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司他韦范文
奥司他韦范文(精选6篇)
奥司他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4-5月份随机抽查100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患者, 回访用药者及其家属。将100例患者根据症状不同分为A、B 2组。A组69例, 出现了发热 (体温>37.8) 、咳嗽或流涕、咽喉肿痛症状;为1~6岁儿童, 其中1~2岁者用药15mg/次, 每天3次, 2~6岁者30mg/次, 每天3次;40例服药1d症状减退, 3d痊愈, 29例服药服药2d症状减退, 4d痊愈;其中40例述与以往服用其他抗病毒感冒药相比, 此次治愈快, 且不良反应少。B组31例, 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为1~3岁儿童, 用药方法, 30mg/次, 用药1d, 发热消退, 2~3d疱疹渐消, 5d痊愈;其中25例述较之前单服板蓝根颗粒疗效快, 不良反应少, 偶有恶心, 一会儿就好。
2 结果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甲型和乙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 较其他抗病毒药物作用快, 不良反应较少, 仅少数患者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较其他药物作用快, 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 偶有胃肠道不适。
3 讨论
流行性病毒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鼻窦、咽喉、肺、中耳等部位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乙型流感病毒形态、结构、生物学功能均相似, 因此引起的临床症状亦非常相似, 但流鼻涕, 腹痛和胃肠道症状, 乙型要比甲型多见。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和科萨奇A16型 (CVA16) 等一种或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于1~5岁婴幼儿, 3岁以下的小儿发病率最高。以手、足、臂、口腔等部位出现丘疹、疱疹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神经性肺水肿, 脑干脑炎等多种神经系统损伤[2]。
磷酸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为进攻靶位, 具有高度选择性, 口服给药对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及其变异毒株有强效抑制作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表面均有神经氨酸酶, 其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磷酸奥司他韦在体内代谢为具有活性的羧酸磷酸奥司他韦, 通过抑制病毒的神经氨酸酶, 使病毒黏附在宿主的表面, 从而无法感染其他正常细胞, 由于所有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部位结构均有高度保守的11个氨基酸排列而成, 活性部位的任何变异均会使病毒活性降低, 因此其耐药选择性和诱导性低[3]。
参考文献
[1] 王新敏, 薛继军, 陈富新.磷酸奥司他韦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处方药, 2014, 12 (3) :125-127.
[2] 蔡志军, 刘小生, 刘跃梅.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辅治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3) :89-90.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说明书 第2篇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是不建议孕妇服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孕妇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因此,孕妇如需服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妊娠后,孕妇体内酶有一定的改变,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有一定的影响。药物不易解毒和排泄,可有蓄积性中毒,在孕早期胎器官形成时,药物对胎儿有一定的影响,故感冒最好不吃药。但万事都是一分为二,孕妇用药有一定的风险,并不是完全无益。一些疾病本身对胎儿、母亲的影响远远超过药物的影响,这时,就应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在临床上适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患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48小时以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还可用于成人和13岁及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是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前体,其活性代谢产物(奥司他韦羧酸盐)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其活性对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和感染性病毒在人体内进一步播散至关重要。
奥司他韦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ZF7紫外分析仪、FAZ电子天平、RE-52AA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箱、恒温磁力搅拌器、熔点测定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磷酸奥司他韦 (纯度99%) 、非洛地平, 叔丁醇、硫酸高铈、甲醇、盐酸、氢氧化钠、乙酸乙酯、醋酸钠等分析纯。
1.2 方法
1) 杂质A合成。1:1配置叔丁醇溶液200ml, 加入2.00g非洛地平, 搅拌溶解, 加入20ml高氯酸, 滴加4%硫酸高铈溶液125ml, 加热搅拌反应20h, 行TLC检测无原料点, 静置2h, 加100ml水+100ml二氯甲烷, 萃取, 2次, 水洗, 2次, 无水硫酸钠干燥, 浓缩, 加入10ml无水乙醇, 升温至40~45℃, 活性炭脱色30min, 过滤, 降温至0~5℃, 加入10ml水, 搅拌1h, 过滤干燥, 白色固体。
2) 杂质B合成。1:1配置左旋乳酸乙酯溶液200ml, 加入10g (2, 3-3二氯苯甲醛) +15g乙酰乙酸甲酯+5.40甲酸胺, 升温至20~30℃, 钨灯光条件下反应, 3h, 滴入至5L水中, 析出固定, 搅拌1h, 过滤, 干燥。
3) 杂质C合成。加入50ml乙醇+10g (2, 3-二氯苯甲醛) +16g乙酰乙酸乙酯+10ml氨水, 回流24h, 减压蒸发, 加入100ml环己烷+10ml无水乙醇, 过滤, 真空干燥。
4) 杂质D合成。100ml反应瓶中投入磷酸奥司他韦1.00g+乙酸乙酯20ml+纯水10ml, 搅拌10min, 滴加1mol/L碳酸钠, 监测p H, 待达到7~8时, 去层, 乙酸乙酯萃取, 2次, 合并有机层, 蒸馏水搅拌洗涤, 无水硫酸钠干燥8h, 浓缩获得白色固体, 加入四氢呋喃40ml+1mol/L氢氧化钾溶液3.60ml, 控温15~20℃, 搅拌反应2h, TLC监测无原料点, 加入氢型732阳离子交换树脂0.90g, 搅拌10min, 监测p H达到5~6, 过滤去树脂, 以四氢呋喃淋洗, 浓缩至干, 加入石油醚降温至0~5℃, 结晶、过滤、解压、干燥得白色固体。
5) 杂质E合成。以2.10×10-3mol干燥3-乙酰氧基-4-乙酰氨基苯甲酸0.50g+0.20mol/L氢氧化钠25ml为底液, 室温下搅拌30min, TLC监测无原料点, 以乙酸乙酯:石油醚 (6:1) 为展开剂, 缓慢加入浓盐酸, 待p H达到2时, 停止滴加, 以25ml乙酸乙酯萃取, 3次, 以无水硫酸钠干燥钩率, 正己烷洗涤, 过滤得白色固体。
2 结果
获得杂质A (白色固体1.57g) , 收率78.20%, mp.78~80℃, 氢谱数据检测为高纯度杂质A, 含量98.50%。获得杂质B (类白色固体19.10g) , 收率89.60%, mp.172~173℃, 氢谱数据检测为高纯度杂质B。获得杂质C (12.00g) , 收率86.10%, mp.122-124℃, 氢谱数据检测为高纯度杂质C。获得杂质D (白色固体0.61g) , 收率88.04%。获得杂质E (白色固体0.36g) , 收率86.69%, 氢谱数据检测为高纯度杂质E。
3 讨论
杂质A是非洛地平在光照下发生氧化反应的产物, 故合成关键在于寻找良好的氧化剂体系, 本次研究以Ce (SO4) 2/HCl O4体系为氧化体系, 检测产物点较单一, 反应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后以叔丁醇-水溶液为溶剂回收, 控制反应时间, 获得最佳收率。杂质B合成采用Partha Pratim方法, 收率达到89.60%, 较理想, 考虑到为实验室制备, 可满足药物质量检测需要。杂质C与杂质B结构相近, 亦采用Partha Pratim方法, 控制左旋乳酸溶液浓度、物料配比、温度与反应时间, 结果显示最佳收率为86.10%。杂质D为酰胺化合物, 反应为加成-消除反应, 应选择消除反应活性更强的酸酐比酰胺进行消除反应, 收率达到88.04%。杂质E合成是一种酯化反应, 本实验采用加成-消除反应机理进行反应, 合成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 进行多次实验, 收率达到86.69%, 合成效果较理想。
摘要:目的:分析非洛地平和磷酸奥司他韦中相关杂质的合成效果。方法:分别合成非洛地平中杂质A2, 6-二甲基-4- (2, 3-二氯苯基) -3, 5-吡啶二甲酸乙酯、B2, 6-二甲基-4- (2, 3-二氯苯基) -1, 4-二氢-3, 5-吡啶二甲酸二甲酯、C2, 6-二甲基-4- (2, 3-二氯苯基) -1, 4-二氢-3, 5-吡啶二甲酸二乙酯, 磷酸奥司他韦中杂质D3R, 4R, 5S) -3- (1-乙基丙氧基) -4-乙酰胺-5-氨基-1-环己烯-1-羧酸、E3-羟基-4-乙酰氨基苯甲酸乙酯。结果:获得杂质A (白色固体1.57g) , 收率78.2%, 含量98.5%, 杂质B (类白色固体19.10g) , 收率89.60%, 杂质C (12.00g) , 收率86.10%, 杂质D (白色固体0.61g) , 收率88.04%, 杂质E (白色固体0.36g) , 收率86.69%, 氢谱数据检测为高纯度杂质。结论:非洛地平和磷酸奥司他韦中相关杂质合成技术已基本成熟, 合成效果较好, 可在实验室合成制备, 作为非洛地平和磷酸奥司他韦质量检测对照品。
关键词:杂质,非洛地平,磷酸奥司他韦
参考文献
[1]张哲峰.药物杂质研究中风险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0, 25 (5) :327-333.
奥司他韦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基于广东省SARS临床资料数据库, 筛选出病历较完整的重症患者127例, 男59例, 女68例;平均年龄 (40.5±15.6) 岁。随机分为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50例和早期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77例。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平均年龄 (34.8±12.8) 岁, 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Ⅱ) 评分 (8.6±3.7) 分, 平均APACHE-Ⅲ评分 (44.7±8.3) 分, 平均Murray评分 (1.0±1.1) 分, 平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评分 (5.8±0.7) 分, 平均胸片渗出象限 (7.5±4.2) , 平均起病时间 (10.2±4.7) d;早期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平均年龄 (44.3±16.3) 岁, 平均APACHE-Ⅱ评分 (11.2±5.1) 分, 平均APACHE-Ⅲ评分 (57.6±14.9) 分, 平均Murray评分 (1.9±0.7) 分, 平均MODS评分 (6.9±1.2) 分, 平均胸片渗出象限 (11.9±3.6) , 平均起病时间 (12.2±5.1) d。2组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早期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发病1周内开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单用磷酸奥司他韦组于发现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后开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急性肺损伤 (ALI) 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组持续发热天数、总病程时间、ALI发展为ARDS的可能性以及病死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SARS的临床特点主要是:传染性;急性起病。通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体温一般>38℃, 常伴有肌肉刺痛、乏力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ALI和ARDS的表现[1]。由于对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以及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一般正常或降低, 疫情开始就普遍应用了抗病毒药物, 但当时不清楚病原体, 无可借鉴的诊疗指南, 导致临床治疗方法多样, 如抗病毒治疗有利巴韦林、单磷酸阿糖腺苷、磷酸奥司他韦、无环鸟苷、干扰素等, 甚至包括中药。后来WHO宣布SARS的病原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 对于其感染, 可以选择的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特异性抗体等。
磷酸奥司他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是继离子通道阻滞剂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后一类全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药物[3]。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 阻止子代病毒颗粒在宿主细胞的复制和释放, 从而有效预防流感和缓解症状。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治疗流感样症状患者, 多主张在出现流感症状24~48h内使用, 以望更能发挥抗病毒作用, 有效缓解症状、明显缩短病程、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抗菌药物的使用[4,5]。但本研究示:单用磷酸奥司他韦与早期单用磷酸奥司他韦对治疗SARS的临床疗效无差别。
参考文献
[1]ThomasG, KsiazekD.ANovelCoronavirusAssociatedwith Severe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N Engl JMed, 2003, 348 (20) :1953-1966.
[2]Drosten C, Gunther S, PreiserW,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in patients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J].N Engl J Med, 2003May15, 348 (20) :1967-1976.
[3]Nicholson KG, AokiFY, OsterhausA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se-hamivir in treatment of acute influenz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Neuraminidase InhibitorFlu Treatment InvestigatorGroup[J].Lancet, 2000, 355:1845-1850.
[4]钟南山, 李兰娟, 王辰, 等.甲型HINl流感诊疗方案[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 (36) :2526-2528.
奥司他韦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中信惠州医院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寒战、肌肉疼痛、延后痛、头痛、咽喉痛等。3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研究组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19~54岁,平均(38.1±1.2)岁;对照组中,男91例,女69例,年龄18~55岁,平均(39.0±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我院确诊为流行性感冒;②入院体温在37.5℃以上;③患者均存在鼻塞、咽痛、打喷嚏等临床症状;④入院治疗前2个月内均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治疗药物存在特异性反应的患者;②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及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中药制剂治疗,即莲花清瘟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40063,规格:0.35 g/粒)治疗,3次/d,4粒/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5415,规格:75 mg)治疗,2次/d,75 mg/次。两组患者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治疗5 d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体温、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A级:经药物治疗2 d,患者各项临床体征恢复正常,体温达到正常范围,停药3 d未见复发;B级:经药物治疗2 d,患者各项临床体征改善明显,但未达到A级水平,体温达到正常范围,停药3 d未见复发;C级:经药物治疗2 d,患者各项临床体征有所改善,体温达到正常范围,停药3 d出现复发;D级:经药物治疗2 d,患者各项临床体征未恢复正常或者出现恶化[4]。显效率(%)=(疗效A级例数+疗效B级例数)/总例数×100%。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肌肉酸痛缓解时间、鼻塞缓解时间、疲劳缓解时间均显著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人群中具有普遍易感性,本病季节性及传播力强。在流感高发季节发病率高达30%[4],流感对人类健康可造成严重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尽早发现、运用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是治疗的关键。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磷酸奥司他韦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流感病毒释放,进而有效降低病毒数量,具有特异性高、吸收快、作用迅速的特点[5,6]。联合中药抗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可以明显缩短病毒消除时间。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肌肉酸痛缓解时间、鼻塞缓解时间、疲劳缓解时间均显著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退热起效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治疗周期明显缩短,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
磷酸奥司他韦经过肠道、肝脏可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7],其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选择性作用,可对病毒产生干扰,使病毒从被感染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减少甲型、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流行性感冒发病期间,流感病毒表面血凝素在唾液酸作用下可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联系[8,9],而在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下细胞唾液酸发生裂解,可防止病毒积聚,同时促进细胞释放新合成的病毒[10]。给予患者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可以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周涛[11]研究发现,对流行性感冒患者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的临床有效率达98.0%,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采用抗病毒合剂治疗的患者。刘淑英[12]研究了60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的疗效达98.3%。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
奥司他韦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患儿100 例,按数字随机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奥司他韦组(n=50)和抗病毒口服液(n=50)组。 奥司他韦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14(8.25±2.78)岁。 抗病毒口服液男26 例,女24 例,年龄2~14(8.19±2.68)岁。 奥司他韦组和抗病毒口服液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奥司他韦组采用奥司他韦(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65415)治疗,2mg/kg体重/次,3 次/d,共3~5d。抗病毒口服液组采用抗病毒口服液(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10890017)治疗,10ml/次,3 次/d,共3~5d。
1.3 检测方法根据疗效评定方法评价两组的疗效,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均于受检当日抽取空腹静脉血3ml以3500r/min转速和3cm离心半径离心5min后分离血清和血浆分装于1ml冷冻管并于-4℃冰箱中保存待测。 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采用C反应蛋白方法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仪器为日本东芝7060 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IL-6 和TNF-α 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盒均由上海士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酶标仪采用美国BIOTEK公司Power Wave340 酶联反应分析仪,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评价方法疗效评价[3]:显著为治疗后1d体温降低至正常且全身症状均消失, 有效为治疗后1~2d体温正常且且全身症状均消失,无效为治疗2d体温仍无明显下降,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 总有效率=显著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与抗病毒口服液组比较,奥司他韦组疗效为显著的患者比例和总体治疗有效率均提高,治疗无效率则降低(P<0.05)。 见表1。
2.2 两组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的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奥司他韦组治疗后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抗病毒口服液组(P<0.05)。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奥司他韦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抗病毒口服液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变,流感等的发生率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流行性感冒指的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其发病急且传染性强,在免疫机制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尤其较高[4]。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然而其机体发育尚不成熟且免疫功能低下使其更容易感染流感,而流感发生于儿童可明显影响其机体健康,导致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 因此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十分重要。 抗病毒口服液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常用治疗药物,然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不一[5]。 近年来奥司他韦应用于流行性感冒的研究表明其治疗效果良好[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的抗病毒口服液比较,奥司他韦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可更有效地提高疗效为显著的患儿比例和总体治疗有效率,降低患儿提问改善其临床症状,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且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亦降低,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综述所述,奥司他韦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是小儿流行性感冒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奥司他韦与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流行性感冒患儿100例,并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奥司他韦组(n=50)和抗病毒口服液(n=50)组。奥司他韦组采用奥司他韦治疗,抗病毒口服液组采用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统计奥司他韦组和抗病毒口服液组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浆C反应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奥司他韦组疗效显著的患者比例和总体治疗有效率均高于抗病毒口服液组,治疗后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则低于抗病毒口服液组(P<0.05)。结论 奥司他韦较抗病毒口服液可更有效地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降低患儿的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奥司他韦是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奥司他韦,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流行性感冒
参考文献
[1]陈川.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278-279.
[2]吴传芬,何爱民.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3023-3024.
[3]左俊岭,李泽鹏,王林,等.众生丸治疗风热犯卫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6):804-807.
[4]夏洪波.氯酚伪麻缓释片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对比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4):794-794,795.
[5]黄兴兰.抗病毒口服液(Ⅰ)治疗呼吸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5):471-473.
奥司他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