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肥地力范文
培肥地力范文第1篇
一、明确指导思想,落实工作责任。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惠及千家万户,是对现有耕地地力保护,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镇村社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公正、公平地做好耕地面积核查工作,保证补贴资金兑现。
二、加强宣传动员,政策家喻户晓。
我镇现有耕地16680亩,为有效保护耕地地力,促进种粮农民积极性,召开镇、村、社干部大会,宣讲政策,培训业务,各社召开社员大会,选出社员代表,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块核查面积,确保家喻户晓,面积准确。
三、掌握原则对象,按照程序工作。
2015年必须按照国家“有种有补”“无种无补”“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的原则,将补贴资金兑现到种粮农民农户。面积核查必须户申报、组核实、村复核、乡审核、县确定、直发,保证资金足额兑现。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督查。
培肥地力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以支持耕地地力保护政策为依据,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为工作主线,以提高耕地地力为基本要求,通过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引导农户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科学施肥用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耕地轮作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和质量。
二、补贴资金规模和资金来源
(一)资金规模。2020年省上安排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总额1132万元。
(二)资金来源。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统一由省上从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
三、补贴对象、范围、标准
为保护耕地资源和耕地地力,提升粮食生产潜力,实现普惠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一)补贴对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行普惠制,补贴对象原则上为县域内拥有土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2020年补贴依据以二轮承包耕地面积为主。享受补贴的农户应承担耕地保护责任,提升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积极主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坚决做到耕地不撂荒、不改变用途、地力不降低。
(二)补贴范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面积挂钩。耕地面积的核定,以二轮承包耕地面积为基础,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撂荒地、农田地膜未清理的耕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属于补贴范围。
(三)补贴标准。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按因素法进行分配,根据2020年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总额,按照各乡镇上报的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摸底面积(水浇地面积、山旱地面积)、近三年统计部门已公布的三年粮食平均产量等因素综合测算各乡镇应分配的补贴资金数额。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宣传。县农业农村局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基层干部以及社会宣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和有关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宣传到村组、到农户,让农民充分了解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同时,加强对乡镇直接参与政策宣传和操作落实相关人员的指导,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核实补贴面积。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耕地面积的终审确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提供所辖行政区域内当年实际开展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数据,并上报县农业农村局;
以村为基本单位严格实行村级补贴公示制度,每个农户的基础信息、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事项必须张榜公示,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的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七天,保留影像资料,确保公示内容与实际补贴发放情况一致。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人民政府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花名册经乡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同公示资料一并上报县农业农村局(纸质版、电子版各1份)。
(三)严格按照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为避免截留、挪用、扣款等问题,保障资金安全,2020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补贴资金发放严格按照《省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农业农村局核实各乡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花名册及公示资料,按补贴标准,在资金到位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一卡(折)通”方式将补贴资金发放到耕地承包户手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二)明确责任分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由县人民政府负总责,县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全县基础数据审核、补贴面积核定、资金兑付及监管,严格执行补贴资金专户管理制度,确保补贴资金封闭运行;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基础数据采集、补贴面积申报、核实、张榜公示、市扶贫(民生)领域监督信息平台信息的审核和录入等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分工协作、落实责任、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三)完善档案管理。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业补贴信息管理档案,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乡镇、村及时对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项目中形成的有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保存。
(四)强化监督检查。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要严格执行政策,强化补贴工作项目管理。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政策执行不力的要及时发现,督促整改。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要按照定期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补贴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到农户手中,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和骗取补贴资金等违纪问题的发生。
培肥地力范文第3篇
柳城县水稻土有3类成土母质比重较大:一是石灰岩溶质,占稻田面积44.9%;二是砂页岩溶质,占稻田面积27.9%;三是河流冲积物,占稻田面积5.6%。柳城县水田面积1.86万hm2,其中:常年种植水稻1.53万hm2,其余水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出望天田、水尾田,改种桑树、水果、蔬菜等高效型经济作物。
2 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占水田面积的69.2%;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三是种粮效益不高;四是水稻生产受春旱和秋旱影响严重,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平均每3 a水稻生产受到一次比较严重春旱和秋旱影响;五是水稻生产施用有机肥不足,土壤培肥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有机肥的肥源较少,商品有机肥成本高,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很少,基本上是施用化肥,长此耕作土壤肥力难以改善;六是稻田冬种绿肥面积不大。
3 水稻田地力评价方法
笔者针对性地调查了柳城县水稻种植的分布和生产情况,对当地的耕作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统计分析和取样化验分析,以掌握柳城县水稻种植区域耕地的地力情况。
评价因子隶属函数的确定,主要包括戒上型(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耕层厚度)、峰型(p H)和概念型(成土母质、土壤质地、障碍类型、排涝能力和灌溉能力)。
利用柳城县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对全县耕地进行生产潜力评价,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地力综合指数,按照累计曲线法进行分级,共将全县稻田分成六类:一类地:0.79145~0.90231;二类地:0.75074~0.79144;三类地:0.70302~0.75073;四类地:0.65603~0.70301;五类地:0.60700~0.65602;六类地:0.49032~0.60699。
4 稻田地力评价结果
4.1 稻田地力等级
从表2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以中产田为主中产田(三级地、四级地)面积为1059.1hm2,占水田面积的56.91%,高产田(一级地、二级地)水田高产田面积为5722.4hm2,占水田面积的30.75%,低产田(五级地、六级地)面积为2295.4hm2,占水田面积的12.33%。
4.2 稻田有机质含量概况
从表3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属丰富水平,较耕地土壤总体水平高。
(注:表1中的组合权重即为各评价指标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
4.3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概况
从表4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有效磷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
4.4 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
从表5可以看出,柳城县稻田速效钾含量偏低。
3.5水田酸碱度
从表6可以看出,柳城县水田大部分属中性至微酸性。
5 对策建议
5.1 做好中低产田利用改造
5.1.1 因土壤障碍因素造成的中低产田
冷浸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主要有两个:第一,增设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第二,进行耕制改革,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和半旱式栽培。渗漏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进行客土改良,沿河实行水旱轮作增种绿肥或蔬菜进行配方施肥等技术。黏、酸、瘦类中低产田的改造途径:进行客土改良,有针对性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或栽种绿肥。
5.1.2 栽培技术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
秧母田主要是秧苗期拉长秧苗营养不良,幼穗分化期短、穗小粒少,其改造途径为: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早播早插。因过度耕作而造成的低产田主要是过去对土壤掠夺式的利用,使土壤供养不足、土质下降、产量低下,其改造途径为:冬季种植绿肥培肥土壤。望天田是常年靠天下雨灌溉造成水稻因干旱减产,其改造途径为:有条件的地区可解决水源及时灌溉,无条件的改走旱路,改栽甘蔗、果树、桑树等作物。因施肥不当造成低产田,长期单一的施用磷肥等,有机肥施用少,掠夺式的栽培方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桔,土壤结构变差。改造途径:增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hm2
单位:亩
单位:hm2
5.2 综合改造配套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关键是走综合改造的路子,要抓好工程措施修排水沟,生物措施优化种植结构、改进栽培技术、化学措施推广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优质复合肥等。此外,还要修建和改造排灌渠道,保证水源、排洪防冲、防治串灌;利用综合增产技术,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早晚稻品种合理搭配,立足抗灾、早播早栽,使水稻分蘖早,成穗率高,水稻扬花安全,避开了严重的高温伏旱及寒露风天气;同时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增施有机肥,看苗追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提高稻田生产能力;实行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增加稻米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摘要:柳城县开展稻田地力评价,查清稻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障碍因素、土壤质量状况等,并找出了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地力障碍因素,提出稻田改良的具体措施,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和科学施肥等提供科学依据。
培肥地力范文第4篇
1.1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沃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 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就越肥沃。根据珠海市1860个耕层土样的调查, 珠海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6.2~49.6 g/kg, 平均为29.7 g/kg。
1.2 土壤氮素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对珠海市耕地土壤耕层全氮含量 (Y) 与有机质含量 (X) 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见图1, 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系数为0.7438, 自由度为1 860, 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 全氮含量相应增加。
1.3 土壤碱解氮
碱解氮含量能反映土壤氮素的供应强度[1]。对本市1859个耕层土样的调查, 珠海市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范围在15.18~397.56 mg/kg之间, 平均为127.34 mg/kg。
1.4 土壤钾素
根据第2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一、二、三、四级, 分别占总样点的25.59%、15.38%、21.56%和27.10%, 表明速效钾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其中, 红旗镇、井岸镇等地区的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 平沙镇、乾务镇和白蕉镇等次之, 斗门镇和莲洲镇较低。
2 耕地土壤属性变化及成因
2.1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降低
通过对珠海市第2次土壤普查与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第2次土壤普查水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8 g/kg, 全氮平均含量为1.76 g/kg。而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为: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0 g/kg, 全氮平均含量为1.65 g/kg。可见, 珠海市水田经过近30年的耕作,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 全氮含量降低。其水田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2.2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
第2次土壤普查水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4 mg/kg, 属于三级水平;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36.9 mg/kg, 属于二级水平。第2次土壤普查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8 mg/kg, 属于三级水平;本次耕地地力调查结果耕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6 mg/kg, 属于三级水平。
3 对策和措施
3.1 完善机制, 领导重视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发展农业, 首先应该搞好耕地培肥工作, 这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地力建设工作摆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将地力建设列为政府主要领导的工作责任, 建立长效机制[2]。另外, 各级农业部门还要加强科学施肥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 控制化肥量, 多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中含有的养分齐全, 比例平衡, 施用有机肥可以大大缓解农田的养分失衡状况, 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保肥能力。在当前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业生产中, 须努力实施“沃土工程”, 进一步抓好有机肥施用, 因地制宜, 把有机肥投入的重点放在禽、畜粪便的利用和秸秆还田方面。施用方式上, 有机肥主要作为基肥, 可施用土杂肥或者饼肥, 翻耕后下水前施用人畜粪肥[3]。
3.3 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积极利用地力调查结果和作物的需肥特性, 生产适合珠海市农业生产的作物专用复混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耕地养分含量利用类型和地域差异明显, 而现有作物专用肥生产主要考虑作物的营养特性, 而很少考虑土壤养分资源的地域性。因此, 应引导肥料厂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由生产通用型复混肥发展到专用型、系列型配方肥, 真正实现因土、因作物、因生育期、因肥效施肥。
摘要:通过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 对珠海市耕地土壤p 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性氮等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测试, 了解标准耕地土壤肥力现状, 将检测结果和与第2次土壤普查的情况进行对比, 分析其变化原因,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壤培肥及改良措施。
关键词:耕地,养分含量,改良,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安世, 谭秀芳, 王广寿, 等.珠江三角洲高产水稻土几种理化性质及其培肥措施的研究[J].土壤通报, 1982 (1) :14-17.
[2] 袁世玖, 欧浩明.英德市桑田土壤肥力现状及改良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4) :94-99.
培肥地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