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影响论文范文
疗效影响论文范文(精选12篇)
疗效影响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药疗效,影响因素,真伪优劣,炮制加工,调剂方法,处方用量,药材纯度
中医治病是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以法统方、据方选药、据药见效的过程。中医临床各科治病均需应用到中药, 辨证施治最后必须落实到中药, 因此,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 决定中医治病疗效如何的因素之一即是中药。现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从中药的真伪优劣、炮制加工、调剂方法、处方用量与药材纯度等方面对中药疗效的影响进行阐述如下。
1 中药的真伪优劣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真伪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中药的优劣即指中药质量的好坏。真, 为真品, 亦称正品;伪, 即伪品, 亦称假药。正品药材应为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SFDA颁布的药品标准) 规定的药材;伪品药材即是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不相符的药材。优, 即药材质量优良, 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劣, 即药材质量低下, 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 轻则治病无效, 延误病情, 重则出现毒副反应, 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正如李时珍所言, “一物有谬, 便性命及之”, 故临床用药即应用真、优之品。然实况却不尽如此, 自药品实行多渠道经营以来, 中药材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经营热潮, 伪、劣药材也不断充斥着市场, 尽管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 但伪、劣药材现象却屡查不止、屡禁不绝:如小天南星或水半夏伪充半夏、柴胡中掺北豆根、薏苡仁中掺高粱米、蒲公英中掺切碎的它种植物叶片、蒲黄中掺黄土及其它蕨类植物的孢子、红花中掺细锯末或红土、金银花拌糖水掺细沙、用银环蛇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它小蛇头盘成圆盘状者、或用黑背白环蛇幼蛇伪充金钱白花蛇、或在它种幼蛇体上用白色油漆画出环纹伪充金钱白花蛇、海马腹中填入鱼粉、冬虫夏草中插入铁丝、全蝎腹中注上水泥、乌梢蛇腹中填塞面条或泥土等, 此为假药或掺假药。种子类药材, 以成熟饱满为优, 而有些药材中却掺有较大量的秕、瘪种子, 如杏仁、桃仁、酸枣仁等。目前, 药材掺伪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这不仅扰乱了中药材市场的正常运行, 而且严重影响到中医治病的疗效, 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甚至损害了传统中医文明的声誉。
2 中药的炮制加工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治病是因为药材内含有能够治病的有效物质, 药材中有效物质的含量越高, 其治病效果就越好。煎药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有效物质提炼出来, 如能保证将药材中全部或绝大部分有效物质提炼出来, 那么, 此中药材将发挥其最大疗效。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最外部均为保护组织, 无论是表皮还是木栓组织, 细胞排列均非常紧密, 特别是产地加工过程中, 需经过蒸、煮、烫、干燥的药材, 质地致密、坚硬, 必须切片或打碎后才易于提炼出有效物质。根及根茎类药材最好切成薄片或打成直径 (0.7cm左右) 的颗粒, 如大黄、何首乌、莪术等目前切片均较厚;形体较小的香附、半夏、延胡索、麦冬等也应切片或打碎;砂仁、豆蔻、益智仁、栀子等果实类药材应打碎给药;种子药材要先炒, 使其细胞膨胀, 这样才易于煎出有效物质, 古人云“逢子必炒”是有道理的;贝壳类、矿物类药材一般质地致密、坚硬, 需打成细末给药, 如牡蛎、石决明、磁石、龙骨等。每副中药一般需要煎煮2次, 但是那些加工不合理的药材, 即便煎煮多次也恐难发挥药效, 临床收效甚微。
3 中药的调剂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有的中药材需要压粉冲服, 调剂时应将其压成极细的粉末, 混合均匀后再按量给予患者, 或称量后压成细粉给予患者。但并非所有的医疗单位均会将调剂工作落实到位。如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或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 Roxb.含有树脂的心材 (自树干木质部割取心材, 剔除不含树脂的黄白色木质部及朽木部分, 前者为“国产沉香”, 后者为“进口沉香”) 。自古以来, 临床一般压粉冲服 (优质沉香压粉冲服, 质差之品入煎剂, 后下) 。某些医疗单位 (特别是个体) 的调剂是将沉香劈成小块, 置于铁研器皿中碾压, 第1个患者处方中共需15g, 筛出15g给予患者;第2个患者处方中共需9g, 将第1次筛剩的药渣再碾压, 筛出9g交给第2个患者;第3个患者处方中共需18g, 再将第2次筛剩的药渣碾压, 筛出18g交给第3个患者, 依此类推, 直至压完用完。由于沉香药材短缺、价格较高, 因而伪品较多, 设想此沉香为正品, 这种给药方法也是极端错误的。沉香中主要含树脂及挥发油, 树脂质脆易碎, 首先被压碎过筛, 第1个患者买的药材质量最优, 第2个患者的药材次之, 第3个及其后患者的药材几乎全是木渣, 不但治病无效, 甚至危害健康, 应予以杜绝。
4 中药材的纯度与处方量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杂质较多, 会影响临床疗效, 这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药典》对中药中的杂质规定了限量, 可是, 部分中药杂质仍然超标, 这些杂质主要包括同种植物的非药用部分、泥土沙石等。如远志的有效成分远志皂苷主要存在于根的皮部, 加工时应去掉其木心, 但近几年发现很多未去木心者。如某处方中远志的用量为12g, 调剂药材为未去木心的远志12g, 这相当于不足量给药, 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理想疗效。香加皮、地骨皮、白鲜皮等一些根皮类药材均存在木心未去或相当部分木心未去的现象;山茱萸用的是果肉, 但药材中有超量的果核 (两者功效相反) ;辛夷中非药用的木质枝梗超长等。绝大部分中药材为植物药, 有些会不可避免地混有小部分泥土, 调剂时应去其泥土, 否则, 有效药量给予不足是达不到理想疗效的。
中药处方量不准确也会影响疗效。中医处方中开设的药量为治疗量, 是从古至今广大中医学者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药材质量优良, 药量不准确也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疗效。调配处方时, 对于一些质轻、处方量大的药材用手抓代之以用秤称 (“抓药”) , 极易造成单味药剂量较大差异, 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称量马虎, 也易造成实际药量与处方量不符。量不足, 就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超量, 就有可能改变此药在处方中的 (君臣佐使) 地位, 同样也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5 变质药材对疗效的影响
药材贮藏时间过久, 质量会发生变化, 疗效也随之改变。如荆芥的主要成分挥发油的含量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绵马贯众杀虫、抗肿瘤的有效成分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可自然分解, 贮藏6个月以上则药效基本消失;细辛中具有镇咳作用的酸性氨基酸, 鲜品含量最高, 可贮藏6个月后, 几乎无镇咳作用[1]。药材贮藏不当, 也会使质量发生变化。生霉后的药材不但药用质量大大下降, 而且含有的霉菌会产生毒素。药材的颜色为药材中某些成分所呈现, 颜色变了, 说明其成分亦发生了变化, 药用质量也随之改变;泛油的药材、虫蛀的药材质量均会下降。变质药材用于临床不仅无效, 而且还可能导致患者罹患它病。
6 结语
综上所述, 要从中药材角度保证中医治病达到最好的疗效, 必须采取措施克服上述弊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指出, 药品立法的目的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保障人体用药安全, 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中药属于特殊商品, 因此, 笔者建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对中药流通渠道有所规范, 各级药品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中药材的质量监管, 首先严格净化中药材市场, 同时各中药材使用单位在进货渠道中也应严格把关, 以确保药效; (2) 调剂用的药材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工处理, 该打碎的打碎, 该去皮的去皮, 该炮制的炮制, 尽可能使中药材符合中医治病的要求; (3) 相关单位应对调剂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人文观念, 加强责任心, 努力掌握中药材方面的专业知识,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真、优、纯。加工合理、调剂正确, 这样才能发挥中药的最大药效, 保证中医治病的最大疗效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 广大中药工作者应围绕中药的质量、疗效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 用实际行动来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
参考文献
疗效影响论文 第2篇
[摘要] 目的 观察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接受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观察组(n=39)和接受常规护理服务的对照组(n=39)。结果 观察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精神分裂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各项能力,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关键词:朋辈式心理辅导;常规护理;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情感、知觉和行为以及思维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环境与环境不协调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病,这一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患者和家庭均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各种能力,为了提高这一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就应该为其提供更加优质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1-2]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的对象,对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在31~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5.6)岁,患者住院时间在20~26年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0.2±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义(p>0.05)。1.2方法
1.2.1朋辈被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在选择朋辈辅导员的过程中应该参考以下标准: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且病情稳定半年以上,无严重的躯体疾病,且自愿担当辅导员,同时,选拔的男女例数和年龄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应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开展,由专门的高素质人员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对每一个培训的内容均实施较为详细的训练和讲解,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人际交往知识、预防突发事件的技巧以及服药的相关知识等,每个内容安排4~5个课时。
1.2.2朋辈式辅导的实施方法:患者由护士与朋辈辅导员共同接待入院,朋辈辅导员介绍医院的环境和相关的生活设施,同时,介绍病友,减少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同时朋辈辅导员也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关心其住院生活,帮助患者友好的与其他的病人沟通和交流,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同陪伴其参加茶话会、趣味运动会和联欢会等各种活动,丰富其住院生活,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康复训练,并将自身的经历讲给患者听,让其知道坚持服药的重要意义。如果发现疾病复发先兆应该汇报给医护人员处理,在此基础上朋辈辅导员也应该做好护理的心理疏导,定期的与患者谈心,关心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减少患者发生负性情况。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进行随访和统计,为实验分析提供基础和依据。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O统计软件完成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所得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s±x)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39例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9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康复疗效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39 39
生活能力 15.35±3.25
卫生能力 5.60±2.55
沟通能力
工疗情况
11.25±2.60 13.10±1.85
23.45±4.05 14.34±3.48 21.05±4.55 16.75±2.3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精神科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缓解临床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和病程的迁徙,患者的社会兴趣、智力能力以及个人卫生等均逐渐的走向了衰退,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可以减缓这一进程,因此应该对更好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志愿从事心理护理工作的非专业人员通过短期的培训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提供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为周围需要帮助的朋友和[3]
同龄人提供帮助和行为示范。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运用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负性情绪,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是一种护理效果显著的方法[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分裂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各项能力,具有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影响中药疗效的诸多因素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94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3-0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临床应用,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在药材因素中又涉及到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配伍、剂量及剂型、给药途径、中西药的合理联用等,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1 药材品种
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有的也不同,因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中药品种十分复杂。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来源于6科35种植物,普通高等 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白头翁来源于4科20余种植物[1]。
2 药材产地
传统医药强调地道药材的使用,地道药材所以能被历代医家重视是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经验的 ,对此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及的,如药理研究表明,药材传统产地的地理气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着药材的特质。如《药典》规定,当归含挥发油应在0.4%以上,甘肃武都饮片含量为0.65%,云南丽江饮片含0.59%,而四川饮片仅含0.25%[2];生长在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远比生长在南方四川、广东等地的低;西藏产的大黄,其鞣质的含量远较其他地区的高;可见药物的产地对药物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资源总数约为12807种[3],这些药物都有着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旦这些特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生理、化学特性亦随之变化,引起药物有效成份含量差异。
3 药材采收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植物在其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各种成分的积累会有不同,足年采与不足年采药材以及药材的采集季节掌握不严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如对根和根茎类药材,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采收为佳,认为初春“津液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现代研究也证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生长期密切相关,要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为最佳采集时间, 薄荷在生长初期,挥发油中几乎不含薄荷脑,但至开花末期薄荷脑含量则急剧增加,故开花末期为最佳采集时间;东北产的甘草,其甘草酸含量,生长一年的为5.49%,生长4年的为10.52%,相差近一倍[4];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故开花前期采集为佳[5];如厚朴、杜仲需种植满15年,有的地方不足5年即采集;茵陈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之说。桑螵蛸以3月中旬采收为最佳时间,过迟则卵化生出小螳螂而失效[5]。“适时是宝,过时是草”,因此适时采集药材,才能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疗效最好。
4 炮制的规范性
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才入药,炮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可增强某些中药的功用和循经作用。中药材如法炮制才能保证临床疗效,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6]。可见中药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天南星经猪胆汁炮制后,其药性由温变寒,功效由燥湿化痰变为清热化痰;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玄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7];生斑蝥米炒后毒性物质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毒性减弱。大多数的矿物药经煅烧后,质地疏松,便于粉碎,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提高临床疗效。
5 适宜的贮藏与保管
药物贮藏与保管的方法是否正确、得当,直接对药物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中药材贮藏保管不当可发生虫蛀、鼠咬、走油,使其有效成分大幅下降。药材贮存超过时限可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麻黄贮藏期限以1年为宜,时间过长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少数药材,如半夏、橘皮、吴茱萸、艾叶、枳实等则宜陈用,半夏的生品未见有祛痰作用,但放置一年后却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橘皮的有效成分是高沸点的挥发油和陈皮苷,久存后非有效成分的低沸点挥发油散失后,等量的药材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相对增加,疗效也相应增强。人参、冬虫夏草等易受潮生虫发霉; 西红花则易失油变色而干枯;麝香易挥发散失气味。因此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应采取仓储养护。
6 药材的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需要,按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合用,称为配伍。合理的配伍应用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但不合理的配伍,又会降低临床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增强或提高疗效的配伍关系主要有相须、相使,如麻黄,功效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配杏仁增强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作用,配石膏增强清肺平喘兼透表热作用;降低疗效主要体现在相恶的配伍关系中,如黄连与吴茱萸、人参与莱菔子等。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可增强疗效,反之不仅会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6.1 剂量 剂量就是药量,它包括每一味药的成人用量和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药的剂量。药物剂量大小对其疗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报道,大黄小剂量健胃,稍大剂量则泻火通便;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方剂的组成也要按组方法度,各药之间有一定的用量比例,如五苓散的作用按伤寒论,张仲景原方剂量组方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入,则利尿效果明显降低,所以医师于临症遣方切不可随意增大或减少剂量。
6.2 剂型、给药途径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数量、速度和作用强度不同,疗效有别,有的药物必须经某种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涌吐药瓜蒂口服有较强的涌吐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无等;又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汤剂服用,大黄与黄连产生的鞣质在胃肠道中缓缓分解,又转为鞣酸与黄连素,能分别发挥疗效。倘若制成注射液,需将沉淀物去掉,否则就会导致失效[8]。有些中药饮片只能在特定的剂型中才能发挥疗效,如有毒药物雄黄、马钱子,贵重药物麝香、冰片只能入丸散,不能入煎剂。
7 中西药合理配伍
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如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但中西药配伍不当就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毒害反应,如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物时,若合用甘草、鹿茸,可降低降糖药物的效果;含有黄酮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同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所以只有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安全用药。
总之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外,在处方审核、处方调配、处方复核、发药交待等方面,也必须严谨细致。同时正确的煎药、服药的方法、服药时的禁忌,都应向患者交待清楚,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达到药到病治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16
[2] 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3] 李钟文.中药学,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4] 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5] 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0,33-46.
中药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第4篇
1中药材质量
1.1中药材品种来源差异
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需通过特定的药材品种起作用。由于中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以及历代文献记载不同和地区差异,造成中药饮片名称繁杂,各地所使用的中药材没有统一的品种来源,如金钱草为治疗胆结石的常用中药,四川使用的是报春花科过路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使用的是豆科植物广金钱草,江西、上海、浙江等省使用唇形科植物活血丹[2]。由于部分药商的专业知识匮乏和一些药材不易辨认,有同名异物,也有异物同名现象,造成误购误销。如前几年的“龙胆泻肝丸致慢性肾衰竭”事件,就是将马兜铃科的关木通误作木通科的木通投料使用,这给患者造成了不可弥补身体伤害。
1.2中药材的产地差异
中药材的质量对产地的依赖性很强。如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蛋白质、生物碱的积累,而不利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合成。如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产的含0.81%,广东增城产的为0.019%,浙江仙居产的为0.001%,最高最低之间差距达810倍。此外,多种现代检测分析证明,四川的黄连、附子,云南的三七,吉林的人参等道地药材质量均高于其他产地。对丹参有效成分的研究表明,产地为山东的丹参有效成分最高,河南次之,河北、辽宁很低,上海产的则不含其主要有效成分[3]。并且,过去临床使用的是这些优质的野生药材饮片,目前,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常用药材约80%以上来自于家种,许多原产地的野生药材通过广大科研人员和药农的共同努力使家种技术取得了成功,但仍有一部分家种在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难尽人意,导致配方的饮片质量难有保障[1]。
1.3中药材采收季节的差异
中药大多是植物,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叶、果实各部位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若不能适时、适当采集,就会影响药材质量。如银杏叶中黄酮苷含量5月份最高,为0.96%,以后逐月降低,至8月趋于平稳,为0.44%;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Ⅰ的含量,第4季度收获的比其他季节收获者高2~3倍;青蒿中所含抗疟成分青蒿素在7~8月份花前盛叶期的含量最高达0.6%,开花后含量下降[3]。但近年来,药贩的经营动机不纯,图牟取厚利,违背“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茵陈收购时节,一直收到四五月份,这些即使产于道地产区的茵陈,还是变成了劣质药材[1]。如杜仲要求采集生长近十年的树皮[4],而临床使用的杜仲很多只有两三年的嫩皮。其药材质量、有效成分含量值得推究。这样的药材难以确保临床疗效。
1.4中药材的加工贮藏规范与否
加工与贮藏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一些本产于道地产区的药材,由于药农急于得钱,药贩急于得药,而将产地加工时优良的传统环节省略。该阴干的暴晒,如款冬花、辛夷;该“蒸晒”的“生晒”,如菊花;该“发汗”的“不发汗”。如玄参。而现今的药材产区每至收获季节,药贩便在田间地头与药农直接进行鲜品交易,药贩将收购的鲜品或半干品堆积庭院,任凭风吹雨淋、暴晒霉烂、蝇爬鼠咬,等买卖时机成熟时,从此地药材运到彼地才加工,鲜品或半干品已发霉、走油、变色。对于一些不能销出药材反复采用硫熏处理,等进入流通领域,用于配方时已酸腐发臭如菊花、山药、葛根等。这样的药材用于人体安全吗?
1.5中药材炮制的规范与否
中药在应用前必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适应临床辨证用药的需要。如蜜炙甘草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生甘草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如蒲黄生品功在行血化瘀,炒炭增强止血作用。如大黄的炮制品有生品、酒炙品、熟大黄、大黄炭、醋炙大黄及清宁片等,其各种炮制品用于不同的病症,因此中药的炮制质量是不能忽视的。但近年来,中药炮制是由饮片加工厂来完成的,医院取消了炮制资格,对于需临方炮制的药物交给病人处理。众所周知,中药炮制学是一门专业学科,一般专业人员都难以掌握具体操作中的程度及“火候”的判断,配方时将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交与没有医药知识技能的患者自制自服,如何放心安全与疗效[1]。
1.6中药饮片与炮制品的贮藏恰当与否
众所周知,中药及炮制品的贮存保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药物质量,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中药及其炮制品大多无密闭包装,其有效成分含量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1.6.1贮藏时间
因空气中有少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有些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其有效成分容易被氧化、酸败、分解挥散,如荆芥,贮存1年挥发油含量损失29%,2年损失42%,3年后损失52%。制成饮片后损失更快,1年损失37%,2年损失54%,3年损失60%[3];有的药材有效成分久贮不断减少,如三颗针即使在避光贮藏条件下,1年小檗碱含量损失也达8.09%,2年损失21.39%,3年损失39.88%;有的药材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如绵马贯众等;有的矿物药容易风化失水,如明矾、芒硝等[5]。
1.6.2温度
温度高于20℃时对含脂肪、树脂类、芳香气味的饮片有影响,如柏子仁、杏仁易泛油;乳香、没药易粘连成块;荆芥、薄荷芳香气味易散失等。
1.6.3湿度
一般中药含水量为7%~15%,空气中湿度超75%极易发霉,如淡豆豉、瓜蒌、肉苁蓉等,极易感染霉菌而发霉、腐烂变质[6]。
1.6.4日光
日对某些中药的色素有破坏作用,如红化、蜜炙款冬花等晒后色泽变暗散瓣;当归、川芎、薄荷等日光照射后,挥发油散失,降低质量。
2 处方调剂的差异
中药调剂工作是确保临床正确使用中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调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剂量差异
中医有不传之秘在量上,准确掌握中药的用量颇为重要。改变药量,就改变了该方功用和主治的主要方面。目前中药处方调剂较普遍的操作方法是先称取总量,再目测分剂,有时甚至凭经验手抓调配,这样很容易使每一付中药之间的用量产生差异,而对药物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7]。
2.2 处方应付的正确与否
规范合格的中药处方标明了对药物应配的特殊要求,如“生”、“炒”、“炙”、“捣”“先煎”“包煎”等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按要求应付的例子很多。处方要求付生品,因缺少货源,就配给炙品;处方要求付炮炙品,也因无炮炙品就付给生品的现象不少。如辛夷一般用于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取其挥发油的作用,用生品纱布包煎,而临床上有些药房、药店用的是炒炭制品;杏仁、桃仁要求捣成泥;大枣需要擘,法半夏需要轻打成碎瓣,种子类需要捣碎等,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对这一类的饮片,要求临时加工,而现在有些医院用药量比较大,不管药品需要什么要求,根本不捣,如火麻仁、砂仁、酸枣仁、冬瓜仁、莱菔子等。由于中药调剂工作复杂,任务繁重,如不严格执行复核制度,错味、漏味、重味、或该捣未捣的情况难免不发生。这样的调剂难以保证临床疗效。
3 善后服务的到位与否
要使一个好的中药方剂发挥最佳临床疗效,除药材地道货真,调剂质量理想外,完善发药交待是不可忽视的尾声工作,是确保临床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必不可少的一步。如交待单包药物的处理、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服药次数以及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各地医院的一些药剂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缺乏业务知识,或缺乏责任心,或忙于配方,很少逐项交待,或解释不耐心、不详细。这样,轻则达不到疗效,重则贻误病机,加重患者病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及丧失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
综上所述,无论医技多高的中医师治病都离不开优质的“道地饮片”,中药在应用前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单靠中医师,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相关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共同推进祖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查阅国内涉及中药疗效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炮制、贮存、处方调剂及煎煮方法等都会影响中药的疗效。结论通过对中药应用前的规范化管理,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高效。
关键词:中药,饮片,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药饮片质量影响汤剂疗效的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07(7):14-16.
[2]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7-489.
[3]李晓君.对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执业药师,2008,(5):21-22.
[4]康廷国.中药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0.
[5]李家实.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24.
[6]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5-38.
疗效影响论文 第5篇
关于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
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重点专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优势发挥受限 原因分析:
尽管我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重点专科的发展倾斜政策,但在政策落实中却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有力度的具体规定。有些科室由于中医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政策在贯彻中未能很好落到实处,中医机构建设缺少具体的倾斜措施,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针对性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对当前国家中医药政策、法律、法规要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对我院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对我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及其名医、名科建设情况进行宣传,以提高群众声誉;对中医药在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中的作用进行宣传,鼓励群众使用中医药、医生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疾病。
2、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增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脑中风专科、中医妇科、中医肝病专科、中医肛肠专科、中医不孕不育专科等。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科室命名。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3、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搞好重点专科的科室设置、病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临床诊疗规范建设。重点专科专病人员重点配备,设备重点投入、条件重点改善、分配重点倾斜,真正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方。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单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持续改进,中医单病种数不少于20个。
4、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正骨、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熏蒸,拔罐、刮痧等中医非手术、非药物治疗技术简、便、廉、验的优势。实施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建设。开展“中药膏方”、“冬病夏治”等特殊优势中医药项目。加大中草药应用,争取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7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
二、中医药后勤保障基地面积较小,多种药物研制受限 原因分析:
根据我院目前的的发展变化,医疗服务市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要求 是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明确目标的药物治疗的责任性服务规范,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药学工作新形式。为了适应医院药学工作新模式,面临市场经济改革的竞争机制,医院中药制剂不仅需生产为临床常用的治疗药品,而且还需要生产非处方药品,我院中药制剂室建成较早,面积较小,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发展受限,一些特色制剂难以完成,制剂水平难以提高。
针对性措施:
1、我院积极构建中药制剂室,购置先进的设备,引进中医药制剂的先进人才,并与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建立全面的对口协作关系。借助上级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新机制基地的利用率。
2、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加强规划建设工作。在门诊楼和病房楼的设计上,装饰装潢等方面体现传统的中国元素和中医药元素,整体体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建筑风格。完善基础设施和新院环境建设,完善医院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业务发展,逐步添置必要的、先进的仪器设备。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的原则把新院区逐步建设成为“环境园林化、病房宾馆化、设备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价格平民化、资讯数字化”,学科门类齐全、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三、中医药后备人才队伍不足,中药传承受限 原因分析:
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布局,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人才建设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组织保障不齐全,计费投入不全面,造成人才流失较大,后备支援力量不够
针对性措施: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和经费投入。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医院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设立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切实增加经费投入,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卫生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奖励和引进。
2、根据不同人才结构特点,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进行规划,制订和实施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具有潜质的中医苗子,给予重点培育,夯实中医人才基础;实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派高素质青年中医人才到北京多所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专病)进修,不断提高自身中医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针对医院现有副主任以上职称中医人员,2011年开始,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3、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教育,开展“西学中”培训。2011年开始,针对关键岗位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
4、开展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带教工作,实施“师带徒”计划。每位名中医每3年带教2至3名师承人员,对指导老师和考核合格的师承人员给予适当必要奖励。
四、中药特色指标不达标,临床疗效受限 原因分析:
中医和西医的比较,典型的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某些疾病上中医能弥补西医的不足,甚至超过西医。但由于中医核心价值体系不明确,医师比例失调,特色护理开展不深入,一些特色指标难以达标。
针对性措施:
1、逐年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建设期末占临床医师比例﹥70%;
2、中医临床科室数﹥60%;
3、广泛应用中药饮片和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病人中医药处方量占门诊总处方量比例﹥70%,住院病人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比例﹥60%;
4、每周出门诊的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0人次;
5、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15个,5年内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4个;
6、每年开展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及研究的病种6—8个,5年内达到30个以上;
7、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各科开展中医药特色护理至少3项以上。并根据临床业务发展,逐步开展专科(专病)护理,延伸护理服务。
合并丙肝不影响艾滋病疗效 第6篇
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后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是否受丙肝病毒的影响,此前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因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人群的比例较高,中国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发生率高达39%,远高于国外的30%。既往研究也发现丙肝患者合并艾滋病后病程明显加快,丙肝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因此,观察丙肝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具现实意义。
为了寻找答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太生教授等于2005年至2007年期间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全国多中心研究,175例艾滋病患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丙肝抗体阴性的117例艾滋病患者,第二组为处在丙肝病毒稳定期(丙肝抗体阳性但病毒载量阴性)的24例艾滋病患者,第三组为处在丙肝活跃期(丙肝抗体及丙肝病毒均为阳性)的34例艾滋病患者。课题组对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含奈韦拉平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连续随访100周,结果发现上述三组对象在各随访点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及免疫重建规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证实了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并不受丙肝病毒的影响。
研究同时还在国际上率先证实:处在丙肝活跃期的、丙肝病毒抗体及丙肝病毒均为阳性的艾滋病患者发生皮疹及肝毒性等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课题组负责人李太生教授介绍说,奈韦拉平因易引发皮疹和肝毒性等毒副反应,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作为首选药物推荐使用。但该药因有确切疗效、价格便宜,目前仍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专家推荐的两种优选配伍方案中均含有奈韦拉平。如果放弃使用奈韦拉平,将使中国政府每年在艾滋病药物治疗方面的投入从20亿元直升至80亿,带来巨大的經济负担。因此,本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李太生教授指出,对合并丙肝的艾滋病患者,临床要以施多宁等替代奈韦拉平,以减少皮疹和肝毒性等副反应发生。但对未合并丙肝的艾滋病患者来说,奈韦拉平仍可放心使用。
疗效影响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采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4月收入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共56例, 本组患者中男性35例, 女性21例。患者年龄28~71岁, 平均年龄 (48.5±9.3) 岁。患者中车祸伤39例, 高处坠落伤10例, 重物砸伤7例。入院时患者7例合并创伤性休克, 9例腹部闭合伤, 31例髋关节后脱位, 25例坐骨神经损伤,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治疗
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患者行全身麻醉, 取侧卧位, 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髂胫束及臀大肌筋膜, 钝性分开外旋肌群, 术中暴露骨折块后清理软骨痂及血块等, 牵引髋关节显露关节腔后清洗, 取出关节内游离碎骨片及圆韧带残端, 2~3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后复位后壁骨折, 复位满意后选择螺钉或者钢板内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评分
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 术后应用消炎痛25mg/次, 3次/天预防异位骨化, 引流放置1~2d后拔除, 术后3天行坐起锻炼, 前6周限制患肢过度屈髋内收, 8~12周行部分负重, 术后16周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患者术后定期随访, 并复查X线片及VRT检查等, 并行髋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Matta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包括疼痛、行走、髋关节运动范围三项, 每项6分, 其中优17~18分, 良15~17分, 可12~14分, 差<11分。
1.4 评价指标
本组患者年龄、伤后到手术时间、骨折粉碎程度、致伤部位、受伤原因以及复位质量等因素纳入研究, 对比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 随后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髋臼后壁骨折术后疗效
本组5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术后治疗其中优23例, 良14例, 可11例, 差8例。患者术后优良率66.1%。
2.2 影响髋臼后壁骨折的一般因素
影响髋臼后壁骨折的一般因素中显示, 年龄<45岁组患者优良率高于≥45岁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伤后到手术时间<2W患者优良率高于≥2W组患者,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解剖复位患者优良率高于非解剖复位者,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组对患者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为影响髋臼后壁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髋臼后壁骨折是髋臼骨折当中最常见的类型, 这种骨折预后不甚理想, 患者术后疗效不满意者占30%[2]。本组5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疗效不满意率达33.9%。髋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 并达到可活动的、无痛的髋关节功能[3]。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手术也已被广大的骨科医师所接受, 但其不良预后仍有待于解决, 本研究将患者年龄、伤后到手术时间等因素纳入研究, 在行影响髋臼后壁骨折的一般因素中显示, 年龄<45岁组患者优良率高于≥45岁组。伤后到手术时间<2W患者优良率高于≥2W组患者。解剖复位患者优良率高于非解剖复位者。随后本组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为影响髋臼后壁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等三项能够影响患者髋臼后壁骨折的预后质量。
总之, 髋臼后壁骨折不单是简单的骨折, 其预后效果不甚理想, 术后并发症较多, 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等为影响髋臼后壁骨折预后的独立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自我院收入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共56例行手术治疗, 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并评估年龄、伤后到手术时间等因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45岁组患者优良率高于≥45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后到手术时间<2W患者优良率高于≥2W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剖复位患者优良率高于非解剖复位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为影响髋臼后壁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复位质量以及伤后到手术时间等为影响髋臼后壁骨折预后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髋臼,后壁骨折,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Archdeacon MT, Kazemi N, Guy P, et al.The modified Stoppaapproach for acetabular fracture[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1, 19 (3) :170-175.
[2]卓乃强, 葛建华, 鲁晓波, 等.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的治疗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 211, 38 (13) :2650-2653
影响药物疗效的有关因素分析 第8篇
同样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在临床治疗中, 有的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有的患者却出现中毒性反应。有些对正常人无影响的药物, 在疾病状态下服用时, 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接头阻滞, 使其出现呼吸抑制;普洛萘尔对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引起支气管收缩。不同种族、不同生理、不同年龄的个体特异性和差异性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 (G-6-PD) 缺乏症患者, 当服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大剂量维生素K后易出现溶血反应并形成黄疸。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 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如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某些药物代谢酶不同, 适合白种人的治疗剂量对于黄种人可能就会引起不良反应、女性和男性生理上的不同导致女姓在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激素水平、酶水平、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弱于男性, 女性较男性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如氯霉素、保泰松等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和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生率较男性高数倍;药物引起的红斑狼疮, 女性发生率也比男性高3倍[1];据统计老年人和幼童更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 老年人由于年岁高, 肝肾功能减退, 对药物代谢及消除速度减慢, 半衰期延长,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儿童年幼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据报道, 60岁以上患者的药品良反应发生率为30~40岁的2倍, 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入院者明显增多, 这与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特征有关。
不同药物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临床上经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 适当的联合用药能起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 但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如红霉素和阿司匹林均有一定耳毒性, 单独应用时毒性不显著, 但合用时则毒性增强, 导致听力减弱。据有关报道, 合用药品种类越少时,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越低, 随着合用药品的增多, 不良药品发生率也随着升高, 据统计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
同一药物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量, 而且作用性质也不同, 如硫酸镁口服为泻药, 而注射剂则有降压及抗惊厥作用。不同给药途径影响着药物的吸收速度, 一般吸收速度规律: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2]。
空腹服药吸收较快, 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据报道, 空腹口服克拉霉素 (利迈先) 易出现不良反应, 以胃肠道反应为主, 若改为餐后服用克拉霉素, 由于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则不会出现不良反应。饮食生活习惯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 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患者若进食不新鲜的鱼类或高组胺成分的海鱼,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的组胺酶, 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 另外富含脂肪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茶中含有大量鞣酸, 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中的金属离子结合, 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不良反应, 切忌用茶水服用药物。吸烟能使外周血管收缩, 导致血压暂时升高, 心率加快, 从而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乙醇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 可以加速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 降低疗效, 并且长期饮酒也可以引起肝功能的损害, 使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饮酒, 药物能加重乙醇对机体的损害, 如雷尼替丁能减少胃液的分泌, 加重乙醇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3]。
在防治疾病的工作中, 医生除了按药理作用选择药品外, 还应重视患者对药品的信任与否这一心理因素的影响。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任何治疗都有安慰剂效应。患者对医护人员、药物有信心, 安慰剂效果就明显;对治疗消极, 则影响其疗效, 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如当医生和患者都相信安慰剂有益时, 有时一个低活性药也可产生明显的疗效, 如用对关节无治疗作用的维生素B12治疗关节炎, 可减轻症状。医生在为患者治病时,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作为患者, 则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豁达的心态、充分的信心, 才能让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此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长期用药, 而连续用药易产生耐受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连续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 (drug dependence) , 包括躯体依赖及精神依赖, 对此类药物必须经控制使用, 严格管理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药物, 注意可能出现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前者是我们所需要, 后者是应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杜斌.非处方药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药房, 2006, 12 (1) :58.
[2]王鹏, 杨山明.如何报告FDA管辖产品的不良反应和其他问题[J].中国药房, 2007, 10 (2) :95.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因素探讨 第9篇
1 中药材阶段
中药汤剂由单味或多味中药材组成, 其疗效受到中药材品质的影响。中药品质的稳定与可靠是中药汤剂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影响中药材品质的因素有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 任一环节把关不好, 都会影响的中药汤剂疗效。
1.1 中药材种植养殖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健康的更高需求, 中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大, 野生中药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临床的需求。随之而来, 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许多中药材种植养殖户和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百姓的健康生命安全, 大量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化肥、农药, 致中药材的生长期不足, 有效成分不符而影响中药材的疗效;部分农药和化肥成分残留改变中药材的疗效;引起新的毒副反应或加重原有的毒副作用。
1.2 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药用部分所含有效成分各有不同, 因而药性的强弱也往往有较大差异。不同的中药有着各自的适宜采收时间、采收物候, 而同一品种的药物, 采收时间不同, 功用各异。因此, 中药材的不适时采收也会影响中药汤剂的疗效。
1.3 中药材的加工
包括产地加工、炮制及剂型制备等环节, 药材的加工要求不严格和炮制不当都会影响中药汤剂疗效。
1.4 中药材的贮藏
随着贮存时间延长, 质量逐渐下降, 药效降低;贮藏期间贮藏不当导致中药材的受潮、霉变、虫蛀等都会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发挥。
2 处方阶段
处方阶段包括中医师开列中药处方和中药房人员进行处方调剂和发药几个环节, 这些环节对中药汤剂的疗效发挥尤显重要。
2.1 中医师
中医师的综合素质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发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医师的综合素质体现在职业道德、中医理论水平、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
2.1.1 职业道德
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医师不正确地运用其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所开中药处方一定不会发挥很好疗效。更有甚者,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开的处方不但不会发挥很好的疗效, 还造成药材的浪费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2.1.2 中医理论水平
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开出具有中医理、法、方、药一致的中药处方。没有一定中医理论水平的医生所开的处方不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的特点, 也一定不会有很好的疗效。
2.1.3 临床实践技能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 只有大量临证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技能和疗效。没有不懈的实践活动的中医师所开的中药汤剂处方是肯定不会有良好的疗效的。
2.2 中药师
中药师对处方必须认真进行调剂、核对、发药无误才能确保药物发挥良好疗效。如调剂中药师责任心不强抓错饮片、多抓或少抓、以手代秤, 分量不匀、特殊煎煮药物未另包、生熟不分;核对发药中药师核对不认真发错药、对特殊煎煮药物未交待清楚煎服方法, 注意事项交待不清等都会影响中药汤剂的疗效。
3 煎服调护阶段
一剂好的中药汤剂, 其良好疗效的发挥需要正确的煎服调护。煎服调护阶段包括中药汤剂的煎煮、服药及服药后的调护等环节。
中药汤剂对煎药器具、用水、火候、服用方法、服用时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需根据患者病情及所开药物的不同选择正确的煎药器具、恰当的煎药用水、适宜的煎药火候和煎煮方法、正确的服药、认真的调护, 才能保证一剂好的中药汤剂发挥很好的疗效。另外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清楚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或家属的信任和积极配合, 确保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服用及调护, 最终达到中药汤剂疗效的很好发挥。
总之, 中药汤剂的疗效发挥从单味中药材品质到组方到患者服用至发挥疗效涉及一个复杂的过程, 徒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中药汤剂疗效的发挥。通过以上的初浅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中医药工作人员对药材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 做好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工作及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培养工作, 把握好中药生产、采收、加工等环节, 严格认真处方、调配、煎服, 确保中药重要剂中药汤剂疗效。不断推动中医药学术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虎占.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的探讨[J].中医杂志, 2008, 49 (10) :934~935, 941.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4~7.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6例, 其中男264例, 女92例; 年龄22 ~51岁, 平均年龄 ( 37. 6 ± 14. 3) 岁; 体重指数 ( body mass idex, BMI) 22. 4 ~ 28. 3, 平均 ( 25. 7 ± 3. 2) ; 致伤原因分别为车祸伤248例, 高空坠落伤108例; 开放性骨折96例, 闭合性骨折260例; 根据Schatzker分型原则, Ⅳ型 ( 胫骨平台内侧髁劈裂型) 124例, Ⅴ型 ( 双髁型) 92例, Ⅵ型 ( 外侧髁合并干骺端及胫骨干型) 140例; 同时合并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者112例, 其中前交叉韧带撕裂44例, 后交叉韧带损伤28例, 内侧半月板损伤20例, 外侧半月板损伤12例, 内侧副韧带损伤8例; 合并腓总神经损伤16例; 腓骨骨折44例; 同时伴颅脑损伤者16例, 伴胸、腹部损伤12例。伤后入院时间3 h ~2 d, 平均 ( 22. 1 ±20. 6) h。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正侧位X线片、膝关节局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且均行膝关节局部三维CT重建了解骨折情况。完善相应术前检查后, 经急诊或择期手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于124例Ⅳ型骨折, 给予复位后内侧T型或L型钢板内固定; 关节面明显塌陷者, 先用骨膜起子将塌陷关节面撬起, 将骨折块复位, 并开窗植入自体松质骨或人工骨压实, 使之平整后置钢板及螺钉行内固定; 对于胫骨平台后较大骨块骨折者, 复位后可以拉力螺钉自前面进行固定, 干骺端不稳定患者可给予双钢板内固定。其他合并伤根据具体病情给予适当处理, 术后进行适当功能锻炼[4]。
1. 2. 2手术效果评价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并与健侧膝关节进行对比, 将疗效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5]。
1. 2. 3相关因素分析指标
根据上述手术效果评价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优良组和中差组, 并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体重指数 ( BMI) 、致伤原因、骨折类型 ( Schatzker分型) 、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其他合并伤、手术时机、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等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 0统计软件, 单因素分析中计量资料采用 (± s) 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 χ2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良好随访, 随访1 年后, 疗效为优者172 例, 良116 例, 可40 例, 差28 例, 优良率为80. 9% ( 288 /356) 。根据上述结果将356 例患者分为优良组 ( n = 288) 与中差组 ( n = 68) 。
2. 2 单因素分析
经上述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手术时机、其他合并伤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而在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见表1) 。
2.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上述因素均为影响因素 ( P <0. 05或P <0. 01) 。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属于人体最为复杂且功能较为重要的关节, 该关节由胫骨内外髁关节面与股骨髁关节面共同组成, 胫骨内侧髁略大, 外侧髁较高, 内外侧髁均呈周围高中间低的凹陷形状, 均有内外侧半月板覆盖, 内外侧髁之间为髁间隆突[6]。当膝关节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时, 可造成胫骨平台的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在关节外科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主要特点为: 受伤原因多为高速、高能损伤, 且涉及关节面、骨骼、软组织较多, 可表现为关节软骨碎裂、下线、软骨下骨的压缩塌陷, 同时可合并半月板、关节韧带等损伤[7]。关于该病治疗, 目前方法较多, 且治疗相对较为复杂, 并发症较多, 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8]。非手术治疗虽然能够避免手术治疗的多重风险, 但较难达到良好复位, 治疗后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故对于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术中通过对胫骨平台关节面的调整、塌陷处的植骨及内固定等方式尽可能恢复膝关节关节面的完整, 以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减低[9]。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骨科手术器械及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开发, 胫骨平台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因各种医源性及非医源性因素的影响, 术后效果不佳仍时有发生[10]。提高对影响其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的认识, 对于临床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胫骨平台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笔者回顾分析了356 例经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将手术疗效分为优良、中差两组, 并针对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骨折类型 ( Schatzker分型) 、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其他合并伤、手术时机、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等因素在两组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随访1 年后, 疗效为优者172 例, 良116 例, 可40 例, 差28 例, 优良率为80. 9% ( 88 /356) , 优良组288 例, 中差组68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手术时机、其他合并伤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而在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1) 。同时笔者针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 个因素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骨折类型、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情况均为胫骨平台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 P < 0. 05 或P < 0. 01)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不仅能够反映关节面骨折情况, 同时对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及治疗后的预后等均有一定反映, 分型较低者术后疗效更为满意, 但有人研究指出, 分型较高者预后差这一观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患者, 因为骨质疏松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 低能量损伤即可对老年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双髁骨折, 且经研究各分型之间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11,12]。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可增加手术难度, 同时若处理不合理, 将导致膝关节稳定性较差, 限制了术后功能锻炼, 导致肌肉萎缩等的发生, 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13]。关于该病的手术时机, 开放性骨折、合并筋膜室综合征或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应给予急诊手术治疗, 对于软组织损伤面积较为严重且面积较大者, 应给予分期手术治疗, 而对于闭合性骨折若软组织肿胀明显, 则应待水肿消退后再行手术, 但无论对于何种胫骨平台骨折, 均应尽快手术, 手术时机与手术疗效具有直接关系[14]。复位质量与术后康复锻炼情况对该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不言而喻, 没有良好的复位, 关节功能难以保障, 而术后适当的功能锻炼对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当然若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 则将对治疗效果直接造成不良影响[15]。
哪些因素影响α-干扰素的疗效 第11篇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使用被污染的有关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文身针,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目前,我国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加上乙肝免疫球蛋白,都对阻断母婴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生儿在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后,90%以上能够免受乙肝病毒感染,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8~9年。随着乙肝疫苗的全面普及应用,我国新增的慢性乙肝患者将会越来越少。不过,当今社会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有数百万人,治疗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消灭乙肝病毒,即抗病毒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α-2b干扰素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最早批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抗病毒药物,现在仍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药物,除 a-2b干扰素外,还有a-1b干扰素和a-2a干扰素两种。慢性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最佳时机是: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高于正常(尤其是高于正常的2~10倍)、HBeAg和HBV-DNA阳性。
那么,哪些因素决定着a-干扰素的疗效呢?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表明,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数量、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干扰素的剂量、疗程对疗效都有较大影响。感染乙肝病毒的数量越多,治疗效果必然较差,我们可通过HBV-DNA定量来了解乙肝病毒的数量。所谓患者本身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肝组织损伤的程度,这需要通过肝组织活检,即通过针刺取得少量肝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了解肝脏内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肝纤维化程度越严重,干扰素疗效越差;反之,疗效越好,越容易治愈。乙肝病程越长,肝损伤越重,故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更应争取及早治疗。免疫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未发生变异者疗效较好。干扰素大劑量、长疗程治疗效果较好。国内使用干扰素成人一般每次用量至少为300万国际单位,最好为500万~600万单位,但并非多多益善。单次剂量超过1000万国际单位,副作用过大,患者不易耐受。每周至少注射3次,可隔日1次,皮下或肌内注射,一个疗程不少于6个月,最好10~12个月。
吸烟对肺结核的疗效影响 第12篇
1.1 临床资料:
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的住院治疗的初治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共251例。其中男、女分别为170、81例;年龄为17~78岁, 其中男患者平均年龄为45岁, 女患者平均年龄为51岁, 所有患者都没有心肝或肾脏方面的严重问题且可以完成2个月的强化治疗。其中, 有112个患者的痰结核的分枝杆菌的培养为阳性并进行了药物敏感的试验。对一线的抗结核的药物较敏感的有83个, 耐药的菌株有25个, 耐多药的菌株有9例。在所有的患者中, 不吸烟的有137例, 1~450支/年有41例, 450~800支/年38例, 800以上支/年的有35例;病灶的范围是3肺野以下的有126例;合并性的低蛋白血症有86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的分类都是按照我国相关的标准进行的, 治疗之前, 所有患者的血清白蛋白 (ALB) 的含量<35 g/L。对所有的患者都使用2个月的异烟肼和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在治疗前, 对患者进行有无吸烟史记录, 还要检查患者体内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以及痰结核的分枝杆菌的涂片及培养。在治疗过程中, 每月都要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以及分支杆菌进行复查。结核的分枝杆菌的检查方法:痰菌的涂片可以采用厚涂片的方法;痰结核的分枝杆菌的培养应采用Bactec的方法进行培养, 根据结核病用来诊断细菌学的检验规定和过程。痰菌阴转的标准为每月的痰涂片的抗酸杆菌有连续3次为阴性。
2 结果
2.1 痰菌阴转的情况:
患者们经过强化及治疗后, 其中202个病患出现了痰菌转阴。从统计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在年龄, 性别等方面的因素对于痰菌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经过观察发现, 吸烟量与痰菌转阴有着一定的关系。
2.2 吸烟对治疗之前一些因素的影响:
只是从一种因素上来观察, 吸烟对治疗肺结核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从病灶范围以及血浆白蛋白的含量来综合进行考察的, 其中发现了患者在治疗前的吸烟量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治疗前的吸烟年支量和肺部病灶的范围 (F=7.164, P=0.008) 以及治疗前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明显是相关的 (F=33.041, P=0.000, r=-0.336) 。
2.3 对痰菌的阴转有影响的因素:
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得出, 痰菌转阴率可能与患者在治疗前血液中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以及年吸烟量有较大的关系。所以, 我们对于病患的治疗前的吸烟年支量和血清白蛋白的含量采取了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方法, 并使用了向后剔除法的运算可知, 病患的痰菌的阴转和治疗之前的吸烟的年支量是具十分明显的相关性的 (P=0.009) ;但它与治疗之前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P=0.226) 。
3 讨论
虽然目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相结合可以治愈大部分的肺结核患者, 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并没有被治愈[1]。对于肺结核患者, 总会有一些未治愈的情况出现, 但是对于这些情况, 我们必须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有关学者是这样来理解的, 对于患者而言, 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是有相同的体质, 而且每1例患者的情况不一样, 对于一些老人而言, 身体功能本来就不如年轻人, 而且有很多老人是因为身体功能不行才患上肺结核这类疾病的, 对于在这类人群是很难将其治愈的;有一类是不爱看病的患者, 就是每次患病就是拖着, 不看医师, 但是时间久了就有小病演变成大病了, 这时去看医师一定是比较严重, 对于这类人, 如果身体较为结实一般可以痊愈, 但是对于身体不好的患者而言就很难治愈了;还有第三类自身有缺陷的一类人, 这类人的免疫细胞存在缺陷, 因此从理论上说, 这类人是很难痊愈的。
据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2个月强化治疗之后, 约77%的患者可以痰菌转阴[2]。此外在上述研究中可以很清楚的表明年龄、性别等在统计学意义上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上面分别研究了治疗前吸烟量和血清白蛋白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影响。下面就来进行一一说明。对于这两种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依托对患者的肺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实验, 下面简称细菌培养研究。对于细菌培养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治疗前患者吸烟量越多就会导致治疗的情况越是不理想, 此外患者治疗前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对治疗过程并无影响。但这有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病例较少。治疗之前吸烟和痰菌转阴率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P<0.05) 。此外据有关资料表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影响。因为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免疫细胞来清除患者体内的分枝杆菌, 在这过程中需要消耗患者大量蛋白质等, 还要患者吐出去的浓痰中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这会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 体内蛋白质含量降低, 因此需要患者补充大量的蛋白质等物质。另外, 长时期地吸入尼古丁会造成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失去功能, 从而导致了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在细胞的免疫功能方面, 吸烟的肺结核病的病患都低于不吸烟的肺结核病的病患[3]。
4 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发现肺结核患者在治疗前的吸烟量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痰菌转阴的概率, 而且患者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依旧吸烟,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患者痰菌转阴, 此外还会造成患者病灶吸收变慢等一系列影响, 在治疗时间上会延长, 对治疗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建议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 最好是不吸烟, 对于重度吸烟患者, 应该在治疗过程慢慢的减少吸烟量。这样对患者早日康复是有一定帮助的。另外在上述结论中也提到了, 血清中所含有的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对患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这种蛋白质在患者恢复过程中会大量消耗, 所以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多补充蛋白质之类的人体所必需的元素。这样也可以在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康复的速度。
摘要:目的 探究吸烟对于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住院并完成了2个月的强化的疗程的肺结核患者共有261例, 依据他们治疗之前的吸烟量的情况, 并观察他们经过了2个月强化性抗结核的治疗后他们的痰菌的阴转的概率。结果 患者们经过了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 其中202例病患出现痰菌阴转。但是性别、年龄等和病灶范围等等因素对于痰菌的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吸烟的患者中, 治疗前如果每天吸烟的平均值有所增加, 那么他的痰菌阴转率就会明显下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 每天吸烟的平均值与痰菌阴转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也可以说是剂量与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结论 吸烟对于肺结核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 应该多加重视。
关键词:肺结核,吸烟,疗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吸烟对肺结核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8) :4277-4278.
[2]陈芳.蛋白质营养不良对初治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30.
疗效影响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