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精选12篇)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第1篇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卖豆浆了,卖豆浆了”顺着声音走去,你会发现一个卖豆浆的人。
小眼睛,大鼻子,大嘴巴。头发常扎成一个松松塌塌的马尾。她常穿一件洗的发白的大红色上衣和一条早已过时的黑色宽腿裤。这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就是我家隔壁卖豆浆的阿姨。她说话的`嗓门很大,大的吓人,仿佛整条街的人都能听见。这个女人长得很粗鲁,我们这群孩子都很怕她,当要经过她家店门的时,都是跑过去的。
最让人痛恨的,还是那清晨卖豆浆的叫卖声音,每天清早六点半,这可恶的叫卖声便会开始,无论平时,还是周末,无论晴天,还是下雨天,雷打不动。每天都是她让我那美好的晨读时间变得一团糟。本应是我背书的时间,可一听到这叫卖声,不但书背不会,还让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得十分糟糕。我对这个阿姨十分痛恨,听到这个声音就心烦意乱,不知在心里狠狠地骂过她多少敢怒不敢言。
直到这一天,我对这个卖豆浆阿姨的看法完全变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六的早晨,我出门买早餐,路过那个阿姨的店,还是像以往那样低头快走。可不巧,也不知谁在那放一块石头,我一下子摔倒了,还把那个摆放着许多杯豆浆的小桌子给碰倒了。我心想这下可怎么办呀。她会怎么说我呢?我慌忙起身,正准备道歉,可谁知道,那个阿姨立刻向我跑来,拉住我说“小姑娘,烫到没有,阿姨应该把豆浆放远一点,实在对不起。”我一下子愣住了,望着阿姨那焦急的样子,想起我以前对阿姨的看法,我的脸不由得红一阵白一阵,不知怎么办才好。阿姨看到我这个样,问“小姑娘,怎么啦?哪里不舒服?”我忙说:“阿姨,对不起,我把您的豆浆撞倒了,我会赔钱给您的。”说着,我就去掏钱,阿姨连忙制止:“阿姨把豆浆放在了路上影响了你们的出行,还差点烫到你,怎么能要你钱呢。”我刚想说话,阿姨却递给我一杯豆浆。我说什么也不肯收,阿姨笑呵呵地说:“这就当阿姨给你赔罪吧。”说完磨豆浆了。
望着阿姨忙碌的身影,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是她,让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一些包容,这样,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和谐和美好。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第2篇
你们看见过卖豆浆的小女孩吗?一定没看见过吧!卖豆浆的怎么会是小女孩呢?她的爸爸妈妈会同意她这么做?起初我也不相信,可是今天我却亲眼见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
早晨我与妈妈一同去菜市场买菜,途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卖豆浆喽,卖豆浆喽!香甜可口的营养豆浆。”这个声音是多么的稚弱,多么的细嫩,我仔细打量起来,原来是一个年龄比我小的小女孩在吆喝着卖豆浆。她用纸垫着坐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铁通,里面装的是豆浆,铁桶上面是很多装豆浆的袋子。她穿了一件洗得快退了色的校服,黄头发,明显的.营养不良,头发很随意地用皮筋一扎,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嘴唇有点儿干裂,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或城郊来的。她正在给一位阿姨盛豆浆,我看到了她那双手,粗糙而又细小,但是盛豆浆时却是那么的细心和有力。我心里纳闷:“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应该还在爸妈面前撒娇,她怎能扛得动一桶豆浆?”找零钱时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零钱和硬币,有一角的,五角的。
那个阿姨走后,一位老婆婆急匆匆地来到卖豆浆那里,对小女孩说:“给我来一袋豆浆,快点吧!我孙子还在家里等我呢!”小女孩正准备拿起一个装豆浆的袋子倒一袋给老婆婆,而老婆婆想从口袋里拿出钱来,可是她怎么都没找到,脸上显露出焦急的表情,并对小女孩说:“哎呀,我没有带钱出来,我的孙子很喜欢喝豆浆,刚刚就在家里哭喊着要喝,他的爸爸妈妈又不在家,我没有办法,只有一个人出来买,因为走得匆忙,所以忘记带钱出来了!你就不要先装豆浆了,等我回去拿钱给你。”小女孩一听便说:“不要啦,既然您孙子喜欢喝豆浆,那我就送给他一袋,也免得您年纪这么大还来回跑。”说着把一袋已装好的豆浆递给了婆婆,老婆婆此时此刻不好说什么,微笑着连忙说谢谢。看到这个情景,我想这一元钱对于一个农村的小孩来说会有帮助的,我急忙从我口袋里拿出一元钱给这小女孩,说:“我帮这位老婆婆付钱吧。”
卖豆浆的孩子 第3篇
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卖早点的阿姨作文 第4篇
那天,因为妈妈在家中很忙,来不及做早饭,给我拿了一张五元钱说:“阳阳,妈妈今天太忙了,你到楼下买点吃的`吧!”
我坐着电梯到了楼下,走到卖早点的地方,对那位卖早点的阿姨说:“阿姨,给我一袋牛奶,还有两根油条,谢谢。”阿姨说:“小朋友,给我三元吧!”我给了他钱接过早点,刚走了几步,就听见一阵怒气冲冲的声音,回头一看抒情想象,原来是一个小伙子买了一袋牛奶,卖早点的阿姨把牛奶接给了他,那位小伙子故意失手,没有接住,“啪”得一声,牛奶掉在了脏脏的地上,那位小伙子不但没捡起来,还乱骂了几句脏话。我刚想去帮卖着我点的阿姨说话,可阿姨却自己低下头,弯下腰,把牛奶捡了起来。我止住步,那位小伙子可没止住嘴,还是大骂,直到阿姨把牛奶再次接给他,说:“拿好”。那小伙子才走了。
我不解地问:“阿姨,明明是他错了,你为什么要帮他捡起来呢?”阿姨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凡事不要那么计较,傻人有傻福嘛。”
用心卖卷饼的阿姨真好作文 第5篇
小吃街上长龙一般的小吃摊,总让初来乍到的外访者有种水滴入了大海后失去了方向的浩瀚感。而此时肚子摇摆出的咕噜咕噜却仿佛成了对迷失方向后的庆贺之音,以及又踏足了一片新的土地的兴奋之音。
我,于万千中只取那一瓢,没有刻意的追寻,脚步的跌跌撞撞,眼神的迷迷离离将我整个人带到了你的面前: 一个卖卷饼的摊位前。(一种北方特有的小吃)
在你的摊位前,早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排得整整齐齐。他们阻挡了我欣赏你手艺的天时地利,却挡不住你包裹的每个卷饼中不经意间私逃出来的食物的香味。买客们一个个笑着离开了,突然才发现,脚步虽然细碎,却挪动了,离你更近了,香味虽然遥远,却渐渐清晰了。
“小伙,自己挑吧!”这是你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我是那么的难以忘怀,因为你跟我妈年龄差不多大,身材也差不多。不一样的是,妈妈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举杯望月的内容;而你,则将我举杯后剩下的那只手填满,给了我食欲的抚慰。孤身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一个初次见面的你,一个只头一回听过名字的小吃,竟然故乡和他乡的距离变得不再那么的遥远。
你推开保险柜的玻璃门,这是你给我做的第一个动作,我内心模拟了一遍,又悄悄地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演练了一遍,从此,你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入了我的生活。一个动作,将萍水相逢和深藏于心动情演绎,这是何等的魔力呢?
玻璃门打开了,一阵寒气直冲上眉梢。里面的种类琳琅满目,我一时不知所措起来。你仿佛看出了我的困惑。
“看你小伙不胖,身材不算很高大,现在又很晚了,来几串蘑菇啊海带什么的应该合适。”站在冰柜后的你,虽是满面油光,却阻挡不住油中挣脱出来的满满笑容。突然,母亲的形象犹如电击一般,贯穿我心。整个人不自觉地抖了几下。
回过神来,你已经在冰柜中挑选起来。我就这么看着你,似乎忘记了手的存在。记得,小的时候吃饭,母亲都会喂饭给我。难道经历了岁月的浇灌,这双手依旧还在萌芽阶段,依旧没有长成吗?
你先挑的是蘑菇。清楚的记得你还说蘑菇卖的快,一会就没了。你从蘑菇堆里像淘宝一样抽丝一般扯出了一串蘑菇。接着就是一串海带。同样的剧情又再一次上演了!或许正是因为剧情的.刺激,动作的两次示范,后来的几天去吃滕州手擀面也总忘不了夹上一些海带。只是,那几次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我已经成长了,我不习惯别人给我服务,我是这么说服我自己的。后来,去饭店有服务员给我倒水,我也变得浑身不自在起来,如坐针毡。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看着两串躺在你拿的盘子里实在太孤单,而且确实很饿,那晚我记得自己要了7串。后来望着满满的一盘,终于,双手一拍,好了,这下子够了。你将他们一起放入了油锅。然后,炸串开始了它不断翻滚的人生,而你则从一个帮忙选菜的老板,变成了一位目不转睛盯着油锅的美食缔造者。
曾经听很多人说过,劳动人民最光荣。我没啥感觉。后来,我又听到了劳动人民最美丽。我信了!油锅前的你,满面油光,却神情专注,身材瘦小,却神采奕奕。你操持着锅铲,时不时捞起菜看看,满意地笑了笑,又将他们放回锅中。我则望着你,开心地笑了笑,又转头将目光射入油锅。
当静下心来,一切似乎变得特别的和谐。你,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食物在油锅中安分的接受着油的洗礼,你在锅铲的协助下,将用心劳动完美演绎,我则将静候美食与欣赏劳动演绎成了身体的纹丝不动和内心的波涛汹涌。
此时的月色如昨,依旧将明亮毫无分别地投射在每个角落,照亮着每个在外游子的切切回家路。
此时的月色却也非昨,在明亮的外表下,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叫做幸福的味道。而将这种感觉带给我的,正是您:卖卷饼的阿姨,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
月有阴晴圆缺,食物也有生熟之分。炸熟了,你将他们捞出锅,清楚地记得你在锅中捞了5次。就在这五次里,你将油的里里外外全部抛给了我。干净,剔透,吃着放心,请允许我当时出现了这么俗气的一个念头。
你又将炸好的菜中的油用工具挤压掉,太油了对身体不好。你说!
你拿出一张裹在菜外面的卷饼,看了我一眼。我只傻傻地回复了一句:看着就好吃,今天算是有福了。
其实你是想问我要辣椒不,要几张卷饼,可是你不知道的是我是第一次吃这个东西。9。5元,你收了我9块。本该出口的那个谢谢被我迫不及待塞进嘴里的食物给冲进了身体的最深处。直至今日我都没将这两个字发掘出来。
卖卷饼的阿姨,你的卷饼很好吃。后来,我还专门找你,说哪个地方可以学做这个卷饼外面裹的那张饼皮。你告诉了我学习的地点,学习的人,我却因为其他事情一直耽搁了下来。当我第二次去吃的时候,你给我说的头一句话竟然不是小伙自己挑,而是我跟那个做饼皮的师傅说了,一直在等你呢!
中国的老祖宗们留下的话语说:做生意讲求用心和诚信,阿姨将这只有一句话的剧本演绎的如此透彻,时至今日,我依然再重温这段情节。视频不是超清,重温没有网友讨论,却将睡梦中的我一次又一次的惊醒。
也正是因为阿姨你,让我感受到了手艺的重要性。手艺如温柔的邻家姑娘,未必轰轰烈烈却让人心里舒坦。你的手艺如时时守候不离不弃的邻家姑娘,永远在一个叫做家的港湾,用闪烁的明眸,动人的微笑等待辛苦劳作多时的人们回来。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第6篇
无论四季,楼下都会有一个阿姨摆着小推车,远远望去,仿佛一幅静止的画。
她不像其他小贩那样吆喝,推销,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周围行走的路人,一旦有了顾客,阿姨的嘴角便会扬上去,看起来慈祥极了。
我一般称呼她为张阿姨。由于我也是常客了,阿姨也经常给我打折,就算我再怎么拒绝,阿姨也总是把钱退给我。她虽然行动上很坚定,但她的.眼神中却透露着祥和。我在考试前路过她那,她也总会给我比一个加油的手势,我也曾好奇,她是怎么知道我考试的日子的呢?
在一次等待中,我和她闲聊中问到了,她告诉我她有一个亲戚家的的小孩和我一样大,也在同一个学校中,所以才一直给我鼓励。张阿姨是多么和蔼可亲啊!
犹记得一个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路旁的小树也都在瑟瑟发抖,寒风如刀刃般向我刮来。也许是在白雪皑皑中太过醒目,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名身穿黑衣的男子。他毫不客气的说:喂!买一杯豆浆和一个馒头,快点!张阿姨依旧面带微笑,从众多已经包好的豆浆中挑了一杯热的,又用塑料袋抓了一个馒头,依旧笑着问:需要加糖吗?那名男子似乎是被阿姨的态度所感化了,语气变软了一些,说道:不用了。小心一点啊。张阿姨一边说一边把食物递了出去,可那名男子似乎并不在意阿姨所说的话。啪豆浆掉到了地上,馒头有塑料袋的保护逃过一劫。搞什么啊!那名男人吼了出来,阿姨赶紧拿出来纸巾递给那名男子,之后又赶紧弯下腰把豆浆杯拾起来,并且还一边道歉一边重新装了一杯豆浆重新递给男人。那名男子可能是为刚才那一吼感到不礼貌,再次接过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还不忘加一声谢谢。说罢两杯豆便打算付两杯豆浆和馒头的钱,张阿姨连忙拒绝了另一杯豆浆的钱说道:年轻人出来打拼不容易,就算了。男人小声说了几声谢谢就转身离开了。
我看完这一幕后才反应过来。我刚走到小推车旁,阿姨便提醒我说:小心!别踩那里,估计已经结冰了。我便不解的问到:张阿姨,你为什么不要他的钱啊?多亏啊!她笑了笑说:年轻人不容易,她顿了顿,接着说,你还小不明白,等你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时,张阿姨的笑容中又有了几丝温和慈祥。
时光荏苒,匆匆而逝,到现在,楼下依旧有一个阿姨摆着小推车,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周围行走的路人,依旧是那个慈祥的笑容。
卖豆浆的孩子 第7篇
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大概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我家里有豆浆机,本来是用不着去买豆浆的,但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听到那熟悉的童声就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
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与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每看他忙忙碌碌的样子,又不忍心打扰他。
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走到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
看着面前这个孩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我问他,你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分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
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恰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同学们完全可以看出,对于这个孩子,我丝毫也没有“拔高”和“赞扬”,我通过多个角度的观察比较写他卖豆浆的原因,与他的对话注重切合他的年龄,没有“大人腔”,最后的两段感悟也没有人为的“高调”,而是顺理成章地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
这篇文章的立意,同学们并不难理解,就是要大家懂得,要学会坚强,要有意志,要有胸怀,要勇于担当生活的苦难。这个立意,贯穿在文字当中,隐藏在每一句话里,自始至终,是文章的一股暗流。
就选材来说,我没有选取孩子的家庭其他背景,也没有让孩子的父母出现,就是选取孩子在小区门口卖豆浆这一个独特的场景,简单,明快。构思,是文章的初稿,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在我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个故事之后,构思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就直接写看到的,直接写孩子与大家交易的场景,让读者更直观地进入到了故事之中。
就语言的运用来说,本篇文章,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悬念和包袱,没有多么复杂的叙事手法,语句也避免华丽的辞藻,原因就是要营造一个朴实、简洁的文章风格,更显出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一篇好的作文,不在于有多么宏大的故事,不在于有多么壮观的场景,也不在于表现了多么巨大的主题,只要我们挖掘出了故事中的人性之美,只要写出了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只要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德,就是一篇感染人心的好文章,就可以成为经典。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家庭里,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里,甚至在我们的学校里,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里,隐藏着无数的美好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精彩的人生故事,就看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大家一定看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一定看到过闰土,也一定看过祥林嫂,这样的人物我们的身边也同样存在。就像我写的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大家的生活中,一定有卖报纸的老人、马路上的清洁工、站岗的警察、学校门口的保安、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校长、我们的同学……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啊!他们的身上,同样存在着人性的美德,存在着善良的情怀,存在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只有写出自己亲自观察到的生活,只有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一篇好的作文,“套话”和“高调”,只会让文章枯燥和乏味。
不怕辛苦的卖豆腐花阿姨小学作文 第8篇
“卖豆腐花了,新鲜好吃的豆腐花,快来买吧!”一声声叫卖声从我的耳边经过,我走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卖豆腐花的阿姨在卖豆腐花。我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馋猫”,当然不会错过任何美食了。
我赶紧跑过去买豆腐花,骄阳似火的`太阳好像要把大地烤熟似的,我刚跑几步,汗水就一滴接一滴的落了下来,等跑到卖豆腐花的那里,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累得直喘气。我看见卖豆腐花的阿姨戴着一顶帽子,骑着一辆车,好像刚游完泳,全身基本上都湿透了。我有礼貌地对那位阿姨说:“阿姨,我要两碗豆腐花。”她说:“等一下。”说完就熟悉的将豆腐花递给了我。我付了钱后,就赶紧跑回了家,因为那里实在很热很热。
《卖豆浆的孩子》 阅读答案 第9篇
11.(2分)我以为 父母让孩 子代替几天罢了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12.写孩子对算账、找钱、舀豆浆做得熟知并做来顺手,说明他做这件时间长,突出了孩子的能干。(3分)
13.(3分)外貌、神态,突出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
《卖豆浆的孩子》阅读答案鲁先圣 第10篇
16.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致卖鸡蛋阿姨的一封信 第11篇
“卖鸡蛋唻,卖鸡蛋唻,有要鸡蛋的,快出来看看。卖鸡蛋唻,卖鸡蛋唻……”这是一位约摸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的叫卖声,是用一种小型的扩音喇叭播放出来的,声音虽不是特别大,但很尖锐,连续不断不绝于耳的叫卖声足以对上课的学生构成噪音了。学校处于临街的位置,我们班的教室又离街最近。所以我们首当其冲,成为噪音的最大受害者。
这刺耳的叫卖声打破了教室的沉静,搅扰了课堂的氛围。
我赶紧放下手中的书,轻轻把窗户关严,但那尖尖的叫卖声还是可以传进教室,传入学生的耳膜,我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了……
一节作文课上,教室里很静,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沙”书写的声音。孩子们专心致志、写得相当投入。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凝神思考,有的在字斟句酌,有的在自我陶醉……看到孩子们那可爱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和满足。就在这时候,“卖鸡蛋唻,卖鸡蛋唻,有要鸡蛋的出来看看……”的高声叫卖声再次响起。这声音立刻引起一阵骚动,有的学生紧皱双眉,无奈甚至气愤地叹着气;有的用钢笔敲着桌子,一副烦透了的神情;有的双手捂紧耳朵,等这声音快点消失;有的学生写作思路被打断,一副又急又恼的样子……写作文时最忌讳打断思路了,这样往往不能一气呵成,影响表达的完整和连贯。唉,真无奈!
一节思品课上,小诗人王亚男同学正站在讲台前给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的新作——《妈妈的爱》,突然,“卖鸡蛋唻,卖鸡蛋唻”的叫声又无所顾忌地闯入教室,淹没了王亚男的声音。本来大家都被深深吸引住了,沉浸在伟大母爱的情感之中,可这下……有几个淘气的学生竟大声笑了起来,王亚男的诵读嘎然而止,脸羞得通红,神情沮丧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不只是在这几堂课上,也不只是在我们一个班,几乎每天上午都有一段时间在各个班的教室里上演上面的一幕幕。
一个多月来,这个卖鸡蛋的可能认定了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几乎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高声叫卖她的鸡蛋,全然不顾有这么多的学生成为她叫卖声的受害者,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忍受这刺耳声音的煎熬,甚至这叫卖声还未响起,就有学生关紧窗户,捂起耳朵。长期这样下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受到怎样的破坏和影响啊!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心里想。在一节语文课上,当这叫卖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我突然灵机一动,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得想办法让这个卖鸡蛋的阿姨认识到是她的叫卖声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了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说服这位卖鸡蛋的阿姨,让她不要在我们上课的时间在这里叫卖呢?”同学们都点头称是,十分赞同。于是,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性急的冯磊磊同学马上站起来,要到街上去把她赶走。我让大家评一评这种办法可行不可行,朱光宇同学说:“你这种办法根本行不通。你想想后果,那位阿姨肯定说你多管闲事,市政部门还没来管她,你一个小毛孩子竟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说不定她还会把你大骂一通呢。”大家也都反对。我启发大家,何不用写信的方式给那位卖鸡蛋的阿姨写一份建议书呢?“对呀!”学生们茅塞顿开,立刻表示赞同。我又启发大家,怎样写这封信才能让这位卖鸡蛋的阿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她心服口服,接受我们的合理建议,不在我们上课的时间来这里卖鸡蛋,使我们的建议书发挥实际作用和价值呢?我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建议书应该这样写:措词要委婉,注意表达方式,语言要有真情,多为那位阿姨着想,要多体谅她的难处;应尽量给她提供一些卖鸡蛋的好去处,使那位阿姨不在学校附近卖鸡蛋,也能卖个好价钱或能有更多的收入。
讨论完毕,我让学生马上动笔写建议书,看谁写得最好最有说服力,最能代表我们班乃至全校师生说服那位卖鸡蛋的阿姨。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都投入到这项有意义的写作中去。从孩子们的表情神态中我就知道这次作文成功了。我也和孩子们同样激动,同样情绪高涨,这次随机作文课不正是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写作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最好体现吗。
学生的建议书交上来了,我集中大家的建议选择其中较好的略加修改后打印出来,装在信封里。第二天,当那卖鸡蛋的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我让班长和几名的学生代表来到街上,把那封集中代表我班全体师生共同心声的信郑重地交给了那位卖鸡蛋的阿姨。透过窗户,我看到他们来到那位卖鸡蛋的阿姨身边,很有礼貌地向那位阿姨问好,班长曹云飞站在最前面,向那位阿姨行了队礼,并把信双手交到了她的手中。之后就看到那位阿姨打开信,看了看,直向几个孩子摇头,好像看不懂的意思。之后,我就看到口齿伶俐的马力国同学彬彬有礼地走上前去,从那位阿姨手中接过信,给他读了起来。文艺委员朱烁给那位阿姨扶着车子,那位阿姨很认真地听着。信念完了,只见那位妇女连连点头,远远地从她的神态中看出她似乎是恍然大悟,还有表示抱歉的意思。一会儿,就看到她转过身推着自行车离开了,我班那几名学生向她挥手道别。
几位学生回到教室,把刚才的经过说了一遍,当他们说到那位卖鸡蛋的阿姨听了信的内容,心服口服,保证再也不在我们上课的时间来这里卖鸡蛋的时候,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吔!我们赢了!”教室里一片欢腾。
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从那天以后,那卖鸡蛋的叫卖声再也没有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响起。
附:《致卖鸡蛋阿姨的一封信》
尊敬的阿姨:
您好!
我们是六年级一班的小学生。当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您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现在,我就给您讲一讲我写这封信的原因吧。
记得一节作文课上,我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大家都写得入情入境,当时我正灵感来潮,文思泉涌,突然,您那“卖鸡蛋唻,卖鸡蛋唻,有要鸡蛋的快出来看看”的叫卖声闯入教室,打破了教室里的沉靜,我的灵感一下子消失了,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感觉了。阿姨,您知道吗?我当时是多么苦恼与难过!
记得一节数学课上,一道有趣的数学题把我难住了,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眉目,可正巧您卖鸡蛋的声音这时响了起来,无情地打断了我的思路。阿姨,您知道吗?我当时有多么的遗憾和无奈!
阿姨,我知道,您每天走大街串小巷卖鸡蛋很不容易。夏天,您头顶炎炎烈日;冬天,您冒着凛冽寒风,风里来雨里去,是多么的辛苦呀。您家里可能有生病的老人,需要用您卖鸡蛋的钱治病;您可能有上大学的儿子,需要您卖鸡蛋的钱交学费以完成学业,您可能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女儿,需要您卖鸡蛋的钱……
但是,阿姨,请你站在我们的角度多为我们想一想:您几乎每天都在我们上课的时间高声叫卖,而且影响我们学习的不光是我们一个班,我们整个教学楼上的所有班级都是您叫卖鸡蛋声音的受害者,长期这样下去,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习会受到严重影响。我想,如果您的儿子或者女儿在这里上学,您会忍心打扰他们吗?再说,上班时间单位的工作人员也都不会擅离岗位出来买鸡蛋的。所以,也是从您卖鸡蛋的经济效益考虑,我建议您不要在这里卖鸡蛋了,我和我们全班同学为您想了以下几个办法,请您考虑一下,看是否合适。
1.您可以去集市、菜市场等人多的地方去卖,那里买菜、买鱼、肉、蛋的人相对集中,肯定会卖得快一些。
2. 如果您想到学校附近来卖,可以在中午、下午放学的时间来卖,那时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多,正好可以顺便买回去,不必再绕道菜市场了,既节约了时间,又不耽误接孩子,真是一举两得。
3.您还可以设一个固定的卖鸡蛋的地点,既减少了您东奔西走、走街串巷的辛劳,又能拥有一批固定的顾客,这岂不两全其美吗?
尊敬的阿姨,希望我们提的这几点建议你能采纳。如果您能顾全大局,接受我们的建议,不在我们上课的时间来学校附近卖鸡蛋,我们将非常感激您。
麦当劳开卖豆浆 加速在华本土化 第12篇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经理翁曉萌在回复《投资者报》记者的邮件中表示,此时推出包括豆浆在内的新品,主要还是麦当劳在中国一直积极倾听顾客的需求,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丰富顾客的用餐体验,而之后也还不断有新产品推出。
业内分析认为,这显然是麦当劳加速中国本土化进程的一个新尝试,同时也是对竞争对手肯德基在产品本土化方面的追赶。然而,业内也认为,在这一方面麦当劳要赶超肯德基还有一段距离,能否推出符合麦当劳特色的本土化产品是其未来在中国本土化这条道路上的关键。
加速本土化
为了配合新产品豆浆的推广,麦当劳在店内实行:消费者在购买芝士蛋麦满分套餐时,如果选择咖啡或豆浆,价格就维持不变,但如果搭配奶茶和阳光橙,就需要另外加钱。
据记者观察,目前该“优品豆浆”并没有采用新包装的杯子装盛。相较而言,肯德基当年推出豆浆时,不仅在广告等方面几尽宣传,其所用的杯子也印有红色的“醇豆浆”字样。
对此,翁晓萌表示,“麦当劳的热饮都使用同一款杯子,只有大小之分,而且并不使用麦咖啡区域的杯子。”
虽然麦当劳方面多次表示,此番新品的推出主要是“为了丰富顾客的用餐体验”,并未正面回答是否是其加速产品本土化方面的一个举措,但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明显是麦当劳的新尝试。
他还表示,此前麦当劳在产品的本土化上就多有尝试。2004年,麦当劳曾在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创新产品——珍宝三角,作为麦当劳中国历史上第一款非汉堡类“主打”主食,也是麦当劳第一次推出只在中国区域销售的本土化产品,其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这款被称为“麦当劳美国总部耗时近2年时间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设计的快餐品种”,并没有作为核心餐单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
而其实早在2002年,麦当劳率先在新加坡早餐时段卖粥;同年7月,麦当劳在香港晚餐时段卖饭;2003年,台湾麦当劳分别在午、晚餐时段卖饭等。尽管2005年推出的米饭汉堡一度占据台湾麦当劳销售增长量的6%,并被引进到大陆,但其始终没能成为明星产品,现在在日常产品中也无踪迹。
对此,麦当劳中国CEO曾启山曾在2010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推出太多本地化产品的话,大街上其他的店铺可能也提供着相同的产品,但是他们提供的产品可能比你的好,或者价格比你的更便宜。因此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最佳的可持续模式。”
此后麦当劳一直谋划着在其看来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来吸引中国消费者。近几年,麦当劳忙着门店形象升级、增设麦咖啡休闲区、加码得来速汽车餐厅、创新LIM风格、在淘宝商城开创新销售模式等,但在产品的本土化上却一直没有太大突破。
“就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说,用豆浆作早餐饮品,比咖啡显然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如今推出豆浆这一产品,明显是麦当劳在产品本土化上跨出的一大步,我认为它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动作。”李维华说。
赶超肯德基
洋快餐在中国的本土化运作,国际地位明显不如麦当劳的竞争对手肯德基,后者显然是先驱。
肯德基自2002年推出“寒稻香蘑饭”起,肯德基本土化进程较为顺利,各式米饭、粥、烧饼、豆浆、油条、老北京鸡肉卷等。1987年落户中国之初,肯德基还仅有原味鸡等8种产品销售,20余年之后,肯德基餐牌上的常规产品就超过50种。靠着“中国口味”,不仅大赚口碑与收益,更是将肯德基中国市场销售额冲到其全球份额的40%以上。
“所以提到麦当劳也开始卖豆浆了,第一感觉是在学肯德基。” 和君咨询事业部合伙人金胤和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他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产品上给中国消费者的印象是极为类似,但两者还是有区别:麦当劳以汉堡著称,肯德基则以炸鸡闻名。因此,这两家在竞争上不能再在产品上同质化,而应该追求差异化。
据麦当劳中国CEO曾启山的意思,麦当劳在深耕产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品牌的提升。他认为麦当劳“既要做大,更要做强”,也希望尽可能快地开店。然而这一方面麦当劳要赶超肯德基还有一段距离,公开数据显示,麦当劳预计2012年将在中国开设225~250家新餐厅,投资总额比2011年增加50%,到2013年预计中国餐厅数量将增加到2000家左右。而日前,肯德基在中国餐厅总数已经达到了4000家。
“尽管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晚于麦当劳,但是在开店速度、本土化的进程上都超过了麦当劳,也给麦当劳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麦当劳也不得不开始思考本土化的策略。”李维华认为。
卖豆浆的阿姨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