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1篇
⑤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辊(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4分) (1)辐腐而轮败 ( ) (2)以为车固若是( ) ..(3)效而为之者相属( )(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2)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3分)
二、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3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①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报酬)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苦。 C.外连横而斗诸候。 ③②
①
③
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1分)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D.立功异域E.豫州今欲何至
3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1分)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3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三、[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③或答人简札( )④少不当意( )
2.翻译
①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②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3.下例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饮于河、渭 平生于书B.书遂大进 肃遂拜蒙母 C.日以十本为率 自为其名D.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四、【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补充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
(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欲作针。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五、《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 ④薛谭乃谢求反(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七)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子何恃而往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八)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暮归 归:回来 B.父怒挞之 之:代词,代王冕 C.执策 执:拿,握 D.冕因去 去: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听已,辄默记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我国古代有许多勤学的故事,除了王冕好学,你还知道哪些勤学的故事?(至少写出2个)
九、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 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 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 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十、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 华捉而掷去之: 十
二、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十三、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④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①闵: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槁:枯死。
1、 文章第二段批评了哪两种人?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2篇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 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 (2)唯读书是务。
-------------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1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三、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 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
9、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四、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11、解释划横的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 )
2、以待来年然后已( )
12、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2)是非君子之道。
------------------------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五、睹雁烹燔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3、解释划横线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译文:以前有个人看见雕雁在天上飞,想挽弓将它们射下来,说:“(要是)射下来了就煮来吃。”这人的弟弟争辩道:“停在地面时猎取的雁适合煮来吃,飞翔时射下来的雁适合烤来吃。”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便去请社伯评理,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于是他们再去找雁,但是雁已经凌空飞走很远了。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6.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7.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8.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9.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0.对比,立志。
11(这 )( 做法)
2、( 停止)
3 12:(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13、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14、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3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 ②反归取之(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 ) ②顾反为女杀彘( )
③特与婴儿戏耳( ) ④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 还( )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
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
1、 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 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 、 尺码
4、 ① (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 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
1、 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 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 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
1、 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 B
3、 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
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 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
1、 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2、 老妪 以前的知识
3、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
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
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故:原因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4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重点内容归纳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侄辈。(2)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3)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离开。(6)尊君在不
不:同“否”(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舍弃,丢下。(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牵拉。
顾:回头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离开/消失)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诚信/真诚,诚实)C.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当时,那年/按时 /时光,时间)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跟,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D )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4.子曰:“温故而知,可以为师矣 。”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重点内容归纳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竭力心自己的心力。信:诚信。(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疑惑(8)饭疏食饮水
饭:吃。水:冷水。(9)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优点(10)逝者如斯夫
斯:这(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坚定。切:恳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吗 ) (3分)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B.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C. 可以为师矣(凭借)
仁以为己任(把)D.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 C )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是子夏说的)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重点内容归纳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才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才/ 非 志 无 以 成 才 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 (2)夫君子之行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3)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指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明:明确,坚定,使坚定、明确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5)非学无以广才
广才:增长才干。
(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放纵。
慢:懈怠。
励:奋勉,振奋。
险:轻薄。治:修养。
(7)年与时驰
驰:消失、逝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夫君子之行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操行,品德/行走)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
(时间/每天 )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 (凭借,依靠,用来)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志/打算,企图)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③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④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重点内容归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狼不敢前
前: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
盖以诱敌。敌:敌人。意暇甚
意: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意图。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动词)从通道 钻洞。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止有剩骨
止:通“只”。
一狼得骨止
止:停止。
一狼径去
去:走开,离开。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多少 。止增笑耳
耳:罢了。
屠自后断其股
股:大腿。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 苫蔽:遮盖.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狼亦黠矣 黠:狡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1)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2)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
今义:盖子或覆盖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上面堆着柴,覆盖成小山似的。(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跑到(麦场),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去从后面攻击屠户。(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 )(3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3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7.对选文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D )A.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告诉人们:狼是贪婪、狡猾、凶残而又愚蠢的东西,只能彻底消灭,否则危害人类的生存。B.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歌颂了屠夫丢掉幻想,当机立断,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C.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证明了对狼一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但它们得寸进尺,就只能坚决斗争,战而胜之。D.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揭示出狼的凶残、狡猾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试题分析:抓住各选项内容要点,阅读全文,搜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理解判断正误。C句的“暴”不是“暴怒”的意思,是“突然”“猛的”的意思。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B ) (3分)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10.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D
)(3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11.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根据文章中“屠夫与狼”之间的故事来归纳文章的中心即可。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重点内容归纳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D)(3分)ABC这件事(代词)
D的(助词)A. 国人道之
B. 闻之于宋君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 D)(3分)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重点内容归纳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均是担忧)(3分)(A你/如 B 于是/趁
D通“释”,解除,消除 / 丢下)A.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B.因往晓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C.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的。(2)奈何忧其坏?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5篇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2分)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2分)
4.文章通过 、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3分)
(二)巨商蓄鹦鹉(8分)
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半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羽徘徊,似不忍去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半年方得释 ( ) (2)就笼与语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2分)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3.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 ;(4) 。(4分) 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第6篇
《次北固山下》 唐朝诗人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江面,展现在眼前的是山清水绿的江南美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的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而且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这种构思也是非常巧妙的。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错)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上阙写景,下阙议论:溪水尚能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休将白女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来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春色,近看却没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描写农村夜景很有特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在夏夜中用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上阙写晴,下阙写雨。词人在山道上冒雨前行,旧时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心中的惊喜可想而知。
秋词 刘禹锡
秋思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2、两首诗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 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七年级文言文课外练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