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在管理体制上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一套适应市场机制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文章从办学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了继续教育管理创新思路,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 发展思路 管理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纲要》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工作,要由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去执行和操作。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不断理清发展思路,革新教育管理模式,加大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力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认清办学形势,理清发展思路
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由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如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脱产生限制招生等,给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此外,大多数成人高校存在着办学方向不明确、现行管理体制与办学实际不协调、非学历教育模式缺乏创新、保障机制不健全、市场应变能力不足、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清发展思路,创新教育机制,对促进成人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坚持稳定、提高、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创新机制为提升手段的管理思路,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管理创新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认清成人高等教育形势的基础上,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对此,教育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率身垂范。管理知识的创新,来源于管理者自身知识的积累。首先,管理者要特别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深入领会并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和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特别关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的要求,大力培养改革创新精神。最后,管理者还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英国学者阿什比说:“成功的管理专家的技巧并没有井井有条地安排在教材之中。”所以,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立足自身岗位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创新思维模式,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继续教育工作。
(二)加快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积极求新求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要紧密围绕学校总体规划,面向社会需求,立足自身实际,在管理上大胆创新,谋划发展布局,创新工作体制,明确发展目标。
第一,根据办学需要,积极调整办学方向。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应调整到稳定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上来。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市场急剧萎缩的形势下,成人高校应该主动出击,立足企业需求,积极倡导市场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当前,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人才。高校要紧抓这一市场机遇,积极探索,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灵活设置教学计划、授课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多数成人院校与知名大型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办学合作关系,证明了此种办学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创新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渠道的顺畅。学校内部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具有办学层次多、学制长、专业学生分布不均、教学运行成本高等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高校现行的资源、人事、财务管理等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就资源配置而言,许多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资源优先保障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教室、住宿、设备等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才可以给成人教育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人教育招生的规模,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财务管理制度而言,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是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广告宣传等前期投入,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风险投资,由于高校财务制度缺乏政策上的灵活性,许多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丧失培训的最佳时机。可见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渠道的顺畅对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健全管理制度。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内部管理机构一般存在着设置时间长,部门职责不明,权限划分不清的现象。随着继续教育办学方向的调整,工作重心的转移,部门功能的划分、职能的设置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目前,各高校相续成立网络教育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培训中心等职能部门,并且对各职能部门功能重新定位,减少部门之间的工作交叉,就是为了主动适应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以自己的办学目标为指导,大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切实加强各项日常工作的管理,促进继续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同时,还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继续教育的经验,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强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以使“每一项工作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开展”。
第四,以人为本,创新用人机制。继续教育发展在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业以才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盘活人才资源,打造“精干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员工的才能。首先,在管理内部要积极推进岗位竞聘制度,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竞争氛围,开发人才资源;其次,健全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制度,从工作的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考评,在考核过程中同时进行分配制度和奖惩制度的改革,切实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一些科室如非学历教育管理部门实行项目负责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彻底将他们推向市场,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五,加强内部管理,积极维护办学声誉。“品牌就是一个创造、储存、再创造、再储存的过程”,“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成人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与学校的办学声誉息息相关。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并不断强化自身“品牌”意识,加强内部管理的创新,积极培育和维护学校办学声誉。内部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招生制度规范等方面。
学生管理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进行人性化管理,彻底改变过去一味批评说教的简单管理方式。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应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根据受众群体特性和时代特点,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接受程度、教师授课质量、教学监控措施、社会效果反馈等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加大对教学效果的监控力度,保障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招生工作,高校要严格执行各项招生制度,积极拓展招生渠道,规范招生行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招生形象。
在当前,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宝贵契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分析社会形势,研究国家成人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积极应对市场考验,加大对继续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在办学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人才激励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安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1,(02).
[4]夏建如.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
[5]沈文通.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4).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上升,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还可以提高创业学生的社会经验并且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从心理资本及创业素质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分析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进一步探究基于心理资本理论下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 地方普通高校 大学生创业 心理困境 对策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经济的不景气,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数量有限,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大学生创业来缓解就业的压力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堪忧,存在参与创业的人数少、创业成功的案例少等现象。笔者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和素质进行研究,希望帮助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实现其创业梦想。
1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心理困境
1.1 认知方面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创业了解不多,创业意识相对薄弱。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他们的社交圈局限于亲朋、教师、同学,对社会缺乏直观认识。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他们的自主思考、独立探究能力较为薄弱,在是否创业的问题上更多依赖家长、教师的判断和建议。一方面,由于创业风险相对较高,家长(特别是工薪阶层的家长)希望孩子优先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考取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和大企业上班在大多数家长看来比自主创业更加明智。另一方面,相对部属高校,地方普通高校虽然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远未建立,创业教育效果显然差强人意。这两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对创业缺乏兴趣,创业意识更加淡薄。
1.2 意志方面
意志是推动人的奋斗目标并且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大学生创业者只有拥有坚忍的意志,才能坚持不懈地实现自己既定的创业目标,即便遇到问题和挫折,也能让很快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目前来看,我国家长过度保护、缺乏社会生活体验,大学生群体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降低,他们难以承受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挫折。创业受挫后,部分创业大学生能够及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与奋斗方向,磨炼意志后“东山再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因此产生了逃避心理和消极行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就此止住了创业的脚步。
2 解决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困境的对策
2.1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学方向,因此是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好的教学队伍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他们真正拥有专业的创业教育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教育工作者。担任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包括一些创业成功的人士、对创业有独特见解的人等,从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师队伍,因为进行创业教育教学,首先,要对市场有足够的把握,要了解创业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因素;其次,教师对创业的程序要相当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讲述创业的步骤;第三,要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一些减压的方法,使其在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创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第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如何能带出一批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呢?因此,挑选组建创业教育的教师时要格外重视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多领域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成功。
2.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只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育顺利进行。对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说,首先要确立课程以培育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其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教学,对一些以技能为主的院校这门课程可以作为专业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在毕业之后创业;对以理论知识为主的院校,这门课程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兴趣创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的方式来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创业梦想。
2.3 树立自信,增强抗压耐挫能力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不仅需要创业者极度的自信,更需要极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抗压耐挫能力。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有强有力的计划管理能力,对创业的前途充满信心,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补充,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正视挫折和失败,具有韧性,因为坚韧性是一种对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在创业过程中要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不断寻求变革。高校应在创业心理教育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将所学的心理知识转化为创业心理品质,学会运用心理激励的方式增强抗压耐挫能力,形成积极的创业心态和自立自强的创业意志。
结束语
总之,帮助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摆脱创业心理困境,需要大学生主动自觉地提高创业意识、坚定创业决心与信念、培养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创业实践,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同时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昌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晓林.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02-103.
[2] 陈明长,陈瑞英,杜丽华.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2):271-272.
[3] 高国俊.大学生创业健康心理的八大要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03):56-60.
[4] 谭珊.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7,32(03):51-53.
[5] 王娇.浅析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7,(16):164-165.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论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司法介入
自“田永案”开高校行政诉讼先河以来。高校学生状告母校的事饲纷至沓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陈 依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班级作为高校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班级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班级管理优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教学质量產生直接影响。班委作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对于营造良好地班级氛围,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凝聚力下降
班级凝聚力体现着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凝聚力不够或是出现下滑,那么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便无法增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打破了班级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淡化了传统固定班级的概念,班级同学情感弱化。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普遍追求个性化,独立意识较强,与朋辈沟通少,再加上新媒体的副作用,导致其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体精神,班级认同感、归属感无法提高,使得班级凝聚力不够甚至下降。
2、班级缺乏有效沟通
目前,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班委可直接利用班QQ群、微信群这些平台来发布消息,组织班会的次数大大减少,导致辅导员与班级同学以及班内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班级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生活环境及习惯存在差异,价值理念也不一样,这样使得班内同学沟通起来存在很多阻碍。另外,在高校班级中普遍存在小团体现象,例如以宿舍、老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体,他们往往一起上课、吃饭、外出活动等,与班内其他同学沟通较少,集体意识欠缺,导致班级活动开展困难。
3、班委队伍建设困境
班委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班级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委综合素质高,势必给班级同学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增强班级自我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在班委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班委角色存在冲突。班委一方面扮演着为班级同学服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担任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执行者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对其要求明显存在分歧,使他们很难应付,也不知如何解决。第二,班委成员不团结。班委成员在性格、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合作完成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摩擦,从而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第三,班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目前存在着“注重任用,忽略培养”,致使班委工作效率低,自身成长缓慢。
4、班级学风不正
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无法适应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能力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性松懈,有的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有时还旷课,平时作业随意抄袭,部分学生即使去上课,也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交头接耳、玩手机或浏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书籍等。
二、影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生活在网络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文化影响非常明显。当前大学生个性特征显著,普遍具有自我独立、自我张扬的意识,追求个性与自由,不愿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了父母的管控,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弱,就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丧失进取心,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脱离集体,不利于班级管理。
2、家庭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其他事情一概不用问,几乎包揽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务。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除了学习,其他方面的事务很少涉及。有些学生甚至被娇生惯养的不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不知如何过集体生活等,导致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经常出现矛盾。
3、辅导员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相应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许多辅导员身兼数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触辅导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情愿向辅导员敞开心扉的交流,致使辅导员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路径分析
1、建立民主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一个共同体,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应忽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而有效的、执行力强的班级管理制度既要有约束力,同时还能反映学生意愿,因此班委要尽最大程度唤起同学们的主体意识,激发起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管理制度行列中,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班级实情,同时还可以符合学生意愿并能够发自内心接受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班级实现民主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小组,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并把班级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班委队伍培养
班委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发挥着连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还是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左膀右臂,是进行管理的核心力量。班委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发展状况,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和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完善班委选拔制度。选拔时坚持民主选举,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同时辅导员要做好适当的引导。第二,健全班委的管理制度。明确班委成员责任和义务,制定分工明细,健全学生干部考核和激励制度,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引导班委立足岗位创新工作,打破班委终身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发挥作用,考核不合格的班委及时调整。第三,加强培训。对班委应该首先从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方面入手,其次加强培养其政治素养、团队建设、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另外还需全方位、系统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教学岗位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出勤和学习等情况,而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异常表现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因素之外,往往还隐藏着思想、生活、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专业课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表现异常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而且要及时与辅导员交流,共同商讨解决措施。专业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把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和谐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拘泥于传统认知,要把握住新时期大学生的鲜明个性与特点,寻找新时代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路径,使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富于个性化、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冯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2).
[2]李爱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现代交际,2019(15).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活动以及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学生;高校管理;机制;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社会群体在这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孕育成长,也由此带来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快速发展,其重要特征是社区自治的不断扩大以及公民参与的逐渐增加,并在教育领域逐渐演变成为学生参与,尤其是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活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带来了一些契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其运行机制的建设必须按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本质要求。本文认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
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之一,与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等其他管理主体共同享有管理权力,分担管理责任。作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主体,必须不断增强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始终把参与高校管理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为高校管理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凝聚强大的参与力量。注意增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有关主体责任的思想自觉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管理之中,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注重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切实保障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有關参与高校管理的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能力,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高校管理的工作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校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养成参与高校管理所需要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及执行能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实效。
二、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
高校的行政管理事务主要是围绕解决有关学生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开放学生对行政管理事务的参与,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高校应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管理事务之中,从而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上,高校应让学生自己全面管理自己的事务。在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生活保障的后勤保障事务管理上,高校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多多参与到有关的后勤保障事务之中,从而营造一个符合学生要求的,稳定、舒适、安心的学习环境。在丰富学生参与范围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加强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认同,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
三、调整学生参与的价值取向
要做好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参与高校管理对个人成长以及学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以及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高校管理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为一体,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将学生四年乃至毕业后的人生发展与学校、国家等的发展融合起来,实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树立目标、践行目标、达成目标。从高校管理的实践出发,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明确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及参与潜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利于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四是着眼于高校管理目标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目标两者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目标。
四、优化学生参与的环境
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各个部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就必须优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环境,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使之相互协调和适应。完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环境,树立正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念。学生必须存在自觉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积极投身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态度。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则要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持有开放、认同的态度,同时增强自觉接受学生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意识。打造良好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及制度环境。注重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厘清各方高校管理主体的权责,为整个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体系。
五、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机制
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保障学生能够参与高校管理的各项决策。坚持决策过程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决策进程,加深学生对各项决策的认识。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决策意识与决策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决策水平与能力,使之符合高校管理决策的需要。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执行机制。落实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在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使学生能够按照职责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做到职责清、责任明,从而确保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工作的最终落实。要加强学生与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政策法规,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重要保障。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监督机制,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增强监督意识,充分重视学生监督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形成推动学生监督的良好氛围。高校坚持以公开、公正为原则,进一步推进全系统校务公开,深化校务公开内容。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反馈机制。为了充分保证学生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激励性与导向性,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要紧紧抓住反馈这一关键环节,健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反馈机制,督促高校认真践行学生参与。
六、丰富学生参与的渠道
着眼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和建立健全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组织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学生参与,哪里就有学生参与组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组织在高校管理中的组织优势及其重要作用。改进网络媒介的应用,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改进网络媒介的应用。网络媒介要明确定位,网络媒介的使用方式要多样化,注意吸纳学生参与有关网络媒介的管理。创新意见征询形式,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见表达渠道,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表达意见,使学生在了解高校管理动态的同时,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意见信息,及时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促进权利救济的实现,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维护渠道。通过促进权利救济的实现,从而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维护渠道。
参考文献:
[1]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左雅洁,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3
[3]林炊利,学生参与大学决策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2(1)
[4]林永柏、邬志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