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精选8篇)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1篇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1.引言
自从Hymes(1972, 参见许力生, 2000)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国内外学者(Ruben, 1976;Imahori & Laniga, 1989;Gudykunst, 1991/1997;Kim, 1992;Spit zberg, 1994;林大津, 1996;贾玉新, 1997;胡文仲、高一虹, 1997;许力生, 2000;高永晨, 2005)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
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 ence)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各种交际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层出不穷, 但不管学者们如何界定与划分, 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或称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 ence)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 交际能力既包括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 又包括言语行为的社交得体性。而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 ion)与普通交际(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差别就在于一个/ 跨0字, 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 就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因而了解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等就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 年1 月颁发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指出: /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0提出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那么, 处于更高要求阶段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存在着哪些主要的问题? 如何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此我们在苏州大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主要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苏州大学2003 级/ 更高要求0(注: /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在2004 年6 月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成绩均达74 分以上)的6 个班级(由商、法、数、理、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 个学院的学生组成)于2005 年3 月上旬在开设/ 跨文化交际0课程之前进行了调查。苏州大学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80 所试点高校之一。我们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教师、教室配备等实际情况, 将60 分以下的学生划为/ 一般要求0班级, 60 分至73.5 分的学生定为/ 较高要求0层面, 74 分以上的学生定为/ 更高要求0 水平。通过调查和分析,获得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全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
状。调查和分析的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本次调查共设计37 道选择题, 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限于篇幅, 我们这里仅选择围绕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
析、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及可行性等3 大方面展开。参加人数合计264 人, 共发放问卷264 份, 收回有效答卷257 份, 回收率为97.3%。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 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3.结果与分析
3.1 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及分析
3.1.1 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的自我评估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以上5 张表格提供了本3.1.2 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通过上述数据归类, 对照教育部颁布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6(试行)中规定的/ 更高要求0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 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可以发现, 尽管这些学生均以74 分以上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 但是, 他们还仅仅具备了/ 应试0 语言能力,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还相距甚远。首先, 这与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以/ 通过四、六级0考试为导向具有内在关系。长期来, 很多高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定级、定岗、评定职称, 甚至是获得奖金的条件;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围绕其指挥棒转, 迫使学生英语知识的框架结构与其相契合。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出现/ 高分低能0、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等现象。
其次,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 往往习惯将本专业的学习方法照搬到英语学习中, 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影响, 他们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影响到应用语言从事实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再次,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其一,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知识, 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拓宽知识面重视不够。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国内外的著作也汗牛充栋, 但是,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读得很少。对于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读得更少。在狭窄的知识结构制约下, 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 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四多四少0现象: 一是语言输入多, 文化输入少;二是课堂知识输入多, 课外知识输入少;三是抽象的理论分析多, 进行具体感悟少;四是对语言能力重视多, 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
其三, 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以及偏重语言交际, 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不懂得文化比语言更重要, 所犯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Wolfson, 1983), 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所暗藏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深层的价值观念等道理。
其四, 与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密切相关。不懂得文化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获得的, 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参与交际实践中悉心地感悟和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
3.3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3.3.1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
表11 您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教学模式引起的30.25%
B.教师教学不当引起的2.47%
C.缺乏跨文化交际氛围引起的58.64%
D.自己不重视引起的8.64%
表12 您认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主要是?
A.出国深造18%
B.课堂教学19%
C.自学20%
D.引进外籍教师43%
3.3.2 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分析
调查发现,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8.64%)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下, / 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0 是阻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相应地, 他们当中也有近半数人(43%)认为, 要想提高交际能力, 相对而言,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引进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被调查者所认为的/ 引进外籍教师0、/ 增进跨文化交际氛围0的手段之外, 还有诸如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态度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等。大量大学英语教改成功的实践表明, 在缺乏外籍教师的情况下, 只要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本土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现实的。
4.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4.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名师出高徒 / 教不当, 师之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 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最关键的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围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2 进行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一场综合性的改革和创新。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转型: 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学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使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
4.3 营造跨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环境, 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为此,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跨文化氛围。一是创设语境和制造情景。所谓语境和情景, 就是只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创设语境和情景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可
以使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交际用途, 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 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 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互联网络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三是认真搞好校园的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一条街和英语之角等活动, 以其为载体和平台, 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四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 尤其要给非英语专业学生配备外籍教师, 让学生在直接交流和沟通中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结论
调查结果突出反映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但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高度
重视,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才能够收到可喜实效
4.结论
伽达默尔的对话逻辑和历史观克服了客观解释学对意义分析的封闭性和静止性, 也提升了译者的地位。伽达默尔虽然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但解释与对话毕竟又有所区别, 过分地强调/对话0使解释陷入/ 相对主义, 甚至滑向了/ 主观主义0的边缘。伽达默尔过分强调文本的客体主体化, 导致了对理解客体性超越的同时又抹杀了对象的客观存在。理解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理解虽然具有对话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但同时又有确定性和先在性的特点。在关联理论中, 理解就是以认知语境为条件, 以明示)推理为途径推导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论述翻译的过程中,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并不否认理解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也不否认译者作为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规律性的同时, 也考虑到认知语境的差异性。从这方面来看, 关联翻译理论不仅具有实践解释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的优点, 还具有非主观性的特点。翻译研究在经历了语文学向语言学的范式转换之后, 到20 世纪
年代再转向解构主义范式。语文学范式建立在古典直觉主义哲学之上, 重视译者灵感和直觉, 认为人是/ 万物之灵 和/ 衡量一切的尺度0。这样它把思想与思想的对象化为同一, 导致了理论研究上的主客不分, 给翻译研究蒙上神秘主义色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现逐渐使翻译研究脱离重灵感和直觉的道路, 转而关注客体, 视语言为理性的代表, 意在通过探索翻译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找到翻译的对等模式, 而解构主义范式怀疑意义的确定性, 把意义作为对话生成物,虽然消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逻各斯中心, 但在否定了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的同时, 又使自己陷入了反理性的困惑。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0不仅是以实践为取向的,而且实现了翻译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融合, 使它避免了其他理论范式所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它的/ 明示)推理交际观0认同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而它的/ 认知语境0观又包含了理解过程中意义的对话性和历史性, 因而能解释翻译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象, 而不像其他理论范式那样陷入/ 似是而非 paradox)的理论困惑。
参考文献:
[ 1] Gadamer, Hans2George.Tr uth and Method [M].New York: 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 1975.[ 2] Gut t, Ernst2August.T ranslat ion and Rel evance: Cognit ion and Contex t [M].Manchest 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12000.[ 3] 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 Cogni 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1995.[ 4] St einer, George.Af ter Babel : Asp ects of Lang uage and T ranslation[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5] 伽达默尔.作者自序[ A].科学时代的理性[ C].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8.[ 6]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C].上海: 远东出版社, 1997.[ 7] 伽达默尔.洪汉鼎译, 5 真理与方法6 上卷[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8] 孔慧怡.翻译#文学# 文化[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 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 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林格.编者导言[ A].伽达默尔著.哲学解释学[ 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12]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J].中国翻译, 1994(1): 6-9.[ 13] 林克难.隐性翻译不是翻译吗)))兼与张春柏先生商榷[ J ].中国翻译,2004(3): 69-71.[ 14]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6] 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3.[ 17] 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J].中国翻译, 2003(4): 15-18.[ 18]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力[ J].现代外语, 1999(3): 273-295.[ 19]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3): 117-21.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2篇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背景等千差万别的.缘故,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然而然会在诸如问候语、时间观念、餐饮习惯、亲情观、称谓、赞扬、比喻用语、颜色词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产生细微或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尊重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 者:全辉霞 全凤霞 作者单位:全辉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全凤霞(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对策
一、引言
《高职高专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外语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相关背景理论
1、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 跨文化交际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中国以来,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中国已成纵深发展, 主要集中在纯语言、交际技巧和表层文化等方面的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外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2、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从Hymes (1972) 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交际能力, 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著名交际学者Gudykunst (1997) 指出, 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高一虹 (2002, pp.27-31)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独到的见解, 她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个层面:文化的“跨越”与“超越”。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以及跨文化语用能力, 而基本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能力、言语行为能力和交往能力, 跨文化语用能力包括跨文化知识运用能力、交际策略运用能力和跨文化认知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文化常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敏锐性。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论述和研究, 然而中国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显著地提高。本文围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 对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 进而揭示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 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现状是什么?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 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研究对象
考虑到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人数控制在100人以上。被调查的对象是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3个院系 (由经贸、机电、建筑) 的学生。
3、研究过程
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基本层次, 本调查主要围绕文化常识、文化规约、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文化词汇和交际策略五个相关参数展开, 共设计了30道选择题。得到有效问卷186份, 其中106份受试为男性、80份受试为女性。然后通过定量数据分析方法, 获得受试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现状
统计结果包括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文化常识、文化规约、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文化词汇和交际策略等相关参数上的具体表现。大多数被调查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 特别是在文化常识、文化词汇及交际规则这三个层次上, 有过半的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给予解决。
在文化常识这一层面上, 本文主要调查了高职高专学生在地理知识、节日常识及文学常识三方面上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反映了高职高专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尤为严峻。地理常识主要询问了学生对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了解程度, 节日常识考察了学生对圣诞节、感恩节的了解, 文学知识考察了学生对莎士比亚著作的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什么, 虽然看似简单的文化常识, 被调查者的错误率却高达半数以上。
在文化规约层面上, 问卷主要调查了高职高专学生在时间观念及社会价值观上的掌握情况, 受试者对文化规约的掌握程度比文化常识要好, 学生在有关文化规约知识上犯错的比率较小。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1)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人们对于时间观念及社会价值观比较敏感; (2) 英语课堂文化知识的灌输, 学生对文化规约差异性的体会比较深刻。
在 (非) 言语行为层面上, 问卷主要调查了高职高专学生在时间言语交际及非言语交际上的掌握情况。言语交际主要考察了被调查者在邀请、拒绝、请求、恭维、道歉及冲突处理等方面的言语行为能力, 非言语交际主要考察了被调查者在身势语 (包括目光语、姿势、手势语、面部表情) 、时空行为和外表行为三方面的非言语行为能力。其中, 被调查者在拒绝、道歉和冲突处理言语交际中的表现令人担忧, 在非言语交际中, 目光语、空间行为及外表交际行为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有效交际的主要方面。统计结果显示, 高职高专学生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能力总体不高。
在文化词汇层面上, 问卷主要调查了被调查者对蕴含英语语言文化词汇的掌握情况, 数据显示,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文化词汇也是高职高专学生亟待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80.6%的学生在文化词汇上犯错, 比如:对于文化词汇Achilles’heel, athlete’s foot, Sunday Best, a whiteelephant, blind date, 几乎很少有学生答对。
交际策略的运用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 问卷还调查了高职高专学生对交际中有关社会规约、会话准则的交际策略的掌握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 交际策略的运用是高职高专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上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文化常识、文化规约、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 所以影响有关社会规约、会话准则方面交际策略的运用。
2、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现状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比较薄弱, 在某些方面问题还相当严峻, 比如在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文化词汇及交际策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形成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现状总比相对薄弱的基本原因有:其一, 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 对语言的理解受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 (Poter, R.E&Samour, L.A, 2000) 。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其二, 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偏重语法和词汇教学, 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不懂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所犯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 (Wolfson, 1983) , 非语言交际更能体现学生的外语能力、交际能力及深层的价值观和文化敏感性。
五、讨论及结语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高专学生在文化常识、文化规约、言语行为及非言语行为、文化词汇和交际策略方面的知识还相当贫乏, 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总体薄弱、不容乐观。鉴于此, 笔者提出了相应对策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一, 进行综合性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终极目标, 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大交际文化教学的力度,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二, 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跨文化氛围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语言文化环境的营造, 有助于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跨语言使用中负迁移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感。一方面, 老师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文化冲突和跨文化差异, 利用现代多媒体网路教学的优势, 全方位地给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以及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巧。另一方面, 学生也要主动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在浓郁的跨文化氛围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折射出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探讨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对策。同时, 笔者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应高度重视, 积极参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高度关注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积极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成功模式。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Gudykunst, William B.&Young Y.Kim.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rded.)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3]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n:Pride, J.B.&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Harmondsworth:Penguin, 1972.
[4]Samovar, L.A.&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Wolfson, N.Rules of speaking.In:J.C.Richards&R.W.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 1983.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0) :27-31.
[7]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
[8]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学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0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24
1. 理论框架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Hymes, 1972),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也层出不穷。我国学者高一虹(2002)总结了三种比较流行的模式:构成三分模式、行为中心模式和知识中心模式。构成三分模式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 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行为中心模式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为关注中心,侧重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功效”一般包括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情况。知识中心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关注中心的,在学校情境中较受欢迎,目前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对许多教师、学者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如何在目的文化情境中适宜地使用目的语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高一虹针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越”与“超越”两个层面。“跨越”是指目的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的获得以及立场情感、行为模式从本民族文化转移到目的文化;“超越”是指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productively)构建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理论和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作者在这里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致划分为为基础层次和深层次两个层次,基础层次是对跨文化交际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上文提到的认知层面、个人适应阶段和“跨越”层面);深层次则将跨文化态度、情感、知识、交际策略和交际表现等都纳入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调查背景与目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7月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均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我校2007年制定的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问题?不同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聚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层次。
3. 调查方法
3.1 问卷的编制
问卷(出题时参考了王振亚和钟华的部分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10题)是有关语言行为的试题,涉及打招呼、称呼语、邀请、告别、关切、拒绝、提议、感谢、送礼、收礼等十多种日常交往中常用的言语行为。采用的是“得体”与“非得体”的判断题,例如:
(1)李明到美国朋友家里做客,当被问及“Would you like some tea?”,他回答说“Please dont go to any trouble(请别麻烦)”。
(2)小红应邀到美国朋友Michelle家做客,临别时说:“Its too late. 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 Good night.”
第二部分(共10题)是有关非语言行为的试题,以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为主,也涉及一些社会习俗、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题型是是非判断题,例如:
(1)接受英国朋友的礼物时,应当当面打开礼物。
(2)当你在示意英美人士向你靠近时,手掌向下,五指向内弯曲不停地摆动。
3.2 受试的选择
本调查首先在一年级新生中随机抽取了两个自然班,再选取了二年级全校任选课的一个班级(学生来自各个院系)。共三个样本:一年级1班(29人)、一年级2班(30人)和二年级选修班(73人)。发放问卷132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总体得分情况
从表1的数据来看,学生得分在80%以上者只有5人,占总人数的4.10%;14~15分(70%~75%)之间18人,占总人数的14.75%;12~13分(60%~65%)之间40人,占总人数的32.79%;11分(55%以下)以下者有59人,占总人数的48.36%。近半数同学处于不及格水平,13分(65%)以下占总人数的81.15%,整体情况不好。表明目前高职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很低。
4.2 各班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
首先对不同样本(一年级1班、一年级2班和二年级选修班)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把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进行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如表2所示,一年级1班和2班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S i g.(2-tailed))为0.211,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故不应该拒绝零假设,即认为两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一年级各个班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一年级1班、2班和二年级选修班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分别为0.981和0.105,P均大于0.05,零假设成立。(T检验结果表格略)
表3 一年级和二年级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的T检验结果(见下一页)
表3数据表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跨文化交际问卷成绩T检验双尾检测概率(Sig. (2-tailed))为0.285,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 T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故不应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二年级同学在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5. 解决方法
本调查表明,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低。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年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几乎没有提高,完全达不到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鉴于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改善:
5.1 分阶段文化教学
Harvey曾把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表面的文化特征的认识,给人们的感觉是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本族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感到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类似,但通过理性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阶段是能从对方的角度来感受其文化(胡超,2001)。本次调查表明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停留在第一阶段。教师应从最基本的“文化点”讲解出发,由浅入深地帮助学习者走出第一阶段,逐步向更高阶段迈进。
5.2 开设跨文化选修课,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在高职英语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开设专业性的“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选修课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实现Harvay提出的对表面文化特征的认识。
5.3 以任务为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Stevick认为,语言教学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或语言分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为主导,自主地阅读有关英语文化和跨文化知识方面的书籍,并且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通过影视作品,直观、真实地了解英语文化。课下自主学习,课上讨论,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学家所说:“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6. 结语
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新的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学校、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才能逐步改变目前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落后面貌。
参考文献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28.
胡超.“天人合一”观与跨文化实际[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5.
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5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作 者:敖玉文 Ao Yuwen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外语系,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年,卷(期):13(3)分类号:G04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 文化
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6篇
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写照,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学习和文化汲取相结合,使文化知识逐渐渗透到学习者的日常交际行为中,以切实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顾芳 作者单位: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7”"(20)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7篇
去泰国留学需要学习哪些语言?
众所周知,雅思是去泰国留学的拍门砖。雅思考试(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是听说读写四项英语交流能力的测试。为打算在以英语作为交流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学习或工作的人们设置的英语语言水平考试。雅思考试是为申请赴英语国家(泰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留学、移民的非英语国家学生而设,用来评定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随着中国广大学子出国热情的高涨,雅思考试作为被国外高校广泛承认的语言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一般的泰国学校,正式入学的雅思分数最少是不能低于6分!但近年来,另一种语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了,那就是对外汉语。
什么是对外汉语呢?
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学习对外汉语可以提升泰国出国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提升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国外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另一种文化,进而恰当而高效地与人进行沟通,并灵活地运用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合作中作出贡献。对于留学生来说,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主要表现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它并不是表现得彬彬有礼就足够了,而是要在深知该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一系列技巧激励身边的人与你进行积极配合。这种激励别人的方式并不是要利用别人,而是努力创造一种氛围,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求同存异,双赢共赢。
怎么才能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据国内专业从事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的机构,儒森汉语相关负责人介绍,学习对外汉语可以有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外国人群体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师要面对不同类类型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即将去印尼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赴泰之前,学习对外汉语课程或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成功留学会有重要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第8篇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若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失误、护患沟通不畅在所难免。为了解高职高专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以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笔者对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开展了针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护理专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中展开,采用无记名的方式、随机发放调查表300份,回收200份, 结果较为客观可靠。调查内容以有关英语国家护理相关内容为主,共有4个: ( 1) 有关英语国家的基本常识( 3项) ; ( 2) 护理时间观及社交规则( 3项) ; ( 3) 护理会话原则及语言交际( 2项) ; ( 4) 护理非语言交际( 2项) 。本研究以参与调查的学生回答各个类别问题的( 平均) 失误率为后期分析的依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护生对于有关英语国家基本常识以及非语言交际这两方面掌握的不大理想,错误率达到了51% ; 错误率最低的是护理时间观及社交规则方面的内容,但也将近30% 。
二、调查结果分析
总体来说,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发现大部分护生对英语国家的基本常识知之不详,尤其是民俗禁忌,对于护理过程中的会话原则以及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的规则掌握的也不理想,存在跨文化交际意识缺失的现象,这将导致其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严重的交流障碍。通过分析,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 一) 对西方国家文化及交际原则缺乏了解影响护生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对不同文化知识进行长期的累积沉淀的过程。我国著名的英语文体学家王佐良教授指出: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而在研究中发现,高职高专护生对西方社会的文化知识以及非语言交际的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例如,近75% 的护生不知道伊斯兰教教徒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我国新疆等地有不少信徒,但很多护生对此毫无了解,可见其对西方国家的饮食禁忌了解非常欠缺,不知道西方人不吃狗肉。高达66% 的护生认为,护士在与病人聊天时不可以翘着二郎腿,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样做为让病人觉得护士不尊重自己、不严谨,殊不知在西方国家看来,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轻松随意,有助于病人情绪放松。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护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历史、风俗禁忌以及交际原则等方面的了解。
( 二) 中文的负迁移作用对高职高专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巨大
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到阻碍或干扰作用时,即为负迁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由于护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了解较少,又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在实际交流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与交际原则去分析英语的语言现象,错误地将其套用到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去,从而导致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的出现。例如,45% 的护生选择称呼病人为“Manager Wang”“Lao Wang”,57% 的护生选择“告知病人家属或单位”病人的实际病情,这与西方国家主张告知病人本人实际病情是相违背的,同时还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这个两个问题护生之所以错误率高的原因,正是由于受到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在实际交流当中不自觉地将中国的文化习惯负迁移到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当中去。
三、提升高职高专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
笔者以本次调查为依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高专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一) 与现有教材有机融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涉及西方国家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原则相关知识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可将其具有的文化内涵穿插进来,使得护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其文化视野也得到进一步拓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护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护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其今后的竞争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能进行流畅的护患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 运用“文化移情”策略,有效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所谓文化移情,简而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它是帮助护生在护患沟通中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
( 三)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文化观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作为实现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执行者,是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加大对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方面的培训力度,选派教师去有关英语国家进修学习; 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获得实践机会。
( 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护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对比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西方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两者的差异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词汇涵义、言语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风俗禁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帮助护生克服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文化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 五) 灵活运用多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创设跨文化语言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