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梁家河,陕北延川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山村,这里是习近平同志当知青时插队落户的地方。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习近平同志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好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正是有了梁家河这段经风雨、见世面、斗急流、战险滩的宝贵经历,习近平同志才会始终居高位而思基层、揽全局而更懂细节。梁家河,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第一站、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学习《梁家河》一书,感受老区农村四十多年的时代变迁、追忆当年知青接受“再教育”的点滴往事,探寻习近平同志“初心”形成的革命轨迹,深受触动和洗礼,深感震撼和启示。春秋七载,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时时处处彰显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奉献意识、实干作风和表率作用。学习和感悟梁家河精神,作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放大。
一、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视梁家河为自己的故乡。他与这里的山山水水、与这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缘。他在回忆中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因为对黄土地用情深、用心专,“梁家河”成为习近平同志真挚为民情怀的重要源头。把群众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建沼气池,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
1 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面对困难敢闯会干,面对问题敢抓善管,敢挑最重的担子,在风险挑战面前挺身而出,在杂音噪声干扰中勇往直前,扛起自己该扛的那片天。
三、埋头苦干的奉献意识。当年不到16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在梁家河一干就是7年,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都干,“一满帮间”。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梁家河村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坚持吃苦在前、奉献在前、付出在前,当好干部、人才、党员的“娘家人”,用为民奉献的真心、真抓实干的用心、以民为本的爱心,在实际的够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四、心无旁鹜的实干作风。当年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学习《梁家河》,就要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五、向我看齐的表率作用。在打淤地坝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儿,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干部形象怎么树?群众威信从哪里来?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好法可寻,只能是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学习《梁家河》,
2 就是要结合“两学一做”,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党员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做表率,凝聚起补齐短板、突破瓶颈、攻克难关的强大合力。
梁家河,是一个留有壮丽诗篇的圣地、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进行传统教育的课堂,更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我们心中都要常怀“梁家河”、常回“梁家河”、常浴“梁家河”,不忘根、不忘本、不忘民,用坚强的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近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被里面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梁家河是陕北延安下辖延川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习近平下乡当知青的年代甚至是当地最为贫困的。可这里也是习近平一直牵挂的地方,经常探望的地方。用当地村民的话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却与这样一个小地方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我觉着这正是我们要深刻认识的。
把时间倒拨回40年前,一个懵懂少年为躲避磨难,孤身来到人生地不熟,生存环境还比较恶劣的地方。当地群众以宽厚之心包容着他,养育着他,感染着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少年立志扎根黄土高原,尽自己才能挖水井、办沼气、打坝地,带领着社员们一步一步用汗水开辟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在坎坷岁月中建立起来的这种感情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正如本书第一章“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中写的那样,习近平同志回到梁家河,当地的村民像自己的亲人回来一样远远地迎接;青年时代的伙伴,习近平像亲人一样叫着他们的小名、关心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家庭生活这,就是亲情。
早在大约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延安窑洞里有马列”。正如本书第二章标题一样:“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句话到今天有了新的内涵。延安人民、梁家河的乡亲用他们宽阔的胸怀和仁厚之心包容着、尽最大努力帮助者这个所谓的“黑帮子弟”,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温暖、关怀着他,助力他一步步入团、入党、当支书、上大学。习近平同志这个“北京来的娃娃”到陕北,住窑洞,通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专访)等一系列苦难磨砺,成长起来。带领乡亲们搞发展,搞创新,冒着风险搞副业,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梁家河取得了大发展,当年的少年也成长为可造之才。习近平和陕北农民,和梁家河乡亲建立起来不可割断的深厚感情。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实都说明:只有扎根地方,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民众的疾苦;只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做实事,正直、公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老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同志虽然因为上学的原因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形象、他的作风、他的影响还在,激励着一个又一个梁家河人,开创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做着贡献。“随娃”石春阳接替习近平同志书记的工作后,牢记着“老”书记“雷厉风行”、“多动脑筋”和“一碗水端平”的嘱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修生产道路、退耕还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工作中顺利化解矛盾,带领着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铁锁”武晖在习近平的影响下,立志上大学,最终当上教师。在禹居中学校长、永坪镇教委主任、永坪中学总务主任等岗位上,真抓实干,做出了不少成绩。在“能人”刘永耀看来,习近平这个20岁出头的娃娃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办事干脆利落”。在他的提议下,刘永耀办起了柴油机学习班,教学成果惠及全县。在习近平“人来到这世上,就要办好事”这句话影响下,他制作幻灯片、新教具,申报节油器专利,退休后还引进南方荷花品种想着为乡亲们做好事。“黑子”王宪平虽然很早就调离梁家河,到关庄公社工作,但一直受习近平同志影响,心里装着乡亲。看望穷困家庭、修路、调解纠纷为百姓为社会付出不遗余力。
如今的梁家河,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之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居住得到改善,医疗有了保障,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家家户户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梁家河实际上是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可以说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北京娃”,怎么样适应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学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可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
初到梁家河,知青们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劳动强度,还有无处不在的跳蚤,露天的厕所,洗澡的不便。而对习近平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村民的议论偏见,“黑帮子弟”的帽子,都是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但是这些重担都不能压垮他,甚至他在成长中变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都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水坠坝一事。习近平在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为梁家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习近平有心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通过这项新技术让梁家河人不再挨饿。但是打水坠坝,阻力不仅仅来源于技术的空白,更来源于农村人民宗族思想,因为王家的祖坟正在堤坝位置。
习近平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这是在为农民办好事。同时他做事也讲求方式方法,在技术问题上,他查阅当地水文资料,请教水利部门专业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而在劝解乡亲的问题上,他一直以来的“团结观”帮了他。他请王宪平帮忙,王宪平在听了他的详细计划之后,愿意替他出面劝说自己的叔伯们。打破壁垒不容易,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也感念于习近平平常的为人处事,终于放下了芥蒂。
打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之后并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后续的工作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也会前功尽弃。习近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的工作,苦活累活抢着干。终于坝打成了,现在这块坝地仍然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这也让我想到了来延长阿青的那些北京知青的事迹。延长作为陕北的贫困地区,粮食短缺严重,尽管有乡亲们的关照,知青们还是填不饱肚子,再加上对农村环境不熟悉,甚至出现了误食“猪尾巴草”中毒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女老幼都要下地干活,知青们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就算是在垫着布,手、肩膀还是磨破了皮,甚至是血肉模糊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停下来,直到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而现在,当这些知青们再次返回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无不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张婷婷
最近有本《梁家河》的书,争相被广大党员干部拜读,我亦有幸成为其一,读后非常感慨,略有个人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分享。书的封面有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段话“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书中描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经历和感悟。从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长战斗岁月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成长都需要一番所谓的“痛苦”经历。年少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总是有过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们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其实主要原因不在社会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抬头看月亮看星星,却缺少双脚坚实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来的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这几年,紧贴黄土地,紧贴老百姓,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要问老百姓做点事,要让群众们过上好日子,为此苦思求学,带领群众们打淤坝,发展农业生产,建沼气池,铁业社......。我们当下的年轻人缺少的就是这种在困苦中奋起的精神,为百姓谋福祉的豪迈。遇到点困难,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习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我们现在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读书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当时的条件,确把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世界,怎么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总书记的人生道路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我通过对《梁家河》纪实文学的学习,认为总书记的人生道路,是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是一条认真学习,埋头苦干的道路,是一条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并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不怕艰难,永远向前的光明之路。
我们紧跟党中央步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并身为村干部,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我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努力学习,实际工作使我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明显的成效,五组贫困户赵敏学,因患肝硬化,生活无法自理,家中缺少劳动力,无经济来源,眼看着一家人生活走向绝境。在县帮扶干部,镇包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作为党员,村干部,又是乡村医生,更有责任挑起担子,我们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政府医疗卫生扶贫的政策,多次联系西安市九院为患者提供有利条件,后经唐都医院两次的住院治疗,赵敏学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费用通过上级“四重保障”完成报销。她的女儿幼教学校毕业后,无固定工作,我们学习教育扶贫知识,联系相关部门,并配合她本人的努力,被接纳为镇公办幼儿教师,家中所有的困难得到解决,同时赵敏学在政府的资助下稿起了苗木种植。一家人于2017年年底稳定脱贫。
一组村民滕小伦,四十多岁,年青丧妻,儿子上高中,家中房屋年久失修,流水不畅,渗漏十分严重无法居住,本人也因生活环境困难而破罐破摔,失去生活信心。我们村干部共同学习,危房改造脱贫相关知识。村支书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学习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结合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精神,组织帮扶干部,包村干部,落实方案,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经过近半年努力,八十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方已建成。道路畅通环境良好。贫困户滕小伦感动地说“是党的扶贫政策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我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现在儿子已在大二读书,得到应有的教育资助,我决心在今年内脱贫。”
“学以致用,学以促用”,也是《梁家河》一书的内含所在,我作为农村干部结合本次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一些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应归功于党,归功于总书记思想体系的引导,在今后的日常中,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不管前边道路有多么曲折,我都要以总书记足迹为榜样,坚定信念,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牢牢地把自己应担的责任担在肩上,永远做一个让党,让人民群众,让总书记放心的共产党员。
滕寨村支部:滕小弟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第6篇
习近平在梁家河生活了七年,可以说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北京娃”,怎么样适应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学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存,那可真的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
初到梁家河,知青们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这里的劳动强度,还有无处不在的跳蚤,露天的厕所,洗澡的不便。而对习近平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村民的议论偏见,“黑帮子弟”的帽子,都是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但是这些重担都不能压垮他,甚至他在成长中变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都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水坠坝一事。习近平在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后,为梁家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习近平有心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希望通过这项新技术让梁家河人不再挨饿。但是打水坠坝,阻力不仅仅来源于技术的空白,更来源于农村人民宗族思想,因为王家的祖坟正在堤坝位置。
习近平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退缩,因为他深知这是在为农民办好事。同时他做事也讲求方式方法,在技术问题上,他查阅当地水文资料,请教水利部门专业人员,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标准;而在劝解乡亲的问题上,他一直以来的“团结观”帮了他。他请王宪平帮忙,王宪平在听了他的详细计划之后,愿意替他出面劝说自己的叔伯们。打破壁垒不容易,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中,人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也感念于习近平平常的为人处事,终于放下了芥蒂。
打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但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之后并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后续的工作如果不能按照计划完成也会前功尽弃。习近平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的工作,苦活累活抢着干。终于坝打成了,现在这块坝地仍然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
这也让我想到了来延长阿青的那些北京知青的事迹。延长作为陕北的贫困地区,粮食短缺严重,尽管有乡亲们的关照,知青们还是填不饱肚子,再加上对农村环境不熟悉,甚至出现了误食“猪尾巴草”中毒的事情。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女老幼都要下地干活,知青们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就算是在垫着布,手、肩膀还是磨破了皮,甚至是血肉模糊的。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停下来,直到结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而现在,当这些知青们再次返回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无不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梁家河发言材料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