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计算机和动画艺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造型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传统动画设计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能提高绘制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因此,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迅速,主要简单地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以及它的动画特点。
[关 键 词]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特点;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已经是我国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方向。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及其快速的发展,现阶段国内诸多高校在课程方面都开设了关于数字媒体动画这一方面的专业课程。开设了这一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动画人才,还在极大程度上构建了良好的数字媒体研究环境,推动并促进了国内媒体艺术动画这一产业的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之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和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是将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这两方面内容有效地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涉及很多专业,有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动漫作品的设计制作以及视频的剪裁编辑等。计算机是艺术创作的工具和必要手段。与传统的媒介不同,数字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元性,所以数字媒体艺术短短十几年时间快速发展,广泛地普及应用在了诸多文化领域,如电视、电影、旅游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特点
动画是把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行为进行分解,然后画成很多动作瞬间,利用摄像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的画面,从而给人视觉上连续变化的图画,动画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而成。以往针对动画作品的制作和设计,大多要通过画师进行手工的绘画,再利用摄像机等设备将其传输到多媒体设施当中。运用这种形式最终制作出来的动画一般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媒体传播。
(一)综合性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媒体动画设计还利用现代虚拟技术,利用仿真类设施对人或动物的肢体语言动作进行捕捉,将数据导入计算机当中,通过相关软件中的各种功能进行调试,使其动画作品展现出更加逼真的效果,这就是三维动画,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我们国家的三维动画发展的速度很快,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比如2015年国产电影《大圣归来》,不仅动画效果制作十分精良,而且票房和口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假定性
数字媒体动画设计与传统的影视创作不同,数字媒体动画作品的设计完全建立在创作者的想象空间上,而电视、电影的创作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人物、剧情、空间和时间全部都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建立的一个新的世界,这也使动漫作品比电影和普通的电视节目更有趣,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果特别喜欢某一部作品,还可以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二次想象和创作,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增加更新奇的体验,在观看的时候能够缓解一定的压力。
(三)幽默性
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电视作品,都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创作者的思维。而数字媒体动画设计则不需要严谨的逻辑性,完全凭借创作者的自由发挥和想象力。此外,为了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在设计的时候往往还会营造一些可笑的情节。通过数字媒体动画,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节融入动画当中,以一些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大众,减轻都市人的生活压力。
(四)夸张性
动画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往往会采用较为夸张的形式进行表现。首先是在剧情设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夸张手法,大部分数字媒体动画作品在进行制作和设计的时候都吸收了民间的神话、传说等素材,将故事建立在完全虚构的情节上。除了情节上的夸张,还有人物性格的夸张,有的时候动画片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对人物的语言、服裝还有表情等方面进行夸张处理,通过多角度地塑造人物角色,使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更加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数字媒体艺术为传统的动画事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上升平台,带来了更新的发展空间,利用这种艺术形式,人们能够设计和开发动画艺术作品,还可以展开相关产品的制作,不但扩大了作品的知名度,而且体现出了在作品当中隐藏的价值内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在广告传媒、影视制作等各个领域。然而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起步时间比较晚,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原创性不强,还需要我们的动漫人士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烨.数字媒体艺术的动画特点探究[J].设计,2016(2):128-129.
[2]石京.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动画特点探讨[J].艺术科技,2014(7):47-54.
[3]柳标.探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J].美术教育研究,2016(9):92.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章通过对吉祥观与吉祥艺术生成、发展的研究,通过符号学着重分析其作为吉祥艺术载体的吉祥符号,其特征与艺术表现手法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并以当今信息时代为背景,深入阐述吉祥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分析阐述得出,代表着传统民间文化的吉祥艺术,已与当今时代相融合,展示了它的独有风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价值。
【关键词】 吉祥艺术 符号 平面设计 应用 发展
中华民族独有的吉祥文化,贯穿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古至今,吉祥纳福是每个老百姓追求祈盼的美好夙愿。从民间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节日、生活用具等处处可见吉祥文化的痕迹。正是这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吉祥文化,印证了我们民族深刻的吉祥观念,并在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诞生了许多充满美好寓意的吉祥艺术符号,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延伸、进步。同时它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广为使用的素材之一,设计师们利用现代设计思维与手法,将吉祥艺术符号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吉祥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
吉祥观与吉祥艺术的生成
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吉祥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原始人们图腾崇拜与信奉神灵的观念中,已经奠定了吉祥观念产生的主题与原型文化,对生命生存的祝福是原始时期已经形成的意识选择。在这其中诞生了许多吉祥艺术表现手法,人们需要借物言志,利用物件来表达对生活、生命的赞美与祈祷,将代表着美好寓意的图案、图符、颜色等元素装饰在生活起居的周围,民间许多古老吉祥艺术逐渐产生与发展。
吉祥艺术符号的概念界定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由符号组成,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对于符号概念的界定:“可以拿来有意义地代替另一事物的东西。”它可以通过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受事物对象,人们把这种感受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并达到约定俗成的认知,这个对象就是代表某个事物的符号。符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音乐、诗歌、数字、字母、图像等。吉祥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象征吉祥幸福含义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吉祥文化的主要诠释与表达,它是中华文明中独有的艺术符号,源于老百姓之中,又被世世代代百姓们所信奉、热爱。
吉祥艺术符号的特征
吉祥艺术符号从产生到发展,都受到民族吉祥观念、吉祥心理的影响,在这些艺术符号背后,凝聚了世代劳动人民全部情感与对生命的赞美。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吉祥艺术符号所体现的特征更具有人文精神,具体特征分析表现在:
1.吉祥艺术符号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与载体。美国学者苏珊·朗格在有关艺术符号的论述中曾说过:“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括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吉祥艺术符号从诞生时,就已深深烙印上先民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强与勇敢。先民把对生存、繁衍的渴望,通过图腾崇拜、祭祀活动表达出来,并利用身边的事物、植物、动物等物件,来象征这些美好的渴望,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吉祥含义的艺术符号。例如:在民间常用于婚嫁场合的吉祥符号尤为生动,如莲花的造型,常制作成婚嫁类剪纸。
2.吉祥艺术符号还具有图形隐喻性。符号学家雅格布森提出符号“隐喻”与“转喻”的概念,这一理论推动了符号学发展。吉祥艺术符号大多是图形形式表现,其图形符号隐喻性表现更为突出。在众多吉祥艺术符号中,其具体形象引申出其他内容或形象,是图形隐喻性的反映。而这些图形以外的内容和意义,都是由受众者凭借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实现共鸣。这也就是吉祥艺术符号源于百姓之中,并且约定俗成,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被世代中华人民所喜爱的原因。例如,吉祥艺术符号中,常见的桃子形象,民间认为桃子有长寿安康之意,多用在给老人祝寿、雕刻装饰之中。从古至今,中国人喜爱寿字,而具有图形隐喻性的吉祥符号桃子形象,就引申出了健康长寿之意。
吉祥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设计汲取的重要营养,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民族艺术,展示中国风,并在其中注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平面设计指的就是把平面上的各种基本元素进行组合,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这是平面设计的本质内容。吉祥艺术符号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源性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应对这样的挑战。吉祥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许多设计师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吉祥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平面设计本身就是图形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吉祥文化符号仍然保留了其图形化的风貌,利用其符号象征性与图形隐喻性特征,表达着设计者传递的信息。如在当代的标志设计中,联通公司“中国结”标志非常引人注目,标志整体是用中国古代吉祥纹样“盘长”为主造型,迂回往复的线条代表着现代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这个每个中国人都能读懂的造型,不言而喻地象征了事事如意,处处顺畅,寓意联通事业畅通发达的吉祥含义。
中国吉祥艺术符号凝聚了世代劳动人民的情感与渴望,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是连接中华儿女的纽带,是吉祥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它带着吉祥祈福的美好含义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当代平面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载体.它是以服务大众生活为目的,以文化为本位,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伴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探讨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与运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传统艺术;结合;借鉴
当代平面设计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也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与审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面对浩瀚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吸取营养,以探寻出新的设计语境,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设计风格,是每一位平面设计师都在不断思索的问题[1]。
一、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联性
一是解读平面设计现代性的需要。何谓平面设计的现代性?流行与时尚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现代性,诚然,平面设计中的流行元素能够代表一定的时代发展需求与方向,但这种流行元素的选择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否打破前卫艺术过于短命的魔咒,就需要将平面设计吸收流行元素形成的现代艺术理念与“现代性”等同于“流行性”的观念作合理的分割。现代性是平面设计发展的本质要求,流行性则是平面设计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短暂表现。进而言之,流行元素与形式的积淀、传统艺术样式与设计手法的继承,才是保持平面设计现代性风格的内在质素。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巧妙结合,能够存留传统艺术之“形”,表达作者之“意”,传达作品之“神”。现代平面设计要在传统艺术话语转换中确立自身的艺术地位,就必然要能够准确表达传统艺术的旨趣,充分体现传统艺术的神韵,灵活运用传统艺术的手法。
二是呈现平面设计竞争性的需要。高度竞争性是平面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传统与时尚之间以及时尚元素之间普遍存在的冲突,始终掺杂着市场竞争与文化较量的影踪,自然也深刻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方向。利用传统艺术元素可以增强平面设计的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元素的改造与转化方面。无论是品牌标志、产品包装、报纸广告,还是海报广告、书籍封面、网络广告等平面设计范畴,都浸染着现代审美爱好和生活方式的传统回归。
三是探寻平面设计民族性的需要。在民族化与本土化的艺术语境中,平面设计思想与风格的形成延展着传统艺术的文脉,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设计认知,实现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艺术元素的融合,为平面设计的“现代性”作了全新的注解。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形式结合之后,平面设计的民族性特征日益突出。中国平面设计的民族性能够呈现中华民族设计创作的思想理念与独特的表达能力,既是东西方艺术长期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族设计艺术保持自身成长性的内在发展需求[2]。
二、传统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
实际上,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已经和国际水平相差无几了。但我们需要突出的是中国设计的特殊性。如果想要在平面设计上有生命力,就要在设计上吸收并体现本民族的文化。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丰富的营养。古老烂漫的铜器铭文、画像石、金石篆刻,尤其是极具神韵的中国画,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布局来体现高妙的意境。民间剪纸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的风格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甚至是中国传统服饰的衣饰纹路,都可以很好地启发现代平面设计的思路。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为例,他认为美的原则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就是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赋予了其众多作品强烈的中国式的意境美。在其招贴设计的《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在国际“水”主题的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形象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3]。
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蕴,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同样也是沿用传统图形吉祥寓意的一个范例。创业于1950年的香港荣华饼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在标志中,“方饼”这一元素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牡丹花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一起形成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
应当注意的是,在应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平面设计上的创作时,并不是就传统视觉元素图案进行简单地拼装与组合,而是要吸收民族文化,将传统的东西挖掘出来并赋予新文化理念。这需要设计师去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走出一条属于中国风格的设计之路;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内在精神气质,运用传统的民族元素进行新理念的设计与创作,从而延续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在平面设计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陈 蓉. 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J]. 太原科技,2006(3).
[2]张骏. 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J]. 中国科技信息,2005(2).
[3]何靖. 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平面设计构成元素的审美内涵[J]. 福建艺术,2007,(3):61.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的对比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具体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思维模式概述,其次从关注知识技能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强调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教学内容和方式应该及时创新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基于包豪斯教学模式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调整方向,进而强化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包豪斯设计理念;思维模式;对比思考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都将设计类专业学生按照实用型人才方向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具备较强艺术性的专业,高校中课程设计比较多,然而课程安排总是倾向于理论层面,和企业具体需求存在关联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对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思想和市场扩展需求不够一致化、教学观念转变和产业进展节奏不相匹配等,都会影响到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包豪斯设计理念是融合艺术、经济和艺术等多个元素,强调设计者和企业者思想统一化,值得诸多院校教师积极使用和研究。
一、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思维模式概述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情况。我国部分院校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教师以教材为主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可能存在不及时更新的现象,在设计领域内学生参照国际品牌图片分析设计风格,毕业之前模仿设计作品进行裁缝制作,由此设计的作品怎么会具备新颖特征?因为实践经验的缺失,部分国内范围内的服装教师尚未明确到自主品牌创新的重要性,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设计思想,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难以处理设计作品问题的。以上也是我国教育的不足之处,只是强调学生手绘功底淡化创新,诸多教师均是博士生毕业的,工作经验缺少,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困境。
2.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模式。包豪斯教学理念主要是教学合一,即双轨制教学,教授知识的场所不是课堂,而是在工作室或者作坊中通过师生一同进行艺术品设计。学制划分两个流程,第一个流程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流程是专业课程。前者教育目标是组织学生在车间学习技术,引进对应必修课程,合格后进行专业学习阶段;后者教育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多种工具使用技巧,从事于可靠工作,了解材料性能与具体的加工工艺,接触全新的职业行为模式。立足于实践操作,挖掘美术作品的美学元素。因此包豪斯对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是比较关注的,学生自主化选择从事专业的方向,导师在车间内辅导学生,包含题目选择、材料挑选和配色安排等,并且在课程中配置两个导师,画家以及手工艺师,最终目标是融合艺术能力与手工技能,主张集体化思考与学习,找到学生闪光点,巧妙结合艺术与具体生活、艺术以及工艺技术,每一个车间在进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承担产品制造的责任,给企业提供服务,值得借鉴。
二、基于包豪斯教学模式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调整方向
1.关注知识技能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并不是普通形式的教育,然而我国现有高校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呈现美术模式,可以理解为工艺美术教育存在陈旧特征。以美术教育为主加以艺术设计,站在教学内容角度,艺术设计存在的教育结构不应该被高校所包含,高校中艺术学生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导致学生设计能力不佳,缺少扎实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朝向人才培养角度转变,切合实际的和企业发展需求进行适应。
2.强调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我国一些高校中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立足于数量层面是比较可观的,可是站在教育质量角度上分析却不如人意。部分院校仅仅關注理论知识传递,实践技能不足;或者部分院校设置的学时数量多,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一些,降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率。与此同时艺术专业内容不够新颖,无法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倾向于理论教授层面,甚至存在课程内容设置重复的现象,制约到学生个性能力展现。因此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应该贯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不然会呈现艺术专业实践倾向于形式化的局面。
3.教学内容和方式应该及时创新。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特征决定着此门专业具备前沿性以及交叉性,同时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大范围的使用,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是急需进行的事情。可是部分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向缺少新颖性,难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阻碍人才培养进程。并且艺术设计专业具备较强实践性,对应的课程应该将实践视作基础点,转变以往教师教授与学生倾听的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手段,然而因为客观因素制约,部分院校依旧选择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由此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影响学生创新思维有效提升,势必会制约到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也就是说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教师要洗手包豪斯教学理念精髓,主张学生实践精神的激发,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包含校办工厂或者设计事务所建设等,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与包毫斯设计教育理念思维模式的对比研究课题是值得教师高度重视的,科学技术创新促使艺术设计迅速发展,设计专业教育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应该积极引进包豪斯教育理念,提倡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挖掘学生闪光点,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得学生更好的面对今后工作岗位,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欧阳才富.艺术设计美学的心理与思维解析——评《现代艺术设计与教育研究》[J].炭素技术,2019,38(02):73.
[2]方瑛,徐一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8(05):127-128.
[3]陈艺方,王净.上海民间美术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从契合、作用、理念、措施和路径五个层面切入的探讨[J].中国民族美术,2018,13(01):74-79.
[4]斯庆,刘蓉.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
作者简介
王星阳,性别:男,籍贯:辽宁,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美术教师教育、美术教育研究。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探究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移动教学内容以及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从提升移动教学系统性以及加强移动教学、学科关联度两方面提出了移动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移动教学;艺术设计
当前,伴随着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的发展,移动网络技术得以完善,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在完善的过程中,成本也持续降低。移动学习作为全新的学习形式,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征需要课程教学具备一定的实践性,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辅助传统的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移动学习法融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的兴趣,充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教学效率。实践表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移动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概念定义
移动教学指的是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所开展的教學活动。本文涉及到的移动教学具体是指教师使用学校所发布的各种移动教学平台,按照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教师教案,有目的而又系统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师生都能够使用移动设备在平台上实现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活动开展不会受到时间以及地点的约束。本课题当中所谈到的艺术设计具体是指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以及装饰设计、产品设计等方向,但是并不涉及雕塑以及绘画等纯粹的艺术形式。
(二)移动教学实施条件
移动教学本身存在泛在性的基本特征,泛在主要是指在任何地点以及时间。为了实现移动教学泛在性,教学活动要依赖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覆盖。
第一,高校学生移动终端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发布的第36次网络调查报告表明,一直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的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比重占88.9%,要比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机的比重高。其中平板电脑因为具备了便捷性以及娱乐性的特征,接入网络的比重为33.7%,这表明我国移动网络快速发展,网民智能终端的使用率不断提升。高校作为移动终端的重要使用群体,这表明移动教学的载体功能已经初具规模。
第二,高校网络覆盖情况。按照TalkingData在2015年9月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移动网络环境分布当中,WiFi比重为54.9%,依然是移动端用户最为主要的联网形式,4G用户的增长速度较快,已经逐渐从年初5.2%提升到了11.0%。伴随着WiFi信号以及4G网络部署策略的实施,校园以及核心商圈都逐渐成为了4G网络的重要部署区域。高校移动网络条件可以支持移动教学的相关需求,甚至学生在国内其他的城市进行调研与考察的时候也能够实现移动教学。
二、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以短信息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短信息传达可包含图片、文字以及音频等内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具备自身特征:资料学习形象化;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教学活动操作性强。通过短信息服务,教师能够向学生及时传递专业化的前沿信息,也能够为学生发布优秀作品,有效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使得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作品创意,提升学生欣赏以及设计水平。这类教学活动目标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能够显著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自信,具备一定的成就感,方便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浏览信息的时候能够向教师提出专业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问题给出答案,并且做出评价。
(二)以多媒体短信息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这类移动学习形式所承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大,满足学习资料发送的要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实践性以及创造性的,课程资料具备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形象化以及前沿性的基本特征。会使用多媒体短信息,能够收集更多形象化的课程资料。这种学习类型当中的多媒体特征包含了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元素,可以实现图文混排,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接受兴趣,深化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使得他们可以鉴赏并且充分感受作品创意,有效提升欣赏以及设计的水平。
(三)以连接、浏览为依托的移动学习类型
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特征,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这类教学法对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案例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使用移动教学,教师能够精心地准备各种艺术设计的相关案例,构架案例数据库,使用网络技术,实现不同信息的共享,建立专业化的案例数据库。师生都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连入互联网当中,随时随地探访教学服务器,实现查询、浏览以及实施的交流互动。比如图形创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各种课前任务,学生按照要求搜集相关的图形与案例,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三、“互联网+”时代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移动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本身的立体构成特征,移动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课件播放、实际操作、重点内容教学、答疑交流、优秀作品展示以及作业实践等内容。在课件播放环节中,也就是把教师课堂教学PPT课件,制作成PDF课件以及Flash课件,按照章节分成不同的小型电子课件从而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对于重点内容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将课程当中的重点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料,将其上传教学平台当中,方便学生观看,从而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艺术设计类的基础课程要学生借助电脑开展辅助性的设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所以在实际操作环节当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相关实际操作的片段,方便学生观看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比对以及参考,实现触类旁通的效果。答疑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想法、疑点以及观点,推动学生交流,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中不解或者是存在困惑的地方,利用现场集中解答以及在线交流等形式,纠正学生自身的错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实践环节中,教师能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阶段性的作业,学生能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把自己的实践作品以及作业拍照并且上传到教学平台当中,方便教师进行评阅,给出相应的点评与成绩。
(二)移动教学系统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移动教学系统按照角色来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系统管理员、学生以及教师三个角色功能模块。当教师或者是学生登录系统以后,可以按照课程内容,进入到不同课程当中。按照模块进行划分,移动教学系统包括了课程学习、课程信息以及资料共享等模块,各个模块可以依据功能进行详细的划分。课程信息模块包括了学生所选课程的信息,比如教学的目的、课程名称以及教学大纲等内容;课程学分;授课教师说明等。课程学习模块与移动教学内容设计相一致,都包含了基础知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论坛交流以及课程作业等内容。这些内容同时也有相应的分支,依據教学大纲划分出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线下作业等。资料共享模块包括一些和艺术设计类课程相对应的工具软件、参赛网站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我的信息模块当中则包括了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平时的成绩。
(三)移动教学系统实施
1.加强移动教学与学科关联度
移动教学具备了可在任意地点以及时间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特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包括了实践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能够转变传统实践教学形式,尝试把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内容转变为即时交流平台和优秀作品的点评、集中展示等。诸如工程与实际项目等艺术设计独特的课后设计创作作业,可以在移动平台上进行集中的交流,掌握项目的进度,掌控项目设计的具体方向。并且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特征保持高度契合,教师需要挖掘专业教学当中能够被移植的内容,通过教学课件、视频以及平台交流等形式,将其发布到移动平台当中,使得移动教学能够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
2.提升移动教学系统性
传统移动学习中,学生作为移动学习的主体,一般会依赖于短信、QQ以及微信等通讯工具。在学习的进程中教师通常不会参与,进度也不好掌控,学生只能够开展碎片化的学习,难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系统教学的根本目标。
故而,在移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发起人需要是教师。教师按照专业教学大纲设计移动教学教案,利用教学互动、案例分析、主题讨论以及现场辅导等形式,将虚拟课堂与现场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线上学习以及线下辅导之间的融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之间的融合。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教师也能够全面掌控学生学习进度,指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工作。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实现移动教学以及传统教学的充分结合,最终达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化的目的。
四、结语
当前,移动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制定合理而又科学的移动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自主而又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跨越地域、时间的束缚,实现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卓.大数据时代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以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为视角[J].艺术科技,2014(3).
[2]韩君,靳伟霞.“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性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6).
[3]杨菁,许迅.“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究——以视传设计为例[J].知音励志,2016(8).
[4]王萍.基于移动学习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6).
作者单位: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现代设计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道路和特征都有不同。当我们分析各国设计时,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的特色文化,这便是他们自身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的民间艺术,这也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中国传统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掀起了回归的热潮,更使得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设计领域大放光彩。而如何更好地继承发扬这些宝贵的元素,深入探寻其特征并整合,意义十分重大,每个设计师应该对此了解和学习。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元素 现代家纺设计 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代家纺设计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这使得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设计领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而被大量运用和发掘。传统元素不仅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而正确运用和合理开发传统元素,是每个设计师现在所应该考虑的,毕竟传承﹑深化和发展,是我们要坚持的真理。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构成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的内容很多,有具象元素也有抽象的概念,大致是传统装饰图案元素,传统色彩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这几部分组成。
其一,传统装饰图案元素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基本构成要素。在过去,传统家纺是非常注重装饰的,尤其是在皇室,对于这些装饰都蕴涵了帝王之家对国家昌盛,人民安泰的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自我平安祥和的期望。如古代帝王服饰上的十二章纹样,是权力制衡的表现,是有宗教礼制意义的。其他的如“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和“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传统装饰图案元素自然也包罗万象,像中国书法文字、中国脸谱文化、中国民间剪纸、中国国画、中国篆刻印章、中国古典装饰文案等。这些元素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古典韵味。
其二,传统色彩元素也是中国传统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色彩很多,有古朴典雅的色彩,也有浓重热烈的色彩。其中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被称为“中国红”。中国红和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传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1]“中国红”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其三,中国传统元素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痕迹。在历史的进步中,这些设计元素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更新。传统文化贯穿于设计的发展,这些文化元素包含了思想、道德、风俗、文学、艺术、制度等人文因素。逐步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装饰纹样,其中还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传说、典故、成语中的人物和景物,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事务及组合,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代气息延续的集合体,反映了独特的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情感方式等复合体,历经岁月的洗练后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它是形式与文化的完美结合。[2]“中国传统元素”是指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元素,其广阔的根基在深邃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设计师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设计观最初的形成。而中国古人对于设计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有不谋而合之处。删繁去奢,“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是孔子的话,是他对美的看法。在孔子眼中,绘事是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3]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应用是和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纹样和图形造型各个时期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如“商周时期的威仪与凝重,战国时期的轻盈与俊逸,秦汉时期的厚重与写实,魏晋的飘逸、质朴与刚劲,隋唐的瑰丽与雍容,两宋的典雅、精炼与柔媚,明清的纤巧与繁缛”等等。虽然,各个时期的装饰审美与应用有所不同,但是,纵观历史与中国装饰元素的发展与变革,其元素的基本文化内涵表现得十分清晰,这与中国渊源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设计与时代感是血脉相承的,将现代设计融合于传统、传统元素体现出现代感,这呈现出的是设计文化思想的一种流动性和前进性,而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设计理念,使之融合于世界设计艺术发展,更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家纺中的应用
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家纺设计中,不应是简单地对中国元素的拷贝或直接挪用,而应该是在挖掘、分析和理解中国元素内涵后,以中国艺术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家纺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设计语言充分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家纺设计。
(一)传统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运用
西方近些年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异常浓厚,他们对于中国元素的偏爱,包含着强烈“实用主义”的倾向,我们可以从中国元素的设计的几类主要纹样中得到印证分析。例如瓷器纹样,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贸产品,深为西方人熟悉和喜欢。在西方“中国元素”纹样中,各种明清青花瓷器纹样被大量采用。包括各种青花瓶组合,还有中式或者西式的花卉组合。这些纹样的设计,从形式到色彩都要适应西方特定的室内环境或家具的配套方案。再比如人物纹样。“中国元素”设计中的人物纹样,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绘画、小说插画、瓷器纹样及其他工艺品。主要内容有君主、文臣、武将、侍女等人物图案或出猎、巡游等日常生活画面。西方传统家纺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多反映了欧洲神话、圣经中的众神、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国元素”通过引进中国帝王将相、侍女、儿童等形象和情节画面,使得西方消费者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因而受到他们的青睐。
可这只是单纯的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照搬,是传承民族风格的设计。而现在越来越重视的是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和融合。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开放兼容的时代,消费者的观念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质,而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催化艺术造型形式的源泉之一,从而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的设计更具“包容性”。同时也使得传统纹样元素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发展,让传统形式为现代设计服务,让现代理念因传统元素而更加深刻。
(二)传统色彩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运用
无论何时,色彩一直是人们所最青睐的设计元素之一,它能直接引起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共鸣。而在现代家纺中,其地位更是重要。不同的色彩演绎了多样的家纺产品的个性和风格。红色使人温暖、热情、兴奋;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使人活跃、欢快、喜悦,很有活力;黄色是辉煌、灿烂、神秘、威严的代名词;绿色则是生命之色,是和平、青春、理想的象征;蓝色带有沉静、理性。神秘莫测的感情;紫色更是具有高贵、优雅的性格;金银色是色彩中最富丽堂皇的,是权力、地位、财富的展现。中国传统色彩主要是皇室所专用的金银红黄的颜色,还有和谐的青花色,大红大紫大绿的民间色,而“中国红”是最突出的。无论是在时装领域上的运用,还是在家纺领域都颇受设计师们的喜爱。而青花色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也很普遍,因其和中国人的肤色极为和谐,更能衬托中国人的气质。
(三)传统工艺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工艺手法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塑造家纺用品的面料形态的丰富层次性,给人以多维度的视觉和触觉的肌理感受。中国传统工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镶、嵌、滚、盘、手工印染、刺绣、编制、织棉等。在如今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使得人们更加怀念工业社会前的恬淡舒适的生活,于是全球不约而同地兴起了“寻根热”、“回归热”,正是对这原始心理的反映。因而这些朴实而自然、清新而健康、个性化极强的装饰工艺,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现代家纺设计中将这些工艺介入,无疑给缤纷多变的世界增添了柔软温馨和亲切的成分,其朴实、清淡、雅致的艺术风格给现代家纺设计增加了一丝田园山野之气,也使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融洽。
(四)传统面料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纺织品文明历史上,除了色彩工艺的变化,主要就是纺织品面料的发展与变化了。面料是家纺用品的色彩纹样的载体,是构成家用纺织品的重要元素,能够直接影响产品的风格和销售。在新时期,无论是纺织品的数量和产量,还是纺织原料的利用和原始纺织工具的制造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不仅能织造麻织物、棉织物,而且能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特有的丝织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丝绸之国”的美称,中国纺织品也因此而具有神奇的魅力。
如今面料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面料由单一的、少品种向多元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因此设计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不同质地的面料来塑造不同的产品风格特征。不同的面料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如棉质面料温润而有骨感,体现了朴素、平和的特质;丝绸含蓄而华丽、轻薄、柔软、爽滑,色彩绚丽,富有光泽,是最早对外输出的物品之一,也是东西方人民均热爱的;纱,轻盈儿飘逸,最能充分地表现朦胧和浪漫;麻材质的面料防皱耐磨,高雅挺括,富有弹性,有质朴的感觉。[4]在那些传统面料的手工艺生产技艺已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其形式必须与技艺相分离。方法是用新工艺或者材料去表现古老的形式。
总之,蜕变是为了更好地再生。诸葛凯先生在《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一文中提出了再生的三种途径:一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与移植;二是形式与技艺的分离与移植;三是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5]家纺用品设计如何做到民族精神与世界胸怀的融合,需要设计者的潜心修为,需要生产者的大力研发,需要市场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中国现代家纺业将越发进步和成熟,并在未来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3]杨英丽,李黎,杨英杰.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0.
[2]赵若轶,潘荣.论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25.
[4]苗海青.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艺术探索,2007(3):102-106.
[5]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装饰,2003(4):4-5.
摄影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