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精选12篇)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1篇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一章:可靠性概论(3h)

一、可靠性简史 1.1可靠性概念的提出 1.2可靠性理论奠基文件 1.3可靠性理论的发展 1.4可靠性理论在中国

二、概念与术语 2.1可靠性与可靠度 2.2失效与故障 2.3维修性

2.4保障性、可信性、可用性 2.5可靠性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三、可靠性常用特征参数 3.1可靠度及可靠度函数 3.2累积故障概率 3.3故障密度函数 3.4故障率函数 3.5寿命特征参数 3.6浴盆曲线

四、可靠性理论方法简介 4.1可靠性理论框架 4.2可靠性工程内容 4.3可靠性设计 4.4可靠性分析 4.5可靠性试验 4.6可靠性生产制造 4.7可靠性保障维护 4.8可靠性管理

第二章:可靠性系统与可靠性模型(1h)

一、系统与产品 1.1产品系统 1.2系统功能结构 1.3一般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二、系统可靠性模型 2.1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2并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3混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2.4实例

三、系统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3.1系统可靠性分配概念 3.2常用分配方法 3.3系统可靠性预计概念 3.4可靠性预计分类 第三章:可靠性设计(1h)

一、可靠性设计基本程序

二、可靠性设计准则

三、电子系统可靠性设计 3.1元器件选用与控制 3.2电路与系统可靠性设计

四、机械结构可靠性设计 4.1机械结构的一般特性 4.2应力与强度分布 4.3安全系数与可靠性 5.维修性设计

第四章:失效模式、后果及危害分析(1h)

一、概述

1.1FMECA包含两部分 1.2发展过程 1.3现状

二、系统/产品失效模式 2.1失效模式 2.2典型的失效机理 2.3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 2.4常用失效分析技术

三、FMEA分析技术 3.1FMEA涵义 3.2失效分析技术 3.3FMEA特点 3.4分析对象、范围 3.5目的、作用

四、计划与输入 4.1FMECA计划 4.2FMECA的输入

五、FMECA的一般工作程序 5.1定义产品 5.2建立方框图 5.3确定最低约定层次 5.4 FMEA分析表 5.5 CA分析 5.6 风险评估 5.7 改进措施/优化

六、FMEA应用与案例

可靠性工程(下)可靠性试验

第一讲 环境应力筛选(2h)1.0 ESS 概述

2.0 ESS 原理

3.0 ESS 常用方法

4.0 ESS 实施

5.0 ESS 应用与发展 第二讲 可靠性增长(1.5 h)1.0 概述

2.0 可靠性增长试验

3.0 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实施

4.0 非电子产品可靠性增长试验

5.0 实例

第三讲 可靠性验证(1 h)1.0 概述

2.0 可靠性验证方法

3.0 可靠性验证实施 第四讲 可靠性评定(1 h)1.0 可靠性评定概述

2.0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定

3.0 系统产品可靠性评定

4.0 单元产品可靠性评估实例 第五讲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0.5 h)1.0 概述

2.0 维修性验证与评定内容

3.0维修性验证与评定的一般程序

4.0维修性验证与评定注意事项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2篇

注意:总分150分,理论力学部分占40%,材料力学部分占60%。

第一部分

理论力学大纲

静力学

1、几何静力学(第1-3章)

基本内容: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受力分析,力系简化的基本方法和有关力学量的基本计算,平衡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问题,桁架内力的计算,平衡结构的静定性问题。

基本要求:深入理解静力学中有关的公理,熟练掌握刚体(刚体系)的受力分析,力系简化的基本方法和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量的计算,能够确定给定力系作用下独立平衡方程的数目,能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刚体(刚体系)的平衡问题。能够分析研究考虑摩擦时刚体或刚体系的平衡问题以及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问题。

2、分析静力学(第4章)

基本内容:各种力(重力、弹性力、有势力、摩擦力、合力、等效力系)的功,约束及其分类、广义坐标和自由度、虚位移与虚功、理想约束、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有势力作用下质点系平衡位置的稳定性。

基本要求:熟练计算各种力的功,能够确定系统的约束类型,确定系统的自由度和广义坐标,理解虚位移的基本概念,会判断约束是否是理想约束;能够熟练应用虚位移原理求解质点系平衡问题;会判断有势力作用下质点系平衡位置的稳定性。动力学

1、质点动力学(第五章)

基本内容:质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的各种表示方法(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以及有关基本量的计算,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点的复合运动(三种运动分析、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

新祥旭www.xxxedu.net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质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有关基本量的计算,能够熟练建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对于简单的运动微分方程能够求解。熟练应用点的复合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点的复合运动(速度和加速度)问题,能够在非惯性参考系下建立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具有对质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初步能力。

2、质点系动力学(第六章)

基本内容: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变质量质点动力学方程、动量矩定理(包括对固定点、动点和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其有关基本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熟练应用上述三个定理研究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包括建立动力学方程,对简单的动力学方程能够求解,能够对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作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刚体动力学

(一)(第七章)

基本内容:(1)平面运动刚体的运动学,包括刚体的运动方程、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几种基本计算方法(基点法、投影法和瞬心法)。(2)平面运动刚体的动力学,包括刚体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以及碰撞问题。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研究刚体平面运动的基本方法,能建立其运动方程,求解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求解平面运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能够建立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对于简单的方程能够求解。能够应用动力学普遍定理研究刚体系平面运动的动力学问题(包括碰撞问题)。

4、动静法(第八章)

基本内容:惯性力,惯性积与惯量主轴,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定轴转动刚体轴承动反力,静平衡和动平衡。

基本要求:掌握惯性力的概念和惯性力系简化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动静法研究质点和刚体或刚体系的动力学问题。掌握与静平衡和动平衡有关的基本概念,能够判断动平衡和静平衡。

5、拉格朗日方程(第九章)

基本内容:动力学普遍定理,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广义动量积分和广义能量积分),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

基本要求:了解动力学普遍方程的基本原理,能应用该方程求解有关的动力学问题;了解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质点系的动力学方程;掌握拉格

新祥旭www.xxxedu.net

朗日方程首次积分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能求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了解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

6、刚体动力学

(二)(第十章)

基本内容:刚体定点运动的运动方程、欧拉角、有限位移和无限小位移,位移定理,定点运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定点运动刚体的动量矩,欧拉动力学方程,陀螺近似理论,一般运动刚体的运动方程,一般运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刚体一般运动动力学方程。

基本要求:掌握定点运动刚体运动方程的表示方法,了解位移定理,能熟练计算定点运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及其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能计算定点运动刚体的动量矩,了解欧拉动力学方程,能应用陀螺近似理论研究有关的动力学问题,了解刚体一般运动的运动方程的表示方法、一般运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刚体一般运动动力学方程建立方法。

7、机械振动基础(第十一章)

基本内容: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和强迫振动,二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弹性体(弦)的振动,非线性振动概念。

基本要求:掌握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有关概念、基本方法和有关基本量的计算,能建立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对简单的方程能够求解,了解二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弦振动和非线性振动的有关概念和现象。

第二部分 材料力学大纲

材料力学是高等工科学校航空、机械、土木等本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基本概念、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轴向拉压变形、扭转、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应变分析、复杂应力状态强度问题、压杆稳定问题、能量法、静不定问题分析、疲劳基本概念等。

1.绪论

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内力

截面法

应力概念

应变概念

切应力互等定理

胡克定律

剪切虎克定律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2.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应力 圣维南原理 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新祥旭www.xxxedu.net

材料(低碳钢与铸铁)在常温、静荷下的拉、压力学性能 3.拉压杆的变形

拉压杆的变形与叠加原理

桁架的节点位移

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

简单装配应力与热应力

4.扭转

圆管扭转剪应力

薄壁圆管扭转剪应力

极惯性矩与抗扭截面模量

扭转强度条件。

圆轴扭转变形

扭转刚度条件

简单扭转静不定问题。

闭口薄壁杆的自由扭转

5.附录 截面几何性质

静矩

惯性矩

惯性半径

主形心轴和主形心惯性矩

简单截面惯性矩计算

移轴公式

组合截面的惯性矩计算。

6.弯曲应力

梁的计算简图

剪力、弯矩方程和剪力、弯矩图

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

刚架和圆弧曲杆的内力图。

对称截面梁的弯曲正应力

弯曲强度条件

7.弯曲变形

梁的挠度与转角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计算梁变形的叠加法

简单静不定梁

梁的刚度条件与合理刚度设计。

8.应力状态分析

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下应力、应变分析

应力圆

应力与应变转轴公式

主应力和主平面概念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应力

广义虎克定律

E、G、关系。

9.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

强度理论概念

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的应用

弯扭拉(压)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薄壁圆筒强度计算。

10.能量法

外力功与应变能的一般表达式

功的互等定理

位移互等定理 卡氏第二定理

单位载荷法

冲击应力和位移。

11.静不定问题分析

用力法分析静不定问题(内静不定问题和外静不定问题)

对称与反对称静不定问题分析。

12.压杆稳定问题

压杆稳定性概念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

两端非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长度系数与柔度

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

中柔度杆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

临界应力总图

压杆稳定性计算(与强度问题结合)。

13.疲劳强度问题概念

新祥旭www.xxxedu.net

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

应力比

S-N曲线

持久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3篇

近20多年来, 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 通过适当的隔震或减震措施, 在地震特别是大震作用下, 结构的地震反应可大大降低, 从而能有效地抵御地震的灾害。

隔震的基本思想是将整个建筑物或其局部搂层坐落在隔震层上, 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来吸收能量, 控制上部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和隔震部位的变形, 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隔震层都是布置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的, 因而被称为“基础隔震”。基础隔震装置有多种, 技术比较成熟, 并已在国内外广泛推广的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 它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施工与安装方便等特点, 而且已有多项工程在实际地震中得到考验。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中, 甘武都区北山邮政职工住宅隔震工程显示了较好的减震, 进一步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应用。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结合《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介绍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分析、设计方法, 最后给出了一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 结果表明:在地震区,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 基础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以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其隔震效果与结构的高度和体型、结构的刚度与变形情况、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因而, 在采用基础隔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①隔震技术对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比较有效, 对高层建筑的效果不大。隔震经验表明, 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s的建筑采用隔震方案效果最佳;②根据橡胶隔震支座抗拉性能差的特点, 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 结构的变形特点符合剪切变形为主的要求, 即高度不超过40m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的结构, 以利于结构的整体稳定;③选用隔震方案时, 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 并应选用稳定好的基础类型;④为保证隔震结构具有可靠的抗倾覆能力, 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3 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是在上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而形成的结构体系, 它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隔震层由隔震器、阻尼器、地基微振动和风反应控制装置以及安全保险构造等部分构成。

3.1 设计要点

1) 上部结构设计:除地震作用外的荷载, 计算同非隔震结构;对于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为非隔震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和水平减震系数的乘积。一般情况下, 水平向减震系数应通过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最大层剪力的比值按规范确定, 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的层剪力计算, 宜采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取值不宜低于0.25, 且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2) 隔震层设计应根据预期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 选择适当的隔震支座 (含阻尼器) 以及为抵抗地基微震动与风荷载提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隔震层。

3) 下部结构设计: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对上部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应务必使该部分结构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因此, 隔震层以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进行验算。

4) 基础设计:隔震建筑地基基础的验算和地基处理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进行, 并需考虑罕遇地震下橡胶隔震垫大的水平位引起的竖向荷载偏心。

3.2 基础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法

1) 分析模型

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可依照不同的目的从简单到详细分阶段设定。 (1) 单质点模型:假定上部结构为刚体, 由此可计算水平地面运动下的隔震层的反应; (2) 多质点模型:将隔震层作为第一层, 同时将上部结构各层质点化, 据此可求出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各层的反应; (3) 扭转振动模型:把结构各层假定为刚性板, 考虑两个水平方向线位移U、V和角位移QZ, 据此可求出扭转振动及两个水平向荷载的反应; (4) 空间模型:将结构整体作为空间结构处理, 除U、V和QZ外, 还考虑柱的上下移动, 根据此隔震器部分凸起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 隔震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时, 计算模型一般采用多质点模型, 上部结构可采用线弹性模型。对于层数多、高度比较大的框架结构, 也可考虑双线性恢复力模型, 隔震层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线弹性或双线性恢复力模型。

2) 输入地震动

对于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以下3种地震波可以作为选择对象。①具有代表性的波:如过去一直用于结构设计的EI CENTRO波、TAFT波等;②长周期占主导的的地震记录地震波, 因为, 基础隔震结构的固有周期较长, 选择含有较长周期成分的地震波很必要;③考虑了场地特点的地震波, 如过去曾在施工现场附近观测到的记录地震波, 或者考虑了场地地基振动特性的人工地震波。

3) 分析法

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时, 一般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 而且较多采用逐步积分法。目前, 较为常用的是线性加速度法、Wilson-θ法和Newmark-β法。

3.3 隔震层的设计与验算

1) 隔震层的布置

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宜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一致, 平面布置应力求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 间距不宜过大。

2) 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计验算

隔震支座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平均压力设计值不应超过规范的限值,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不宜出现拉力。

3) 隔震支座水平剪力计算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震支座的水平刚度进行分配。

4) 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水平位移验算

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ui[ui] ui=βiuc

式中:ui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

[ui]第个隔震支座水平位移限制值, 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橡胶总厚度的3.0倍二者中的较小值;

uc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时的水平位移;

βi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

4 算例

4.1 工程概况

建筑平面呈“∏”形, 南北两栋为宿舍楼 (对称) , 地下一层, 地上主体七层, 局部八层;中间部分为门厅, 地上两层, 宿舍楼采用隔震, 门厅不隔震。上部结构为全现浇框架结构。设防烈度8°, 场地类别为Ⅱ类,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场地特征周期Tg=0.4s。

4.2 隔震目标

上部结构的水平向地震作用减小。在可能产生的罕遇地震的情况下, 降低构件及主体结构发生塑性损伤的概率, 使结构的地震反应仍能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确保结构物及人员安全。

4.3 隔震支座布置与选型

隔震支座设置在地下室顶部, 将上部结构与基础隔开, 每根框架柱下设隔震支座, 隔震支座应放在地下室柱顶, 其形心应与地下室的截面形心、承台截面形心及上柱的截面形心重合, 不同型号的隔震支座顶面标高相同。隔震支座型号及数量见表1。

4.4 计算分析

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 按层间剪切模型将隔震层作为第一个质点, 同时将上部各层质点化, 计算时考虑结构的非比例阻尼性质, 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G2, G3, G9上部各质点 (楼层) 重力荷载代表值;K2, K3, K9上部各楼层水平刚度;K1隔震层水平刚度;G1隔震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ξea隔震层等效阻尼比;ξ上部结构的阻尼比, 取0.05。

按规范要求, 对该建筑选用不少于二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 分别选取El-Centro波、Kobe波、Northridge波、Taft波和本所拟合的人工模拟地震波1, 对该工程进行了分析, 加速度峰值取为:多遇70.0cm/s2, 罕遇400cm/s2, 对结构分别进行不隔震、隔震小震、隔震大震情况下的计算。

(1) 结构基本周期, 见表2

(2) 隔震支座压应力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隔震支座的压力设计值由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求得。其中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0.2W, 即取20%的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得各隔震支座最大压应力均小于设计压应力。

(3) 层间剪力比与水平向减震系数

根据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 得南楼、北楼在各条波作用下的层间剪力比, 见表3, 最终根据平均后的最大层间剪力比, 得水平向减震系数, 见表4。

4.5 罕遇地震时隔震支座验算

1) 水平剪力和最大水平位移

在两个主轴方向,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如表5所示, 分别考虑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的扭转后, 计算得隔震支座的最大水平位移如表6所示。各支座均满足位移限制要求。

2) 拉应力

在罕遇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与上部结构重力的共同作用下, 验算得所有隔震支座上均为压力。各隔震支座均未出现拉应力。

从本工程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隔震层在多遇地震下和罕遇地震下的位移满足要求, 隔震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降低,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为0.50.16=0.08, 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大大减少。抗震措施按规范要求进行, 高度>20m的框架, 抗震等级为二级。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地震区, “隔震”结构体系替代“抗震”结构体系, 使结构在地震中的水平变形, 从传统结构的“放大晃动型”变为隔震结构的“整体平动型”, 从激烈的由下到上不断放大的晃动变为只作长周期的缓慢的整体水平平动, 从较大的变位变为只有很小的层间变位, 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隔开, 明显降低了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同时通过对结构的基础隔震性能的研究和实践, 深刻的体会到隔震技术在工程领域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 同时, 隔震设计技术已经正式列入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 这对隔震技术的付诸实践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对我国的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和工程防震减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 论述了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给出了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实例, 结果表明, 在地震区, 隔震结构与传统抗震结构相比,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基础隔震,叠层橡胶支座,非比例阻尼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规范[S].

[2]CECS 126:2001.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S].

[3]R.I.Sk inner, W.H.Rob inson, G.H.M cVerry, 谢礼立, 周雍念, 赵兴全.工程隔震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

[4]杜永峰, 党育, 李慧.基于非比例阻尼模型的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软件[J].建筑结构, 2004 (6) .

[5]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6]李爱群, 高振世.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4篇

【摘要】针对大学院校中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本文旨在强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学教学。应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类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整体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 ; 工程数学基础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O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32-01

“工程数学基础”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值计算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求解几类数学问题,比如:线性与非线性方程组、插值问题、最佳平方逼近问题和曲线拟合问题、积分方程以及常微分方程等等各类问题,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数值计算方法。近年來,各个工科院校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仍显示出水平不一,数学基础差距尤其明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进度的要求,很难同时适合各种类型学生的具体情况,形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感觉该课程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感觉学习困难的现象,从而造成不太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情况。由此,在工程数学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而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也可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一、分类教学的理论根据和意义

分类教学法是一种面向全体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参照相关专业的标准和要求,提出不同相应的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目前,在各个高等院校中,有关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班级式课堂教学,一个班级一般可容纳有一百多或两百位学生。传统的班级式课堂教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面对一百多或两百位学生的大集体,传授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讲解内容的详略深浅程度是一样的、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是同步的。然而,学生之间接受知识能力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便于照顾所有学生的个别差异,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们各自的不同要求。分类教学法着眼点就是以学生为本,将因材施教原则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把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但值得注意的是,分类教学法并不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成不同类别,降低要求,而是依据最优化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使学生吸收到最大限度的数学信息量,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分类教学法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类教学法的理论分析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主要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如何划分学生层次是分类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基础。把学生分层次应遵循需求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结合学生们的爱好和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水平测试以及个性测试等方式,考查学生研究专业所需求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检测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知识水平。根据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将学生合理分类和分班。当然,在学生进行分类之前,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分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根据学生的类型和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专业需求,教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内容。

3.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学生进行分类之后,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需求数学知识不一样,教学要求也就不一样,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不同的检验测试和评价等等。此外,因“层”而教也是实施分类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分类讨论和答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工程数学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理应遵循“学生是主题,教师是主导,理解和提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讲解数学知识的理解。

4.根据学生类别和层次进行分类测试和分类评价

分类测试和分类评价是衡量分类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进行分类测试,所有学生一张考试试卷,这样往往给那些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好以及专业需求数学知识比较少的一些学生会造成很大心理压力,以至于在后面的科学研究道路上产生不好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以及帮助,对各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测试和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模式,评价各种类型的学生自身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对学生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和帮助,使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有进取心,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起到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对于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传统数学基础课程的教育一般都是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要求以及统一目标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学的。然而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兼顾到所有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结构的差异,反而限制了人才的培养效益,进而可使各类学生不能得到最大、最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分类教学正好是因材施教,应对学生差异,走出困惑,提高教育效益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结果,也正好使各类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在当今高校教育新的形势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理应有新的突破,打破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实施分类教学,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切实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分层教学法会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只要全体同仁改变教育观念,学生在认识层次上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谢智勇.高校课堂中如何应用分类教学法[J].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14[5].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5篇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在深刻领会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为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建造师而言,鉴于前面提到过的原因,并不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核算的的基本技能。而只是要求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建造师考试大纲中凡会计或财务实际操作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有些内容,比如会计报表,在工程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但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需具备相当的会计基础,即使是专业会计人员,不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也很难做好一张会计报表。正因如此,会计报表虽然很重要,但按本次考试大纲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会计报表的种类、作用、结构和内容的一般性了解上。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6篇

-综合教学楼

基 础 验 收 评 估 报 告

甘肃汇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0日

西峰区回民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附属用房工程

-综合教学楼基础验收评估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

西峰区回民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附属用房工程由庆阳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庆阳富雄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甘肃汇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本工程与2015年5月10日已完成综合教学楼基础分项工程,具备验收条件。

一、工程概况:

西峰区回民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附属用房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总建筑面积为4233㎡,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其中,综合教学用楼为桩基础,采用机械钻孔扩底灌注桩,井桩平均长约16m,进入持力层约2.4m;全基础共有井桩81柱,采用圆形和椭圆型两种截面,6种桩型号,桩身直径为800-1000mm,桩扩底端直径1700-2500mm;桩孔挖至设计标高后,在桩底布置3眼探孔,探深3m,若无异样,用3:7灰土回填;桩钢筋采用HRB400(三级)钢,混泥土强度为C30。

二、质量监理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理人员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查工作,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检查验收。严格执行工程报验制度,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并落实自检、互检、交接检等专项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重要和关键施工环节进行了事前指导,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施工组织;对不符合设计要求、强制性条文规定、规范规定的部位,督促施工单位认真整改,消除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安全监理情况:

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上报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技术。对不合格机械设备及时指出,或发出书面监理通知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四、监理职责和履行情况:

1、建立了详细的监理日志、旁站记录,协调、指导、落实工程质量的实施。

2、定期、不定期向监理公司和业主汇报有关工程情况。

五、验收结论:

根据施工单位的自检评定情况和我监理项目部对施工过程的控制记录,我监理项目部认为西峰区回民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附属用房工程-综合教学楼基础分项工程符合验收条件,同意验收。

甘肃汇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7篇

1Z102000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掌握33条,熟悉11条,了解6条)

☆1Z102010掌握会计报表的构成及结构

1Z102011会计报表及其构成

1Z10201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1Z102013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

☆1Z102020掌握资产的特征及其分类

1Z102021资产及其特征

1Z102022资产的分类

☆1Z102030掌握流动资产核算的内容

1Z102031货币资金的核算

1Z102032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核算

1Z102033存货的核算

☆1Z102040掌握固定资产核算的内容

1Z102041固定资产及其特征

1Z102042固定资产的分类

1Z102043固定资产折旧及其计算方法

☆1Z102050掌握负债核算的内容

1Z102051流动负债的核算

1Z102052长期负债的核算

☆1Z102060掌握所有者权益核算的内容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1Z102061实收资本的核算

1Z102062资本公积的核算

1Z102063盈余公积的核算

1Z102064未分配利润的核算

☆1Z102070掌握工程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期间费用核算的内容

1Z102071费用及其分类

1Z102072工程成本及其核算的内容

1Z102073工程成本核算的对象

1Z102074工程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1Z102075工程成本核算的程序

1Z102076期间费用核算的内容

☆1Z102080掌握营业收入核算的内容

1Z102081营业收入及其分类

1Z102082营业收入的确认

☆1Z102090掌握利润核算的内容

1Z102091利润的构成 1Z102092利润分配

☆1Z102100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1Z102101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Z102102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1Z102110掌握基本的筹资方法和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1Z102111短期银行借款

1Z102112商业信用筹资

1Z102113长期借款筹资

1Z102114资金成本的计算方法

◇1Z102120熟悉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1Z102121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1Z102122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1Z102123项目决策控制

1Z102124概预算控制

1Z102125价款支付控制

1Z102126竣工决算控制

1Z102127监督检查

◇1Z102130熟悉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Z102131盈利能力分析

1Z102132营运能力分析

1Z102133偿债能力分析

1Z102134发展能力分析

◇1Z102140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

1Z102141会计的职能

1Z102142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1Z102143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1Z102144借贷记账法

1Z102145会计凭证

1Z102146会计账簿

编委点评:

关于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大纲编写的说明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无论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还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它历史都远比工程管理悠久。但这不并构成要在注册建造师考试中,将会计这门课程纳入考试大纲的理由。有人认为,会计学的知识是一门专业知识,与建造师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没有必要将会计的内容放到建造师的考试大纲中来。但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讨论,我们仍然在大纲中安排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其原因在于工程管理自身正由过去的施工过程的管理逐步转向全过程的管理。仅仅具备施工管理的经验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程管理对一名高级工程管理人员所提出的要求。所谓全过程的管理包括了项目的策划、投资与融资,施工过程的监控、工程成本的控制、乃至投资的回收等等。面对这样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知识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了。这一点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工程管理的实践中都已得到证实。当然,要求建造师掌握一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并不等于要把他们训练成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这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要求一级建造师掌握必要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是为了便于在工程全过程管理的中具备必要的沟通与协调的基础。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点击【一级建造师学习资料】或打开http:///category/jzs1?wenkuwd,注册开森学(学尔森在线学习的平台)账号,免费领取学习大礼包,包含:①精选考点完整版 ②教材变化剖析 ③真题答案及解析 ④全套试听视频 ⑤复习记忆法 ⑥入门基础课程 ⑦考情分析课 ⑧应考指南直播课 ⑨通过率分析课 ⑩备考计划视频 对于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在深刻领会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能,为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建造师而言,鉴于前面提到过的原因,并不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核算的的基本技能。而只是要求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其中,也包括一部分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建造师考试大纲中凡会计或财务实际操作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有些内容,比如会计报表,在工程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但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需具备相当的会计基础,即使是专业会计人员,不经过若干年的实践,也很难做好一张会计报表。正因如此,会计报表虽然很重要,但按本次考试大纲的要求,也仅限于对会计报表的种类、作用、结构和内容的一般性了解上。

此外,在会计与财务管理领域中,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如有关合并报表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本大纲中也没有涉及。而一些在实际工程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会计控制、银行保函业务等,即使在一般的会计学基础和财务基础的课程中都没有提及,但根据专家的意见,也纳入了本次大纲的范围。但所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大纲及指导书提及的范围。

一建热点问题:2018年一级建造师改革一级建造师取消行政审批一建改革浅析

编辑推荐;;;;;;2018年一级建造师报名专题全方位解读报考条件证书注册

考试简介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试教材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8篇

在我国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 可供水利水利工程建设的适合地基却相对不足, 因此, 为了在水利工程地基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建设水利工程项目, 通过采用灌浆技术来加强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基础, 使得大坝坝体的强度与防渗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从而能够达到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性能指标。同时, 在修建水利项目工程中采用灌浆技术来对大坝进行加固防渗处理是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准的, 由于对水利项目进行灌浆加固作业无法直观的观看到灌浆效果, 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灌浆技术施工人员需要在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之下进行灌浆作业, 整个灌浆过程需要符合规范, 避免因施工不当而导致影响灌浆效果。

1 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岩溶地形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形地貌, 在此类地形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难度较大, 由于岩石具有可溶性, 因此需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基础灌浆操作, 对工程项目的地基进行加固防渗。对于岩溶发育地段的灌浆作业需要参考过往同类工程的实践和灌浆试验的结果进行, 对于岩溶地段的灌浆需要根据填充物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总体来说, 使用填充物进行施工要比无填充物施工的难度较高。采用有填充物的灌浆的方式进行岩溶地段的水利工程的加固多使用的是不冲洗高压水泥灌浆, 此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较高的灌浆压力来达到挤压填充物使其挤压紧密的目的, 较高的灌浆压力可以使得浆液能够尽可能的灌入到岩溶地形中的地下缝隙中, 从而达到使浆液更好的形成加固层的目的, 提高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可抗渗透性, 同时, 较高的灌浆压力能够使水泥以条带状向土体渗透, 从而在水利工程的基层土壤中形成网格状的包裹, 极大的增强了水利工程坝体基础的稳定性。如果在岩溶地段采用高压旋喷灌浆的技术进行施工, 则需要使用钻机把带有特殊喷嘴的灌浆管钻进至土层的预定位置, 而后使用高压脉冲泵将灌浆浆液通过钻杆下的喷射口, 来向喷嘴周边喷入高速高压的浆液, 高速高压的浆液将会破坏喷嘴周边的土壤结构, 流动的浆液会与冲刷下的土壤进行充分的拌合, 待到水泥浆液与土壤结合固化后即可在地下土层中形成一种直径较为均匀且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圆柱体, 从而完成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加固防渗处理。基础灌浆技术应用于浅层含泥岩溶中时, 首先需要将填充物挖出, 而后再将水泥填充物进行回填, 最后再进行相应的灌浆处理。

当岩溶的埋藏超过50米时, 一般的的灌浆技术无法达到如此深度, 则可以采用在岩溶周围进行灌浆的方式, 使得岩溶中的填充物在灌浆水泥的作用之下逐步完成挤压并最终完成固化, 最后在岩溶的溶洞位置按照逐序加压灌浆使得灌浆紧密的原则进行水利工程的钻孔灌浆作业。

2 在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中遇到的大吸浆量的情况

一般来说, 在进行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的过程中只需采用向钻孔灌浆1-3个小时就能完成对于基础缝隙的浆液灌注。但是在一些水利工程基础中含有较大的缝隙导致一般的灌浆量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 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则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造成灌浆时需要大量的浆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中基础部分具有较为特殊的地层结构, 使得灌注的浆液会沿着基础中某一特定的通道溢出或者是流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灌浆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限流措施, 对于灌浆过程中的浆液的流速进行一定的限制, 从而降低浆液在裂缝中的流动速度, 从而促使裂缝中的浆液能够尽快的完成沉积并凝固。带注入浆液的流失率有着明显的降低时, 在按照平常的浆液注入模式完成灌浆施工即可。 (2) 采用降压的处理方式, 与限流的目的相同的是采用降压的处理方式也是为了使浆液在地下能够将缝隙凝固后在继续完成平常的灌浆操作即可。 (3) 使用多次灌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多次灌浆既是间歇性的灌浆, 此种方式是以一定的灌浆数量或者是灌浆时间为准, 一旦达到所设定的限额及时停止灌浆, 待到一定的时间以后再恢复灌浆, 间隔时间的长短需要根据水力工程中的地质情况、以及工程的要求等因素进行确定。但是最长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为了完成这一特殊地质情况下的灌浆施工, 在灌浆结束时不一定需要按照设计的灌浆压力, 如果无法在设计的压力下结束灌浆, 则可以等待先期灌浆凝固一段时间以后在进行扫孔、复灌的操作。

3 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漏水的原因分析

在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后出现严重的漏水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在进行水利工程的选址过程中将项目地址选在可溶性的岩石地区, 由于此种地形极易形成喀斯特溶洞或是溶沟, 从而造成严重的漏水现象, 一般的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所以就需要采用上述的岩溶地形的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工艺进行灌浆施工。或者是采用: (1) 模袋灌浆的处理方法, 模袋是一种具有非常强强度的纺织品, 其多由尼龙等材料制成, 所以, 具有十分优秀的抗磨性能, 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模袋进行浆液的灌注, 使得浆液中的水分在与压力的情况下从模袋中渗出, 从而使得浆液中的砂石等留在袋中从而加速浆液的凝固速度。此种方式较为适合形状复杂的溶洞地形。 (2) 使用粘稠度较高的水泥冲灌砾石与粗砂, 在砾石的选择中需要选用从小到大的砾石直径。使用此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某一直径的砾石在窄缝中造成堵塞, 从而使得后续砂浆能够快速的完成封堵凝固, 从而完成基础灌浆作业。

4 完成施工后的施工质量检验

在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完成后, 施工工程的技术指导人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工序进行反复检测, 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遗漏。并对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的质量检测单位的资质进行仔细的检查, 协助建设单位确定检测单位, 同时为及时掌握处理部位或是结构的动态变化, 需要从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开始起每一天或是每一施工部位都开始及完成时都应该对水利工程基础灌浆的施工部位进行沉降的观测。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施工部位进行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时, 需要严格的按照水利工的质量要求进行观测, 以便及时的对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进行技术调整, 确保灌浆施工的质量。

5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头等大事, 而水利工程设施对于保障农业生产、抗洪抗旱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是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更是要做好对于其基础部分的施工作业, 并在完成后采用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来对水利工程进行一定的加固防渗。文章主要对水利工程基础灌浆施工工艺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并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摘要:随着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各地新的水利设施陆续上马,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灌浆技术是一种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 多用于水利工程中的大坝坝体的加固与防渗处理。由于水利工程长期处于水流的浸泡中, 使得对于水利工程中的大坝的加固与防渗尤为重要, 尤其是水利工程中的地基更是应用的重点, 这样才能使得大坝坝体具有更好的性能。文章主要对水利工程中的基础灌浆施工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加固,灌浆技术

参考文献

[1]许厚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灌浆中特殊地层的灌浆方法[J].水力发电, 2005, 9.

[2]张玉珍.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4, 23.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9篇

工程建设行业专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传统的、缺乏专业指向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为工程建设方向的学生搭建技能平台时是虚弱的,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方面是乏力的。如何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1. 课程融合的思路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工程建设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工程建设管理的知识技能等融合进来,其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深度融合工程建设管理的教学内容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及其配套的《情景实训与指导》。在教材中所用的例子绝大部分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使学生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有一个专业的氛围。融合更彻底的是《情景实训与指导》,几乎所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都是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

表1列出了课程中部分实训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展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上如何应用,引导学生作为从业人员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考虑、如何解决,打通从学到用的经络根脉,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热情。

3. 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我们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采用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情景实训与指导》中,我们虚拟了一个名为“王中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单位,其下有施工企业常设的部门如工程部等、以及针对某施工项目而设的项目部等,令学生身处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再经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训任务,设定工作情境让学生代入工作岗位角色(见表1),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还能拥有初步的工作经验和策略,学会如何工作。

4. 对课程融合的思考

将工程建设管理融合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跨界结合,需要对这两个差异非常大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管理运作都有较深的理解,还要对课程标准、实用性、教学难度等较好地把握,才能成功地进行整合。

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深度融合后的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的。学习任务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学习任务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流程要近乎实际工作情境,又需要关注学习环节的可操作性,学生要能理解,容量和难度要能适合。

工程建设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有着非常多的分支行业及工作环节,日常工作中使用办公软件的程度深浅不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就跳到深度专业应用。而且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只能由教材和教师来引领进入学习情景。因此学习任务既要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进度要求、又要满足专业性、而且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就是最重要的。经过行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发掘应用需求等等,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既与专业应用深度融合、又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适于机房环境教学的学习任务(见表1),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融合的难度控制。一是设计的学习任务以工程建设通用管理为主、尽量少涉及专业技术。在情景引导中,也是尽量淡化专业技术,或是用最显浅的方法来描述。例如项目符号和编号一节,是以《个人安全生产责任合同》为基础进行设置,而此合同的内容条款,就算学生此前从没接触,也能基本理解。又如Excel高级筛选是以抹灰质量检查为背景的,涉及的如“表面平整度偏差”等术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含义。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集中备课和培训,增强其工程建设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概念、原理和方法。比如投标文件大致是什么样的,安全文明施工是什么,之前计算机教师不用去关心这些知识,但在开展与专业相融的教学后,教师们就应该具有这个概念,如此才能在课堂上顺畅流利地教学。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10篇

如今,有计算机知识,且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人才的必备条件。本文试结合现代教学理论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提出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从教学状况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新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很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电脑课,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一直以来,学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 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任务将无法实施。

二、提出对策 中职生综合素质既包括了能力素质,也包括了知识素质。而中职教育主要是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以学生为主载的新型教学模式。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 应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取得计算机技能鉴定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 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二)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针对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 以学生为中心,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完善认知结构。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如下问题

1.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增添学生学习动力

2.使用情景教学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比如,在讲用 word 文档编排艺术小报的课程前,教师可先向同学 们展示一份已完成的艺术小报,让学生产生自己制作艺术小报的想 法。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讲解,即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

3.积极交流讨论,组织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5.使用其他方法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1)使用多媒体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 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提高。

6.注重实践,调整和完善教学任务 目前,一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注重理论 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 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专业 特色来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自编或选用合适的教材,使教 材更贴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三、实践的效果 按照改革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很多方面都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 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还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授 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符合教学内 容要求的情景。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三)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授课,老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结合,可以使班上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有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思考能 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11篇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革,改革后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 者:贺琴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关键词:教学 改进 高职教育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12篇

调查设计是一种应用很广的统计设计方法,尤其在社会医学、心理医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经常采用。每当人们获得了成百、甚至上千上万份调查问卷后,自然要问:调查问卷表中的每一项目能否反映调查意图?调查问卷表中的数据可靠性如何?随着医学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设计出可靠性大、实用性强的调查问卷表。如何从调查问卷表的数据中,提取真实的、可靠性的资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调查问卷表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方法

1、方法简介

对于一个量表作可靠性分析时,经常用Alpha(简称a)系数,也称为Cronbach系数。若一个量表有k个测量项目:X1,X2,„,Xk,它们的总得分是:Y=X1+X2+„+Xk。k个测量项目的方差依次为: 协方差阵为:,记:Coy为(X1,X2,„,Xk)协方差的平均值、Var为k个方差的平均值。则Y的可靠性系数用a系数法时其计算公式是:

如果使用标准化数据,间的相互平均数。

除了a系数外,还有裂半可靠性(Split-half-Reliabilty)系数和Guttman可靠性系数。

2、SAS程序

计算a系数的SAS程序为:data a;input no Xl-Xk;cards;

则:

其中为变量(X1,X2,„,Xk)调查问卷表数据

proc corr alpha nocorr;var Xl-Xk;rub;

如果发现某一项被删除后,a系数增加了,说明该项目与另外的项目缺乏一致性,应当把它删去后,再调过程步进行计算,直到删去任一项目后a系数下降为止。

应用实例

1、调查问卷

杨惠宁用心理卫生自评(SCL-90)调查问卷表,在武警十八支队对201名武警战士,进行过心理调查。此调查问卷表共设计了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90项。列出了有些人可能会有的问题,要求填表者仔细地阅读每一项,然后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对其有影响的实际感觉,分没有、很轻、中等、很重和严重5个等级,在5个方格中选择一格,划一个“√”。90项的具体内容见表1,省去了后面的5个方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靠性分析

调查问卷中90项,依次表示为:Xl、X2、„„、X90,经过6次调用SAS可靠性分析过程,去掉了第15、16、25、35、45、47项(即:Xl5、Xl6、X25、X35、X45和X47),最后a=0.973569,当使用标准化数据时,a=0.974102。

剩余的84项指标计算每一项与去掉该项后量表的总得分(scale)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是: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385598和0.715603之间;利用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382870和0.711113之间。剩余的84项指标计算每一项当去掉该项后的a系数。结果是:利用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时,a系数在0.932933和0.973566之间;利用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时,相关系数在0.973533和0.974066之间。

被去掉的6项分别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Xl5),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Xl6),怕单独出门(X25),旁人能知道您的私下想法(X35),做事必须反复检查(X45),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X47)。反应出战士在填写上述6项时,随意性较大,缺乏真实性。对于90项心理卫生调查表,大部分战士只对有极端心理的各项,回答不够准确。说明他们接受正面教育后,心理状况良好。

表1 心理卫生自评(SCL-90)调查问卷各项内容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精选12篇)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 第1篇可靠性工程基础及应用教学大纲第一章:可靠性概论(3h)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