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技术性壁垒的重要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又有了新发展。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从金融危机背景下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出发,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着重研究了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我们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中国农产品出口 影响 原因 对策

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使用最频繁的一种非关税壁垒。 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 , GBs)已经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可以说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在国际文献中并没有“绿色壁垒”一词,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根据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我们将绿色贸易壁垒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环境保护法规,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粮油作物,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水产品,林业产品,其他植物。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 消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负面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上百亿美元。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人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方面,1994年以来,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到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我国的牛肉冻鸡肉及贝类产品进人其成员国市场,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值从前几年的180亿元降到目前的120亿元。

(2)竞争力的影响,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人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导致这些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3)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相对单一,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和北美洲,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产品对亚欧和北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63.4、29.5和22.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1%、20.9%和13.4%。2009年市场集中度高达79.7%,市场集中度高必然会导致风险的加大,一旦这些国家农产品进口政策或外贸环境发生变化将极大影响我国总体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2. 积极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环境贸易壁垒已成为一种客观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我们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现实的选择就是接受现实,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有关外贸企业也将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开展绿色认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等,从而有效化解环保与发展相互制约的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壁垒加强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自身来看,绿色壁垒的加强存在以下原因。

1. 结构原因即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

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看,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重较低。这种农产品贸易结构使得我出口农产品极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

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2009年农产品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为851.44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为628.15亿美元。在亚洲地区的出口额占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69.62%。其次是北美洲、欧洲,其出口份额分别为10.62%和9.49%。 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从国别结构上看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

2. 技术差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绿色壁垒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利用这种由于经济水平差距造成的不同环境标准,一方面,加紧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初级产品,同时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更加恶化;另一方面,又把环境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从而抵消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保持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环境保护”名义引入 “环境条款”,借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准入的做法使绿色壁垒迅速发展。

3. 信用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以“质量安全”为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当前经融危机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强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放大,会严重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饺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剧,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绿色壁垒不断增多。

绿色壁垒的加强还有其外部原因,一方面,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使绿色壁垒的实施找到了合理借口。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新的国际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作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用国内环境法规或措施作为保护的手段;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强烈呼吁,国家不得不制定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各个环节的环境标准和措施。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农产品突破绿色瓶颈的策略与措施

1.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壁垒动态,建立有关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政府及相关的行业协会应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搞好标准化工作。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要在实施环境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贸易摩擦。

2. 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当前,缺乏品牌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中国要冲破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我国企业在发展上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发绿色品牌农畜产品。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之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环境贸易壁垒实质上是绿色高科技壁垒,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环境壁垒的根本途径。

3. 积极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避免单个市场风险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我国农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源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我国要监控对这些地方农产品的出口量,避免同种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出口急剧增加。从发展趋势看,除亚洲市场外,北美、欧洲、中东、拉美及非洲均为世界农产品的大市场,而我国目前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总额仍然较小。因此,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应确定为“稳定亚洲市场,挖掘欧美市场,开拓非洲和拉美市场。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4.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机制,抵制绿色保护主义行为。

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岐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合理的经济权益。要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关于环境方面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与制定工作,以限制环境壁垒的活动空间,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争取主动权。

参考文献:

[1]《TBT》课题组:《美日欧实施TBT情况》,《国际贸易》1999, 6.

[2]张永安,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J],2003,1.

[3]李冠瑶.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经济问题》[J].1998,11.

[4]马光霞,“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国际贸易》,2004,6.

[5]张永安,“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3,1.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型贸易保护措施,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福建省是茶叶贸易出口大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成为福建茶叶贸易出口的主要障碍,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影响,从法律层面提出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茶叶质量标准制度以及茶叶质量监控等制度。

[关键词]茶叶出口;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应对策略;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094

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是福建省学者首创。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后,福建省学术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苗建军(2004)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目的,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1]张兰、李叶欣(2005)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所采取的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所设置的贸易障碍。[2]在上述概念基础上,笔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出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依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所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禁止商品贸易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其特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1 产品适用的广泛性

广泛性是绿色贸易壁垒适用产品的特征。绿色贸易壁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手段,适用的产品涉及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就产品过程而言,绿色贸易壁垒涵盖了产品从研发到运输储存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范围看,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范围呈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扩展的特点。

1.2 纠纷解决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绿色贸易壁垒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的功能。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体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国际条约、国际协议、GATT与WTO环境条款以及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国际法依据;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国内环境法律法规的国内法依据。因此,当商品贸易双方发生纠纷时,双方都会寻找法律法规依据,使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法性。

2 綠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的影响

2.1 负面影响

2.1.1 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和出口额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直接或间接采取限制商品贸易的措施。为限制或禁止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技术和环境标准。以茶叶为例,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福建省茶叶质量因为达不到相关标准而被拒于市场之外,限制了福建省茶叶出口,福建省茶叶出口额和出口数量降低。例如,2014年12月,福建省出口到亚洲的茶叶为5874.3吨,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0.2%,其主要原因在于绿色贸易壁垒为茶叶出口设置重重障碍,限制或禁止茶叶出口,茶叶出口形势严峻。

2.1.2 绿色贸易壁垒加剧了污染产品与污染产业的跨国转移

污染产品与污染产业威胁着生态质量。绿色贸易壁垒在茶叶贸易出口中具有不对称性。发达国家具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发达国家依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法规标准,对出口国的茶叶制定了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和环境标准,限制或禁止福建省不符合标准的茶叶进口本国。同时,发达国家政府针对本国企业和污染行业也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在利益驱动下,发达国家污染产品以及污染密集产业为逃避本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就会将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进行跨国转移,转移到环保政策和标准宽松、环保法律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2.2 正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3],对福建省茶叶出口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茶叶出口企业要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就必须严格按照进口国提供的强制性技术检测标准,严把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的质量关,打造无公害绿色茶叶,达到进口国要求的茶叶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增强了出口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茶叶出口规模,增加茶叶出口市场份额,有助于加速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以及茶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茶叶出口市场走向多元化[4],保障和实现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3 福建省应对茶叶贸易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3.1 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是易于回收或再利用的包装。为推行绿色环保理念,提倡绿色包装,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再循环法或再利用法强制产品包装。例如为了强制使用绿色包装,日本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德国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茶叶绿色包装是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绿色环保向生态化、环保化方向发展。茶叶绿色包装包括外包装和内包装,体现在包装所使用的材质。发达国家将绿色包装归纳为4R特征,即Reduce(减量)、Refill(重新利用)、Recycle(再循环利用)、Recovery(再回收利用)。茶叶绿色包装有利于树立茶叶绿色品牌形象,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上的推广。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福建省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3.2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

茶叶质量是茶叶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5]茶叶符合特定的质量标准就会使茶叶符合特定品质,满足人们对茶叶的某种需要。茶叶根据质量标准制度的需要,可以分为国际茶叶标准、国家茶叶标准、行业或地方茶叶标准。茶叶质量标准是人们根据茶叶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生产、包装、运输以及工艺要求而制定的质量标准。目前,福建省制定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与国际茶叶质量标准制度具有很大差距,导致国际茶叶贸易出口中屡次被拒之门外。为推进茶叶顺利出口,占据国际茶叶市场,政府就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对拟出口的茶叶依据国际茶叶质量标准制度执行,严格控制茶叶质量标准。

3.3 建立茶叶质量检验、监督及认证制度

在国际茶叶贸易中,为增强茶叶国际竞争力,提高茶叶信誉,世界上很多茶叶进出口国都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监督及认证制度。例如,美国设立专门的茶叶检验部,负责抽样检验进口茶叶,禁止污染变质或不符合标准的茶叶进口。为提高茶叶质量,发达国家制定了茶叶认证体系及制度,通过ISO14000、HACCP认证制度的实施,检验监督茶叶从生产到食用全过程。为提高茶叶出口贸易额,福建省要严把茶叶质量关,加强茶叶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检验及监督,同时政府要大力推行HACCP认证体系,建立茶叶质量认证制度,执行茶叶监督管理及质量检验等职责。

3.4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制度是通过税收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助推茶叶绿色发展。在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法律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中,福建省可以借鉴国外环境税收制度,建立茶叶绿色税收制度,达到WTO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求。从长远看,绿色税收制度能够激励茶叶生产企业降低环境污染,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同时,通过关税制度激励国外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优质茶叶,提高对污染进口茶叶的关税,取消符合质量标准茶叶的进口关税,实现进口关税绿化;开征系列污染产品税,对清洁生产、综合回收利用茶叶生产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制度引导茶叶生产企业提升茶叶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苗建军.试论“绿色壁垒”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J].国际贸易问题,2004(7):31.

[2]张兰,李叶欣.绿色壁垒与 WTO 竞争政策之法律关系探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2):68.

[3]张梅霞.正视“绿色璧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3-25.

[4]闫兴凤,姜萱,李高平.跨越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

[5]鲁成银.茶叶质量安全[J].茶叶,2004(2):67-79.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同时,消费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绿色生活方式亟待形成。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出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以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2035年远景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绿色转型和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攻坚期,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引擎。

绿色消费的概念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首次提出,“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的消费形态”。199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2项为“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提出“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是指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和改善生活质量”。

我国的可持续消费相关理念与实践与国际发展进程基本同步。早在1993年原国家环保局就建立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通过减少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改善,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原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消费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总体上看,我国绿色消费内涵与外延,可以从五个维度理解:一是在理念上,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化;二是在数量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适度性和减量化;三是在结构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合理性和平衡性;四是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五是在方法上,以消费环节带动生产、流通及处置全过程绿色化。

绿色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包括: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消费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消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过度型、浪费型等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消费已成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绿色消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消费可以通过多重传导机制推动绿色转型。消费的绿色化对生产的绿色化发挥着引导和倒逼作用,经过绿色理念和措施引导的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质量、消费偏好的变化必然会传导到生产领域,影响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向、生产方式的改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品质的改善。绿色消费也是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全民绿色行动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活动可将绿色理念与要求传递、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和要求,形成绿色生活全民行动,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是绿色消费能够成为绿色转型的新动能。当前我国绿色消费需求和市场不断扩大,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绿色消费种类不断丰富,绿色消费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消费意愿不断提升。绿色消费的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绿色增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可以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三是绿色消费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引领绿色消费模式的制度机制,一是可以将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从生产环节拓展到消费环节,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域,有助于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体系;二是消费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行为,绿色消费可以促使公众真正进入环境治理过程,用其绿色消费行为以及绿色生态产品选择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增加绿色生态产品和绿色生产供给,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实行动;三是消费端可通过供应链将绿色选择要求传导至生产端,可以引导产业链条中的“绿色先进”企业管理“绿色落后”企业,开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公众绿色生活,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是我国在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领域,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功、最权威的绿色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是1993年原国家环保局按照国际规则建立起来的,其绿色的“十环”标志,寓意着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环境标志秉持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理念,以产品为载体,向上连接着生产者,向下连接着消费者。通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包装运输、使用和废弃等各环节提出绿色标准和要求,以认证为手段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供给;同时,通过向消费者释放绿色产品信息,促进消费者绿色选择,并倒逼生产绿色转型。每一个中国环境标志标签,都是一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环境标志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為市场提供了大批绿色产品供给。截至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现行有效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共104项,产品种类涉及汽车、办公设备、家具、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300多个大类。有5000余家企业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证书,涉及证书1万余张、产品型号近160万个,年产值4万亿元。中国环境标志也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支撑。据财政部统计,2010-2019年全国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金额共1.228万亿,其中2019年达718.7亿元,占当年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8%。

二是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中国环境标志将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作为主要关注点,并通过标准的持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较好的环境绩效。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减少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213.9万吨,二氧化碳653.75万吨,总磷5297吨;减少难降解的塑料包装5026.6吨,塑料原料消耗0.95万吨;节能194.03亿千瓦时,节水2.53亿吨,节省纸浆149.04万吨。我国自2011年起实施环境标志绿色印刷,推动了印刷行业的绿色发展。该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每年减少15%,设备能耗降低15%;全国13亿册中小学教科书全部实现了绿色印刷。

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起,中国环境标志与澳大利亚签署了第一个环境标志双边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环境标志国际化征程。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已与德国、日本、韩国、北欧、美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推动了中国环境标志国际互认,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2008 年中国环境标志加入全球环境标志网络(GEN),2012 年通过了全球环境标志互认,并连续六届当选为GEN理事,为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在制定全球环境标志发展战略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是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明显提升。根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公众绿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19版)》,绿色消费的概念在我国公众的日常消费理念中越来越普及,有83.3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绿色消费行为,其中46.7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在对“中国环境标志”的了解程度方面,消费者对 “中国环境标志”的认知度从2014年的38.60%上升到70.95%。另外,企业采购、使用和销售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消费者购买安全放心的绿色生态产品的意愿不断增强,公众对绿色食品、绿色家装、绿色包装等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消费者不仅愿意购买高品质的绿色生态产品,同时也关注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机遇期、窗口期,居民消费方式和意愿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随着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对享有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已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绿色消费存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绿色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企业及公众绿色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应抓住当前绿色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系统谋划,分解目标,持续完善和不断创新推动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和行动。

一是把绿色消费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建立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开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明晰在推动绿色消费中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定位、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环境社会责任,同时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激励和惩戒制度。

二是顺应社会绿色消费升级的趋势,健全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围绕与居民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等环节,加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研发与认证,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居民绿色消费需求。

三是完善和强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和经济激励政策,引导绿色生态产品的供给和居民消费的绿色选择。研究财税、信贷、金融、价格及市场信用等方面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探索建立“十四五”政府绿色采购目标指标,提升绿色生态产品的竞争力,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绿色发展中获得实惠。

四是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到各类教育培训、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中,加强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建设。建立全国绿色消费信息公开平台,加强宣传和示范推广。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国合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专题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农产品贸易成为了农产品贸易的主流特征,农产品贸易发展战略,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然而发达国家却滥用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从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并对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 主要措施

一、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素

(1)国内因素

1.农业生产规模小,综合生产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农产品质量差和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化肥的滥用,剧毒禁用农药的喷洒是常有的事情。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有赖于无污染的优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失去了农产品品质保证的自然基础,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并造成农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极大威胁,同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3.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存在问题

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我国还存在标准低而且少、标准陈旧、对WTO农业标准的协议利用不够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另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还很不完善。

4.信息服务体系落后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有很多部门收集信息、分析风险,但各部门在风险信息收集、处理等方面沟通不够。虽然我国媒体对绿色贸易壁垒做了大量报道,但几乎都是以新闻形式,未形成系列的、专门的信息群。缺乏一套完全公开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披露机制。

(2)国际因素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本国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农产品的贸易也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其次,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依托。于是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予健康的考虑,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新要求。再次,国际条约和协定中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往往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手段。最后,伴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相继发生的几起世界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禽流感、口蹄疫、二恶英实践,都引起了各国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视,在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的农产品贸易争端频发。

二、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面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冲破绿色壁垒,确保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1.增强绿色经济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于是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2.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然而各国需要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因为个体理性的行动导致集体行动的非理性结果,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协定约束的前提下,都不利于全球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要积极参加农产品绿色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但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等问题,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水平及进程;其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方面,要建立一些检验检测能力强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再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最后,在监管方面,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强调源头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吴凡.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M].2008.

[5]关春柱,夏玲.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M].2008.

[6]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9.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近些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绿色贸易壁垒或为绿色壁垒这些概念频频出现,但是从相关的著作、文章中可以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认识。文章作者以及著作者并不是在完全准确和相同的意义之下引用这些概念,很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分歧,有必要予以澄清。本文将根据WTO的相关文件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厘清。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对于其他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即TBT )是较早出现的概念,中国学者对此不同的表述或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同仇、薛荣久认为,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1]。

肖冰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含义,是指所有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具有直接或间接阻碍作用的技术性措施。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相比,其特质仅在于“技术性”既包括实体性的技术判断标准,也包括程序性的技术环节要求并给贸易带来阻碍作用。在此意义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一类措施的概括性称谓,而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2]。由此可见,肖冰明确地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构成要件突出在技术性和障碍两个方面。一项限制进口的措施,不管是否基于合法的目的,也不管它对贸易产生的障碍是否是必要的,只要是技术层面而又对贸易造成了障碍的措施,就应当认定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只不过违反相关国际规则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置的,或造成不必要的贸易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称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莫世健:《TBT协定》原文的相关表述前文脚注已经作了说明,并没有将“壁垒”一词仅限于指那些非法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TBT协定》中的性质必须作为中性理解,即用词本身不能说明具体规则的合法还是非法。具体技术标准或规范是否符合WTO规则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3]。

由此可见,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而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了影响[4]。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测试程序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5]。

上述两种观点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目的基本一致,分歧在于是否以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是否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作为构成要件。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證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TBT协定》旨在通过WTO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则来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减少其对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影响,其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因此,在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相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较晚出现的概念,如前文所列,有的学者认为其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的则认为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上位概念,有的则认为两者是并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是反映了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措施的设置并非都是为了阻碍贸易自由的目的。比如李勰指出有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违背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世贸组织成员为协定允许的合理目的而制定并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而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TBT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不能仅凭出现损失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表象就将这些措施全部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6]。其把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了并行的概念。持这种观点还有所增益: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指的是,为实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程序等[7]。

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来对产品、工艺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以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该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带有了歧视性,构成了对国际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也就形成了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壁垒”一词本身似乎也表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含义,因此,将合理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区分对正确界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基于一定的贸易策略和目的而采取的所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等等。从它制定的宗旨和实施的效果来看,可以将其区分为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它的下位概念,仅是指其中不合理的那部分。应当将其定义为:一国以不合理地限制国际贸易为目的而采取的标准、技术法规或合格评定程序。

三、绿色贸易壁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国际热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做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在环保方面,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保护环境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被学者们来探究,而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不同的是,“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概念并未在WTO的协议中以及国际文献中论及,之所以被冠以“绿色”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其产生的前提或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与生命健康。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中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

目前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与措施。由于这些措施,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对此必须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上文所探讨的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样。在此则又出现了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即环境贸易壁垒,也可以表述为“绿色贸易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检疫措施就是绿色贸易壁垒。而排除了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缺陷。

“绿色贸易壁垒”与《TBT协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TBT协定》的序言明确却指出其法律目的,一是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二是技术法规、标准与测试和认证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在WTO多边体制之下,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大部分在《TBT协定》之下实施。《TBT协定》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多方面的贸易或技术问题,环境保护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可能涉及的一个方面。在WTO框架下还有《SPS协定》存在,有些与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技术标准或产品要求受《SPS协定》管辖,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植物卫生三个领域,而《TBT协定》涉及范围更广,除去与上述领域有关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外,所有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都受《TBT协定》管辖。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和环境的国际保护是两股看似并行不悖其实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潮流,环境措施可以合理地规范自由贸易,促进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也可能限制甚至阻碍自由贸易,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其实就是环境贸易壁垒,即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措施。而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应该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措施。 在此“壁垒”依然表达的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贸易措施之含义。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结语

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绿色壁垒,是三个不同的表述,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分成合理或合法与不合理或不合法两个部分,其中不合理或不合法的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即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违反了WTO的规则,给国际贸易自由造成了不必要与不合理的阻碍。虽然其声称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等,但本质上是伪装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施行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为了保护环境与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因此这部分就构成了环境贸易措施,当一国施行环境贸易措施违反WTO相应的规则与原则时,则又构成了环境贸易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使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以及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大国来说,绿色贸易壁垒无疑是一把“温柔”的利刃,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各种类型的壁垒,认真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肖冰.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的含义、共性态势与难点[J].法学,2006,(8):81.

[3]莫世健.技术性贸易壁垒中贸易和环保的平衡[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2):100.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导刊,2003,(5):11.

[4]曹建明,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9.

[5]李勰.国外技术性貿易壁垒的再认识[J].国际贸易2006,(1).

[6]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7.

[7]周杰,张梓太.WTO体系下贸易与环境的法律协调发展中国家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3.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利用外部经济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际贸易中环境壁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了环境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原因;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出了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转变生产模式及观念,及时掌握国外新的法律法规等中国农产品突破国外环境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壁垒;食品出口;农产品;食品安全

哥本哈根会议在一片争论声中结束了,但是围绕会议产生的纷争和变化却没有停止,在这其中可以看出,以严格的技术环境标准、环境法规、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和商品检验检疫标准及包装、标签标准为基础,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相关的环境壁垒,将会长期存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环境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的文章很多,但是从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还较少。

一、 对环境壁垒产生的理论分析

一般来说,我们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有关环境方面的措施统统称为环境壁垒。环境壁垒是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借口为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口商品所规定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卫生等各个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所制定的这些标准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是要求过高,而且有的标准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和针对性。当前,环境壁垒确实给我国商品出口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环境壁垒。环境壁垒的出现反映了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一种现象,即各国间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比较高,在其高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对其国内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环保标准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和其他贸易措施等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与此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资金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工农业的发展对环境保护还不够重视,甚至有些经济增长是依靠牺牲环境换来的,所以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标准比较宽松,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很难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环境标准要求,因此,发达国家较高的技术环境标准构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入壁垒。

1.外部性理论对环境壁垒的解释

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存在着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存在着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体现在较低的环境标准,环境的外部成本不能内部化,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承担其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全部损失,从而使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一个国家的各个企业由于有外部性问题的存在而对该国的环境造成了破坏,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较低环境标准的产品若出口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就要以其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这样就构成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壁垒。

经济学所讲的外部经济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部门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2]。有益的影响称为正的外部经济,有害的影响称为负的外部经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个体经济单位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造成市场失灵的现象。而以美国的“碳关税”为代表的新的环境壁垒也是基于外部性的理论。所不同的是基于纠正环境外部性的庇古税是对国内的生产者所征收的,而美国的“碳关税”是对美国的进口商,而不是出口国的商品生产者,但是“碳关税”作为一种关税其作用的机制也是通过征收关税提高进口国产品价格,达到需求量的减少和进口量减少的目的。但是“碳关税”与一般的进口关税还不尽相同,其制定的初衷是促进全球的节能减排,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之前人们所研究的外部性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而“碳关税”是放眼全球,向大气中排放的碳影响的是地球、全人类的环境,所以对那些来自没有按规定定量排放碳的国家的产品要征收关税,以控制其对环境的负的外部性。关于“碳关税”美国若按计划实施要等到2020年,在此之前,我国受环境壁垒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

对于农产品来说,环境壁垒正的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环境效应和技术效应上:环境壁垒中关于农产品的环境许可证制度、绿色补贴制度以及食品技术标准等,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的过程中都要将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到完全消失的全过程都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一国的环境保护必然对周边的国家甚至是全球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从而产生保护全球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正的外部性。同时,环境壁垒中关于农产品的食品技术标准、检验检疫措施和包装和标签制度等的实施,要求农产品的出口国在进行农产品出口时,必须提高其科技水平,满足进口国的相关标准,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促进了广大农产品出口国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本国技术设施,学习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关于农产品的负的外部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和消费者消费成本的提高。对于企业而言,其经营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农产品的生产上,要想实现更高的产量,可以通过多使用化肥、多喷洒农药等手段实现,但是,通过这些手段,生产者从中获利了,与之伴出现了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消费者受到很大的伤害。而且,环境壁垒的实施无疑会增加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所支出的成本,从而大大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支出。

2.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环境壁垒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环境壁垒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也是环境壁垒产生的理论基础。对于农产品贸易来说,生产商和出口商处于信息优势,而消费者和进口商处于信息劣势,卖方可以以合格商品的价格出售不合格的商品,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却毫不知情,他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手段去区分商品的品质,这样就出现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给国家、社会和消费者造成极大地伤害。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为了使本国的消费者减少由于对农产品品质的鉴别缺乏必要手段和知识所造成的伤害,国家就要对所进口的农产品规定必要的指标,在其进口相关农产品的时候,对其进行检验,从而保证本国消费者所消费产品的安全性。这些规定包括: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健康肉类法、健康禽产品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公众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健康应对法等;欧盟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关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使用添加剂的2002/12/EC指令和关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的G/SPS/N/EEC/297号通报等;日本有非常复杂的肯定列表制度等等。

二、环境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在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的时期,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措施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2008年9月1日,欧盟27个成员国实行了统一的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ECNo.396/2005),改变了以往除欧盟标准外各成员国有各自标准的状况。为了进一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在欧委会提出的法律建议基础上,欧盟理事会2009年9月底又批准了农药残留限量新法规,对现有法规进行了更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产品结构决定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环境壁垒方面的严格要求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困难重重。

表1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2010年扣留部分中国食品情况

1.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造成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大问题,针对食品安全的环境壁垒也是最多的,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受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环境壁垒影响较大,英国的疯牛病、多国的禽流感以及欧洲的口蹄疫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针对食品安全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针对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项目组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肉、蛋类食品,从统计结果来看,对于影响肉、蛋类食品安全的因素:66.8%的受访者认为滥用添加剂;52.7%的受访者认为微生物超标;49%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基地的污染;46.9%受访者认为兽药的滥用;39.4%受访者认为食品过期;32.4%受访者认为运输、仓储过程中的污染。

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生产过程中滥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是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式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为了提高产出,加大对农药、化肥和兽药的使用力度,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被检出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从而被进口国拒之国门之外,同时,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很大污染,那些发达国家将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这些都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知道,土地、大气、水是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基本要素。由于人们的不当行为,例如大量排放生活、工业污水,工业废渣、废气,滥用农药和肥料,以及酸雨的破坏,导致土壤、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通过一环环的相互作用,使有害物质附集在生物体中,引起食物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不合格。

2.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人们发现美好的环境越来越重要,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87年东京会议中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各方的争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后又提出了很多环境壁垒措施: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9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提出设立“国际储备配额”计划,也就是“碳关税”法案;欧盟对洗衣机等三类家电进口实行新的技术标准,从2009年10月7日起禁止销售低能效的家电产品;英国对生产亲环境产品的本国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利息补贴,法国对投资绿色产业的本国企业降低利息,澳大利亚投资3 300 万欧元发展绿色汽车技术等。

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我国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开发较晚,发展水平也较低,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还处于过分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状态,质量标准不高,受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农产品出口自然就受到了环境贸易壁垒的限制。

3.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

在金融危机时期,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开始抬头,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形成了很大障碍,提高了成本。国家质检总局2008年12月30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国外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令中国出口企业损失近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135.39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4.06%;企业新增成本264.3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72.76亿美元。在金融危机时期,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环境贸易壁垒将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长期的影响。我们知道,农产品贸易保护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话题,发达国家对其工业品的保护远远不及对其农产品的保护程度,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较高,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和考虑战略方面的问题,其对农业进行大量的补贴。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便宜,所以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生产上是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禽肉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是有一定价格优势的[4]。但是,近几年,由于关税等传统的保护手段早已受到限制,使得关于农产品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了这些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农业的首选手段。由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使得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频频遭到退货、销毁等处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 我国农产品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对策

1.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农产品标准化,就是要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在这方面,我国关于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相对落后[5]。据了解,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采用了国际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生产的农产品在我们国家是合格的,但是由于标准不同难以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而被其拒之国门之外。所以,必须要加快我国的标准化建设。

同时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强调食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保证食品源头的安全。鉴于此,我国农产品要想跨越国外的环境壁垒,必须建立我们的农产品安全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农产品生产对环境、运输、仓储,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要求都较高,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标准体系ISO14000和质量体系ISO9000,“食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即HACCP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体系,对于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要积极进行标准化的认证,尽快建立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2.转变农产品生产模式,扩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效率低的问题,我国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模式,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从新型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上来看,可以选择合同基地生产模式和自建基地生产模式:合同基地生产模式主要是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其行为控制在合同范畴之内,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建立示范样板,对种子、农药、仓库等实行专人管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技术人员指导,严格生产规程,保证原料的来源和质量。自建基地生产模式是企业直接买断土地使用权,由企业直接操作,基地农民成为企业工人,实行工厂化管理和种植。我国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尝试进行农产品基地化模式,但是我国目前的基地规模相对较小,从农产品生产环境来看,需要进一步扩大基地的规模。

在进行基地化建设、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注重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目前来看,我国出口的很多农产品都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出口企业的利润很低。例如,我国茶叶的内销基本上实现了品牌化经营,但是,在出口方面,我国茶叶企业主要以出口散装原料,以定牌和来单加工为主,缺少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这也造成了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利润微薄,生存艰难。所以,我国应该重点发展有机茶园的建设,同时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进而创出自己的品牌,这对于我国茶叶跨越环境壁垒有很大的帮助。

3.掌握关于农产品法律法规标准技术等最新信息

及时掌握国外环境贸易壁垒的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此,从政府的层面上来说,主要是发挥商务部、驻外使领馆的信息收集功能,及时了解国外关于技术标准的相关信息,并且使地方和企业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积极应对进口国新的标准,根据新标准及时调整生产,减少损失。同时,各地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也要及时关注各自主要出口国的信息变化,及时向本地区的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2006年5月,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发布《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这是商务部首次针对进口国的重大政策调整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也是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首次发布行业预警信息,在行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看到,近几年,政府在信息收集与传递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的企业也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应对国外的环境壁垒。

4.转变观念,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于相关食品出口影响是非常大的。“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也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限制进口我国乳制品。如美国政府在口岸扩大检查来自亚洲的乳制品,警告本国消费者不要上网购买中国的乳制品,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也宣布了“禁令”。2008年10月我国出口乳制品1 036吨,同比下降91.8%。奶粉成为乳制品中出口下降幅度最大的品种,10月出口同比下降99.2%。从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要求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相关监管者以及所涉及的其他相关人员,转变观念,切实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并不是一个国际贸易强国,我国大多数出口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以低价格为主要优势,所以经常遭到进口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各种贸易保护。作为农产品这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与进口国消费者健康的直接关系,使得各个农产品进口国都制定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也形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而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要想跨越这些壁垒,尤其是环境贸易壁垒,就必须熟悉进口国的相关农产品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同时积极进行国际认证,拿到进入进口国市场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杨叶, 技术—环境壁垒的引致成本及其价格—数量控制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

[2] 杨长勇.金融危机以来环境壁垒的现状及深层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9,(11).

[3] 秦泰,霍学喜,赵金龙.绿色壁垒的理论分析及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4] 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5] 王玉婧,刘辉煌.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思考[J].生态经济,2007,(11).

[6] 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on Chinese Food Expor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YU Li-yan,WANG Dian-hua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barriers by using of exter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barriers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the main barriers to the export of food,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umers requirements o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ingently, trade protectionism impacts the expo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then offer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is issue, such as implementing standardization of certification, mastering foreign new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changing production patterns, 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barriers; export of food;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od safety

(责任编辑:杨全山)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

绿色贸易壁垒特性探索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技术性壁垒的重要形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