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际关系范文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1篇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
(1)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人在感知某一具体事物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的理性认识掺杂在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2)人的感觉必须通过概念,理论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纯粹的心理体验是不能作为认识传达给别人的。
(3)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总是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只是去感知外部对象的。如看到玫瑰花是红的,黑白是黑的,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早已有了红的,黑的等理性认识了。
理性认识中有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主要表现在:
(1)理性认识不仅易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语言、文字、图像及通信手段等感性形式来传递和表达。越是抽象的理论,越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和表达。
(2)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正因为如此,对同一理论的理解,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往往比青年人理解得更深刻。 4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想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只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只有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为人脑提供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占有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
“扣盘扪烛” 说从前,有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向明眼人打听。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就像这个铜盘,是圆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听到发出响亮的声音,便满意地走了。过了几天,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于是瞎子又找到一根蜡烛摸了摸,记住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根竹萧,不禁高兴地叫到:“啊哟!我摸到了太阳。”这则故事中,瞎子想从感性认识开始认识事物,这在方向上是对的。但他不了解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味依赖于自己的感觉,而忽视大脑这个思维器官的作用,对听来的、摸到的片面感性材料一概不作分析,结果闹出把钟声、竹萧当作太阳的笑话。
第二,应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可靠途径。掌握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进行自觉能动的选择。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真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未必能上升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
伯乐、九方皋相马的哲学启示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道应训 》中有这样的记述 : 秦穆公对伯乐说 :" 年纪很大了 ,你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他们去相马的人吗 ?" 伯乐回答说 :" 一般的好马 , 可以凭外貌骨架来识别他。若是识别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 就得注意他身上若隐若现的神韵 , 甚至抛开他的形体不顾。像这种马 ,超凡绝世 , 奔驰如飞 ,不留足迹。我的孩子们 ,都是下等材料 ,可以告诉他们哪种外形的是一般的好马 ,但不能传授他们相千里马的本领。我有一位一起打过柴的朋友九方皋 , 这个人在相马本领方面 ,不在我之下。让我引见给君王吧。 "穆公接见了九方皋 ,派他出外寻求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报说 :" 我已经相中了一匹千里马 , 在沙丘。 " 穆公问 :" 是怎样的马呢 ?" 九方皋说 :" 雄的 , 黄色。 " 穆公派人前往沙丘提取 , 却是匹纯黑的雌马。穆公很不高兴 , 叫来伯乐责备说 :" 败兴的很 ,你引见的那个求马人 ! 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楚 , 又能识别什么千里马 !" 伯乐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 , 说 :" 竟然到了这样神秘的地步 ? 这正说明他为什么本领高出我千万倍 , 神妙的无法估量啊。像九方皋观察到的 ,是马的天赋灵性。他正是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 他看的是应该看的 ,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像他这种相马的经验 ,比千里马还贵重呢。 " 马赶回以后果然是匹千里马。 所以《老子》 说 :"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 , 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 这段记述中 , 九方皋相千里马的高明之处是 : 看到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 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相千里马 : 毛色、雌雄等外形特征是 " 粗 "“伪” “表”, 是现象 ,是事物的次要方面 ; 马的天赋灵性神韵是 " 精 "" 真 "" 里 ", 是本质 , 是事物的主要方面 ; 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这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的过程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 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 , 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 : 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一分为二 ; 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2篇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3篇
1.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
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
2.辩证关系(有机统一)
相互区别和互不可分,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从历史主体与客体角度看。两者是同一个活动、同一个过程。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以及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
一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董仲舒认为人的品德“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比如,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人和环境之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运动,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内部运行机制。因此,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造人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即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前辈创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们创造的环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创造。诚然,这些新创造受到已有的环境即
前辈们活动的结果(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们也能动地改变这些条件,并在改变这些条件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这样,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新贡献加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锻造出自己的新的品格、新的力量和新的面貌。这就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
总之,人与环境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两种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环境又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孤立存在、精致不变的。
三、意义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4篇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污染能够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环境致病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各种细菌、病菌);物理因素(噪声、震动、辐射);化学因素(有毒气体、农药、重金属)。下面从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上三个方面来谈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体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1997年6月北京某写字楼暴发军团病,一时间内大楼内有108位人员患病,患病率34.62%,患者出现浑身疼痛,部分人扁桃体发炎、腹泻、高烧。军团病是嗜肺军团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是一种典型大气的生物污染。研究表明,军团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约1年,在河水中存活约3个月。军团病的潜伏期2~20天不等。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寒颤、肌疼、头疼、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病死率高达15%~20%,与一般肺炎不易鉴别。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
生物污染种类繁多大体可分大气的生物污染、水体生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食品生物污染、室内生物污染。它们时刻危害着人体健康。 巴西杀人蜂:据统计因巴西杀人蜂害死亡的人数已达200多人. 艾滋病:截至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病人约10.5万人。 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6万人。 霍乱: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外来船只将受污染的压舱水排放到秘鲁海港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造成了1万人死亡。截至2011年1月7日,海地因霍乱死亡3759人。海地全国已有18.1万人感染过霍乱病毒,其中10.1万人在医院接受过治疗。
而今流感、肝炎、霍乱和英国的疯牛病等依然在许多地方扩散和流行。 这一组组数字,这一件件案例无不表明,生物污染极大的威胁人体健康, 物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物理污染包括光线、噪音、电磁波、核辐射等等方面。可分为视觉污染、听觉污染、触觉污染等。物理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视觉污染,环境颜色太多,太杂乱、太艳、太眩可能造成视觉污染,造成视觉疲劳等问题,影响人体健康。听觉污染也称噪音污染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触觉污染,触觉污染带来的可能会是直接的人身伤害,能太翘、太锋利,择线条过于硬朗的家具,墙面太粗糙,都会使人接触时感到不舒服甚至于造成人体的一些伤害。
还有近期全球关注核污染问题。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等放射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及人体体表产生危害;另一种是随风向扩散产生的污染。
一次次和事故告诉我们核辐射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1986年4月26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俄罗斯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截止2006年,还有 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化学物质(化学品)进入环境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即因化学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污染。这些化学物质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大多是由人类活动或人工制造的产品,也有二次污染物。在现今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无一不被化学物所包围: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吃着合法或不合法色素染过的食品;有些动物性食品中可能含有药物和农药,还可能食入有害动、植物毒素等;走在街上,不可避免地吸入由于天然气燃烧或从家具、装修材料中溢出的化学物;吸烟过程可使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吸入多达几百种化学物混合的烟雾,其中包括致癌物;化妆品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这里以甲醛和重金属为例说明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刺激作用。甲醛对人体的眼睛、嗅觉、呼吸道的刺激影响较为严重,吸收过量甲醛容易造成嗅功能减退、嗅敏感降低。
2、毒性作用。长期慢性吸入甲醛浓度0.45 mg/m³,可导致慢性呼吸道疾病增加。中毒症状包括头疼、衰弱、焦虑、眩晕,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吸入高浓度(>60~120 mg/m³)甲醛可导致肺炎,喉和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喘息,泡沫痰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致死。
3、致癌作用。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接触甲醛的癌症发病率(97.13/10万)显著高于没有接触甲醛的癌症发病率(33.46/10万),P<0.01,相对危险度为2.90。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及商业制造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如日本的水俣病,铅污染、镉污染、汞污染、砷污染、铬污染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污染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推动社会进步,首先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今天,身体健康被所有的人提上了关注的日程,不管是家庭还是个体,都非常爱护自己的身体。 这二十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们的体魄却越来越虚弱,时刻受到卫生环境的威胁,动不动就是癌症、SARS、禽流感,搞得心神不定,时刻防备危险物质、关注饮食的安全性。
生活在城市,每天都要与这么多的有毒物质亲密接触,被污染在所难免,致癌的几率可想而知。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存在,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全的卫生环境,因此人体健康和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得不到保障,人的健康也无从谈起。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5篇
单位:***
职务:***
姓名:*** 通过观看《情与法的评判》警示教育片前车之鉴后,心情很沉痛,以上事故都是发生在我省煤矿的实人实事,事故所给他们本人及家庭带来的不幸也使我感到同情与遗憾。心情沉痛之余,想到这些事故如果不发生的话,原本幸福的家庭是多么的快乐。可现实却摆在我们面前,怎样才能避免事故的悲剧不在重演,使员工健康快乐的生活与工作,这才是我们今后需要面对并努力争取的事情。就员工个人的安全,针对每个人的家庭具体的讲,关系到我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一旦出现人身安全事故,我们痛在身上,她们疼在心上,仔细用心的想一想,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就不是你个人的事了。
首先,事故的发生,使受到伤害的员工身体健康情况大大下降,这就是健康帐,没有健康的身体,整日在痛苦中度过,伤者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谈何个人的生活幸福与快乐?
第二、事故的发生,需要受到伤害的员工家庭成员的照顾,长时间下去,会把整个家庭成员拖的精疲力尽,这就是“家庭帐”,整个家庭成员成天为了伤者而影响到工作学习,谈何“和谐家庭”的幸福美满?
第三、事故的发生,使受到伤害的员工的经济收入明显下降,这就是“经济帐”,受伤后失去劳动的能力,上不了班,干不了活,自然收入就减少了,经济条件不好了,谈何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健康与家庭的完美是最幸福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要确保安全生产,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整个生产工作过程中,按章操作,认真执行“三项制度”,真正做到“三诚、四严、五个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坚决克服安全思想意识薄弱,常以为安全事故远离我们,不能这么巧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错误思想,这个错误的想法也正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常说的“侥幸心理”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学习事故案例或观看事故警示教育片,不仅仅是一时的教育与启示,核心的问题是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如何吸取事故教训,如何真正把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第6篇
1 储层四性特征
1.1 岩性特征
根据取心资料统计, 八道湾组岩性主要为煤层、碳质泥岩、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细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砾岩及钙质细砂岩。储层岩性以中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砂岩为主, 砂砾岩次之。2) 物性特征。八道湾组储层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的特点。据220块孔渗样品资料, 八道湾组储层孔隙度在15.1%~33.5%之间, 平均26.7%;渗透率在0.56m D~4220m D之间, 平均603m D。含油级岩心孔隙度在22.1%~33.5%之间, 平均28.3%, 渗透率在38.5m D~4220m D之间, 平均870m D。3) 含油性特征。据30口取心井资料, 八道湾组共取得含油岩心402.1m, 其中饱含油级岩心129.4m, 富含油级岩心54.7m, 油浸级岩心94.53m, 油斑级岩心91.77m, 油迹级岩心25.6m, 荧光级岩心6.1m。4) 电性特征。八道湾组电性顶部低阻、高伽玛、高密度、自然电位平直, 中部电性呈齿状高阻、中高低密度互层状、自然电位异常幅度变化较大、自然伽玛变化较大的特点。八道湾组底部多发育砂砾岩, 电阻率曲线呈中高幅齿状, 密度较高, 声波时差较小, 密度较下部二叠系高、声波时差低。
2 储层四性关系再认识
2.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在岩心归位的基础上, 选择同一种岩性连续厚度较大、测井响应特征比较稳定的岩心段, 建立了DEN-RT岩性识别图版, 可识别出煤层、碳质泥岩、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砂砾岩及砾岩7种岩性, 各类岩性的电性界限见表1。
2.2 岩性与物性关系
该区八道湾组储层岩性与物性之间有密切关系, 而且具有同样的变化规律, 即砂岩到砂砾岩, 物性特征由好变差。中细砂岩物性最好, 平均孔隙度27.7%、平均渗透率700m D;含砾砂岩次之, 平均孔隙度26.5%、平均渗透率650m D;砂砾岩储层物性较差, 平均孔隙度23.8%、平均渗透率400m D。
2.3 岩性与含油性关系
根据92块饱和度分析样品统计, 八道湾组中细砂岩平均含油饱和度68.5%, 含砾砂岩评价含油饱和度60.6%, 砂砾岩平均含油饱和度44.7%。
2.4 电性与物性的关系
利用岩心分析孔隙度与测井密度曲线, 建立了岩心分析孔隙度与测井密度关系图, 两者相关性较好, 随着测井密度增大, 孔隙度降低, 对数据点进行回归可得到砂岩+砂砾岩及泥岩+砾岩两个孔隙度解释模型, 两者相交于2.42g/cm3处 (图1) 。
孔隙度解释模型如下:砂岩+砂砾岩模型 (ρ<2.42) , Φ=-66.686ρ+175.83R2=0.8673;泥岩+砾岩模型 (ρ≥2.42) , Φ=-106.25ρ+271.575R2=0.6835
利用归位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作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 数据点在半对数坐标上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渗透性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高。经过回归, 得出了渗透率解释模型, 具体解释模型如下:K=0.0005e0.49ΦR2=0.89
2.5 电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
根据试油试采和取心资料, 根据阿尔奇公式建立了电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之间的关系, 并建立了油层解释模型, 确定的油层标准为:孔隙度下限22% (对应密度2.31g/cm3) 、饱和度下限50%、RT下限24Ω.m。
2.6 模型检验与测井解释
根据以上解释模型, 对本区取心井进行测井解释, 孔隙度前后解释相对误差小于1.5%, 含油饱和度解释相对误差小于2%, 渗透率解释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程度明显更高, 可识别油层中厚度≥0.5m的夹层, 油层刻画更细致。
3 结语
(1) 八道湾组储层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的特点, 储层岩性以中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 砂砾岩次之。 (2) 通过DEN-RT岩性识别图版, 可识别出煤层、碳质泥岩、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砂砾岩及砾岩7种岩性。 (3) 本区八道湾组存在两套孔隙度解释模型, 两者相交于2.42g/cm3处。 (4) 八道湾组含油下限为:孔隙度≥22%、饱和度≥50%、RT≥24Ω.m。
摘要:利用岩心、录井、分析化验、生产数据, 分析了K油田八道湾组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特征, 研究了岩性与电性、岩性与物性、岩性与含油性、物性与电性以及电性、物性与含油性之间的关系, 重新确定了八道湾组储层岩性、物性解释标准和油层图版。
关键词:四性关系,油层图版
参考文献
认识人际关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