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变得越来越大。陶瓷装饰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大批艺术爱好者的追捧和青睐。传统文化下的陶瓷装饰艺术表现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装饰形式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民众对陶瓷装饰文化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陶瓷装饰艺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文化下的陶瓷装饰艺术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陶瓷装饰艺术;审美价值
0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审美价值、美育功用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正是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才带动传统多元艺术文化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作品的创新设计灵感更多是来源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个人理解与感悟。传统文化下的陶瓷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生动形象的造型,其不仅能够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目标,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审美需求,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现实价值。
1 传统文化下的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分析
陶瓷装饰艺术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历史性特征,传统绘画艺术特点在中国陶瓷装饰艺术形式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前,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形式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常见的绘画类陶瓷装饰,另一种则是胚胎类陶瓷装饰。前者绘画类装饰形式涵盖了传统写意画与工笔画两种绘画方式,无论是哪种绘画方式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在陶瓷装饰艺术形式表达上的重要体现。比如,在我国唐朝时期最为出名的陶瓷装饰艺术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花鸟,那个时期人们喜欢在陶瓷装饰中融入花鸟彩绘造型,正是因为唐朝绘画艺术领域对花鳥画的青睐。不管是花鸟画的绘画技法还是绘画笔法都已经相当成熟,能够充分凸显出唐朝民间艺术的绘画风格,[1]向人们展示出花鸟画的生动活泼与气韵动人等特征。
唐朝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花鸟画在后期开始逐渐向更为精细的工笔画方向不断发展,这也为后面的元朝陶瓷青花艺术、明清陶瓷古彩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陶瓷装饰艺术的装饰纹样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可以说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中有着不同时期的装饰纹样独特审美,是不同时期的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工作者要深入理解掌握传统陶瓷艺术文化,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平衡关系,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2 传统文化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中的运用
2.1 传统民艺符号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民艺符号是陶瓷装饰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将丰富的民艺元素融入陶瓷装饰设计中,能够赋予陶瓷作品更多民间艺术特点,充分满足社会民众的生活需求,并且还可以起到承载传统民族文化、风俗人情的作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有着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等明显特征,这也为陶瓷装饰艺术提供了海量的创新设计素材。比如,在陶瓷装饰艺术形式设计上,设计者可以汲取传统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中别致造型的工具、玩具、建筑等内容,满足设计者对陶瓷造型的创新构建目标。而在陶瓷装饰艺术设计内容上,设计者则可以借鉴利用传统民间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神兽等内容,[2]并且还可以将缤纷色彩应用到陶瓷装饰艺术设计中,赋予陶瓷作品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比如,我国著名陶艺家朱乐耕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中就会积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元素,通过主观思想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作品创作中,在其创作的《京剧人物》中,他以国粹京剧人物为原型,大胆创新,作出对传统“五彩”的对比尝试运用,能够给欣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2 传统吉祥纹样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传统吉祥纹样包含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创作中。在陶瓷装饰艺术创作中,创作者同样会频繁运用到各种传统吉祥纹样。比如古代传统吉祥动物造型在陶瓷装饰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古代人将男人比作龙,将女人比作凤,[3]“龙凤呈祥”陶瓷装饰艺术图案的设计则是象征着美好幸福婚姻。除此之外,还有人们熟知的寓意事业飞黄腾达的鲤鱼跃龙门、竹子节节高升等动植物纹样造型,这些吉祥纹样符号都被广泛运用在陶瓷装饰艺术创作中,能够向人们诠释出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满足不同陶瓷艺术爱好者的审美需求。
3 结语
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新设计的同时,要注重借鉴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将更多具有深层次含义的文化内容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满足民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起到更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文华.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16(08):54-56.
[2] 汪志田.论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陶瓷艺术,2017(02):85-87.
[3] 陈永春,洪震颐,喻斐.传统纹饰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与人文体现[J].社科纵横,2018(12):323-324.
作者简介:白泽平(1982—),女,山西原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陶瓷。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有关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艺术雏形,陶瓷艺术在漫长的时代发展历程中,其所拥有的陶瓷工艺也在日渐发展成熟,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实现了互补互助、共同发展进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宝贵文化和历史财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典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思考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陶瓷绘画艺术;陶瓷工艺;关系思考
陶瓷艺术在我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为当代学者开展历史研究提供有力依据,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而陶瓷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陶瓷装饰手段,是中国绘画形成的开端,并且在发展成熟以后达到了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与此同时,陶瓷工艺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伴随着陶瓷绘画艺术日渐成长,是绘画艺术形成各种独特风格的重要技术和因素,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典型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
(一)元代时期
在元代时期最为典型的陶瓷绘画艺术就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景德镇时期之前,陶瓷绘画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并且具有明显的特征,不仅地域划分呈现出城南北的形式,而且窑子分布也相对较为分散。然而到元代时期,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广泛制作陶瓷,并且出现了青花瓷绘画,之后在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中,集结了各陶瓷绘画师和工匠的智慧结晶,将青花瓷绘画艺术推向了历史巅峰,并且将这种艺术和工艺一直流传至今,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1]。纵观陶瓷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元代时期的陶瓷工业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元代出现了彩瓷,其绘画风格不仅层次繁多,而且画风豪放,极大的满足了我国历史人民的审美情趣。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最为典型的陶瓷绘画艺术就是彩瓷,我们主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狭义上分析,彩瓷专门指斗彩和上彩。当前我们经常提到的彩瓷大多有属于狭义概念,其中并不包含釉下彩。广义上分析,彩瓷主要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等两个部分,其中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以及青花釉里红;而釉上彩则是包括粉彩、五彩以及珐琅彩等,同时还有釉上彩和釉下彩融合而成的“斗彩”。
在成华期间斗彩发展尤为盛行,景德镇官窑甚至投入大量成本来烧制这种斗彩形式的瓷器。其主要就是由低温状态下的釉上五彩和高温状态下的釉下青花的颜色进行“相斗”形成的,其中以釉下青花色泽为主,而釉上色彩主要就是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经过烧制工艺逐渐呈现出一种素雅的美感。而到嘉靖时期,斗彩的装饰越来越繁琐,那时青花只能作为一种单一的蓝色色彩,而五彩则是受到较为密集的应用,主要展现出一种浓艳的艺术风格[2]。这种风格与成华时期的清雅风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被人们称作是“青花五彩”。在万历时期以后,釉上彩已经逐渐发展成形,并且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陶瓷艺术是陶瓷工艺的追求,陶瓷工艺是陶瓷艺术的形成手段
陶瓷绘画主要就是人們在陶瓷材料上进行绘画的创作行为,其具有一定的灵魂和思想,使艺术家们可以在陶瓷材料上将自身的绘画水平和艺术境界充分表达出来,是不能进行复制的。而陶瓷工艺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材料方面,都相对单一和笼统,可以多次重复出现,陶瓷绘画艺术往往需要借助陶瓷工艺才能充分彰显出来,而且艺术境界也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3]。例如,粉彩瓷作为釉上彩瓷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其在工艺技术和工艺材料方面的特殊性非常值得研究。由此可知,通过陶瓷绘画艺术可以将陶瓷工艺的价值有效展现出来;相同的,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呈现过程中,陶瓷工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当代艺术家在陶瓷上进行绘画创作时,往往都需要考虑和了解陶瓷的类型和材料,只有确保陶瓷和画面之间的适应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凸显绘画的艺术特征和境界。
(二)陶瓷绘画艺术和工艺存在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陶瓷工艺不仅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在不同时期经常会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但绘画艺术则是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它不存在规章制度的限制,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造力。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二者之间的相互独立,就算艺术家们运用相同的材料和艺术,也能够创作出风格迥异的绘画艺术,并且确保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能呈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二者之间不仅相互独立,而且还相互依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相应的提升,这对陶瓷材料和工艺的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为艺术表达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陶瓷绘画艺术不仅需要一定的工艺技术来实现,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艺术家自身要具有较深厚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进步,材料和技法水平的提升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4]。例如,分水技法是青花工艺中较为典型的技巧,合理分析和运用工艺材料,能够创作出不同效果的青花料。
(三)工艺在陶瓷绘画艺术中的魅力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陶瓷绘画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需要自我表现力和娴熟的技巧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任何一种绘画艺术都需要在窑火的煅烧之下才能完成,实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陶瓷工艺的魅力需要陶瓷造型、艺术表现、釉色以及窑火等的完美结合来展现。我们从艺术角度分析,陶瓷工艺和绘画艺术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呈现出较强的互融共生和综合倾向特点。陶瓷工艺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陶瓷绘画艺术作品的质量,艺术家们采取的表现手法不同,得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也不同。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陶瓷绘画艺术,而且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和改进日渐发展成熟,并且走上艺术巅峰,成为当代优秀的历史文化。陶瓷工艺作为陶瓷绘画艺术形成的重要手段,其与绘画艺术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因此,艺术家只有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较高的艺术境界、先进的工艺技术,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绘画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恩杰.现当代陶瓷绘画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2]邓维明.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书画美学探缘[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3]鲁泉平.论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陶瓷绘画艺术[J].景德镇陶瓷,2013(02):48.
[4]杨科朋,喻斐.综合语境下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创新表现形式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02):104-108.
作者简介:张兵,河南省禹州市神垕奉华钧瓷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师,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共同点
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他们产生的共同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语言文字,它是借用语言文字述说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记录、调整、夸张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上的阐述。当人们不自觉的把有意义的劳动以及大自然的情景以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再添入艺术语言,进而成了文学。
细分析陶瓷绘画艺术也起源于语言文字,最早的文字是以最原始的造字图形来表达其意,被称之“象形字”,象形字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述说人们的意图,图画性质虽不那么强,但它有象征性的意义。因为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随着历史沧桑的变革,慢慢地语言文字从象形文字中脱颖而出,演变成如今的语言文字。而图形也随着漫长的写实阶段,使象形的图文越来越生动,朝着有塑造形象的方向发展,演变成如今的含有艺术性的造型图案。陶瓷绘画也正是造型语言的一个门类,与中国传统绘画紧密相连,因此说它们产生的共同点是相似的。
二、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一切物资生活和历史演变,文学可以用语言形式去广泛表达,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被称之时间艺术,而陶瓷艺术可借用文学艺术对历史以及自然界夸张述说,以想象空间用造型加以艺术形式来展现,因此被称之空间艺术。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绘画空间上,空间艺术往往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夸张并从中找到恰当的姿态,而不是与他相抗衡。崇尚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加以统一。时间是历史的演变过程,它可突破空间的限制,因此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成了陶瓷艺术创作的素材。
三、文学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自陶画产生以来,那些活生生的陶画造型,与自然界的动物几乎相似,最初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地陶画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演变,先民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原始的写实图形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有意识的“虚”与“实” 的形象开始产生,文学中的典故、神话、诗歌溶于画中。这也是文明发展轨迹中,影响后来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更何况比绘画艺术发展早的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众多文学艺术素材成了陶瓷绘画艺术的选材基地,使陶艺家们从文学的素材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启示!如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其素材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就得到广泛应用。还有诗歌,无论是屈原的悲歌,还是李白的豪放,以及杜甫的落泊,他们的诗句在陶瓷艺术家们的笔下也得到很好的再现。神话也是如此,如《麻姑献寿》、《天女散花》、《西游记》、《洛神斌》等等,就连有些陶瓷的造型都与文学诗歌有关,如玉壶春瓶,就是由“玉壶先春”诗句而命名。因此,把文学艺术与陶瓷艺术称之为姊妹艺术是不过分的。
陶瓷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艺术种类不同,但在本质上二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可互通的,通过相互借鉴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来感动欣赏者。清末民国初,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这些文人墨客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的瓷画艺术中国画味极浓,文化品位极深。刘雨岑的花鸟作品“百千寒雀下空庭 小集树梢语晚晴”就是很好地应用了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为点缀。程意亭的“疏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陶瓷花鸟画也是如此,在空白处应用了宋代诗人方九功《菊花》里的一段诗句来点题,使作品融入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幅自己配诗的作品“踈枝最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在构图上别具匠心;报喜鸟停栖枝杆红叶间形成“点”,以枝杆十字交叉形成“线”,菊叶设在其间形成“面”;再以菊花衬于其下形成烘托,此作品点、线、面俱到。作品工整细腻,构图考究,显示画家善于经营位置的艺术功力。画风质朴、清雅、细腻,画中诗句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他的文化底蕴神气活现地好像从书本融入画中,文学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形成了动人的故事。让观画者既欣赏了花鸟绘画艺术,又欣赏了名诗绝句,展示了创作意图,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师之手笔。但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画卷,其难度巨大。如特大型陶瓷瓷板画《清明上河图》,它浓缩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超长画卷。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廊、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看完全画犹如读完了一部文学小说。
四、自我修养是画者的根基
之所以名家作品能有这么丰富的文学品味,与他们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因此说,作为画者文化修养是前题。陶瓷绘画虽是造型艺术,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象型而描绘,而是为了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却是抽象的,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便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事物的塑造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你脑海里有着一定的文学修养,一旦被某种场景打动时,你的文化素养就会冲击你的大脑神经系统,创作灵感就会随之产生,创作才会得心应手,已有的文化学识就会在创作当中显现,作品才有欣赏价值。《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此话告诉人们;人在学习文学中是需要刻苦努力的,这样才能取得文学上的成功。正如一块玉,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有可能变成美玉,否则只会是一块没有光彩的石头一样,毫不起眼。这句话对于绘画者尤为恰当。否则那只能是画型而型,象没光彩的石头,毫不起眼。说白了即使有再高超的绘画技能,忽视各方面文化的熏陶,画出来的东西肯定缺乏品味,画得再多,也只能是“画匠”之笔。有句话说得好:“文学作品是人们心中的风景”。也就是说绘画作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学素质,他的脑神经自然会联想文学中比喻夸张的景象,便能很好地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融入画作中去,感情化的形象语言在画面中就会体现出来,绘画作品便成了形象的文学,凝固了的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在赞叹艺术技巧高超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美感的冲击力。不起眼的陶瓷画作它只能告诉你:去奋发努力吧,好的陶瓷画作它也会告诉你:成功在于学而用之。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在不断更新,陶瓷作品花样也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些作品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少之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开始在陶瓷艺术中加入不同种的材料语言。本文主要研究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造中的应用,从材料自身开始加强对陶瓷艺术的认识,了解其自身的审美价值。综合材料的应用大大减少了陶瓷艺术中的单一性,使陶瓷作品更加完满和丰富。
关键词:综合材料;当代陶瓷艺术;创作;应用
1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各个学科互相渗透从而衍生出新的“学科”与空间,在这个衍生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发展新的事物与产品。这些就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式。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事物已经不再单一,它们都是各种各样的东西组合而成。比如说,水果的嫁接,现在很多水果产品都是通过不同的植物进行嫁接而成;将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与电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电器产品,如电被褥、电饭煲。学科的结合也很常见,心理学与消费学结合起来就是消费心理学,心理学与色彩学的结合被称为色彩心理学,最为常见的一种综合产品当属计算机,计算机本身就是由各个学科知识综合出来的产品。
由此可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综合性,同样,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综合性。常言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而我们的创造,其实就是材料的综合,它可以判断一个整体构成因素的比例,最大程度发挥有效构成因素的作用。想要产生一个新的事物,一个新的产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构成材料进行很好的综合,这是最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2 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1) 陶瓷材料应用各个材料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改革,陶瓷艺术也跟着不断发展,与传统的技术相比,现在的陶瓷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突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开始朝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只有泥土一种材料,而现在的陶艺家们选择原材料的种类开始逐渐增多,他们不单单采用泥土这种单一的材料,开始发掘其他材料与陶瓷组合,比如说,金、木、石、铜、钢、铁、银等,这种组合材料制作的陶瓷具备更好的表现力。每一种材料在陶瓷艺术中所起的作用都不相同,陶艺家们能够认识到各个材料的作用并将其添加到陶瓷艺术中,足以说明他们开始认识到各种材料在陶艺中的重要性,了解想要转换陶瓷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进行。陶艺家们这种想法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其审美的心理,同时还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为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结合起来提供充分的条件。
(2)在创作过程中综合材料的突破
材料,对于一个陶艺家来说就是制作一个产品的基本因素,它承接陶艺家的意念。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陶艺家的意念。因此,陶瓷产品的原材料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都已经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所成型的陶瓷产品已经具备新的意义。美国有一位大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的创新,他放弃了单纯使用一种材料的方法,将多种材料结合起来,或刷,或贴,或拼,或印,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人的艺术作品,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具备独特的风格,他就是美国知名艺术大师劳森伯格。艺术的创造,可以从改变材料做起。以前,人们认为陶瓷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泥土。因此,无论陶艺家们如何改进陶瓷技术都无法更进一步。现在,陶艺家们意识到,陶瓷制作改进不应该只从技术上更新,还可以创新陶瓷材料,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陶艺家们开始注重材料的运用,他们不再单一地使用泥土,开始在泥土中加入塑料、石材、金属、木材、玻璃、水泥、纤维等,将这些材料综合运用起来,从而为整个陶瓷市场带来一个新的面貌。以前,陶艺家们不重视的黄泥巴、三合土、匣钵土也可以广泛用于陶瓷制作中,并逐渐成为制作陶瓷的好材料。综合材料的出现,为陶瓷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3) 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综合材料,顾名思义就是将各个不同语言的材料综合起来。因此,不同的综合材料都具备其自身特有的肌理、色彩、质感。材料的不同组合方法决定了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具备不同的视觉效应。因此,我们在制作陶瓷产品过程中可以寻找不同的综合材料,使综合材料可以和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不应该单一,我们可以在其中加入坚硬的铁元素,温暖的木质元素,透明的玻璃元素,哪怕我们仅仅加入木质元素这一种,木质品种的不同,所构成的艺术品也不相同。然而,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综合材料并不是说可以任意添加材料,我们 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注意其中的关联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在陶瓷产品中加入木质品,但是此结合过程不可以随机选择,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的对比性,我们可以将木质品通过合适手法加工后再融合到陶瓷品中。不同的综合材料,加入到陶瓷创作中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创作中的局限性,扩大陶艺家的思维,丰富陶艺家的想象力,从而创作出具备不同特征的产品。当然,陶艺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去选择材料,他们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征。具体运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天然材质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里的物质很明显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岩石经过风沙侵蚀以及地壳运动之后在自身内部结构不变的同时,外形部分有所变化。经过长时间的风沙洗礼,它们会形成更适应自然的特征。如何使这种天然材料与陶瓷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天然材料经过环境琢磨已经具备一定意义,在与陶瓷品结合时需要从不同的肌理、质感、色泽中找到切合点。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需要找到其关联性,比如说木质的选择,木质与陶瓷结合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的雕琢,表现出木质肌理与陶瓷质感的对比性,从而让作品具备更强的深度。第二,人工材质的运用。在天然材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从而生产出另一种不同的物质就是人工材质,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技术从矿石中提炼出金属,对提炼出的金属进行一定的化学、物理加工,或者是对其施加复合材料,从而使其具备双重性质。所形成的物质有其天然的一面,也有人工的一面,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从中感悟到自然与现实的双重力量。总而言之,如何在陶瓷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源于陶艺家的构思,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最终形成的陶瓷产品也将大不相同,在陶瓷创作中,综合材料的应用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3 结语
在陶艺创作中加入综合材料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每个陶艺作品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都大不相同,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综合材料与陶瓷艺术的融合,通过研究综合材料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陶艺家们可以在未知的领域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打造更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张琪.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论文现代类一等奖浅析陶瓷在环境
艺术中的运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
[2] 周瑶.初探陶瓷材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应用的潜在发展趋势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
[3] 王莎莎,刘文华.浅谈综合材料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J].美
与时代(中旬),2011(9).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民间艺术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集广大民众的智慧与情感于一身,有着浓厚的思想与文化,体现出了一种淳美的审美观念与精神需求,将广大民众的艺术才能尽显无遗。而景德镇陶瓷绘画与民间艺术紧密相关,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均展现出民间艺术精神。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绘画;民间艺术精神
陶瓷绘画是运用色彩、线条、构图、造型,通过一定的形式法则来科学搭配组合,充分体现出精神内涵。在陶瓷工艺中,陶瓷绘画属于核心部分,其绘画的内容丰富,有着众多的表现形式,一般存在三大类型,即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其中,釉上彩包括古彩、墨彩、泼彩、粉彩等;釉下彩包括釉里红、釉下五彩、高温色釉等;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融合后而形成的斗彩。本文首先分析了陶瓷绘画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其次以明清两代为例概述了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景德镇陶瓷绘画中体现的民间艺术精神。
一、陶瓷绘画与陶瓷的完美结合
陶瓷绘画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外,还必须根据陶瓷的器型进行艺术创作。陶瓷绘画和国画、油画等绘画创造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在创作艺术形象的某些表现手法上,吸取了国画等绘画的优点,但在实际发展中,按照陶瓷生产流程,逐渐形成了陶瓷装饰本身的艺术风格与特点。而由于装饰本身不能单独存在,所以必须结合陶瓷造型方可存在。
陶瓷绘画必须和具体器型的形象有机结合,不能在器型上随意创作,即使绘画水平极高,如果搭配不合理,最后形成的作品也将黯然失色,因此创作过程中,应注重陶瓷的艺术加工,融入艺术的语言和形象,赋予陶瓷生命力。陶瓷绘画不仅要体现陶瓷的美观,同时还应生动逼真地反映民众的生活,实现民众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
二、明清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特征
(一)明代发展情况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陶瓷艺术将历代瓷艺的精髓之处集于一身,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凡是前代中有的品种,明代都应有尽有,并且一些新的工艺和新的装饰手法也应运而生,比如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黄、绿、紫相结合的三彩;犹如翡翠一般的孔雀绿:等等,都从明代开始形成,五彩缤纷,精美无比。
永乐宣德年间热衷于青花瓷,这一时期的绘画纹饰风格特征十分纤细,宣德笔法苍劲;明宪宗时期的青花瓷主要以沉静且淡雅的色调为主,明宪宗时期烧制最好的要数斗彩,不管其纹饰还是色彩,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嘉靖、万历年间兴起彩瓷的烧制,该阶段中,不光官窑烧制了大量的精美彩瓷,民窑也积极投入到了不同种类的彩瓷烧制中,而青花五彩瓷烧制是嘉靖、万历年间空前绝后的。
(二)清代发展情况
清代雍正年间烧制的陶瓷不仅胎细釉润,而且纹样典雅精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粉彩鹌鹑图瓶,通过金红着色,同时以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艺为主,非常逼真生动地向人们展现了图案的阴阳两面,相较传统的五彩色泽也更加柔和淡雅,尤其和细白的胎壁搭配后,可谓是精美绝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乾隆年间热衷于粉彩,瓷器绘画装饰通常将繁缛奢华作为核心色调,我们从青花瓷装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乾隆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呈色稳定、纹饰精美、线条柔和。
三、景德镇陶瓷绘画中体现的民间艺术精神
(一)陶瓷绘画中民间艺术精神的根源
景德镇陶瓷绘画根植于民间艺术,我们从陶瓷绘画中感受到的精神内涵都是民间精神需求的最终体现。明代和清代的景德镇是陶瓷绘画发展过程中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两个时期很好地将陶瓷绘画中蕴含的民间艺术精神全面的体现。而之所以民间艺术精神在景德镇陶瓷绘画中无处不在,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民众有着强烈的审美需求与精神功利需求,也是民众对生命的自然要求的本能自觉性及不断延续性。
(二)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人物绘画中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存在官窑和民窑两大类,但官窑同民窑一样,陶瓷绘画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精神。青花瓷是明清时期人们最爱的瓷器,在陶瓷纹饰中围绕人物而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数量很少,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仕女图、高士图、婴戏图等。以婴戏图为例进行阐述,婴戏图顾名思义就是将婴幼儿的玩耍情景绘画出来,展现婴幼儿的无忧无虑、纯真的画面。对于人物的绘画,民窑陶瓷以简单有神为主,人物的表情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民间意趣,以绘画的形式还原了民众的淳朴生活,同时又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民窑陶瓷绘画所体现的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是官窑陶瓷绘画中不曾体现的。
(三)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花鸟绘画中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中广泛存在花乌绘画形式,景德镇陶瓷花鸟绘画中,除了对灵动的花虫乌兽进行描述外,还充分展现了代表地位、具有尊贵气质的龙凤兽等图案。这两个时期的官窑陶瓷绘画大都以带有龙纹饰的陶瓷为主,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将龙形象逼真地绘画出来,体现出了一定的民族精神。关于龙纹的绘画,官窑陶瓷主要借鉴民间艺术,是民众对生命需求的一种体现,官窑陶瓷龙纹绘画中蕴含了极具创造性的民间艺术精神。而明清时期的民窑陶瓷绘画多以活泼、灵动的花鸟为主,充分体现了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
(四)民间艺术精神在山水陶瓷绘画中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官窑山水陶瓷绘画以永乐与康熙年间较多,尤其在康熙年间,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官窑山水陶瓷绘画最著名的是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描绘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以三足炉的特征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雄伟气魄的壮观景象,突出了那个年代皇室的繁荣状态以及审美与精神需求。康熙年间烧制的官窑山水陶瓷绘画,散发着浓厚的文人气息,皇室所用的陶瓷中,以代表吉祥如意的山水图案为主要绘画形式,比如在陶瓷上绘山石、海浪等,寓意着长寿多福,官窑山水绘画来源于民间,将极具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尽显无遗。民窑山水陶瓷绘画中,将山水景象作为一种绘画装饰,体现了民众渴望宁静、安逸的生活。民窑山水陶瓷绘画的形成时间不长,多数都是文人通过山水绘画将自己的情感进行抒发,体现了文人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很好地体现了民间的艺术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绘画中蕴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精神,创作过程中,不仅注重绘画的工艺技巧以及材料的表现性,而且对陶瓷绘画艺术也提出了形式美方面的要求,民间艺术精神存在于陶瓷绘画中,使得陶瓷绘画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的作用显而易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迅猛前进,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明清两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绘画中体现的民间艺术精神,以陶瓷绘画鼎盛期为切入点,在明清两个朝代的基础上对景德镇官窑与民窑陶瓷绘画作品的民间艺术精神进行分析。民间艺术精神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人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值得我们大力宣扬与传承。民间艺术精神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深远意义,是其他艺术精神、文化精神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具有重要价值。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一项传统行业艺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质地各不相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艺术元素,这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应吸取的精华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发
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产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后人对其传承并弘扬发展。然而,目前来看人们常常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将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过多地融入其中,这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加强对其保护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浅谈。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雕塑传承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产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记录与印证,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对文化产品的重视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多传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和过度盲目改造导致的,使传统文化产品本来的韵味消失殆尽。陶瓷雕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陶瓷雕塑传承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使其本质发生改变。
(二)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断代
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是当时历史年代艺术思想凝结而成的,和时代的发展融合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淘洗”。但是当时的手工艺人们忽视了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产模式,技术传播范围狭窄,导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术重要性的传承人认为是“没价值”的破烂东西,而在生产制作中,忽视了传统技术的传承,导致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制作工艺在今天断代失传,使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思想层面来说,对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强大的思想意识,撑不起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导致了保护工作异常艰难,众多种类的陶瓷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消失,这是艺术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所在地区陶瓷艺术品保护的重视,正确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传承。
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舆论氛围
艺术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创作性思维。这就要求今天的传承者们在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时,不仅仅要基于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发挥创作性思维,将陶瓷雕塑艺术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不仅是当时历史时期文化的凝结,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品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的传承过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加会制约商业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将目光放长远,在创作性发展艺术品的同时,分一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经典艺术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节等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延长商业线,吸引文化投资。这样共赢的举措,既能够保证当地陶瓷雕塑艺术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当地带来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建立共赢模式。
(二)加强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和传承发展
各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上,政府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帮助,加强对传统工艺制作人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将这些代表文化遗产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有效保护。注重特色性和区域性,将特色陶瓷雕塑艺术品保存下来,收集带有当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识的艺术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流传。同时保持创新性,在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上,融合加入当代的时代元素,丰富艺术品的文化内容。只有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将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使优秀的艺术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想要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以吸收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髓为基础,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卓然,龚继遂,张新建.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分析[D].中央美术学院,2016.
[2]罗七妹.陶瓷雕塑的藝术语言[J].艺术科技,2015(04).
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