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精选8篇)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第1篇
新干县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留守儿童)
亲爱的小朋友,下面有一些问题,请你看后如实发表你的看法。
性别:年龄:年级:
1.家里外出打工情况
A 父亲外出打工B 母亲外出打工C 父母都去打工
2.你在家由谁照顾
A爷爷奶奶B亲戚C其它监护人
3.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 一个月B半年C一年D.一年以上
4.你是否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及情况
A不了解B稍微了解,别人问起的时候知道C不了解
5.你平时学习或生活上是否有困难
A 有B 没有
6.如果有,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A资金B学习环境C其他(请填写)
7.如果遇到困难,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 求助老师B 求助同学C 求助亲戚D 自己解决
8.你多久跟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B 一月一次C经常,不定时D很少
9.你没有去父母务工地上学的主要原因: [多选题]
A打工地学校的收费太贵 B父母打工没有时间照顾C你自己不愿意去D你在家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去 E担心你在务工地不适应或受歧视F务工地学校不接收务工人员的子女 G其他
10.在家照顾你的人对你的态度
A非常关爱B一般C冷淡D粗暴
11.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 支持B 不支持C 无所谓D 不表态
12.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 喜欢,害怕B 喜欢,不害怕C 不喜欢,害怕D 不喜欢,不害怕
13.你的学习动机是
A没有学习动机 B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 C升学 D学好本领建设家乡 E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F不甘人后 G成绩都超越他人 H对学习有浓厚兴趣 I对付每天的课程安排 J为了不因考试不好而丢面子 为了以后赚大钱 K其它
14.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是否会有所变化
A变化很大B 没变化C变化很小
15.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们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16.你在什么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希望怎样解决?
最后,谢谢小朋友,祝你学习进步,生活顺利!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第2篇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有关留守儿童的目前状况的问卷调查.你的意见相当宝贵,就你的个人情况和感受如实填答.此问卷不记姓名,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
1、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B 亲戚C 其他人D 自己住
2、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A 经常有B 偶尔有C 几乎没有D 没有
3、平时和他们有矛盾时,你怎样处理?()
A 吵架B 闷不吭声C 向父母诉苦D 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4、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
A 明白B 不明白
5、父母外出打工,你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
A 想B 不想
6、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平均一周一次B平均每月一次 C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D 很少联系
7、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生安全?()
A很担心B有点担心C不担心
8、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 一个月B半年C一年D.一年以上
9、平时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A 有B 没有
10、如果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A 求助老师B 求助同学C 求助亲戚D 自己解决
11、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D自己本来就不行
12、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D当面顶撞,对着干
13、你在学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学多不多?()
A 很多B 一般C 很少D 没有
14、你平时做家务吗?()
A 经常做B 偶尔做C 不做
15、会做饭,洗衣服吗?()
A 会做饭,不会洗衣服B 会洗衣服,不会做饭
C 两个都会D 两个都不会
1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 很关心B 很少关心C 不关心
17、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B很少关心C不关心
谢谢您的参与,如有疑问,欢迎您的提问。
西安工程大学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第3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 一般指超过6 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城市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受到劳动时间、居住条件、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被留在了农村地区。抽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7000 万人[2]。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 多万[3],占全国14 岁以下人口( 2.27 亿) 的18%[4]。中部地区留守儿童数量最多[5]。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受到大众关注是在2004 年。2004 年以后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多。2007 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使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问题并未得以彻底解决。2013 年全国“两会”期间,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从行动层面上尝试了对部分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但这些行动大都处于摸索阶段,关爱行动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并未得到清晰的梳理与评价。为此,本文以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代表,对省内六个地级市进行了1000 余份问卷调查,从父母关爱缺失、临时监护缺位、学校教育缺口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必要性寻找事实依据,进而为关爱行动的内容提供参考。学界有关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观点众多,本文从众多学说中选择“关爱说”( 通过各种关爱行动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温暖和帮助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为研究基点,试图为关爱行动的开展寻找现实依据,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切入点更加准确、内容更加具体。
2 研究概况
2.1 调研地点的选取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与其父母外出务工情况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此次调查地点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外出务工人口的规模。江西省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平均2.05 户就有一个人外出务工。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江西户籍外出人口达578.74 万人,比2000 年增长了57.25%。
江西省内人口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南昌市、赣州市、吉安市、九江市、上饶市、宜春市,表1 显示的是2010 年外出人口的地区分布情况。其中,上饶市外出人口接近119 万人,占全省外出人口的20.5%,其次是赣州和九江市,分别占全省外出人口的15.9%和12.4%,三市外出人口合计282.41 万人,占全省外出总人口的48.8%,流出地比较集中[6]。此次调查选取了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的上饶、赣州、九江、吉安、宜春5 市和外出务工人口数量排名第7 的省会城市南昌。
数据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六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各不相同,但留守儿童的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地区。其中,上饶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为676788 人,赣州、宜春、吉安、九江、南昌数量依次减少( 图1) 。此外,从年龄上看,各市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较多,占0-14 岁留守儿童的80%左右,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较少,占0-14 岁留守儿童的20%。各学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比6 市之间无太大的区别。
资料来源:江西省妇联
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鉴于低龄儿童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顺利完成问卷的回答,教育场所也比较分散,故此次调查对象中未包含学前儿童,选择了各市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小学和初中进行调查。此次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发放及回收时间为2014 年5 月,发放范围为南昌市( 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 、赣州市( 赣县、于都县、兴国县) 、吉安市( 吉安县、遂川县、青原区) 、九江市( 德安县、湖口县、都昌县) 、上饶市( 上饶县、婺源县、德兴市) 、宜春市( 宜丰县、上高县、袁州区) ,每市180 份,6 市合计1080 份,部分儿童由父母、临时监护人、教师或村干部代填。调查对象中男生为631 名,占调查总数的58.4%,女生为449 名,占41.6%。小学阶段的学生618 名,占57.2%; 初中阶段的学生为440 名,占40.7%; 22 人未填写,占2.1%。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为477名,占整个调查对象的44.2%; 2 个兄弟姐妹的有413 名,占38.2%; 3 个或3 个以上兄弟姐妹的有157 名,占14.5%; 未填写33名,占3.1%。回收问卷1050 份,回收率97.2%,14 份问卷因回答不完整或答案矛盾被剔除,有效问卷1036 份,有效率95.9%。
3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必要性分析
3.1 外出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缺失
3.1.1 回乡探望困难较大
如表2 所示,6 市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主要从事低端制造业,集中于工作时间较长的纺织、建筑、服务等行业,月工资收入介于2700 元到3700 元之间。较少的休假时间和偏低的收入水平,是外出务工父母回乡探亲的很大障碍。多数外出务工家庭每年仅能回家1 次,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更是很难亲子相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回乡次数较少,留守儿童的身心照料只能委托给临时监护人,不仅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易被忽视[7],亲子关系的培养也直接受到了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2 外出父母与儿童的沟通质量不高
问卷调查显示( 表3) ,6 市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以电话交流和暑假工作地见面为主,网络视频为辅。沟通最频繁的南昌市每月平均通话约6 次,每次通话时间未超过半小时,其余各市沟通时间均比较短,宜春、赣州两市每月平均通话次数仅3 次,每次都在20 分钟以内。能运用网络视频进行沟通的家庭并不多见。
本次问卷调查还着重观察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内容。从图2 中不难发现,通话中父母的关注点多数集中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而留守儿童最希望了解父母何时回家、身体状况如何,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关注点并不契合,且聊天的内容很少涉及到内心的情感交流。
外出务工人员与子女的沟通次数少、时间短,效果有限,不能满足子女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感情的渴求,留守儿童的大部分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8]。另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通常各不相同,但留守家庭中两个角色却往往由一方或他人承担,这对儿童的成长往往产生不良影响[9]。此外,通话内容上家长只停留在孩子吃饱穿暖的层面,诸如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都很容易被忽视。留守儿童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父母与儿童交流的关注点并不契合,这大大降低了通话质量和沟通效果。
3.2 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方式通常有多种,通过对6 市的调查统计发现,隔代监护最多,占问卷总数的57.8%,单亲监护占23.6%,上辈亲属监护占总数的13.7%,同辈或自我监护的占4.9%。
调查问卷结果( 表4) 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年龄绝大多数( 58.3%) 集中在46—65 岁之间,另有13.2%的临时监护人为65 岁以上。临时监护人的年龄较大,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的照顾上普遍存在体力、精力不足的问题,应对威胁安全健康等方面的突发情况时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其次,文化程度方面,近半数的监护人无教育经历,高中、大学以上学历少之又少。受制于自身受教育水平,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临时监护人很难对儿童的学习课程进行督促和辅导,在儿童习惯和性格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更是有限,这对儿童学业和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此外,由于留守家庭大多为隔代监护,临时监护人年龄层次较单一,儿童缺乏和各个年龄层次家人交往的锻炼环境,这也有可能在性格养成、亲情培养等方面造成欠缺。
3.3 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忽视
2.3.1学校食宿设施有待完善
6 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以上,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的各项设施和帮助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学和食宿环境成为此次调研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问卷数据显示( 图3) ,学生对学校住宿、食堂、课外辅导三项情况的满意度并不高,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学校的食宿和课外辅导状况并不满意。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采用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学校的食宿条件并不理想,寝室简陋拥挤、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食堂伙食较差、卫生条件让人担忧; 部分学校没有宿舍和食堂,学生们需早晚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午饭只能吃早上从家里带的饭菜; 个别学校学生在校外解决午饭问题,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留守儿童反映最强烈的是课外辅导严重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部分为隔代亲属,当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从老师处得到的课外辅导或同学间的帮扶也明显不足。
2.3.2 学校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本次调研的结果显示,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充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缺乏求助对象,因此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也略高于正常儿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往往是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后才采取谈心等方式解决问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经常会存在着时间或地点上的种种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参与调研的46 所学校中为留守儿童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仅有4 个,占8.69%,且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学校为丰富儿童课外生活而设立的各类活动往往仅限于打球、跳绳等竞技项目,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留守儿童群体的精神需求,课堂上下缺乏情感上的交流。这也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急需实施的内容之一。
4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亲子远距离生活,无论在父母沟通、临时监护,还是在学校教育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需求都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外出父母沟通意识不强、亲情培养缺乏空间时间、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力、学校各项基础设施不尽人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完善,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在关爱行动上加以专门的帮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必须引起重视。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的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可以采用干部、党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的形式,以代理家长的身份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情感支持; 可以尝试以农村留守儿童托管站的方式提供日常照料、学习辅导等服务; 可以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通; 也可以组织留守儿童通过网络视频拨打亲情电话实现跨越时空的亲子沟通。同时,在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大学生支教活动和寄宿学校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辅导和监管。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弱势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个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我国政府开始强调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并逐渐倡导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然而,各地已开展的行动大都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所做的梳理与评价还不是很清晰,开展关爱行动的事实依据也还并不充分。2014年5月,课题组在江西省六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余份。文章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从父母关爱缺失、临时监护缺位、学校教育缺口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必要性寻找事实依据,进而为关爱行动的内容提供参考,力求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切入点更加准确和具体。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段成荣,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6-57.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
[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国家统计局,2011.
[5]教育部:中部地区留守儿童数量为全国之首[OL].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3-02/26/content 28063955.htm,2013-02-26.
[6]2010年江西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R].江西省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处,2011.
[7]赵苗苗;李慧,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60-63.
[8]陈绍红,等,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89-91.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 调查目的
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号召和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进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有百余万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自身的知识优势,深入农村和山区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近三年来在广东边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对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对该群体的了解也是保证支教成效的重中之重,因而针对支教地区和对象开展了本次主题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对象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被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年龄在0至18岁之间的儿童。
(二)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份;在有效的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女生占72%;7至10岁年龄段的占10%,11至13岁的占44%,14至16岁占46%;按照界定标准,留守儿童占54%,非留守儿童占46%。这些情况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年龄大多集中在11至16岁,即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其中女生数量为男生的2倍多,这与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男孩可能随父母至工作地读书生活,留下女孩子在家乡,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生活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经济来源方面,85%留守儿童家庭来源于打工,而非留守儿童家庭91%来源于农业、经商和其他收入,这种经济来源差异是导致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留守儿童有67%经常有零花钱,较非留守儿童的56%稍高,父母不在身边而给零花钱以安慰孩子也是普遍存在;在做家务方面,有44%的留守儿童每天都做,比非留守儿童的22%高出一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自觉帮忙做家务;留守儿童父母有超过78%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这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是存在最大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与家庭发生矛盾的频率相近,但留守儿童在“有时候发生”这个频率段较非留守儿童的高;与家人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闷不作声”和“与父母倾诉”的比率相近,但留守儿童选择采用“其他方式”的占37%,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从对生活的喜爱程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喜爱程度的分布相近,普遍喜欢当前的生活环境。
(四)学习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基本一致,父母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及以上的占56%,非留守儿童的占91%,留守儿童有37%处于成绩一般的状态、7%处于成绩差的状态,而非留守儿童这两项分别占9%和0%,这说明了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成绩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人际交往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与人交朋友方面,留守儿童有44%非常喜欢与人交朋友,而非留守儿童只占26%,说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在与人发生矛盾后的处理方法选择上,留守儿童有52%选择“主动谦让”,而非留守儿童只有30%选择此项目,留守儿童更想通过自身的谦让来解决矛盾,维持朋友关系;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时采取的解决方式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倾向于“求助老师和同学”;在帮助人他人的态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表示会主动热心帮助他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留守儿童在维持得“很好”上只占48%,而非留守儿童占68,关系“一般”中的留守儿童占44%,非留守儿童占32%,而与人不接触或关系差的留守儿童占7%,非留守儿童则占0%,这说明了与人相处能力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稍逊,需要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内心感受方面情况对比分析:从家人的关心程度、与父母的交流、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等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家人对自身的关心及自身的感受都是一致了,反映出家人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在分享快乐方面,几乎没人选择与老师进行分享,普遍选择与父母及同学进行分享,这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担心父母情况方面,留守儿童有41%选择“总是担心”,远比非留守儿童的17%高,这反映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更加深,父母应该注意这点;在孤独感方面,“有时候感到孤独”及以上程度的留守儿童占63%,非留守儿童只占35%,其中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处于“有时候感到孤独”程度上,这说明了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调查当中,数据显示消极应对(NC)正常水平的比例占57.5%,偏低占35%,偏高占7.5%;积极应对(PC)正常水平比例仅占15%,85%都严重偏高,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分布较为一致,由此分析可知,被访者人群的消极应对情绪相对平稳,但积极应对情绪严重趋向一极化,需要进行正确地引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其实并不特殊,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有相类似一般特征,但也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如留守儿童更加渴望被关注但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更加敏感,容易感到孤独,但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三、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方面,要多关注农村和山区,加大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投入和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致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要进一步深化当地的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快增长;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
(二)学校方面,要转变只重视升学率和课业成绩的旧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形成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发挥好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
(三)家庭方面,要改变刻板的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时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联系。
(四)支教团队方面,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之为友,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点燃他们的读书梦。
参考文献:
[1]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7.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第5篇
1、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母□ 亲戚□ 自己一个人住□ 其他人
2、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
□ 一个月□ 半年□ 一年□ 一年以上
3、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平均一周一次□平均每月一次□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很少联系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 支持□ 不支持□ 无所谓□不表态
5、父母外出打工,你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
□ 想□ 不想□ 无所谓
6、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 孤单没人聊天□ 生活没人照顾□ 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其他
7、如果平常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 不理□ 自己看医生,抓药□ 打电话给父母□ 告诉照顾你的人
8、你每个月零花钱是多少?
□ 0—50□ 50-100□ 100-200□ 200以上
9、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从不关心□很少关心□ 偶尔关心□ 很关心
10、如果考试没考好,多数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平时不够努力□ 没有家长的监督指导□ 缺乏学习兴趣
11、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我很棒,我做的很好□我做的很一般□我做的比很多人差□我做什么都不成12、你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吗?
□ 从不争执□有时争执□经常争执□基本上没交流,没什么争执
13、生活上你希望:(可多选)
□父母在身边关怀,能得到学校的关怀。
□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希望可以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14、在学习上你希望:(可多选)
□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辅导。
□希望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到城市学习。
□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第6篇
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迅速扩大……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渐渐地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此次调查不记名字)
1.性别 A 男 B 女
2.经常与父母联系吗 A 要 B 不要 C 无所谓 2.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否应该和父母在一起 A是 B 不是 C 随便 3.想父母吗 A 非常想 B 一般 C 不想 4.做错事被批评时会当面顶撞 A 会 B不会
5.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吗 A会 B 不会 C 有时会去 6.在学校里的朋友拥有情况 A有很多 B 没有 C 基本没有 7.害怕陌生人 A 不害怕 B 害怕 8.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 A自己解决 B 不解决C 找人帮忙解决 9.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吗 A 是 B 不是 C 有时 10.觉得自己怎样 A 不好 B 很好 C 一般 11.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吗 A 是 B 不是 C 有时 12.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 A 没有感觉 B 是 C 不是 13.害怕被身边人欺负 A 是 B 不是 C 有时 14.觉得社会怎样 A不公平、看不到希望 B 公平C 没感觉 15.想父母吗 A 非常想 B 一般 C 不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第7篇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重庆师范大学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组织了此次调查,下面是一些有关问题,请你看后如实回答。你的回答不存在对与错,我们也无需知道你的姓名。我们只是想了解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以确保调查的可靠性。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参与!请在所选项打钩“√”。
1、性别
A、男B、女
2、现目前就读几年级
A、1-3B、4-6C、7-93、你父母在外打工吗
A、只有父亲在外打工B、只有母亲在外打工
C、父母亲都在外打工D、父母都没有出去打工
4、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B、亲戚C、自己住D、其他人
5、你父母亲在外打工的时间是
A、一年以内B、一到四年C、五年以上D、没有出去打工
6、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住的时间是
A、五天内B、十天内C、二十天内D、二十天以上
7、与父母的沟通属于
A、经常沟通B、很少沟通C、无法沟通
8、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沟通一次
A、每天B、一周C、一月D、一月以上
9、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D、不表态
10、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11、你最盼望父母的是
A、赶快回来B、回来看自己C、以后不要走了D、多挣钱
12、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上学,不利影响的程度
A、很大B、较大C、较小D、没有
13、你上学方便吗?
A、方便B、不方便
14、你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
A、住校B、走读
15、一个月中你上学迟到、旷课的次数是
A、没有B、一到三次C、四到六次D16、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A、好B、不好C、一般
17、课间休息时你是否经常和同学一起玩耍?
A、经常B、偶尔C、从不
18、你下课休息时干什么?
A、看书B、发呆C、睡觉D、玩耍E19、你觉得老师关注你吗?
A、关注B、不关注C、一般
20、你和老师经常沟通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六次以上、其他
21、在学校时,你最愿意与谁分享你的心事?
A、老师B、同学C、不分享
22、上课时,你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A、非常B、一般C、偶尔D、从不
23、当你对你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时,你焦虑吗?
A、十分焦虑B、焦虑C、一般D、无所谓
24、你是否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A、乐意B、不乐意C、无所谓
25、你对学校是否满意?
A、相当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26、你是否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对你的批评和建议?
A、接受B、有时接受C、不接受D、排斥
27、由于父母不在你身边,你会不会觉得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A、是B、不是
28、你平时开心吗?
A、很开心B、比较开心C、不开心D、没有感觉
29、你面对困难时会怎样?
A、总是勇敢地去克服它
B、多数时间能够勇敢地去克服它
C、多数时间不敢去克服困难一有困难就感到非常害怕、不敢去克服
30、你与家里人的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B、比较融洽C、比较一般
D、比较冷漠E、矛盾尖锐
31、你想过不到学校读书吗?
A、很想B、偶尔想C、不想D、没考虑过
32、对于家务事,你是
A、经常主动帮着做B、家人要求才做C、偶尔做D、从不做
33、你的玩耍方式是
A、和家人一起玩B、和同学一起玩
C、单独玩D、和邻居伙伴玩
34、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A、变了B、没变
35、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 很关心B 很少关心C 不关心
36、你希望的父母现在回来吗
A非常B无所谓C不想
37、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问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快乐!
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08级8班一组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留守儿童组来自于河南省某重点帮扶村2009至2010度与父母一方或其他长辈、姊妹生活在一起的136名留守儿童 (研究组) , 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其中男性66名、女性70名;年龄7~12 (平均9±2.12) 岁;文化程度:1~3年级76人, 4~5年级41人, 6年级19人;家庭情况:与父或母一方生活的23人, 与祖 (外祖) 父母生活97人, 与其他长辈生活15人, 姊妹生活8人。对照组为与其生活环境、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与父母共同生活的136名儿童。
1.2 方法
两组儿童均完成以下测试: (1) 自尊量表 (SES) [5], (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5], (3) 社会支持量表[5]。
1.2.1 SES
量表有10个条目组成, 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 分4级评分, 1表示非常符合, 2表示符合, 3表示不符合, 4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范围10~40分, 分数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2.2 SCSQ
为自评量表,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 (分量表) 组成, 包括20个条目, 采用0-3级评分方法。其中, 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 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条目由13~20组成, 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结果分别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的维度平均分。
1.2.3 社会支持量表
有十个条目组成, 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第1~4、8~10条目为1~4评分, 第5条A-D每项分为1~4分, 再计总分, 第6、7条根据多少计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包分别对两组儿童各个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同一量表研究组及对照组评分选用配对t检验, 进行差异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SES评分比较
研究组儿童的自尊评分 (18.51±4.65) 明显低于对照组 (20.64±5.21) , 差异显著 (t=3.55, P<0.01) 。
2.2 两组儿童SCSQ评分比较
研究组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 (22.13±4.25) 明显低于对照组 (2.4.89±5.13) , t=4.82;消极应对评分则研究组 (10.17±3.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8.75±2.89) , t=3.84,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1) 。
2.3 两组社会支持比较
研究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详见表1。
3 讨论
有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一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32.2%[6]。本文调查结果亦显示, 留守儿童自尊、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儿童的自尊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成正比、而与消极的应对则成反比[7]。留守儿童的低自尊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表明他们自信心不足、退缩、心理应急能力减弱, 不愿积极与社会接触[6]。在遇到困难挫折时, 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打工, 不能及时得到父母亲的关怀照顾。而与隔代监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文化、生活背景差异较大。与姊妹之间又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等原因, 导致留守儿童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解决困难, 导致出现胆怯、紧张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8,9]。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综上所述, 留守儿童具有较明显低自尊水平、消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低等问题。儿童又是正处于身心健康的快速发展期, 个性存在不稳定性,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易受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4]。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利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一方面对应激状态的个体提供保护, 另一方面对维护一般的良好情绪具有重要意义[10]。因此, 我们全社会在关怀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情况下, 一定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照顾。注意充分发挥学校、厂矿、社会及各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以有利于这一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
摘要: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对2009至2010年度河南省某重点帮扶村136名留守儿童 (研究组) 及来自于同村与父母共同生活的136名儿童 (对照组) 分别进行自尊量表 (SES)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自尊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1) ;应对方式问卷评分, 积极应对方式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度低、应对方式消极等心理问题。全社会在关注农民工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照顾。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郝振, 崔丽娟.留守青少年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9 (10) :40-43.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58 (3) :132-13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22 (9) :25-28.
[4]陈坚, 王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5) :2293.
[5]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2-318.
[6]程少贵, 郝如虎, 陶芳标.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5) :439-441.
[7]李亚明, 瞿正方.小学生自尊水平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8 (6) :607-609.
[8]叶一舵, 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7 (2) :131-136.
[9]Smith GC, Palmieri PA.Risk of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mongchildren raided by custodial grandparents[J].Psychiatr Serv, 2007, 58 (10) :1303-1310.
留守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