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精选5篇)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第1篇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课外拓展。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玩具汽车为载体的学习,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玩具小车的运动,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
3、在描述玩具小车运动时,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记录表。教师另可准备用于讨论公路汽车运动的动画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球场上按“剧本”模拟演绎,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布置观察任务:“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才能使别人准确地了解某一辆汽车或指定的某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回答,并提示他们把主要的描述内容记录在书中的空格处。
二、小组研究
教师直接指出,本课将利用玩具小车来模拟车的运动,并学习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的物体。
各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开展研究,教师重点提示两个问题:一是观测前的准备,一是准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地突出这两点。
有两种方式进行“游戏”可以选择:一是小组的全体同学一起做、一起说;二是把组内同学分成两组,一部分同学设计、控制车的行进,其他同学描述,然后交换角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应该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接着在全班进行交流,描述小汽车的运动。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他们交流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供后面的讨论所用。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所站的角度、观察对象、运动情况都不一样,但描述其运动时,主要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的呢?让学生从黑板上板书的记录要点中寻找共同点,从而梳理出描述运动物体的一般要素。
三、总结、运用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第4篇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自行车,尝试对它进行改进。
改进自行车通常会采用发明创造中的某些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缺点改进法、优点迁移法等。
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改进自行车的设想
可以先让学生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自行车的认识,给它“挑刺”,列举自行车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并陈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也可以对自行车能具有其他更多功能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初步的解决方案。再从全班学生的众多设想中,优选出比较有价值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展开研究的问题,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小组研究。有的可能只是完成一些设想或改进的建议,教师应当灵活处理。
二、学生动手研究
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前面讲到的某一方面,进行方案的细化,包括对材料、工具的选择,研究的步骤,还需要得到的帮助,或者只是一个设想等。之后就开始小组活动。
三、交流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第5篇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
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小组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
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
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1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施用4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又不同,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三、资料链接
1、出示关于施用化肥的资料,交流各种化肥的作用。
2、思考:是不是化肥施用的越多越好?
教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农村施用化肥现状的资料,期望这些资料能引发学生思考,化肥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化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过多施用化肥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意识到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四、调查当地的施肥情况
1、学生交流他们了解的本地农民施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体验到化肥施用的情况的危机,产生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内容的计划。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池塘中的植物》word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