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科技英语课堂教学(精选11篇)
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第1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如高分子材料、汽车、GSP定位等, 这些都有其相对应的英语表达, 所以掌握普通科技的英语表达, 已经成为国际化和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必修技能。笔者曾经从事科技英语的教学工作, 当时作为一门选修课, 在各个专业的学生中挑选组成一个教学标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粗略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
从目前的大多数教材看, 基本上以国外教材为蓝本, 在内容上有点偏和杂, 本地化程度不够。笔者认为科技英语既然是一门内容综合的现代科技的百科全书, 参与编辑的理应是每个学科方向的大家。随着中国留学制度的成熟, 现在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学科领头人一般都有其多年的留学经历, 既有深刻的学术背景, 洞察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社会的结合点, 也精通本专业的英语表达。由他们撰写的再经过编辑部综合加工的教材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从现有教材教学大纲的设计看, 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教材, 缺乏多样性, 在学术上缺乏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氛围。而传统英语教学的教材设计, 基本是由点到线, 再到面, 即先介绍一些新单词, 然后讲解这些新单词的造句或应用, 最后是阅读理解和习题。这种教材的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 也被多数学生所认可。这种方式在获取知识的技能上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而流畅的阅读专业方面的内容。但是, 根据这种灌输式教材备课的课堂教学学习缺乏趣味性, 有时课堂效果不佳, 特别是现代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 这种正统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没有多大的诱惑力。应该说, 作为一种补充, 不同形式的科技英语教材的出现, 如一些功能型教材、主题型教材和场景型教材, 这类教材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表达能力。
二、源分流, 分层教学
针对我院科技英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和不同的年级, 其语言能力参差不齐, 在同一大班里接受双语教学的同一种方式的教学, 其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教学方法还是值得探索和改进的。两千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观点:有教无类, 即没有不可以接受教育和教不好的学生, 反之, 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 肯定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所以, 通过对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思考, 笔者觉得应该通过对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混合班的学生一般是由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组成, 英语水平相差过大, 有些已经过了四级和六级, 有些还停留在高中水平, 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筛选, 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初级、中级和高级) , 指派不同的教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 进行不同方法的双语教学。
第一层面:渗透型, 即在双语课堂教学中, 以汉语为主, 英语作为辅助语言, 教学中择机适当渗透英语, 适用于双语教学的初级部分。具体做法是: (1) 用英语板书, 包括书本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及专业术语。 (2) 重点、难点知识用汉语来分析、讲解, 通俗易懂, 非难点的专业性不强的知识用英语讲, 如课堂组织用语、导言、评价语、结束语以及学生熟悉的内容。 (3) 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 教师或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
第二层面:整合型, 即在双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和汉语不分主次, 交替使用, 互为主体。学科知识点强调使用汉语讲解。该双语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 适合于中级班。
第三层面:思维型, 这是最高层次的双语教学。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汉语为辅助教学语言, 该教学方法适合于高级班。
当然, 让三个层次学生组成的英语班级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觉得自己现有的水平已经发展到有必要调高一个档次, 或者觉得自己的底子还不是十分扎实, 自己觉得应该调低一个档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穿插于不同的班级, 促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自由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的灵魂, 对用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所谓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 常规式教学
科技英语当作是英语的变体, 基本上采用GE (General English) 的教学模式。语言层面:词汇—语音—句子—文章 (点线面) 。语法层面:单词—短语—简单句—复合句, 同时在掌握科技英语自身的特点上进行教学。语言学家通过数十年的研究, 对科技英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一致的认识。
科学技术领域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推动科技英语比其他英语变体有着更为迅速的变化与发展, 尤其是在词汇与表达方式方面, 科技英语在词汇方面有如下特征: (1) 普通词汇在科技英语中的不同含义, 如Feed-供水、输送、电源, Base-碱、主药。 (2) 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词汇。由于古希腊曾经是世界文明中心, 在现代英语中发现其痕迹。如:Magnetic-磁铁, Parameter-参数。 (3) 复合词。由于现代科技的交叉发展和融合, 科技英语中经常出现复合词。如:hydrodynamic-水动力学, 由hydro (水) 和dynamic (动力学) 构成;Photometer-光度计, 由photo (光) 和meter (计和表) 构成。 (4) 缩略语。由于大多数科技英语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技术都是包含一长串的科技单词, 有时为了书写方便往往采用缩略语, 即采用不同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新的名词, 如: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计算机横断摄影术, CD compact disk-压缩盘。
在语法方面, 科技英语一般是被动语态多、复合句多, 所以在文中典型的长句特别多, 有时一个从句套另外一个从句, 这些句子基本无人称, 语气正式, 语言规范, 描述准确, 逻辑性强。如Naturally, a great deal of thought has been given to possible ways of preventing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ce.One suggestion has been the use of mixture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insecticides, with the idea that one of them should eliminate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t to other.This principle has been found useful in preventing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bacteria.文中, 可见其常用的被动语态和逻辑推理来阻止细菌的抗体作用。
科技英语文章的特征一般是背景介绍、主体和结论这种三段论居多, 即所谓的IMRAD结构: (1) Introduction; (2) Methods;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s。因此, 科技英语的常规教学一般是通过讲解科技英语的特征, 即词的特征、句子的特征, 然后是文章的结构特征, 让学生尽快熟悉、掌握科技英语文章的含义。
(二) 语境教育和氛围教育
所谓的语境教育和氛围教育, 即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 如多媒体、CD-ROM、语言交流室、图片等, 用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高尖端的技术形象进行描述, 再配合原声带的配音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这种语言氛围中, 让抽象的科技形象化、具体化, 同时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科技概念中的定义, 使已经在科学技术中经常使用的归纳、推理都可以形象化, 趣味化。
(三) 模拟场景式教学方法
所谓模拟场景式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一种功能设计, 即虚拟多种场景。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可以表达组织科技英语的内容, 如学生当作被邀请方做主题演讲、模拟会议报告做一个简单的会议报告等, 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交流能力。随着国际化的进行, 使学生融入到国际交流氛围中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岳希明, 梁晓军.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2 (3) .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 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8) .
[3]李新市.高等教育要适应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88 (3) .
[4]吕小艳.论促进地方综合大学双语教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
[5]汪家树.非言词表达方式——当代科技英语的一个突出文体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7 (1) .
论理科生科技英语教学的目标论文 第2篇
1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
为了明确所描述的对象,需要较多地使用分词短语;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短语,独立主格结构来代替从句。例:Thelatextreatedwithacidisthendried.经过酸处理的乳液干涸了。该句中的分词短语treatedwithacid是主语Thelatex的后置定语,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whichhasbeentreatedwithacid,显而将句子的结构简化,这种结构在科技文体中很常见。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包括动作名词、派生名词、动名词和不定式。科技作家习惯用名词化结构替代动词,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简练、客观和明确。例:Thedoingoftheexperimentbythismethodwillbesomelossofequipment.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做实验,设备会受损。该句中的名词化结构Thedoingoftheexperimentbythismethod相当于一个条件状语从句Iftheexperimentisdonebythismethod,therewillbesomelossofequipment.
2、科技英语教学的第二个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从事科技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强调向学生传递科技英语这门特殊科目的语言知识;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讲授语言学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将英语变成一种有效的工具来阅读科技文体的文章,达到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扩大其知识面的目的,这就是科技英语教学的第二个目标。如果我们认为第一个目标较多地是从语言学或是理论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工作的话,那么第二个目标显然应更多地强调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是由老师带着学生们进行,但更多的是依靠学生们自己在课下独立、自觉地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完成的。在这里,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并没用很好地理解科技英语这种文体的语法理论知识,他们在课下阅读文章的时候显然会遇到很多障碍,甚至无法阅读。这就要求科技英语教学首先要完成第一个目标,即理论性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科技英语教学两个目标
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两个二个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考虑:
3.1在教学安排上应该设置一定的课时来专门向学生讲解科技英语文体的特点,这个过程一定要放在整个科技英语教学的最前边,也就是说理论性的内容应该在实践性内容的前面,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要指出的是通常在目前的大学科技英语教学安排中是没有这部分课时内容的,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此课程的最前面安排一到两个课时来重点讲解科技英语的特点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在笔者在教授土木、工管专业的本科学生科技英语时曾经在最开始安排了两个课时来讲解科技英语文体的特点和其与普通英语之间的区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对文章中大量出现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名词性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
3.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该更多地使用视听工具(如多媒体等)进行教学,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其他辅助教学方法,如现场模拟、分组讨论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3指定课后的阅读材料和书籍。这一点相当重要,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步。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将英语变成自己的学习工具,达到科技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去涉猎各方面的英语科技文章,从而使他们可以切身地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阅读能力的好处。笔者较推崇的经典外文期刊是Nature,Science,Nationalgeographic等。
4、结语
科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虽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语言已从一种工具演变成为思考的方式,是人类思想的载体和学科知识库。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亦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或是一种新的文体就意味着多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通过科技英语课程的学习来增加语言性知识不是最终目标,而应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启一扇“了解学科、了解知识、了解世界”之窗。
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改革;ESP教学
【分类号】H319
科技英语(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中的重要分支,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1]。大气科学专业的自身特點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英语作为全球科技界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加深。我国对科技英语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起步较晚,梁雪松认为国内在 ESP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2],阮红缨也认为,与国内通用英语(EGP)教学相比,ESP 教学显得十分混乱,与新时代的需要格格不入[3]。笔者作为《气象科技英语》的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1. EST教学的特点及时间设置
国外学者T. Dudley-Evans和M. J. S. John总结了EST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而设计的;2)教学重点在对语法、词汇学、语义学的学习,以及对专业论文的研读和分析 [4] 。可见,EST教学强调与专业相关的需求和技能训练,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
笔者发现,国内外在EST课程的时间设置上有很大不同。国外EST课程多安排在大学早期阶段,形式为1到6个月不等的短期密集培训,其目的在于为随后进行的同样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做准备。而我国的科技英语课程往往安排在大学较晚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初步的中文专业知识,此时开展EST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文表达。笔者认为,在国内高校较少采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的情况下,这种时间安排是合理的。过早学习EST课程而没有后续的强化机会,会让学生迅速遗忘掉所学知识。我校《气象科技英语》开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基础课学习,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相应的英文表达,普遍感到比较新鲜有趣,学习效果较好。
2. 教学模块的构建
笔者借鉴了梁硕文对研究生阶段EST课程体系的思考[5],尝试对《气象科技英语》课程构建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融合了英语语言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术文化培养,以契合当代学生的需求。
1)衔接过渡模块
与高中英语有效衔接过渡,使学生了解并适应EST的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模块设置在课程一开始的4个学时内,以老师介绍为主。
2 )核心教学模块
包括读、听、说、译、写各个方面,以专业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刊文摘以及国际会议的语音与视频为教学材料,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使用英语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这部分是课程的主体,老师进行引导和辅助,课堂互动较多。
3)扩展文化模块
介绍国际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这部分主要穿插在核心教学模块中,每次课堂主要教学任务完成后,利用剩余的脚边时间进行。实践证明穿插法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多元性,增加了兴奋点,比较受学生欢迎。
3. 脱离应试传统的考核方法
EST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其学习应摆脱应试模式。在实践中,因为班级学生较多,平时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不能调动到每一位学生,无法充分考察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因此最后的课程成绩中平时表现只占比30%,而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比70%。今后应不断加大平时表现在成绩中的占比。
二、教学策略的探讨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EST教学中,学生始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高年级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较强,因此改变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笔者曾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教材的某一章节,提前预习做准备,上课时每组出一位同学做代表,给老师和同学们讲授,用这种方法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我系因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气象科技英语》采用大班授课的方法,一个班约90人,采用上述分组方法时面临每组学生人数过多,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困境,因此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 开放性的授课形式
在EST教学中,首先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性的,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教与学也不再是单向的输出和输入关系。其次,课堂气氛也是开放性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时可以举手示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对老师讲述内容进行补充等。
3. 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EST教学中的一个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工具。《气象科技英语》的课件制作以简洁的英文要点为主,少量的中文用来辅助理解,并大量搭配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较受学生欢迎。上课时每当课件中出现图片和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对内容的兴趣明显上升。
三、结束语
我校《气象科技英语》这门课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构建了较有特色的科技英语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继续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推动它的发展和完善。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这里给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可以给其他老师一定的参考,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汝尧,李丹.科技英语理论与实践初探[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梁雪松等. 英语专业 ESP 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外语界, 2006 (4): 30-35.
[3] 阮红缨. 我国 ESP 的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4] Tony Dudley-Evans, Maggie Jo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4.
[5] 梁砾文. 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5): 137-140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第4篇
长期以来, 学生对于科技英语这门课并不够重视, 唯英语四、六级独尊。现在, 学校已经认识到科技英语课程的重要性, 由考查课变为考试课,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 从而带动了对科技英语的学习。
为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首先应强调这门课在实际中的重要用处。从当前来看, 比方说我们学习一个工程软件, 那么, 就要对软件的使用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由于这些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大多都是英文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软件。
为加强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尝试安排了由学生完成部分课文的翻译, 实践表明, 学生能够对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做好预习, 既提高了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读和翻译的综合能力。然后, 由老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 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二、从加强听说读写译入手来进行科技英语教学
1、听
多媒体视听等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 在锻炼学生们的听力的同时, 又增加了科技知识, 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科技英语产生的枯燥感和畏难感,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说
随着互联网的使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授课时, 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互联网上的专业搜索引擎和网站, 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科技英语专题的搜索并写成有一定字数要求的介绍短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复述, 教师及时加以点评。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又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锻炼了学生英文摘要的写作能力。
3、读
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应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常用的阅读方法有:略读,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寻读, 其主要目的是在文章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细读, 为了把握文章的细节;评读, 主要是对所读文章进行评论。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要纠正和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一遇到生词便求助于词典;二是逐字逐句阅读和出声阅读;三是重复阅读, 即回视;四是视幅小;五是心译。这些不良习惯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效率。可通过一些文章的阅读来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4、写
近年来, 我国对外科学技术交流日益频繁, 提高英语科技写作水平成为许多人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在这一形势下, 国家教委把提高大学生科技写作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重视科技英语写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 还在于英语教学要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写作部分可尝试性的按照科技文体的结构, 即按照论文题目 (Title) , 作者姓名 (Author’snameorAuthors’names) , 摘要 (Abstract) , 正文 (Body) , 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 的顺序介绍的科技论文的写法, 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5、译
(1) 词汇及习惯用法:科技英语词汇的专业性更强, 难于记忆,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学习及巩固:对于一些词汇, 给出多种意思, 通过联系加深对词汇的记忆。简单的比如说, revolution在公共英语中是“革命, 剧烈的变革, 彻底的改革”的意思, 而在科技英语中, 则是“回转, 转数”的意思。较难的比方说, mechanical就有“机械的”, “力学的”两个不同的意思, 这两个意思都是专业术语,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准确的译出它的意思。另外, 对于一些科技英语的习惯用法进行了总结, 这对科技文章的翻译很有帮助;翻译过程中, 对重点的词汇加以强调, 在一些科技英语的材料中查到一些同重点词汇有关的例句, 在课堂上举例说明这些词汇的用法, 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利用互联网的学习资源, 对于一些在科技英语词典中找不到的词汇及习惯用法, 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
(2) 语法:科技英语的语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且语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基础, 只有清楚语法结构, 才能准确的对句子进行翻译。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学科技英语时, 由于不清楚科技英语语法结构, 翻译的不够准确。比方说, Ifalloftheunknownsconcerningthe externalforcesandcouplescanbedeterminedfromtheequati ons, 这个条件状语从句正确的意思为“如果从方程中可以确定关于外力和力偶的所有未知量”, 在翻译过程中, 有的学生将其错译成“如果所有的未知量涉及到外力和力偶能够从方程中被确定”。这就是由于对句子语法结构不清楚造成的。对于较复杂的句子, 首先区分出主句和从句, 找出主谓宾、定状补, 在对语法结构进行了反复的讲解及总结后, 学生们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译文基本上能正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
三、结语
科技英语的教材还需进一步的规范化;由于科技英语的专业性较强, 其教材种类五花八门, 不够规范,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科技英语的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的需要规范的科技英语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应该能反映出现代科技发展的较新的知识, 而不是已经淘汰的东西;其内容除了包括科技英语的翻译外, 还应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培养。科技英语应更好的和实际相结合:如何更好的把科技英语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是长期以来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双语教学”就是一个尝试, 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科技英语教学工作者去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应渗透传统文化与科技思维 第5篇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此前高中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着重视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问题。诚然,英语教学应当以英美文化为烘托,但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不能丢的。新课程标准将“熟知我国社会生活的一般话题;可以使用英语介绍我国的风俗、节日、礼仪”等内容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并在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一)设置教材相关问题。如今使用的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很多,教师应当对其深入探索,适度拓展,设置一些适合高中生能力的探究问题。比如Reading National flags, colors and cultures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深入探索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如下问题:What color is Chinese national flag?/How many stars are there on the national flag of China?/What do the stars symbolize?对于这些难度不大却兴趣盎然的问题,学生乐意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不仅得到了一次接受中国文化熏陶机会,同时也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安排汉英翻译练习。英语习题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比如提供一些翻译练习给学生:长江三峡景色优美,世界上很多人都想来看一看;毕■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上非常闻名等。有些专有名词高中生可能还没有接触,教师可以事先给出提示,方便学生理解。在阅读题中同样可以安排一些翻译练习,比如在这部分Amazing people,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郑和下西洋相关材料让学生自由阅读,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
(三)开展英语拓展活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与班级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开展一些阅读竞赛、辩论赛、演情景剧等活动,并在其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Can we agree forbid the fireworks in cities in China就可以用这样的论题当作辩论赛的题目,从学生熟悉的文化辩题入手,在提升口语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
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并不认同英语学科渗透科学思维的做法,认为这样做会分散英语知识输出的集中度。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谓科学思维,不仅能够应用到理科学习,同样可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灵活应用,理应是英语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要方法恰当,是无碍于英语知识自身传授的。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主要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三方面的锻炼。
(一)布置发散型任务。发散思维基本等同于迁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越强,创新能力越强,创造力也就越大。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比如进行词汇教学时涉及词汇与词形的拓展,句型教学时涉及句型的同类延伸,语法教学时涉及语法点的举一反三,文本教学时涉及情节的发散预测等等。在讲解这篇文章时:Reading Home alone,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这样的任务: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故事出现(what will the story happen in the next act),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并尝试用英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集中与发散相结合。教师进行思维训练时不能“只发不收”,那样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混乱而难以控制。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注意三点。一是把握好课堂小结,使用表格的办法归纳上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整理发散思维的成果。二是设置一些易于思维转换的活动,比如在教学时,根据文本内容提供图片,再根据图片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最后提出归纳性的问题。三是使用思维导图的办法辅助教学,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化效果,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起到新旧知识联系的提示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用。
(三)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具有逆向思维特点的活动通常来说批判性较强,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追问、自主解答、再追问的循环中得到思维的升华。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利用矛盾点设置此类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投身其中的机会,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批判,从而达到理想的思维训练效果。探索教材中可利用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Reading The perfect copy,教师可以利用文章后面的表格带领学生完成不同观点的对比,既训练了学生的新句型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敢于批判的逆向科学思维。◆(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科技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6篇
《科技英语》是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上课,32学时。从2012年开始,以学院为单位,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实验班,人数为30人。实验班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生物与食品高级科技人才,预期实验班学生考研和出国深造人数达50%以上,每位学生均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
实验班学生的特点是基础较好、求知欲强;学生来自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这就要求《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和培养目标。不同于许多学校在大三下、大四上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科技英语》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比大多数专业课的开设时间更早。
结合实验班学生的特点、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科技英语》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高效的专业英语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生物和食品科技高级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一)打破传统以翻译为主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培养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国内的专业英语教学常存在教学死板、以阅读翻译为主、受教师水平限制等问题,教学效果差。例如,逐字逐句地英汉翻译,无可避免使学生养成用汉语代替英语思维的习惯。不断进行汉英转换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英文阅读速度,甚至会负面影响他们英文写作,阻碍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及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和理解的习惯,提高他们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工作和交流的效果,才应该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培养多方面英语交流能力
从传统专业英语课翻译能力的单一能力培养扩展到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培养。虽然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中四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限于课时与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程着重培养听、读能力,初步培养写作能力,为“说”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改革
指导学生直接阅读最新版的经典英文原版教科书,如Campbell Biology(第九版)。针对实验班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大二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情况,选取化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相关章节进行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专业名词、句型、组织结构和写作特点。通过词根讲解高效扩大词汇量,并在每节课抽出5-10分钟时间将本节课重点专业名词的词根进行总结归纳和词汇拓展。
从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入手,可以避免“专业英语课”变成“专业课”,还可以降低一开始用英文进行专业学习的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今后更高难度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不追求英译汉的“信、达、雅”,而强调“意会”。学生阅读后往往发现,英文经典材料虽然篇幅长,但内容深入浅出,非常流畅,并不像想象中难理解。另外,使用国内专业英语教材,如蒋悟生编写的《生物专业英语》(第三版)作为补充,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科技论文的阅读与课堂讨论
因为实验班的学生较普通班学生更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科研能力培养的高标准也对他们使用英语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课程中结合实验班的培养特色开展科技论文的阅读与课堂讨论。此时学生可能是第一次阅读科技论文,考虑到课程开设对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人,以组为单位选择一篇本专业国际顶级期刊(如Nature、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准备PPT并在课上汇报,汇报结束后由同学及老师提问并进行讨论。学生可自由选择用中文或英文进行汇报,但是在两年的教学期间,仅有1位同学选择英文汇报。但此教学环节中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组织、交流、合作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配套网站(如http://wps.aw.com/bc_campbell_biology_9_oa/230/59040/15114493.cw/index.html)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源,如彩图(figures)、动画(animations)、视频(videos)、小测(quizzes)、练习(practice tests)、词根注解(word roots)、单词卡(flashcards)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站资源,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教材配套网站,利用TED(www.ted.com)、开放课程等资源培养学生的听力与专业学习兴趣。每学期选取难度适中、内容生动的生物、食品相关科技、科普演讲5-6个,每个时长不超过15分钟,在课堂上播放。播放过程中分段提问,抽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并对复杂内容或句型进行讲解。学生如果感兴趣或需要,提供网址供其课外学习,教会学生使用TED网站的“Subtitle”和”Transcripts”功能。
(三)写作训练
虽然每学期安排2个课时用于讲授科技论文写作,但由于此阶段学生尚无论文写作经验且论文阅读量少,只能有个初步印象,因此写作训练还以“改写(rephrase)”为主。传授“剽窃”与“引用”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句型改写、词汇互换等训练;在期末考试中也安排改写相关的考察内容。
五、成绩评定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分的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分的80%)组成。平时成绩的考量包括课堂表现、提问及回答问题的踊跃度、小组课堂报告的质量、PPT制作及听众响应等。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量范围包括常见专业英语词汇、英译汉、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段落改写等。
六、教学团队配置
《科技英语》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有留学美国八年的学习、科研经历,留美读博期间还从事了五年的助教工作,积累了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的经验,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独特的理解。在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6年期间,承担了《遗传学》(双语)、《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双语和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其他成员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是省级精品课程《微生物学》和校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学骨干,人员配置为《科技英语》的教学开展与创新提供了保障。
七、教学效果调查
《科技英语》课程已开设两年,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多选题),共收回有效问卷59份。59名学生中,27名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7名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平均英语水平较高。统计结果如下:
对课程开设必要性的意见。95%的学生认为开设《科技英语》课程有必要或很有必要。认为《科技英语》可以培养利用英语进行学习、交流和科研工作的能力或推动自己在专业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学生分别占到所有受测学生数的71%和54%。
对课程难度的意见。75%的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且合理兼顾生物与食品专业知识。分别有75%和58%的同学认为学习科技英语的难点在于术语难记和专业知识不足,同时这两点也是降低阅读速度的最主要原因。仅有8%学生对学习科技英语兴趣不足。通过课程学习,61%学生的最大收获是有助于英语和专业课程学习,还有40%学生的收获是获得专业知识或提高了学习和理解能力。约50%同学认为课程的课时正好,71%的同学认为在大二下开课挺好,可以帮助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意见。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很好(仅有1位同学认为应该使用国产专业英语教科书),通过英语原版教科书的阅读和讲授,提高了阅读和理解速度,养成了英语阅读专业教材的习惯,了解了英文教材的写作习惯和逻辑,词根讲授有效帮助扩大词汇量,并且收获了专业知识。另外,约有一半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58%的同学认为《科技英语》应保持中英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加强和日常生活的联系。60%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播放的视频很有意思,但是约1/3的学生认为理解有难度,应该增加讨论。63%同学认为课堂报告对提高PPT制作和口头报告技巧有帮助,但美中不足的是问答环节还不够热烈(41%),很难抓住同学们的兴趣(25%)。对于英文科技写作部分的教学,63%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学获得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另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写作练习。
关于科技英语多种教学方式的浅析 第7篇
科技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在社会需求这一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国际间的科技信息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不仅要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同时拥有良好的科技英语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科技英语的重要性也就逐渐显现出来。
从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的几次修订我们可知,80年代中期当时要求科技人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是英语阅读能力,其次是听和译的能力,再次是说和写的能力。到了80年代末期,许多学校把四、六级合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挂钩起来;进而导致应试教学倾向非常严重,以至于没有获得证书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而获得四六级证书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英语也很难,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哑巴英语”。2004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中最大的特点则是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及教学,并首次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事实上,每个阶段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前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科技交流的综合性人才[2],建设科技强国。
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各高校的科技英语教与学都还停留在重点培养阅读和写的能力上;这样培养出来学生还是无法成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科技英语具有很多的专业术语,而且句式往往很复杂,长句居多,这样造成学起来单调而又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并不予以重视;甚至存在部分老师重视程度也不够,进而导致所花精力不够,通常只局限于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更加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差。不仅在学生教师方面,另外,高校对科技英语这门课的安排也不尽合理。
很多高校在大一大二都开设了大学英语这门课,大三这一年基本不接触英语,大四阶段,学生心态松散,一般学校也会将看似不重要的科技英语放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教和学的效果都比较差;造成这样的原因还是在于对科技英语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一个时代,科技信息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英语又是最常用的语言之一,如果想要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必须掌握好科技英语。学校包括老师以及学生应该摆正心态,重新审视《科技英语》这门课的重要性。
2 学习科技英语的必要性
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信息的交流日益频繁,所以科技英语的学习成为了一种必要。另外,针对电类的学科,学习科技英语也十分必要。很多的电子类产品说明书和有关资料都是外文的,大部分是以英文出现。所以必须要掌握科技英语的基本语法现象、基本的专业词汇。只有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才能阅读和翻译电子类的产品说明书。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DSP技术》这门课,主要介绍的是DSP芯片,是随着信息科学和微电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目前主流的DSP芯片主要是由德州仪器上产的几款芯片。其相关的数据手册包括芯片的内部结构、各个引脚的功能、指令系统以及片上外设等都是用英文进行描述的。当然也有经过别人翻译过来的相关资料。如果想要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最好还是自己看最原始的资料为佳,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那么经过别人翻译过来的东西再去看,再去理解多少会有一点变味。所以提倡参考第一手资料,这样就要求掌握科技英语的基本语法,专业词汇,学习科技英语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对于学电类的学生来说,就今后参加工作而言,学习科技英语也很必要。譬如,学电类的,将来参加工作会接触到很多的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上的说明和标注也是英文,通常都是专业词汇,譬如单词“Radio”这一单词,我们通常就理解为“收音机”的意思,但是通信领域“Radio”这一单词又可以理解为“无线通讯”的意思。又譬如单词“term”一般理解为“学期”的意思,但是科技论文主要表示“术语”,“项”的意思。另外,科技文章中句式复杂(3),长句偏多,一句里面可能会嵌套很多的定语从句,必须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加上生僻难懂的专业词汇,要想看懂科技论文必须先经过基础英语学习,然后锻炼专业英语材料的阅读能力。要想学好科技英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下要花很多时间进行阅读,包括泛读和精度,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学习好科技英语的。
3 科技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基于科技英语的特点提出以多媒体为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
科技英语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学习,科技英语是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文体,讲究准确客观地描述一般规律和事实,不带有感情色彩,而且科技英语其句式复杂,句子冗长,针对这一特点(4),提出了以多媒体为技术支撑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不局限于教材,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专业最前沿的科技资料,并应用于英语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使用文字、图像、音视频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教学信息,穷尽表达手段,以课程重点知识为核心,整合成PPT、视频、文字等等教学材料。特别是课件PPT,精心准备的高度有序的PPT能使学生快速抓住本次课程的重点,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课程的主线在课件PPT上就可以体现,这样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一次性的过程,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借助PPT进行复习加深理解,学习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课件PPT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将书本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可以适当添加课外知识,这样使得科技英语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基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5);但是根据2004制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突出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因此教学方法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所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任务为主线,授课教师将课文作为任务按小组分配给各组同学,并且在每小组中设立一组长,组长带领组员统一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课堂上小组成员选举其中一位同学为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口说英语,避免了光听不练的情况,分配到任务的同学必须开口说,并且规定每组每个同学都要最起码被安排到一次站上讲台进行授课。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当然这种任务模式,要有严格的任务管理,任务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这样,有拖延症的同学就会感到有压力,多多少少都会做一些准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要参与其中,要经常督促学生,关注学生,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讲课结束之后可以适当增加提问互动环节,当然教师也可以被提问,这样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学的温度,教学效果更好。对于教师要求就更加严格,应为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那么充足的准备,和良好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与挑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行,教学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改进,学生们也乐意接受这种类型的授课方式。
3.3 专业课老师进行教学
科技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一样,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英语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不能间断,包括整个大学过程中,也包括课堂上和课后。在课堂上,教师负责抓住主线,列出课程的重点,并负责将课程重点和该专业知识衔接起来,最好是专业的最前沿知识,所以一般科技英语教学不聘请专业英语教师而是由相关专业教师负责。相关的详细资料交由学生课下去搜集整理,无形中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同时锻炼了说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既要把握好英语的重点内容,同时要求将专业知识也贯穿进来,还要求与时俱进,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真正实现主动学习的目的。
4 总结
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国际间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既要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又要有很好的语言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理工科学生普遍偏向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学校、老师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学校方面,应尽可能合理科学的安排课程。教师应该将科技英语更多的结合专业技术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臻,邵星华.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J].外语界,2005(1).
[2]何固佳.科技英语语言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1988(11).
科技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8篇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 并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大纲中, 也对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 当前的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运用实际能力, 并具有较宽广的综合知识, 能够胜任毕业之后的专业基础工作。鉴于此, 在一些理工科高校中, 英语专业中开设了科技英语课程,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 也对理工科接触到的科技领域知识进行涉及, 为其更好地适应毕业之后的工作打好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科技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依靠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掌握更专业、更实用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笔者主要结合当前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课程分析了交际能力的内涵、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培养策略。
1 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际能力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Hymes提出来的, 他认为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对某一种语言形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包括在何种地方、何种时候、以何种方式来使用语言形式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在D.Hymes之后, 交际能力的解释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宽泛。1980年, 卡纳尔 (Canale) 和斯温 (Swain) 的交际功能模式被提了出来, 促进了交际能力在语言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些指导性的意义。他们认为, 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1) 语言能力, 又称语法能力, 是指掌握相关词汇和语法规律的能力; (2) 社会语言能力, 是指对于语言交流的人文环境、语境、目的、情感等方面掌握的能力; (3) 语篇能力, 是指在掌握和组织连贯句子的能力; (4) 会化策略的能力, 是指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 语言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工具, 其中的交际能力是语言发挥实际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例如,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 有很多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 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2 科技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国际化、开放化趋势的发展, 我国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不仅经济贸易类型的企事业单位需要英语人才, 工程、科研、服务、文化等各个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复合型英语人才。社会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和要求增加给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国家理工科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 开设科技英语课程, 完善理工科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
科技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英语课程, 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科技英语课程, 学到更广阔的科技知识, 并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中学到专业性的英语应用信息, 提高自身的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 科技英语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的开展, 是学术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然要求, 也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3 科技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1 以学生为本, 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在理工科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要创设以学生为本的英语课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事实证明, 语言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生很难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 并非是知识基础不扎实, 而是因为缺乏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平台, 导致学生学到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为了改变此种情况, 教师要在理工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课堂中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为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课堂是一个开放、和谐、学生自主的课堂。第二,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际练习的机会, 例如情景对话、情景剧表演、小组合作、辩论赛、演讲赛等,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和外语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
总之, 教师要在精心设计各种听说读写译等活动的课堂模式, 并通过启发、鼓励、激发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性, 让学生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 实现教师引导性地位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和谐统一。
3.2 听说读写译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
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不是在简单的英语口语练习中实现的, 而是一个听说读写译全面结合的过程, 以促进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的提高。科技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只有在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的全面提高中才能掌握英语的各种技能, 并将这些技能运用到交际场合中去, 实现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 在理工科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中, 要促进听说读写译能力训练的结合,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具体说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提高。在理工科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解释技术性语法规则、技术名词的含义、带领学生翻译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做练习题的教学方法, 要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出发,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发展, 对于科技英语人才的要求已经朝着掌握一定的听说能力, 并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方向发展。例如,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英文的科技录像片、影视片、国外VOA、BBC等知名电台的科技新闻等, 让学生对视频和资料中的一些词汇、语法、句式等进行解释和分析,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的方式来进行, 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小组中进行巡视和指导, 最后让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者作总结性发言。
第二, 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采取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阅读能力。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一些语言知识, 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理工科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创新阅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在阅读材料中获取科技信息, 并提高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是,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而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 面对一篇阅读材料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泛读, 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文章意思的理解与把握, 全面了解文中的信息与文体, 再引导学生进行精读, 对文章中的结构特点、重点长难句和词语短语等进行仔细分析, 并注意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 强化写作训练, 注重读写相互促进, 培养学生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语言的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写作训练, 学生可以讲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来, 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并锻炼了学生的连贯知识、词汇的能力, 因而是不可以忽视的。在写作训练中, 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技英语简洁、具体、准确、客观、正式的写作特点, 并深入了解科技英语的句式特征、行文逻辑等, 以方便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模仿和利用。其次, 要引导学生多阅读科技论文和实用文体, 注重对这些文体的分析, 并积极利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到写作中来, 从提高自身的科技英语写作水平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文字表达能力。
第四, 强化翻译训练,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科技英语中的翻译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但是, 在理工科院校的科技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 也就是直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方法, 这并不代表这种方法不可行, 而是说要在翻译教学方法之外引进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 促进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提高。具体说来, 我们应该在科技英语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要适当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翻译理论性知识, 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并带领学生学会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科技方面的差异性, 从而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其次, 要结合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 为学生的翻译练习提供实效性。除了对教材中的长难句和段落进行翻译之外, 还应该注重科技领域前沿的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等中的难度适合的材料, 促进学生做好翻译练习, 切实体会翻译技巧,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科技英语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种语言体系, 要求学生在科技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会相应的交际能力, 又因为语言的交际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听说读写等多重实践活动, 因此要在科技英语课堂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训练实践, 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并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 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D.Hymes, J.B.Pride and J.Hol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 England:Penguin.1972.
[2]H.G.Widdowson.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 tion Press, 1999:181-191.
[3]M.Canale and M.Swain.Theoretical Basi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 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 (1) .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
[5]龚世莲.当代科技英语教学策略探微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43-45.
[6]李健.科技英语课的教学特点与方法[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3) :64-67.
用语域分析理论指导科技英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语域,语域分析,科技英语
一、引言
调查发现, 许多学校的科技英语教学停留在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讲解, 缺少对词汇和句式特征进行必要的解析, 专业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成了通译课和泛读课。本文从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出发, 结合教学实例, 阐明语域分析是改变教学现状的有效方法。
二、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 语言交际以语篇形式呈现。语篇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和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由语篇体裁 (genre) 来反映。语篇生成的时间、地点、内容, 语篇涉及的交际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等要素, 构成语篇的直接语境 (immediate context) , 即韩礼德所说的情景语境, 也叫做语域 (register) 。语域包括语场 (field) 、语旨 (tenor) 、语式 (mode) 三个变量, 最终体现于最表层的词汇和句式选择。语场指语篇产生的时间、地点、所关乎话题等;语旨指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包括其社会地位, 交际态度和欲实施的意图;语式指语言交际的媒介及修辞方式, 如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书面语与口头语等。
三、语域分析方法对科技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1. 培养学生选择词汇的语境意识
词汇是构建语篇的基础单元。因此, 正确选择词汇是组织传情达意、实现交际目的的根本要求。目前普遍现象是, 教师对词汇的讲解往往只关注词典标注的概念意义, 而不是把词义的讲解放置在语篇语境的背景下, 进一步探究并回答“为什么用此词而不用彼词?”这一深层次问题。学生只记住了词义, 却不得正确使用之技法。在教学中着眼于语域变量与词汇相关性分析, 在语境大视野下考证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操控能力。
例1.教学语篇:
对比语篇:
Food is is digested as it passes along the long tube which begins at the mouth and ends at the anus (1)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begins in the mouth where the food is crushed by the teeth (2) and made wet (3) by the juices in the mouth (4) .
笔者在讲解词汇时, 对两个语篇关键词汇 (下划线部分) 做对比分析。语域分析发现, 尽管二者的语场相同, 讲述的都是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但语旨有差异, 前者是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 语式庄重, 用词专业, 而后者是医学专业人士与大众读者间的对话, 交际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 采用了解释性语言。通过语域分析, 提高了学生的语境意识,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学生拼词联句的组合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能够表达其义, 但不晓句式之规范, 语篇“体型”丑陋, 一看便知非业内行话。用语域分析方法辨析语域变量, 考证语域 (体裁) 在句式层面的外显形式, 可提高学生的组句能力。
例2.教学语篇:
It is needed to spend a few moments talking about TCP/IP so that this chapter and our overview of the Internet can be completed.As is known, the Internet is built on a collection of networks that are spread across the world, in which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s are contained.
对比语篇: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chapter and our overview of the Internet, we need to spend a few moments talking about TCP/IP.We know that a collection of networks builds the Internet.These networks spread across the world.They contain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s.
笔者把教学语篇转换成科普性语篇, 运用语域分析方法比较两个语篇不同的句式。教学语篇和对比语篇虽然语场话题相同, 但语旨不一样。前者由计算机专业人士编写, 供熟悉计算机或学习计算机的人士阅读, 语式严密而庄重。对比语篇供不太熟悉计算机的普通读者阅读, 语式简单。利用语域分析, 找到科技英语句式与语域的对应关系, 加深了学生对句式的理解。
四、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在科技英语教学中引入语域分析的切身体会, 通过例证论述了语域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的启示是, 语域分析是科技英语教学的重要方法, 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语言学习视野, 加深对语言的认识, 提升学生的专业语言悟性和驾驭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2]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方梦之、毛忠明:《应用翻译综合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
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 翻译教学 课程改革
一、 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日益细化,英语翻译教学中,科技英语的内容逐渐增多。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中,科技英语翻译成为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愈发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对本校英语教师和大学英语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同期开设的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特殊用途英语课程中,科技英语类的课程最受欢迎,师生普遍反映较好。本文拟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层面探讨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二、 课程设置
截至目前为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放在一、二年级,提高阶段放在三年级,内容涵盖作为必修课的大学英语和作为选修课的听力、口语、写作、阅读等。《大纲(试行)》没有明确规定开设科技英语翻译等实用性课程问题。实际操作中,不同院校会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开设与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例如建筑英语、土木工程英語、计算机英语等。以上这些课程专业性非常强,但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偏于机械地翻译课文,学生缺乏系统的技能训练和提高。而科技英语翻译则能从英汉语言转换的角度出发,兼顾语体、文化、句法结构、专业知识、语境、英汉语言差异等特征,使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和运用技能整体得到极大提高。笔者建议在今后修订《大纲》的过程中,考虑加入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的内容,使该课程的设置有章可循,也会引起各高校的重视。科技英语翻译课程适合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设置,可以开设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周二学时,总学时不少于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6学时,翻译实践12学时。
三、 教学内容
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依托各个院校不同的理工科专业进行设置。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一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开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减少理解科技英语原文的难度。同时,在阅读英文资料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的国外动态。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避免一本教材或讲义连续若干年使用,没有任何修订或更新。陈旧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要求,也让学生质疑科技英语翻译课程的实用性。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和出国进修等机会积极搜集本学科前沿的外文资料,用于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除了在教学环节中使用本专业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翻译语料。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力求材料具有新颖性、前沿性、多样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开课的效果。
四、 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熟悉先进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根本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翻译方法的传授由教师被动的讲解变为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根据原文和译文找出差异,通过英汉语言结构的对比,看出变化所在,进一步归纳出方法。这将会让学生不仅有发现问题的成就感,还能加强学生对不同翻译方法的印象,利于日后的工作实践。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使用不同的反馈技巧,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既让学生增加信心、乐趣,又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短处。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相互交换翻译好的材料,看对方的译文和自己的译文有何不同,找出对方翻译的精彩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这比直接给学生提供参考译文有更大的益处。学生会在参看同学译文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译文的质量。这种动态的主动学习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会不断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自省意识。
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之上,可以考虑建立动态的语料库,由专门团队负责,定期更新内容,供师生教学及实践使用。借助先进的网络,理工科专业相同或类似的院系可以打破地域的束缚,实现资源共享,更大限度的发挥语料库的作用。
借助网络,建立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使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50分钟的课堂活动。同时,建立校际学习平台,使在线学习打破学校的藩篱,实现更大范围的“合作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始终有教师团队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动态监控。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 结束语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作为相对较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有许多有待于完善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应注意翻译教学与其他英语课程的渗透、融合,注意翻译教学与理工科专业的结合,注意加强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团队建设。并在教学基础之上,深化科技英语翻译的教改和科研,不断在理论层面提高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功效。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校方职能部门的牵头、引导,靠专业教师的通力合作,靠一个体系自上而下高效的协作和执行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培养出的人才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完备的英语技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孟臻,劭星华.高校科技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探讨 [J].外语界,2005,1:50-53.
[3] 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 [J].外语界,2004,1:35-42.
[4] 罗卫华,佟大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以海事英语为例 [J].外语界,2009,1:86-89.
[5] 易治贤.面向21世纪的科技翻译教学 [J].中国科技翻译,2001,1:48-49.
[6] 唐渠,李志梅.“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01-210.
科技英语翻译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标准,教学方法
引言
当今社会, 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加, 随着国内外在科技方面的协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 大量先进技术引入国内, 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 还有专业英语, 如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化学英语等, 均属于科技文体。科技英语翻译在科技成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目前,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 无论是针对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的探讨, 还是翻译教学中的翻译实训材料, 基本都很少涉及科技英语, 往往更加侧重文学翻译。这就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从事科技英语翻译时, 由于对科技英语特点及翻译技巧知之甚少, 而出现错译、漏译、句子不通顺、表达不严谨等问题。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水平, 引导学生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在科技文献翻译中的应用, 避免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工作脱节。
一、科技英语语体特点
科技英语不同于文学文本, 不以语言的艺术美为追求目标, 它在遣词造句上讲究逻辑的条理性与思维的准确性。科技英语用词准确、简洁规范、陈述客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其 显著特点有:被动句多, 名词化结构多, 长句多。
长句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科技英语在叙述上真实客观、思维严谨、逻辑完整。在事实推导过程中, 为了完整说明理论的来龙去脉, 往往采取一气呵成的方式陈述, 这样, 从句叠加的复杂句式结构在科技英语里极为普遍, 修饰语的使用较频繁。并列结构、从属结构、倒装语序等是长句特点。因此, 长句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译员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拥有精准的专业知识, 准确把握句子主干, 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翻译出通顺精准的译文。
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文章中被广泛应用, 是科技英语的另一个特征。科技论文很少使用人称描述某个客观事物, 科技英语注重客观陈述、逻辑推理, 避免表露个人感情, 行为的执行者一般要隐身以避免主观臆断。这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很大区别。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是叙述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对于科技文体, 文章内容、观点与思想才是读者关心的内容, 行文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被动语态普遍应用于科技英语中。更重要的是, 科技文献强调研究成果、客观理论、科学规律, 引导读者把注意力投放在科技现象与过程上, 而不是偏向于介绍发明者。
科技文章结构严密、用词简洁、数据精确、表达确切。由于其专业性强, 逻辑严密, 表达明晰, 因此对译员的要求非常高。译员应该把握信息的逻辑关系, 提高译文的客观度, 力求译文表达简练无误、流畅严谨, 不随意改动数据。
二、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在翻译界, “信、达、雅”是人们首先想到的翻译标准。对于科技文本的翻译, 译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翻译能力, 还要把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科学研究前沿工作, 把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译者要有扎实的英语阅读能力、丰富的科技知识, 并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
1.准确无误
译员应该对原文进行语言与专业分析, 吃透原文, 对译文内容不断推敲, 确保译文简洁明晰、准确到位、忠实通顺, 并与原文风格对应。原文与译文应该具有等价性, 即信息是如实转换的, 同时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使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原文信息。
2.连贯通顺
英汉语言在词汇与结构上有较大差异, 译员除了要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外, 还要具备科技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快速的逻辑思维能力。译者要把握科技英语表达特点, 注重逻辑缜密, 使译文具备极强的说服力。译文上下衔接应流畅通顺, 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3.科学规范
科技英语专业性强、简练无误、客观真实。科学规范的术语表达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与可信度。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不 同于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 译员不能天马行空地自由翻译, 也不能发挥主观想象, 而应该用心钻研, 熟悉科技英语遣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用词规范。
三、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料的频繁交流, 科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这就对大学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课程, 但由于教师基本都是文科出身, 对科技知识了解不足,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对翻译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必须能够胜任科学资料、合同与技术会谈等的翻译工作, 由此看来, 学校科技翻译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1.教学内容改革
加强与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合作, 邀请理工科专业教师任教, 传授科技专业知识, 同时为老师提供机会, 进行相关科技专业的学习与培训。教材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首 先利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使用难度稍大的专业论文增加学生的科技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应用于翻译训练中。教师实施任务教学法, 让学生进行分组翻译训练, 在团队合作中相互学习与切磋, 完成任务后, 进行小组互评。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提高对科技英语翻译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国际会议与报告讲座, 积极参加翻译公司的实习, 负责一定量的科技翻译工作, 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翻译机会与环境,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2.逻辑思维训练
为了透彻清晰地表达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科技文章里的长句频繁出现。翻译专业学生多为文科生, 思维方式趋于感性。因此, 在翻译训练中,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始学习阶段, 引导学生讲评译文, 相互讨论, 推导句子、段落、文章的层次与逻辑关系, 在合作与相互帮助中, 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引申和发挥。这一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中感受到乐趣与意义, 又可以让学生逐渐习惯理性与逻辑思维。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不断训练与强化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由于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教学效率高等特点而深受教师欢迎。网络技术的应用,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可迅速了解和掌握科技讯息与前沿资讯。同时, 学生利用网络快速查找相关资源, 了解专业词汇的意义, 熟悉科技英语句式结构特点, 拓宽知识面, 提高翻译综合素质。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英语翻译程度与学习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科技英语翻译资料, 在网上与同学进行课下心得交流。教师也可在线回答学生问题, 监控学生学习进度与质量, 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效率。同时, 学生可通过网上不同层次的翻译训练, 进行自我评价和检测, 充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双语基础, 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科技专业领域知识, 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和吃透原文,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 准确无误地对原文进行翻译。教师应把握科技英语特点与翻译标准, 注重学生逻辑性的培养, 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和网络学习, 提高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素质与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萱, 郑仰成.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2]郑仰成.电力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3]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科技英语课堂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