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初中地理新课改教学工作开展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所谓的有效性,即在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进行高效、高质的学习和理解,实现知识内化目标,并对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做好有效培养。本文在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中,注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创新,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及思考,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言:为了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注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思考,加深初中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使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本文在探讨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时,以教材内容作为依托,联系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好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使初中生把握知识学习的关键点,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有效地实现知识内化目标,为初中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初中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为初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究及思考。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有效地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使教师与初中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使初中生乐于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思考当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深入参与到学生群体当中,对初中生的实际学情做好把握,分析初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以此做好教學安排和教学设计,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初中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有效地提升地理教学的实效性[2]。
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的时候,在课堂氛围营造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初中生以4-6个人为一组,并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情,把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确保每一个学习小组都具备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具——地球仪,引导初中生观察地球仪,并联系教材的内容进行相互探究、交流,对地球仪与地球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并渗透比例尺的知识点,使初中生利用地球仪对地球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地学习,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教学引导,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加深学习和理解,最终实现地理知识内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初中生地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把握分层教学引导,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分层教学理论进行有效地运用,能够把握初中生的实际学情,从而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引导,促进地理知识的内化。对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考虑到了每一个初中生的不同学情,并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好把握,使地理知识教学适应每一个初中生的学习需要,确保每一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及思考当中[3]。分层教学模式下,注重联系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设计不同的学习层次,有效地降低初中生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的难度,帮助初中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初中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4]。
例如,在进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教学时,对分层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教师要对区域地理知识的难易程度做好把控,联系学生不同层次,对知识教学内容做好科学的设计。如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情况,将初中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成绩优异、能力强—A层次、成绩、能力一般—B层次、成绩、能力相对较差—C层次的学生。之后在内容安排上,C层次学生强调基础知识教学引导;B层次注重围绕教材内容、课后习题进行训练;A层次则强调知识拓展,强化A层次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分层教学,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把握教育信息化形势,构建“互联网+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在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教育信息化形势做好把握,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及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为初中生构建一个开放性、形象化的课堂,以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初中生能够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更加有效地学习及理解。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引导,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地展现出来,吸引初中生的眼球,使初中生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并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5]。
例如,在湘教版初中地理《非洲》知识教学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引导,注重引导初中生对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文等知识点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课堂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通过播放纪录片,以直观化的教学方法引出非洲,使初中生对非洲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察。接下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搜集非洲的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进行直观化的教学引导,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具有更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思考当中。
结束语: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展,教师要围绕教学有效性这一视角做好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以初中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初中生能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及理解,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把握,降低初中生地理学习难度,使初中生地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得到针对性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实效性,为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碧连.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4):71+73.
[2]李宏伟.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 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27):149-150.
[3]金田飞.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 文教资料,2020,(24):198-199+163.
[4]夏炜. 浅谈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7):128.
[5]张英贤.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190.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地理教师在初中讲评课中单纯追逐课堂容量以及教学进度,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初中学生在枯燥的讲评课中是否接受、消化以及再应用所评讲的知识点,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场“独角戏”。让初中课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示一堂优质的讲评课,以此达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成绩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讲评课 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
一、认识自主学习模式
1.认识自主学习模式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地理教师应该主动认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并主动积极的学习、接受,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尝试在课堂中勇敢放手,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正确指导学生应该该模式,结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2.认识自主学习模式的一般方法
(1) 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这样);
(2) 要建立目标意识。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必做);
(3) 要确定范围。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4) 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自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改正。
二、自主学习在地理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
1.地理教师的准备工作
在地理讲评课前一天(时间可以依照自己教学班级的学情延长或缩短),让各班级课代表布置第二天地理讲评课评讲内容。在选择评讲试题时,地理老师需把握好试题的典型性、针对性、延伸性等,题目的数量亦精不亦多,老题、重复题要舍得放手,不要抱有处处都得讲的心态,要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生的准备工作
(1) 地理课代表准备工作
需要提前在小黑板上写出第二天地理讲评课所需自主学习展示的题目,并布置各个小组课下开展先独立思考解题思路,再小组探究学习。
(2) 各小组同学准备工作
需根据课代表布置的讲评课内容開始自主学习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先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及思路、查阅地图册、教材、参考书、地理笔记本、地理错题集等资料论证以及完善自己的答案,再进行小组探究,各自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得出结论,为地理讲评课展示做准备。
三、自主学习模式在地理讲评课中实施
下面我用一节初中地理讲评课作为实例说明自主学习模式在地理讲评课中的可行性,本节课我选用小组展示法进行自主学习。
1.课前三分钟-读书时间
在地理讲评课前,开展课前三分钟,地理课代表选取本节课题目涉及到的地理考点引导全班同学在课前读书,朗读需齐声、洪亮,让学生快速进入地理课堂的学习氛围中。
2.展示解题思路
案例1.(选择题讲评) 学生用幻灯片展示评讲选择题题目以及图,准备完毕后,该同学演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题目如下)
冻雨是上层的过冷水滴、冰晶、雪花进入中间暖层化为水滴,再降落到近地面并接触到0℃或0℃以下物体表面立即冻结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气温的垂直分布示意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冻雨的是()
该学生利用多媒体,演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3.小组探究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展示结束,教师指导小组同学对展示同学的答案以及解析思路探究讨论,时间为1~2分钟。小组自主学习完毕后,进入评议的环节。我随机抽取一位同学对展示同学答案进行打分。
评议同学:“黑板上的答案可以得6分,我觉得他遗漏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甲城市和乙城市相比更靠近内陆地区,题目中特定月份为7月,所以在夏季大陆性更强的甲城市升温更快。”
4.建立错题集,查漏补缺
自主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在课堂40分钟内完成,搭配课前准备,课后也需要学生完成相应的自主学习环节——建立地理错题集。地理错题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巩固考点。我要求学生对于自己易错、难懂、常考的地理典型试题要选入错题集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复习资料。
四、主要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在地理讲评课中采用自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评讲过程中找到成就感,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选取对应的难度题目进行展示,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我在课堂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后,小组同学愿意互相交流,学生和我之间也更愿意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课堂和课下,我们都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开展。
3.养成建立地理错题集的习惯
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作者单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地理科目知识系统繁杂,在教授过程中不能单靠板书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其学习。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不断开拓新教学方法,学习先进教学理念。而课堂活动教学就是一种高效且有趣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课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应用状况与不足,并予以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多彩,除了教会学生各种地形特色与当地生活人民风俗习惯外,还会教学生一些地域划分方式,天气变化由来,丰富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对书中知识点做归纳整理,并要求学生记好板书,并背诵。不能体现出地理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而课堂活动教学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地理魅力。
一、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地理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类课程课时较少,属于辅助类课程。所以其课下作业量较少,学生如果没有相应学习兴趣,很难在课下主动学习,因此,地理课在教授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上课时间,为学生教授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活动,能充分集中注意力,调动视觉、听觉感官,跟随活动进程掌握知识。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也会为学生挑出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教学。通过引入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重难点,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另外,学生在活动参与途中,也会锻炼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课下知识整理能力。这些学习能力的强化使用,都能帮助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为游戏教学的衍化体,通过设置分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从课堂讨论方面,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会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摆脱“哑巴教学”模式,在辩论与思考中加深知识掌握程度,并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后也会主动进行拓展学习。
从知识丰富方面来看,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绘图知识后,自己绘制地图,并添加介绍内容。学生在添加介绍内容过程中,会主动去找自己感兴趣内容。如一些学生对地质形态感兴趣,就会找相应山脉、河流分布来进行知识扩充;而对生活文明感兴趣的学生,则会找一些风俗习惯作为补充。不论是哪种,都是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加深地理兴趣研究。
二、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状况和不足
(一)应用状况
课堂活动教学自推广开来,受到广大地理教师好评,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据江西某市地理教学课堂活动应用统计显示:75%教师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71%教师认为对学生知识掌握有帮助,47%教师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在应用过程中:84%教师自己依据教材设计课堂活动,67%教师选择课上完成活;37%课堂活动为读图绘图,40%为课堂讨论,21%为阅读思考。
通过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教师虽然喜欢运用这种教学手法,但并不认为这种教学手法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丰富全面。
(二)应用存在不足
1.活动内容单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學讨论,读图绘图来丰富课堂活动,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如阅读思考,可以通过阅读地理文献扩充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中涉及较少。还有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并没有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者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地理课程。
2.课堂活动设计单一
除了上述内容不够全面以外,教师应该将课上与课下联系起来,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时先为课上做准备,或是进行课后总结,这样才能完整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提高成绩。而且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仍以主导为主,按照自己思考角度为学生设计课堂活动,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针对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不足提出建议
(一)丰富课堂活动内容
教师应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内容,在原有讨论、视图基础上拓展能力培养范围。如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听、多看、多想一些地理信息。应用到课堂活动中,如《自然灾害》课程中,让学生收集最近新闻中一些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情况。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灾害类型不同,有些灾害为什么具有地域性;同种灾害不同地区所受影响不同。引导学生从我国地质结构,地态分布与气象构造,风带特征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习地理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地理信息收集习惯,与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在以后遇到地理阅读材料时,多对其有很大帮助。
(三)丰富活动设计方式
教师应扩大活动应用范围,不仅是用来讲授重难点。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学、课后回顾与错题演练中。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问题,将活动范围延伸到课堂上下。如在回顾类课上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上课内容,创办地理报纸,并依据小组分配板块。用两节课时间,第一节课拟定主题列好提纲与扩充内容,第二节课进行课堂讲演。整个过程由学生为主导,参与讨论设计,并在课下完成内容补充,体现了教育延展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还锻炼其思考分析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补充,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地理知识魅力,做好示范作用;并在課堂活动实施中,为学生做准确、多元化指导,帮助其加深学习兴趣。
四、总结
通过课堂活动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并锻炼学习能力,保证课堂质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使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化。教师应不断拓展应用方法,结合学生情况,添加地理知识。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祝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邓羡瑜.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张雪晴.基于初中地理活动系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陈霞.同伴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美育,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地理学科主要揭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其涉及范围远到浩瀚的宇宙,近到家乡的山水,其中往往蕴涵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美育和地理相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当今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只有将美育渗透进地理教学中,美育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本文将从四方面探讨如何寓美育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一、学习地理,欣赏美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山脉等都是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它们源于自然,朴素清新。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到原始的非洲热带草原,从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撒哈拉奇妙的沙漠景观,从幽深的挪威峡湾风光到南极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从樱花盛开的富士山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各地自然景观千奇百怪,使人如痴如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无限遐想,充满梦幻。诚然,自然美不仅赏心悦目,更具特殊魅力。为此,多少勇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漂流、攀登、探险……
记得在教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些非洲的风景图片和《动物世界》的视频资料,同时简单介绍了台湾女作家三毛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天后,学生邀我参加他们自发组织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行”的活动。回来后学生们纷纷在周记中抒发情感:
·我们生活在祖国第二大沙漠的边缘,在记忆中,听到和看见的都是荒芜、干燥和贫瘠。现在,我们要从另一角度亲身体验戈壁和大漠,感受其震撼和壮观!
·我们无拘无束地走在荒漠戈壁上,充分享受空旷,抛开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对着大漠高声呐喊:“我们来了,你喜欢吗?”
·我屏住气息,盘坐在戈壁滩的砾石上,透过沙漠里一丛丛的芨芨草,静静看着远处的落日,落日的余晖像金色的鱼鳞洒满整个天空。这时,我被沙漠的壮美所折服。
我被学生们的朴素情感深深感动,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促使人们向往和追求自然美。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用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观念和美的力量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大自然的信心与勇气。
二、学习地理,创造美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不断改造自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壮举。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到令国人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从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围海造田工程和跨海大桥到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装扮家园。可以说,劳动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美。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美、欣赏美,并以饱满的热情创造美。
三、学习地理,接受熏陶
初中地理教材向学生介绍了古今中外许多对地理学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及其光辉事迹。例如: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哥伦布与他的“新航路的开辟”,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又如:李四光、竺可桢、金庆民等人的事迹。为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准确、具体和生动地为学生介绍那些对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既要肯定他们的先进性,又应指出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讲到哪位杰出人物,教师都应向学生强调: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不仅在于他们潜心研究、科学严谨的态度,更在于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学习地理,欣赏艺术
1.欣赏插图
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其插图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民俗素描画。例如明快、悲怆的非洲大鼓,朴素、简洁的各种传统民居,优美、动人的傣家孔雀舞,柔美、矫健的印第安民间玉米舞,豪爽、奔放的巴西桑巴舞等。二是各种名胜古迹。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这些民俗和古迹是世界各地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情趣、理想信仰和审美要求,又展示了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这些插图给初中地理教材增添了色彩,使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民族修养,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获得艺术享受。
2.巧妙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各种能表现美的素材,与初中地理教材巧妙结合。
例如,在教学“我国北方地区”这一内容时,我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为课堂导入,事先做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背景图片依据诗词的内容精心挑选: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原,有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有气势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还有浩瀚无边的沙漠戈壁,再配上饱含激情的朗诵。如此巧妙结合,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人笔下祖国山河的壮美,更体会到文学手法的艺术之美。再如,在教学“长江”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朗诵《长江之歌》的歌词,再让学生听《长江之歌》的歌曲,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长江的奔放之姿和豪迈之美。
为了寓美育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地理活动,创设情境效应;把握地理过程,拓展理性效应;把握地理人物,疏导崇拜效应;把握直观手段,强化感性效应;把握时代特色,升华艺术效应。只有如此,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梁金)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身边地理;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一、身边地理知识的主要内容
身边地理知识是某一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生活情境的总和,主要反映出该空间区域内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素养。首先乡土自然环境、地理地形等现实物象,与所有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不同空间之中,受到不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影响。如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而东南地区则被连绵不断的丘陵覆盖,西北地区则存在大片的高原。
二、身边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的特征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本身,就涉及各种各样的人类生存环境,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作为一种兼有自然学和社会学性质的学科,其本身具有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特征,这与身边地理教学内容的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生活化情境地理知识,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身边地理内容的直观化、情境化。相比传统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内容,身边地理课程的内容组织更加直观生动。其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及音频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地理课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情境创设,包括采用等高线、四色地图向学生们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的人文景观。或者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表示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大气压情况,使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大气环流等的概念和意义。
2.身边地理内容的区域化。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聚居状态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了身边地理内容的区域性特征。特别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空间范围内,可以根据民族文化、生活风俗等的不同,划分为多种互相区隔的地理环境,用以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演变过程。因而初中地理专业课程教学,从区域地理环境、地理人文形态的角度出发,进行乡土地理知识的融入授课,可以达到区域文化、地理理论知识互动交流的教学效果。
3.身边地理内容的生活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塑造中,提出生活化教育的观点,也就是说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现实形成紧密关联。而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身边地理内容,则要有更加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学内容设置。如教师通过提炼身边的生活地理素材,对学科内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案例进行组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互动交流的兴趣,以促进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身边地理知识内容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相比于传统初中地理课程的“灌输讲授式”教学而言,身边地理有着更加丰富的自然环境、乡土社会、人文景观等要素,这为地理课程中不同理论知识的传达提供了机会。其一,教师可以围绕某一单元的初中地理理论知识,向学生布置身边地理资料搜集的任务,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观、调查野外地理环境,发现、获取多种地理信息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进行地理记录。其二,针对具体地理课堂的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身边的地理知识内容,再结合地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疑难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参与欲望,保证不同学生在地理基础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提高學生乡土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涉及的重难点知识较多,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日常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内容的授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方面的乡土地理、生活场景、人文风情等内容,进行课程教材中地理现象、现实地理情境的关联讲解,指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完成问题解决。
四、目前不同学校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我国初中学校所使用的地理教材,主要包括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不同版本,其中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覆盖的学生群体最多,该教材的内容涵盖有正文、活动、阅读材料、图像四个结构部分。这里正文部分所占据的篇幅为15%左右,图像占据的篇幅为55%左右,其余阅读材料在不同年级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一,一般为教材内容的30%左右。
面对数量庞大的初中学生群体,如何协调全体学生、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加强基础地理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式的组织与融合,成为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教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引入身边地理内容展开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利用身边地理知识促进初中地理教学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地理问题设置直观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教学问题,对于不同重难点问题的讲授与解决,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根据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发展目标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地理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学习状况,选择区域与地理相关的自然景观、民族聚落、饮食住房、文化服饰等内容,创设更加直观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的地理知识,与现有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内容进行结合,逐步深入开展开放式、交互式的地理教学活动。而学生经过不断的观察、分析与探讨,能够从生动直观的图像、视频等教学内容中,发现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的奥秘,由此促进良好地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二)利用区域地理知识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与生态气候的差异性较大,但区域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课堂的教材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而教师可以基于已经创设好的地理课程教学情景,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区域地理概念、地理元素,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将复杂的地理事物或内容具象化。
六、结语
身边地理是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包括山川、河流、动植物资源、气候特征等地理要素,具体到不同问题还需作出进一步划分。如何将身边的生活地理知识,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成为初中地理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将乡土地理、生活化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的初中地理授课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自身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娟.当地地理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2(20).
[2]刘明凤.挖掘地理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3]杨利清.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知识经济,2018(03).
[4]王冬冰.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4).
[5]李玉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初中地理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有些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此门课程的特点,又要能够结合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注重从“顺口溜”、实验教学以及游戏教学三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学生将地理知识看成是一门副科,并不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按部就班式的方法教学,并不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以上种种造成整体的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差。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并积极地创设具有趣味性、实效性的初中地理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增强,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顺口溜”,提升地理教学高效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尤其是表示地理名称的内容。针对这种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常常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运用不断重复地方式,增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识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极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厌倦感,更不利于地理有效教学的增强。针对这种状况,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顺口溜”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记住相应地理名称的关键字,真正提升他们的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讲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并未让学生直接记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以及冈底斯山,而是让学生记忆上述几座山的首字,即让学生记忆“大阴贺巴冈”五个字,并由此向外延伸出上述几座山脉。而在讲授“亚洲和欧洲分界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同样的方式,即让学生记住“乌乌里大黑土”六个字,即由此延伸出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通过运用顺口溜的方式,教师让学生记忆简单的几个词汇,增强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2使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对于抽象性的地理知识而言,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地理知识,认知地理知识,最终达到理解地理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应的工具进行探究,提升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讲授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简要介绍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下一步的实验教学做准备。第二点,准备工具。教师准备如下的实验工具,让学生探究:棉布、泡沫、树枝、沙子以及清水。第三点,设计实验。教師对学生说:“你们可以结合水土流失的原因,充分运用教师提供的工具,设计相应的实验!”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小婵积极地举手说:“首先,我证明水土流失与植被的覆盖密切相关。其次,我运用如下的方式证明:在大小相同,且斜度相同的两个泡沫上放上同等量的沙子。与此同时,在一个泡沫上放上棉布。最后,我用同等量的水分别冲刷这两个泡沫。我发现带有棉布的泡沫存有的沙子数量多。”
3采用游戏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放松身心,并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选择难易适度的内容,开展授课,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行政区域划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即让一位学生用语言描述行政区域,让另一位学生猜测对应的行政区域,从而达到增强对行政区形状以及位置记忆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基于相应的物质奖励。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学生的一段对话进行简要介绍。在多媒体上,出现了黑龙江的图片。小洛主动站起身说:“我国东北,对东北的位置是哪个省?”小婵说:“黑龙江!”接着,在多媒体上,出现了湖北的图片。小洛说:“这个省与下面的省,构成一个戴着帽子的警察图片。而现在所猜测的这个省为警察的帽子!”小婵说:“湖北省!”教师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总而言之,在提升初中地理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新鲜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知识与学生认知,教学方法之间的连接,从而构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区域的地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维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