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精选14篇)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第1篇

明代版本

静夜思⑴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2-3]

宋代版本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第2篇

德国汉学家对李白《静夜思》的22种翻译

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静夜思》的不同翻译,并对这些译文作了概略的比较与评析.

作 者:曹乃云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刊 名:德国研究 CSSCI英文刊名:DEUTSCHLAND-STUDIEN年,卷(期):18(2)分类号:G04 I046关键词:德国汉学家 中国 李白 《静夜思》

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 第3篇

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中, 《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 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深受国人推崇的同时也颇受译家青睐, 仅英语的译文就达20余种。

众所周知, 读诗不仅仅要读它的语言本身, 而且要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 所以说“诗在言外”。在翻译诗歌作品的时候, 要设法理解作品, 即细读原作, 抓住隐藏在浅白语言中的美和情感, 体会其中的韵味。译者要做到传情传神, 尽量迁移或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风格美。在比较各个翻译版本之前, 先来分析和欣赏李白的原诗: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 更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 只用叙述的语气描写诗人独自望月而思乡的情景, 然而它却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显然当时是深夜, 诗人或许刚从睡中醒来, 或许根本未睡, 他发现床前的月光像霜一样清冷而明亮。于是仰起头, 凝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 不禁怀念起自己的故乡, 于是低下头陷入了回忆之中。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 但却没有具体反映在诗中。全诗的中心意象为“明月”, 是明月撒下的光辉引出“明月”的具象, 而后又是“明月”引出“故乡”, 同时诗人的乡思只是点出而已, 内容和程度都很模糊, 与“明月”可谓虚实相生。

从文体方面看, 此诗以寻常口语表现平凡的生活场景和普通的感情活动, 人人都能理解。此外, 它不是一首格律诗, 不讲平仄, 不讲粘对, 但句子短小整齐, 声韵悠扬, 读起来琅琅上口。言简意赅, 风格清新, 简洁明快。全诗四句二十个词, 融时与空、远与近、高与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于一炉, 内容高度浓缩, 内涵极其丰富。一、二、四行押“ang”韵, 格律工整对仗, “明月光”与“地上霜”“举头”与“低头”“望”与“思”前后相互照应, 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洗练、自然的特点。就诗的句法而言, 该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看到了月光?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而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很难省略的, 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

此外, 由于英汉文化之别, 汉语推崇“朦胧中透出神奇”之美, 英语则崇尚“明澈中显露逻辑”之美, 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差异更让诗歌的翻译难上加难。因此译者不仅要必须具备驾驭翻译理论和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 而且要有深厚的汉诗和英诗功底、扎实的东西方文化知识以及诗人的才情。这里我们选取了四种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二 分析欣赏四种译文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1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 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 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

(Tr.Amy Lowell译)

很多译者都认为, 诗意忠实于原诗是第一位的, 这种忠实可以通过再现原诗的意象获得, 因此把唐诗翻译成自由体诗也无不可。这篇译文作品就采用了自由诗体, 没有用韵, 与原诗的形式相差较大。

原诗的第二句用一个“疑”字,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感觉。这首译诗用疑问句“1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来表现这个“疑”字, 显得有些生硬。第三句添加了the full moon (满月) 和the dazzling moon (耀眼的月亮) , 作为增饰。第四句在“故乡”上加上old days (往昔) , 把原文的意思延伸了。而dazzling (耀眼的、眩目的) 一词在程度方面过于强烈。总体来说, 此译文虽然存在一定不足, 但也基本表现出了原诗的意境。且句式用词都很口语化, 便于国外读者的理解。

Night Thoughts

1 wake, and moonbeams p1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1ay me down 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Herbert A.Glies译)

这首译诗是以英文四行体翻译的, 各行音节基本一致, 其中第一行、第四行是标准的抑扬格五音步, 韵式为abab。第一句中的“wake”添加了原诗没有的意义。“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可能是诗人“醒来”后的所见, 这属于从原诗引出的合理联想。另外, 译者为了工整音步, 将“疑是”译作like, “地上”也去掉了。但“低头”改译为lay me down的变动较大, 由汉语的具体动作变成了英诗中较常见的隐喻表达。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1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 他译的《静夜思》基本保持了唐诗的对仗与韵律风格, 并体现了原作思想和语言上的艺术风貌。从篇章结构看, 许译在句型排列上整齐, 错落有致。也用了abab的韵脚。该诗第一行的light和第三行的bright, 第二行的aground和第四行的drowned都是尾韵, 同时又为consonance (和音) 。这样译诗就拥有了韵律美。强调原作中动作的顺序转承, 即由见到疑, 由疑到望, 由望而思。只用了七至八个单词, 使每行的音节数目基本相同。每首每句的节奏和长短都整整齐齐, 力求传达中国古诗特有的形式美。

Nostalgia

(翁显良译)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显良的译诗用简单明了的言词描述了诗人月夜思乡的情怀, 基本符合原诗的风格, 但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释性语言来描写, 完全没有按照韵诗的韵律格式来表达。“疑是地上霜”被转换成“Hoarfrost” (结霜了) 的反问句式来表达疑问心理, 乃为汉式英语。这首译文照原文直接翻译, 带有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痕迹, 句与句直接组合, 中间缺少衔接手段, 语义显露, 诗意不多。此外, 在对题目的翻译中, 前三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静夜”的意象, 着重渲染环境氛围。只有翁显良用了“Nostalgia” (乡愁) , 强调这首诗的中心情感。

三 综合分析

四个译本从不同角度忠实于原著, 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原作的风格。但无论中西译者, 由于英汉语言差别较大, 都必须对译文进行调整和改造。

1在主语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方面。原诗通篇无主语, 英译时必须补出主语。如前一句“床前明月光”, 四首译诗大致有两种补法, 一是以“我”做主语, 二是用“A splash of white”直译观感。从时态上看, 汉语本身无时态, 直接表达感受或描述。英语动词则须有时态, 本论文选取的四位译者都用现在时, 其他译者中也有用过去时的例子。

2在英汉诗歌形式方面。汉语古诗排列整齐、简练, 虚词很少, 信息载量较大, 连续几个词造成的意象可构成一幅幅画面;英诗则介词、连词、冠词一般不可缺少, 这就使得在行数体例方面完全对应十分困难。外国译者的翻译会根据英诗的体例做一些散文化意译 (Prose Paraphrase) 的调整;而中国译者如许译比较注意维护原诗的形式, 倾向于采用诗化翻译法 (Versified Translation) , 尽量译得简练。但有时过分追求这一点, 又会影响意境的传递。

3英汉诗歌的韵律。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 并无明显的重音, 由四声构成发音的抑扬顿挫, 主要以平仄音调组成诗句的韵律。英语是多音节语言, 依靠单词中的元辅音、长短音和重音来形成韵律。双方各自不同的韵律美很难在英汉互译中表现出来。四篇译文中, 第二和第三译文对此做了尝试, 但仍然难以完美地体现。可见诗歌的形式、技巧、语言应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等元素要想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难度是极大的。

传达“意思”不易, 传达“意境”尤难。本文对《静夜思》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探讨如何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重现原诗的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 必须要把诗歌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在翻译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 在译文中力求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达到形神兼顾。翻译者必须坚持这种长期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也说李白的《静夜思》 第4篇

在《静夜思》的这八种版本中,有两种版本最为重要。

一种是宋代版本,现存李白诗文集中,最早的就是宋代版本。域内域外的宋代版本所载《静夜思》具有一致性,全文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宋代版本的《静夜思》为李白原作的可信度最高。

另一种是定型于明代中后期的“两个‘明月’版本”,全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版本最先见于明万历闵氏刻朱墨套印本《唐诗选》。《唐诗选》在明朝后期作为启蒙教材“盛行乡塾间”,所以,它流传广泛,影响巨大。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八中指出:“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李白《静夜思》被明朝万历间人窜改,便是一例。

比较这两种重要的版本,差别发生在第一、三两句。宋代版本的第一句“床前看月光”到明代万历闵氏刻本《唐诗选》变为“床前明月光”,改“看”为“明”。宋代版本的第三句“举头望山月”到明代万历闵氏刻本《唐诗选》变为“举头望明月”,改“山”为“明”。看来,改动者对“明”字,情有独钟,以至不避重复。

薛天纬教授在《漫说〈静夜思〉》一文中,单纯从遣词用字上分析,对明人的改动大加赞赏。薛天纬教授的说法影响不小。前面所引袁茹的文章就接受了薛教授的观点。

但是,清中后期文史理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因为任何作家和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必然要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以知人论世是研究、鉴赏古人诗文的必要方法。像薛教授那样,离开知人论世的方法,单纯从遣词用字上品评不同版本的《静夜思》,就失掉客观标准,落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境地。

薛教授说:“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一句五言诗,嵌进一个动词,就“语气稍显滞重”,嵌进一个形容词,语气就会变得流利通畅;从修辞学上讲,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体味宋代版本《静夜思》全诗,短短四句,每句都嵌进一个动词,整齐划一,“看”、“疑”、“举”、“低”,流畅、完整、形象地揭示出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精炼、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游子秋夜月下思乡图。这哪里有一丝一毫的滞重感?可见用“看”并不比用“明”差。

薛教授又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这话貌似有理,可是经不住推敲。虽说“月光”无形,可它照在地上却有色,色是可以看到的。再说,“看”的方式,绝非一种“特意看”。正如薛教授下文提到的,“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试想,在一个清冷的秋夜,诗人独卧旅舍,短梦初醒,意识朦胧,不经意地乍看到照射在地上的明月光,从而产生错觉,怀疑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这十分自然、合理。

薛教授说:“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这话说得让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首先说,薛教授将“山月”归属文人,将“明月”划给百姓,这种区分法恐怕缺乏科学根据。其次说,任何作家、任何作品都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当然包括地理环境。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审查报告,其中谈到“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假使在这里“望明月”果真较“望山月”优长,笔者以为,凭诗仙李白的才华,不会用错。李白一生与月结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长大吟诗,以月亮作为素材,这类作品在他的诗集中俯拾即是;终老还留下醉酒投江捉月的传说:“捉得江心波底月,却归天上玉京仙。”(周紫芝《李太白画像》)“不因采石江头月,哪得骑鲸去上天!”(李俊民《李太白图》)李白对于“明月”的感情犹深。开元十六年(728),长女平阳降生,李白给他的宝贝女儿所起的小名就是“明月奴”。甘心情愿让自己的爱女去伺候“明月”,足见李白对“明月”的感情是何等深厚!“明月”在李白的诗歌中屡见不鲜,如《对酒》:“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春日醉起言志》:“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从军行》:“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等等。在该用“明月”的地方而不用,却用“山月”,这对于李白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李白在诗中为什么用“山月”呢?

李白《静夜思》内容过于单纯,人们很难据以确切断定它作于何时何地。

薛教授认为,李白“二十七岁前后婚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曾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渡过几年幸福而平静的岁月。……《静夜思》或者就是作于此时。诗中说“山月”,也切合安陆的地理环境。“薛教授的这个分析很有见地。这恰好验证了诗人和作品必然受到环境影响的定律。李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了安陆的地理环境——“山月”,而正是这个“山月”,诱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一说出生于蜀),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居于蜀郡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是在蜀郡度过的。李白可以说是蜀人。青少年时代的李白,观奇书,作古赋,学剑术,慕神仙,喜游历,爱山川,任侠尚义,性格倜傥。二十二岁时,李白游峨眉山。他在《登峨眉山》诗中写道:“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峨眉山给诗人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以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临行,赋《别匡山》诗,其中有“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佳句。这佳句透露出李白此次辞亲远游怀抱着忠君报国的理想。

于是,他再游成都、峨眉,然后自嘉州乘船沿江而下,至渝州;次年春,出三峡,过荆门,到江陵。李白有《峨眉山月歌》,记载离开嘉州前往渝州的情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是蜀郡名山,也是蜀郡的名片。峨眉山月的美景,让诗人难以忘怀。在李白的心目中,“峨眉山月”就是“故乡”最形象的代称。扁舟载着诗人,自清溪驿顺着江流蜿蜒而下,因峨眉山和月亮被两岸的高山遮挡,看不见了,因而引发了诗人的思念。“思君”句中的“君”,就是指“峨眉山月”。在这里,诗人采拟人化的手法,已經把峨眉山月当作亲人,与她们告别,故乡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对象。这样,诗人就把他与故乡依依惜别的深情,表达得极为生动、形象。

对于故乡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这是人之常情。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的七言诗。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至上元二年(761),西京长安曾改称“中京”。至德元年(756)冬,李白应聘入永王李璘幕府。至德二年(757)二月,永王李璘兵溃,被杀。李白逃往彭泽,系寻阳狱中;十一月,因附逆罪,被判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二月,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乘舟江行上三峡,至巫山遇赦,返舟回江陵,旋至江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大概作于此时或稍后,是李白晚年作品。当时,李白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诗歌一开头就写道:“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接下去,诗人还不厌其烦,反复地吟诵“峨眉山月”:“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这终生难忘的“峨眉山月”,不正是诗人那浓重的思乡情吗?

正是因为“峨眉山月”的形象时常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所以见到安陆的“山月”,诗人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峨眉山月”,诱发了思乡之情。

薛教授说:“从乡情的特征看。《静夜思》中的乡情,十分轻淡。非但古诗中常见的那种客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在《静夜思》中看不到,就连游子最起码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觉不出来。……它所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一样,轻盈似纱,清淡如水。”笔者以为,倘若李白泉下有知,读到薛教授对《静夜思》的这段评论,是不会把薛教授许为知音的。

怀念故乡的方式多种多样。现代散文家杨朔在《茶花赋》中说:“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后来,杨朔在昆明见到艳丽的茶花,想到:“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把故乡的某种“面貌特色“刻画出来,印在心田,寄托浓重的思乡情结,杨朔先生这种怀念故乡的表达方式,说不定是从诗仙李白那里学来的,即便不是直接从李白那里学来的,也是落于李白后尘的。作为故乡面貌特色的“峨眉山月“深深地刻印在李白的心田,它终生萦绕在诗人心头。这样的思乡情结,难道还不够浓重吗?怎么能说它“轻盈似纱,清淡如水”呢!

怀念故乡的格调也绝非“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充满“悲愁与痛苦”那么一种。李白回忆在流放夜郎途中,经过长江三峡时,说:“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在服刑期间抒发的思乡之情都丝毫不见“悲愁”与“痛苦”,相反,让人感到格外轻松与亲切。这是诗人风流倜傥,任侠尚义性格的表现。

《静夜思》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那时候,李白离开家乡不久,被招赘于故相许圉师家;正怀抱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心壮志,结交卿相。所以,诗中不带“古诗中常见的那种客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这一点薛教授是说对了,可接下去,薛教授说:“连游子最起码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觉不出来”,这就让人难以赞同了。《静夜思》给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一个漫长的秋夜,万籁俱静,诗人独卧旅舍,短梦初醒,在朦胧中,不经意地看到床前从天空洒到地上的月光,好像给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寒霜。试问:这样的画面还不够“孤寂和凄清”吗?要知道,完成这幅画图,诗人仅用了两句话,十个字。如此精炼,除去诗仙,孰能为也!

定型于明代中后期的“两个’明月‘版本”改变了宋代版本《静夜思》结构的内在逻辑和思乡的具体内容。

宋代版本的《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以“山月”为媒介,由安陆山月联想到峨眉山月,触动了萦绕诗人心头故乡的形象,直截了当、十分自然地诱发了乡情。从思乡的具体内容看,侧重的是对故乡山水的怀念、依恋。这跟诗人喜游历,爱山川的个人爱好有关系。诗人曾讲:“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遊。“(《庐山瑶寄卢侍御虚舟》)但是,山是家乡的美,月是故园的圆。普天之下,哪里的山月也取代不了“峨眉山月”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诗人思念“峨眉山月”,并不能因此就排除诗人对亲朋的怀念。就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所说:“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在异地他乡,偶遇乡亲,诗人便送上一首十六句的七言诗,足见李白对乡亲是满怀深情的。

定型于明代中后期的“两个‘明月’版本”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成为媒介,诱发了诗人的乡情。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最明时形如璧,是圆月。眼前,皓月团圆,而诗人却跟亲人,天各一方,因此诱发了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从诗歌结构的内在逻辑说,它不如宋代版本直截了当,绕了一点儿弯。从思乡的具体内容看,侧重的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李白《陌上桑》全诗翻译赏析 第5篇

陌上桑

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题解:

《乐府古题要解》:古词:“日出东方隅,照我秦氏楼。”旧说邯郸女子姓秦名罗浮,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后为赵伍家令。罗敷出采桑陌上,赵伍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罗浮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日”等,但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

注释:

1、五马:太守的代称。这里泛指富人的车架。

2、玉颜句:谓美貌着称于都城。名都,著名的都城。

3、使君:州刺史之称。

4、秋胡:汉刘歆《西京杂记》六: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妻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之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5、螿:蝉的一种。读jiāng.

6、踟蹰:双声连绵词,来回走动。此处意为因留恋而不愿离去。读chíchú。

译文:

美女行在渭桥东,春来采桑事蚕作。

路上奔来五马拉的车如飞龙腾越,青丝结着金马络。

不知车上是谁家小子? 竟然来调笑相谑。

小子!告诉你,妾名秦罗敷,玉颜艳丽名满都城。

绿桑枝条映着素手,来城隅采桑叶。

皇上的.使君我且不理睬,何况你这个秋胡轻薄小子。

寒螀虫虫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青的梧桐。

托心自处要有原则,只是路人愚蠢,色眼迷迷。

高驾空自踟蹰,感觉不到白日的光。

简析:

此诗写一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全诗分上下两段。“相谑”以上为第一段,写美女采桑,富家子相谑。其中对马匹车驾的描写,用以烘托富家子富匹王侯,是表现主题的伏笔。“妾本”以下为第二段。“妾本罗敷女”四句自言貌美。上二下句虚写,说自己美如古诗中的罗敷女,容貌在都城都很出名。下二句实写,说自己去城边采桑时,白嫩的手在绿也映衬下,更加漂亮。“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表白自己既不倾慕权势,也不为金钱所动。“寒螀”四句说明自己不被权势和金钱所动的道理。她爱自己的所爱,就像寒蝉爱碧草、凤凰爱梧桐一样。自己讬心有处,别人愚昧不知。“讬心自有处”,是全诗之纲。末二句是说,快去吧,别耽搁时间了!

李白《紫骝马》全诗翻译赏析 第6篇

紫骝马⑴

李白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⑵。

白雪关山远⑶,黄云海戍迷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注释:

⑴紫骝马:即枣红马。唐人谓之紫骝,今人称枣骝。

⑵锦障泥:华美的障泥。障泥,披于马鞍两旁的防护织物。用《晋书》王济事,王济善识马性,尝乘一马,着锦障泥,临水马不肯渡,济知其怜惜障泥,使人解去,马遂行。

⑶白雪:唐代戍名,在蜀地,与吐蕃接壤(依王琦说)。

⑷“黄云”句:谓征人在黄云戍守之地因荒漠广阔而迷失方向。黄云,唐代戍名,其地不详(依王琦说)。海,喻广阔,作“戍”的状语。

《紫骝马》是一首乐府诗。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这几句是说,边塞将士,为国守边,义无反顾,挥鞭纵马,不恋家室。前两句写边塞景象,荒凉严寒;后两句写情,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爱国精神。

译文:

紫骝马矫捷骄嘶,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腾。

来到河边却不肯渡河,仿佛也可惜弄湿锦绣的障泥围裙。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驰骋万里去,怎么能老是思念春闺的佳人?

赏析:

李白《金陵》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7篇

金陵三首

李白

【其一】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⑴。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⑵。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⑶。

醉客回桡去⑷,吴歌且自欢。

【其二】

地拥金陵势⑸,城回江水流⑹。

当时百万户⑺,夹道起朱楼⑻。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⑼。

空余后湖月⑽,波上对瀛州⑾。

【其三】

六代兴亡国⑿,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⒀。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译文:

【其一】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3]

【其二】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其三】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简析:

《金陵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即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秋。金陵是六朝帝都,当时人口很多,建筑华丽,经济、文化发达,到唐时已衰落。李白在这首诗中怀古喻今,金陵暗喻当时已陷落的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李白《静夜思》诗意图新解 第8篇

说来也巧,今年正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诞辰1310周年,际此喜获并重读国宝《<静夜思>诗意图》,倍感有意义与受启迪良多。前两年京沪报刊上不正是为了李白的《静夜思》一诗争论得热火朝天么!但众说纷呈,莫衷一是,结论难下。时笔者虽隔岸观火,然想法还是有的:如对一派将游子思乡的复杂情感活动——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只局限于眠床上,试问游子脚不下床,或不去推开纸窗,乃至足不踱出户外,仅坐在床上“举头”能望得见月亮?笔者忆起明正德年间有首讽刺旧官吏祈神求雨的十七字诗:“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好一个“推窗看,(才)见月”!可叹的是权威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社版)相应篇目由著名老教授撰写赏文,亦只是停留在床上“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这实难脱俗,毫无新意的解释,却于无意中陷入了对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仙”抑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风流才子的“诗侠”风格简单化,甚至是错位的表述。

还是石涛比较了解李白的,他以人为本,也即从李白的本性出发,来营造这幅《<静夜思>诗意图》。先借用石涛在另一图上以王维诗句的题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说的是石涛自己,因其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但李白何尝不是如此?他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始终飘然而来,翩然而往!石涛就是要抓住《静夜思》中的“静”,来凸显出李白洒落豁达的浑身“动”劲!石涛落款中有“用关仝法写出”,这可不能作等闲观:关仝是北方水墨山水画派佼佼者,但石涛不按北方山水作全景式构图,只在右下方占全图三分之一强处硬构斫出高山峻岭的一角山脉,杂木丛生,山坳里坐落两间简朴的屋宇;而特意留出一大片空白,突显秋高空旷、宁静致远,秋月高悬,分外明亮,清冷银光倾泻,大地白茫茫似霜铺,陡添野趣,为主人公(游子)深挚乡“思”(即心“动”)结构出形象的空间。细心的观者不难发现,第二间屋门已启开,门口有一人物在移动着!这暗示着:李白睡眼乍醒,将透窗月光疑作秋霜,不能确信,就披衣起床,先推窗望月仍不见,只能步出屋外,举头“才见一轮明月”远挂天际;但石涛不画月与人的具像,是在造“得之于像外”的妙境,诚如《图绘宝鉴》评关仝的山水“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这也正是他特“用关仝笔法”立意所在。

然还不尽如此,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来探究:一个艺术家的素质、气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他的创作才能、个性和风格则与之有着内在的必然关联,于是就形成了典型性、稳定性的独特色彩。看来石涛是深究并摸透了李白的素质、气质及其《静夜思》的,不说他与李白的素质、气质是相近的,但他与画家关仝的素质、气质应该是相通的,否则不会在题款中独独表明“用关仝笔法”。此款却是“画龙点睛”之笔:因为关仝的笔法特色:“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宣和画谱》卷十)而据查,“琴曲有《贺若》,最古淡,东坡云:‘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以贺若比潜,必高人。”(见《猗觉寮杂记》)这是石涛创《<静夜思>诗意图》巧存包蕴丰奥的玄机:陶潜“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们的素质、气质何其相通也!在石涛的心中,李白就是“高人”!他的《静夜思》堪媲美于最古淡天成的《贺若》与“无我之境”的陶诗!这也可辩味了往昔邵洵美曾谓李白“低头一看床下仅一双鞋”,自然“当思‘深闺梦里人’了”!有视作“妙解”,窃却不以为然,将李白离家远游的静夜思绪局限于“深闺情”,这也是对他远大政治抱负的曲解!

最后,笔者以为石涛图上所录的《静夜思》:“林头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下钤有长方白文“苦瓜”、正方白文“原济”两印)当是最接近于李白之原创。查《全唐诗》原第3函第4册第165卷李白《静夜思》:第一句也作“牀前看月光”,连“林”也相同,只是第三句“山月”与“明月”仅一字不同。这根本不同于清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竟将《静夜思》等定位为“家塾课本”,对诗中出现两个“明月”有的还叫好,因儿童需要“重复”,易上口、好记忆云云。但李白并不是在写儿歌,诗中的主角游子也绝非儿童!据说周作人曾为文正式指明: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是“陋书”!钱锺书先生也认为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是不值作“举例”的文本。临尾又获一信息,照录于下以作结:“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此本据苏本翻刻,苏本刊行于元丰三年,即1080年)所载《静夜思》才是李白所写原始文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2009年12月《文史知识》,胥洪泉《李白<静夜思>的文本演变》)此当可供比较、佐证笔者开头对石涛图录《静夜思》原诗的认知基本是不错的。

《梦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第9篇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参考译文

天上的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方的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三夜都梦见与你相会,情亲意切足见你对我厚谊。

告别时你总显得局促不安,愁苦地诉说来路艰险不易。

你说江湖上**多么险恶,总是担心船只失事会翻毁。

你出门时还搔着满头白发,好像辜负了平生凌云壮志。

京都中达官贵人冠盖相续,高洁如你却落得这样憔悴。

谁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何你到老反被牵连受罪?

你的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

赏析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李白《渌水曲》全诗翻译赏析 第10篇

渌水曲⑴

李白

渌水明秋日⑵,南湖采白萍⑶。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⑷。

注释:

⑴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⑵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⑶南湖:即洞庭湖。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⑷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

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简析:

此诗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丈夫的愁情。

首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蘋。三四两句写采白蘋的`女子,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貌美如花而无丈夫陪伴,故而愁苦难耐。

鉴赏: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迷人的胜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写景,诗人就其所见先写渌水,南湖的水碧绿澄彻,一至映衬得秋月更明。一个“明”字,写出南湖秋月之光洁可爱。次句叙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而且“欲语”,不特“欲语”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荡舟采苹的姑娘对她产生妒意。这两句诗,选词甚妙,设境奇绝,把荷花写活了,把境界写活了。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仅无肃杀之气,无萧条之感,而且生气勃勃,胜似春日;从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愉悦的情绪。

李白《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 第11篇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学体裁】乐府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白头吟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①落花句:指已落之花,羞于重返故枝。

②白头吟:乐府楚调曲名。《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他的妻子卓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达自己的哀怨,相如因此取消了娶妾的打算。

乐府诗《白头吟》约写于早年游成都时,表现了李白对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这两句是说,东流之水绝不会回头向西,已落之花羞于再返故枝,夫妻分离以后,便难望重新结合了。写得情辞婉转,哀婉感伤。

译文:

成都锦江水向东北流去,水波上荡漾着一双鸳鸯

雄鸳鸯筑巢在汉宫树,雌鸳鸯戏弄秦草芳地

雌雄鸳鸯宁同万死碎绮翼

也不忍心在云间两分张

此时皇后阿娇正因失宠而妒嫉

独坐在长门宫,日愁夜涕

为了挽回皇上的恩宠

不惜用重金买司马相如的词赋,而使汉武帝回心转意

司马相如作赋得了黄金,富了,有钱了

男人就是喜新厌旧,容易生异心

某一天司马相如将要聘娶茂陵美女的时候

卓文君因此写赠白头吟

东流水难作西归水

落花辞条羞于见故林

兔丝固然无情,随风东西倾倒

谁使女萝枝天条,而来强行萦抱

两草犹如一心,人心却不如草

别卷起龙须凉席,任它落满灰尘,长满蜘蛛网丝

留琥珀枕倒是可以留着,也许会有旧梦重温

倒出去的水再收回就难以满杯

抛弃了的妻妾也难以重新回来

古往今来,得意者不相辜负的夫妻

恐怕只有青陵台边的韩凭夫妇

译文二:

浩荡的锦水向东北流去,浪波上,荡漾着一对鸳鸯。

雄鸟栖息在汉宫的树巢里,雌鸟鸣叫在秦庭的草地上。

宁可千万次粉碎那美丽的翅膀,也不愿在云间两情隔断。

这时候,阿娇正怀着如焚的忌妒,独坐在长门里,愁望着夜色降临。

她痴心地等待着皇恩的眷顾,哪可惜花千金买相如辞赋。

相如作赋后得到了黄金,男人的心却总是喜心厌故。

有一天他要娶茂陵女子了,文君写下了泣血的《白头吟》。

东去的流水再不会西归了,凋谢的桃花怎能再上枝头?

兔丝是一种无情的植物,在风中它只会任意倾倒。

谁曾想女萝枝应运而生,在岁月的波折里两相缠绕。

两颗草都能够一心一意,人的心怎么就不如野草!

别卷起那一床龙须席子,就让它恣意地结网生丝。

且留下那一对琥珀枕头,说不定有旧梦悄悄来袭。

泼出的水再收时不满杯了,负心人哪里能回心转意?

自古得意的人相亲相恋,只有那冤魂化蝶的韩凭夫妇了。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前游成都时,感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而写的。同时,穿插了汉武帝、吕尚和韩凭夫妇的故事,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并对得意相负的人们进行了鞭挞。

评析:

《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楚调曲。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大量用典,情理交融,诗意缠绵,余音袅袅。李白在这首诗里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历史故事作了深刻的开掘,改变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从中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是蜀郡成都人,他们的爱情佳话就诞生在这里。当年,贫困的司马相如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与新寡的卓文君相遇。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文君的芳心。当俩人的爱情受到来自卓家的阻碍时,文君毅然和相如私奔。鸳鸯,水鸟名,善于行走和游泳,飞行力也强,羽毛华丽,因止则相偶,飞则成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来比喻男女情爱。杜牧有诗云:“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有“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崔珏《和友人鸳鸯之诗》:“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采莲无限蓝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李白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共浴爱河的鸳鸯戏水图。不过,“波荡”一词,预示了下文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波折。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相如和文君并非宫中人物,怎么这里出现了“汉宫”和“秦草”的字眼呢?原来,和相如相纠结的,还有一对人儿,这就是汉武帝和陈阿娇。一个“秦”,一个“汉”,以朝代的相隔,喻夫妻的分离。再说,相如和文君在成都过得好好的,怎么就和汉武帝搭上了关系?原来,汉武帝读了相如的《子虚赋》后,就下诏把他召到京城长安去了。文君和相如依依惜别。在汉宫里,阿娇已遭冷遇。巢,筑巢。弄,玩耍。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这是爱情的誓言。文君希望和相如厮守终身,她忍受不了夫妻的.分离。若“云间”喻地位之高,则是阿娇不忍心被打入冷宫。绮翼,美丽的翅膀。分张,分开。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这里正面写阿娇。阿娇和汉武帝刘彻也有一段爱情佳话:小时候,刘彻的姑母馆陶长公主(阿娇的母亲)曾经指着刘彻左右百名侍女问刘彻:“你愿意娶哪个?”刘彻都说不要。后指阿娇,刘彻笑着说:“若得阿娇,愿以金屋藏之。”于是,长公主恳请汉景帝定下了这门亲事。

其实,馆陶长公主原准备将阿娇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了这桩婚事。阿娇和刘彻定亲后,为了让女儿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馆陶转而全面支持刘彻,经常说栗姬的坏话。后太子刘荣被废,栗姬也被打入冷宫。刘彻生母王娡被立为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可以说,刘彻的登基,陈家功不可没;加上阿娇出生显贵,所以性格十分强悍。诗人在“妒”字前面用一个“娇”字,是十分贴切的。那么,阿娇妒谁呢?当然是新宠卫子夫(卫青的姐姐)了。“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阿娇被遣入长门后,每晚都等着刘彻的到来,可是,每次定好的临幸,一次次失约了。她独坐在清冷寂寞的长门宫里,艰难地忍受着漫漫长夜!一个“愁”字,凝聚了阿娇多少辛酸!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出生高贵的阿娇当然不会屈服。史书曾有记载: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曾以黄金百两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传到武帝手里后,武帝只对文章进行了赞许。那么,阿娇真的是以妒被废吗?问题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只是阿娇失宠之后,她的爱情也就一去不复返了。但,只。顾,眷顾。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这是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汉武帝自不必说了;那个相如得到富贵之后,也起了喜新厌旧之念。当他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后 ,也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啊,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终于有一天,司马相如要娶茂陵女子为妾了,这对文君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想当初,丈夫穷愁潦倒的时候,自己勇敢地背弃自己的名誉和家庭,投身于他,没想到,竟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当然,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一个缩影。文君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她选择了和这个负心人彻底诀绝。在那首相传是文君写的《白头吟》里,文君说:“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皑皑的白雪,皎洁的月亮,这就是我对你的一颗心,一片情哪!没想到,你现在居然生出二心,我只有和你一刀两断了这字字血,声声泪,敲击着人们的心扉!聘,娶。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这是诗人对《白头吟》内容的高度提炼,同时,也是对司马相如的严厉谴责!水的东流和西归,是地势使然。东去的水,是绝不可能再往西流的;同样,凋谢的桃花也不可能再上枝头!你既然离我而去,就不要再回头;我既然被你抛弃,决不愿和你重归于好!羞故林,指桃花羞于再上旧枝。这里喻夫妻分离后难望再合。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诗人进一步荡开笔墨,把触觉伸向自然。兔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柔,常缠绕于其他植物之上,吸取其养分而生活。故,本来。诗人说,你看看,兔丝这种无情无义的植物,风来的时候,它只能随风摇摆。可是,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当女萝枝和兔丝相遇的时候,它们却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再分离。女萝枝,一种寄生于树枝上的地衣类植物,茎呈分歧状,自树梢悬垂而下。萦,缠绕。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这既是对汉武帝和司马相如的批判,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批判。无情的野草都懂得相亲相恋,为什么人的心就不如野草呢?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女人对爱情是多么的痴心!尽管自己被抛弃,但仍守候着那个远去的破碎的美梦。那床男人睡过的席子,依旧保持原样吧;那对琥珀枕头,也好好地留在那儿吧。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旧梦重圆。一个“莫卷”,一个“且留”,流露出女主人对情感的绵绵情思。当然,“生网丝”又使她感到几分惆怅;“有梦来”又依稀是未来渺茫的希望。这种细腻而复杂的心理,被诗人刻画得丝丝入扣。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从他,任他。网丝,蜘蛛网丝。琥珀枕,用琥珀装饰的枕头。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只有现实能够令人清醒。爱情的美梦,往往被现实击得粉碎。在这个世上,不仅有负心汉,也有背情女。据《拾遗记》记载:吕尚在遇文王前,异常贫贱。他的妻子马氏因为嫌弃他,背他而去。后吕尚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封齐侯。马氏请求复婚,吕尚将一盆水泼到地上,令她收取。马氏羞惭而去。看来,爱情的美丽,来自于艰难的守候。复水,将水泼在地上。复,同“覆”。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最后,诗人为我们树立了一道爱情的丰碑。据《搜神记》记载:战国时,宋康王霸占了大夫韩凭的妻子何氏,把韩凭派到青陵台去服役。后韩凭自杀。其妻要求参加葬礼,于是趁机跳入墓中而死。宋康王将夫妻二人分别葬在青陵台的两旁。一年后,两墓上各生一树,枝叶相连,有双鸟悲鸣其上。

如果是得意忘形,何氏成为康王的女人后,说不定就将前夫忘了。但是,她没有忘记那份情意,她坚守着那份忠贞。为了显示她的清白,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一面闪光的镜子,照出了多少人丑恶的灵魂。《白头吟》一诗虽是咏古,却闪烁着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光芒!惟,只。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关注:

1、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

2、李白念家诗

3、李白赏雪杂感

4、赏雪杂感 李白

5、李白唐诗《苏台览古》原文鉴赏

6、李白《金陵城西月下吟》鉴赏

李白《蜀道难》全诗翻译与赏析 第12篇

①锦城:成都的别称。

这两句写蜀道之险、行路之难后发出的感叹前往蜀中,虽说锦城是个快乐的地方,但不如早日回家的好。因路险,隐含着蜀地别有他险,所以劝友人不如回家的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①猛虎、长蛇:比喻割据一方,不服从朝廷政令的人。一说是蜀地偏僻,多害人性命的野兽。

②吮血:吸血。

这几句是说,早上行路,要躲避路上的猛虎,晚上行路,要当心道旁的毒蛇;它们都生着锋利的牙齿,吸人之血,食人之肉,丧生在它们之口的人,多得不可数计。写蜀地环境险恶,一派阴森恐怖的景象。以此景象,唤醒人们的警觉,引起人们的警惕,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居危更应思危。认识了这些,就可以弥灾消难,避祸为福。寓意深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真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评点: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本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个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突然出现,并钻入山洞中。五个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将它拽出来,结果却将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在山下。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引经据典、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声情并茂地书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路的艰难。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又衬托了行进的艰难。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宕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片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象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挥笔指向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诗人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动容。

鉴赏:

整体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赠段七娘》全诗翻译赏析 第13篇

李白(7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赠段七娘

李白

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译文:

你就像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神,有什么办法与你亲近亲近?

李白《赠张相镐》全诗翻译赏析 第14篇

《赠张相镐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出寻阳狱后创作的一组长诗。组诗蕴含着向张镐表明心迹,欲求其用之意。

赠张相镐二首

【其一】

神器难窃弄,天狼窥紫宸。

六龙迁白日,四海暗胡尘。

昊穹降元宰,君子方经纶。

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

秀骨象山岳,英谋合鬼神。

佐汉解鸿门,生唐为后身。

拥旄秉金钺,伐鼓乘朱轮。

虎将如雷霆,总戎向东巡。

诸侯拜马首,猛士骑鲸鳞。

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

圣智不失时,建功及良辰。

丑虏安足纪,可贻帼与巾。

倒泻溟海珠,尽为入幕珍。

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

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

昔为管将鲍,中奔吴隔秦。

一生欲报主,百代思荣亲。

其事竟不就,哀哉难重陈。

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

风云激壮志,枯槁惊常伦。

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

亚夫得剧孟,敌国空无人。

扪虱对桓公,愿得论悲辛。

大块方噫气,何辞鼓青苹。

斯言倘不合,归老汉江滨。

【其二】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像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凋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

译文【其一】

社稷神器不容盗用玩弄,天狼安禄山竟然窥视天子之位。

六龙之车迁播白日,四海之内满是阴暗的胡尘。

苍天降下你张镐丞相,君子的品德,满腹经纶。

澹然养育浩然之气,青云直上掌握大政。

眉秀骨秀如山岳耸立,英才谋略惊泣鬼神。

可以与辅佐汉高祖解鸿门宴之危的张良媲美,你就是他在唐朝的化身。

仪仗威严,拥旄执金钺,鼓声隆隆,白马拉红色座驾。

虎将如雷霆之士,统帅全军向东巡战。

诸侯拜倒在你的马首之下,手下猛士如骑鲸鲵一样威风。

恩泽遍布,连鱼鸟都欢悦,令行禁止,草木又逢春。

你恰逢圣智,抓住良辰建功立业。

安禄山那小丑不足挂齿,女人一样,送他几套女人的衣服和头饰。

你的`幕僚都是明珠一样的人才,应是海里的明珠都收入你手。

有冯异献赤伏之符,有邓禹闻你的英明而来。

你此行有似解救昆阳的壮举,我们再次看到汉朝威仪。

我们曾经像管仲与鲍叔牙一样游乐,后来你在秦我在吴,两地分隔。

我一生都以报达主恩为己任,希望能光宗耀祖。

有心而其事未成就,其哀哉难以陈述。

如今卧病寄宿在松山,孤独一人,四邻空空。

战争风云激励我的壮志,但是身体枯槁,衰老之快超过常人。

听说你从天庭来,顿时目张气振,神采奕奕。

猛将亚夫得到剧孟那样的谋士,可把敌人杀得空无一人。

扪虱与齐桓公聊天就可以破敌,愿与你一起谈谈这几年来的悲辛。

大自然呼气则风起,可见于青苹之末。

如果我的言语不合你的意,我就浪迹五湖去了。

【其二】

我的本家原是陇西人,祖先为汉边将,传说是李广。

功绩谋略高盖天地,英名高飞青云之上。

艰苦百战竟然没有封侯,少壮之时颇为惆怅。

世传崆峒山的人勇猛善战,气激云霄,秋风悲壮。

英烈李广子孙遗传其勇猛,历经百代,仍然得其精神。

我十五岁观阅奇书,作赋凌驾于司马相如之上。

曾经皇上龙颜殊宠,曾经在麒麟阁遥望天子的宫殿。

晚途坎坷不平,命运蹭蹬,惨遭谗毁。

现在的情况与晋末有点类似,胡尘崩腾而起。

衣冠富豪陷于刀光剑影之中,胡虏充溢朝廷和城市。

安禄山像石勒一样窥觑神州大地,又像刘聪一样想劫持天子。

我常常在夜间抚剑吟啸,雄心不已。

我发誓要斩除害人的鲸鲵,澄清洛阳河水,

让海内六合遍洒霖雨,万物欣欣向荣,再无凋枯。

我笑挥一杯酒,自己是什么啊?竟然以天下为己任。

我也耻于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成事情,最重要的是先有良图在胸。

不要谈论灭虏的功劳,完事以后我就飘然去蓬莱仙岛。

只是像安期生一样,把玉鞋留在沧海之隅。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这两句的前两句是:“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四句的意思是,我的郡望是陇西,祖先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他功绩谋略甚大,可盖于天地,名在青云之上,但“苦战竟不侯,”岂不令人失望!李白以汉飞将军李广的后裔自任,以抬高身价,有求张镐援引之意。委婉含蓄,手法称妙。

评析:

李白在唐肃宗至德二载永王璘失败后,自丹阳南奔,辗转至彭泽,不久即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得到崔涣和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间卧病宿松(今安徽宿松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张镐当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兼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故李白称他为“张相”。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精选14篇)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第1篇明代版本静夜思⑴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举头望明月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