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抽油机柔性运行技术是一种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对曲柄轴位置传感器和电机轴速度传感器反馈到智能控制器的信号进行分析识别, 动态调整电机的输入频率与电压, 从而调整电机转速和输出功率, 自动调控电机在曲柄不同位置的速度, 改变光杆运行速度, 曲柄在12点和6点 (上下死点) 位置附近加速运行, 在9点和3点位置附近减速运行。将原来“衡转速, 变功率”运行转变为“变转速, 衡功率”运行 (见图1、2) , 使抽油机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达到改善系统工况, 提高系统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
(1) 功率调整基本原理
电机的输出功率与电机的输出转矩及角速度成正比关系, 即:
P=Tω
电机的输出转矩取决于被驱动负荷的大小, 而负荷的大小取决于抽油机井下工况, 在井下工况确定时, 电机在不同曲柄位置的输出功率正比于电机转速。由于抽油机负荷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因此在运行控制上, 可将上一周期内电机输出功率的实际分布作为下一周期的预期性参考值。将抽油机运行方式由主动变速取代等速刚性的基本原则是:降低高功率区的转速以降低输出功率、提高低功率区的转速以提高输出功率, 实现对电机输出功率和输出扭矩的重新分布。
(2) 电机输出转矩调控基本原理
在变速运行条件下, 考虑到曲柄与曲柄平衡块的惯性作用, 曲柄轴的平衡方程为:
式中:Tm电机施加在曲柄轴上的驱动扭矩
Tl悬点载荷传递给曲柄轴的负荷力矩
Tcb曲柄及曲柄平衡块对曲柄轴平衡重力矩
J曲柄平衡组合转动惯量
ω曲柄轴角速度变化率 (角加速度)
针对一定的曲柄平衡和井下工况条件, 一周内的负荷力矩与重力平衡力矩是确定的, 变速运行导致的电机扭矩负荷的变化量正比于曲柄角加速度。变速运行方式下, 在已知上一周期的电机扭矩分布形态的基础上, 按高扭矩区减速运行、低扭矩区加速运行这一原则, 调整下一周期加速度分布, 利用曲柄平衡的惯性作用, 通过电机调速装置实现主动变速运行, 使驱动电机输出扭矩逐向于更加合理的再分配。
惯性力矩的作用与曲柄转速的变化率成正比, 抽油机在启动过程中以及低冲次运行时, 曲柄角速度的变化范围和变化率都相对有限, 曲柄平衡体系的惯性难以发挥明显作用。因此启动过程中以及低冲次运行状态下, 变速柔性运行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启动冲击和避免突发冲击性负荷的破坏作用, 通过变速方式所达到的电机轴和曲柄轴驱动扭矩优化分布的程度相对有限。
2 现场应用情况
抽油机柔性运转控制技术现场实施5口井, 单井最大载荷和交变载荷均有所下降, 输入功率显著降低2.88k W, 地面系统效率平均提高15.52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认识
(1) 该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是通过主动变速运动, 实现了功率再分配, 且具有“削峰填谷”的作用;
(2) 该技术通过主动调整抽油机上、下死点及运行过程中的线速度, 可实现降低惯性负荷、提高抽油泵充满程度;
(3) 该技术现场在不同沉没度条件下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即该技术的应用不受沉没度的限制;
(4) 在矿场应用过程中, 对于平衡状况要求是平衡状态越好, 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越好, 效果也越好。
摘要:由于游梁抽油机运转过程中悬点速度类似正弦曲线变化, 悬点载荷呈同期性变化, 减速箱扭矩变化幅度较大, 特别是在启动过程中, 所需扭矩会更大, 因此电机功率配备较大, 大马拉小车现象普遍存在。在当前低油价的国际形势下, 试验应用抽油机柔性运转控制技术来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 达到节能降耗、降低采油成本的目的, 是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技术手段之一。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电力营销工作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工作质量对电力企业发展前景有直接影响,因此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利用电力营销稽查,可以有效提高营销服务水平,但目前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如何利用电力营销稽查,提高营销服务水平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营销效率;提高
作为电力营销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电力营销工作一方面要查处电力营销中出现的差错,另一方面要负责查处电力营销中的责任事物以及违章现象等,此外监督国家电力政策的执行情况也是其负责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可以对营销工作的进行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对营销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目前还存在一些严重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和解决。在对如何解决电力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内容。
(一)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详细分工
1.内部检查工作内容
漏抄、错钞、代抄用电额、截留电费、虚拟电量等,是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电力营销稽查的内部监察要除了包括流程时限、电价电费、装表接电、营销业务外,还包括用电检查、电能计量、抄核收等。在这几项业务中电力工作人员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是电力稽查部门负责监察的主要内容,且在发现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后一定要做出相应惩罚,最大可能地保证电力营销工作质量。在用电检查过程中、电价电费收取过程中、电能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以权谋私行为,电力营销人员在稽查过程中必须重点监察,并对这些人做出严厉的处罚。
2. 外部检查工作要求
查看用电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违规现象,是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外部检查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治安问题在大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一些用户为了自己的利益致使偷电窃电等违章用电行为接二连三地发生。一些电力设备经常被人为破坏,这些违章行为都会给电力供应和电力销售带来重大损失,在外部检查工作是必须加强检查力度的重中之重。企业和居民在用电过程中是否存在违章、违法用电的现象,是外部检查工作的重点,在检查中同时还要对企业用电进行核算核实。
(二)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效率和营销服务水平的策略
1.不断建立健全电力营销稽查体系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要顺利展开,对营销稽查体系进行建立健全是必然要求。电力供电系统中的小组成员必须以工作能力强的专职人员为主,以确保营销稽查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加切实有效。营销业务、流程时限、用电检查、装表接电以及电能计量、电价电费、抄核收等各项流程都应该列入稽查的重点名单中,对其进行逐项检查和督办,且必须保证工作的专业和质量性,及时发现营销工作各个环节中违背工作规范和要求的行为,并及时纠正这些背离行为,促进电力营销稽查体系的不断完善。
2.按月对稽查计划进行制定,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制度
作为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营销稽查工作在进行中必须有一定计划,对稽查计划按月制定能更加保证营销稽查工作长效、有序进行。在制定时应在上一月的工作开展实情上制定每月稽查计划,在制定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当时的工作重点,为了给电力营销稽查人员提供更准确的方向和重点,稽查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定性、定量,只有具有规划性和执行力,稽查小组成员才能根据稽查计划对当月工作计划有效安排和执行。营销人员必须对反映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绩效之间偏差的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因此,建立能有效反馈信息的网络和制度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能及时传递发现工作情况中的问题外,通过这种信息网还能让被稽查的班组或个人及时收到自己工作的偏差信息,让这些人员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出了了什么差错,错在哪里,以后应该怎样加强防范等。
3.在对稽查人员进行选拔时必须严格,针对问题调整稽查人员结构
相较其他电力工作人员而言,在素质要求方面,电力营销稽查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这是因为在电力执法机构中,电力营销稽查人员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注意电力稽查人员的素质问题。电力营销稽查人员高素质的要求,使其在选拔中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具体步骤。在选拔内容上,学历也是其中必须重视的要求点,可优先录用在日常工作中成绩优异、有突出表现、责任心强的员工。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建立健全合适的电力营销稽查体系,并立足当前变化对电力营销稽查人员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为促进稽查精细化管理的实现,电力营销稽查机构还应该开发专用的营销稽查系统,保证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落到实处。
4.严格制定电力营销稽查的行为规范
着装混论、手段单一,标识不明显,是当前电力营销稽查人员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也导致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过程中工作形象问题的频繁发生,所以一定要系统规范电力营销稽查人员的工作行为。在服装上,可以给电力营销稽查人员配备统一的工作服装,改变工作人员着装不规范的形象;对稽查人员进行日常礼仪培训,纠正稽查人员的讲话和仪态,提高其本人反射到工作中的气质;让稽查人员对基本的服务规范加以掌握,使稽查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不良形象能够转变和挽回。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电话回访,尤其是在电力营销稽查中发现并处理的当事人。增强对当事人的监督,对一些违法犯纪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要系统规范稽查行为过程,促进稽查工作单据化、规范化的实现。
5.建立健全电力营销稽查异议制度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无论从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上来看,都是一项比较繁杂、精细的工作,“复杂性”和“隐藏性”是当前电力违规事件的显著特征。所以,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必须首先认识到它的复杂性。但实际工作中,很多电力监察人员将其当成普通的工作,从不深入考虑,看不到其复杂性,因此经常在工作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吗,即使面对存在一些疑点的偷电行为也不做深入追究,简单地一刀切了事。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当事人对处罚的程度更加不满,同时也会丧失电力稽查工作在周围群众心中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发生,当前电力营销稽查部门首先必须立足自身工作程序,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行事,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电力营销稽查异议制度。电力营销稽查异议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允许存在不同声音的制度,是指在制度保障下当事人可以对电力稽查的结果提出反对的意见,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必须给当事人提出反对意见和理由的机会。针对反对意见,稽查人员应该给当事人逐条解释自己的稽查依据,直至当事人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处罚当时人的过程中,稽查人员应该告诉当事人享有异议的权利。在这样的工作程序和制度的支撑下,电力稽查将会更加公正、公开,具有更大的说服力,不仅能促进电力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能大幅度改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在人们心目简单粗暴的常规印象。
【参考文献】
[1]毛江勇.对电力营销稽查管理的分析[J].广东科技,2011,10(20):33-34.
[2]李绍飞.电力营销稽查在管理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6(12):129-130.
[3]张曦.基于电力营销稽查的营销效率改善措施分析[J].机电信息,2013,12(12):70-71.
[4]宋玉坤.探讨如何把握电力营销的战略与战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18):68-69.
[5]潘敏.强化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思考[J].云南电业,2011,5(10):154-155.
[6]涂娟.利用电力营销稽查 促进营销管理工作[J].中国能源,2010,11(11):96-97.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内部营销是为了实施和整合组织战略转向顾客导向,而运用类营销方法来激励员工的一种有计划的努力。通过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类营销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等途径,内部营销能够有效实现员工满意,从而为外部顾客提供高质量产出。
[关键词] 内部营销员工满意途径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环境的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柔性组织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柔性组织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的深入剖析,提出了实现柔性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柔性组织 激励机制 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企业间竞争更加复杂,互动更加激烈,市场节奏趋快,企业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企业战略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不断进行调整,传统的组织模式无法适应动荡复杂的竞争环境之需要,柔性组织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必然选择。柔性组织是世界各国企业追求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更加强调组织的适应性、敏锐性、创新性和学习性,主要表现形式有柔性团队、网络组织、学习型组织和无界限组织等。本文将对柔性组织的内涵、特征及作用进行剖析,并力求提出实现柔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柔性组织的创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一、柔性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1.柔性组织的内涵
柔性的概念最早源于柔性制造系统(FMS),Mandelbaum曾将柔性解释为生产系统适应变化的环境或环境带来的不稳定的能力。所谓柔性组织就是指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地持续整合内外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能力的组织。
2.柔性组织的特征
(1)适应性。当今企业环境变化莫测,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而组织服务于企业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相适应,因此,柔性组织的出现,对于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敏锐性。柔性组织具有敏锐的市场感受力,即具有对市场灵敏的监测、控制、反应的能力。一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柔性组织会即时发现,并迅速做出组织战略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3)创新性。创新已成为21世纪企业的发展主题,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柔性组织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形态,有利于企业成员迅速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也有利于成员相互间的模仿与学习;另外,柔性组织采用的民主化决策方式更有利于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
(4)学习性。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组织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并以更快的速度吸收新知识。柔性组织要求成员善于不断学习,自主管理,使组织能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随时做出反应,并自行调整。
二、柔性组织管理的作用
1.提高员工及企业整体素质
柔性组织管理强调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学习与知识共享,完成个人心智的转變与能力的塑造,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员工素质及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整合与提高。
2.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柔性组织管理,能够使企业大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迅速调整人力物力资源,把在不同领域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动态团体之中,共同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同时,柔性组织管理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取长补短,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促进技术改进,缩短生产周期,带来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3.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柔性组织管理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信息传递快而准确,保证了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同时,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企业能够随时调整其生产和经营计划,提高其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从而降低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关于实现柔性组织管理的几点思考
1.采用灵活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组织建立柔性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概括为:第一,构建心理契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第二,创建柔性激励机制,在薪酬管理方面应注重对员工内在价值和创造潜力的挖掘;第三,推行弹性工作制,实现员工的工作自主。
2.创建柔性化组织文化
柔性化组织文化是一种能够增强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文化。柔性化组织文化通过人性化的组织系统、优良的信息管理、快速的反应机制、灵活的生产体系、市场导向的开发和服务来实现它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柔性化组织文化是柔性组织的精神体现,为柔性组织注入活力。
3.建立扁平型组织结构
扁平型组织结构是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为技术支撑而建立起来的快速灵敏反应市场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缩小和消除了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减少了中间管理环节。企业在组建扁平型组织时,应着重强调两个基本方面:其一,从企业内部看,必须做到有效授权,使企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拥有一定的临时决策权,从而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强化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其二,从企业内外部的联系看,必须强调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使企业不仅能够通过内部灵活组建的项目小组、微型组织结构、核心开发计划来应付动态与发展的局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而构建的虚拟组织来随时满足各项市场需求,从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4.创建学习型组织
简而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指具有良好学习功能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能够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学习,提高员工和组织适应环境、自我调整、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企业真正具有进行柔性组织管理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学习行组织的创建,能够增强组织的战略竞争能力,保证组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红谢卓君:柔性组织浅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1月
[2]姚刚:论现代企业的柔性组织管理.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3]江丰沛许春燕:组织知识化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模式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月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员工满意度除了是衡量企业内部营销成效的重要指标,还是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寻找构建文化建设对策的主要指标,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员工满意度是重点研究问题,对这方面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优化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提升员工满意度,而员工满意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发展,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做好文化建设工作是关键。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满意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完善、对员工工作规划有所忽视等,因此基于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满意度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的相关概述
企业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基于公司内部产生的环境与传统文化,这里所提及的传统文化涉及企业情感、思想与意识等,是企业在进步发展过程中日益养成的做事规则及指导思想;从广义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是指公司建立至目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广泛意义的概念除了涉及企业文化的内容,还涉及企业其他部分,如管理模式与有形资产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企业工作范围、企业内部员工榜样、和谐的文化传统与从上至下的文化网,这四个方面分别反映出企业的四大特征要素:企业外部沟通、企业重要人物、社会形象与信息传播途径,这些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发展,对员工工作起着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学者对企业文化定义的分析与探究,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日益养成的做事规则,及树立的指导思想,反映企业内部活动及社会形象。
基于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策略
加大对员工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时较注重以人为本的方式,所以为了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员工满意度的有效提高,企业需要加大对员工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企业需要做好指导工作,除了要鼓励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引导员工在充分了解与掌握自身实况的基础上有效规划自身职业生涯,且在员工规划职业时,企业需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励,企业员工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员工自我意识,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投入到工作之中,主动进行职业规划。另外,企业在培养员工职业修养的同时还要帮助员工有效规划晋升途径,为员工提供自我提升、自我锻炼的机会。
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毋庸置疑,企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起着熏陶员工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基于企业行为建设的,同时对行为进行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是优化企业内部群体活动、改善员工人际关系、满足全体成员实际需求的有效途径,所以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使创建的企业文化可以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进一步提升员工凝聚力,同时企业文化还可以增强员工队伍的工作效率,创建愉悦宽松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凝聚力。而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创建高效、交流、协作工作团队,促使员工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绩效考评体系,主要是为了保障绩效评价的合理性与公平性,让员工有更好的体验。企业需要遵循相应规范对员工进行考核,有效结合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同时需要将绩效考评结果视作员工晋升、提薪等的主要依据,此些项目密切相连着员工利益,此些结果对员工切实感受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员工对合理、公平的感受。员工满意度对绩效评价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企业岗位进行科学设置。企业岗位设置及组织结构的完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既可以增强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又可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优化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自身发展实况的基础上有效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及时实施五项工作,即明确岗位名称及其工作内容;明确岗位编制数;为每个岗位分配合格的人员;明确岗位职能;明确岗位责任。同时,企业内部要对科学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除了要防范资源过剩,避免出现工作中人多事少的现象,还要防范资源不足,而对企业工作开展起着制约作用。企业要为各部门构建交流桥梁,加强它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尽可能地加深员工对合理、公平的感受。
制定完善的员工薪资福利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员工薪资福利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创建合理、平等的薪资福利体系,外部与内部的核心都是保障企业和谐运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所谓外部公平,指的是企业薪资福利体制基本达到了社会薪资福利体制的要求,可以说是二者之间相对公平;所谓内部公平,指的是企业各层次员工无论是收入还是福利都可以保持相对公平。马斯洛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即从层次较低的生理需求逐步上升至安全需求与社会需求,进而再至自尊需求,最终上升至层次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薪资需求属于层次较低的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员工对高层次的实际需求,使他们既得到了丰厚的薪资,又得到了尊重,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
总而言之,基于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满意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實意义,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管理,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满意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理解企业文化定义的基础上制定提升员工满意度的策略至关重要,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特点的介绍进而阐述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弊端,并引入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作为其应对方法,阐述了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的优点,最后简要探析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下文化产品的营销。
关键词: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大数据;文化产品营销
Key words: linkage-type database marketing model; big data; marketing of cultural products
引 言
随着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大数据”的概念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某些企业、社会团体甚至政府机构已经开始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并在数据挖掘与分析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以期使其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所著的《营销管理》一书中曾说:“营销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选择目标市场,并通过创造、交付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来获得顾客、挽留顾客和提升顾客的科学与艺术”[1],科学之处即体现在需要对营销进行量化研究,而量化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各种营销数据库的构建,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与分析上。由此可见,数据构成了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数据”的兴起,对传统营销规则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会。但“大数据”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大数据”很好地运用到营销活动中,为组织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可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的优势所在以及简要探析该模式下的文化产品营销。
1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1.1 大数据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大数据的明确定义形成统一意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大数据定义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2],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对大数据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对大数据的解释则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3]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提炼,可以总结出大数据即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海量的可处理分析的数据集,经处理后可成为重要的信息资产。
1.2 大数据的特性。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多样化、价值密度低、速度快的4V特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累计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大。大數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B(1 000个TB)、EB(100万个TB)或ZB(10亿个TB),由此可见其体量巨大。大数据的多样化即体现在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语言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大数据的异构化和多样化也使得它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虽然大数据拥有海量数据信息,但常常需要综合这些海量数据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即体现了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其获得与处理的速度都是瞬间完成的,有很高的时效性,反映了其速度快的特点。
1.3 价值共创理论。Prahalad and Ramaswamy(2000)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深入分析与解构多个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创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作为对等主体通过持续的对话加深了解,共同识别和解决问题,建构个性化服务体验,其基本实现方式是价值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Vargo and Lusch(2004)提出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观点,即将“服务”的内涵重新界定,不同于与“产品”相对应的“服务”,价值共创观点下的“服务”是指某实体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专业化能力的使用和表现去实现与维护自身或者其他相关实体的利益。Ramaswamy, Gouillart(2010);Hakanen, Jaakkola(2012)分别将价值共创的主体从消费者扩展至企业的其他多方利益相关者,认为价值共创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合作过程,旨在满足共创主体的所有价值需求。
1.4 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联动”首先表现在数据的联动,是指从利益相关各方信息载体上收集数据,进而通过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解密海量数据中隐藏的有用信息;“联动”还表现在企业价值链的联动、行业供应链的联动,具体地讲,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的构建过程必然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即整合内部现有架构,组建正式或非正式的管理团队参与数据库营销过程,同时搭建内部交流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的职能互助与资源共享。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突破了组织的边界,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同合作。
2 文化产品营销探析
2.1 大数据运用的弊端。在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大数据的出现让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客观,减少了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具有大价值,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大数据都具有大价值。大数据的来源广泛且数据的真伪无法一一分析,组织获得的大数据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相关度非常低,导致组织的运行低效。大数据的这些弊端如果无法得到合适的解决,则不但不能给组织带来巨大的价值,反而拖累组织,造成组织管理失效。
2.2 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的优势。组织在面对收集到的海量信息,大多数时候只能根据数据表面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就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对于这些信息的真伪需要有基本的判断以及防止碎片化信息误导组织的决策显得尤其必要。而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关注所获取数据的相关关系,这些经联动方共享上传的数据,在利益相关方的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及筛选后,具有价值的数据及其间的相关关系得到高频率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组织迅速地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理清事物之间可能的联系,同时对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对比分析降低了对数据真伪度的怀疑,有效识别垃圾数据信息,排除了部分无关的碎片化信息,提高了数据的有用性。伴随着数据相关关系的加速积累,使得数据之间的网络架构逐渐清晰,联动式数据库营销从而形成了“增强现实”的效果,即联动主体及相关方的一个动作行为便可触发一份详细的生产或消费档案,从而真正能够指导组织与其联动各方有目的的开展营销管理活动。
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打破了组织的边界,促进了组织与消费者、合作伙伴等联动主体的连接,高效敏捷地响应彼此之间的实时需求,实现多方的价值增值。
2.3 文化产品营销。文化产品是社会大众的精神食粮,组织在文化产品营销方面的突破不仅有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同时对于促进和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有着极大的作用,也是组织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领域发展良莠不齐,部分文化产品饱受诟病,社会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体系,这不是单单某一方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努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组织之一企业,更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文选取了文化产品领域的图书出版业及影视媒体业,将其与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结合以进行相应的探析,以期得到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共赢的途径。
(1)图书出版业。图书出版行业拥有众多的读者群体,通过对与读者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及阅读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图书出版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图书出版商还可据此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增加粘性和满意度。若营销得力,甚至可以引导并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建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图书出版业的营销要引导消费者阅读而不仅仅是分析消费者需求,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的市场营销只是通过为数不多的渠道搜集读者信息,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广告等方式进行传播推广,提高图书的销量,面对今天大数据的时代,许多“碎片化”的信息倾注在图书出版商面前,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抽样分析再进行推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而且面对如此多的数据,出版商单方面的分析不仅提高了其信息甄别的难度而且也降低了其对读者真实需求的感知度。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重视联动各方的数据分享,从而真实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将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运用于图书出版业,从而将联动主体之一的读者纳入图书出版业体系中,同时整合出版社、发行商的相关数据,通过多种电子化渠道,如网上书店、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电子邮件等,保持并适当强化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同时整合从中获取的数据再进行分析,则极大限度上提高了营销的精准程度。例如图书网站当当网则通过“当当推荐”频道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当当推荐”中的“告诉当当我的购物兴趣”以及“完善我的購物兴趣”功能使得读者近距离地参与到与图书网站的互动中,从而提高了图书出版商进行数据分析的准确度。
通过联动式数据库营销,精准掌握了读者的需求,将改变过去通过出版物发行量来判断市场的方式为预判市场的变化,从而降低及修正传统出版营销中的数据偏差。
总体而言,在运用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进行出版营销时,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数据分析需结合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时的有效信息以及其他联动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运用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还需要整合出版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使之与联动方的数据流融为一体,减少资源的耗用,提高效率。
(2)影视媒体业。影视媒体行业同样是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适的营销同样可以带来影视媒体业自身的繁荣,同时为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目前,我国影视媒体产品市场发展并不顺利,尤其在外来影视产品的影响下,对于某些影视作品,观众颇有微词,甚至对我国的传媒行业持有悲观态度。影视产品本身的质量是其中原因之一,还有对部分好的影视作品的营销不力的因素。
运用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进行影视产品的营销,一方面可以拉近观众与实际影视创作的距离,有助于影视产品的推广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影视产品的创作发挥,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通过时光网、豆瓣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与观众进行互动,促进观众的观影意愿表达、观看后的口碑及社会互动,所产生的数据用于分析,将提高营销的效率。近几年,韩国电视剧在我国掀起一股热潮,吸引许多国人的关注及喜爱。经研究发现,韩剧采取的是边播边拍的方式,注重观众观看后的反响,通过收集观众的反馈来随时改善剧本,让观众切身参与到韩剧剧本的创作中来,提高了观众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营销的目的。与此相似的是将畅销小说、漫画改编成影视作品大获成功的事件也时常发生。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在此处深入联系了联动各方即作品创作者、观众的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影视作品营销成功。与图书出版一样,影视作品要根据联动数据库得到的数据进行发散创新,发现新想法、新创意,创造新的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数据的表面分析上,从而达到引领健康的、积极的社会文化体系的高层次目标。
3 结束语
企业应重视自身竞争力的形成,即找到可以使其长期竞争力与短期可预见收益得到兼顾的运营模式。长期竞争力主要建立在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未来机会的开发上,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形成的数据联动效应将为企业带来更精准的营销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在文化产品营销方面应尝试构建联动式数据库,剔除由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弊端从而促进企业的盈利,更进一步为构建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体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 营销管理[M]. 13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芷艳. 大數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言课题[J]. 管理科学学报,2013(1):1.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 金晓彤,王天新,杨潇. 大数据时代的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构建——基于“一汽大众”的案例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3(6):122-134.
[5] 宋磊. 大数据营销: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业营销新启示[J]. 编辑之友,2014(10):40-43.
[6] 张晓蕾. 以当当网为例谈网上书店科技图书营销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12(5):46-49.
[7] 崔明,姜亚磊. 互联网时代畅销书的精准营销策略探析[J]. 出版科学,2015(4):61-65.
[8] 张球瑰. 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出版营销创新[J]. 出版科学,2014(1):72-75.
[9] 李晓英. 大数据时代互动式整合传播营销体系建构[J]. 当代传播,2015(4):80-82.
[10] 张红军. 论多屏时代电视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J]. 中国出版,2015(14):33-37.
[11] 张红莉. 大数据环境下文献传递营销工作的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126-128.
[12] 刘婧雅,文田. 大数据时代的电影营销[J]. 电影艺术,2014(1):93-97.
[13] 孙涛,田冬,魏彬. 基于“精益营销”的泰山品牌产品投放策略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5(5):415-418.
柔性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