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论文范文
课内阅读论文范文(精选6篇)
课内阅读论文 第1篇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及简要分析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几乎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限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也通常只注重教材上的那些文章,很少会主动去找寻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快,阅读技巧掌握得很差。在阅读中,由于学生较多地注重语言形式,过分地注意细节和依赖视觉信息,这样只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由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学生等待的是老师的标准答案,不会去主动寻找相关信息,这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及中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呢?
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去年我教初二英语,于是就对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制定相应学生的要求和目标。我一共发放了150份,回收148份。问卷采用了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调查数据显示表明:
(1)在阅读兴趣方面,只有25.2%的学生表示了有较强的兴趣和信心,近4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机来自于社会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
(2)有31%的学生认为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25%的学生认为阅读大量感兴趣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学生已经对阅读给予了一定的认可;
(3)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都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只有12%的学生接受过阅读速度方面的训练;说明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还不强。学生的阅读方法单一,而阅读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阅读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缺乏阅读兴趣,还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对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阅读教学中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四点策略
(一)分层结对,主体参与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使学生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在课堂教学中,就阅读结果,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分组讨论,抓住这三个学习时机:复习引入时,教学遇到难点、重点时和新课结束前。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发言、参与的机会成倍地或十几倍地增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将课后的常规阅读练习改为小型的竞赛,即可在作业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创设情境,提高成就动机,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来进行操作。为了充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考虑到高水平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可分为不同层次的赛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和兴趣倍增。
另外,根据英语学科特点,让学生变换参与形式,多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如课内自读课文,可采取学生分组设计教学方案,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其他同学补充,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这种“兵教兵”形式,不仅使他们学得轻松,教得有趣,还能增强他们主动钻研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在创造与享受成功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英语学习自主性差的同学,由于“落后面”较大,再加上积重难返,这时候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正视自己的缺陷、弱点,这也将有助于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勤记词汇,勤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得词汇者得天下”。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因此培养学生如何学会记单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他们的阅读十分重要。在和学生谈话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对英语单词只是死记硬背,当时记牢了,过后就忘,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更别说去运用,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别提让他们去主动寻找阅读课外材料。根据这些情况,我暗暗对自己说,在教学中不要怕辛苦,要慢慢地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他们愉快主动地学。
如在教学一个新的模块时,生词量很大,很多是没有规律,而且也很拗口。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单词都是陌生的,不会读怎么去记,如果要让他们一下子全部记牢,他们只能记得一塌糊涂,越来越讨厌,一看见英语单词就头疼,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单词记不牢,阅读又能怎么教呢?
于是在每天上课前,我把今天所要学的生词罗列出来,同时也相应的把这个词的词性和具体的用法讲清楚。还有一些比较难记的,较长的单词,就通过编故事,讲笑话,或是拆分单词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记单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我经常灌输给学生一种理念:不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对记单词感兴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式,有时候学生还会找出一些更好的记忆方法,让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了一件乐事。单词记牢了,阅读也就有了基础,就可以开始点拨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技巧。
(三)激疑设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生读书时,可以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要求,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细读:哪一句是重点句?文中写什么你弄明白了吗?边读边想边画标记。经常做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7B National heroes 时,1、Ask: What did he do?(让学生看图讨论,渐渐引导学生看图说句子,以此来导入新课。)
2、Open the books,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se words.Zhan Tianyou is a(1)______.He was the(2)______of a(3)______ in the mountains with many(4)______ and(5)______.The Chinese(6)______ wanted a Chinese engineer to(7)____ it.They didn’t want(8)______engineers.There’s a(9)________ about him in Badaling.It’s a very(10)________ story.(让学生独立思考,做题中老师可以一边走一边指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时地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3、看完课文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Do some exercise:
1.What did Zhan Tianyou do?
2.When did Zhan Tianyou die?
3.Where did the railroad start?
4.Where did it finish?
5.Why didn’t the government want foreign engineers?
6.When did Zhan Tianyou work on it? 7.What did the Chinese do when he died?
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在一堂课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都希望被关怀,被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勤学苦思,质疑问难
有人曾说过:“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教师就应该先从自身做起,用关怀的目光,鼓励的言语去肯定,激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教学中要有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才可以共同研究、探讨问题,学生才敢质疑问难,教师每节课都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和机会。怕老师或同学讥笑往往是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的原因。因此,要鼓励勇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教育学生不要讥笑他人,哪怕提出很简单、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也不能讥笑。提出问题总要比不提问题好,是学习动脑的表现。下面我节选了在一次考试中学生的一些错题:
Tom is the son of a farm owner.One New Year’s Day, when he was 15, his father 1_____ him to work on the farm for one year when he was free.Tom was 2_____ with his father’s idea.“That isn’t my job.I have 3_____ schoolwork to do.” Hearing this, his father said, “I promise(许诺)to give you the best present if you 4_____ finish one year’s work.” Tom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5_____.()1.A.asked B.let C.made
()2.A.happy B.unhappy C.excited
()3.A.much too B.so little C.too much
()4.A.shall B.must C.can
()5.A.said B.answered C.agreed
完形填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阅读分析能力,也是分析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体现。如:第一题,有些学生会选择B或C,这是由于对词汇理解较少,句中有to则应选择A,而let或made 后面跟的都是动词原形。第三题,too much 和much too 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候可以叫他们相应的判断方法,much修饰不可数名词,而too修饰形容词,而文中homework是不可数名词,因此选择C。这些题目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许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知识和词汇还不够丰富,本身处于学习运用阶段,产生这些问题都十分正常,所以只要有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再简单,都要鼓励和表扬。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可以选择性地找一些趣味性强的、时事性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性的提高。
三、效果评价
通过近一学期的操作实践,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们会主动的去预习新课,记新单词,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些改变让我感到欣慰。
在课堂教学中,这几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师生角色变了,课堂结构变了,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了;
(2)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显著提高,提问的创新性也明显增强,回答问题能够理直气壮了,偶尔也不乏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了,充耳不闻的人少了;
(3)教师也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教出了感觉,教书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
课内阅读论文 第2篇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 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 摔跤 做游戏 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 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的枝干上。()的影子,在()的粉墙上摇晃„„
1、在第一自然段的空白处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2.填写合适的词语
()的小鸟
()的老师
()的小学
古老的()
粗壮的()
洁白的()
3、在第2自然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4、从划线句子我感觉到
金色的草地(节选)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向 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 草地也是金色的 花朵合拢时 金色的花瓣被包住 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把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去。(1分)
2、给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3分)
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2分)
4、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5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爬天都峰(节选)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1.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我能分别用“———”和“~~~”来表示。2.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爬天都峰》片段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1、认真读下面的题目,请在对的答案后画“√”,不对的在后面画“×”。(6分)
(1)“犹豫”一词的意思是:
①想来想去,不停地思考。()②拿不定主意。()③坐着不向前走。()(2)“我不再犹豫”奋力向峰顶爬的原因是:
①为了跟老爷爷比赛爬山。()②多一个人爬山更有趣。()
③老爷爷爬山的勇气鼓舞了我。()
2.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槐乡的孩子
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它们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却是槐乡孩子的宝贝。槐米,可以入药,还能做染料。勤劳的槐乡的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1、这段话共有()句话。先写槐米的(),再写槐米的(),最后 写槐米的()。(4分)
2、槐米可以(),还能做(),孩子们上学的钱都是用()换来的。(3分)
3、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山里的孩子离不开()。我的成长离不开(),就像鱼儿离不开(),花草离不开()。(5分)
4、抄写二个四字词:()()(2分)
5、你喜欢的树是什么树?为什么喜欢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二)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儿垂钓》片断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遥招手,不应人。
1、给字选择正确解释。
遥:()①摇手 ②摇头 ③很远 应:()①回答、答应 ②应该
2、根据诗意判断下面说法能否正确,对的打“√”“×”。①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看到远处有人问路,就赶快招手让他过来。()
②这个学钓鱼的小孩不回答过路人的问话,是怕惊跑了水里的鱼。()
3、读古诗,想像写话。
一个蓬着头的小男孩坐在草丛中,专心致志地学着钓鱼。这时,一位过路人,说:“。”小男孩急忙。
灰雀(节选)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1.写出三个和“望”意思相近的词。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2.找出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3、用“惹人喜爱”写一句话。
4.用“~~~~”画出写灰雀样子的句子。
5.用“----”画出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的句子。
并从这句话中圈出四个最能体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与关切之情的词。
《小摄影师》片段练习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嘛?”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杜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文中的第一个“他”是指,“我”是指,第二个“他”是指。
2、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
①小男孩给高尔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还要见小男孩。②高尔基不喜欢成年人,希望小男孩能回来给他拍照。
③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使他的愿望早日实现,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奇怪的大石头(节选)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查 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快大石头是从(摇 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近进)一步的考(查 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振 震)惊了全世界。
1.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2.造句。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成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有这样的“研究成果”,是因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想对李四光说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知道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还有________________,我要简单地介绍一下他。
闻鸡起舞
晋朝的时候,一个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为祖国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祖国。于是,他提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执长剑,刘琨手挥大刀,认真的挥舞起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1、短文共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晋朝青年()的故事。
2、“闻鸡起舞”的意思是。
我还能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至少2个)。(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祖逖刻苦练功的句子。(2分)
课内阅读(三)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片段练习
独在,每逢。,茱萸。、将古诗句写在横线上。
2、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我还知道《 》也是他的作品。
3、诗中的“佳节”指的是。
4、选择正确的意思,对的打“√”。“独”: ①独自 ②唯独 ③孤独 “异”: ①不同 ②另外的 ③特别的 “遥”: ① 远 ② 摇动
“忆”: ①想念 ②记得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风筝》片断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 淋)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 飞翔),我们(快活 愉快)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用“/”画去。
(2)用“越„„越„„”造句。
(3)给这段话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秋天的雨》节选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松鼠()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树妈妈的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5分)
2、在文中找出关于描写颜色的词语,再抄下来。(2分)
3、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抄在横线上。(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文中一句比喻句,在这句话中,作者把 比作___________。用“~~~~”画出一个拟人句,把_________当作人来写。
5、第一自然段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颜色?把有关景物词语抄下来。(3分)
6、用“===”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2分)
喜
欢
原因
课内阅读(四)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花钟》片断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bàn biàn)又大又娇 嫩(nèn nèng),白天阳光强(qiáng qián),气温高,空气干燥(zǎo zào),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zhuó chuó)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 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wěn wěng)合。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2、从短文中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①近义词:
亲密-()烧伤-()适合-()符合-()
②反义词:紧密-()安全-()湿润-()
3、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A、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B、跟昆虫活动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与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活动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蜜蜂》片段练习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她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里,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1、找朋友
近义词:推测--()激动--()
反义词:陌生--()减少--()
2、按照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把正确的顺序写下来。
a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b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c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d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e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f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正确顺序:()
3、我会选
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尽管„„但„„
①()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②蜜蜂靠的()超常的记忆力,()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③()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片段练习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kān kàn)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待(dāi dài)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mò mó)起了镜片。它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báo bó),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来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 》,文中的主人公是 国人,名字叫,全文贯穿一个字,就是“ ”,从三个方面写他是怎样玩出名堂的,先写,再写
_____________,接下去写。、文中的“小人国”指的是。“居民” 指的是、“玩具” 指的是。微生物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和 都是微生物。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4、这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是在玩中善于 与。读了列文虎克的故事,我知道了。
课内阅读(五)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孔子拜师》片断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 相差)上千里,孔子风餐露(lòu lù)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 坐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 大约)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一—”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pú pǔ)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 马上)说 学生孔丘 特地来拜见老师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 你就是仲尼啊 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说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 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给短文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2分)2.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和读音用“\”画去。(2分)3.给第2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4、写出近义词。
特地—— 拜访——
5、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风餐露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夜兼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的第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文中能看出孔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7、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你能写出孔子的一句名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终于”造句。
《赵州桥》片段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hãng kuà()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shâ jì(),在建桥史上是一个chuàng jǔ(),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根据拼音,在()里写词语。(3分)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来。这句在这段中称_______句(2分)
3、这段话的第二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1分)
4、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好在哪里?请分别用“-----” 和“~~~~~”在文中画出来。(2分)
5、“拱形”中的“拱”的意思是。(1分)
A、拱手; B、肩膀向上耸; C、向外钻或顶 D、建筑物上呈(chãng)弧(hú)形的结构,大多中间高两侧低。
6、我想夸夸赵州桥:(3分)
赵州桥(节选)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流动,真像活了一样。
1、本段共有()句话,请你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
2、文中画―――-句子,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本段所写内容的领起,这种承上启下的句子叫___________________ 句。
3、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六)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富饶的西沙群岛》(节选)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这段话补充完整。(3分)
2、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为什么会五光十色?请用“_____”画出表示原因的句子,相信你一定能画准。(2分)
3、在第一自然段中有两对反义词,我能找出来。(2分)
()—()()——()
4、文中的词用得真是太恰当了,我来填一填。(2分)
()蠕动()鹿角()花朵()海水
5、海底里有、、这三种生物。
6、把你最喜欢的文中的一个句子抄下来,能告诉我为什么喜欢这句吗?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在括号中按课文内容填空。(1分)
2.用“——”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1分)
3.用“~~~”划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1分)
4.这段话共写了__ __种鱼。最后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 ____________。(2分)
《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段练习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第一自然段概括小兴安岭的特点是。
2、课文按照 的顺序介绍了小兴安岭 和。春天的画面里,有 ;夏天的画面里,有 ;秋天的画面里,我们看到 ;冬天的画面里,我们看到。
3、我最喜欢 天,因为
课内阅读(七)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矛和盾的集合(节选)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在战场上()。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谁就会是()。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2)照样子,写拟声词。哇哇
(3)用“~~~”画出文中表现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句子。(4)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中心,用“=====”画出来。
(十九)科利亚的木匣(节选)
科利亚()下铲子,()在台阶上,用手()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 那时候我还小 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 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 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 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
科里亚()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也在渐渐变大。()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1、我会给第2段话加上标点符号。(4分)
2、我能按照课文内容把文中的()填完整。(3分)
3、我也会用“果然”这个词说一句话。(3分)
4、你认为科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夸夸他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段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观察到周围有什么变化?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和鹿(节选)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1)这段
话
共
有
()
句
话,描
写了、、、等景物。
(2)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字用得真好,它
让
我好
像
看
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喜
欢
这
里的景
色,是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把这幅美景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狮子和鹿(节选)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 停下脚步 一边喘气 一边休息 他叹了口气 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 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给第2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2、在第1自然段找出表示鹿动作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写了
第2自然段写了
4、这两段选自课文《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的道理。
课内阅读(八)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掌声(节选)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该、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 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留)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列、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遥)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我会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4分)
2、我会从文中找出近义词或反义词。(2分)
近义词:慢慢()反义词:慌张()
3、同学们一共给了英子_________次掌声。第一次掌声是为____________而响起,第二次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再次响起。
4、文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句子,请你把其中一句抄下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
我感
动的原
因是:
5、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汉查理(节选)
查理虽然(调皮 顽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假期,他每天都陪着杰西在草地上玩。镇上的人们发现查理没有(再 在)搞恶作剧。
暑假很快过去了,罗伯特一家要走了。临走的时候,罗伯特先生把查理叫到家里,说:“查理,你是不是很喜欢这把刀?现在它是你的了。
“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你的东西。”
“查理,你带给杰西的(礼物 礼品)是(快乐 愉快),现在我把刀作为礼物送给你。” 查理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夸自己,连忙说:“谢谢您,罗伯特先生。”
与杰西告别时,查理握着杰西的手,说:“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
(1)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画去。
(2)给这个课文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3)用“∥”把短文分成两段。(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课内大量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第3篇
2010年年初, 辛寨子中心小学在领导班子反复研究、与区语文研训教师多次沟通的前提下, 决定在全校实施“20+10+10”的课堂结构模式, 即“20分钟阅读理解, 10分钟扩展阅读, 10分钟动手练笔”, 这一几乎颠覆了原有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做法, 使学校的语文教学焕发了生机。教师们普遍感到, 改变传统的死揪住课本不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多读书多练笔, 不仅解放了老师, 更发展了学生。而学生们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 学校农民工子弟占学生总数的82%。这些平日里木讷、胆怯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读写练习, 变得自信和勇敢。他们的思维活跃了, 表达流利了, 举止文明了。2010年9月一开学, 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的“重建语文课堂结构, 尝试在课内实施大量阅读”的实验方案基本成型, “实施课内大量阅读”在辛寨子中心小学正式实验。
首先, 本着“步子小一点、走得扎实一点”的原则, 我们先选取了5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主管校长亲自挂帅, 不但组织备课、选编教材, 更经常深入教室亲自指导实验。负责该实验的进修学校的研训教师也经常深入学校和课堂, 为实验把舵、诊脉, 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其次, 谨慎安排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 保证实验在不增加语文课时的前提下得以正常进行。我们把实验班级语文课的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国家教材, 第二部分学自选教材。自选教材的补充, 无疑增大了阅读量。如果把阅读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作业,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于是, 改变原有课堂结构, 把大量课外读物引进课堂, 成了辛寨子中心校阅读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为此, 我们大胆地取消了以往繁琐、机械的语文作业, 直指“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 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紧紧把握了三个关键:关键时间课内;关键任务大量;关键方法阅读。
对国家教材的处理, 我们更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过程很简单:在孩子有了课前预习、课文读得比较熟练的基础上, 教师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运用各种形式读书, 依照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打交道。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几个回合之后, 教师直奔中心, 引导学生抓住阅读的主问题。我们强调理解即可, 决不对教材进行“深挖洞”。这样, 省出的大量时间, 可以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 实施大量阅读。
对校本教材即自选教材的处理, 我们带着学生有计划、有时间限定地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我们认为, 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 读完一本再换一本。实验班以“经典诵读”为主要目标,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孩子大量阅读。学生先读老师精选的两篇文章, 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 将自己的感受在组内和班级进行交流。而后再在规定的时间里, 阅读剩余两篇文章, 并在组内交流、评价。
授课过程基本靠学生自学。图书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筹资购买, 无偿发给实验班的学生;二是在网上搜集好的书目, 学校打印发给学生;三是精选好的阅读书目, 动员家长为孩子购买。
实验的第一个学期, 两个实验班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学完了语文教材, 用剩下的一个半月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其中一本, 累计课外阅读量60多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为145万字。而辛寨子中心的课内大量阅读刚刚起步, 学生就已经完成了阅读量的一半。第二学期, 随着实验班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学校决定, 用两个月完成国家教材, 剩下的两个月用来扩展阅读。这样, 第二学期实验班的阅读总量达到70多万字。照这个速度计算, 学生用一年的时间, 就可以完成小学阶段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
2011年9月, 我们又在一、三年级各增加两个实验班, 五年级增开一个实验班, 参加实验年级都留出了3个实力相当的对比班。学年末, 实验班的各项检测成绩均遥遥领先于对比班, 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崔峦老师在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有这样一段话:“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少分析, 多揣摩, 多感受, 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 让学生感受语言, 熟悉语言, 理解语言, 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 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 (叶圣陶语) ;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 互动交流, 利用课文这个例’, 得意、得言、得法 (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 , 努力实现例’的增值。”崔老师还动情地呼吁:“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辛寨子中心小学实验的理念正好体现了崔峦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 也表达了多年来深受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困扰的语文教育同行的心声。我们愿意总结实验的特点, 与同行们分享:
首先, 大量阅读是放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的, 只有国家课程设置时间内的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和读书质量, 这符合农民工子女占80%的辛寨子中心小学的学情。
其次, 大量阅读不同于一般校本课程, 而是真正放在语文课时计划里。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将两种教材 (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 的教学设置科学有效地纳入语文课程计划之内, 一方面真正体现了把国家教材当例子, 而不是唯一学习内容的理念;另一方面达到了减负增效。
其三, 我们的大量阅读是因学定教的, 是根据辛寨子地区学生的学习条件、阅读能力量身打造的。阅读中有主线牵引, 有疑点碰撞, 有教师必要的点拨和提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第4篇
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物主要指小学语文课本,对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学生不仅要会读,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对文质兼美的作品进行精心品读,欣赏妙词佳句,揣摩诗篇的布局,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仅仅重视课内阅读教学是不够的,那样,学生所学知识是偏狭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势必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一、搞好课内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渠道,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素养的重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还要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在不同信息、文本立意、视角的沟通和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二、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是利用课内阅读得到的知识和方法作为基础而延伸出来的阅读学习活动。在搞课外阅读活动时,要注意与课内阅读的衔接与整合,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他们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并对前者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课外阅读活动分为是阅读和活动两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读什么?读适合小学生身理、心理特点的儿童读物、科技读物和浅易的文学作品等。
课外阅读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如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后老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或设计出适当的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检查;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教师要要求学生在读后做好读书笔记,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决不能放任自流。
(二)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课外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达到学生乐于参与和愉悦身心的目的。
课内阅读 第5篇
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⑪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
16.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答:
17.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答:
18.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3分)答:
19.说说第⑪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4分)答: 答案:(一)(15分)15.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每件1分,共3分。)16.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17.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2分)18.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19.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意近即可,2分。)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他,是音乐的引路人。(2分)
(一)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段,回答6—9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6.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4分)
7.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6分)
8.请自选角度,对选段中划线句子A、B两句进行赏析。(8分)
9.你选段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6.4分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7.6分 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8.4分A:“钻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专注刻苦,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热情的赞扬。4分B: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自选角度如:修辞、关键词:密密麻麻等)
9.5分
(结合句子+形象5分,没有句子3分)爱国、刻苦研究、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注重实践、成就卓越、不畏艰辛、坚持不懈……
二、现代文阅读。(10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2分)
2.文中两次使用了“竟”字,试分析这个字的作用。(2分)
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A.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5.对下列本文涉及的科学家说明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邓稼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巨大贡献。B.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本文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C.钱三强,当代中国核物理学家。
D.奥本海默,美国物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答案: 二
1、不能去掉。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性格的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的特点。如去掉,就变成他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人了,人物性格的可贵之处就体现不出来了。
2、这两个“竟”字都有令人意外,出乎意料的意思。面对复杂激烈的“文革”斗争形势,邓稼先竟然能够化解派系矛盾,领导不同派别的同事们继续工作并作出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不能不说明邓稼先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确实创造了奇迹。
3、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性格和品格的可贵。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人的品格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的,邓稼先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4、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谦虚朴实、具有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A
邓稼先 “我不能走”
1、请将“A胆识 B见地 C判断 D直觉”填入文中相应的空白处。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你用这个成语造句吗?
3、这段文字开头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对于表现邓稼先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请找出文章里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5、文段结尾的歌词对于表现邓稼先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DBAC2、(释义、造句略)
3、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4、“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5、赞扬的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邓稼先是这些人物中最闪亮的。
1.标题“‘我不能走’”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宋范仲淹《渔家傲》词中有一句取意于“燕然勒功”,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题既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又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真实感人。2.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情景,目的在于突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恶劣。3.语言描写,表现邓稼先具有高度责任感,以及与下属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4.表现了邓稼先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5.燕然未勒归无计 《最后一课》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为什么听到钟生、号声,韩麦尔先生会“脸色惨白”?(2分)小题3:“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1)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1分)
(2)表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5: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韩麦尔先生的话表现了他对母语怎样的感情?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我们的母语的?(4分)参考答案:
小题1: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法国语言只要操着统一语言的法国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小题2:最后一课就要结束了,先生难以控制内心的悲伤而“脸色惨白”。小题3:“我”被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精神所打动,因此觉得先生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小题4:(1)动作(2)悲伤、愤怒
《养花》课内阅读 第6篇
1.“如此循环”在这段话中具体是指什么?请用“”画出来。
2.注意带点的字、词,仔细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1)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抢”字换成“搬”字行不行?为什么?)
(2)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去掉“又”行不行?为什么?)
3.搬花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但作者说“这多么有意思呀”,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你如何理
解“真理”一词?
5、“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这句话的意思是()(1分)
A.我没有腿病,不但便于行,也便于久坐。
B.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但便于久坐。
C.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也不便久坐。
(二)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
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是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凡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
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
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选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思路是按照:夸花一()花一()
花
2.“秉烛夜游”的含义是什么?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养花过程中的乐趣。这让我们想起了要乐于分享的名言:
4.昙花开放的时间及短,可以用这个四字词来形容
5.请写出四个描写鲜花盛开的四字词语。
6、本文既然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写“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
课内阅读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