0.3。
近10多年来, 欧盟多数国家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欧元区平均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29上升到2011年的0.308, 英国从0.32升到0.33, 德国从0.25升到0.29, 法国从0.28升到0.308, 意大利从0.29升到0.319。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数据库。
三、美国、英国、日本政府公布的官方基尼系数
美国普查局每年都发表《美国收入、贫困和医保范围》专题研究报告, 目前已公布了1967年到2011年基于居民货币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和基于等值调整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后者对收入按每个家庭成员数进行等值调整。数据显示, 基于货币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62提高到2011年的0.477;基于等值调整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从0.442上升到0.463。调整后的基尼系数要低于调整前的基尼系数。近10年来, 美国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在发表的《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况2012》专题研究报告中公布, 英国基尼系数2000年为0.35, 2011年为0.34, 各年份变动不大, 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比较稳定。
日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79年至2004年基于年收入和基于生活支出的基尼系数以及按地区的数据。基于年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的0.271提高到2004年的0.308;基于生活支出的基尼系数从0.151提高到0.163。数据分析表明, 尽管基尼系数有所上升, 但数值很低, 表明收入差距总体较小,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均衡。按不同年龄组分析, 基尼系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59岁及以下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3以下, 而60岁到69岁、70岁以上人群的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6和0.343, 要高于全国平均值。这表明老年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大于中、青年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资料来源:各国官方统计网站。
四、世界银行公布的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中公布了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自2005年以来, 基尼系数较低、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有:斯洛伐克、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 这些国家基尼系数不到0.3;基尼系数较高、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有:南非、巴西、哥伦比亚、智利、洪都拉斯等非洲和拉美国家, 这些国家基尼系数在0.5以上。在5个金砖国家中, 2009—2011年, 南非基尼系数最高, 为0.631;巴西次之, 为0.547;中国、俄罗斯分别为0.425和0.401;印度最低, 在0.4以下。
在发展中国家, 各国基尼系数变动趋势十分迥异, 有升有降, 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和收入分配政策。通常, 中等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要高于低收入国家, 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相对要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税收体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较为薄弱, 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总体上要高于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五、金砖国家官方基尼系数
在5个金砖国家中, 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4个国家有官方公布的基尼数据, 只有印度没有公布官方数据。2009年, 南非基尼系数最高, 为0.64;巴西次之, 为0.509;中国、俄罗斯分别为0.49和0.422。根据国际组织的数据, 印度基尼系数应该最低, 在0.4以下。亚行在2012年亚洲发展报告中公布, 印度基尼系数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0.325, 在2005—2011年平均为0.37。4个金砖国家官方公布的基尼系数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略有差异, 但是各国之间相对位次相同。
资料来源:金砖国家联合手册2012。
六、主要发展中国家城乡基尼系数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些发展中大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国区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 农村基尼系数要低于城市。2006年巴西农村基尼系数为0.54, 比城市低0.05;2000年印度农村基尼系数为0.26, 比城市低0.08。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 与城市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说明, 尽管城市居民收入相对较高, 但相互间的收入差距要比农村地区大。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综上所述, 有关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各金砖国家统计部门十分重视基尼系数的测算和研究,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定期测算和公布总的基尼系数, 而且还公布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口径细分类的数据。如有按年龄组、按税前税后收入、按收入和支出不同口径、按人均收入和户均收入、按地区等不同类别的基尼系数,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方位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监测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和原因, 评估收入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由于测算基尼系数所需的住户调查资料详简程度、统计口径以及选择的时期等方面存在差别, 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和本国官方数据有所不同。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时, 应注意统计口径的可比性。通常, 基于消费支出口径测算的基尼系数要小于基于收入口径测算的基尼系数。
参考文献
[1]OECD.收入分配:不平等.http://stats.oecd.org.
[2]欧盟.等值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
[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数据库.http://www.worldbank.org/.
[4]美国普查局.美国收入、贫困和医疗保障范围.2011.
[5]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英国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况.2012.
[6]日本, 收入和支出差距.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
基尼系数的多重“警戒” 第9篇
上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然这最大的质疑声还是来自数字本身,来自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的巨大差异。经济学家许小年在微博上写得好:记者来电,要我评论今天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假数真评,我有病?那个基尼系数用郑渊洁的话说,“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就像中国人对不安全食品越来越免疫一样,中国人对政府每年公布的包含“水分”的经济数据也早已司空见惯。可此次基尼系数的公布还是引发了热议,一是政府十年来首次公布这一数据,二是人们认为这一数据明显偏离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真实感受。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从2003到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茨曲线的定义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作为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其数值被定义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0.4被看做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高于这一数字,意味着收入差距较大,高于0.5,就代表收入差距极度悬殊。
十年来,根据官方公布的这一数据,基尼系数都在0.47以上,接近0.5,这已经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巨大,接近“极度悬殊”,但公众对这一数据却仍“不满意”,他们认为这远没有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到底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过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我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我国财富的集中度使之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相关媒体还披露,我国上市国企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竟然相差128倍。
以2010年的数据做对比,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6,我国是0.481,相差极小,但按照世界银行的报告和两国贫富差距的真实程度对照,这样的差距显然不能反映现实,我国的基尼系数被严重“低估”了。在民众愈发感到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面前,官方给出的数据趋势是,基尼系数自2008年以来逐年下降。难怪许小年认为这是一个“假数”,“连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民众对这一数据的怀疑还来自于另一个数据的对照。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的前一个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北京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该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
大多数民众认为这一数据更真实,也有人认为,正是这一数据“逼”出了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
0.4已是“警戒线”,0.61代表的就不再只是警戒了。但在这一数据面前,我们却不得不感受到,其还存在多重“警戒”意义。
众所周知,基尼系数有着较大的计算难度,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如“没有考虑税收因素”、“没有考虑不同地区消费模式的差别”等等的缺陷,至今也没有找寻到一种合理的统计制度、一套标准的计算公式,但这不应该成为十年来不公布基尼系数的借口。
统计局的公布可以是被迫的,但却不应该是失实的。失实的数据,不仅不能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更有碍于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强调,十年的基尼系数,是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出来的。一方面说数据难以计算,一方面其公布的数据却又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而且未公布该数据的计算依据,这也是让民众产生更多质疑的问题所在。
不论是官方数据靠谱,还是民间数据更真实,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我国贫富的差距程度。
在国家强调收入倍增的同时,更不应忽视的是收入差距的缩小,不然单纯的收入倍增会更加大贫富的差距。加快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等举措,才是解除“警戒”的有效途径。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详解 第10篇
振型的有效质量:这个概念只对于串连刚片系模型有效 (即基于刚性楼板假定的, 不适用于一般结构。) 。某一振型的某一方向的有效质量为各个质点质量与该质点在该一振型中相应方向对应坐标乘积之和的平方 ( (∑mx) 2) 。一个振型有三个方向的有效质量, 而且所有振型平动方向的有效质量之和等于各个质点的的质量之和, 转动方向的有效质量之和等于各个质点的转动惯量之和。
有效质量系数:如果计算时只取了几个振型, 那么这几个振型的有效质量之和与总质量之比即为有效质量系数。这个概念是由WIL-SON E.L.教授提出的, 用于判断参与振型数足够与否, 并将其用于ETABS程序。
振型参与质量:某一振型的主质量 (或者说该模态质量) 乘以该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的平方, 即为该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由于有效质量系数只实用于刚性楼板假设, 现在不少结构因其复杂性需要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 因此需要一种更为一般的方法, 不但能够适用于刚性楼板, 也应该能够适用于弹性楼板。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从结构变形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个通用方法来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即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规范即是通过控制有效质量振型参与质量系数的大小来决定所取的振型数是否足够。 (见高规 (5.1.13) 、抗规 (5.2.2) 条文说明) 。这个概念不仅对糖葫芦串模型有效。一个结构所有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等于各个质点的质量之和。如果计算时只取了几个振型, 那么这几个振型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与总质量之比即为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由此可见, 有效质量系数与振型参与质量系数概念不同, 但都可以用来确定振型叠加法所需的振型数。
我们注意到:ETABS6.1中, 只有有效质量系数 (effective mass ratio) 的概念, 而到了ETABS7.0以后, 则出现了振型质量参与系数 (modal participating mass ratio) , 可见, 振型参与质量系数是有效质量系数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质量系数只适用于串连刚片系模型, 分别有x方向、y方向、rz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则分别有x、y、z、rx、ry、rz六个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摘要:现行抗震规范和高规都有这个系数, 并牵涉到其他几个概念, 与大家分享有关振型的几个概念
关键词:振型参与系数,振型的有效质量,有效质量系数,振型参与质量,振型参与质量系数
注释
11这里的“质量”的概念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质量。离散结构的振型总数是有限的, 振型总个数等于独立质量的总个数。可以通过判断结构的独立质量数来了解结构的固有振型总数。具体地说:每块刚性楼板有三个独立质量Mx, My, Jz;每个弹性节点有两个独立质量mx, my;根据这两条, 可以算出结构的独立质量总数, 也就知道了结构的固有振型总数。
22若记结构固有振型总数是NM, 那么参与振型数最多只能选NM个, 选参与振型数大于NM是错误的, 因为结构没那么多。
33参与振型数与有效质量系数的关系:3.1参与振型数越多, 有效质量系数越大;3.2参与振型数=0时, 有效质量系数=0;3.3参与振型数=NM时, 有效质量系数=1.0。
服务系数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