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并购浪潮中日渐崛起,开始向收购国际品牌迈进,这是充满机遇与挑战之路。中国服装企业对国际名牌从接触到并购走过不同的阶段:从代工、代理,经营权收购,直至最后买断。在行进过程中,不少企业散落在不同路段。文章分析了当前品牌并购的态势、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China local clothing enterprises are getting increasingly strong. They have begun to buy international brands. This is a road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hina local clothing enterprise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their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brands, which includes OEM, commercially authorized deputy, buying management right and finally merging. During the whole procedure, enterprises locate different direc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issues and strategy of current brand merging.
随着国际名牌被中国企业收购的信息不断涌现,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已持续数年的国际品牌收购旋风之猛烈。中国是当今世界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从出口竞争力系数(即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评价,近几年的中国服装业竞争力系数始终居世界最高水平。但中国又是服装品牌小国,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当前中国服装业表现的特点是:大而不强,实而不名,跟而不领,广而不聚。其中“实而不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在我国服装产业升级中,品牌国际化是关键性任务之一,也是服装纺织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之一。雅戈尔收购美国新马、温州商人收购皮尔・卡丹等,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品牌战略选择趋向。
一、国际服装品牌收购的背景
品牌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国内许多服装企业曾经期望通过对自己产品的广告宣传、产品出口等方式打开国际市场,实现品牌国际化。但至今我国自主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十分有限。在我国服装总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 1/5 的同时,出口方式仍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仅占10%。事实上,现在的驰骋国际市场的服装名牌也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通常要经过几十年艰苦经营,方可为国际服装市场所接受。
有专家认为,世界级的名牌服装至少应包括三大要素:创新的设计、精良的做工;定期的新装发布,引领流行时尚;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在这三方面,中国服装品牌要走的路都还很长。一项2006年的调查统计表明,中国服装市场每年有 2 000 多个品牌被淘汰,每天平均淘汰 6 个。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注定只能在产业结构的底层挣扎求生。在艰难的摸索中,服装品牌“并购”已逐渐崭露头角,即通过资金的投入,直接将国际市场上已负盛名的服装国际名牌收到囊中,使中国企业较快地取得对服装国际名牌的专有权或经营权,因而大大缩短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间。
从国际并购环境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日、欧为主的发达国家企业掀起了全球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受其影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在2000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发展规模急速扩张,并购势头最为强劲而持续。在此期间,并购活动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业和公用事业,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热潮达到最高点,并购总额达 186.69亿美元;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购事件的发生数量;2010年,中国企业以 18 亿美元并购欧洲名牌沃尔沃汽车。服装企业在并购浪潮中较突出的有,2007年雅戈尔以 1.2 亿美元并购美国KELLWOOD公司的香港新马集团,为服装行业的最大并购;2009年,温州商人又以 3.7 亿元人民币收购皮尔・卡丹。其间并不乏规模较小的品牌并购。
在并购浪潮里,中国服装企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表现在:
(1)全球经济已逐步企稳回暖。各国政府 3 万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开始见效,预计将在2010产生最大效果;各国央行的指导利率低,市场流动资金充足。
(2)绕过多国贸易保护壁垒的需要。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限制;预计西方国家以后仍会打出“贸易保护主义”这张牌,以碳关税的名义增大贸易壁垒。
(3)通过品牌并购,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夙愿,改变“实而不名”的底层命运:①获得欧洲国际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背景;②获得欧洲品牌的研发团队支持;③获得国外的市场渠道和网络。
(4)海外并购成本低廉。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众多欧美企业市值萎缩、流动性困难,一些知名品牌的大公司资产持续缩水。于是那些曾风光无限的欧美时尚品牌纷纷寻找资本雄厚的买家,以缓解财务压力,因此不断降低并购门槛。
而我国企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实力日渐增强,特别是一些内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人民币坚挺也增强了企业资金实力,走向国际的意愿趋强。
二、品牌并购之路
中国服装企业对国际服装名牌从接触到并购走过不同的阶段,多数企业都是从代工(OEM或“贴牌”)做起,“借船出海”,或做品牌代理,其后对品牌投资入股、控股,直至最后买断。在这条路的行进过程中,不少企业散落在不同路段。
1. 代工与代理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 2 037.5 亿美元,自主品牌只占 10%,其他都是代工产品。但由于缺少品牌产权,使代工方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长期从事代工生产,也会使服装企业满足现状,自主品牌开发的动力不足;过分依赖发包商的产品设计与品种,不能真正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更难以实现品牌自主;随着代工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将越来越少,且因人工成本逐步提高,发包商随时可能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订单。贴牌(ODM)生产虽然添加了加工方设计环节,但仍不能摆脱上述窘境。
对国际品牌的代理,则只需加盟商拿钱来提货,经营风险较小,由于借用名牌效应,打开销售市场亦较容易。有关专家认为,现阶段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品牌经营权更多的是品牌代理权。但是中国企业对于品牌的市场推广手段、管理方法、营销策略及产品供应体系往往受制于国外总公司,仅仅获得品牌在中国地区的产品销售收益。而且当前品牌商开始提出渠道扁平化,进行自营或单店加盟,甚至出现一轮又一轮强势品牌企业将代理权回收的现象,挤压了国内代理商群体的生存空间。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在2004年之后,中国的代理商就已经很难拿到真正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代理了。
不过,无论是为国际品牌代工还是做品牌代理,中国服装企业尽管处于产业链低端,但却为向高端挺进做了必要铺垫:代工促进加工国工业体系结构完善,使企业掌握国际品牌的加工工艺与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培养相关管理和技术人才,并能解决就业;为国际品牌做代理,不仅可以借鉴学习大量的品牌运营经验,还可以拥有品牌的销售渠道、熟练的经销队伍和稳定的人脉关系。
2. 品牌经营权收购
品牌经营权收购是指对品牌的品类经营权或市场区域经营权(如某一品牌在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营权)的购买,此种经营权的收购往往与授权经营相结合,在约定时间内负责对品牌进行经营,期满后拥有优先续约权。
采用股权收购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品牌经营权的收购,即通过持有被收购方公司股份,取得一定的股东权。股权收购的目标,可分为参股与控股。参股通常是持有某公司一定数量股份,成为该公司董事之一,但不具有控制权;而当股权收购人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收购人成为第一大股东,则拥有对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如杉杉集团自2001年9月正式启动“多品牌、国际化”战略以来,到2009年底控股10 个国际品牌,其中 8 个已实现盈利。
通过参股与控股,不仅使收购方获得可观的分红权,而且使收购方在品牌经营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从而在影响和决定品牌生产与营销中利益的分配。经营权收购的结果可分为两类:(1)只并购在中国地区的商标的使用权。比如2009年9月11日,温州商人的诚隆股份有限公司在法国正式同皮尔・卡丹先生签订《商标转让协议》,以 3 700 万欧元的价格正式取得皮尔・卡丹大中国区皮具、针织服装、皮鞋等部分商标的使用权;(2)获得国外地区的销售权利。比如2009年9月,香港雅格狮丹大中华区总代理的贸易公司YGM以 1 370 万英镑(约 1.74 亿港元)收购英国高级服装品牌雅格狮丹的亚洲地区独家及绝对的控制权。
由于收购的只是经营权,因此收购方经营的结果,就像“抱养别人家的孩子,付出再多也买不来血缘关系”,品牌经营权一旦收回或转让,果实(品牌增值)自然会被他人 摘取。
3. 品牌并购
本文所称品牌并购,是由收购方对品牌专有权的收购,即通过资本交易实现品牌拥有人的变更。在品牌并购中,存在两种不同情形:
(1)仅收购品牌的商标权。品牌与商标权不同,品牌是市场概念,商标是法律概念。在市场经济中,能称得上品牌的实际上也是在某个行业中具有一定美誉度和知名度的商标。品牌最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商标;②产品设计与质量;③销售渠道与手段;④有效的营销宣传;⑤良好的服务等。
(2)不仅收购品牌商标权,而且收购其设计室和生产企业,如雅戈尔连同新马的设计技术和生产权利一同并购。权威人士认为,雅戈尔在此次并购中以 1.2 亿美元净资产价格购入,获得新马集团分布在斯里兰卡、菲律宾和中国广东、吉林、深圳等地的 14 家生产基地,包括POLO、Calvin Klein在内的 20 多个品牌的ODM加工业务,拥有Nautica、Perry Ellis等 5 个授权许可品牌以及一个具有数十年国际品牌管理和设计经验的优秀团队,一个通达美国数百家百货公司销售网点在内的销售渠道,一个保证货品顺畅流入百货公司的强大物流系统。
并购的结果,使收购人获得对该品牌的完全控制,使收购人一跃成为其价值链高端的主人。可以说,不论行为人在代工、代理或收购经营权时是否考虑日后要收购品牌,但从客观上,无疑为日后收购国际品牌自己经营准备了资金和经验。
三、品牌并购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在国际服装品牌收购中,中国企业面对许多问题和困难,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策方法。
1. 资金是品牌收购的物质条件
现在企业资金募集主要有几个途径:(1)通过证券市场的资金募集获得可供企业进行拓展与营运的备用现金流;(2)利用其他金融渠道的融资实现自有现金流的充裕,如向银行借贷,雅戈尔用于收购Smart及新马服饰的 70% 资金来自银行贷款;(3)组团收购,如温州 4 位商人收购皮尔・卡丹;(4)分阶段收购,如奥康集团选择了一个类似于分期付款的海外并购模式,即首先收购在欧洲极富盛名的高端男鞋品牌万利威德的全球经营权及生产权,然后再择机完成对万利威德品牌的最终收购。
2. 收购对象的选择是收购人最费思量的问题
服装巨人VF集团对收购对象的要求是:“第一品牌必须亲近消费者,容易与消费者建立感情和联系;第二是品牌的国际化前景,可以从一个国家延伸到很多国家,推广到国际市场去;第三个是否有精明强干的团队,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品牌的增长。”而中国企业在收购中更应注重的是,收购对象须是自己相对熟悉并已有知名度或者有潜力,收购对象的市场定位与收购人发展战略一致性,企业自身对品牌的运作能力,潜在财务风险(如隐性成本的计算),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等因素。而当买方思考的时候,品牌方也在选择:你有否将品牌发扬光大的能力。
3. 管理团队与文化融合
收购人特别要注重收购后的融合。首先就须了解被收购品牌的核心技术、文化和理念。可以采用的做法有,一是将收购对象的设计室及管理人员一并收购,如雅戈尔即收购了新马的设计室,VF集团的Splendid和Ella Moss品牌收购,也请这两个品牌的原首席执行官和创意总监在收购后继续留任,原首席财务官和运营官则晋升为品牌总裁。二是对员工进行培训,雅戈尔收购新马后派大批员工去被收购地做学习交流,因为国际品牌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将长期影响公司未来经营,通过学习可有助于公司与国际服装业及其经营理念的接轨,对团队输入新思想理念,实现品牌真正和本企业融合。
4. 品牌收购后培养与增值
如果温州商人收购成功,法国人的皮尔・卡丹一夜间变成温州人的皮尔・卡丹,国人能够接受吗? 就“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服装品牌后对该品牌产品的认同度”问题,笔者近期参与做过问卷调查,结果见表 1。
可以看出,“比较认同”的选择为多数。尽管如此,收购方必须要注意延续品牌原有的风格与个性。因为,一个品牌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文化和历史。因此,购买国外知名品牌的中国企业面临质量管理、销售渠道、创意设计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如经营不善,就会使高档次品牌褪色、贬值。
四、中国企业在品牌收购中的态势
品牌收购既然是一种国际现象,不同国家的收购团队也处于不同位置。据相关文章分析,在国际上收购品牌分为 4 个梯队,第一是欧洲奢侈品集团,如LVMH集团、厉峰集团、PPR集团,他们手里已经拥有很多奢侈品品牌;第二是美国一些实力雄厚的品牌,如IZOD;第三是日本的伊势丹、伊都锦;第四才到中国。这是国外品牌选择被收购的一个基本顺序。中国企业目前收购的很多品牌综合实力都比较弱,在国外都是 3、4 线的品牌。此次金融危机,增加了国际 2、3线品牌的买断机会。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在金融危机中被迫出手的海外品牌,多半已不是金字招牌,因此中国企业在当下世界经济格局中,最好是发展本国品牌。
中国企业在服装品牌并购进程上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初露锋芒,方兴未艾。而我国企业在目前的国际品牌收购活动中,已经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问题、管理团队问题、文化融合问题、收购对象与收购时机的选择问题、收购的品牌培养增值问题等。在国际并购浪潮中,成长中的中国企业确实遇到机遇与挑战:品牌并购之路走不走,怎么走?
笔者认为,首先,品牌并购是快速实现服装品牌国际化的途径,表现了中国服装业在品牌国际化道路上的战略选择。过去 30 年在价值链低端苦苦奋斗,从经济和经验上都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而现在终于有机会比肩国际品牌收购,一展中国企业的雄风。其次,品牌收购也并非唯一途径。从我国多数服装企业品牌运营现状而言,依然处于弱势状态,因此,代工、代理与并购、创自有品牌宜并驾齐驱,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仍然漫长,随着服装行业的整体发展和企业实力的增长,一旦时机成熟,中国企业将在自主品牌冲出国门和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的运作中做出更出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叶斌. 中国服装贴牌生产的经济学分析[EB/OL]. http://qkzz.net/article/e518be8b-9daa-4f3f-b97d-a88635210b67.htm.
[2] 世界品牌实验室. 雅戈尔杉杉品牌战略PK[EB/OL]. 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07-7-13/97802.html. 2007 – 07 – 13.
[3] 孙璐. 中国服装为何成不了国际名牌?[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322/1011608676.shtml.
[4] 王勇.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日臻成熟并购条件趋完善[EB/OL]. http://news.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SS,20100203,30217995&columnid=4425,4425,400,3947,1223,1527,947. 2010 –02 – 03.
[5] 拜龙.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品牌,喜忧参半[EB/OL]. http://manager.china-ef.com/article/2009-12-28/182774.shtml. 2009 – 12 – 28.
[6] 服装代理商收购品牌绝非易事[EB/OL]. http://www.6969sg.com/XiangMu/HuiShouKuCunFuZhuang/505.html. 2009 – 07 – 22.
[7] 服装代理商的现实处境分析[EB/OL]. http://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9713&ids=.2009 – 09 – 15.
[8] 中国服装业三条腿走路:代理、收购和品牌[EB/OL]. http://www.stqyw.com/2009/0802/2639.html. 2009 – 09 – 27.
[9] 郑磊. 服装品牌收购的“知”与“行”[J]. 中国制衣,2007(11):45.
[10] 杉杉国际品牌进入“中分孝一时代”[EB/OL]. http://www.51fashion.com.cn/BusinessNews/2009-11-6/267242.html. 2009 – 11 – 06.
[11] 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探路[EB/OL]. http://www.ocn.com.cn/qyqb/200802/fz02.htm. 2008 – 05 – 26.
[12] 服装巨人VF集团的“收购军规”[EB/OL].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49744549. 2009 – 03 – 24.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日用消费品行业中,宝洁与联合利华联合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它们一个是品牌管理专家,一个是产品行销专家。在中国市场上,它们提供互为竞争的日用消费品并且都获得了成功,从营销策略的方面探析二者成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本土化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宝洁;联合利华;中国市场;营销策略
1 宝洁和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进程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其中国业务发展的历程。宝洁大中华区总部位于广州,据统计,目前宝洁是中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二十亿美元。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位居宝洁全球市场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比较而言,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更早,进程更曲折。早在1923年,联合利华的前身利华兄弟公司就在上海建造了肥皂厂,可以说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之一。1986年,联合利华开始全面的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建立起10多家合资企业,销售旁氏、力士、夏士莲、奥妙、洁诺等近20个品牌。2004,联合利华开始启用新的公司标识,“有家,就有联合利华”的理念被“让您的生活更具活力”的新理念取而代之。
2 分析比较宝洁和联合利华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宝洁和联合利华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激烈的竞争。以洗发护发产品为例,宝洁先后推出了“海飞丝”、“飘柔”、“潘婷”三个品牌。在市场上分别以“去头屑专家”、“头发柔顺专家”以及“头发营养专家”的形象出现。除此之外,1996年,宝洁还推出了伊卡璐草本精华产品系列,诉求点定位为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却能被微生物分解。区别其他化学产品,伊卡璐填补了宝洁公司洗发护发领域缺乏植物产品的空白。2002年,针对于中高端消费市场,宝洁公司联合国际著名的美发沙龙品牌沙宣推出了“沙宣”品牌。而联合利华继推出力士、夏士莲的洗护组合后,近年,联合利华又强势推出专业去屑品牌清扬。旨在弥补、提升其在去屑市场竞争中的不足。对宝洁旗下的海飞丝形成不小的冲击。
事实上,从功能上看,宝洁和联合利华产品基本一致;但是二者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品牌营销战略。宝洁公司选择的是多品牌战略,联合利华则选择单一品牌战略。多品牌战略的实施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同的品牌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二是品牌的经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宝洁内部,飘柔、潘婷和海飞丝传递给消费者不同的功效诉求,分属于不同的品牌经理管辖,他们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实施多品牌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对消费者实施交叉覆盖,且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即使一个品牌失败,对其它的品牌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单一品牌战略是相对于多品牌战略而言的,它是指企业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同时使用一个品牌的情形。例如联合利华旗下的力士品牌和夏士莲品牌,其产品包括洗发护发系列、美肤沐浴系列以及香皂系列。采用单一品牌战略的好处是:一是所有产品共用一个品牌,可以大大节省传播费用,对一个品牌的宣传同时可以惠及所有产品;二是如果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新产品的推出无需过多宣传便会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三是众多产品一同出现在货架上,可以彰显品牌形象。当然,采用单一品牌战略也有其明显不足之处,即品牌下某一产品出现问题,极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累及其他。
(2)价格策略。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策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之前,这段时间是宝洁的黄金时期,很高的品牌溢价能力使的宝洁独家雄踞高端市场,所以有条件采用市场撇脂的价格策略。但是从进入90年中期开始,众多本土中小企业的进攻使得宝洁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这就是宝洁公司价格策略的第二阶段。而联合利华自进入中国市场开始,竟将低价战略作为其在中国市场胜算的最佳策略。为了降低成本,联合利华开始了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业务调整和收缩。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非常的高。当面对低价格时候,品牌的吸引力便会大大衰减,价格优势有时甚至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
(3)渠道策略
在宝洁和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的开始阶段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传统的分销方式,即借助分销商完成全国的网络覆盖。这种模式下,分销商承担了所有零售终端的供货,所以哪种产品的利润高,分销商就会卖力推广那家的产品。鉴于这种情况,宝洁和联合利华先后进行了渠道变革。宝洁一改此前经由分销商想零售商供货的方式,逐渐开始向重点零售上直接供货。打破了华南、华北、华东、西部四个销售区域的运作模式,改为分销商渠道,批发渠道,主要零售渠道和大型连锁渠道以及沃尔玛渠道。联合利华一改原有的渠道格局,将大卖场、超市、量贩店等现代通路独立出来,作为直供客户和主要客户,由联合利华直接负责供货。其余的客户全部归类到传统通路,仍然由分销商负责供货。与此同时,联合利华分销商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分销商数量从原来的600多家精简成现在的400多家,这些分销商分担的业务量还和原来差不多,但是他们更加稳定且富有竞争力。
(4)促销策略
宝洁促销策略最明显的特点是一种产品承诺一个诉求点。比如,宝洁推出的几种洗发水,海飞丝的功效诉求是“去头屑”,潘婷是“健康头发”,飘柔是“柔顺”,沙宣是“高品质”。其实海飞丝与飘柔的配方和实际功效非常相近,但是广告中做了不同的功效诉求。另一个特点是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等主要媒体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采取持续的广告攻势对消费者产生持续的影响。这种持续的广告攻势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更是向公众传递宝洁的营销概念。联合利华更侧重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学者差异化促销方式。在新产品上市时,通常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广告攻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新产品的诉求功效传递给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购买并在消费者中形成传播效应。到了产品的成熟期,联合利华往往会采取营销组合的促销方式,利用旗下知名品牌之间的合作,较好的达到促销目标。
3 建议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
存款保险又称存款保障, 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 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基金, 明确当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 依照规定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 保障存款人权益。存款保险覆盖所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但是除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
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 存款保险意识淡薄, 资金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不久, 很多人对于存款保险的认识并不明确, 他们在以往的存款经验中, 为了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 对于银行的经营状况比较关注, 实际上发挥了对于银行的监督作用, 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人们放松了警惕, 更容易陷入不法资金体系中, 造成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很多影子银行, 没有树立正确的存款风险意识, 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 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化, 造成风险增加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当银行在经营中出现问题无法给予存款人及时的赔付时, 中央银行会发挥职能,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的信用, 保障了银行的资金流通, 维护了银行的稳定发展, 但是, 也会导致银行对于自身的风险认识和监管出现疏忽, 因为意识到风险发生并不是无路可退的, 因而放松警惕, 反而会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 监管措施不完善, 存款风险因素多
目前, 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存款的风险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 一些地区并没有做好想要的保障措施, 对于非法集资、不良资产的监管不力, 造成投资者不能及时识别风险, 造成存款投资的失误, 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都是监管体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降低存款保险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 加强存款保险制度宣传, 提升风险意识
为更好地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存款保险制度, 让社会公众保护存款合法权益、防范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 提升市民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认识, 提升风险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 将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非法集资列入日常学习培训范围, 开展集中学习和自学, 提高员工的金融知识水平, 深化全员对存款保险制度和防范非法集资的认识, 为全面、正确对外宣传、讲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宣传工作中, 金融机构要以网点为阵地, 利用LED、横幅等载体, 宣传“存款保险制度我知道”、“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等宣传折页;同时, 进社区、菜场和沿街商铺开展形式多样、面向基层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现场讲解、散发宣传折页等形式, 面向社会公众宣传存款保险制度及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专人向群众讲解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背景、重大意义及偿付政策等内容, 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存款保险, 自觉维护金融秩序, 增强公民的风险意识和辨别能力, 扩大打击非法集资的宣传面和影响力。引导群众了解存款保险制度、自觉远离非法集资。
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让群众正确认识存款保险制度及非法集资的危害性, 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 提高识假防骗的能力, 充分发挥宣传工作“震慑犯罪、防范风险”的积极作用。
(二) 重视存款风险防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相关地区的金融机构要以党的十九大、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深入分析当前辖区金融稳定工作的严峻形势, 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打好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相关金融机构要结合目前该行不良资产现状、存在的风险点, 近年来发展趋势, 探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具体做法和今后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赋予人民银行的重要使命, 打好攻坚战是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机构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导致区域性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任重道远。金融机构应以大局为重, 紧密结合本行工作实际, 降不良, 化风险, 提效益。要加强调查梳理, 精准描绘“目标图”。要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行精神, 深入开展金融风险摸排, 做到辖区金融风险“底数清、说得明”, 不能“盲人摸象”。要结合辖区实际, 对高杠杆高信用、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给予针对性关注, 特别要对不良资产逐年上升趋势保持高度警惕。要精准描绘区域金融风险分布“目标图”, 为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导航定向。
(三) 妥善处置突发风险, 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全省各级行切实增强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工作紧迫性、责任感, 加强重点领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监测、分析, 开展金融稳健性现场评估。上下联动, 采取得力措施, 快速成功处置相关事件, 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步推进国开行、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常态化工作机制, 保障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建立企业异动资金监测机制,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打击非法集资、地下钱庄行动。近年来, 以投资理财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猖獗,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相关金融机构要提醒广大投资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珍惜血汗钱, 树立正确理财观念, 理性选择投资渠道, 警惕非法贷款、非法融资和非法集资广告陷阱, 谨防上当受骗, 自觉远离和积极抵制非法集资。非法集资影响面广, 危害极大, 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利益, 要杜绝这类行为发生, 还需要政府部门强化执法措施, 严厉打击违法范围行为。各地区应要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非法集资处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工作主动性。各街道办、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责, 对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件进行彻底排查、移交和依法严厉打击。组织开展对公共场所等涉嫌非法集资企业和个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场所进行扫街式排查, 堵塞排查漏洞, 掌握风险底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置问题, 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促进地区更好地开展经济市场, 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全区加大打击非法集资范处置力度,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四、结语
存款保险制度本身是可行的, 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要想发挥存款保险最佳的制度实施效果, 相关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加强相关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 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及时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威胁因素排除出去, 确保存款人以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利益。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存款保险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存款人的存款风险, 保障银行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还能促进金融市场适度竞争, 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但是, 存款保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只有做好相应的风险管控, 才能有效降低存款保险的风险, 促进存款保险制度发挥最佳效果。本文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 分析目前存款保险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并探究降低存款保险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存款保险,风险防范,制度,监督
参考文献
[1] 肖崎, 杨巧玲.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跨国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J].当代金融研究, 2018 (5) .
[2] 赵尚梅, 贺江.利率市场化、显性存款保险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两步系统GMM估计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8 (11) .
[3] 郭庆祥, 黄韵竹, 胡恒武.关于存款保险评级与投保机构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互促共进关系的思考基于伊犁州直存款保险评级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6 (30) .
[4] 欧阳珍妮.银行存款保险中的限额赔偿制度与道德风险兼评我国《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4) .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风险广泛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度量风险就成为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梳理了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演进脉络,在对早期风险度量方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了VAR方法和CVAR方法的原理以及使用条件,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度量;方法
引言
随着现代金融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也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作为风险管理基石的风险度量,也已成为当今世界银行业风险管理控制的焦点所在。
最初的风险管理方法认为,金融资产的风险就等于金融资产的价值本身,这种方法被称为绝对量法(Nominal Amount),但是这种方法提出了一个风险测量的基本框架——风险来源于投资组合价值的可能损失。由于这一开拓性的概念,绝对量法被称为风险测量方法的鼻祖。随着统计学和计量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应用的日渐广泛,对金融资产价格和收益的波动性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也被称为波动性分析法。绝对量法的基本指标是方差,用来表示资产价格的平均波动程度。然而,只凭期望值和方差并不能完整的刻画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情况。况且,风险是指资产价格或者收益率低于平均值的程度,而方差则既反映低于平均值又反映高于平均值的情况,因此这种测量方法并不准确。在此基础上,在险价值(VAR)方法被提出来用于解决波动性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相对与波动性法,VAR方法得到的是可能损失的一个实际的值,而不是波动的幅度,因此它比波动性分析法更直观和有效。然而每一种方法都只能更好,却总不是完美的。根据对历史数据的观察,金融资产的波动并不是平稳和一成不变的,它有着明显的聚集效应和尖峰厚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是由某一个极端事件导致的,VAR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这就给了学术界提出CVAR方法的动力和要求。可以用下图表示风险测量方法的演进过程。
一、早期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回顾
1.绝对量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绝对量法从来没有被作为风险测量的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即损失来源于金融资产的价值,那么如何衡量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大小以及与此相关的概率呢?绝对量法告诉我们要从损失的来源——也就是金融资产价值的特性中去寻找。
2.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法假定市场因素的变化是解释变量,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是被解释变量,通过考察被解释变量随着解释变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够知道解释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被解释变量所变化的幅度。例如要想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程度,只要知道市场因素的变化程度以及该资产对于该市场因素的敏感度,就可以求出这个金融资产受到市场因素影响所变化的程度。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非常复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组合价值的波动并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价格并不能由市场因素的线性函数来刻画。因此,敏感性分析法最大的局限在于它的解决办法只能在市场不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当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时,得出的结论就不再成立了。
敏感性分析法在分析具有不同价格特征的资产时需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和分析框架。例如:对于债券的分析使用的是久期和凸性,对于股票的分析使用的是贝塔系数,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分析工具有德尔塔、伽马和维佳等。然而金融资产一般由多种金融工具组成,对于这种资产组合,敏感性分析法除了考虑每种工具不同的测量方法外,还要考虑各种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使得敏感性分析法不但更加的复杂和难以理解,甚至有可能无法进行分析。敏感性法得到的是一个相对的指标,这个指标乘以市场因素的变化才得到资产价值的变化,然而由于市场因素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使得我们要得出一个完整结论的过程变得极其困难。基于以上的缺点,引发了学术界对于风险测量手段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3.波动性分析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波动性分析方法,这些不同的分析方法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数据类型。因为金融市场的长期表现是正态分布,在分析长期的历史数据时,多使用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选取一定长度的历史数据并计算其平均值,然后保持数据长度不变,将历史数据逐渐平移并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然后将这一平均值序列用来计算波动性和相关性,这样得到的波动性指标比较平滑、稳定。最后,考虑到时间因素的影响——时间比较久远的数据的影响偏小,在移动平均模型中加入衰减因子,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模型——加权移动平均模型。
波动性分析法是伴随着统计学和计量工具在金融中的应用而产生的,波动性分析法用方差度量单个价格或收益序列相对于其均值的平均偏离程度,用协方差度量两种金融资产相对运动的方式,对于一个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和方差,由每种资产的预期收益、方差以及他们之间的协方差共同决定。但是,波动性分析法仅仅告诉我们价格波动的平均幅度有多大,并没有告诉我们发生资产损失的概率是多少。因为从统计的意义上来讲,方差并无法完整地刻画出统计变量的分布特征。
不管是敏感性分析法还是波动性分析法,都是属于比较原始的分析方法。要想全面有效地刻画各种金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必须寻求一种更加先进的风险度量手段。
二、VAR风险度量方法
(一)VAR方法简介
风险价值 VAR(Value at Risk)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和正常的市场条件下,给定概率水平或置信空间,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可能损失值。VAR描述的是在一定的目标旗舰内收益和损失的预期分布的分位数,它有三个要素:VAR的值,持有期,置信水平。VAR 简要地给出了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与一定的目标水平之上预期的最大损失,从而为风险管理确立了基本框架。VAR 一经提出,就以其对风险衡量的科学、实用、准确和综合的特点受到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国际金融界的普遍欢迎,迅速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标准,并且与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返回检验等一系列方法形成了风险管理的 VAR 体系。VAR 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之大,使得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被业界称为风险管理的 VAR 革命。
(二)计算VAR的主要方法
1.德尔塔—正态评价法。该方法计算简便,但是许多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分布存在厚尾,由于VAR试图在左尾处捕捉投资组合的收益情况,因此尾部粗大特别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正态分布的模型将会低估异常值比例。另外基于时间的变动和权重分布,又有样本变异数法、风险矩阵法和GARCH 估计法来估计德尔塔值。
2.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es,简称HS)。历史模拟法假定投资组合的回报分布是独立同分布,市场因子的未来波动和历史波动完全一样,其核心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资产回报率数据,估算资产回报率的统计分布,再根据不同的分位数求得相应置信水平的VAR。历史模拟法的步骤是:(1)将股票回报率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对于数据窗口宽度(样本区间长度)T,排序后的股票回报率分布的第5分位和第1分位数等对应为 95%VAR和 99%VAR。
3.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Carlo Simulation,简称MS)。基于历史模拟法的VAR计算,是基于市场因子的历史实际价格变化得到组合损益的n个可能结果,从而在观测到的损益分布基础上通过分位数计算VAR。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VAR计算,原理与此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因子的变化不是来自于历史观测值,而是通过随机数模拟得到。其基本思路是重复模拟金融变量的随机过程,使模拟值包括大部分可能情况,这样通过模拟就可以得到组合价值的整体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求出VAR.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VAR计算可以分三步进行:(1)选择市场因子变化的随机过程和分布,估计其中相应的参数;模拟市场因子的变化路径,建立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情景。(2)组合估值对市场因子的每个情景,利用定价公式或其他方法计算组合的价值及其变化。(3)估计VAR 根据组合价值变化分布的模拟结果,计算出特定置信度下的VAR。
(二)对VAR方法的评价
1.VAR方法的优点。(1)VAR 把对预期的未来损失的大小和该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不仅让投资者知道发生损失的规模,而且知道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调节置信水平,可以得到不同置信水平上的VAR 值,这不仅使管理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到金融机构在不同可能程度上的风险状况,也方便了不同的管理需要。(2)VAR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商品价格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使得金融机构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数值(VAR) 就可以概括地反映整个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状况,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统一管理。(3)可以通过规范的统计技术对风险进行事先计量,而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有利于促进事后被动督导型风险管理向事前主动引导型风险管理的转化。(4)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而且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所不能做到的。
2.VAR方法的缺点。(1)VAR 在其原理和统计估计方法上存在一定缺陷。VAR 是基于金融资产的客观概率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说它对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风险计算方法是依据过去的收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来预测其价格的波动性和相关性,从而估计可能的最大损失。而概率不能反映经济主体本身对于面临的风险的意愿或态度,它不能决定经济主体在面临一定量的风险时愿意承受和应该规避的风险的份额。(2)VAR 主要适用于正常市场条件下对于市场风险的衡量,而对于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却无能为力。正常市场条件下,资产的交易数据比较丰富,因而使用VAR 模型较为有效,然而,当市场远离正常状态时,交易的历史数据变得稀少,尤其当市场出现危机时,资产价格的关联性被割断,流动性全部消失,甚至连价格数据也难以得到,这使得无法使用VAR 来有效衡量此时的市场风险。(3)由于VAR 对数据的严格要求,该风险衡量方法对于交易频繁,市场价格容易获取的金融工具的风险衡量效用比较显著,而对于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如银行的贷款等,由于缺乏每日市场交易价格数据,其衡量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
三、CVAR风险度量方法
1.CVAR方法简介。C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是在 VAR(value at risk)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投资风险计量方法。由于VAR 方法存在不满足一致性公理、尾部损失测量非充分性等缺陷,Rockafeller 和 Uryasev 在 2000 年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VAR)的风险计量技术。CVAR 是指投资组合的损失大于某个给定的 VAR 值的条件下,该投资组合损失的平均值。与 VAR 相比,CVAR 满足次可加性、正齐次性、单调性及传递不变性,因而 CVAR 是个一致性的风险计量方法。CVAR 以其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所重视。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CVaRβ=E[f(x,r)|f(x,r)≥VaRβ]=VaRβ+E[f(x,r)-VaRβ|
f(x,r)≥VaRβ]
其中,x=(x1,x2,…,xn)T表示投资组合中各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r =(r1,r2,…,rn)T表示投资组合中各种资产收益率的随机向量;f(x,r)表示投资组合的预期损失函数;β表示置信度。
CVAR值的计算比VAR困难的多,这是因为在CVAR的定义中涉及到VAR这个参数,并且这个参数又是内生的。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CVAR值是通过构造辅助函数计算而出的。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先求出VAR值的情况下得到,CVAR值的求解其实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且在求出CVAR值的同时也可以得到VAR值。
2.对CVAR方法的评价。CVAR方法作为VAR方法的改进,很好地弥补了VAR方法的缺陷。首先,CVAR模型是利用构造辅助函数来进行计算的,不存在模型风险。其次,CVAR方法是一致性风险度量方法。如果一种风险度量方法对资产组合的部分与整体的风险测量是一致的、无矛盾的,则说明这种风险度量方法是一致性风险度量方法。用CVAR模型对资产组合进行优化必定存在唯一的最优解。第三,CVAR模型则较好地解决了VAR模型所存在的尾部风险。尾部风险有可能导致决策者对资产组合的风险作出错误的判断,而CVAR值反映的正是损失高于VAR值时的期望值,因而较好地解决了VAR模型所存在的尾部风险。第四,尽管极值分析与CVAR都考虑了VAR 水平之上的损失情况,但CVAR比极值分析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参考价值。
结语
本文对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几种主要度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并对其使用条件以及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领域各种工具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对其进行度量的方法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还要对已有的方法进行完善,以使从业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最大可能地识别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 Giorgio S.Measure of Risk[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2,(26).
[2] Artzner P,Delbaen F,Eber J H,Heah D.Coherent Measureof Risk[J].Mathematical Finance,1999,(3):203-228.
[3] 李秀敏,史道济.VAR的若干度量方法及其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秦拯,陈收,邹建军.VAR模型的计算方法及其评析[J].系统工程,2005,(7).
[5] 黄向阳,陈学华,杨辉耀.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4).
[6] 胡荣才,龙飞凤.投资组合VAR分解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关系,分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中对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取证和采纳证据的影响,提出:为了使反腐败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顺利进行,必须了解和研究各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遵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作者分析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现状,建议我国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其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确立和实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关键词 反腐败公约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 反腐败国际合作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我国的信息系统项目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存在的风险的整个过程之中, 必须要有科学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手段作为依据。而就我国的企业来说, 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缺乏科学的认识, 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管理风险的过程中, 仅仅依据经验进行风险判断, 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 完全模仿发达国家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 无法真正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
(二) 缺乏风险意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 就目前情况来看, 信息系统项目还未得到成熟的发展, 我国的一些企业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于风险的防范, 由于缺乏风险意识, 在企业同客户交易时, 常常忽略对于风险的估计, 分析研究也不够全面合理, 所制定的管理方案缺乏科学性, 最终会导致企业、客户两方受到损失。
(三) 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 信息市场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也较为落后, 这些都导致相关专业人才大量缺乏, 人才的培养也不够全面。我国的多数信息技术公司的管理部门诸如技术管理、人才管理以及服务部门等并没有较为完整的规范, 然而, 这些部门都是项目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影响着项目的完成质量。一些企业由于相关方面的人才缺乏, 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缺陷, 最终将会阻碍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和进行。
(四) 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观念。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来说, 管理的观念以及管理手段非常重要, 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仍然采用较为落后保守的手段和观念, 简单地将风险管理认为是对于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就风险识别技术来讲, 需要反复多次对风险进行识别检测, 最终确认风险是否存在, 除此之外, 还应该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和判断, 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识别与处理, 如果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将会直接导致风险控制和预测缺乏完善性, 降低风险管理的质量。
二、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 制定科学的管理风险计划。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管理计划的制定, 这直接影响到项目管理的方案实施, 同时也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对于整个项目的任何阶段来讲, 规划和预测都非常重要。因此, 企业首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并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步骤制定, 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 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
(二)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过程其实是将非确定性转变为确定性风险的陈述过程,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风险识别不仅需要体现在项目开始, 同时也必须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应根据可靠资料, 应用问询法、项目分解、头脑风暴等办法对风险进行识别, 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和进行。
(三) 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对于企业来说, 要想更好地规避风险, 就必须对现有风险展开分析和总结, 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其中包括信息系统机房安全、内部系统数据以及软件的备份、及时更新信息、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提高系统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等。
(四) 注重对于风险的监督和控制。所谓风险监控主要指得是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对于风险发生的实际状况的控制以及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主要包括对已识别风险的跟踪、应对风险计划的实施、风险降低的策略以及对突发风险的应对措施等。
三、结束语
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我国的信息系统项目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提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系统项目, 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就目前情况来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要想缩小差距, 就必须加大风险管理力度。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徐立.浅谈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01) :4-6.
[2] 林楠.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5 (17) :164-165.
[3] 李凤梅.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浅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8) :249-250.
[4] 郑侯颖.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管理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5) :296-297.
品牌联合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