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精选9篇)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1篇

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及预防措施

一、处理预案

1.立即赶到患者身旁,了解患者病情。同时通知医生迅速查看患者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

2.受伤程度较轻者,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皮肤瘀斑者进行局部冷敷;皮肤擦伤出血者进行压迫止血、清创包扎;必要时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4.疑有骨折、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伤情采取适当搬运方法;协助医生进行辅助检查。

5.患者出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时,立即遵医嘱予以输氧、输液、心肺复苏等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6.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安抚工作,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7.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应立即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相应处理。必要时护士长应向上级主管领导领导汇报(夜间通知医院总值班)。

8.准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详细交接班,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及心理变化。

二、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2)做好患者及家属宣教工作,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3)保证护栏、约束带、推车等用物性能完好,病房环境整洁、安全,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及时检查、落实整改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1.病房内有充足的光线 2.地板干净、不潮湿3.危险环境有警示标识4.有潜在危险的障碍物移开

安全防范措施:1.有高危跌倒患者的标识2.锁好床、轮椅、便椅的轮子,确保其安全。3.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离床活动时应有人陪护。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位置。4.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裤子,鞋底应防滑。5.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6.当患者头晕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

(4)评估患者潜在跌倒/坠床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5)对于有跌倒危险的患者,保持病区地面清洁干燥,地面湿滑时需出示警示牌;保持病房通道畅通;各种设施指定位置摆放,电线卷好;走廊通道安装固定扶手,定期检查扶手的稳定性。

(6)对于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床尾有醒目标志;确保患者可以随手触到呼叫器病床高度适中,固定良好;昏迷、烦躁、偏瘫、年老体弱等患者使用床挡或安全带,专人看护。

(7)加强病房巡视,做好生活基础护理及健康宣教,认真交接班。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2篇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根据各科室疾病及特点,制定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及护理风险防范程序,包括括意外事件发生处理程序和措施,由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考核。

二、落实安全措施

责任护士应使新入院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反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坠床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以引起他们的重视,特别是高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手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有认知行为改变、意识障碍者使用床档,挂防坠床标识,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使用降糖药、降压药、镇静药、抗精神药的患者,告知有关注意事项。

三、重点交接班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一级护理每小时巡视1次,对全病区的患者实行床头交接班,对年老体弱、危重、病情变化、意识不清、特殊治疗的患者重点交接。

四、全面评估

入院时仔细观察患者,根据年龄、疾病、既往有无跌倒、坠床史、活动能力,确定高危因素和重点人群,对所有住院患者,护士都要进行有关跌倒、坠床等意外危险因素评估。及时填写跌倒、坠床危险度评估表,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年龄:70岁以上评价

为2分;(2)即往史:发生过跌倒、坠床、昏迷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2分;(3)身体障碍:骨、关节异常、听力、视力障碍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3分;(4)精神障碍:痴呆、意识混乱、行动不稳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4分;(5)活动状况:使用轮椅、移动时陪护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4分;(6)药物应用,使用镇静、麻醉药、降压药等,达到其中一项评价为2分;⑦排泄:入厕障碍、大、小便失禁等,达其中一项评价为1分。合计:0~7分值危险性为Ⅰ度:有发生跌倒、坠床的可能。8~16分值危险性为Ⅱ度:容易发生跌倒、坠床。17分值以上危险性为Ⅲ度:经常会发生跌倒、坠床。凡有以上危险因素者,均列为高危因素及重点人群。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预防跌倒、坠床的发生。

五、实施防范措施

(一)预见患者跌倒、坠床的潜在危险因素:评估达不到分值但又有潜在危险因素的,在患者床头或床尾悬挂防止跌倒、坠床的标识,提醒所有为其服务的医护人员注意安全,落实安全规程。如外出检查时需用轮椅并全程陪同,对年龄偏大、活动能力较差,应使用床档,护士及时巡视病区,协助入厕、穿衣等生活护理,活动时护士应在床边指导、协助,以免发生意外。

(二)创造安全环境:呼叫器置于患者床头,并教会正确的使用方法,将生活日用品放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病床加床档并固定,保持地面清洁、干燥,让患者穿稳定性好、防滑的鞋子。夜间保证照明,使患者起床时能看清病室环境,护士及时巡视病区,提示患者注

意走廊的障碍物及地面情况,防止发生意外。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3篇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老年离休干部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81~97岁,平均84.18岁。其中住院时间超过半年的有16例,主要疾病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症6例,早中期恶性肿瘤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1例,帕金森病3例,糖尿病4例,COPD 6例,冠心病6例,高血压15例,阿尔兹海默症5例,前列腺增生20例,大部分离休干部有2种以上慢性病并存。期间发生8起跌倒,3起为一个平面到另一平面的跌落,造成1起颞顶部头皮缝针,1起额面部血肿,1起右肱骨前端骨折。5起均为同一平面跌倒,有旁人立即搀扶未造成不良后果。

2 原因分析

2.1 生理性退行

进入老年期后,离休老干部机体的各方面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运动系统能力的下降[4],肌肉、关节囊、韧带等结构和本体感受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而肌肉力量下降、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5,6,7]。感觉系统能力的下降使老干部的视觉、听觉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行走时视物不清或未能听见他人警告,也是造成他们不能及时避开障碍物,导致跌倒发生的原因。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能力下降,使老年人由此引发的反应迟缓、智力下降、认知障碍不容忽视。认知障碍使老干部丧失主动规避跌倒风险的能力。经研究,存在认知障碍的老年人中,每年约有60%~80%发生过至少1次跌倒,大约是认知正常老年人的2倍[8]。这8起跌倒中有3起均属于认知障碍引发。

2.2 心理特征

战争经历和干部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特征不同于一般老年患者,他们中很多人性格好强不服老,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或者不愿麻烦子女及陪护人员,使这部分老干部对防跌倒的依从性差。部分离休干部进入老年期后,行动迟缓、生活圈缩小、人际交往减少,信息获取量减少,子女尚在工作或忙于自己的生活而导致来院陪伴老人时间较少时,容易产生孤独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9];部分离休干部子女因下岗失业、经商失败或兄弟姐妹间为老人的经济分配等原因出现危机时,他们极力补偿又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不良的情绪均可造成老干部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现危险情况,从而增加跌倒风险。

2.3 疾病影响

帕金森病虽经药物控制,但仍有行走缓慢伴不稳、举步时抬脚不高等症状。研究发现步态的步高、步长、连续性、直线性、平稳性等特征与老年人跌倒危险性之间存在联系[10]。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变及恶性肿瘤骨转移进一步加重下肢肌力下降,增加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症使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有的老干部虽然日间行为正常、思维较清晰,但夜间就会产生思维紊乱、空间定位丧失等情况。脑血管疾病后发生肢体肌力降低,行走时平衡能力受损,这些均增加跌倒风险。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频、尿急、淋漓不尽,夜间频繁起床,加之改变体位速度快,均易造成头晕导致跌倒危险因素增加。

2.4 药物因素

慢阻肺应用平喘剂可导致恶心呕吐、失眠、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紧张不安、行为障碍等;高血压应用降压药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冠心病应用利尿剂可导致尿量多、电解质紊乱、下肢无力等;糖尿病应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可导致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增加;晚期肿瘤应用止痛剂时容易出现眩晕、呼吸困难、嗜睡、便秘、排尿困难;抗抑郁药可增加瞳孔散大的危险、肌肉痉挛、嗜睡、失眠、躁动、头晕等;安定可导致静坐不能、镇静、急性肌张力异常、体位性低血压。覃朝晖等[2]研究显示精神类药物和降血糖药物较其他药物与跌倒相关性大。老年离休干部大多有2种以上慢性病,服用的药物也更多。相对于某一种药物,复方用药导致的跌倒危险性更大[1]。

2.5 照顾者的防范认知

入院时护士向每位离休干部及照顾者进行防跌倒安全宣教,但部分在家中病情平稳入院进行一般调理的患者家属认为,患者的情况不会导致跌倒的发生,从主观上未引起足够重视,放任患者自行床椅转移、入厕等。此外,有的家属忙于工作,聘请护工看护患者,护工人员不足需同时照顾多位患者时,使认知障碍或下肢肌力降低的老干部患者脱离看护时间延长或增加,自行取用物品或活动时发生跌倒。

2.6 病室环境

卫生间水斗漏水导致地面潮湿,或病室生活用水时地面有部分水滴未及时擦干,行走时打滑而发生跌倒。卫生间因建筑要求门口挡水高1 cm,因此卫生间门口内外有1 cm的落差,老干部抬脚过低时容易发生跌倒。经常使用的物品如茶杯、拐杖等,未放置在床头柜等随手可取的地方,导致患者寻找拐杖、茶杯等物品时跌倒。

2.7 宣教方法和效果

护士仅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口头宣教,老年离休干部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缺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册,不利于跌倒自我预防意识的深入开展。青年护士沟通能力一般,仅让患者起床注意防跌倒,未阐明自我预防跌倒的细节和跌倒的严重后果;或者青年护士未与老干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告知防跌倒的各项细节和后果,但老干部不愿相信护士的话。

3 防范措施

3.1 提供安全的病区环境

老干部入院时,由床位护士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对跌倒高危人群,床头悬挂防跌倒警示标识,一览表做好防跌倒标示。根据老干部身高,调节病床高度,便于其上下床,同时拉上床栏加以保护,呼叫器放置于患者伸手就能按到的方位[3],常用物品也需放于患者随手可取的距离内。采用坐便式马桶,马桶旁配备呼叫按钮。马桶、浴室、走廊的墙壁上均安装稳定的扶手,浴室地面配备防滑垫,卫生间门口地面粘贴防跌倒警示标志。保证病室内的桌椅牢固,无摇晃现象,避免患者在扶撑时侧翻而跌倒。病室冰箱放置于离地面50~70 cm的茶几上,避免患者弯腰或下蹲取物时跌倒。床椅转移时应将轮椅固定住,防止轮椅滑动造成跌倒。病区各类物品放置有序,保证走廊和病室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无障碍物。护士每日评估病区环境,存在跌倒安全隐患的设施及时修理或更换。

3.2 落实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防跌倒安全教育

入院时根据每位老干部的跌倒史、肢体活动情况、自理能力、药物因素等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同时观察老干部在不用手、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否直接从靠椅上站起,在室内步行一定距离及返回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平稳表现以了解老干部的骨骼肌功能[10]。对老年痴呆、下肢肌力下降、视力听力障碍等跌倒高危患者必须一对一贴身看护,对夜间发作的认知能力障碍者尤其要做到24 h无间断看护,夜间使用科内自制的床栏空隙阻隔带,避免其自行从床栏空隙处下床造成跌倒。对意识清楚、无老年痴呆的老干部除了在入院时做好安全告知,住院期间动态评估病情和用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建议他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动作放慢、遇事不着急,尤其是起床或夜间入厕时做到3个30 s,即醒后卧床30 s,床上坐起30 s,床旁站立30 s,最后行走。有下肢肌力减退的老干部,行走时使用适合自己的辅助用具,如单脚拐杖、三脚拐杖、四脚拐杖等,将拐杖放于随手可拿取的地方。老干部活动过程中适时地提醒他们注意行走时手扶走廊扶手,如厕时无法自行起身时按呼叫铃等。定期对看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防跌倒安全意识,让看护人员对跌倒后果的严重性和跌倒危险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3.3 加强用药观察和护理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注意观察利尿剂应用后有无夜尿增多起床的情况,根据跌倒高危评分指导老干部使用床边坐便器,必要时床上使用尿壶或便盆,并解除其思想顾虑。观察服用安眠药时是否处于平卧位,避免服药后起效时间迅速、作用快,再次起床时发生头晕症状导致跌倒。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有无及时进餐和低血糖症状;服用降压药后有无头晕和血压情况;服用止痛剂后观察精神状态的情况,及时发现易造成跌倒的危险因素。

3.4 提高病情的动态评估

与老干部建立良好融洽的护患关系,除了病情经常交流沟通其他与病情无关的情况,及时了解其不良心理状态并进行疏导。对家属陪护较少的老干部,与家属沟通,多陪护患者,使其有良好的心情接受护理人员防跌倒的宣教。护士定期进行下肢肌力和认知能力的评估,及时发现老干部腿部肌力变化的情况,观察神志、认知情况,了解新发脑梗等疾病,掌握患者每日用药情况,及时对其跌倒危险因素进行再次评估。

3.5 设计图文并茂的宣教册

健康教育是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最有效措施[5]。老年离休干部虽然文化程度相对高,但视力、智力的下降使患者不易接受文字多、字体小的宣教册,故制作宣教册时需增加插图的使用,设计让患者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防跌倒宣传册,内容包括跌倒的原因、药物使用、体力与平衡、跌倒的恐惧、跌倒时呼救,使自我跌倒预防的重要性简单易懂。结合护士的关心和宣教让无认知障碍的老干部主动参与到跌倒预防中来。

3.6 增强下肢肌力的活动耐力

改善步态、增加平衡能力的康复训练是防跌倒的有效干预措施[6]。笔者所在科室现与康复科治疗师联合,根据老干部的病情、下肢肌力的情况选择肢体按摩、肌力、步态和平衡能力的康复训练,每天2次,循序渐进。从站立到开步走,观察老干部的行走姿势、步幅大小和平衡能力的掌握,训练器行走时脚掌的抬起和落地姿势,使其脚掌着地,避免抬步过低引起跌倒。

3.7 其他方面

行走时选择大小合适、防滑的鞋子,避免穿着拖鞋外出;对视物模糊或听力障碍的患者,与家属沟通协助患者佩戴合适的眼镜或助听器;与医生沟通,患者疾病好转时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老干部发生跌倒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素,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应对措施,将住院期间老干部的跌倒发生降到最低甚至杜绝,以提高老干部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戴菁菁,朱宏伟.老年患者肿瘤化疗期间预防跌倒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2600-2602.

[2]覃朝晖,于普林.老年人跌倒与药物关系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3):3099-3101.

[3]孙晓敏,许方蕾,张丽亚.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2):1389-1391.

[4]尤黎明.老年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2-3.

[5]孙昌林,尹红.两种预防跌倒中外读物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41-43.

[6]王连成,章礼勤,张祎,等.平衡和步态分析测试在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51-253.

[7]范清秋,赵华,封秀琴.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对预防跌倒的认知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11):875-876.

[8]郑洁皎,王雪强.认知功能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3-4.

[9]蒋嘉.军队离休干部心理特征浅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156-157.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4篇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坠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7-01预防措施是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的一套以预防患者发生意外(如:跌倒、坠床等)的一套护理方案,其主要内容就是,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从各方面入手,预防和降低意外危险带给患者的伤害,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预防工作。1原因分析

1.1患者自身原因包括其年龄、认知行为、心理因素、自理能力、视力障碍等等。

1.2生理因素①年龄原因,这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身上。②患者病情:如中风后遗留肢体偏瘫或对侧肢体偏瘫造成翻身不便面导致。

1.3外在环境这方面主要是医院自身的原因,如地板太花、照明条件太差、人员密集等等。

1.4不要预知的因素由于患者本身的植物神经不稳定、体位骤然改变、排便屏气、或迷走神经反射、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面引起晕厥跌倒。2护理评估

通过患者的年龄、慢性疾病史、生活能力、特殊疾病、相关疾病等进行进行评估,属于高危患者,评分≥3分,需要在护理风险知情同意书是家属签字,床旁标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预防措施

3.1将医院各方面情况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引起重视,避免意外跌倒、坠床情况发生。对特殊患者,如:使用镇静、降压、抗精神等药物的患者除告知这些注意事项外,还应告知使用药物注意事项和后遗症等。

3.2对存在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有家属陪伴,必要时要有专人守护。

3.3对极度躁动患者可采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注意动作轻柔,并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3.4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可以让护士帮忙。

3.5告诉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最好不要活动,应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采取必要的措施。

3.6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3.7加强防范意识预防是避免危险情况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加强防范意识是关键,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不慎发生了危险情况,应及时采取。

3.8护理期间做好沟通交流,切勿忽略任何环节在护理期间涉及到交接情况时,应相互做好沟通交流,把患者情况,特别是老体弱、危重、特殊治疗、意识不清等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交代,以免因交接疏忽导致患者发生危险。

3.9及时、准确做好护理记录。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4护理措施

一旦患者发生跌倒、坠床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4.1患者不慎跌倒、坠床,护士应立即奔赴现场检查伤情,同时马上通知医生。

4.2对患者的情况做初步诊断,受伤部位、受伤程度信全身状况,视步判断跌倒坠床原因。

4.3医生到现场后,协助医生进行检查,为医生提供信息,遵医嘱进行正确处理。

4.4病情允许,将患者移到抢救室或患者床上。

4.5遵医嘱进行X光拍片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4.6向上级领导汇报(夜间通知医院总值班)。

4.7及时准确记录患者病情變化,认真做好交接班。5讨论

入住到医院治疗的患者,不论是外科还是内科,都是伤情、病情比较严重的了,而住院患者大多行动不便,需要家人和护理工作人员密切照顾,若在这方面有所疏忽,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坠床,甚至其他更为换种的后果。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护理方案,与患者家属紧密配合进行全面护理,对每位患者都要做到用心服务,重视每项护理工作环节,全面预防和减轻跌倒、坠床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同时,定期检查患者身体情况,根据在院治疗和护理进度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把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告知患者家属,以至于后期治疗和康复期引起重视。总之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详细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从预防做起,尽量避免和降低跌倒、坠床等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参考文献

[1]乔建萍,彭婉仪,招秀霞,等.妇科病人意外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28-30.

[2]库洪安,瞻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68例, 男91例, 女77例, 年龄46~89岁, 平均 (67.2±8.5) 岁。168例患者主要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性脑炎、帕金森病、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患者。

住院患者运用PDCA循环管理体系, 先对发生跌倒/坠床的原因进行分析, 再采取各种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

计划阶段: (1) 跌倒/坠床安全隐患原因分析:a.患者因素:多为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 听力、视力明显减退, 行动不便、反应迟钝、骨与关节异常、判断力低下、入厕困难、合并症多、用药等因素。b.环境因素:地面潮湿、病床高度不当、病房无卫生间, 走廊无扶手。c.护理人力: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超负荷工作精神疲倦, 无法细致观察及护理, 使护理质量下降, 对高危因素评估不够仔细, 对跌倒/坠床的预见性欠缺。d.患者及家属对跌倒/坠床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依从性差,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2]。 (2) 制定防范措施:a.开展防范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培训;b.开展患者跌倒/坠床高危因素的评估;c.加强护患沟通,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履行告知义务, 提高危险防范意识;d.加强病房环境安全管理。

实施阶段: (1) 科室组织防范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主动识别高危人群, 并及时进行宣教。 (2) 创造良好的病房安全环境:地面保持干净无水迹;通道畅通、无障碍物、光线明亮;走廊及卫生间设置扶手;卫生间及开水间放置防滑垫;卫生间安装呼叫器;有台阶的地方用醒目标志提醒;病床调至最低, 固定好床脚刹车, 床头呼叫器放置在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3)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根据《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因子评估表》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以后有病情变化、特殊检查、用药后再进行评估, 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评估频率, 根据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危患者在床头放置警示标志, 加床栏保护,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 进行预防跌倒/坠床的安全宣教,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护理, 合理留陪护。主要包括:a.指导患者有使用镇静剂或感觉头晕、站立不稳时要卧床休息;b.起床或翻身的时候动作要慢, 先坐3 min, 无头晕等不适症状再站起;c.指导患者穿大小合适的衣服及防滑鞋子;d.使用安眠药、镇静剂、降压药、利尿药等药物要告知服药后注意事项, 严密观察用药反应。 (5) 加强巡视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征。 (6) 合理进行护理人员安排:根据患者数量、病情、基础护理工作量, 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安排, 重点时段增加助班, 根据护理人员资质合理搭配, 避免安全隐患。

检查: (1) 每天检查病房环境安全, 地面保持干净无水迹, 卫生间、开水间设置预防跌倒安全警示, 保持通道畅通无障碍物, 光线明亮。 (2) 质控小组不定期进行监督高危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3) 对科室及医院发生的跌倒/坠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制定防范措施,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吸取教训。

处理:通过对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检查, 每月进行护理质量分析, 采取各种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保证了患者安全, 护士对跌倒/坠床高危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逐步落实, 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逐步提高[3]。

结果

经过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16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发生跌倒事件5例 (2.98%) , 发生坠床事件2例 (1.19%) 。

讨论

PDCA循环模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可评价的质量管理体系[4], 应用PDCA循环模式, 有效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 将“事后把关”前移至“环节管理”上来, 把一切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 提高护理安全, 保证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168例患者发生跌倒事件5例 (2.98%) , 发生坠床事件2例 (1.19%) 。可以看出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有效减少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即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又减少了医患纠纷, 是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事件非常有效的方法, 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也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住院患者168例, 通过对跌倒/坠床患者的疾病、年龄、用药、依从性、周围环境及护理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PDCA管理, 做好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住院环境安全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等措施。结果:跌倒/坠床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发生跌倒事件2.98%, 发生坠床事件1.19%。结论:运用PDCA管理能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坠床发生率, 提高护理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密切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同时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PDCA循环,跌倒,坠床,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49.

[2]詹婉群.防跌倒干预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的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661-663.

[3]张彩华, 朱宏霞, 瞿杨.神经系统疾病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3) :1496-1499.

孩子误吞异物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第6篇

指导专家:刘志峰 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来医院就诊的孩子吞入消化道的异物五花八门,有硬币、发卡、吊坠、水果刀、电池等等,其中具有腐蚀性的电池和尖锐的针、钉子等等是最危险的。尖锐的异物可能刺破消化道造成穿孔,而电池一旦在消化道崩解,腐蚀性的液体可能对消化道造成烧灼腐蚀,严重的可能造成消化道的梗阻。

【对策】不要给孩子戴一些容易抓下来的饰物,如发卡、吊坠等等;图钉、钉子、缝衣针等尖锐的物品要收好,不要放在孩子可以够到的地方;换下来的电池要妥善存放,尤其是较小的纽扣电池,电动类的儿童玩具要注意其安全性,防止孩子将其中的电池拆出来吞下。

【应急处理】如果孩子吞下的是危险性较高的异物,如上面提到的钉子、电池、缝衣针之类的物品,就应该立即送往医院,通过手术手段取出。如果是比较圆滑,危险性低的物品,如硬币、玻璃珠之类的,不用太着急,可以尝试用蔬菜混合油吞下看看是否能够通过大便排出,如果不行再尝试通过胃镜手术等方法来取出。

【类型2】气管异物

指导专家:林镝 南京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气管异物是十分危险的,轻的可能引起肺炎,重的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常见的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糖块、黄豆、玩具小零件、骨头、鱼刺等等。

【对策】3岁左右的孩子咀嚼和吞咽功能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干果类食物和果冻建议不要给他们吃,否则不小心可能引起孩子气道完全堵死、窒息死亡。另外,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行喂东西,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要逗孩子笑,因为这样都容易引起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

【应急处理】一旦孩子吞入异物,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呛咳、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说明异物进入气管,需要到医院紧急处理,否则会引起窒息。如情况紧急,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法”帮助孩子排出异物。

【小贴士】海姆立克急救法

患者若是3岁左右的孩子,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异物还没出来,可以把孩子翻过来,面对救护者,将手指并拢在孩子胸部下半段按压1~5次。随时观察孩子嘴里有没有东西出来,如果有东西,救护应该用手指将异物勾取出来,千万不要捅。以上所有动作都是在孩子的头低于胸的情况下完成的。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及预防 第7篇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预防

老年患者由于各种疾病原因影响, 经常发生跌倒现象。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 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在我国, 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首位损伤因素[1]。跌倒直接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增加患者痛苦, 降低其生活质量, 乃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跌倒发生后会推迟患者地出院时间, 增加其经济负担, 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分析了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 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患者108例进行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指导, 设为分析指导组, 其中男65例, 女43例, 年龄60~90岁, 平均 (71±7) 岁。并选取同期住院老年患者108例不给予跌倒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指导, 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65例, 女43例, 年龄61~89岁, 平均 (72±7)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跌倒原因

1.2.1 年龄、性别

在我国平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1/3跌倒1次以上, 且随年龄的增长跌倒次数相应增加, 老年女性发生跌倒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 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导致代偿性骨质增生, 引起跌倒。

1.2.2 感觉功能因素

老年患者的器官功能逐渐衰弱, 视力、听力及平衡能力下降, 感官也较迟钝, 同时肌力减退易引起跌倒。有研究认为, 体力和智力状况的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2]。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类大脑的判断迟缓, 对危险环境不能及时发现, 在快速复杂动作过程中易失去平衡, 发生意外跌倒。

1.2.3 疾病因素

多数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 均能影响感觉的输入、中枢系统功能和骨骼肌肉力量与协调。有些慢性疾病可导致感觉受影响, 且急性疾病的突发亦会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有资料显示[3], 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由于认知能力降低、视力听力下降、平衡功能减退、思维紊乱、易受激惹等原因, 使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性增高。另外, 老年人下肢退行性关节炎、腰背脊柱的劳损退变、骨质疏松均是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

1.2.4 平衡因素

平衡因素减退是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龄患者一般表现为步履蹒跚、身体重心靠前, 使身体前倾导致其跌倒。

1.2.5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 需要长期服药。而某些药物的服用不当及本身的不良反应即可引发老年患者跌倒。

1.2.6 心理因素

老年人的情绪不稳定, 性格逐渐变得固执, 希望生活自理, 对危险性认识不足, 同时某些老年患者家属不能提供充足的照顾, 导致跌倒时有发生。

1.2.7 环境因素

老年住院患者因对医院的整体环境陌生, 对地面设施不熟悉, 如地面太滑、凸凹不平、有遮挡物、光线太暗、携带重物、地毯松动破损、上下台阶、鞋子防滑能力差、衣着太长太宽、受到惊吓等, 均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 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 凌晨5:30至7:30是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发期[4]。

1.2.8 其他因素

卧床过久、生活不能自理或一种体位时间过久, 例如长时间蹲坐后突然改变体位等, 均可引起短暂性脑供血不足, 发生跌倒。有研究表明, 体位变化带来的跌倒高达46.4%[5]。

1.3 预防跌倒的方法

1.3.1 做好评估, 筛查高危患者

老年患者入院后, 护士要对其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以确定其是否为高危对象。若确定其为跌倒高危因素的患者, 应做好警示标志, 每班增加巡视时间,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讲解预防跌倒措施,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1.3.2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积极规范的治疗疾病。进行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 做好安全宣传教育, 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跌倒的危害性及预防跌倒的重要性, 不断重复讲解, 随时反馈。

1.3.3 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饮食、作息、均衡营养、适当娱乐、适度锻炼。要使运动锻炼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1.3.4 合理用药

遵医嘱正确服药, 让患者了解药品说明书, 护士应详细向患者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禁忌证。嘱患者按医嘱服药, 避免擅自增减药物。若使用扩血管药物, 应缓慢调整输液速度, 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输液结束后, 让患者平躺一段时间再下床活动。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时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出现头晕、出汗等症状需立即平躺, 卧床休息, 监测血糖变化, 食用含糖食物或静脉补充葡萄糖。尽量避免使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

1.3.5 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调整和控制情绪, 对不良情绪耐心疏导, 恢复曾经跌倒的老年患者的信心。针对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耐心做好疏导工作, 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摆脱跌倒的阴影。1.3.6营造良好的疗区环境, 物品摆放合理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疗区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采光良好;病床高度舒适, 固定好床脚, 安装床档;将呼叫器、便器放在患者身边;保持地面清洁无水渍;夜间应开启夜灯, 以方便晚间活动;护士应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的衣裤应大小合身, 裤脚切勿过长防止绊倒;鞋子尺码适中, 避免穿拖鞋行走。浴室是最湿滑的地方, 也是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重点区域。浴室及洗手间地面应保持干燥, 防滑垫及扶手是基本的要求。应用合适的辅具, 如拐杖、助步器及轮椅等, 并将其放置于床边。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跌倒情况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1.0~1.5年的观察及定期随访, 未实行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预防的对照组患者发生跌倒44例 (40.7%) , 实行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预防的分析指导组患者发生跌倒17例 (15.7%) , 跌倒发生率明显较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住院患者的增多, 预防患者的跌倒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 分析指导组患者跌倒率明显低于未给予跌倒原因分析及预防的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对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及预防, 可有效减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提高其生活质量, 并延长老年住院患者的寿命。因此, 应将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害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 制订相应的防护指导措施, 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跌倒发生率降至最低, 以确保每例住院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 陈蔚.老年跌倒研究概况与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 (5) :929-931.

[2]夏文兰, 宋七仙, 范建群.住院老年病人跌倒64例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7, 13 (3) :178-180.

[3]尤黎明, 张军, 刘可, 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571-571.

[4]齐艳, 吴美福.阿尔茨海默病家庭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8) :690-691.

老年人防跌倒的饮食措施 第8篇

肌肉减少是“腿老”的最根本原因

老年人易跌倒原因是多方面的。感觉系统和平衡能力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退变,骨骼和肌肉结构异常或功能退化,慢性病或药物的影响,甚至心理因素,都与跌倒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骨骼肌肉系统老化。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是很有道理的。过去人们认为,老年人运动能力损害主要是骨骼问题(如关节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造成的。但现在知道,老年人肌肉减少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下肢肌肉减少或力量减弱不但损害关节和骨骼的健康,而且直接造成步态稳定性下降。老年人为弥补其下肢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的下降,可能会采取更加谨慎的缓慢踱步行走,造成步幅变短、行走不连续、脚不能抬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引发跌倒的危险性增加。研究发现,老年人股四头肌力量的减弱与跌倒之间的关联具有显著性。

总之,老年人易跌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肌肉减少及力量不足可能是主要的且可以干预的原因。

怎样“留住”肌肉的力量

那么,老年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持肌肉的数量和力量呢?

1.抗阻力训练是增加肌肉及其力量的有效方法。

抗阻力训练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力,如举重(上肢)、登山或楼梯(下肢)、健身拉力器械,还包括负重、下蹲起、绑沙袋行走等日常活动。

2.摄入充足的蛋白质

研究表明,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不比青壮年少,只要肾功能允许,老年人至少要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2克蛋白质,蛋白质占总能量15-20%。以体重60公斤的人为例,每日应摄入蛋白质75克左右,有助于减少肌肉(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衰减。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来自牛奶、鸡蛋、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等食物的优质蛋白对保持肌肉数量和力量尤其重要。因此,老年人应三餐均匀摄入适量的鱼、肉、蛋、奶、大豆制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并保持肌肉质量。

顺便指出,高蛋白饮食并不损害体内钙留存(不会导致骨质疏松),不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排除脂肪的不良作用),不会损害肾功能,不会造成高血压,与肿瘤发病率无关,一句话,高蛋白饮食是安全的。

3.增加抗氧化营养成分的摄入,如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多酚、黄酮等。

这些成分主要来自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粗粮等植物性食物(硒例外),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缓解氧化应激,减少肌肉衰减,还能提高免疫功能。

4.增加维生素D供应

维生素D主要由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合成。它能促进钙吸收,故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现在已经明确,維生素D对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也有重要影响。老年人增加维生素D供应可以直接抑制肌纤维衰减。

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第9篇

1 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感觉、运动功能衰退, 如眼、耳、鼻、身体等各种感觉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 关节韧带老化, 灵活性降低, 肌肉纤维变细, 弹性变差, 松弛无力, 这些因素使老年人感知觉能力减弱, 运动反应变慢, 导致对险情不能及时发现, 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 容易发生跌倒。

1.2 社会因素

不少老人喜欢独居、独处, 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 担心给子女增添麻烦和负担, 自认为能生活自理,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在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发生跌倒。

1.3 环境因素

环境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 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跌倒51%与环境因素有关, 老年人的生活安全由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因素所决定[2]。浴室是跌倒最危险的室内场所,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过强或过暗的灯光、光滑的地面、松脱的毛毯、地毯的滑动、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过道有障碍物、浴室或楼梯缺少扶手、高危病人病床未加护栏、床铺过高及鞋子过大、裤子过长等。

1.4 疾病因素

老年常见的慢性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糖尿病等, 可使脑供血不足, 导致缺血缺氧而晕倒;老年性骨关节病变、骨质增生或疏松、颈椎病、帕金森病以及导致视觉认知降低的白内障等都可能引起跌倒。

1.5 药物因素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副反应, 也是发生跌倒的重要因素。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利尿、降压药、血压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2 跌倒的预防

虽然跌倒属于突发事件, 无固定模式和地点, 但只要有了预防意识, 给予高度重视, 可以减少跌倒发生的几率。

2.1 加强护士的培训, 做好病人及陪护人员的安全教育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跌倒的理论知识, 通过专题知识学习, 提高全体护士防跌倒重要性的认识, 在工作中处处替老年病人安全着想, 自觉建立防范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病人入院时, 根据病人年龄、意识、活动能力, 自理程度进行评估, 对于高危病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并做好防跌倒的警示标志, 以提醒医护人员、病人和家属注意, 告知病人及陪护人员防跌倒相关知识, 如住院期间需留有陪护, 特别在病人行走如厕时要有人搀扶, 起床动作应缓慢, 晚上休息应上床档护栏, 减少夜间下床次数, 尿壶等可放床旁易取的位置, 不穿拖鞋和过大、过长裤子, 以免鞋子滑脱或踩着裤筒而被绊倒等。

2.2 积极治疗原发病, 做好用药后的指导

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轻其症状是降低老年跌倒发生率的重要基础。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病人, 护士应帮助其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驱症状, 掌握发病规律, 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对服用镇静、催眠药的老年病人, 劝其未完全清醒勿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及利尿药的病人应遵医嘱服药[3], 指导病人起床动作速度宜慢, 动作幅度宜小, 若发生头晕应卧床休息。

2.3 加强病房管理, 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

①保证病区光线充足, 照明良好, 但避免强光照射。②保持地面清洁、干燥, 浴室放置防滑垫, 凡遇湿拖地面应立防滑牌, 以提示行人[4]。③马桶高度适宜, 卫生间病区走廊设置固定扶手, 方便病人起坐、行走。④对行走无力病人提供拐杖及轮椅等工具。⑤各种设施摆放合理, 不随意搬动, 并留有足够空间, 特别是病人经常活动的地方及过道, 不能有障碍物。对病区所有设施, 如床、凳、桌、椅等, 做到定期检查, 定期维修, 确保安全。

2.4 建立跌倒的报告制度

对发生跌倒后的病人应及时评估伤情, 给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 按安全管理制度逐级上报, 并如实记录, 认真分析跌倒的原因, 制订防范对策, 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3 小结

预防老年病人跌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从护理管理着手, 积极动员医生、护士、病人、陪侍人多方面共同参与, 提高认识, 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拥有平安和幸福。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预防

参考文献

[1]李林涛.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1, 5 (3) :227.

[2]范宝华.老年人的跌倒问题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2) :24.

[3]梁艳凤, 张平优.住院老年患者111例跌倒原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6) :47-48.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精选9篇)跌倒的预防措施和应急 第1篇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及预防措施一、处理预案1.立即赶到患者身旁,了解患者病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