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1篇

[摘 要]结合国内高职院校面临现状,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国内的分层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仍有不足。文章在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分层教学;最近发展区; 高职院校

1 前 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使国内高职院校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仍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入校门槛明显较低,使高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显著下降,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为悬殊,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很多学校已经开展“分层教学”。本文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2 分层教学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分层教学开始出现,其标志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 Flexible System)。这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分班标准的教学形式。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概念。他认为儿童存在“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发展水平”,还应关注“最近发展区”,最终要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2 掌握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根据长期的教育考察,布卢姆提出:“除了占学生总数的5%的超常学生与低常学生之外,其余95%左右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经过布卢姆及其同事的多年实验研究,掌握学习理论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虽然这种理论不能使95%学生达到A等成绩,但能使大约80%学生达到A等或B等成绩。

2.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是:“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来确保所选教学方案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够达到尽可能满意的教学效果。”优生和差生教育思想是这一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在学习的不同过程中,选择班级整体、小组讨论的和个人的学习等形式的有机的结合方式,让每种形式都发挥出最优的效果。”

2.4 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八种天生的智能。这些智能的开发程度依赖于个体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这一理论的启示在于,应该承认学生在智能上存在个体差异,进一步发掘并肯定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项智能的发展。要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机制,应从多方面认识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

3 高职分层教学实践研究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对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以英语课程居多,其他课程还包括计算机基础、数学、机械制图、软件测试及体育类课程等。

3.1 文学类

冯俊英(2014)对其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反思,认为目前应用高考成绩或与分层摸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仍不完善,建议摸底考试应该采取听说和读写分别测试,创建一种按技能分层的模式。她的依据是刘雅敏等人的研究显示,很多学生的听说和读写技能发展不同步。对于B班学生可能因被贴上“差生”标签而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她认为应对班级作动态管理,另外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区分,使A、B层学生都能不断取得进步。测试和评价还应进一步优化,它会直接影响到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李艳蛟(2010)在总结《中文速录》课程分层教学经验中认为,速录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精讲多练”,45分钟的课,教师只讲15分钟,学生练习30分钟。分层备课是关键,要求教师确定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制作不同层次的训练材料、设计不同的教学流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尊重全体学生,避免出现学生心理受到负面影响。她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及格的学生由13人减少到4人,优秀生从8人增加到15人,实习单位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庆利赢(2011)采用“走班制”分层教学法对《英语》课进行了实验,通过入学后的分层考试和借鉴高考成绩对学生分层,在不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两组,学生只在上英语课时分别去不同班上课。教材和教学内容均不相同。对2006届和2010届学生进行对比时发现,采用分层教学的2010届学生B级考试成绩与2006届有显著差异。

3.2 理学类

陈兵(2011)对《经济数学》课进行了显性分层教学研究,将学生打破原有班组进行重新组合,分为A、B和C三层(三个班)。结果显示,三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其中的关键部分在于对不同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及考核标准。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C层学生缺乏自信,不与教师互动;如何公平考核也是一个难点。李自勇(2013)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了研究实验。他将教学实验过程设计为5个环节,分别是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和反馈矫正。学生分层主要依据第一学期成绩和高考成绩确定,编为3个班。有分层测评方面,保证每个层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满足各层学生对成就感的要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对2010级和2011级学生实验前后的结果比较发现,学生在认为数学难学、喜欢上数学、有信心学好数学、头疼做数学作业和数学及格率5个方面都向良好方面发展。分层中同样出现了个别“差生组”内的学生出现逆反心理、自卑和压抑。“优生组”出现了自满情绪。

3.3 工学类

葛汉强(2011)在《软件测试》课程中实施了分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在四个方面进行分层,分别是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体现“因材施教”理念,基本层次的学生着重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优层次学生注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实施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满意度很高。王海燕(2014)对《数字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分层教学进行了实验。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标准包括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组。然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辅导和考核进行分层。以三个平等班进行横向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但分层教学也带来了管理难度大、教师工作量重等问题。何群英(2014)对《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进行了隐性分层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显性分层存在不足,特别是学生对区别对待非常敏感,易产生不良反应。隐性分层要求在对教学目标、内容进行不同的诠释,在学生未知的情况下执行分层理念。

3.4 体育类

徐华(2012)对乒乓球选修课进行了研究,由同一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保持大纲、教学内容与进度相同,最终从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和情绪体验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效果显著。他建议对基础差的小组要重点关注,加强指导,避免出现自暴自弃现象。对基础好的小组要发挥骨干作用,培训学生探究意识。李影(2013)对高职体育课进行了分层教学研究,实验组根据体能、技能进行动态分层,依据为学生 800 米、跳绳、坐位体前屈三项最初测试成绩。采用分层教学,包括备课分层、讲课分层和练习分层。经过一学期的实验,重新测试三项成绩,考核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提高,但实验组的成绩均值都高于对照组。其经验在于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避免学生出现自卑和兴趣减退问题。

3.5 其他

张婷(2013)对《英语》分层教学中高职生情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情感总体消极,快班优于慢班,尤其体现在学习态度和自尊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中学习态度与学生成绩相关性最高。她建议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及重视形成性评价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4 高职分层教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近年来面临着诸多困难,生源减少、入学分数较低、新时代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多元等都给高职的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开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培养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一是研究范围主要以英语课为主,涉及的其他学科还不多;二是在分层标准方面存在单一、简单、随意性较大、理论依据和说服性差等问题;三是针对不同层的学生如何公平地考核仍是一个难点,处理不当也易造成学生的不良反应,甚至影响分层教学效果;四是分层教学给管理和教学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良好地借鉴“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仍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5 总 结

分层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实践证明它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在实施中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过程分层实施困难、学生易产生不良情绪等。如何优化分层教学模式,使分层更科学、考核更公平、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过程最优化”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纪淑军.布卢姆:美国教学改革大师[J].教育与职业,2013(8).

[2]袁平.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3]龙爱琴.巴班斯基差优生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4]李力刚.巴班斯基“最优化”理念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5]王爱军.分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1(8).

[6]陈栀.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

[7]冯俊英.从分层到无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分层教学的创新探索[J].黑河学刊,2014(5).

[8]刘雅敏,朱正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改革新探——按技能分级学习、按模块分层上台阶[J].外语界,2009(4).

[9]张婷.分层教学背景下高职生英语学习情感现状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10]徐华.分层教学在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2(12).

[11]葛汉强.高职《软件测试》课程分层教学之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12]李影.高职高专体育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3).

[13]庆利赢.高职公共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分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14]陈兵.高职经济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与反思[J].高职教育,2011(3).

[15]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3).

[16]李自勇.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验[J].卫生职业教育,2013(8).

[17]何群英,胡伟心.高职教育课堂隐性分层教学实践——以“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2).

[18]陈君.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4(8).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原训练 动作 力量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各国更加重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训练却一直未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由于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快于平原,这对乒乓球训练影响极大,再加上有的地区较为潮湿,球台的反弹力受到影响,球着台后显得快、低、飘。这就加大了运动员处理球的难度和缩短了处理来球所必须的时间。如果不加强对高原空气密度与乒乓球运动这种特殊联系的研究,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就很难达到现代高水平要求。

一、高原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而导致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给运动员的动力定型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击球前所必须的准备时间缩短,使正常的摆臂幅度受到限制。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减小手臂和身体部分的摆幅,才能提前完成准备动作,保证良好的身前击球的位置;二是在用相同力量击球,球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高原球速在空中飞行时大于平原球速。这样假设某一力量在平原能够击到对方台底边上的球,而在高原必定飞出界外。所以击球时要减慢挥臂速度,就必须控制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但这恰成了要加强爆发力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称其为“高原轻力量定型”。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挥臂幅度普遍偏小,显得拘挛,力量较轻,球质也差,击球动作也不如平原地区运动员干净利落、舒展,这正是高原运动员的致命弱点。

由于击球力量越大,在高原击球的初速比平原快的数值越大,打出距离比平原正常打出距离超出的长度也越长,故对力量要求越高的项目影响越大,如对少年和女子影响则相对小,对成年男子影响最大。

由于同一力量的上旋在高原的球速大于平原,这就给人体的反应和位移带来了新的困难。比如,从球台中线向对方球台两大角发出两个球,这两个球的动行路线犹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当顶角相同两腰加长时,它们 所夹的底边也加长了,而这条边正好是运动员往返的路线,它的加长使运动员奔跑的距离加长和跑动范围加大了。假设球在运行过程中还带有侧旋,那么球运行的角速度还会加大,这样对运动员的步法要求当然大大超过平原。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就意味着如下两点:

第一,一些在平原地区可以实现的大范围奔跑的练习内容在高原却难以实现了。如在平原训练时,可以把两张球台拼在一起打多球,让运动员练习大范围奔跑步法,可在高原却很难实现,必须缩小范围和降低质量,由于这些内容的实现不能保证,运动员在这些方面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受诸因素影响,在高原所出现的看着球跑不过去或因跑过去的距离超出正常范围而难以回位的情况是大大多于平原的。

第二,由于专项位移难度增加,即意味着对高原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要求要超过平原运动员。如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的转移,当平原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他就可以转移到高水平的乒乓球专项训练中去。然而当高原运动员达到这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由于乒乓球训练的难度相应提高了,所以要向高水平的训练转移就变得难以实现了。

二、缩小动作、减轻力量

前面所指的小动作、减轻力量,是在还未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危害性之前,自然和不自然的在高原训练中无限的使用它,所以是必须克服的。但是缩小动作,可缩短打出距离,仍然是决定运动员摆速和命中率的较重要因素,即使在平原, 当来球过快过难时,大幅度的挥臂来不及,也得采取此两种办法,何况在高原球速加快的条件下,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超出机体反应,力所难及的球仍然还会比平原多。

随球速的加快,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抓好专项素质又要抓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抓好一般素质,才能有专项转移的基础,因为高原训练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的一般素质和 专项素质必须要超过平原运动员,所以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适应高原训练特殊需要的身体计划和方法来,才能使高原运动员的一般素质显著超过平原运动员,并使它有效地转移到专项训练中去。

在专项训练中要特别注重那些以前在高原训练中一直很难实现的,而在平原训练中也是高质量、高难度的训练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有机体的刺激最大,最容易提高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与高原训练相适应的各 种机能,同时它还可以使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最大限度的转移,而这些要求一旦实现,高原运动员的跑动 速度和范围将大于平原运动员,而表现出最优秀的步法来。

三、结论

采用高原训练法后,从理论上预测,将使高原球速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从不利甚多变有利甚多。如高原空气密度小,将使有机体对氧的利用率高于平原,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球速快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将有利于加强运动员的爆发力,加快摆速,加强旋转,加强机体的各种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运动技能;加大跑动速度和范围,促使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各项指标超过平原运动员。这样既解决了高原训练的某些难题,以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本地训练中进展缓慢的难点,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乒乓球[M].

[2] 中国乒乓球协会.高原训练乒乓球特点[J].乒乓信息.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3篇

主办单位:学院工会

协办单位:基础部体育组

竞赛时间:2011年10月11日开始,每周

二、四下午2点开赛

竞赛地点:体育馆乒乓球场

竞赛项目:团体赛

参赛单位:各工会小组

参赛办法:

各参赛单位最多可报8名至少4名队员参赛(至少两男两女),每名队员允许参加两场比赛。比赛按照男双、女双、男单、女单、混双的顺序进行。

竞赛办法:

(一)比赛实行单淘汰制。

(二)比赛采用11分制,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乒乓球竞赛规则》,每盘比赛采取3局2胜制,先赢得三盘比赛的为胜方。

(三)比赛将在比赛日14:00准时进行当日第一场比赛检录,14:40进行当日第二场比赛检录(上半区为第一场,下半区为第二场),检录完以后,参赛的人员顺序不得更改,迟到15分钟以上未检录的单位将视为弃权。

录取名次与奖励:比赛决出前3名,一等奖奖金1200元;二等奖奖金1000元;三等奖奖金800元;参与奖奖金300元。

报名与报到:

(一)9月27日前,以各工会小组为单位填写电子版报名表(报名表见附件三),发至基础部陈烨老师邮箱(cy@sise.com.cn),逾期不报的单位视为放弃参赛。

(二)原抽签结果不变,9月27日公布参赛名单,名单公布后将不允许更改参赛运动员名单。

裁判员安排:

比赛裁判主要由学院乒乓球协会的学生担任。

规则部分重要内容:

2.13 发球、按发球和方位的选择

2.13.1选择发球、接发球和这一方、那一方的权力应由抽签来决定。中签者可以选择先发球或先接发球,或选择先在某一方。

2.13.2当一方运动员选择了先发球或先接发球,或选择先在某一方位后,另一方运动员必须有另一个选择。

2.13.3在获得每两分之后,接发球方即成为发球方,依此类推,直至该局比赛结束,或者直至双方比分都达到10分或实行轮换发球法,这时,发球和接发次序仍然不变,但每人只轮发一分球。

2.13.4在双打的第一局比赛中,先发球方确定第一发球员,再由先接发球方确定第一接发球员。在以后的各局比赛中,第一发球员确定后,第一接发球员应是前一局发球给他的运动员。

2.13.5在双打中,每次换发球时,前面的接发球员应成为发球员,前面的发球员的同伴应成为接发球员。

2.13.6一局中首先发球的一方,在该场下一局应首先接发球。在双打决胜局中,当一方先得5分时,接发球方应交换接发球次序。

2.13.7一局中,在某一方位比赛的一方,在该场下一局应换到另一方位。在决胜局中,一方先得5分时,双方应交换方位。

2.14 发球、接发球次序和方位的错误

2.14.1裁判员一旦发现发球、接发球次序错误,应立即暂停比赛,并按该场比赛开始时确立的次序,按场上比分由应该发球或接发球的运动员发球或接发球;在双打中,则按发现错误时那一局中首先有发球权的一方所确立的次序进行纠正,继续比赛。

2.14.2裁判员一旦发现运动员应交换方位而未交换时,应立即暂停比赛,并按该场比赛开始时确立的次序,按场上比分运动员应站的正确方位进行纠正,再继续比赛。

2.14.3在任何情况下,发现错误之前的所有得分均有效。

华软学院工会乒乓球赛对阵表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4篇

刘梦

11292013

时光荏苒,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大学乒乓球课已接近尾声。回顾这半个学期在乒乓球课上的学习到的乒乓技能以及素质上的锻炼,收获颇丰。

其实,自己在体育方面一直是比较差劲的。一方面是从小自己的体育活动就会有些少,所以导致自己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相比其他同龄人会差一些。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思想上及行动上的懒惰。所以,在每学期的大学体育课上,自己总会有些吃力,总会尽全力去学习、锻炼及坚持,但最后还有和其他的同学有好些差距。不过,好在自己从未灰心,只要尽全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便很满足。

在这学期学习乒乓球前,自己是从未接触过乒乓球的。但是觉得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中,只要认真学习及练习,自己是不会很差劲的。平时的各种大赛上,自己也会十分关注乒乓球的比赛,也会因伦敦奥运会上张继科最后一球的胜利然后奋力跑向冠军领奖台亲吻一下而狂热不已!所以在开始,便怀着一股对乒乓的热爱、好奇,及自己给自己的满满的信心开始接触和学习乒乓。在准备乒乓球拍时,自己和同学们选了又选,看了又看,想认真而庄重的给自己选择一个性能良好的、自己喜欢的球拍,然后会一直一直让它陪伴自己。

相比其他的体育课,乒乓球课的运动量会小一些,运动环境也会好很多,尤其是在冬天。练习乒乓球,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运动量,但通过老师各种从零开始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相应体能训练,也会着实锻炼自己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及头脑的敏捷程度和反应能力,然后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乒乓技能的同时逐渐感受到乒乓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动。每次老师讲解一项新的训练项目时,自己总会认真听讲,然后接下来和同伴们认真严谨练习及互相交流彼此的姿势和经验,一起进步和提高。其实,在这学期的乒乓球课上,学习到比较专业的乒乓技能之外,另一件让自己收获最大的便是自己和同伴及班里其他一些同学们建立的感情。在后来的一些比赛中,自己和同伴“浴血奋战”,虽然成绩总是很差劲但是大家还是会在相互不断地鼓励下开心的认真完成每次比赛。

老师对我们训练的第一项的反手攻,这相比于后来的正手攻显然要简单和容易些。因为自己是用左手,所以在开始的同伴选取上便有了些困难。感谢同伴对自己的一直陪伴,虽然在以后的各项训练中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一些小挫折,但是我们都会彼此迁就,共同走下去。第二阶段的正手攻训练,着实让我们犯了难。连续两周的训练,自己的姿势和手感还是很差劲,看到同学们逐渐都有了进步自己很灰心和着急。经过课下和同伴一起去球馆的练习和彼此间的交流指导,自己逐渐对正手攻有了感觉和技能的体会。在经过之后的一些练习,正手攻有了些许显著的提高,这让我和同伴小小的高兴了一下。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原训练 动作 力量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普及,各国更加重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乒乓球高原训练却一直未引起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足够重视。

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由于空气密度小,球体受到的阻力小,故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快于平原,这对乒乓球训练影响极大,再加上有的地区较为潮湿,球台的反弹力受到影响,球着台后显得快、低、飘。这就加大了运动员处理球的难度和缩短了处理来球所必须的时间。如果不加强对高原空气密度与乒乓球运动这种特殊联系的研究,在高原进行乒乓球训练和比赛就很难达到现代高水平要求。

一、高原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由于高原空气密度小而导致球的飞行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给运动员的动力定型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击球前所必须的准备时间缩短,使正常的摆臂幅度受到限制。要适应这一情况,必须减小手臂和身体部分的摆幅,才能提前完成准备动作,保证良好的身前击球的位置;二是在用相同力量击球,球的初速不变的情况下,高原球速在空中飞行时大于平原球速。这样假设某一力量在平原能够击到对方台底边上的球,而在高原必定飞出界外。所以击球时要减慢挥臂速度,就必须控制肌纤维的收缩速度,但这恰成了要加强爆发力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称其为“高原轻力量定型”。高原地区的运动员挥臂幅度普遍偏小,显得拘挛,力量较轻,球质也差,击球动作也不如平原地区运动员干净利落、舒展,这正是高原运动员的致命弱点。

由于击球力量越大,在高原击球的初速比平原快的数值越大,打出距离比平原正常打出距离超出的长度也越长,故对力量要求越高的项目影响越大,如对少年和女子影响则相对小,对成年男子影响最大。

由于同一力量的上旋在高原的球速大于平原,这就给人体的反应和位移带来了新的困难。比如,从球台中线向对方球台两大角发出两个球,这两个球的动行路线犹如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当顶角相同两腰加长时,它们 所夹的底边也加长了,而这条边正好是运动员往返的路线,它的加长使运动员奔跑的距离加长和跑动范围加大了。假设球在运行过程中还带有侧旋,那么球运行的角速度还会加大,这样对运动员的步法要求当然大大超过平原。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就意味着如下两点:

第一,一些在平原地区可以实现的大范围奔跑的练习内容在高原却难以实现了。如在平原训练时,可以把两张球台拼在一起打多球,让运动员练习大范围奔跑步法,可在高原却很难实现,必须缩小范围和降低质量,由于这些内容的实现不能保证,运动员在这些方面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受诸因素影响,在高原所出现的看着球跑不过去或因跑过去的距离超出正常范围而难以回位的情况是大大多于平原的。

第二,由于专项位移难度增加,即意味着对高原运动员的各项素质要求要超过平原运动员。如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的转移,当平原运动员达到某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他就可以转移到高水平的乒乓球专项训练中去。然而当高原运动员达到这一特定的一般素质要求时,由于乒乓球训练的难度相应提高了,所以要向高水平的训练转移就变得难以实现了。

二、缩小动作、减轻力量

前面所指的小动作、减轻力量,是在还未认识到它所带来的危害性之前,自然和不自然的在高原训练中无限的使用它,所以是必须克服的。但是缩小动作,可缩短打出距离,仍然是决定运动员摆速和命中率的较重要因素,即使在平原, 当来球过快过难时,大幅度的挥臂来不及,也得采取此两种办法,何况在高原球速加快的条件下,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超出机体反应,力所难及的球仍然还会比平原多。

随球速的加快,对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抓好专项素质又要抓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抓好一般素质,才能有专项转移的基础,因为高原训练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的一般素质和 专项素质必须要超过平原运动员,所以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适应高原训练特殊需要的身体计划和方法来,才能使高原运动员的一般素质显著超过平原运动员,并使它有效地转移到专项训练中去。

在专项训练中要特别注重那些以前在高原训练中一直很难实现的,而在平原训练中也是高质量、高难度的训练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有机体的刺激最大,最容易提高运动员必须具备的与高原训练相适应的各 种机能,同时它还可以使一般身体素质向专项素质最大限度的转移,而这些要求一旦实现,高原运动员的跑动 速度和范围将大于平原运动员,而表现出最优秀的步法来。

三、结论

采用高原训练法后,从理论上预测,将使高原球速对乒乓球训练的影响,从不利甚多变有利甚多。如高原空气密度小,将使有机体对氧的利用率高于平原,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球速快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将有利于加强运动员的爆发力,加快摆速,加强旋转,加强机体的各种快速反应和协作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运动技能;加大跑动速度和范围,促使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各项指标超过平原运动员。这样既解决了高原训练的某些难题,以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本地训练中进展缓慢的难点,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乒乓球[M].

[2] 中国乒乓球协会.高原训练乒乓球特点[J].乒乓信息.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6篇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自张居中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撰写的《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 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 ,China 》一文在英国Antiquity杂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国外感兴趣的学者在《科学》网站还进行了讨论。 蔡运章、张居中《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论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文字》分析[1]: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朱琚元(彝 )副研究员与曲木约直 (彝 )副研究员 ,曾亲自到郑州与舞阳考察,逐一对应释读,认定它们是路南古彝文[2],认为古彝文保留了原始汉字的系统,认为彝族是中原战争里古华夏族外迁的一支人群的独立发展。 汉字发展史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 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3]。 汉字发展史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汉字发展史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汉字发展史庄桥坟刻符

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汉字发展史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汉字发展史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4]。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襄汾县所靠近的东南方翼城县就是传说的陶唐氏唐尧的后代的封国唐。 汉字发展史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5]。

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汉字发展史殷商时期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汉字发展史西周时期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汉字发展史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汉字发展史汉朝时期

隶书十分盛行,“”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汉字发展史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王羲之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1] 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

乒乓球理论课范文第1篇[摘 要]结合国内高职院校面临现状,在回顾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国内的分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