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复杂系统理论应用于证券市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大热点。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局限在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特征如分形、混沌的分析上,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就前人已有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分别从非线性、自组织性、复杂性综合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能抛砖引玉,促进复杂系统理论在证券市场的深入应用。
关键词:复杂系统;证券市场;分形;混沌;非线性
一、证券市场非线性特征研究
对我国证券市场复杂性研究的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做了分析,结论不尽相同。下面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一)非线性分析
考虑到非线性是复杂系统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学者们首先在证券市场的非线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徐龙炳等(1999)应用非参数分析法——R/S法(重标极差分析法)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的非线性、Hurst指数及状态持续性,结果表明两市均存在着状态持续性和波动集群性,股价指数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呈现非线性,Hurst指数H>0.5,表明人们是在对以非线性方式呈现的信息作出非线性的反应,并最终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在股价指数上。伍海华等(2001)通过R/S分析计算相关维、自相关函数与Lyapnov指数,结果同时表明上海股票市场具有非线性。赵桂芹等(2003)选取沪市的日交易量数据为样本进行GPH检验,认为沪市存在长期记忆特征,充分反映了市场的非线性。长期记忆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较多的噪声交易者对信息的非线性反应,而缺乏风险规避工具和信息披露不完善又放大了交易者对信息反应的聚集性。
以上学者的研究通过R/S或者GPH方法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非线性市场,但数据处理略显粗糙。对非线性更细致的分析还需从混沌和分形入手。
(二)混沌分析
混沌分析研究的是证券市场的时间演化,用以预期市场的反馈效应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孙广振和王劲松(1994)选择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深圳)股市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处理,继而估算出Lyapnov指数λ≈0.0184,表明深市指数存在明显的混沌行为,描述股市动态机制需要2~7个变量。徐前方(1994)分析了上海证交所综合股价指数的时间序列,通过算法去除经济增长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后,求得上证指数的奇异吸引子的分维数值约为2.72,最大Lyapunov指数约为0.0107,从而肯定上证股价指数所反映的系统是个具有分维结构的低自由度的混沌系统。叶中行等(1998)改进了Lyapunov指数计算方法,对上证指数的Lyapunov指数进行计算,得到其最大值为正值,表明上证指数具有混沌特性。杨凌等(2006)为了探测我国证券市场的混沌,首先利用小波分解重构法与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法对沪综指和深成指的日收盘价序列进行去噪处理,用去噪后的日收盘价序列计算出日收益率序列,并用MALAB实施了对日收益率序列的快速Fourier分解,发现此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序列自身固有的特性。王福来等(2006)用G-P和G-K两种算法比较上证综合指数与MSCI英国指数后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更复杂,且存在较多的高维混沌成分,需用四个数据来描述它的系统特性。李红权等(2007)以证券市场全样本时间为分析对象,采用特殊的对数线性趋势消除法(LLD)处理数据、引入小数据量算法计算系统的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着有序的混沌吸引子结构,股票价格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作者还发现了低维奇怪吸引子的经验证据(沪市具有分数维为2.54的混沌吸引子,深市吸引子维数为2.55),表明股市运动(波动)是内生的复杂性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挑战了传统理论的波动外生论的观点。
(三)分形分析
分形分析研究的是市场的空间特性,可以检验市场的有效性和波动性。
庄新田等(2003)用基于标准差时间序列的改进的Hurst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出Hurst指数H>0.5,证明沪深股市收益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在跨时间尺度的股价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市相关系数C均不等于零,分形维数α均小于2,市场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张金良等(2004)应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沪深证券市场的多只A股和两市综指的分时价格实际交易数据序列,样本计算和统计结果表明,证券交易数据序列具有显著的多重分形特性,而且在转折点附近存在突变奇异性。王新宇等(2004)运用Peters建议的提高R/S分析有效性的若干方法,选取更长的时间序列,对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的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进行R/S分析,同时BDS检验收益率波动的长记忆性、易变性的期限结构、非周期性循环和非正态分布,结果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是一分形市场。
曹宏铎(2005)分析深圳股市的对数收益率时序,计算肯定市场具有分形特征和长程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分形时间序列,服从FBM(分数布朗运动)。另外标度分析表明市场存在短周期和长周期,并给出了短循环周期值是160天,稳定长期循环周期值是1080天,揭示了股市的波动规律。苑莹等(2007)运用多重分形的R/S方法对深证成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存在2个时间标度临界点,体现了股指价格在不同标度范围下的状态跃迁现象,该状态跃迁现象与股市中各个参与者间的相互作用及政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整个时间标度上Hurst指数均表现出持久性,且与标度τ正相关;运用多仿射方法确认了深圳股市多仿射特征的存在,验证了R/S分析方法中存在的标度临界点,并指出用不同的标度临界值将股指价格机制分成不同的标度范围,能够更好地研究短期标度及中期标度下起作用的局部价格机制。吴建民等(2007)选取8种大盘指数,通过样本数据对数收益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和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检验,发现收益率分布呈现尖峰态,具有较小的特征指数和较大的尺度参数,表明我国股市波动性较大;故分形分布比正态分布能更好地拟合和描述我国股市的收益率特性。
(四)小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期的研究在理论运用、方法改进和研究范围上都更加深入细化。但是具体采取的数据对象相差较大,很多以(对数)收益率为对象,而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需以价格为直接研究对象,收益率又不是价格的一个适当变换形式,故由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未必具有真实性,至少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证券市场自组织性特征研究
自组织性也是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特征之一,指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经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资金流入或流出)和能量(多空力度),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股价的波动,系统可能发生响应(突变),即暴涨或暴跌,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的属性。非均衡的震荡市场最终可以自行回归到有序的均衡,就是自组织性的表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孙博文等(2005)在其文献中界定了股市自组织临界性(SOC)的重要参数,然后应用SOC理论对大盘指数及个股进行考察,发现了其逐渐走向自组织临界态的演化过程和幂次关系,从而验证了中国股市中存在自组织临界性(远离平衡态的均衡),说明股市是一个逐渐演化到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复杂系统。
自组织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探讨监管者在证券市场运作中的角色,是做一个“全能家长”,还是做一只“轻轻推动的手”,即究竟该如何权衡监管与证券市场自发演化的关系。
三、证券市场复杂性特征相关研究
有的学者是从“复杂性”直接入手对市场进行考量,并未分析具体特征,比如高红兵等(2000)定性分析了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内外部因素及市场的运行特征,发现在市场整体运行中显示出迭代特征,在暴涨和暴跌时具有突发性和奇异性,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只要系统处于某一临界值,无外部因素的作用它就能进入混沌均衡产生剧烈振荡甚至崩溃。这一过程中内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外部因素不是系统的直接参数。他们还找出了我国证券市场步入混沌均衡的原因是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单一,投资品种少,故建议认为消除市场大幅波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证券市场的多元化。肖辉等(2002)将改进的Lemple—Ziv复杂性度量法——移动均值极值点法应用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衡量,对比研究了中、英、美三国股指,实证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复杂度明显小于英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可以据此认为,股票市场有效性和成熟程度的大小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与王福来的结论恰恰相反,实际上,目前中外证券市场复杂度对比研究确实仍然存在一定分歧,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四、总结
为便于更清晰地了解各学者的研究,现将以上部分有代表性的实证成果列为表1(以时间为序):
国内学术界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特征已有十余年,上述文献即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它们应用的理论、算法和具体研究对象有所差异,但多数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混沌、分形即非线性这一典型的复杂性特征。该结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传统线性范式的随机游走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等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而且将促使我们运用更能深入、全面分析证券市场运作机理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从而建立起全新的证券理论。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1.研究目的上,集中于初级的非线性特征即混沌、分形的验证,只是发现了证券市场复杂性的部分证据,而对市场的突变性(暴涨暴跌)、自组织性(自我调整)和协同性(与外界的关联)等其它复杂性特征几乎未有涉及。事实上,后者对建立全新的证券市场理论体系可能更有基础价值。
2.研究方法上,不同学者的样本区间相异甚远,多数又采用传统的算法直接进行复杂特征检验,导致他们的结论在量上出现较大差异,结论的可靠性大为降低。
3.研究性质上,多属实证检验,缺少理论探讨,使得后续的系统研究深显乏力。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未来对证券市场复杂特征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
1.数据样本的选择与处理。数据样本的选择上,应尽量满足大样本、低噪声的要求,这既是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前提,也是因为证券市场本身的样本量就有限,难以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运行趋势。此外噪声量往往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升高,故原始数据样本还需要处理,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比如对数线性趋势消除法,尤其可以借鉴小波理论进行噪声去除。
2.算法的优选。例如在计算Lyapunov指数时,采用对于物理系统有效的经典Wolf算法不一定适合于证券市场的分析与测度,可以尝试引入Rosenstein提出的小数据量算法来精确计算Lyapunov指数。采用G-P算法估计分形维时,可以用G-K算法进行替代,后者更适合处理非静态、短数据集和混有噪声的高维混沌系统数据。
3.研究范围的拓展。如前所述,应着重于突变性、自组织性和协同性等其它复杂特征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分析市场机理和更有力地指导证券投资。
4.模型的采用。积极学习并运用国外较成熟的理论,通过Agent、Swarm、元胞自动机、人工生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虚拟手段,建立起完整的考虑所有非线性等复杂特征效应的证券市场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徐龙炳,陆蓉.R/S分析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线性[J].预测,1999,No.2.
[2]伍海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股票市场中应用——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2001.12,Vo1.16,No.4.
[3]赵桂芹,曾振宇.证券市场长期记忆特征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3.4,Vo1.16,No.2.
[4]孙广振,王劲松.深圳股市混沌现象的辨识及其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No.1.
[5]徐前方.上证指数中的奇异吸引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No.2.
[6]叶中行,杨利平.上证指数的混沌特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Vo1.32,No.3.
[7]杨凌,颜日初.我国证券市场经济混沌探测研究——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噪声处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No.2.
[8]王福来,达庆利.中国证券市场的高维混沌现象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11,Vol.36,No.11.
[9]李红权,邹琳.股票市场混沌吸引子的特征量——基于G-P算法与小数据量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6).
[10]庄新田,庄新路,田莹.Hurst指数及股市的分形结构[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Vo1.24,No.9.
[11]张金良,杨忠直,杜厌芳.证券市场多重分形理论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3,Vol.6,No.1.
[12]王新宇,宋学锋,吴瑞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分形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4.10,Vol.7,No.5.
[13]曹宏铎.证券市场复杂行为分形标度分析与机会决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5,No.1.
[14]苑莹,庄新田.股指时间序列的多重分形Hurst分析[J].管理学报,2007,Vo1.4,No.4.
[15]吴建民,庄菁.分形分布在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16]孙博文,于天河,宋莉莉,孙百瑜,张本祥.中国股市自组织临界性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10,Vo1.2,No.4.
[17]高红兵,薛刚,陈宏民.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元化与混沌均衡[J].上海经济研究,2000,No.6.
[18]肖辉,吴冲锋,吴文锋,吴伟.复杂性度量法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2.9,Vo1.11,No.3.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 实验教学建设引入混沌理论的依据及混沌理论对实验教学建设的启示
混沌特指一种非线性作用导致的, 可以在简单确定性系统出现的, 及其复杂貌似无规则的运动, 它是介于严格确定性和完全随机性的行为之间的, 与周期性运动相关的一种实质上的某种序的运动。它是客观存在的一类现象。混沌是一种确定性系统内在的随机性, 系统长期的行为敏感的依赖于其初始条件。它是一种有着随机性的秩序, 它在某种极限的情形下有着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的精确结构。混沌应具备三个主要定性特征:内随机性, 分形性质, 奇异吸引子。
在实验教学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 导致不规则不可预测不确定性非线性的因素越来越多, 所以实验教学建设活动是动态的多变的混沌的。这就意味不得不重点关注其动态的、非线性的教学及其教学管理理论。它的非线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会产生其混沌行为, 并且我们的管理中具有奇异吸引子, 初值敏感性、自相似特征等混沌特征。实验教学系统一般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媒体等构成的。实验教学本身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 是动态的创新的过程。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是基于牛顿机械决定论的, 实验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系统, 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际不符。因为在我们预定的线性教学设计中很容易受到教学混沌事件的影响, 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环境信息微小的变化, 学生内心状态的微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设计上的的微小变化以及对教学目标微小偏差等等, 都会导致实际其教学效果的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她们本身具有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所以它们构成的教学系统一定是混沌的教学系统。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实验课程是依附理论教学上的, 横向联系是十分的紧密, 纵向联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根本体现不出实验教学自身的所特有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在开出的实验项目里, 演示性和验证性的项目多, 而设计性和综合性项目很少。实验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实验教学质量, 也决定着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所以精心设计开展一些有特色的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 对这些实验要注意融入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技术成果, 以特色的实验项目为奇异吸引子,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值敏感性也被叫做蝴蝶效应。对于整个的混沌系统而言, 它状态呈现出表面的无序、混乱现象, 系统内的每一条运动轨线的未来行为无法精确预测, 各条运动轨线之间的最后形态也各不相同。我们以前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告诉了学生实验项目, 和详细的实验原理, 列出了实验所使用到的所有的仪器, 测试方法, 正确的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的表格等等。学生不用查资料, 过程十分的呆板和程序化。现代的实验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只是学习者的辅助者和引导者。而复杂的实验教学环境就必然导致了教学系统内部其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而这些因素会加剧教学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在对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设计时, 要先认识到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和他的心理特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能力进行判断、对学习实验结果进行预期, 最后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实验目标。再根据既定的学习实验目标, 制定计划, 选择能够完成目标的相应学习实验策略, 最终给自己的学习实验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己多动手, 多练习,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的手段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与质量。
实验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不可确定的、非线性的、开放的、整体的、复杂的学习系统。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教学系统中学习也必定要求其形式是开放式的。给学生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可以在自己预约的时间内单独去实验室进行开放性的实验。使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 考虑更多的问题。在一次实验当中, 一个老师通常会指导一个班的学生来进行实验。每一个学生可能评均接受教师指导的时间就比较少, 教师也不可能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对具体实验掌握得如何, 并给予最合理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出一些能力的学生事先学习实验内容在课堂上做一些指导其他学生的实验工作, 这样确实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可能会更方便, 同时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也是一个锻炼。
从混沌吸引子的认知观点出发, 允许学生与原设计输出有很大出入的认知建构, 允许学生学习结果不同情况的出现, 这或许是蝴蝶效应的出现, 或许是学生迁移的错误。对于现代实验教学过程来说, 就是要更重视过程化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能会更科学化、人性化, 更富有价值。客观地、公正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考核和监测, 然后对每个学生学习质量给予更合理的评价。
2 结语
我们需要进一步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要充分的利用现有实验资源, 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水平, 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混沌理论必将为深化实验教育改革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也给实验教学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维视角和一些重要的启示。
摘要:阐述了混沌理论的概念并介绍了混沌理论的特性, 用混沌理论的思想对实验教学的方式做出了指导性的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混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周可可.混沌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9 (13) .
[2] 黄娟.混沌理论对传统教学设计的冲击和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6) .
[3] 王朋娇, 邹红丽, 刘家勋.混沌 (chaos) 理论对自主学习的指导作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3, 15 (3) :28~30.
[4] 尹先国.混沌理论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启示[J].教育科研, 2009 (8) .
[5] 罗萍.混沌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J].文教资料, 2007 (2) :99~100.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混沌理论的应用
1.1 蝴蝶效应的应用
1.1.1 蝴蝶效应原理
蝴蝶效应指的是复杂系统因初值的微小改变会引起一段时间后系统的巨大变化。教育系统影响因素众多, 属于典型的混沌系统, 具备初值条件敏感性。
1.1.2 初值条件分析
由于我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 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非常薄弱。据同学们反映, 许多中学实验室作为摆设, 教师只是空头讲解。需要注意的是, 在入学卷面测试中, 学生的成绩表现良好。但是接触到实际仪器, 显得很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学生远未做到知行合一, 同时也意味着高校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1.1.3 学生个案分析
例如:某生基础很差。在做氯化钠提纯实验时, 错误频出。首先, 使用毛玻璃片盖在烧杯上。接着, 在过滤操作中, 居然把滤纸底部尖角处撕去。最后, 在用酸调节p H值时, 错误地使用了硫酸, 造成实验失败。经过教师的调查, 得知该生自以为中学都学过, 不注意听讲, 对事情的认识似是而非, 模糊不清。了解到这点之后, 教师通过谈心、指导, 劝其及时端正学习态度, 学好本领。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 该生认真了许多, 操作也日益规范。这个事例说明,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苗头, 及时处理。
1.2 分形自相似的应用
1.2.1 分形自相似性原理
分形自相似性指的是不同事物间在不同范畴、尺度上也有可比性。
1.2.2“教师教”的分形自相似性的应用
分析化学中存在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这四种滴定方法具有相似的模式, 很符合分形自相似性的特点。一般都包括:基本原理、物种分布、滴定曲线、指示剂选择、终点判断和具体应用。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从中学接触过的酸碱滴定入手, 由浅入深, 全面展开,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整体印象。系统介绍完酸碱滴定后, 其余的滴定方法除了介绍清楚相应的教学内容外, 还需要横向比较, 强调它们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实施,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1.2.3“学生学”的分形自相似性的应用
(1) 不良示范。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从众现象。例如:粗硫酸铜的提纯实验中, 有学生将原料粗硫酸铜与最终制得回收的硫酸铜混淆, 导致一系列取样错误。又如: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中, 有学生将铁屑直接放在托盘中称量, 后面跟着效仿。这说明学生缺乏“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旦看到同伴们的操作, 便想当然的认为如法炮制。因此要求教师应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可能导致的错误, 不可松懈。 (2) 先进示范。在物质制备实验中, 第一组制出合格产品的同学会得到合影留念的鼓励, 做为实验教学的佐证材料, 收集在数据库中。同学们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争当第一。随着实验的展开, 更多的第一名不断涌现。同学们在锻炼技能的同时, 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数据库。这说明,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固然重要, 来自同龄人的一些好与不好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这就提醒教师可以开展让同学做示范的方法以促进实验教学, 通过自省、由他推己, 形成深刻印痕, 要比单纯教师讲效果更好。
1.3 奇异吸引子的应用
1.3.1 奇异吸引子原理
奇异吸引子指的是使复杂系统偏离原有状态的影响因素。涉及到的内容林林总总, 下面重点介绍课题组尝试的教学改革相关内容。
1.3.2 实验教学目标奇异吸引子
在网上流传的虐猫事件中, 施虐者的暴行令人发指, 在社会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施虐者的专业背景据调查是制药专业。这件事虽是个案, 但仍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日常教学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起到作用, 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改革。在目前基础教育阶段, 国家比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 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杂糅在一起, 对情感目标未提及。这意味着一脉相承的教育出现了断路, 对人的发展不利。我们在教学中对开设的实验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补充, 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备的三维教学目标。
1.3.3 实验内容奇异吸引子
(1) 实验环节奇异吸引子。在粗硫酸铜的提纯实验中, 有学生图省事, 将蒸发皿做承接容器, 接在漏斗下方。当教师问及时, 学生解释说, 这样减少转移环节, 可以提高产率。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观后效, 教师未当时制止其行为。结果证明, 此法最终并未提高产率, 甚至比其他同学的还低。教师帮助其分析利弊得失, 学生终于明白了规范操作的深刻含义。 (2) 实验方案奇异吸引子。在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实验中, 最后蒸发浓缩使用温和的水浴加热, 耗时较长。某生不耐烦, 使用直火加热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 及时制止。结果制得产品呈绿色, 从晶型外观看确实挺漂亮。学生很得意。但是在接下来的定性分析实验中, 原本目标产物应处于内界的草酸根居然也对钙离子有了阳性反应, 说明他的产品混有草酸钾, 这是由于其直火加热导致目标产物部分分解所致。另外, 通过对比发现, 其产品虽呈绿色, 但发乌。而纯的目标产物呈现明艳的翠绿色, 甚至有些刺目。通过直观的体验, 师生的共同讨论, 学生得到了更深的体会。 (3) 实验结果奇异吸引子。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 有一组同学不慎打翻了盛有反应液的烧杯, 反应被迫中止。此时同学们反应已过半。看到自己已经落后, 又要重来, 学生面有难色。教师首先安抚了学生, 然后按原定方案的一半用量取用药品, 接下来的操作两人认真进行, 原本以为是最后一名的, 结果比几组其他同学还快。这时, 学生拿着成功的“果实”交给教师, 脸上已满是笑颜。此例说明, 事情皆有转机。由于教师进行了及时的机会教育, 使学生正确看待实验的成败, 增强了承担实验风险的接受能力, 变坏事为好事。 (4) 实验方法奇异吸引子。分析化学中, 传统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多采用凯氏测氮法[3]。该法是将蛋白质中的氮元素转化成氨, 再根据氨的量倒推蛋白质的含量。故此法属于间接测定法。由于国家对奶制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有硬性规定, 所以供奶方想方设法让奶质达标。于是“蛋白精”三聚氰胺出现了。由于凯氏测氮法无法判断氮源来自哪里, 只算总量, 因此出现了掺加三聚氰胺的奶粉, 接着由于婴幼儿的食物单一出现群体性婴幼儿肾功能障碍使问题曝光。这说明唯利是图甚嚣尘上的社会背景下相应检测技术的滞后。蛋白质含量须用直接测定法, 这是问题的核心。只有此技术问题解决, 才能避免蛋白质虚高, 才能避免人钻空子, 才能避免三聚氰胺类物质的加入。有一种氨基酸分子标签法, 假蛋白一测就无所遁形。通过这一社会事件, 告诉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以专业人员的身份钻研技术, 服务地方, 服务社会, 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1.3.4 实验评价奇异吸引子
(下转98页) (上接96页)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单纯根据实验报告核定成绩。教学改革后, 我们对实验进行了全程动态评价。分别涉及:课前预习报告、课堂实验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技能测试。最后各方面按一定比例合成得到最终成绩。例如在硫酸亚铁铵实验中布置的作业为:实验报告、明矾的合成方案、摩尔盐绿色化微型化的实验改进设计。通过这三项作业的布置, 培养学生的知识巩固、知识迁移和知识提高的能力。采取这项举措之后, 学生们表示的确起到了促进学习的作用。
2 混沌视野中的教师要求
混沌视野中, 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教学系统的重要地位, 二者密不可分。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 需要学生的正确反馈。如果一切正常, 对应的实验教学从短期的课堂效果看是不错的。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 按传统教学观认为, 应当消灭异常, 拨乱反正。这样学生被动的接受, 理解不深。混沌视野中的教师可以让其“走一走, 看一看”, 先不进行评价, 最终看结果。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 教师专业知识的讲解, 学生心服口服。看似兜了圈子, 消耗了时间, 航向有了偏差, 但这样的小堑会让其长一智的。从长远看来, 教育成本还是划算的。需要注意的是, 涉及到安全方面的事项, 不建议尝试, 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例如有的学生在检验产品是否完全干燥时, 用手直接摸, 而没用玻璃棒检查。教师看到后及时制止, 并用居里夫人因手接触放射性镭, 最终罹患皮肤癌去世的例子, 告诫学生不要做无谓的冒险家。总之, 如果说实验教学承载的方方面面看成一艘大船的话, 教师既要推波助澜, 又要在关键时刻, 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使实验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应用混沌理论指导大学化学实验教学, 可以得到长期与近期教学目标的统一, 使学生的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摘要:介绍了混沌理论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混沌视野中的教师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混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You, Y.What can we learn from chaos theory-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J].ETR&D, 1993, 41 (3) :17~32.
[2] 袁德明.混沌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8) :66~68.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平面设计工作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工作较为重要,设计者应明确平面设计工作概念,并在设计工作中合理融入审美元素,利用科学方式解决问题,创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设计机制,提升平面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措施
一、 引言
平面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提升视觉审美元素的应用效果,在了解基本构成元素的情况下,科学实施设计工作,通过图形方式与文字方式等,融入视觉审美元素,为其后续进步奠定基础。
二、 平面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属于设计领域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在二维空间中,除影视设计之外的所有设计活动。通常情况下,平面设计为印刷批量生产的作用,例如:书籍作品、广告作品、标志作品与设计包装作品等。在平面设计中,主要构成元素为图形、文字与色彩等,能够通过科学的表达方式,展现作品的内涵,并凸显设计作品的特色内容,成为当前印刷品的设计依据。为了提升印刷作品的视觉效果,设计人员应根据形象视觉效果的生成需求,制定完善的平面设计方案,合理融入视觉审美元素,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 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特点分析
1. 秩序性特征
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在融入视觉审美元素之后,能够充分落实秩序审美元素,根据设计对象的情况,创建具体化与形象化的艺术作品,凸显平面设计的秩序美,创建现代化的设计作品。只有在各类构成元素相互配合之下,才能为人们呈现视觉方面的平衡与舒适,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2. 冲击性特征
平面设计人员在作品中融入视觉审美元素,不仅可以抒发自身的真实情感,还能合理使用文字方式、图片方式与色彩方式,凸显作品的主题,使得人们在视觉上形成冲击。在视觉冲击形成期间,设计人员可根据平面设计元素,更好地表达审美观点,吸引群众的眼光,根据不同人们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审美观进行合理地分析与明确。同时,可针对性地设计艺术作品,根据具体的审美冲击特征完成设计任务。
3. 艺术功能性特征分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应用平面设计的方式宣传商品,能够发挥作品的艺术价值。使用平面设计宣传商品,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还能获得一定的支持,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同时,平面设计作品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审美需求,利用不同方式构建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作品,可呈现艺术功能性优势,促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 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措施分析
1. 使用文字方式构建
在平面设计期间,不同文字艺术形式可以展现不同风格的审美效果。当前,平面设计期间的文字设计方式主要为:艺术类型、多元类型、个性类型、意象类型等。同时,在网络传媒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人们可针对各类信息与文字等进行交流,设计者可应用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设计,根据人们的审美水平,转变传统的设计方式,通过文字表达视觉审美元素。同时,在使用文字实施设计工作期间,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完成现代艺术设计任务。
2. 使用图片方式构建
第一,在设计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图片图形的层次感,在主次分明的情況下,利用部分图片烘托氛围,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同时,在层次感设计中,应增强各个层次的视觉审美元素融合效果,凸显主题内容,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在设计工作中是,设计人员需保证图片具备一定牵引作用,能够利用脱线的方式,对色彩进行搭配,并呈现良好的构图机制,提升图片的应用水平。同时,在使用图片期间,应利用合理方式分析使用要求,例如:在使用橙色图片设计的时候,可以为人们起到视觉的“清甜味道感”,利用橙色图片设计橙子饮料与饼干的食品包装,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使用色彩方式构建
在使用色彩元素构建视觉审美元素的过程中,需明确具体地设计内容与要求,利用合理方式解决问题,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利用科学方式实施设计工作。
第一,针对色彩与商品进行统一。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应统一色彩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如果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错误,将会影响实际设计效果,丧失功能性作用。因此,设计人员需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其中,结合具体设计内容与特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对于不同商品而言,需根据消费者心理特征与商品特点,合理实施平面设计工作。例如:冷暖色的结合设计,可以为人们产生联想,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达到一定的设计目的。
第二,需将色彩与图像统一在一起。平面设计人员在商品外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需将色彩与图像统一,根据具体的图形因素,创建多元化的设计机制,统一图形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在使用色彩期间,需针对图色进行严格的分析,统一二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图色而言,就是图形的色彩,设计人员需全面理解具体特征,合理把握设计内容,提升图色的设计水平。例如:在设计卡通图形的时候,为凸显卡通形象的生动性,可使用艳丽的色彩进行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冲击力,还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同时,在时代发展中,民族元素受到广泛关注,设计人员可以在作品中融入一些图形元素,然后根据具体的设计内容对其进行严格地分析与掌控,以便于合理实施设计工作。
第三,色彩与市场定位的统一措施。对于不同消费者群体而言,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设计者需根据商品情况,对市场进行合理地定位,科学应用色彩进行设计,在总结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创建多元化的色彩管理机制,明确设计目的与要求。
五、 结语
在平面设计期间,设计人员需合理融入视觉审美元素,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根据消费者与市场需求,协调各类元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平面设计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春雷.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4):3397-3398.
[2]刘爽.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华章,2014(3):108.
[3]赵彬.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425.
[4]魏泽培,周姗姗.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6(12):90-91.
[5]王卓.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赤子,2014(12):310.
作者简介:徐琰,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解决当前公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分析了BIM技术的应用特点,从建立协同设计平台、比选桥梁方案、设计钢桥细节、可视化技术交底等方面,探讨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举例了近几年来的几项应用实例,从软件技术缺乏成熟、对硬件配置的要求较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等角度,探讨BIM技术应用于公路桥梁设计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公路桥梁设计;问题
引言
BIM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应运而生,全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CAD技术的多维信息集成技术,目前已经在公路工程等多种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借助BIM技术来完成对桥梁方案的比选、设计钢箱梁细节,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1 BIM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
我国对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尚未实现对这一技术与公路桥梁工程的深度融合。BIM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特点如下:
1.1可视化特点
可视化特点是BIM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传统的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设计信息的传递通常需要借助二维图纸来实现,图纸中标注的图形、符号都具有各自的含义,常为施工人员的识图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将其还原为三维图形,这就为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在BIM技术出现之后,上述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具体而言,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人员可应用BIM技术将工程的设计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现为三维可视化模式,为施工人员理解工程设计意图带来多方位、多视角的助力,保障工程顺利、高质量地建设完成。
1.2可传递性特点
在公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应用BIM技术还能够实现对工程信息的及时传递,保证工程项目数据的正确性与时效性。例如,在需要修改工程设计的某一部分时,在传统工程设计模式下,设计人员需对多个图纸展开反复的修改,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应用BIM技术后,在上述环节中,设计人员可直接应用电脑程序对项目内容实施自动修改,再借助BIM技术的可传递性特点,将修改部分传递给其它受影响的图元,这就显著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项目数据的准确性。
1.3可优化性特点
在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环节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工程的设计可能会出现不得不更新、优化的情况,这时受到工程复杂程度的影响,工程的设计方、施工方等可能会在更新、优化意见上出现分歧,从而影响工程的顺利更新完成[1]。此时,运用BIM技术便可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工作人员可运用BIM技术将工程在设计、施工、资金投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搜集、整合起来,为参建方提供更为全面的工程方案,供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工作人员也可应用BIM技术分析工程原材料等信息,进一步优化公路桥梁工程,实现良好的建设效果。
1.4模拟性特点
工作人员可应用BIM技术完成对公路桥梁构件,在性能、时间与功能等方面的模拟,甚至可以应用BIM技术模拟公路桥梁建设完成后的实际场景,分析公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设计,这种模拟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能够大幅度提升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2]。
2 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公路项目由于里程较长、沿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等原因,公路桥梁设计常涉及到多种桥型的配合使用。一般主线桥多采用装配式小箱梁、T梁桥型方案,跨越河流、深谷时多采用连续刚构桥、斜拉桥或者悬索桥等桥型方案,涉及的技术要点繁多,给设计、施工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借助BIM这一门先进技术,做好公路项目桥梁多种桥型的分析,精细化展示设计、施工中复杂节点,完成对多种桥型方案的比选、拟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建立协同设计平台
应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例如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技术等完成BIM模型基础数据,借助协同平台,建立相应的环境模型。
下图为协同设计平台的工作流程:
将数字化的路线设计数据上传到协同平台作为公路桥梁设计的基础数据。使用桥梁BIM设计软件,生成桥梁方案BIM模型,运用协同平台,完成桥梁BIM模型与环境模型的组装融合,最终生成大场景化的BIM模型。结合这一模型,对桥梁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展开比对,做好对各种数据的衔接与处理[3]。在这种协同设计平台的支持下,各专业使用的基础数据源是唯一的,避免了因数据存在差异导致设计方案出现错误的情况;此外,对这种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设计信息的有效传递,例如各专业设计人员可应用平台检查数字化设计成果,确认无误后再提交给下一阶段,为工程设计带来了许多的方便。
2.2 运用BIM技术,完成对桥梁方案的比选
为节约造价、方便施工,公路桥梁多采用标准跨径装配式桥梁方案,桥跨布置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填土高度及跨越物等情况进行布设。在传统的公路桥梁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通常采用1:2000地形图、路线纵断面设计图进行桥跨布置,虽然能够保证设计质量,但因为直观性不足,易忽略部分细节导致桥型方案不尽合理。例如出现方案设计意图表现不明、桥梁构造物与被跨越物体的位置关系难以确认等多种问题,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以某公路工程的设计为例。应用BIM技术,通过对常规桥梁孔径信息、跨越物信息、控制信息等的批量设置,快速生成了常规桥梁方案模型。將BIM的方案模型与地形模型组合在一起,对桥梁方案展开比选,完成对孔径布置、上下构选型、跨越情况的合理性验证,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2.3运用BIM技术,加强对钢箱梁细节的设计
在公路桥梁设计中,常遇到需跨越通航河流、深谷及公路铁路等情况,这时常规跨径装配式桥梁难以满足跨越要求,需采用大跨径的刚构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方案。在大跨径桥梁中,钢箱梁应用比较广泛。钢箱梁是由顶板、底板、腹板、横隔板、纵膈板、加劲肋等多个构件共同构成,这些构件会在工厂中节段制造完成,进而运到现场完成焊接安装,对工程设计与构件加工的精细化程度都做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公路桥梁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用二维图纸,以节段划分的形式,通过对几个横断面图的展示,完成对钢箱梁结构的组成以及对加工方案的表达,但这也会造成一些问题,钢结构加工厂在拿到设计图时,通常需要对图纸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设计,对于设计意图表述不清的地方,会联系设计单位多次修缮,这就延长了工程的工期,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因此工作人员应运用BIM技术完善这一设计环节。
以对某公路跨线桥的设计为例。工程采用了(44+70+36)钢箱梁,在设计阶段中,工作人员主要应用Tekla软件,设计钢箱梁的细节,再运用BIM技术将结构设计与三维设计结合起来,清晰地展现出钢箱梁中各构件的位置关系。工作人员还借助BIM技术的三维模型,完成了对各构件的预拼装,以及碰撞检测,及时发现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予以修缮,生成直观的三维轴侧安装图供施工单位参考。构件加工也应用这一方法,实现了对设计数据与数控加工机床的对接,优化了下料信息,提升了构件生产的质量,减少了因設计单位、工厂生产、施工单位沟通协调不利带来的人力、物力浪费,缩短了工程的工期并节约了工程的造价。
2.4 运用BIM技术,完成对悬索桥节点的设计
在大跨径悬索桥设计中,钢桁架的应用较为常见,其主梁节点锚栓以及索鞍等部位,空间构造较为复杂,若工作人员应用二维图纸表达这一部分,通常会为施工人员造成许多误解,桥梁的设计意图难以准确地传达到施工阶段中,影响工程建设,而BIM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以对某公路大桥的设计为例。这一工程涉及对1000m双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的设计,工作人员运用了Tekla和Revit等软件,构建了钢桁架、索鞍等部位的细节模型,真实地表达出了桥梁的设计细节,让工程的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能够顺利地衔接到一起,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2.5 运用BIM技术,完成可视化技术交底
工程的技术交底环节是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展开紧密沟通,共同探讨工程的设计意图以及相应施工要点的环节,对保证工程顺利、高质量建设完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运用常规的二维手段表达工程的设计意图往往是存在缺陷的,容易为技术交底环节带来诸多的不便,导致施工出现问题,为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而借助BIM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工作人员可应用BIM技术模拟关键的施工工序,将工程的设计意图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施工中应当严格注意的地方,可直接标示出来,以此实现对工程设计意图的准确表达。也可运用BIM技术制作针对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中关键步骤的演示动画,提供给施工单位,为技术交底环节带来更多的支持,保证工程施工的品质。同时对于工程涉及的关键施工工法,以及相关的施工工艺,可直接制作为技术交底库,为施工阶段以及后续其它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参考。
3 BIM技术应用于公路桥梁设计面临的问题
3.1 软件技术缺乏成熟
我国BIM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当前的公路桥梁工程中,设计人员应用的BIM软件仍以国外的软件为主,这些国外软件的开放性较大,与工程的相关规范标准的贴合程度不佳,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对国外BIM软件的本土化工作迫在眉睫,相关工作者应结合我国的规范标准、设计习惯,做好对BIM技术相应功能的本土化处理以及二次开发,保证其能够被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同时,相关研发者也应做好对本土软件的研发工作,发掘我国在BIM技术发展方面的潜力,最终实现以本土化的软件,助力桥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3.2 对硬件配置的要求较高
对公路桥梁工程的设计,本就需要用到大量的工程信息,除公路桥梁自身的信息以外,还包括公路沿线的地质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其它自然、人文信息。因此,应用BIM技术在公路桥梁设计中生成的模型,体量也是较大的,在建模以及对相应信息的处理上,通常需要较好的硬件配置,如此才能够顺利完成对BIM技术的应用。
3.3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
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对BIM技术的应用,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在设计阶段的应用,就涉及到建立模型、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项目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具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能够运用BIM技术将这些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对BIM技术的应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较高的,而当前在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稀缺,也影响了对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桥梁设计中应用BIM技术,能够为设计人员带来诸多的帮助,提升工程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工程设计阶段与其它阶段的有力衔接。此外,应用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实现对工程造价的节约,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对BIM技术的研究与学习,尽可能将其全面引入到公路桥梁设计中,从而促进公路工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桂芳.计算机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1(10):3-4.
[2]马汝杰.BIM技术在改扩建公路桥梁勘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2021,66(03):85-89.
[3]王建.公路桥梁设计中BIM技术的运用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1):246-247.
作者简介:张俊生(1973-),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公路桥梁设计工作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造价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筹备阶段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造价管理具备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在实施建筑结构造价管理工作时,应该结合结构特点,对影响结构造价的各项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的把控潜在影响结构结构造价的因素,切实有效优化建筑结构造价管理水平,真正提升建筑工程整体经济效益,在保障结构质量与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将结构成本降至最低,为日后工程顺利实施奠定强大基礎保障。
关键词:结构设计;房地产;结构成本
引言
近年来,疫情对房地产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房地产企业而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要想赢得一席之地,须对成本实施更好的管控。据国内外现有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0%~90%;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0%;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可能性则为5%~35%。由此不难看出,对一个房地产项目而言,控制成本的关键在于结构设计管理。
1建筑结构造价管控意义
结构是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最为基础的材料之一,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来说,结构的抗震能力较高,自重较轻,并且抗剪力相对较强,能够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筑结构造价的意义重大,项目造价贯穿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到项目竣工阶段,都离不开科学的造价管理。建筑结构造价是在项目决策设计阶段开展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成本,做好结构造价管理,可以有效节约整个工程建设成本,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此外,高质量的建筑结构造价管理,还能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质量要求,在充沛的资金支撑下,保障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将结构施工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切实强化结构质量,选择质量较高的结构材料,切实强化整体工程建设质量。
2建筑结构设计成本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
房地产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包括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其中,项目设计阶段包括建筑项目策划、结构方案设计、结构成本的初步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对建筑项目投资有着关键性影响。在设计前,(1)设计人员需要在工地现场查勘,确定并核实施工现场的环境和地质等情况;(2)设计人员需认真研究工程勘察地质详细报告,结合现场开发区域的范围,选择最适宜的基础形式施工工期以及施工工艺,结合整体建筑施工范围分析布置施工机械和建筑的平面设计,选择合适结构体系等,做出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进而保证工程科学合理的实施和工程成本管理。当然,项目还受社会环境、自然因素、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等的影响,房地产项目在不同阶段的投资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间接影响。
3结构设计优化建议
3.1利用价值工程来控制成本
价值工程主要依据工程功能和价值的关系,联系设计技术和经济,从而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在最低产品生命周期内有效发挥功能。对价值工程的定义进行分析,其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工程可以使工程使用者功能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价值工程对使用周期的成本费用十分重视。(3)价值工程对功能和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4)价值工程需要多方进行协调,并通过具体的组织和沟通,严格按照程序有效实现管理目标。在利用价值工程对成本进行控制时,需要具体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为价值工程结算提供具体依据。(2)功能分析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工程功能,将不合理的功能去除,从而使工程功能组合具有的合理性得到提升,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使产品功能得到增加。(3)开发阶段。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模糊目标法、专家检查法等,对改造方案进行提出。(4)发展阶段。在该阶段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改造方案,从而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选择。
3.2建立健全造价管理机制
完善科学的建材管理机制,是确保造价管控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能够为造价管控工作奠定基。其一,在开展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监督管控。从建筑工程部署环节便开展造价监督,将造价监督管控贯穿到建筑部署、结构设计、结构施工、结构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我国建筑领域现行的规范要求、行业标准做好结构验收工作。在结构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等各个环节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杜绝因为质量问题造成结构施工成本增加情况。其二,针对基础造价层面来说,应该明确结构基础工程的成本、工期,确保结构基础的工程占总工程工期的25%;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15%。严格结合工程现场地质情况、气候环境合理设计结构,选择合理的钢材型号、钢材类型,做好荷载面确定,在基础造价环节做好造价管控。其三,还需要将造价权利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保障每个环节的结构造价管控。若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造价管控风险,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行责任追查,切实将不同环节的造价管控责任,落实到每个造价管理工组人员身上。严格做好建筑结构各个环节的造价与成本控制,提升建筑结构造价管理质量。
结束语
作为建筑设计人员,要以全寿命周期价值最高为目标,以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为目的,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建筑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优化。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不应盲目追求建筑安全性而不考虑建设成本,应科学规划好技术安全问题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建筑结构成本进行优化,有效节约建筑工程造价,这是当今建筑业对建筑设计师设计水平的要求,也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梁霄.浅析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J].居业,2019(09):164-165.
[2]罗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住宅造价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7):32.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1917030.
[3]何坤飞.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造价成本的影响[J].河南建材,2018(04):147-148.DOI:10.16053/j.cnki.hnjc.2018.04.077.
[4]程华容.结构设计管理对工程成本进度控制的重要性探讨[J].安徽建筑,2018,24(03):357-358.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18.03.157.
平面设计混沌管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