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完成各项医疗指标的控制、分析工作,诊疗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现、整改工作。组长:
(二)科室成立以诊疗小组为单位的下一级质控小组 由诊疗小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本组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组长:
二、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科室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一)医疗指标
1.麻醉人数≥医院对科室的医疗指标的要求;
2.麻醉死亡率0.02%;
3.临床及药物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3.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4.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5.甲级病案率≥90%;
6.药品比例28%;
7.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8.完成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9.各种神经组滞成功率≥90%; 10.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
11.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三级医院0.04%;
12.年医疗事故发生率0;
13.非危重病人死亡率0.02%;
14.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
15.椎管内麻醉后头痛发生率<10%;
16.“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7.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8%;
18.技术操作(实施麻醉操作和术中监护)合格率100%;
19.硬膜穿破发生率<0.6%;
20.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21.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22.麻醉机性能完好率100%;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完成各项医疗指标的控制、分析工作,诊疗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现、整改工作。组长:
(二)科室成立以诊疗小组为单位的下一级质控小组 由诊疗小组负责人具体负责落实本组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组长:
二、医疗质量控制内容 科室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一)医疗指标
1.麻醉人数≥医院对科室的医疗指标的要求;
2.麻醉死亡率0.02%;
3.临床及药物试验、医疗器械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3.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4.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5.甲级病案率≥90%;
6.药品比例28%;
7.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8.完成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9.各种神经组滞成功率≥90%; 10.硬膜外阻滞成功率≥95%;
11.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三级医院0.04%;
12.年医疗事故发生率0;
13.非危重病人死亡率0.02%;
14.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
15.椎管内麻醉后头痛发生率<10%;
16.“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7.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8%;
18.技术操作(实施麻醉操作和术中监护)合格率100%;
19.硬膜穿破发生率<0.6%;
20.抢救设备完好率100%;
21.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22.麻醉机性能完好率100%;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为了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及二甲要求,使护理人员能掌握护理不良事件核心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各级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根据评审要求,2016年7月25日13:30对我科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及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相关内容培训,主讲人:张宇,现将本次培训总结如下:
1、通过本次培训,组织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讨论。
2、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护士工作行为,加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力度,从中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持续改进。
3、通过本次培训,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本科室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及时并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同类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
4、加强了对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概念的认识。
5、更加熟练了在手术中无菌台面的摆放及铺无菌巾时与医生的配合。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二、依据 《药品管理法》
三、适用范围 临床科室配“备用药品”审核、检查的管理工作。
四、内容 :
(一)备药品种、基数审核。 建立合适药品贮存基数,由科室负责人提交备药计划,报医务科和药剂科共 同审核,由医疗主管院长签批。各科根据疾病特点确定所需药品需求量,备药既 要保证临床用药需要,又要避免积压。
(二)使用登记管理 急救药品的领取、使用要进行登记,记录上应清楚地记载药品的名称、批号、 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基本情况及使用后补充药品的名称、生产厂家、批号 等内容。
(三)备用药品的检查
1、科室护士长为所在科室药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监督科室管理药品,指定 责任感强的护士专门管理科内药品,明确职责,定期全面检查科内药品。检查频 率:护士每天对科室所有药品数量进行交接检查,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并每月全面 检查1 次,总护士长每月督查并记录。
2、建立《病区备用药品质量检查表》,检查者对检查情况如实记录。(1) 药房人员每月不定期下病区抽查药品管理情况,对于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部 门,做到层层把关。(2)检查内容:包括药品数量、药物有无变质、变色等质 量问题及有效期,任何药品贮存盒上都标有有效期限,便于检查者核对。对于效 月且科内使用量少的药品,及时提醒更换。
(四)备用药的使用 药品使用按“领新用旧”原则,为杜绝科室药品管理不当或更换不及时造成 安全隐患或不良后果,科室应坚持批号旧的先用。
(五)备用药的摆放
1、实行“一目了然”管理方法:药品分类定位放置,通常将使用频率高的 药物放在第一层,使用频率少的药物放在最上一层。
2、所有药品贮存盒/瓶外标识清楚,便于清点,标识上内容:药品名、剂量、 单位、基数量及有效期)。
3、基数药品使用标志:基数药品未使用时正向,使用后反向放置,便于提 醒及时补充,各班清点时一目了然。
(六)备用药品的交接 建立“药品基数交接记录单”,。做到班班交接、账物相符、确保使用需要。 白班夜班进行循环交接。
(七)毒麻、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
1、制定严格的交接制度、建立合理贮存基数,专人定位定数、专柜上锁管 理,实行班班交接,确保账物相符,钥匙随身携带。
2、建立“病区毒麻药品使用登记本”,完善使用记录。
3、毒麻、一类精神药品实行“日清日毕制”。
4、领用毒麻药品特殊要求:注射用的毒麻药品(如哌替啶等),须凭处方 及空安瓿方可到药房换取备用药,由于人为造成安瓿破碎等意外情况,当事人需 提交事情经过报告,并报科室护士长总护士长药学部门负责人。
(八)急救药品的管理
1、产房、病房药柜所有药品,只能供应住院病员按医嘱使用,其他人员不 得私自取用。
2、产房、病房药柜,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药和保管工作。
3、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 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停止使用并报药剂科处理。
4、抢救药品固定在抢救车上或设专用抽屉存放,保持随时能取用。
5、毒、麻、精、放药品,应设专用抽屉存放,严格加锁,并按需要保持一 定基数,动用后,由医师开专用处方,向药房领回。每日交班时,必须交点清楚。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 麻醉风险
提到安全就不得不提麻醉所面临的风险。麻醉风险指麻醉过程中患者生理功能出现异常, 出现生命体征的不稳定,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可能造成功能障碍、重大并发症、残废甚至死亡。
1.1 麻醉风险种类
(1) 重大并发症:威胁生命的重大并发症 (心衰、心梗、肺水肿、肺炎、昏迷、瘫痪等) , 约占0.7‰。 (2) 麻醉致残及器官功能障碍:无论国内或国外, 均无统计。 (3) 麻醉死亡:目前对麻醉风险尚缺乏总体性的准确统计, 仅对麻醉死亡有大体估计。美国 (1969年至1983年) 的麻醉死亡率为1.7∶10000, 英国 (80年代) 麻醉死亡率为1∶10000, 法国 (1977年至1982年) 麻醉死亡率为1∶13207, 澳大利亚 (1970年) 为1∶10250, (1994年) 麻醉死亡率为1.17∶10000。迄今为止, 我国尚无全国性的麻醉死亡率统计。上海地区 (1984年至1988年) 为1~1.5∶10000, 武汉 (1955年至1978年) 为4∶10000, 沈阳 (1958年至1982年) 为6∶10000。
1.2 麻醉风险原因分析
(1) 病人的因素: (1) 身体状况。病人的身体状况在麻醉死亡中占重要地位, 对评估麻醉风险意义重大。因此, 麻醉医生要根据病人身体状况进行麻醉手术。 (2) 疾病。有些病人本身就有心衰、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内稳态失衡、动脉瘤、脑疝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增加麻醉风险, 尤以心血管疾病为多,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引起心肌梗死的疾病是冠心病。既往研究表明, 有心肌梗死史者行非心脏手术的再心梗率为5%, 在心梗后3个月内手术的再心梗率为15%~30%, 而心梗后3~6个月手术的再心梗率为10%~15%。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者, 术后心梗率为4%。而在CABG术后行其他非心脏手术者, 心梗率则显著降低。产科病人的麻醉死亡率亦高, 据美国1974年至1978年统计, 产妇死亡率为15.3∶100000, 1980年至1985年的死亡率略有下降 (14.1∶100000) 。 (3) 年龄。例如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器官功能不全, 对麻醉的耐受性弱于成人, 麻醉死亡率常高于成人。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已衰退, 其贮备与代偿能力降低, 且并存疾病较多, 故麻醉风险也要高于成年人。 (2) 麻醉因素: (1) 术前准备不足。未全面了解患者病史, 在未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或术中风险末考虑相应对策。 (2) 麻醉选择不当。包括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如对休克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 气道阻塞者未作气管插管而行全麻等。 (3) 操作疏忽。如臂丛神经阻滞或锁骨下静脉穿刺致气胸或气栓, 气管插管误入食道等。 (4) 实施者自身问题。一些麻醉人员综合水平低, 安全意识差, 存在侥幸心理等。手术过程中病人出现异常, 麻醉师不在岗, 延误抢救时机, 术前没有认真检查麻醉机及其管路, 致使术中出现麻醉机械故障, 错用药物等。 (5) 难以避免的因素。恶性高热, 药物过敏, 心血管意外等。 (3) 手术因素: (1) 环境因素。通风不良, 声音嘈杂、谈论无关问题导致精力心散等。 (2) 缺少监测。手术室内缺少或没有按规定应用血压计、心电图机、脉博氧饱度监测仪等检测仪器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处理。
2 避免风险的措施
2.1 避免麻醉风险发生的措施
据统计, 在麻醉事故中约70%系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等所致。其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其措施包括: (1) 加强术前准备。业已证明, 术前准备充分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术前准备的总要求是尽量使病人的异常状态达安全范围。具体要求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6个月内不施行手术;心力衰竭病人, 最好在心力衰竭控制3~4周后再施行手术。 (2) 有心律失常者, 根据不同原因区别对待, 对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一般无需特别处理。 (3) 长期使用低盐饮食和利尿药物、水和电解质失调的病人, 手术前需纠正。 (4) 贫血病人携氧能力差, 手术前可少量多次输血矫正。
2.2 要有责任心
麻醉医生应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一切工作以病人安全为出发点。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2.3 技术水平过关
麻醉医生自身水平和手术是否成功有重要联系, 因此, 手术中的麻醉医生应受过系统的培训并且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手术过程中不能擅自离岗, 病重患者可指派2名以上麻醉医生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摘要:麻醉是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外科手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麻醉学也日益趋于成熟和完善, 但其仍然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麻醉在应用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医院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麻醉安全问题进行浅析, 望能帮助从事麻醉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更好的完成麻醉程序, 避免风险。
关键词:麻醉,手术,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28.
[2] 谢荣.麻醉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61.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2012年,是我们硕果累累的一年。在今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在今年,全国卫生系统全面开展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在今年,“三好一满意”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同样在今年,我科室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努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圆满的向上级部门交出了狠抓不懈质量安全的答卷。
一、规模与人员。
麻醉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