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内蒙古属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及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农业在农业保险的支持下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将在更好的解决其“三农”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构建市场化的农牧业生产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内蒙古大众农作物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促进其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蒙古 农业 保险

一、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的初级发展阶段,195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成立,开始在内蒙古试办了畜牧保险和农作物保险。第二,商业色彩下的农业保险调整发展阶段:1996年以來,农业保险实验在商业保险体制中发展。第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阶段:即目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

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其农业保险同其他保险业务相比,同农业经济发展各类指标相比,规模非常小,甚至可以说远未形成规模。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呈现不稳定,波动性大,总体下降的趋势。

二、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农险补贴品种少

目前内蒙古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农作物品种仅限于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葵花籽,养殖业品种限于近两年社会反映强烈的能繁母猪和奶牛。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各地政府提倡“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各地种植品种和养殖品种差异很大,如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却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之列,严重抑制了当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还有其他乡村的主要农作物不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地方财政也不具备单独补贴能力,造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利于惠农农民的拓宽。

(二)农险保费补贴拨付划转机制不合理

政策性补贴保费是由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各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层层下拨,最后由旗县财政统一划拨给县级保险机构。有些旗县,由于资金周转原因,不能将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划拨保险公司,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2008年的财政补贴在2009年初才陆续下拨到县级保险机构,而保险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收来的农险保费又要逐级上划给总公司,总公司再拨付赔款。这种划拨机制不仅增加了资金流转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了农险赔款的正常支出,导致2008年的部分赔款在2009年一季度才能发放,农险的补偿作用不能及时发挥。

(三)种植业承保、理赔不规范

在承保中,由于农险承保工作时间集中,旗县保险机构人员较少,无力自行验标承保,基本依靠村干部填写承保清单并收取保费,村干部的责任心则决定了承保质量的高低,容易出现代投保人签字甚至代投保等不规范行为。在理赔中,主要采取村委会统一报案、旗县农业保险专家小组抽查的方式进行查勘,由于抽查面有限,存在多赔、少赔或平均赔付的不合理现象。

(四)农民风险意识不足

内蒙古绝大多数农民对于保险的了解只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上,而参保也是在政府的推广之下进行的,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对农业保险的具体操作更是认识不足、理解不透。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农民是农业保险中最重要的需求主体,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要有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和如何更大程度地提高农牧民的保险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内蒙古发展农业保险的策略

(一)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

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的确定不应该紧紧着眼于粮食安全,而应该扩大视野,着眼于农民增收,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相应的,在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时,也应该因地制宜,以地市为单位,筛选当地的支柱型农作物,以此确定补贴品种,逐步开发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形式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

(二)强制推行农险赔款“一卡通”

政策性农险开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部分是由于赔款资金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现金流转环节,使赔款直接到农民手中。目前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在农村大力推行银行卡业务,所有的农业补贴都可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农民,俗称农村“一卡通”业务。保险赔款也必须通过此途径,保险公司直接将赔款打在农户的银行卡上,才能减少对村委会及其他中间环节的依赖,从而避免个人或单位截留赔款行为,保障农民权益。

(三)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扩大承保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利承办公司建立风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鉴于农民风险意识差,投保积极性不高,各级政府要倡导、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引导,扩大受众面,提高农户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政策性农险承保面。

(四)加大宣传动员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牧户投保

各部门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广大农牧民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和国家出台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优惠政策,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俊生.农业保险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主要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3期

[3]陈妍.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8期

[4]王阿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业保险需求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 内蒙古节庆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一些旅游项目已具相当竞争力

目前, 草原文化已经成为内蒙古最大、最有影响、最具特色、最富感染力的文化品牌。首届草原国际文化节举办了8项经贸活动。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包头经贸洽谈会, 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蒙古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资商参加。

1.1.2 产业规模逐年提高

近些年来, 内蒙古旅游产业要素规模发展很快, 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力对锡林郭勒、赤峰、通辽旅游区进行草原生态、休闲度假、自然科考、红山文化与辽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建设, 以及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等地的精品旅游区打造。内蒙古积极培育旅游精品, 提升旅游景区档次, 推进标准化建设, 从宏观上加强了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 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1.1.3 别具风情的自然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 草原、山地、森林、湖泊、温泉、河流、古迹、民俗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较全, 并且有独具特色的、在全国具有垄断价值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民族的风情资源。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类型多样的草原、沙漠、森林、湖泊等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构成了内蒙古人文、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这些都为节庆旅游的开展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1.2 劣势分析

1.2.1 个别节庆活动规模小、知名度低

目前内蒙古的节庆活动种类各异, 独具国内特色并享誉国内外的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等, 已成为旅游的形象代表和招徕游客的重大载体。但对于另外一些如响沙湾旅游节和沙漠文化旅游业等, 不仅规模小, 知名度也较低, 在整体上不具备竞争力且效益不高。

1.2.2 节庆活动宣传不到位, 带动作用不明显

虽然内蒙古的昭君文化艺术节和阿尔山冰雪节等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整个节庆活动总体上宣传不够, 内蒙古和省外以及海外游客参与不是太多, 不如大连国际服装艺术节和青岛国际啤酒节那样享誉海外。

1.2.3 缺少专业节庆策划管理人才

内蒙古节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 专业水平差, 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 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 旅游规划人才, 旅游营销人才, 旅游电子商务及会展人才。

1.2.4 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 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目前, 全区旅游景点, 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 导致政出多门, 分头管理, 景区缺乏统一规划, 景点开发各自为政、孤立作战、分散经营, 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 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 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 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 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 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1.3.2 国家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

在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相比, 具有比较优势。同时, 内蒙古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尚属浅度开发, 而且许多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如森林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等时尚旅游项目在内蒙古还没有开发, 而适合此类旅游的资源在我区蕴藏丰富, 与我国旅游发达省区比具有后发效应。因此, 旅游业必然是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

1.4 威胁分析

1.4.1 同主题节庆活动存在竞争

同一主题的大小节日在全国有几百个, 例如文化艺术节全国就有多个, 如重庆文化艺术节和宁夏文化艺术节等。对于国际旅游节也同样, 如昆明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旅游节和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 阿尔山冰雪旅游节和黑龙江冰雪旅游节等就存在着竞争。

1.4.2 内蒙古本地区市民参与度低

在各节庆活动开办期间, 真正参与的内蒙古市民很少。一方面, 各节庆开办时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效益和规模上, 而为市民提供参与空间较少。另一方面, “挤出”效应的影响, 使市民无法参与, 大型节事制造了注意力焦点, 吸引了相关大量客源流入。

1.4.3 旅游淡季节庆受影响

内蒙古以自然景观为主, 所以受季节的影响明显, 在旅游旺季时人满为患, 淡季时游人寥寥无几。而目前的节庆活动多安排在旅游旺季, 即8、9、10月份的居多, 如昭君文化节和那达慕大会等都集中于旺季, 反而淡季期间开办的节庆活动如冰灯节等效果不好。

2. 内蒙古节庆旅游发展策略

2.1 成立节庆旅游管理部门

需要政府对其运作实行整体协调的实际, 建议成立节庆旅游管理部门, 加强对节庆旅游的宏观理和指导。同时建立节庆旅游专项资金, 为节庆旅游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而节庆旅游本身的运作则由专业节庆旅游公司操作。

2.2 打造知名节庆旅游品牌

加强节庆旅游市场调研, 把握节庆旅游现实需求, 精心设计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 打好节庆旅游精品品牌。借助现代网络和新闻媒体, 恰当适时的网络宣传和媒体报道能提高内蒙古旅游产品知名度。深化节庆旅游市场化运作。从青岛国际啤酒节成功营销案例可以看到,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运作模式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转变过程。参考国际著名节庆活动的举办经验,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是目前成功举办节庆活动唯一可行之路。

2.3 大力培养节庆旅游人才

内蒙古目前专业的节庆策划、筹办、管理人才相当缺乏。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的节庆管理人才可分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可以通过派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节庆管理经验或聘请国际专业人才直接参与内蒙古旅游节的策划管理工作两种形式。长期应鼓励和支持高校培养会展管理人才, 建设特色专业。

2.4 开发淡季产品, 提升经济效益

在开办节庆活动的同时注重相关产品的开发, 如开发相关主题的旅游线路, 开发一些能代表活动特色和内蒙古特色的商品。这样不仅能延长节庆活动期, 增加经济效益, 立体式的活动又能增加社会效益, 而且可以将一些节庆活动安排在旅游淡季期间。

摘要:旅游节庆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 在内蒙古的出现相对较晚。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节庆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推动内蒙古节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节庆旅游SWOT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宋嵋.传统节日文化与山东节庆旅游资源开发[D].山东大学, 2006 (11)

[2] 肖红艳.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未来与发展, 2011 (9)

[3]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5)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在新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3、基于互联网+时代新创业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新型发展途径的研究探讨

4、对分课堂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5、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教学

6、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创新研究

7、疫情影响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期望研究

8、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9、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的运用

10、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促进策略探析

11、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12、行动导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3、基于胜任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4、探析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15、“以赛促学”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改革探索

16、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思考

17、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管理新体系研究

18、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路径研究

19、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20、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移动课堂打造旅游管理专业体验教育大舞台

2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探究

23、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4、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6、试论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28、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29、生态文明建设下乡村旅游管理分析

30、浅谈大数据在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31、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路径分析

32、中职语文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深度融合

33、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途径探讨

34、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35、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6、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路径研究

37、基于互联网+的旅游管理信息化路径探索

38、基于“1+X”证书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方案与旅游业“6元素”融合创新研究

39、探析信息化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40、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创新模式探讨

41、互联网+视角下中职学校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路径

42、论景区旅游管理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3、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44、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5、旅游管理“四个一体化”实践思路的探索

46、基于“1+X旅行策划”证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证融合探索

4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4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初探索

49、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

3、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简析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5、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研究

6、PBL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路径研究

8、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9、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0、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探讨

11、新媒体在旅游管理中融入分析

1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13、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促进策略探析

14、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探究

15、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16、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探索

17、浅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8、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19、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新探索

2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

21、微课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23、试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旅游管理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24、“十四五”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调适

25、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管理新体系研究

26、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27、试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2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模式研究

29、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0、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析

31、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32、混合式教学法在中职旅游管理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

33、关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管理模式研究

34、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堂参与度策略研究

35、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策略探究

36、基于胜任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7、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教学

38、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39、旅游管理市场就业问题分析

40、“以赛促学”模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改革探索

41、行动导向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42、游客角色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4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方法探究

44、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微课的应用探讨

45、基于OBE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46、“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策略

47、高职酒店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新途径

48、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49、对分课堂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3、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

4、基于SWOT分析的张掖红色旅游发展探析

5、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6、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7、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数字赋能、多元认同与价值共创

8、顺义红色旅游业及旅游产品的开发

9、文旅融合背景下革命博物馆的发展定位与方向

10、浅谈浏阳市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开发

11、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考量

12、战争纪念馆游客旅游动机对体验的影响研究

13、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

14、新疆红色旅游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5、标准化助力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6、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17、黑色旅游地游客动机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

18、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9、黑色旅游:沉重的缅怀之旅

20、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探讨

21、邓小平旧居与劳动车间旧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22、关于红色文物保护的几点思考

23、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24、陕北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策略

25、赣南地区旅游扶贫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26、旅游广告设计中的人文创意

27、东兰红水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2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老年人旅游动机研究

29、善造情境:快速点燃购买热情

30、青年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31、上海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2、黑亦非黑:基于线上数据的黑色旅游体验及群体比较

33、临沂市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34、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35、城市旅游品牌问题研究

36、旅游资源视角下漳州研学旅游发展前景研究

37、旅游体验的类型与境界

38、蔡伦竹海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探讨

39、沪杭甬居民旅游偏好及产品开发策略

40、基于RMP分析法下的井冈山红色旅游优化提升策略

41、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文化现象

42、试论江西红色旅游产品营销中的心理效应

43、神奇若尔盖,湿地大草原

44、关于天津教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45、基于IPA分析的浙西南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

46、基于游戏化思维改善红色文化型旅游体验策略

47、试论红军长征旅游资源在高校旅游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48、体验经济下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49、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浅析老年人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运城市文化旅游市场分析

4、基于THEOL平台的《旅游市场营销》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

5、旅游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市场主体论

6、防城港市金花茶特色小镇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

7、中国老年旅游市场特征及发展路径

8、“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西北沿线省份入境旅游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9、俄罗斯旅华客源市场发展研究

10、泰国旅华市场时空结构与拓展策略研究

11、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12、越南游客来华旅游因素分析

13、高校“互联网+”旅游的创新发展之路

14、长沙市岳麓山旅游区旅游市场特征研究

15、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购物高消费放缓的原因探究

16、基于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喀什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17、我国公益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18、体验经济背景下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及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19、河北省银色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及创新思路

20、云南省高端定制化旅游市场现状研究

21、基于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差异分析

22、略论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的拓展

23、全媒体时代我国旅游指南图书读者需求研究

24、张掖市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25、三亚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市场调查研究

26、国内女性旅游研究述评

27、邮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28、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9、俄罗斯旅华客源市场的开发策略探讨

30、女性出游影响因素及营销策略研究

31、广东温泉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

32、游客特征视域下的南通旅游市场细分与营销策略研究

33、中国入境过夜游客目的地选择时空分异与城市类型识别

34、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温泉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35、福建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客源市场特征分析

36、重庆女性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37、“大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与气象融合发展探析

38、浅谈安徽高校大学生旅游市场

39、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0、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出境旅游(一)

41、基于桂北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新定位

42、资源枯竭型城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43、沈阳市乡村旅游品牌定位

44、中俄边境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5、江苏省入境旅游状况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6、韩国出入境游客时空分布及特征分析

47、城市入境旅游及客源市场的季节性特征研究

48、俄罗斯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49、如何有效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

内蒙古旅游管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摘要:内蒙古属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及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农业在农业保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