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尔克的灯光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61

爱尔克的灯光范文(精选7篇)

爱尔克的灯光 第1篇

《爱尔克的灯光》教案

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月。 以小说家著名的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生之忏悔》、《忆》、《短简》、《控诉》、《梦与醉》、《感想》、《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静夜的悲剧》等。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总是写得感情色彩浓郁。无论是写人、记叙、漫谈人生哲理,或是写景,巴金总是能将描写、叙事、议论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另外,他的散文语言纯朴、流畅,艺术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冲破家庭樊篱,走向新生活。以后,他浪迹四方,直到1941年初再次回到故乡成都时,他已经是一个37岁的中年人了。这年初,巴金本是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情回到故乡探望的,但在故乡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便记录了作者此次重返家乡的心情。 二、课文分析 从内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当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嵌在那里时,不禁感慨万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从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自己对一位被旧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从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满怀激愤之情,抨击了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 第四部分,从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迫害,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第五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 三、主题探究 从内容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相当深刻丰富的。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为中心,通过自由联想,抒写了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怀念,抨击了旧社会、旧家庭摧残生命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长宜子孙”的思想。从而再次肯定了对封建家庭的背叛,表达了对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18年前,作者离开家乡后一直没有再回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家乡没有一丝留恋。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的“十版代序”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种留恋,18年后,作者终于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但是,18年过去了,作者故地重归又见到了什么呢? 傍晚,当作者“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指引”,伫立在18年前分手的“旧友”--故居面前时,尽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变,但最终没有变的,是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作品写道:“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长宜子孙”是作者祖父留下的遗训。祖父曾辛辛苦苦修建了房屋,搜集了书画,建起了家业,本是想让儿孙们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如今,祖父的“遗训”还在,祖父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屋也还在,但这所居舍的后代们又生活得怎样呢?望着“长宜子孙”四个字,作者“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作者的思绪一下子飞向了“18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接着,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联想到欧洲古老的传说“爱尔克的灯光”,忆起了被这个旧家吞噬掉生命的姐姐。 在古老的欧洲哈立希岛上,曾经有一束明亮的灯光,那是一位叫爱尔克的善良的姐姐点燃的。为了使远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这位细心的姐姐“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但是,“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18年前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作者离开这座城市、这条街的时候,他曾许下诺言:有那么一天,他要回来看望他的姐姐,并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他也确信:他的姐姐会等他回来。那时,他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岁月”。然而,也就是在作者离开家只不过一年半的光景,他便接到了“哥哥用颤抖的哭诉的笔”写来的信。哥哥在信中含泪讲述了这位从小就以《烈女传》里的节烈女性为人生榜样的姐姐,是怎样寂寞地死去的消息。这位善良的女性,生前没有得到过丈夫真正的爱;死后,她的丈夫“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善良的姐姐永远地离去了,“死带走了她的一切”。她的悲剧正是这罪恶的家造成的。那么,18年来,这个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样呢?1932年,当作者的长篇小说《家》刚在报上发表以后,家中又传来了噩耗:作者的大哥在悲痛中自杀了。18年来,这个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着的,有的堕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正因为这样,作者悲愤地说:十几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在痛苦中清醒地意识到;“长宜子孙”只能是先辈们的一个梦想。一个富裕的家庭,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毁灭的命运。“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由此,作者将对“长宜子孙”这一封建家族遗训的批判,拓展到了对封建道德,以及整个封建没落制度的批判。当然,作者在否定旧道德、旧思想的同时,还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走向广大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说:“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四、艺术特色 这篇散文篇幅虽然不算长,但在艺术方面却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二,抒情色彩浓郁,语言平易流畅。 巴金在《谈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曾这样谈自己的创作:“我写小说不论长短,都是在讲自己想说的话,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读者的心”。确实,巴金是一位擅长抒情的作家。其实,抒情色彩浓郁,不仅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巴金散文创作的一大特点。本文抒情笔调真挚、浓郁。当作者望见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时,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当忆起可怜的姐姐忆起在这年中“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时,作者的情感由悲转怒――“‘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文章结尾处,当作者决意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庭,去拥抱广大的世界时,笔调又由怒转喜“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对新生活、对大世界的热爱。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写情感一波三折,时而哀,时而怒,时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强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不事雕琢,作者总是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向读者倾诉内心的情感,字字写得真诚,句句语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见真情,朴实中见深刻的魅力。 标签: 教案.

爱尔克的灯光 第2篇

[语文常识] 夹叙夹议、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其中,代表作是家。

[背景介绍] 作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使他很早就产生了民主主义的思想,1923年,离家到上海发、南京学习,后又到巴黎。18年后于1941年回成都看望故居,引起了许多联想和感慨,于是就写了本文。

[课文结构分析] 一 写作者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居,看到了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释词:长宜子孙—封建家长用以自勉的话,意为永远福荫着子孙后代。

1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对故乡、对故居的亲切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旧家庭、旧礼教依然还在苟延残喘,继续摧残着新的生命,则使他失望和憎恶。

2对故居、对“长宜子孙”的描写,对文章思路的展开有何作用?对故居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联翩思绪;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则是作者关于人生道路思索的触发物。

3抒情的特点? 因景生情、寓情于景 4比拟手法的运用? 两处

5“长宜子孙”四字依旧的描写,寓意是什么?虽然是经过了十八年时代风雨的冲刷,但封建家庭、制度、礼教、依然根深蒂固,并不因为时光消逝、物是人非而稍有改变。

二 围绕着死去的姐姐展开回忆和联想。

基本脉络:

大门内亮起了灯光→哈立希岛上爱尔克的灯光→对姐姐这一旧式女子出阁、惨死、冷落命运的回忆→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冲决封建制度的强烈的渴望。以姐姐的惨死为实证来说明:青年们只要彻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的束缚,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黑暗来了……进入坟墓”分析: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对姐姐的怀念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的憎恶和否定。抒情特点?

因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议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阴暗中的一丝微光”;象征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及其制度渐趋覆灭却还在苟延残喘。

为什么把姐姐的命运和“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联系起来?从写作的角度看,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因为“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这一传说中的姐姐和作者的姐姐有相似之处:都充满了对弟弟的爱,都盼望着弟弟归来,最后都带着失望进入坟墓。类比。

从“故居大门内的灯光”到“爱尔克的灯光”的过渡,作者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联想

比喻?其喻义?

“我好象……打碎了一般”

比喻姐姐的希望的破灭。

作者从姐姐的不幸命运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封建家庭、礼教对青年、青春、生命、理想、爱情、希望的摧残,看到“长宜子孙”之路只是死路一条;只有彻底挣脱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束缚,才有希望和出路。这正是中心意旨。

三 围绕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展开议论 层次脉络

1来到故居,痛感十九年来似乎什么也没有边变 2联想到“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3认识到必须彻底否定这条老路,睁起眼睛去看广大的世界 4因为在这条老路上有许多生命、许多心灵被摧残了。

*在这里,作者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高度来看待的。这充满着对旧家庭、旧道路的憎恶和诅咒。明确:

1这一段描写批判了什么思想?批判了封建旧家庭、旧观念,批判了封建家庭给青年安排的坐享其成的人生道路,同时也批判了人们头脑中眼界狭窄,财富至上,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2作者给青年指出了一条什么道路?要冲破旧家庭,旧观念的束缚,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怀着崇高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奋斗,去创造新的生活和新的世界。

四 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题] 五 1这是作者心灵的灯光,十八年来,就是在这盏灯的指引之下,怀着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冲出封建家庭,冲破封建旧观念,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努力奋斗,并且今后仍然要在这盏灯的激励之下继续奋斗。2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爱尔克的灯光 第3篇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 “我要反抗这个命运”, 这是巴金在《家》中的自序。巴金的文学创作多以“家”为主要创作中心, 但作品往往不是想表现那种温馨、幸福的画面, 而是通过每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特殊记忆展现封建家庭中的斗争和悲剧。

收在巴金散文集《龙·虎·狗》中的《爱尔克的灯光》写于一九四一年, 文笔细腻, 用情深沉而愤慨激昂, 用爱恨交织的情感向封建家庭声讨他的自由。他曾在《忆》中写道:回忆常常“燃起猛烈的火焰, 来烧我的骨髓。有时候我会紧闭眼目, 弃绝理智, 让感情支配我, 听凭它把我引到偏执的路上, 带到悬崖的边沿”。

巴金从1923年离开成都出樊门, 直到1941年, 第一次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家乡。所见故居, 物是人非, 一切都变了, “但是他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死了许多人, 毁了许多家”, 唯独那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仍然原样地嵌在那里, 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文中穿插欧洲古代传说故事, 表达了对不幸姐姐的思念, 同时对保留着旧制度的家乡表现出十分失望, 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心灵的摧残。“‘长宜子孙’, 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最后, 他决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狭小的家”, 走出来, “走向广大的世界”, 他的精神获得了解放。

一、何谓“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是什么意思, 具体体现是怎样的?

“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辛苦搜集起来的书画”。

“长宜子孙”作为一种观念展示了一条由祖父辈为后代设置的铺满财富和安乐的生活道路, 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维持子孙的优越生活, 并且让子孙永远保持着发达兴旺的大家族式生活, 而构成这条道路的支柱是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这条路看似平坦、舒适, 但实际上是被封建家长早就安排好的, 或在严密掌控之下的。这样的道路严重束缚着后代子孙的手脚, 摧残着后代的灵魂, 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囚禁与扼杀。

“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 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鬼手挣扎”。“浪费, 浪费, 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 精力, 感情, 财富, 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 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 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的?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

作者在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了十九年, 一心想摆脱封建家长的操控, 不愿意按照祖辈给他设计好的道路活着, 更不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浪费。

二、“长宜子孙”的寓意

对于祖辈的遗产, 巴金在文中说道:

“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 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 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文中对“长宜子孙”多数放在财富继承上。祖辈们都希望这些打拼的家产能“长宜子孙”, 造福子孙后代, 从而维系着整个家族的生活安定。然而, 这样的经营思维往往豢养了坐享其成的寄生虫, 或囚禁了有着独立思想的年轻人。

“死了许多人, 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 浪费, 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 精力, 感情, 财富, 甚至欢笑和眼泪”。

三姐的惨痛经历让巴金痛心不已。他当初离开成都的前一个月三姐才出嫁做人家的填房妻子, 那时姐姐已经二十几岁, 上轿时悲痛欲绝, 现场目睹的没有不心酸的。婚后不久, 姐姐就忧郁而亡。死后她的棺材停放在古庙里, 她丈夫连看也不去看一眼, 因为他正忙着娶新的媳妇。可“我那位姐夫的第三次结婚也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他后来抽鸦片烟上了瘾, 落魄地死在西康” (巴金:《谈〈春〉》) 。

巴金曾在大哥李尧枚的资助下出国求学, 并在生活上给了巴金一个坚强的依靠。1929年7月他自川来沪看望巴金, 谈及家中的种种事情, 气愤又苦恼。巴金告诉他, 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 并曾在信中说道:“你要写我很赞成, 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 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巴金为了不辜负“一生中爱得最多又爱我最深”的大哥, 为了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 他很用心地创作着《家》。他希望大哥“读到我的小说, 也许会觉悟, 也许会毅然地走新的路”。可是, 当巴金写到第六章的时候, 却收到了从家里打来的电话, 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服毒自杀了。

李公馆的没落, 家人接连的不幸, “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更进一步地证明了祖辈们认为的“长宜子孙”不能成为家族长盛的筹码。巴金对大家族的封建思想恨之入骨。“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 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自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 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 一切摧残爱的努力, 都是我的最大敌人”。作者在极度愤怒地抨击封建家族为儿孙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同时, 突出一个封建家庭叛逆者坦率、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

由此, 巴金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思考, 一条路是由祖辈们规划的“长宜子孙”的道路, 舒适平坦, 继承大量财富。可是要受家族礼教的约束。另一条路是离开狭小的家, 打破封建的约束, 到广大世界中。现实证明, “长宜子孙”这条路走不通, 因为这样的家摧残了许多人, 毁了许多家, 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大哥与姐姐的死就是最好的证明。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 唯有让子女学会某种生活技能, 让他们到广大世界中, 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三、“长宜子孙”的现实意义

既然“长宜子孙”的路走不通, 我们是不是应该摒弃“长宜子孙”的精神呢?我认为, 作为一个有教养、有文化且善于“经营”的家庭, 确实是应该有给后辈继承的“财富”。当然这种“财富”不是万贯家财, 不是祖辈打拼的田地房舍, 也不是什么传家的古董, 而是一种家族精神的传承。

古人曾云:“父母之爱子, 则为之计深远。”王应麟在《三字经》中说道:“人遗子, 金满赢。我教子, 唯一经。”封建社会, 尽管制度上有着诸多约束, 但对于有进步思想觉悟的人, 往往有着高瞻远瞩的打算。同样是封建时期的家长,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远见。

又如曾国藩的家书言:“除劳字俭字之外, 别无安身之法。”“勤俭自持, 习劳习苦, 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此君子也。”他告诫子孙们要勤奋读书, 方能学有所成。人们对曾国藩虽然有着极具争议的一面, 但对他的家书却推崇备至, 可见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种隐形的财富, 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之书。“积财千两, 不如薄技在身”不正是“长宜子孙”的良方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淌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正是对“长宜子孙”的诠释。

历史舞台上, 没有谁能做到“长宜子孙”经久不衰的繁荣, 无论是王朝, 还是家族, 更不要妄想着实现这样的幻想。巴金对“长宜子孙”的封建家训的批判, 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很深刻地为我们分析了封建统治的根本性问题, “我恨不得消去这四个字”, 作者反封建的态度很坚决、很彻底, 他再一次为离开那个狭小的家而高兴。“长宜子孙”应该是给予子孙寻找光明出路的方法。

摘要: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以爱恨交加的情感阐述了封建大家族腐朽落后的思想——“长宜子孙”。文章结合文中内容, 对“长宜子孙”进一步剖析, 提出应摒弃这种固守的落后思想, 正确看待“长宜子孙”的问题。

关键词:长宜子孙,巴金,反封建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文集 (第I卷) .前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2]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09月版.

[3]周效凰.“长宜子孙”之两点感悟———再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J].作家杂志, 2008No.2.

爱尔克的灯光 第4篇

1941年,巴金重回故乡成都,18年的乡一愁触即发。但在成都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他发现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况几乎差不多。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家乡。在对爱尔克的灯光的想象、思考中,巴金完成了散文名篇《爱尔克的灯光》。他写了几种灯光:旧居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心灵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本文的题目,具有丰富复杂的象征意蕴。在他的笔下,爱尔克的灯光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思念,更是在家的姐姐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在灯光下,关于家的所有过往,瞬间涌上心头。咀嚼着回忆的痛,品味着离别的苦,巴金再次离开了他的那个“狭小的家”。

灯光里的思念

爱尔克的灯光源于欧洲的一个古老传说。在一个叫哈立希的小岛上,坐落着一间小屋,每天晚上,面朝大海的窗前都会亮起一盏灯。这盏灯,是姐姐爱尔克为远航的弟弟点亮的。弟弟是爱尔克唯一的亲人,但年轻的心,终究耐不住孤岛的寂寞。有一天,弟弟告诉姐姐,他决定出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此,窗前多了一双祈盼的眼睛,也多了一盏灯,共同凝视着,那片弟弟曾经孤帆远行的海,以及可能归来的海。

然而,茫茫大海,一点孤灯影下,只有姐姐爱尔克的等待——等来的是月升日落、潮涨潮灭,等不来的是弟弟渺渺的归期。

在古代中国传说中,又何尝没有爱尔克式的思念呢?

时光回溯至刘宋初年,在一场王室政变中,儿子不幸被俘,母亲闻讯,掩面而泣,随即燃起了七盏油灯。瞬间,屋子的每一寸土,每一片瓦,每一个角落,都落下了光的印记。那七束光在母亲的思念与祈盼中,变得格外有力,突然化作七把利剑,穿过屋顶,直逼夜空。

终于有一天,儿子回来了,看着正在灯前祈祷的母亲,他嗄住了。才一年未见,母亲竟已满头白发。在灯光的映照下,那丝丝银光更是格外的刺眼。再看着母亲苦心经营的那七盏灯,儿子若有所悟:这七盏灯,分明就是这一年中指引自己回家的天空中的那七段利剑一样的光。

灯光下的孤独

窗前的那盏灯是为弟弟点亮的,更是为爱尔克自己点亮的。毕竟,灯光下,一直都只有爱尔克一个人。

夜幕下,漫无边际的大海正歇斯底里地汹涌,不时地撕扯着孤岛岸边的礁石。不远处,爱尔克正在窗前挑动着灯芯。在灯光的照射下,爱尔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已经足够将爱尔克本身吞噬。

一个女人,在一个荒岛上,怎能经得住漫漫长夜的煎熬呢?当寂寞、孤独伴着黑夜不期而至时,一盏灯,一个影子,便成了爱尔克最好的慰藉。毕竟,她可以在灯光下对着那片海深情款款,可以闲适地拨弄着那两股紧紧缠绕在一起的灯芯,她的夜晚是充实的,她的过剩的精力得到了释放、消耗,她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借着光、影来排遣寂寞的人,又怎会只是爱尔克一个?

“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在月光下且歌且舞,“对影成三人”的瞬间,谱写了一曲形影相吊的风流;“月落乌啼”那一刻,“枫桥夜泊”的渔火,无疑是异乡游子“愁眠”前的女神;“桃李春风”下的酒宴,不过是离别后的心酸,十年“江湖夜雨”的萧索,却唯有孤灯相伴。

然而,形影相吊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无奈的、自我安慰般的精神鸦片。长夜孤灯终究太过单调。当寂寞重整旗鼓,再次以乌云盖顶之势向爱尔克袭来,窗前的灯光依然那么固执地温柔、漂浮,根本不愿意穿透那厚重的云层。爱尔克感到了恐惧。她想拉着弟弟的手,她想看着弟弟将乌云驱散。

灯光外的困惑

弟弟的渺茫行踪令爱尔克苦恼。究竟是什么牵绊着弟弟回家的脚步?爱尔克不止一次地发问。

然而没有人能告诉她。

日子一天天过去,关于弟弟的种种猜测已在爱尔克的心头堆满:“他不会出事了吧?”“难道他在海上迷路了?灯光实在太暗了,弟弟根本看不到,应该再多点几盏灯。”“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弟弟是不是已经不愿意再回到这个孤岛了?不是这样的!再过几天,弟弟就会带上很多趣闻、珍宝回来看我的。下次我要跟他一起出海。”面对孤独与疑惑的交替侵袭,爱尔克坐不住了。她推开门,跑到自家的船上,准备扬帆出海,去寻找弟弟。她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奋力地划着船。突然,一个海浪打过来,船翻了,爱尔克又回到了岸边。

爱尔克瘫坐在地上,她哭了。

那一晚,她坐在岸边,任凭海水的蹂躏,一夜不眠。

灯光前的执着

和往常一样,夕阳西下之前,爱尔克已经立在窗前,熟练地检查着那盏引航的油灯。

她不知道弟弟身在何处。她唯一确定的是弟弟知道她在这里。

一晚上的思索,让爱尔克放弃了出海的念头。

爱尔克觉得,哈立希岛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弟弟一定会回来的。她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守护这个姐弟俩都熟知的故乡。

天黑了,爱尔克的那盏灯再次点亮了。今晚的灯光,犹如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着,那是一种执着,那更是一种信念。啊,遥远的“爱尔克的灯光”游近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第5篇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主旨及现实意义。

2.难点:灯光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1928年旅居法国巴黎,广泛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了主张自由民主的思想。其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的腐朽与黑暗的社会,控诉了旧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集为《巴金文集》,另有《巴金散文集》行世。

2.巴金1927年赴巴黎留学。1941年1月第一次回到离别了十八年的故乡成都,回到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公馆故居。这时,旧居已换新主,家已破败分裂。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作者的三姐。她于1923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房,饱受虐待,一年后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庵里。巴金这次回故乡探望旧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3.爱尔克的灯光来自欧洲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姐弟两人住在哈立希岛上,弟弟每次出海,姐姐爱尔克就在岛上点起灯,希望给弟弟的归来照明道路。一次弟弟出海没有归来,爱尔克的灯就一直亮着。巴金在法国求学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里读到了它,也许是因为联想到自己心爱的姐姐而印象很深,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传说。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又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爱尔克的灯光”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的怀念。

三、内容分析

本文以作者探望故居然后离开故乡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通过作者离别十八年重回故居所引起的思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表达了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指出财富无法“长宜子孙”,青年人应有自己的理想,冲破家的束缚,到社会上去寻找光明之路。本文共十五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我”阔别十八年后回到故居门前,看见“长宜子孙”四个字仍在,引起震动和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至“那些可怕的梦魇”):围绕死去的姐姐展开回忆,控诉旧礼教、旧家庭的罪恶。

第三部分(从“但是我终于出来了”至“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围绕“长宜

子孙”四个字展开议论,抒发了对家从留恋到怨恨到否定的复杂感情,并对人生道路进行思考。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我”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又一次“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为此感到高兴。

本文展示了两条生活道路:

一条道路是祖辈们苦心安排的“长宜子孙”的老路:即文章里所说的,祖父辛劳一生,造就了一份家业,留下“长宜子孙”四个字,其意图是为了给后代安排一种舒适的生活,以财富来福荫后代。但是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另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在走着的路:即与封建旧家庭作彻底的决裂,冲出狭小的“家”的牢笼,“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四、写作特点

1.充满激情,深刻隽永。

巴金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充满着激情。本文揭发旧家庭和旧礼教的罪恶,感怀青春生命的灭亡,追求新的人生道路和希望,情感和思想,如波涛般翻卷,激情澎湃。作者抒发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而是呈多层面的。如对故居及其所代表的旧家庭,他怀有怨恨和鄙薄,但同时也感到亲切与熟悉,因为毕竟是生他、养他、留下童年记忆的地方,所以当他望着那照壁,“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这里的“奇异”从理智上说,他知道这旧家庭是应该衰亡、应受诅咒,而从感情上说,又有留恋之处,毕竟自己以前曾在这里生活过。这种“奇异的感情”真实而激烈,复杂而深沉,所以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2.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

作者叙述平实,完全按自然时序顺叙,中间随联想插入一些回忆。事情的叙述是在感情和思绪的湍流渐渐展开的,而感情的抒发又伴随情节的发展进行,读者几乎觉察不到作者是在抒情。因为作者的感情是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和抒发出来的,丝毫没有摆出抒情的架式。同时,文中又有一些自然引出来的议论,议论的中心是关于家庭、财富和青年的人生道路。这些议论不仅深刻,而且饱含感情,句句打在读者的心上,引起读者共鸣、回味和深思。文章不仅亲切自然,而且意蕴丰富,深刻隽永。

3.用“灯光”作结构线索,又赋予“灯光”以象征意义。

本文标题为“爱尔克的灯光”,表明“灯光”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线索。开头的“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为灯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出现了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接着出现了“我”幻觉中的“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和她的悲剧。第七自然段又写“我”由于对姐姐的思念,曾在梦里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又在上海睁起眼睛做梦,望着窗前发亮的灯,感到灯光在呼唤。最后在篇末又出现了幻觉中的灯光,这是“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的“我的心灵的灯”。作者就是这样以虚虚实实的“灯光”作为全篇的结构线索的。有了这样的结构线索,这篇散文也就不散了。

作者不仅把“灯光”作为全篇结构上的贯串线索,还赋予“灯光”以象征的意味。“爱尔克姐

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4.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为一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挚复杂的内心情感。

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儿时熟悉的坐骑的那种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

比喻的修辞手法。“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的在心里叫起来。”生动地写出了在旧家庭、旧礼教中的姐姐的善良希望和美好心灵的毁灭,表达出作者无比失望与痛苦的心情。

文中批判旧家庭旧制度摧残人才、浪费生命的罪恶时,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他那起伏跳跃的感情。排比句:“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反问:“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无比激愤的感情,汇成了一条汹涌澎湃的感情的河流。

五、作品争鸣

关于“灯光”的象征意义,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爱尔克姐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文中有三种灯光,各有各的象征意义,即:“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的灯光”,“是封建家庭连同它赖以生存的不合理的专制制度一天天衰败、渐渐走向灭亡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是作者对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由于象征不像比喻那样具有确指性,往往比较矇眬、隐晦。因此,对具体作品中具体象征物的象征意义,也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是完全正常的。上述两种解释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歧主要在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上,我们很难而且也不必分出个谁是谁非来,可以说各有各的合理性。不过,对象征性的作品,应着重从总体上把握其象征意义,不宜把作品每一个具体物象都看成象征物,并一一落实什么象征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种解释中,也许第一种解释更合理些。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作为文章的标题,既是为了借此寄托对姐姐的爱和怀念,也是为了让它显示出极积的象征意义。如果认为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那么用它作标题,与全文的思想感情的主调又怎么协调呢?是的,作者在篇末写到幻觉中的灯光时说:“这不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写的灯光是虚实两种灯光,实的灯光是姐姐的灯光,但姐姐已经死了,再不会来点灯了。但姐姐的灯光已经深入到“我”的心灵中去了,这是虚的灯光。所以作者说:“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六、参考资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刘翠霄、赵军平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学语文自学辅导》,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练习

1.“灯光”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灯光有何象征意义?

本文标题为“爱尔克的灯光”,表明“灯光”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线索。开头的“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为灯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出现了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接着出现了“我”的幻觉中的“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和她的悲剧。第七自然段又写“我”由于对姐姐的思念,曾在梦里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又在上海睁起眼睛做梦,望着窗前发亮的灯,感到灯光在呼唤。最后在篇末又出现了幻觉中的灯光,这是“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的“我的心灵的灯”。作者就是这样以虚虚实实的“灯光”作为全篇的结构线索的。有了这样的结构线索,这篇散文也就不散了。

作者不仅把“灯光”作为全篇结构上的贯串线索,还赋予“灯光”以象征的意味。“爱尔克姐姐的灯光,象征着纯洁无私的爱,象征着人们之间持久亲切的关怀,象征着对那些在风急浪高、辽阔苍茫的大海上的航行者的呼唤和鼓舞。”巴金的这篇散文里的“灯光”正是取的这个象征意义,它是“指引人生航程的灯光”。

2.你对“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作何评价?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此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

3.简要说明从“清晨的微风”到“驱散了我的离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阅读答案 第6篇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注:巴金(1904—),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谈谈你对文中“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一句中“奇异的感情”的理解。(3分)

答:“奇异的感情”是面对“长宜子孙”这种封建思想十八年之久都不曾改变的惊讶,是一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2.(1)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

(2)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答:(1)运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再次走出小家,来到“广大的世界”的快乐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满怀的信心和期待。

(2)“意外”二字加上引号,反映出旧式家庭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姐姐之死对自己的打击十分沉重。(每句3分,手法1分,效果分析2分)

3.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长宜子孙”四个字,有何用意?(6分)

答:作者在首段用“长宜子孙”四字引起对旧式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对人生道路的思索(2分)。所谓的“长宜子孙”恰恰是摧残子孙、囚禁子孙思想的枷锁。文中多次提及,强调指出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是顽固的,这四字是对封建势力的辛辣的讽刺(2分)。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与旧家庭决裂,寻求光明的决心(2分)。

4.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到了三种不同的灯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

爱尔克的灯光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能力目标: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德育目标:学习文章诗意的情感,掌握对封建专制的愤恨,并感悟文中动人的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春》和《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没有什么两样,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题解(见学习提示)

三、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回到故居的所忆、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封建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腐朽没落的家庭和封建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应该走出狭小的“家”,冲破就家庭、旧礼教,到广大世界中去寻找光明。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和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著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四、文章的结构

“灯光”是统领全文的线索。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随着灯光的依次闪现而逐层向前推进。

课文共15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作者满怀希望的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时故居已几易主人。从外观看,巍巍的门墙已代替了太平缸,卫兵也代替了原来的石狮子。但通过敞开的大门,作家却看到了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而且那完全是18年前见过的样子。作者受到震动,感到万般的失望。然后由阴暗中亮起的一线微光,想起了欧洲古老传说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故事。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第三部分(10—12段),质疑“长宜子孙”,进行理性思考。作者指出这四个字曾经摧残过“许多可爱的生命”,囚禁过“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老家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促使他冷静地深沉地思考,悟出了一条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利益上面”。

第四部分(13—15段),作者斩断了对旧家庭的留恋,“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找到了“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爱尔克点起的灯,为航海的弟弟指引回家的路。作者的姐姐也曾希望弟弟回来,希望他带点新鲜的.东西,使这里有所改变。可是,18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并无变化,姐姐却已经去世了,“爱尔克的灯光”熄灭了。即使姐姐活着,相信她也不希望作者回到这个死气沉沉的家。至此,从对“爱尔克的灯光”的追念,到下决心舍弃对“爱尔克灯光”的留恋,到高举起“心灵的灯”,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追求光明,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升华和飞跃。

五、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意蕴深远。象征就是要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一种深远的含意。课文以三种灯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因其象征内蕴的不同而使文章充满诗意:故居大门里微弱的灯光,象征着旧家庭和旧礼教的败落与瓦解;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希望破灭的悲剧性的旧生活;“我心灵的灯”象征主人公对新的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2、作者善于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事情的叙述在感情与思绪湍流的推进、加深中呈现,情感的抒发伴随或引导着情节的展开,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爱尔克的灯光范文

爱尔克的灯光范文(精选7篇)爱尔克的灯光 第1篇《爱尔克的灯光》教案一、解题: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41年3...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