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1篇

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重金属、石油、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尤为突出。研发经济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科技的研究热点。本重点项目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形成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成套技术,为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考虑到工作的整体性很强,本项目只设1个课题。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 2.项目总体目标

该项目将针对我国突出的农田土壤环境多环芳烃污染问题,筛选高效微生物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材料

1 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相关的研制工艺和技术设备;研发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固定化降解技术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发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建立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示范,制定修复技术规范。通过项目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筛选及高效微生物菌剂研制:针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筛选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研发修复菌剂的制备工艺和技术。

(2)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高效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研制环境友化的微生物固定载体材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关键工艺设备;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和增溶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3)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研制具有协同修复作用的营养调控剂,发展土壤根际生态调控与强化修复技术。

(4)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开

2 发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制定修复技术规范。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筛选高效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5-8种,其中能定殖于根际土壤的菌株3-4种;研制出3-5种高效修复菌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根际营养调控剂,开发2-3套制备工艺和设备;

(2)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及其强化成套技术,使多环芳烃污染物降解效率达到60%以上,其中五环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达到40%以上;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成套技术,使多环芳烃污染物降解效率达到70%以上,其中五环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达到40%以上;

(3)在国内不同地理环境的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上建立集成修复技术示范工程,示范面积不小于1公顷,多环芳烃的综合修复效率在70%以上。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规范,形成2~3套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4)申请10-15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以上获得授权。 5.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

3 本项目预算总经费为16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800万元,示范工程配套经费不低于800万元。

6.项目支持年限:

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 7.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项目承担单位应具有从事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条件。本项目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三、注意事项

1.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考虑到工作的整体性很强,本项目只设1个课题。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研究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申请项目的研究单位的组合。

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担本项目或课题。

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公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

4 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4.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

5.申报程序和要求:

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

6.咨询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

柯 兵

张书军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2篇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受重金属的影响, 土壤出现污染问题的几率大幅度提升, 这就应从一系列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规划一系列合理有效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据此改善土壤污染现状。就目前来看, 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技术手段比较多, 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一) 物理修复技术

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常见技术手段, 物理修复技术在土壤整改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物理技术还分为改土法和土壤固化法这两种。对于改土法来说, 主要表现在改变土壤条件和周边环境状态上。对于土壤固化法来说, 主要表现在对土壤中危险性废弃物集中处理上, 从而降低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土壤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 这就应结合土壤现状和重金属污染程度等方面选取适当的物理修复方法, 避免土壤重金属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 进一步提升土壤整体安全性。

(二) 化学修复技术

对于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化学修复技术来说, 主要包括浸出、钝化、稳定和有机改良等方法。为此, 应从土壤污染现状的角度出发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一般来说, 污染很严重的土壤环境, 一般采用的是浸出的方法, 这个方法可以处理大量的土壤, 但因为有土壤性质的因素问题, 它的成本高低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对于污染较为小的土壤环境, 采用的技术是钝化和稳定化, 主要是由于钝化和稳定化并不特别复杂, 成本也不高。

(三) 生物修复技术

目前生物修复技术有两种, 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种生物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土壤环境的改善。植物的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矿产环境中的土壤处理, 应用后不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 成本不高, 操作起来也不容易。

但是使用后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同时受到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微生物再生技术利用在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 减少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缺点, 效果是很普遍的, 不能大规模使用。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分析, 只是采用一种修复技术, 实际效果往往很小, 应用范围也很有限。因此, 目前已利用组合技术有效解决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即, 应用各种技术以减少土壤污染的数量并改善土壤环境。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选择

目前, 我国土壤污染管理技术相对成熟,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要的土壤修复工程都在住宅区附近。住宅是紧靠人们生活的地方, 是人们经常会靠近的地方, 相对于别的地方来说, 住宅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更多, 也影响的最为直接, 住宅区的土壤环境不好, 住宅区中的人由于水土等原因健康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当前土壤管理经验而言, 应通过实地项目评估和分析, 严格区分土壤污染状况和种类, 并基于土壤管理结果和管理状况选择土壤管理技术。充分考虑土地重建技术, 适当结合具体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和重建技术的妥当性, 结合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定解决方案, 才能详细说明污染土壤工程计划, 防止第二次污染。另一方面, 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时, 要充分考虑复原的目的, 为了满足后续时被污染的土壤的吸附金属离子, 降低土壤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防止地下水污染的金属离子。通过对污染土地的修复工程的分析, 不同的污染土地的修复目的也是修复技术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经济因素中, 金钱也是制约土壤再生技术选择的因素之一。

对一部分污染土壤的修复工程很难低成本支持高投入的恢复技术。在这种情况下, 现有的土壤重建技术会非常脆弱, 并且难以满足重建需求。土壤修复技术被称为综合土壤处理技术。在一些情况下, 土壤修复工程需要使用多种修复技术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 应根据土壤的具体质量, 过分浇筑适当的土壤恢复技术, 以使土壤无法完全恢复。

为保证土壤污染修复水平有所提升, 必须遵循一系列标准化原则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作, 严格控制土壤污染修复出现问题。而且在各项原则的支持下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作, 还能强化各项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降低土壤污染修复难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选择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由于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原则有很多, 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突然污染现状和污染来源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 并结合多方面分析结果选取适当土壤修复技术, 充分发挥各项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优势, 将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还应在一系列外在因素的支持下开展标准合理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 灵活应用各项技术手段, 进一步彰显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因地制宜性特点。

在选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时, 还应要求相关人员对各项污染因素的形成原因和污染物构成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 继而制定因地制宜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据此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工作顺利开展。第二, 为降低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资金消耗量, 在进行相应技术选取时还应遵循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同时还应从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各项技术的可行性效果, 尽可能的减少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资金消耗量, 这对于保障相应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还应将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土壤经济承载能力结合到一起, 避免土壤污染修复出现超预算的问题, 进一步提升相应修复技术可行性效果。第三, 土壤作为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其中耕地土壤资源在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条件下, 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对于耕地土壤质量安全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选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时, 必须考虑可耕地保护原则。在提升土壤污染修复效果的同时, 避免各项修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出现危害周边耕地土壤的现象。有效避免土壤污染问题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提升我国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土地污染修复治理策略思考

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环境中, 农业用地恢复非常复杂和困难, 特别是各种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 污染面积很大。在土壤恢复过程中, 只有通过政府调整, 研究人员和当地农业生产者才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污染。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证我们土壤中作物的正常生长, 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土壤污染的恢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的正常运行。污染土壤的修复不仅可以达到基本的修复处理, 而且可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在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 确保了食品生产的安全, 最终目标是改善生态系统。土壤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增长和综合治理, 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治理过程中, 应结合地方政府机构、市场环境和农业人员, 控制环境污染。特别是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 加大援助力度。

四、污染土壤修复要绿色优先

实际上, 在政治革新阶段, 应该周密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恢复自然环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治理土地污染, 改善当地自然条件, 提高生态效率。复原工作结束后, 植物能够正常生长, 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 不应因有人为因素的介入而发生原有环境的改变, 但同时也应恢复原有环境中的多样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了解到重金属以及其他工业产物对于土壤结构和安全水平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加强土壤污染修复的研究力度, 并按照标准合理的原则选取适当的技术手段, 在处理土壤污染问题的同时, 控制土壤产生二次污染。此外, 上文还介绍了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策略, 积极改善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 从而彰显各项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效果, 以为强化我国各地区土地建设力度和综合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现实中土壤问题的深刻影响, 土壤问题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当前的土壤污染问题引起了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期实现更加全面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标, 对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目前, 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这说明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彤.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与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 (05) :105-106.

[2] 龚时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与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8 (13) :65.

[3] 刘洪超, 魏学华, 何广宇.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选择策略[J].环境与发展, 2018, 30 (02) :82+86.

[4] 周静.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及策略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 2016 (10) :56-58.

[5] 刘甜甜.湘江流域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与优化应用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段海燕.康达集团土壤生态修复的战略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 2015.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3篇

1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是指利用一系列物理手段将土壤中的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一类技术。和物理修复相比,化学修复技术发展比较早。主要技术包括土壤固定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和电动力学修复等。

(1)蒸汽浸提技术蒸气浸提(SVE)技术是通过注射井对污染区域注入新鲜空气,同时在抽提井用真空泵产生负压将空气抽离。在注入和抽提过程中产生的流动空气能解吸和夹带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并将其与土壤分离带出地面集中处理。它的处理对象一般为VOCs或其他可挥发性的污染物。蒸气浸提技术具有运行成本低、可处理的有机物范围广、可操作性较强、能有效保护土壤结构且能够避免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它的处理效率不高,一般作为土壤修复的初级处理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联用,同时产生的尾气需要二次处理。

(2)热脱附技术热脱附技术与空气浸提技术类似,在与土壤进行空气流通时,通过热交换使土壤温度升高,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挥发并分离。热脱附处理对象范围宽,设备可以移动,不局限于原地修复,其非氧化燃烧的处理方式对含氯有机物的处理可有效避免产生二噁英,广泛用于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传统热脱附技术为滚筒式热脱附。在此基础上,很多新型热脱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如微波热脱附、流化床式热脱附和远红外线热脱附等。然而,在实践应用中热脱附技术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其运行成本高、设备造价昂贵、处理时间过长等。

(3)固定/稳定化技术固定/稳定化技术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化是指将污染物质和黏合剂混合使污染土壤固定但不发生化学反应,并通过铺加防渗透材料减少污染物质外泄,从而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稳定化也是将污染物与黏合剂混合,但通过化学反应使污染土壤形成稳定的固体形态,减少污染物的毒性和扩散性从而对土壤进行修复。在实际应用当中,固定化和稳定化一般同时存在。该技术实际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在国外十分普及。在我国固定/稳定化技术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也取得十分优异的成果。

2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土壤修复技术。同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比,生物修复对污染物降解更加彻底,处理费用相对较低,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1)微生物修复技术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来促进或强化这些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使之降解污染物质或降低污染物毒性,以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生物通风法、生物强化法、预制床法和堆肥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生物通风法。生物通风法的机理是在受污染的地表上至少打两口井,分别安装鼓风机和抽风机,一边将空气注入土壤中一边抽出土壤,不仅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活性,还能带出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

(2)植物修复技术关于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步入正轨,其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富集、吸收、过滤和降解作用来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植物修复技术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其机理是通过特种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在植物枝叶部分累积,然后收割集中处理以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植物修复技术对有机物污染土壤也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3 问题与展望

土壤修复技术作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环境保护事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土壤修复技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物理和化学土壤修复方法具有局限性,难以大规模应用,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讲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成本较高;而植物修复不仅时间长而且对植物收获后的处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植物修复技术尚未推广,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试验的阶段。故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未来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摘要:土壤修复技术作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并分析这些技术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土壤修复,生物修复,固定/稳定化技术

参考文献

[1] 骆永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化学进展,2009,21(2/3):558-565.

[2] 高国龙,蒋建国,李梦露.有机物污染土壤热脱附技术研究与应用[J].环境工程,201(3)0(1):128-131.

[3] 周东美,郝秀珍,薛艳等.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4,13(2):234-42.

[4] 吴健,沈根祥,黄沈发.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工程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5,36(3):430-35.

[5] Silcox D Geoffrey,Larsen S Fred,Owens D Warren,et al.Kinetics of hydrocarbon and pesticide removal from clay soils duringthermal treatment in a pilot-cale rotary kiln[J].WasteManagement,1995,15(5/6):339-349.

[6] Navarro A,Cafiadas I,Vlartinez D,et al.Application of solar thermal desorption to remediation of mercury-ontaminated soils[J].Solar Energy,2009,83(8):1405-1414.

[7] 刘甜甜,陈剑雄,陈晨等.固定/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分析[J].土壤,2014,46(3):407-412.

[8] EPA.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Use at Superfund Sites[R].EPA,Office of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2000,EPA-542-R-00-010.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4篇

环境经济杂志社

环经会字(2012)03号

关于召开“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

大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重金属进入环境的机会显著增多,对土壤、水体、大气、固废、食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由于重金属在环境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难降解性,很难从环境中清除出来,使得重金属污染治理十分困难。

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 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拟定、公布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重金属污染防治列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因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已经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新难点、新课题,如何控制、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成为政府、行业专家、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此环保部主管《环境经济》杂志社决定于2012年2月1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大会”,届时将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及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就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先进技术进行专题报告,为与会者提供先进经验、讨论重金属污染防治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广泛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会议时间:2012年2月16日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二、会议主要内容

(一)政策解读与分析 1.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

2.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 3.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相关问题思考; 4.“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及政策导向; 5.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 6.“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投资计划;

(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讨论

1.电子电镀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2.石油化工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3.重金属无机盐制造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4.黑色金属冶炼与轧延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5.轻工业(电池、皮革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6.有色金属选矿及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7.有机合成化工、精细化工制造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8.相关行业石化、电镀、有色金属选矿、冶炼、电池、皮革等废水处理技术介绍与应用。

(三)重金属污染控制修复技术 1. 土壤肥料研发应用技术;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3.金属污染工程、农业生态控制修复技术; 4.土壤重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 5.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理,化学控制修复技术; 6.重金属污水处理与重金属污泥处置技术及修复技术;

7.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技术在重金属水污染行业中的应用; 8.土壤、水、大气、固废中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控技术与修复技术。

三、参会费用(含资料、专家、场地等) 会议注册费:742.5元/人

四、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7280796 传 真:010-88116251 邮 箱:zghj0315@163.com 联系人:杨子琪 刘 路

五、汇款方式

帐户名称:北京友谊宾馆 帐 号:3500 0188 0001 92829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营业室

环境经济杂志社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大会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5篇

环境经济杂志社

环经会字(2012)03号

关于召开“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

大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重金属进入环境的机会显著增多,对土壤、水体、大气、固废、食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这些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由于重金属在环境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难降解性,很难从环境中清除出来,使得重金属污染治理十分困难。

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 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拟定、公布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重金属污染防治列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因此,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已经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新难点、新课题,如何控制、治理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土壤修复成为政府、行业专家、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此环保部主管《环境经济》杂志社决定于2012年2月1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大会”,届时将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及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就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先进技术进行专题报告,为与会者提供先进经验、讨论重金属污染防治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广泛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会议时间:2012年2月16日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二、会议主要内容

(一)政策解读与分析 1.重金属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

2.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 3.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相关问题思考; 4.“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及政策导向; 5.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的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 6.“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投资计划;

(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讨论

1.电子电镀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2.石油化工行业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3.重金属无机盐制造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4.黑色金属冶炼与轧延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5.轻工业(电池、皮革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6.有色金属选矿及冶炼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7.有机合成化工、精细化工制造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8.相关行业石化、电镀、有色金属选矿、冶炼、电池、皮革等废水处理技术介绍与应用。

(三)重金属污染控制修复技术 1. 土壤肥料研发应用技术; 2.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3.金属污染工程、农业生态控制修复技术; 4.土壤重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 5.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理,化学控制修复技术; 6.重金属污水处理与重金属污泥处置技术及修复技术;

7.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技术在重金属水污染行业中的应用; 8.土壤、水、大气、固废中重金属污染监测、防控技术与修复技术。

三、参会费用(含资料、专家、场地等) 会议注册费:742.5元/人

四、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7280796 传 真:010-88116251 邮 箱:zghj0315@163.com 联系人:杨子琪 刘 路

五、汇款方式

帐户名称:北京友谊宾馆 帐 号:3500 0188 0001 92829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营业室

环境经济杂志社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修复技术交流大会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6篇

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主题

主题专家组组长:王金南

(签字)

编制日期:2010年12月8日 1

目 录

一、计划执行情况 ................................................................ 1

1、任务完成情况 ...................................................................... 1

2、开展的主要工作和进展 ........................................................ 5

3、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6

4、经费执行情况 .................................................................... 13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14

三、下一工作计划 ...............................................................1

42010年主题六《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在水专项办的领导和总体专家组的指导下,围绕提高水环境战略与决策科学水平、促进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构建水环境保护长效政策体系三个具体目标,切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计划执行情况

1、任务完成情况

《战略与政策主题》下设三个项目11个课题,其中2008年启动6个课题,2009年启动5个课题,各项目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水污染控制战略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

1)完成国家水环境信息基础平台系统;

2)完成2030年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综合预测模拟与情景分析和2030年国家中长期水环境战略分析;

3)完成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方案设计; 4)完成国家水环境形势和趋势短期预警诊断系统; 5)完成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技术方法体系;

6)完成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方法研究,提交水污染控制的技术经济决策支持方法学研究报告;

1 7)建立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数据库,提交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基础数据调查技术规范和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8)建立了工业、农业和城镇污水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函数; 9)初步完成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10)推进了政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选出了适宜于水污染防治政策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的方法和适宜于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绩效分离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技术方法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评估框架和一般模式;

11)初步提出水污染防治政策评估指南,从政策的可执行性、严密性、合理性和公平/公正性、以及政策实施的影响角度,提出了适应的评估技术;

(2)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示范研究

1)基本建立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问责管理指标体系; 2)设计了水利-环保综合区划方案,并在海河流域进行了试点;

3)提出了全国各省市的协调管理方案和技术规范; 4)完成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的支撑技术研究,并在淮河干流、沙颍河流域等有了进行了实践

2 5)提出了4点农村水污染管理机制改革方向,提出“一轴两翼”式农村水污染机构设置及职能设计方案;

6)完成了《农村水污染控制绩效考核办法(初稿)》、《农村水污染控制行政纪律处分条例(建议稿)》和《农村水污染控制问责办法》;

7)设计提出了农业清洁生产审核要素和审核体系,确定了农业清洁生产的审核方法。

8)提出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3项制度安排;

9)提出一套适宜我国饮用水现状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和方法,能够全面评估水源地环境质量、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等各个方面;

10)提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和预警的行为整合机制; 11)制定了有效地处理城市突发供水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3)水污染控制政策创新与示范研究

1)提出了水环境保护投资需求预测及投资规划技术方法和规范;

2)提出了完整的政府预算水环境投资供给制度和机制安排,以及强化政府投资效率和资金有效监管的相关制度;

3)提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设计方案,包括其筹集、运行、使用和管理等具体办法;

3)提出了各类主体和各种资金,如企业、外资、非营利组

3 织等投资于水环境保护的具体引导政策和鼓励机制;

4)提出水价改革政策建议;

5)提出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与配套措施要点;

6)提出北京市的再生利用水开发利用政策体系及相关政策改进建议;

7)进一步完善了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政策设计框架报告,形成了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标准核算方法体系;

8)先后完成了典型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试点方案; 9)完成了《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报告》。

10)在太湖流域、苏州市、昆明市以及典型行业造纸行业开展试点研究,根据试点情况,完善了重点污染源排放许可证管理系统以及技术管理平台;

11)完成了第一阶段排放许可证制度示范的绩效评估; 12)形成了污染源排污申报技术规范、许可证分配、发放和审批规范、国家重点污染源确定技术指南等规范文件;

13)提交中国水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研究报告与重要政策建议;

14)初步提出中国自愿性环境管理手段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与路线图;

4 15)完成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试点研究的绩效评估,修订相关技术指南和规范;

16)完成浙江水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综合管理平台; 17)提交《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批露办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指数发布办法》;

18)完成基于互联网的国家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平台与基地建设。

2、开展的主要工作和进展

(1)深化主题内部的交流与协作机制

充分发挥主题六信息交流平台作用,及时上传信息和各课题成果,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制作主题简报20期,下发各项目课题、主题组专家、并抄送水专项办、总体专家组秘书处、总体组专家及环保部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各项目课题动态,将主题内部所有会议及调研信息转发所有课题,鼓励互相交流和学习;召开了主题2009进展汇报会。

(2)强化与地方相关部门的互动和协调

主题专家组秘书处积极协助组织各课题层面调研活动,主题组长亲自带队调研,积极与地方沟通。所有2008年启动课题完 5 成调研工作,确立了试点区域并正在进行试点示范;2009年启动课题也相继开展调研工作,试点区域基本确立。

(3)积极配合重大水专项办的工作

包括组织填写2009年启动课题任务合同书;组织完成主题六11个课题2010实施计划的上报;组织完成2010重点任务和预期成果的上报;组织完成08启动6个课题的经费自查报告的编写;组织完成3个项目11个课题监督自查评估报告的编写;组织编写2011实施计划以及提出《关于建立漳卫运河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建议》、《对瑞士水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答复》等建议。

(4) “十二五”主题、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组织召开主题六“十二五”实施方案讨论会、主题六“十二五”项目/课题实施方案咨询会,完成主题及三个项目 “十二五”实施方案编写工作;协助编写重大水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主题六部分)及2011年实施计划(主题六部分);

3、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水污染控制战略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

1)形成关于国家“十二五”控制性指标选取的建议、重点流域规划分区方法体系研究等多项政策建议报告;

6 2)收集并整理了2000-2008年社会经济、水环境数据入库,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异常进行识别;完成了基于流域和行政区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基于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基础数据识别与数据综合分析,完成了国家社会经济与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实现了国家社会经济与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

3)基本完成2030年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综合预测模拟与情景分析和2030年国家中长期水环境战略分析。构建了国家中长期水环境保护战略决策模型框架,分析了中长期水环境污染状况的趋势和拐点,初步研究确定了国家中长期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并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等角度分别对2020年和2030年国家水环境保护路线图进行了设计,明确了国家中长期水环境保护战略任务,并对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环境问题、中长期保护目标与任务进行了分析;

4)开展了水环境预警系统的设计开发,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数据库,使整个预警过程数字化,基本实现预警系统输入-响应模型在数据库更新后的动态调整;

5)搭建了水环境保护战略决策支持模型系统框架,基本完

7 成了各部分配套技术研究,具体包括国家社会经济与水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国家中长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情景研究、国家水环境形势短期预警系统研究、国家中长期水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研究、典型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

6)初步完成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及配套技术研发,初步完成人机交互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和模型库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明确了人机交互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及模型库子系统的设计原则,完成了其功能与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多种类型污染源消减的费用函数;

7)提出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评估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绩效分离、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以及法律体系协调性评估等关键技术,并开展了包括“十一五”中期总量控制措施绩效分离、1982-2008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境保护新五项制度对全国整体工业水污染物影响绩效分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以及单项法律规范协调性评估在内的关键技术实证研究,还对水污染防治政策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提出了政策评估指南等。

(2)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示范研究

1)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典型流域管理的最佳实践与模式,分析了“河长制”的利弊及优化建议,分析了水管理及流域综合管

8 理机构改革路线图,包括成立涉水大部制、构建高层协调机制、改革流域机构、分步实施试点方案等;

2)进行了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绩效评估方法、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制度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水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沿革,重点分析了企业环境履约行为的博弈模型并初步开展了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专业化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

3)初步提出了跨行政区水污染事故预警和紧急决策的具体设计方案;

4)提出了我国农村水污染控制机构设置及职能设计的4点改革方向,构建了 “一轴两翼”式农村水污染机构设置及职能设计方案;

5)从考评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组织实施和考核指标5个方面对农村水污染控制的绩效考评进行了说明,设计了农村水污染控制问责程序方案,包括《农村水污染控制行政纪律处分条例(建议稿)》和《农村水污染控制问责办法》;

6)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村水环境管理政策体系设计的初步方案、农村水环境管理区域类型划分方案、农村水环境管理分区分类政策框架方案;

9 7)提出了农业清洁生产补贴节点和方法,并首次提出了我国现有农村垃圾处理的模型参数率定;

8)完成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规章制度框架建议,完成饮用水安全实行依法监管的法律制度草案1部、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订和补充的建议草案1部;

9)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评估方法研究,形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初步对策;

10)完成水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调研分析报告,初步形成自来水厂安全运行管理规范、城市输配水安全运行规范草案、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标准草案初稿、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移交办法初稿、城市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规范草案初稿。 (3)水污染控制政策创新与示范研究

1)建立了基于目标任务的水污染治理投资预测方法架构,研究提出了减排目标的分配方法(领域与行业),初步建立了投资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2)提出了流域水污染防治政府投资政策、促进水环境保护“211”科目完善方案,完成了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财权事权划分试点示范方案设计和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府投资试点示范方

10 案设计;

3)完成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案例分析、辽河流域(辽宁省境内)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案例分析、合肥市“三河三湖”专线资金执行情况案例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型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体制;

4)完成《中国水价形成机制与水价定价技术和评估方法报告》讨论稿、《水价政策改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技术与研究报告》讨论稿、《水价政策改革建议》讨论稿;

5)完成《水污染物排污收费政策改革和试点研究》讨论稿; 6)完成《污水处理工艺成本信息研究》、《污水处理价格的理论基础》、《污水处理行业国际经验总结》、《中国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评价》等报告。

7)完成《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政策中期研究报告》;制定2本技术指南《水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技术指南(全国) 》、《水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技术指南(嘉兴)》,并出版1部译著《美国水质交易指南》。

8)完成《再生水开发利用影响因素识别研究报告》、《北京市再生水政策改进研究报告》讨论稿;

11 9)提出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实施制度:包括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相配套的污染在线监测制度、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的组织制度和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的仲裁制度;

10)建立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标准核算方法体系: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基于生态保护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基于水质水量保护目标的核算方法、基于发展机会成本的核算方法;

11)完成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标准核算方法在典型流域的应用,包括官厅水库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淮河流域基于水质水量保护目标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淮河流域基于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本的补偿标准核算以及东江流域基于发展机会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12)形成试点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政策方案,包括:辽河流域、东江流域、闽江流域、湘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方案以及河南省辖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方案;

13)完成我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框架设计和实施框架:包括中国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必要性,中国已有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框架设计以及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议等几个部分;

12 14)完成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关键技术体系研究:结合太湖流域示范点、苏州市示范点的工作进展,制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关键技术的指南,初步形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分配、核定、监督管理等关键技术;

15)建立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全过程管理技术平台;完成了排放许可证全过程管理技术平台框架的设计;确定了排放许可证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原则及架构、软硬件总体设计等。

16)完成公众参与政策法规与制度分析;

17)完成信息公开、环境保护自愿管理手段综述报告; 18)完成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研究、形成《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19)建立浙江省水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综合管理平台; 完成Web-GIS的国家水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开发。

4、经费执行情况

主题六2010年总经费为1622万,全部来源于中央财政。目前经费已全部到达各课题承担单位特设账户,并拨付子课题。按专项及主题管理办法规定,经费严格按照《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1、目前各课进展不一,研究成果还比较分散,需进一步完善和集成;

2、首批经费到位晚,有些课题经费削减比例也较大,影响了各课题的执行进度;

3、大部分课题存在经费垫支情况,建议给垫支经费有个归垫意见。

4、一些地方政府对课题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一些试点推进颇费周折,体制机制试点示范推动难度较大,建议水专项办考虑这些课题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推动试点。

三、下一工作计划

2011年是水专项第一阶段研究的最后一年,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年,主题组将按照《实施方案》及任务合同书时间节点安排积极推进各方面工作:

1、做好2008年启动课题结题验收和2009年启动课题中期评估工作;

2、进一步完善和集成主题成果,突出标志性成果;

3、与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推进成果示范进度;

4、 继续加强各主题之间以及主题内部的协作与交流,做到信

14 息及时沟通,资源有效共享;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范文第1篇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