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八大顺利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各地乡镇立足本土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乡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发展

引言:十八大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我国也由此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文化作为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乡镇文化建设相对较城镇落后,其文化发展尤为迫切。

一、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乡镇群众文化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源泉和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不仅能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是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地方已得到成熟的发展。总之,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乡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丰富乡镇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

二、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缘辽阔,文化发展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各个地区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水平也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基础等原因不尽相同。整体而言,乡镇群众文化整体呈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节庆活动丰富且有自己的传统,汉民族地区文化活动较多并且形式多样。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随着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政策的推行,各地区均建有乡镇“文化大院”、“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表现为个别地区走“形式主义”路线,例如:“文化大院”与规划图出入较大,且大门常常落锁,不能真正被群众使用。体育器材、健身设施作为乡镇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其建设和使用情况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管理者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器材年久失修不能继续使用等。

从文化形式角度而言,目前各地区的文化形式除了传统的戏曲,杂耍等,也有群众自建的秧歌舞、广场舞、健身活动、书法活动等。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深植于群众之中。从清代开始,戏曲得到空前发展,此后,民间各地在遇到节庆、婚丧、农闲、丰收时多会请戏。对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戏曲文化除了文化娱乐功能外还肩负着教育功能,群众从戏曲中辨别忠孝善恶、因果报应。在现在的许多乡镇中,戏曲依然是乡镇群众的文化盛宴。各地党和政府机关文化部门在展开“文化下乡”活动时,也会请戏剧团到乡镇演出。

从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主體来看,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多是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城市人口激增,乡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并低于城镇人口比重。经济的发展刺激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乡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形成“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也造成农村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和儿童少年,这就构成了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

三、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前景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展开文化建设,从二十世纪末对扫除文盲到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乡镇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不仅如此,乡镇群众对文化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能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欣赏和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一些地区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形式或活动,如元宵节舞龙舞狮活动;或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等。也有一些地区开展自建活动如扭秧歌舞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景。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来看,乡镇群众文化发展要本着要发展地域文化,形成本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南方的婉约北方的粗犷;东部的开放西部的传统,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因此,在进行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时,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和使用,形成“一乡一品”。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下乡活动,包括文化宣传、图书捐赠、文艺演出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若是在河北地区文艺演出以评剧为主,若是河南省则是豫剧,总之,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工作。

从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乡镇文化宣传组织要积极鼓励群众组建文化业余团队。业余团队作为乡镇文化的中坚力量要担负起乡镇文化发展的具体统筹工作。乡镇文化宣传组织要与业余团队密切合作,依靠乡镇群众的力量,开展活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衷,使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能真正的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另一方面,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在我国,大部分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投资或百姓的集资。在新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活动应运而生。一些乡镇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开发本土资源,发展其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不仅开发和宣传了当地文化也为本地人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例如在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一带的乡镇,或是乡镇招商引资或是村民自建服务站点开展“农家乐”等服务。

结语:十八大的顺利召开表明了我过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要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秀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张宪光: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J].今日科苑.2008年08期

[3]林迪: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8(11)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图书是承载文明的工具,然而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图书所面临的命运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和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于是,一些图书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命运—“书厄”。本文详细阐述了历史上出现的书厄,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书厄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客观的态度对书厄现象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关键词】书厄 文化 禁书 焚书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远足洪荒的原始蒙昧状态走到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文献在其中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藏书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绵延数千载,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黄宗羲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代已有“藏室”、“册府”等藏书机构,中国最早的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以前。然而,当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文献所面临的命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和统治者的利益,于是有一部分文献图书不得不遭受这样的命运——“书厄”。

1 中国图书文献的厄运

所谓“书厄”即书籍的灾难,是指图书典籍因不断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而散佚毁灭的社会现象。中国的书厄观始发于隋牛弘至近现代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隋代牛弘(545-610)提出“五厄”: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移都,召冰之乱,魏师入郢。明代胡应麟续上“五厄”:江都焚书为一,安禄山入关为二,黄巢入长安为三,靖康之难为四,南宋末泊颜南下,金军入临安为五。近代祝文白又续上“五厄”:一为李自成之陷北京,二为钱氏绛云楼之烈焰,三为清高宗之焚书,四为咸丰朝之内忧外患,五为民国中日战役。

1.1 图书大厄之始—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以《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却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给儒生们扣上了“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乱黔首”的大帽子,奏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地方官杂烧之这就是古代图书的第一次大厄运。

1.2 两汉时期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发起了搜集图书的运动。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并没有禁毁儒家之外的著作,所以这一时期目录学家刘歆 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公藏目录—《七略》。然而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触发汉末农民大起义。公元24年汉宫室被焚,《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此为书厄之二。至东汉末公元195年董卓部属屠长安,在城中混战使“符策典籍,略无所遗”。此为书厄之三。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80年,晋立国不久就遭受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继而于公元311年,刘聪率匈奴军攻破长安。经过这数十年的蹂躏,政府藏书“糜有孑遗”。此为书厄之四。

东晋至陈公元481年,梁武帝萧衍攻灭南齐,“兵火延烧,密阁经籍遗散”。西魏大将攻破江陵梁元帝见城将陷,“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14万卷”,梁元帝焚书此为书厄之五。

1.4 隋唐时期

隋政府藏书,一厄于兵一厄于水。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于公元616年逃往江都。618年隋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攻入宫,37万卷图书经兵火后“其目中并无一页传于后代”此为书厄之六。

开元藏书至安史之乱,一朝倾覆,史称“禄山之乱,两都覆灭,乾元旧籍,之散殆尽”。又说:“安禄山之乱,天简不藏”。此为书厄之七。

安史乱后,政府极力重建典藏,然公元84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攻破长安,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此为书厄之八。

1.5 两宋时期

北宋末年金朝入侵公元1126年金陷汴京,“即取秘书录”。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逃,“秘阁图书,狼籍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之甚”,此为书厄之九。宋高宗建立南宋后,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战乱中南宋图书尽皆散失此为书厄之十。

1.6 封建末期图书之大厄—乾隆焚书

明代之后,图书大厄,无过于乾隆焚书。乾隆认为要想长治久安,还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大清洗,把不利于清朝“文治”政策的文化典籍全部消灭掉。乾隆颁布禁书令表示要将有违碍字句的图书“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乾隆自公元1774年下令焚书此后近20年,一再下诏催督。直至1789年仍命详查一些书是否焚毁干净。

2 书厄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藏书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兴废的一只晴雨表。以齐鲁文化文化、三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以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渊源,而这两大渊源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完成了儒道的合流形成了以儒道为法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藏书文化兴起的时期。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书厄”时,就不能不对其加以客观的辨证的审观。书厄确实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延缓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书厄的作用也象大浪淘沙一样留给后人的往往是最宝贵的东西。

秦始皇嬴政虽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但他对先秦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还是大力加以保护。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罢黜儒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以施行,大量的诸子百家的文献遭到禁毁但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儒家典籍成为蒙学的必读教材成为科学的主体。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抹辉煌,也是中国古代文献所遭受的最残酷的一场浩劫。但乾隆修编《四库全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3 结语

“书厄”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教育的现象。自古人们就坚信“书籍聚散自由其一定不移之数,一聚必有一散乃物之常理”,“一旦治平,当有兴集”。正如人类的进化一样,没有漫长的冰川时期,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就没有高智慧的生物—人的出现。书厄激发人们以更大的努力收集图书、保护图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进一步理智,人们对文献的继承会更加慎重对文献的保护会更加科学,对“书厄”的控制会取得更有效得手段。人们会更好的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让中华文化在高科技社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广宇.书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 周东斗.传统文化的遗传、变异与近现代图书馆[J].图书馆,2002(9).

[3] 邓伟民,胡锦成.书厄与中华文化之兴废[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4] 赵长林.中国历代书厄观演进征论[J].2001(2).

[5] 陈登原.古籍图书聚散考[M].上海:上海书店,1983.

[6]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M].北京:商务图书馆,1997.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合唱文化建设无疑是中职校园文化发展的象征之一。舞蹈同样作为校园文明代表,它在推动校园合唱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和贡献突出,与合唱的关系密切,甚至某种程度上,合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支持。

【关键词】中职校园;合唱文化;舞蹈;关系;支持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園合唱文化建设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舞蹈又是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合唱取得理想效果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舞蹈与中职校园合唱文化建设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舞蹈的呼吸训练促进合唱对呼吸能力的发展

舞蹈的外在展现更多的是动作与节奏方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其内在美也在伴随着呼吸的运用共同作用在整个舞蹈的表现当中,也就是舞蹈的呼吸与舞蹈的动作、节奏、音乐是融为一体的。同样合唱除了声音的控制与运用,合唱的呼吸也是合唱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舞蹈中还是在合唱中,不重视呼吸的运用,忽略了对呼吸的控制和讲究,势必严重影响演出质量。中国古典舞身韵“提、沉、含、腆、移”的训练,特别的讲究身体对于呼吸的运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的舞蹈课程就开设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好古典舞身韵对于呼吸的运用,可以帮助合唱发声呼吸、换气、用气的运用。

合唱训练的呼吸也是源于生理呼吸却高于生理呼吸的一种艺术呼吸。因为合唱主要还是声乐方面的训练,它参与呼吸的主要身体器官与部位与舞蹈的呼吸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以嗓音发声训练为主,口、鼻、咽喉腔、胸腔、横膈膜、腹部,头腔等身体部位是参与的重点,而胸廓、两侧的肋骨、横膈膜、小腹肌肉又是合唱呼吸的重中之中。但是,从训练学生对于的艺术呼吸的认同和提升对于呼吸的意识和运用,这是相通的。而且舞蹈的呼吸动作幅度更大,表达自我的程度更强,对于呼吸在音乐表达情感方面的处理和声乐是相通的。因此,学习舞蹈对于中职学生训练合唱,提升对呼吸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很大的辅助和提升[1]。

二、舞蹈的节奏训练有效促进了合唱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相对而言,语言的咬字吐字节奏在合唱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口腔、胸腔、头腔等人体局部的节奏训练,而舞蹈的节奏训练是全身整体的训练,构建这两种节奏的训练,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就是音乐。单纯的语言节奏运用声乐的发声方法,就成了一种立体的声乐咬字吐字,它是合成发声训练的基础,也就是语言的咬字吐字要与声乐的发声方法再结合音乐的节奏才能呈现合唱;而舞蹈动作的肢体节奏呈现也需要音乐作为背景带动肢体共同完成。合唱的咬字吐字是语言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具有双重节奏感。歌曲的谱面有音乐旋律流动,旋律之下有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存在,二者合二为一,再运用上科学发声方法,形成合唱的表演形式。无论是无声合唱还是有声合唱,也无论是无声伴奏舞蹈还是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合唱与舞蹈内在的节奏感就是一种内在的音乐旋律,它最终还是为了表达音乐表达感情而存在,都离不开音乐本身。

舞蹈的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大脑对语言节奏能力的开发,对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内在节奏感能力的挖掘,促进学生在合唱表演中,咬字吐字与音乐节奏感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演绎更加和谐完美,提升中职合唱团的整体水平[2]。

三、舞蹈动作与合唱融为一体促进合唱效果提升

学校同时开设钢琴、声乐、舞蹈这三个科目,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分支方面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能在短期内达到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高标准合唱水准,这其中,和学生常年学习舞蹈是分不开的。舞蹈对于中职校园合唱文化的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如《想你的365天》这部合唱作品,歌曲曲风优美,节奏变化很明显,作品结构层次分明。在抒情的合唱当中,舞蹈动作参与其中,较好地起到点缀和烘托作用。舞蹈动作设计简单美丽,很好的烘托了合唱的曲风,舞蹈与声音共同为合唱服务,在这种时尚新型的表现形式下,合唱的舞台效果也极大提升,音画同步进行,让人如临其境。

总之,校园合唱文化要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一定要触类旁通,积极借鉴和学习包括舞蹈、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诸多学科中的有益营养成分,不断补给和发展下去。而舞蹈学科作为其中之一,对合唱文化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王佩英.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对于文化发展非常重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并充分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使得乡镇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也更好地享受了精神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在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从小处落实好党的文化发展政策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发展;重要性;探讨

在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立足于乡镇文化站,可以对当前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进而知道哪些方面应当重点抓好,哪些方面需要优化调整。实践证明,通过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不仅宣传贯彻了党的文化政策,而且还把各种优秀文化送到了群众当中,让群众在享受充裕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了来自文化层面的益处,对于推动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文化站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文化站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乡镇文化站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群众喜爱程度非常高,并且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发展推进上得到了乡镇政府一定的支持,这些支持有政策方面的,有人才方面的。乡镇文化站主要是为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的,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由于乡镇对于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为文化站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乡镇文化站也努力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成长为集提供各种类型的报刊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各种文化娱乐项目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在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乡镇基层有了很大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和强烈,这些都为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些年来,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自身的成长也在不断提速,在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体的发展情形非常喜人。当前,在基层地区,怎样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如何让群众更好地满足对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需求,这是当前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其中,乡镇文化站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其桥梁纽带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对于加快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镇地区群众的综合幸福指数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分析

(一)乡镇文化站密切联系群众,根据群众的需求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以往的乡镇文化站,主要是承接上级各种文化建设的来文或者宣贯相关的政策,基本没有围绕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探索,这些都影响到了乡镇文化站自身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鼓励与支持政策,这些都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基层群众不断增多的文化需求面前,乡镇文化站自身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硬性要求,以往狭隘的文化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乡镇文化站扎根于基层群众中,与群众保持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对于群众自身的文化诉求与文化满足等情况了解的也最为到位。乡镇文化站不断强化自身职能建设,努力丰富服务群众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新需求不断开展各种类型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宗旨。而且伴随着乡镇文化站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这个平台中。当前,乡镇文化站每年实际组织群众开展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文化站为群众提供的文化活动项目在不断增多,有各种听、看的内容,例如,我街道文化站组织群众开展本地花灯剧、山歌等活动,让群众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也有的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让群众有了自己写作各种书法或者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的机会,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档次有了显著提升,也有的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考虑到群众喜欢广场舞的实际情况,专门联系相关部门开辟了专门的活动空间,既方便了大范围群众的集中参与,也减少了以往在各种小广场或者道路两旁进行广场舞表演所产生的各种可能的不利影响,让群众有了一个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文化活动空间。可以说,乡镇文化站在满足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纽带,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乡镇文化站让群众有了聚到一起的机会,尤其是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使得群众对于文化方面的诉求更加强烈,如此一来,乡镇文化站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就更好地体现了出来,起到了正能量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让群众在生产之余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以往各种赌博等违法行为以及其他各种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有了明显下降,这对于改善乡镇风气,更好地弘扬文化正能量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群众在乡镇文化站感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气息,让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得到了极大满足,更好地激发了干事创业劲头,对于乡村振兴等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在基层文化服务中,一些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封建陋习或者不健康的事情,这些都影响到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前哨,身上肩负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责任,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可以为群众提供各种最新的文化产品或者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服务,可以很好地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规范性,让群众更大范围地感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进而塑造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乡风文化。

(三)乡镇文化站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人民群众开办家门口的图书室,提供文化场所营造文化氛围

从当前实践来看,乡镇文化站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实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依托于自身掌握的各种文化资源,利用各种时间组织群众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培训教育班,进行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科普讲座,并为农村群众送上了各种种养殖技术讲座等,使得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转化为了社会生产力。例如,乡镇文化站通过自身努力,建成了图书报刊阅览室,方便了群众阅读图书或者查阅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同时,积极指导农家书屋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也让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项目选择。而且还积极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在各个层面上更好地展现了出来。从2013年以来,广场舞在乡镇地区群众当中非常火爆,在很多行政村哪怕就是在相对偏僻的乡村,都可以看到激情似火的广场舞,可以感受到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这些都是與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来看,更是与乡镇文化站的统筹把握与全面指导分不开的。总体而言,乡镇文化站始终扎根基层,密切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为群众打造了一个属于老百姓的文化舞台,这也是乡镇文化站自身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缩影。

(四)乡镇文化站是培育文化工作者的重要阵地

乡镇文化站与乡村基层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体验,文化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责任,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乡镇地区文化发展政策的利弊得失,可以说,他们对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最有发言权。文化工作人员在对基层文化工作深层次把握的基础上,自然会对文化有自己更加独到的理解与认识,这是文化建设能够不断创新和呈现各种精品的关键所在。在各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和创新中,文化工作人员会经受更好的锻炼与熏陶,自身的人民情怀也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乡镇文化站通过自身作用的积极发挥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发展,把他们的思想聚拢到了一起,不仅借助他们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更是把党的政策措施落到了实处,使得乡镇基层的文化建设更加丰富,更加接地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可以很好地落实上级政府的文化建设政策,也有助于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于活跃基层群众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群众更好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以此实现乡村文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国苗.新时期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4.

[2]龙敏.论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新思路[J].商业文化,2014(10):127.

作者简介:孔艳琼(1976-),女,汉族,云南宣威,大专,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武术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少林武术、峨眉武术、武当武术是其典型代表。研究立足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在系统梳理峨眉武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即:1)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峨眉武术”品牌;2)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3)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4)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5)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地域武术;品牌;峨眉武术

Key words: local martial arts;brand; Emei martial arts

前言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會孕育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别。梁启超先生曾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论述地域与学风之间的关系。感叹“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1]”对于地域文化,文化人类学者曾用“文化圈”“文化丛”[2]90等概念进行其理论阐释和解读。可见,地域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疆域辽阔,“西部是海拔4 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 000米到2 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个阶梯,南北跨度又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3]122”中华民族在这样的“自然框架”下生存,孕育产生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近年来,这些内容迥异,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正逐步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青睐,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武术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滋养产生了不同的武术拳种和流派,在武术领域内也素来有“南拳北腿”的称谓。武术学者郭志禹教授将地域武术界定为:“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2]89。在我国,少林武术、峨眉武术、武当武术便是地域武术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较高知名度的背后,却隐含着深深的隐忧。很多的地域武术文化资源被闲置、被边缘,被误导,甚至处于“消亡”的境地。即便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少林、峨眉、武当”也存在着“应用不足”“发展滞后”“定位不准”“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加之受部分传统武术文化陋习的影响,一味用“刀枪刺喉”“胸口碎大石”等江湖杂技招揽观众,增添其神秘化,加之“门派之争”,严重地败坏了武术的声誉,甚至成了部分江湖骗子以武术某某传人之名进行敛财的工具,这种打着“发展武术之名”对武术声誉进行破坏的勾当并非个案,对地域武术的发展是致命的伤害。

如何立足地域文化,占据先机,正确应用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构建地域武术文化品牌,从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和转变,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3]121-141之前景,应当是当前地域武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也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为的重大课题。

1 峨眉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应用

峨眉武术以中国四川峨眉山为发祥地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形态,在明代,已经初步形成体系。明代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曾描述过峨眉派拳术的技艺,更有“峨眉拳术天下奇”之赞誉。峨眉枪,也一度声名鹊起,吴殳曾言:“峨眉枪法,既精既极”,后人甚至将峨眉枪、少林棍、日本刀并称为明代武术三大绝技,由此可见,峨眉武术扬名已久,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基础。

近年来,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峨眉武术取得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无论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峨眉派”还是历史上声名鹊起的“峨眉枪”,无论是流传中的“白猿祖师”还是“五花八叶扶”之说,尽管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业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言人”,凝聚、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品牌。这无疑是当代峨眉武术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是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毫无疑问,具有更大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的“峨眉武术品牌建设”,将成为峨眉武术持续发展和享有强劲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1.1 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峨眉武术”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4],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峨眉武术的相关部门尤为重视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5年列为峨眉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成功申报并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类项目被收录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因此,作为我国优秀的地域武术文化形态、活态历史的峨眉武术,它不是单一、静止的。峨眉武术作为巴蜀地域内的重要的武术内容和“文化名片”,无论是过去的巴蜀武术文化还是当今的峨眉武术文化,本质上都是巴蜀地域文化风格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5]。峨眉武术品牌建设与打造,应当首先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传统武术”品牌。一方面,峨眉武术作为鲜活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峨眉武术的重视,这为峨眉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峨眉武术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形成峨眉武术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决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相反,这一称号也将对峨眉武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深思熟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来保护和传承峨眉武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社会参与、长远规划、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原则,切实遵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严格规定操作程序以确保有价值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最有效的保护[6],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促进峨眉武术的规范化发展。

而针对于此,2011年6月1日我国出台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正所谓,“价值是生活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7]。由此可见,峨眉武术本真的价值就在于多元化,其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同时也是峨眉武术必须应对的挑战,基于此,峨眉武术应当逐步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传统武术”品牌,并形成两者的互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来保护和传承峨眉武术,形成科学、规范的峨眉武术保护体系和传承体系,打造过硬的峨眉武术品牌质量,同时联同其广泛的知名度,势必将成为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

此外,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势必受到四川省传统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而众所周知,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大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十分丰富。不但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情,而且还拥有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等。也许正是基于拥有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2009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并于2011年在成都建成“非遗国家公园”,成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非遗之都”。而更重要的是:成都国际非遗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吴桥国际杂技节并列的四大国家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节会,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节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个大型文化盛会。由此可见,非遗节的落地和进一步打造在成为四川又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的同时,也势必为峨眉武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发祥于峨眉山的峨眉武术,毫无疑问的拥有“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可谓“天时地利”,而如何充分运用近在咫尺的“成都国际非遗节”和“非遗国家公园”,加大宣传和推广峨眉武术,是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难得机遇。因此,峨眉武术的品牌建设,应当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势必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

地理学中的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8]。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合,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

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大文化特色,不仅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更拥有历史绵长的文化景观。它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佛教第一名山”闻名世界,形成了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征。正如少林功夫之于嵩山,武當功夫之于武当,已经根深蒂固并形成共识[9]。尤其是其中蕴涵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更是无法复制与再生,峨眉武术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是我国优秀的地域武术文化形态。这无疑将峨眉武术提升到国家层面,逐渐发展成为“特色旅游”品牌。众所周知,在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中,峨眉武术的特色与优势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展现。当前峨眉山被列入了四川重点规划建设的5大旅游区,并力图将峨眉山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山”,在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基础上,发挥名山、名文化的优势,铸造峨眉武术品牌,在促进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品牌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峨眉武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峨眉武术产生、发展于峨眉,是武术在峨眉山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武术文化与峨眉山地区旅游的互动与融合将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将是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据悉,峨眉山市在2015年“文化遗产保护和武术发展工作”中已经进一步明确加强峨眉武术的品牌建设,并提出:建设好武术文化风情小镇、武术文化公园、武术博物馆等,可见,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交互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这无疑将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1.3 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

历史已经证实,文化兴起与衰亡的交替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得以长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够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在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已具备了多重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效,如武术健身、武术表演、武术竞赛等等,尽管武术的发展有它相对的自主性,但它同时与诸多关联因素发生交互性的影响,如:社会发展因素、文化变迁因素等。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当中,武术日益成为一个既与其他社会系统相互依存,又具有自身结构特点的实践空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基于社会实践理论曾对体育的实践空间有过精辟的论述,指出:体育实践空间是与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社会空间密切相关,是被嵌入到一个自我构造和以系统形式自我组成的实践的、消费的世界之中(Bourdieu,1988)[10]。当前,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也正悄无声息地发展着,是否能够融入和介入到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中,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取向逐渐在武术休闲、武术健身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生成了传统武术实践空间的社会场域,促成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而众所周知,奠基于神仙文化的峨眉武术,从发轫之初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练的统一融合,它有着中国道、佛合一、宗法自然、拳禅并用的说法,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讲究通过修练获得健康长寿,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拳起于易,理成于医”[11],峨眉武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武术与养生文化结合的文化体系。如,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峨眉十二桩” 就极具代表性,它是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人体气脉运行和生理变化规律而创立的优秀功法。它吸收了医、道两家导引、吐纳的特长和佛家禅修的优点,将气功、武术、医药、禅修、道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峨眉武术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汲取了道教思想的精华,又兼道教养生和灵动的功夫,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的风格和动静相融的练功法。这种练功法与各种拳术、气功、器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峨眉武术养生特色文化。

此外,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全山植被覆盖率达87%左右,这里具备溪水长流、花香鸟语、气候温和等有利条件,全年负离子平均每平方厘米达1.8万个,属于“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在汉代文士刘向、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称峨眉山为仙山,可见峨眉山是历代隐士、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文人墨客修持习静、追踪访胜、调养身心的理想胜地。近年来,休闲已经成为四川城市发展的主体定位,无论从四川自身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氛围,还是整体城市的发展风貌、服务设施,都为休闲形象的塑造形成强大的支撑。同时,目前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群众性体育事业是其重要内容,峨眉武术在当前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宏观背景下,发挥其休闲健身作用,融入全民健身,可谓峨眉武术发展的天时、地利。因此,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对峨眉武术而言,是众望所归。

1.4 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定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传统是分不开的,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在特定地域下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相互作用下形成这一地域文化的独有特色。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任何文化形态同时反应出这一地域的特有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由于在地域、历史、民族、传统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个区域的文化表现出迥然相异的形态。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其身上都浓缩了它們母体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12]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地域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为统一的整体地域文化形态。峨眉武术即是形成于我国西南地区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武术的统称。必然体现着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峨眉武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与峨眉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背景难以分开,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对于峨眉武术发展的影响渗透于峨眉武术套路、功法、实战等各个方面。“不同地区体育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极大约束”[13],峨眉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也必然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是如传说中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发展演绎而来,还是宋代德源和尚的“峨眉武术”;是历史移民、其他拳术对峨眉武术的影响,还是尚有争议的“五花八叶扶”之说,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业已成为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形成为一种地域武术文化形态,具有显著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是峨眉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思路具体有两个方面:

第一,梳理峨眉武术的经典套路,以点带面,彰显峨眉武术的技术特色与拳种特色。实际上,“文化区域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4],在漫长的发展中,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包容的地域情怀引来了大批的文人隐士和武侠豪杰,这对峨眉地区武术体系的丰富和技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峨眉武术的武学体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广传于民间的“峨眉拳”“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器械”以及融合养生术与导引术而形成的独特的“峨眉练功法”,都是具有显著峨眉文化底蕴的地域性武术功法。

峨眉武术技术体系相当庞杂,要想众多的拳种套路“齐头并进”发展,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尽快梳理形成相对经典的峨眉武术经典套路,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再进行普及、推广、传承,方能使峨眉武术的“技术特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习练。这对于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加大峨眉武术与当地学校武术的融汇与贯通,形成学校体育的“校本特色”。学校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实践空间,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峨眉武術可借助于本地区的学校资源,既普及、推广了峨眉武术,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当地学校体育的“校本特色”,可谓双赢之举。更重要的是,学校资源,尤其是体育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为区域性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升更高的发展空间,培养更多的专业后备人才,如:上海体育学院之华拳、北京体育大学之查拳,而位于西南区域的成都体育学院在峨眉武术的发展战略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着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当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具有的塑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认识自我、体悟生命及其独特的健身功效的内在特质赋予了它教育、文化和科学的三重使命[15]。在价值文化和文化价值研究中,德国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斯·舍勒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关于人类学的两项成果值得特别关注。鲁思·本尼迪认为,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16]。因此,特色鲜明的峨眉武术能够为本地区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发挥武术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峨眉武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峨眉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实践场域。

1.5 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

区域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而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如果一个地区具有较高声誉,不仅会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的注意力和更多资本的流入,而且会提升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武术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产业价值,从以套路和散打为体系的武术职业化赛事,到以太极拳为主导的健康产业;从曾经名声大噪的“少林寺”功夫热到今天“功夫熊猫”“一代宗师”等以武术元素为创意的影视作品涌现;从依托少林寺形成的武术旅游到武当内家拳的问道之旅;从李连杰、马云主导下的“太极禅”会馆到春晚作品中“行云流水”“江山如画”等创意武术的展现,无不独具特色。武术的健身功能、观赏功能、修身功能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功能,其产业价值日渐凸显。今天,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框架下,武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下的蓝海。

显然,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对峨眉武术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地区声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峨眉武术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和其他发展要素一起,塑造特色武术产业。峨眉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也可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地方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健身产业等,并以其关联带动作用,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充分发挥峨眉武术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峨眉山市在挖掘抢救峨眉武术的同时,也积极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活动,大力弘扬峨眉武术。先后举办了“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精英赛、 “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等重大活动,同时,峨眉山市“十二五”期间,明确表明,要大力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规划指出:未来5年,将高举武术文化大旗,全力打造峨眉武术品牌,具体内容包括: “一校一节一基地”。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也将成为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 结论

武术现代转化及其价值实现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武术“符号文化”[17]的现代价值,是特色地域武术不容推卸的责任。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离土时代”下,一方面要保护地域武术品牌的生存土壤,体现乡土特性,更要创新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路径[19]。因此,促进地域武术文化享有更为广泛

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是首要问题;其二是,如何梳理地域武术文化的脉络体系,使其具备武术文化品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区域文化特点,把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地域武术文化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门派之争”“脉络不清”“科学化程度不高”等,所以应当实事求是,厘清传说、小说与历史、现实地域武术文化之间的观念差距,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传统武术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价值功效,阐释现实和传说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建设地域性武术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王云.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M]//饮冰室文集(第41册),上海:大道书店,1936:50.

[2]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

[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王文章.非武术文化遗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5]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43.

[6]马冬梅,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23.

[7]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

[8]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2006.

[9]张小林.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

[10]陆小聪,曹祖耀,陈静.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体育科学,2010(8):3-1.

[11]刘俊骧.武术文化与修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5,40.

[12]任玉梅.绥化市体育发展局限与地域特色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

[13]史兵.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科学,2007(8):12.

[14]韩渊丰,张治勋,赵汝植.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5]邱丕相,杨建营.当代武术的三重使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1-5.

[16]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5.

[17]韩政,王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6):50.

[18]薛立强,王岗,黎桂华.从“乡土”到“离土”: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文化阐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61-62.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我们坚信,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未来。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群众文化意识不足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在此领域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意识不足

比较而言,农村地区存在信息闭塞、文化发展缓慢的特点,并且在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之下当前农村地区很多人存在群众文化意识不足的情况。村民缺乏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影响了农村地区发展群众文化的进程。

(二)专业人才匮乏,活动质量较低

在农村群众文化推进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导致长久以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较低的根本原因。与经济文化较为先进成熟的城市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显得非常落后,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是重要原因之一,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能够帮助更好的实现丰富多彩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促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活动之中,进而有效促进新时期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現阶段,在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奉献于农村地区的文艺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为开展高质量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我国绝对多数地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都是来自于自发组织并参与。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太极、乒乓球、篮球及秧歌等,都是民众参与度很高的活动项目。此外,当地的文化部门也会不定期的到农村地区开展有特色的文艺下乡活动,然而次数难以保障,并且地方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缺少有针对性的扶持,不能当前农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对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树立文化思想归属感

农村群众的文化思想认同针对群众文化工作十分重要,要想强化群众文化工作,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与优化农民固有的文化思想。农村地方行政机构工作者和农村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干部要主动配合和推广群众文化精神,指引农民主动参加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建设获得充足的人员基础。此外,要重视创建洁净的农村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固有思想。农村地方机构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干部要选择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广,促使农民可以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积极组织送文化到农村的活动

因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文艺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短时间内引入大量的文艺人才并不现实,因此要想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效果,就应当借助“三下乡”活动。而这项活动是党的一个主要措施,是为所有农民群众期待文化艺术的重要回馈。这个活动并非是搞形式主义,它是可以从根本上带来好处的事项。各个机构要彻底落实这项活动,实现文化下乡,同时让这个活动规范化、频繁化,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文化下乡活动能够给农村群众提供许多丰富的文化体验,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强化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进行,要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作为基础。强化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首先,指引高校优秀人才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择业观,指引他们能够主动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工作的有效融合,逐步有效进行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其次,政府机构应当构建多项制度,对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投入足够的精力,组织各类文艺培训班,来培养多个文艺人才以及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水平,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激发所有农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选出能够胜任群众文化领导者的专业人才,将部分业务水平较高、专业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人才融入到群众文化队伍中,建立一个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群众文化团队,为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我们坚信,目前农村群众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迎来美好的未来,为我国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新.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5(7).

[2]李艳华.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J].科技风,2016(2).

[3]王培娥.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初探[J].戏剧之家,2016(10).

(作者单位:柳河县群众文化指导中心)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民族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八大顺利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