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所提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对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英语教学任务中的核心就是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英语教师应该通过阶段性的引导,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应将科技手段与实际课堂教学相融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与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1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核心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构建高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阅读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爱玩心较重,并且自控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还不太成熟。如果英语学习环境的设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并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知识接受能力,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一旦遇到较难的问题,就会焦躁不安,甚至直接放弃,难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二)教学手段落后
部分英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中缺乏创新思维,思维的活跃性不强。并且,教师只关注学生对英语单词与短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时过于死板,难以抓住阅读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全面思考。教师没有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导致学生难以完全参与到课堂进程中,英语阅读学习效率自然难以有效提高。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构建与应用
(一)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英语是初中课程中的重点科目,而在英语学习中,阅读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在英语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重相对较大。因此,学生掌握了英语阅读理解方法,就相当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重心。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明确这一点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师是英语课堂的主导者,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头。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为了创建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首先应该加强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准,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与职业道德。虽然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是教师的指引与点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就必须达到标准。校方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向教师传达有效的职业道德精神,只有教师能力不断提升,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阅读研究,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二)改善教学方式
学生是知识的主要汲取者,为了将英语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储备量,帮助学生减轻大量背诵英语单词的压力,提升阅读能力,更好地形成英语思维。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自身的英语知识储备量过低,英语知识在脑海中无法形成合理的系统。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状况,加强实际教学课堂中英语文章的阅读量。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得出:近百分之八十的初中學生认为英语属于外来科目,与母语的学习之间存在壁垒,无法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做到自然融入。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或者课余时间自然不会主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英语思维也就很难有效形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增设对英语文章的赏析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英语阅读中的词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规定学生读背一篇完整的英语文章,以及在早自习等时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练习,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上述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排斥感,完善学生的课后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素材积累以及英语单词等知识的储备量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感也会逐渐形成,对英语的排斥感与陌生感也会逐渐降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小组合作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学习中离不开有效的交流、写作、合作。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就应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可以采用班级中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情境的模拟,利用学生互相沟通的方式进行英语阅读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合作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还能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英语口语交流能力。阅读与沟通是分不开的,学生想要在英语考试中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题目的解答,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英语思维。想要有效形成学生的英语思维,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英语沟通。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再经过对自己所储备的英语知识的分析,可以有效促进自身英语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提高,可以大幅度提升阅读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掌握阅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利用信息技术
现阶段的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高效教学。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形式进行知识展示,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并掌握知识。英语阅读是枯燥的,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而科技手段的加入,可以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枯燥的知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还能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从而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西方思想元素,其开放性、多元性都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显现,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将科技手段有效融入其中,通过有效的知识链接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提高英语阅读兴趣。在新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学生更容易接受单调的英语阅读知识,理解多元化的思想认识,从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五)提升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学生在英语阅读的学习中,只有对英语文章产生阅读兴趣,才能积极开展阅读探究活动,最终实现提升阅读学习质量的目的。教师应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阅读中,加强对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思考能力与体悟能力的培养,并且为学生提供优良的阅读学习内容,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英语情境氛围与英语钻研氛围中,树立起科学有效的英语学习观念。英语教師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能力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且通过英语文章的阅读,获取重要的知识点,利用英语文章阅读来了解西方社会中的事物与现象。学生也要以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基础,进行知识拓展。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注重筛选具有较高质量的英语阅读文章,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升知识积累,开阔眼界。在进行英语文章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将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以及文章的深层含义介绍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兴趣,使学生在英语阅读与思考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与阅读理念,这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与英语阅读理解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也要注重在英语阅读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思维能力还稍显欠缺,很难正确理解英语文章中较为复杂的句型句式,并且,初中学生在长时间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时,面对大量的生词与不熟悉的短语,很容易产生排斥感与抵触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与开解,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完善学生的英语素养,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英语情境中开展英语阅读研究,领悟英语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减轻心理负担,以一种较好的状态投入到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阅读学习技巧,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枯燥的英语学习,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核心,只有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与英语核心思维。教师应该重视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做出及时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能力进行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从多个角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与研究,创设活泼轻松的英语阅读学习氛围,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提升英语交流能力的同时,增强英语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有效地进行阅读技巧的传授,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与英语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唐霞.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研究[C].2019年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座谈会论文汇编(一),2019.
[2]马瑞.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
[3]许研.以“读—思—言”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课堂文化的实践[J].校园英语,2020(15).
[4]王旭.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7).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将“绿色阅读”全面融入“静·美”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绿色阅读”生态环境;突出教育引领,守护“绿色阅读”清朗空间;整合教育资源,拓展“绿色阅读”工作网络。引领儿童与书为友,从书中汲取营养,让成长擦亮底色,让生命幸福成长。
【关键词】“绿色阅读” 儿童成长 书香浸润
书籍是儿童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秉承“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将“绿色阅读”全面融入“静·美”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生与书为友,透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让心灵因滋养而灵动,让成长浸润书香。
一、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绿色阅读”生态环境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为载体,搭建多元平台,努力践行“绿色阅读”理念,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1.实现智能管理,助力阅读指导
学校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精心打造了智能化图书馆。馆内藏书众多,达到人均30册,每一本图书都嵌入电子芯片,按照类别放置于不同的书架上,真正实现了自主查阅与借还的功能,极大提高了学生借书、还书的效率。每逢开馆时间,无专人值守的图书馆内井然有序,学生根据个人需求流连于书架之间,静心阅读,阅读量也大幅提升。为深入推进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通过大数据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计划、有选择地提供个性化指导:为阅读量偏低的学生定制适宜的阅读计划,为乐于阅读的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资源,力求学生的阅读广泛、多元。翔实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学生喜爱的图书种类,也为学校采购新书提供了参考依据。
2.整合优质资源,守护阅读空间
信息化时代,阅读资源更为丰富,纷杂的阅读信息让学生难以正确判断和选择。为帮助学生选择真正的优秀书籍,学校通过多元渠道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首先,开展“书海泛舟——图书资源导航”“书香致远——新书内容品读”等活动,教会学生辨识正版图书、分类挑选图书的方法。其次,在校园网站设置“智慧悦读”主题版块,分设“自清美文”“静美阅读”两个子栏目,定期上传阅读书目,给学生推荐好书,提供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作者资料、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关联性的信息。学校还设有“超星阅读”系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电子图书、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对于特别感兴趣的图书,学生可以通过“超星阅读”系统进行线上拓展性阅读,或者到智能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自主进行线下阅读。为了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校还利用智慧平台推出了100多节阅读指导名师课堂,面向学生及家长同步开放,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亲子阅读、好书共读等活动的开展。
3.组织多元分享,提升阅读品位
智慧平台背景下的“书香校园建设”为朱自清文化元素植入和文化标杆打造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式和路径。在为期五个月的“自清阅读伴成长,静美书香润人生”校园读书节活动中,各年级自主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创办阅读小报、开办经典剧场、举办读写大赛、评选“最美朗读者”等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分享活动提升阅读素养,巩固阅读成果。朱自清精神更为“绿色阅读”活动注入了精神内核。在“自清美文”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们分层次阅读朱自清散文的名句、名段、名篇,讲述朱自清的成长故事、求学故事、家风故事和教育故事,用朱自清精神滋養了心灵。
4.开展系统指导,助推阅读成效
学校关注阅读过程,开展系统指导。结合“小学生必读书目”,定期分主题发布“阅读打卡”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时间和方式,通过智慧平台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送,迅速完成“阅读打卡”任务。这种及时、有效和多元化的成果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每天的晨光早读、午间阅读、课间十分钟都成了学生们自主开展有效阅读的欢乐时光。学校每天定时推送阅读内容与要求,提醒学生开展阅读分享与在线交流。阅读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内化成为他们的一种个性品质与人格素养。
二、突出教育引领,守护“绿色阅读”清朗空间
近年来,电子阅读和有声听读已经成为很多学生常态化的阅读方式。学生“绿色上网”不仅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学校积极研究的教育课题。我们从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的角度,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与文化观。
1.引导学生“绿色上网”
“关注生命”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校本课程,包括“生命成长中的节与礼”“生命成长中的根与情”“生命成长中的健与美”“生命成长中的危与护”四个部分。为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学校组织教师将具体内容编写进系列教材,大力开展主题活动,并制订了《静美学生上网守则》,帮助学生认识网络形式的虚拟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避免网络上一些不好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规范上网行为,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不良网站,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等等。我们还以“网络安全大家谈”为主题开展校园辩论和情境表演,如“手机阅读好不好”“小学生该不该玩网络游戏”“小学生能不能上网”“盗版书和正版书一样,而且价格便宜,可不可以购买”等等,组织学生通过自主辩论和情景模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绿色阅读”和“绿色上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开展“绿书签”特色活动
为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坚持开展“绿书签·护苗行动”特色活动。学生在活动现场发出倡议,共同签名并郑重承诺,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出版物与不良网站,争当“绿色阅读小达人”“网络安全小卫士”。学校每年举行的“绿书签”宣传活动也将网络安全课程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队辅导员郭老师还录制了以网络安全为主题的系列云端公开课,通过微视频、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带来启迪。学校利用“每周一展”和“每周一见”的舞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讲述、自主表演、自主展示活动,或者邀请专家进校园宣讲网络安全知识,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通过晨会、队课组织实施,提高学生的认知,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整合教育资源,拓展“绿色阅读”工作网络
“绿色阅读”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要着眼于校园之内,还应该更多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充分凝聚社区、家庭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合力。为此,学校搭建了丰富多样的教育平台,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1.家长学校名师讲堂
“绿色阅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很多家长整日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理。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发现,学生的读物中出现了不少“口袋书”和“地摊书”。这些非法出版物大多低级、庸俗,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必然对更多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名师讲堂,创新推进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开展“网络安全大手牵小手”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更有效地推进了个性化的亲子阅读,同时让家长对孩子的读物进行把关。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促使家庭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2.社区共建阳光学堂
社区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近年来,学校围绕“绿色阅读”主题,建立了社区“阳光学堂”,多次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如结合“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和“世界知识产权日”,学生在社区发放宣传单,进行法制宣讲;结合“我是小雷锋”活动,学生教社区居民如何鉴别正版与盗版书籍,提醒居民朋友拒绝盗版书籍和音像制品,要支持正版,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大队辅导员还带领队员们开展“倡导文明上网,远离不良信息”的宣讲活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学生自发带上清洁工具到小区楼道,铲除不良宣传物及“城市牛皮癣”。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应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守护儿童的清朗空间,引领他们畅游书海,汲取营养,让成长擦亮底色,让生命幸福成长。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儿童成长实践课程的校本研究》(编号:G/18/Q/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科目,它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影响重大。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其应用能力上,怎样做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就成为快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制胜法宝,本文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途径
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阅读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阅读也是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当前高中教学紧张,很少有学生愿意花课后时间去进行语文阅读的训练,因而导致当前高中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一下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与诸位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高考阅读,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考试阅读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大都是先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其次是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是分段概括层意,最后再是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刻板,还保留着应试教育式的阅读教学痕迹,与填鸭式的教学没有很大区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没有自主权利的参与者,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并对阅读失去兴趣。
2、教学内容单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局限在统一的教材与考试试卷之间,显得极为单调。这种教学局限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通过对当前的高考阅读得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这一块失分较多。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材料也只是围绕考试而选定的,学生不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自主选取阅读材料,因而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阅读积极性不高,甚至对阅读产生排斥心理。
3、教学方法陈旧
语文阅读是具有灵活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进行多角度解读。但是以往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只是讲和练、问和答。只有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一致时,才会进入新一轮的问题讨论。标准式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没有自主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够实效灵活,不能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会使阅读的价值得不到开发,甚而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教学目的的实现。
4、学生阅读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提不起兴趣,导致思维迟钝,自学能力差。又由于高中学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学习渐渐变得机械化。如果阅读教学课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学生的动力,学生是不可能花时间去主动阅读的。课堂阅读也不过是应付老师的形式而已,学生对文章内容没有多大感悟,往往是过目就忘,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1、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是灵活的,教学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而不应该只拘泥于一个套路。比如在教授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孙梨的《荷花淀》时,我运用多媒体先为学生呈现有关“白洋淀”的视频片段,学生津津有味地赏析视频,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阅读内容的导入;然后,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配合轻柔、舒缓的音乐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丰富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是为高考服务的,所以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满足不了学生提升自己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注重延伸性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引入课外书籍,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书籍,增强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在进行《论语》的阅读教学中,我利用当今的国学热适当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中独到的解读来帮助学生对经典深入理解。“有朋自远方来”是《论语》中的名句,这句话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其中“朋”字古语的解释是“朋友”,今义中还有“同类、类似”的意思。我将古语的解释与当前的新解进行比较,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语句解释,让学生对其内涵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活用教材,探究言外之意
高中语文教材是課堂教学的基础,因而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遵循了一定规律的,因此要加强对教材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内在潜力,利用其价值服务于课堂教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是经过实践检验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因而对经典文本细细品读,理解文中深刻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作为高中阅读教学的经典文本,《过秦论》就应当去细细品读。我的细致讲解和富有感情的朗诵,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品味深刻的人生哲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作者对当时局势的总结,且体现出的道理是古今通用的。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书中阐发的道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将这种道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言外之意。
4、发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所谓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运用课前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当家做主,在自主讨论中进行交流合作,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求高中教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改革。所以,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117-118.
[2]吴智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今日科苑,2009(16):226-226.
[3]黄淑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2011(10):94-94.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学生自主设问的阅读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观点、语言、写作意图以及主题意义等开展自主提问,从而提取和整合文本信息、评鉴文中的语言和所蕴含的观点,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其设计可以从信息提取、观点评鉴、主题意义探究、语言赏析、写作意图分析和主题反思等六个角度展开。
关键词:思维品质;自主提问;阅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把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智特征的体现。《课标》还提出思维品质发展的目标: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英语阅读课堂,如何将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日常阅读课堂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目前来看,教师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思维导图和问题链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这两种方式对于培养逻辑性思维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是设计问题链和思维导图的主体,学生是寻找答案和接受信息的客体,又因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只是利用这两种方式来提取表层信息和部分隐藏信息,而忽略对文本语言、观点态度和主题意义等的处理,因此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
《课标》倡导在真实情境下,通过活动、任务或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深度学习[1]。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不能替学生做得太多,只需要创设一个情境,创造一个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2]。这对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师很大程度上仍受评价导向的影响,关注的重点停留在“教”而不是“学”上[3]。他们习惯于控制课堂,其关注点往往在教学环节上,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更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个体化解读,让课堂成为寻找教师预设答案的一个载体,使教师成为阅读过程中思维的主体,学生更多的只是相关信息的接受者。然而,教师的阅读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一定要成为主动的阅读者,通过自身的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更为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使之成为对文本发出疑问的主体。
基于学生自主设问的阅读课堂教学,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观点、语言、写作意图以及主题意义等开展自主提问,从而提取和整合文本信息、评鉴文中的语言和所蕴含的观点,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为思维而学,通过自主提问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促使自身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二、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语》(以下简称“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例,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探究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基于信息提取的自主提问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及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重构的过程[5]。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因此,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特征、文章首段、语篇类型等来展开提问,预测语篇话题,激活相关的认知图式,然后再基于话题提问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训练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分析和推断能力。
【案例1】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文本是一篇日志体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去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观察藏羚羊后了解的藏羚羊的生活现状以及引发的思考。文章共有7个段落,结构完整,文字优美。文本的开头和结尾具有比较明显的记叙文特征,但是中间有较大篇幅的说明内容,介绍了藏羚羊面临的问题、得到的保护以及人类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倡议。该文本标题为“A day in the clouds”,文本顶部和底部配有藏羚羊的相关插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征即标题及两幅插图来进行自主提问。
S1: What can we see in the pictures? What may be introduced about it?
S2: What is the topic?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S3: Who spent the day in the cloud? Why did he/she go there?
根据插图,有些学生能够很快看出这是藏羚羊,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述。也有部分学生只能看出文本主题是某种动物。这就创造了阅读动机,促使他们浏览全文,查找和验证答案。阅读后,学生确定了文本主题为Tibetan antelopes,从第一段中理解了标题“A day in the clouds”的意义和作者此行的目的。同时也找到了有关Tibetan antelopes的更多内容,如habitats、problems和measures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他们基于主题来展开自主提问以提取与主题相关的重点信息,建构语篇框架,培养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
S1: What are the problems? What did people do to save them from extinction? What was the result?
S2: When were the bad times for the Tibetan antelope? Why? What measures did the government take? Were they effective?
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可以准确地找到第4~6段的关键词,并较为清晰地梳理出这3段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即bad times—measures—effect。但是对于其他涉及深层信息挖掘的段落,却很难理清关系和提出问题。教师没有急着去引导或补充,而是将这些内容放在观点评鉴或主题意义的探究部分来处理,尊重了学生真实的产出。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新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引领段、文章标题和小标题,尤其是引领段中对“Living Legends of Sport”的标准(masters in their sports和set good examples for others)来开展自主提问,提取郎平和乔丹的相关信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思维品质。
【案例2】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文本是一篇人物小传。其以林巧稚的经历来探讨人生抉择问题,指向学习如何做出人生抉择。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首段,找出其所包含的主题句,并开展自主提问。
S1: What were the hard choices? What carried her through a life of hard choices?
S2: What were the hard choices? How did she make the choices?
对于大部分文本来说,第一段都包含了主要内容或重要线索。学生根据第一段的提问可以很好地提取该文本中关于林巧稚一生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选择等基本信息,并在探究做出如此选择的理由的过程中感受她身上的美好品质,以培养分析和推断能力。类似的文本还有同一个单元的Reading for Writing文本,即“The Stone in the Road”。学生从第一段的最后一句“he had an idea”入手展开自主提问,不仅降低了提问的难度,也很好地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3】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文本是一篇介绍汉字发展的说明性文章。它按时间顺序来撰写,包括了at the beginning、by the Shang Dynasty、over the years、 Qin Dynasty、today等时间词。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标题推断语篇类型,激活相关的语篇知识,并以此为线索来进行自主提问,了解汉字的发展史。
S1: What happened to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uring the past?
S2: How did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
通过对语篇类型的分析,学生很快激活关于说明性文章的语篇知识,结合标题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并根据文中的时间线索,提取并梳理汉字的发展史,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二)基于观点评鉴的自主提问
《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特别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因此,在准确理解完文本的事实信息和深层内涵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对文本中所蕴含的观点和态度开展自主提问。这需要学生辨析事实和观点,或者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推断观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推断能力和评价能力。
【案例4】
还是以新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为例。在第一环节中,学生主要提取了第4~6段的具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见图1)梳理之前所提取之信息,引导他们结合单元主题Wildlife Protection来自主提问,讨论和评鉴本文中所蕴含的各种观点,提升分析和推断的思维能力。
S1: 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wildlife protection?
S2: What did Zhaxi say to the writer? What does it mean?
學生普遍能提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基于学生的自主提问展开追问:“Did the writer agree with Zhaxi in wildlife protection? Who else is playing a great role in protecting Tibetan antelopes from extinction?”针对这个追问,学生有机会分析对比作者和扎西的观点,并联想到政府,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S3: What’s th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wildlife protection?
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读者的最主要的特征。他不但能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在认真思考文本中或别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后,愿意修正或改变自己就某一问题的看法,不断发展思维,完善心智模式[6]31。在本环节中,学生对政府、当地人和作者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态度或行为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原有认知上重构了观点,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自主提问
《课标》指出,主题意义是指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往往与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同时它也明确,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提取了文本的部分重要信息。而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所以任何一个好的语篇内部其实都是有具体的主题语境与具体的内容的,并且内容之间有非常强烈的逻辑关系[7]。因此,在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合之前所提取的具体信息,使产出结构化,并基于此探究主题意义,培养分析、推断和归纳能力。
【案例5】
阅读文本选自新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师在学生自主提问提取主要信息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见图2)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梳理关键信息,了解新的音乐形式虚拟合唱团以及其创始人的经历,并理解音乐的作用和意义。在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语篇结构以及文本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开展提问,关注文本是如何表达音乐艺术影响人类和社会这一主题意义的。
S1: How can the virtual choir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2: What’s the most essential function of the virtual choir?
基于主题意义的自主提问的设问比较难,需要学生结合文本话题virtual choir以及整合前期所提取的信息才能实现。它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学生前期的产出来有选择地开展这一环节的自主提问。
(四)基于语言赏析的自主提问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题材和体裁的文本,都是作者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表现形式。为了实现一定的表达目的,作者会遵循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材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发展段落,形成篇章,表达观点。而所有这些“标准”“技巧”“逻辑”“观点”等通常是内隐的,学生需要做深入探究和思考,才能达成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并熟悉文体特征,提高文本理解能力,因为文本在本质上是意义敏感且内涵丰富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才能将“方法”“技巧”等转化成灵活应对多样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6]28-29。语言表达的优美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影响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正确揣度。因此,在学生获取文本基本信息后,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的结构、修辞、功能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鉴赏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评判能力[6]57。
【案例6】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文本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其题材和所描写的任务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报告文学与普通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所涉及的任务有生动的描绘,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组织语言,这样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从而打动读者[8]166。该文用了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了细节,关于地震的画面感也更强。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语篇类型的基础上对文中的语言开展自主提问,赏析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分析、比较和评判能力。
S1: Which sentence impresses you most? Why?
S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anguage in this passage?
S3: What figure of speech is used?
学生普遍认为该文的语言生动,对数字和修辞手法的印象最为深刻。于是,教师继续就修辞手法展开追问:“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figures of speech?”这是引导学生思考排比对于描述地震前的warning signs之多、比喻和夸张对于阐释地震造成的破坏之大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案例7】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该文本分为两部分:介绍性文本和旅游宣传册。后者顾名思义,就是宣传某个景点,吸引读者前去旅行。它的结构清晰,主要包含三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现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8]93-94。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明确语篇类型的基础上从功能的角度自主提问,建立语言与语篇类型的联系。
S1: Which sentence is the most powerful one?
S2: Which sentence impresses you most? Why?
S3: Which words and expressions are unique to a travel brochure?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关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就特别喜欢Cusco Tour部分的最后一句:“Stay in a local hotel, visit the museums, admire the architecture, enjoy the excellent local food, and go shopping at the local markets.”她选这句话的理由是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丰富的动词及其搭配来描述游客可以在Cusco做的事情,为她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因此,在学生产出的基礎上,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格等工具引导他们分类梳理与三种功能对应的语言,并组织开展仿写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从学习的角度看,思维贯穿于语言学习活动的始终,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促进思维和心智发展的过程[9]。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来关注语言,分析语言与主题或语篇的关系,培养多元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五)基于写作意图分析的自主提问
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将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达到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10]。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主题意义就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开展提问,整合和分析所提取的信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思维能力。
【案例8】
阅读材料选自新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该文本是一篇介绍汉字发展的说明性文章。标题“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直接点明汉字连接中华文明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作用。因此,学生在阅读后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即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史及其对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传承所起到的作用。但是他们往往不能挖掘作者介绍汉字书写体系背后更深层的用意,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等。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首尾段以及主要内容(见图3)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自主提问并作出回答。
S1: Wha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S2: Why did the writer write this passage? What did he or she want to tell us?
很多学生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特别关注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As China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 affai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China’s culture and history through this amazing language.),并尝试从中推断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总体来说,这类问题的表述并不难,问题在于学生缺乏去分析和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就作者的写作意图展开提问,形成习惯,这样才能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
(六)基于主题反思的自主提问
在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其写作意图以及探究了文本的主题意义之后,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从而更好地联系自身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反思个人行为,重塑个人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9】
以新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主题意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来开展自主提问,反思自己或者家人的行为,思考自己能够为野生动植物保护而做的事情。
S1: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ibetan antelopes?
S2: Did my family and I do something bad to animals in the past? What should we do?
S3: How can I help those endangered animals?
从上述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能基于“change our way of life”这个主题意义并采用第一人称来展开思考。“Do not buy the products”和“be a volunteer”是提到最多的答案。有一学生想到自己家人曾经购买过动物毛皮制成的大衣,并表示以后要规劝父母的行为。许多学生还认为自己可以尝试去做志愿者,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护理野生动植物。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重新构建了对wildlife protection这个主题的认知,反思了自身或家人的行为,意识到每个人都能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出一份力,促进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语
“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11]。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它要求教师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包容和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敢于问且学会问,促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形成思维并学习表达思维。它的优势首先在于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基于多个角度开展自主提问,提取、整合信息,并针对文本蕴含的观点、语言和主题意义等进行探究或评价,形成新的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阅读的问题来源于学习的主体,教学就避免了盲目性,更有利于提高效率。此外,自主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更能体现阅读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英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03.
[2]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8.
[3]王蔷.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21.
[4]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87.
[5]钱剑英,徐钰,杨新辉,张弘,汪丹.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4.
[6]梁美珍,黄海丽,於晨,陈一军.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孟碧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生本”阅读课[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0(2):35.
[8]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英语》(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孟庆涛.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和推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9(6):109.
[10]蓝观平.中学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6):41-42.
[11]朱華蓉.自主发问,提升阅读效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59.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山区高中英语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探讨如何以设计阅读问题入手以达到构建服务型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山区高中 服务型 阅读课 问题设计 策略
教学服务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求。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应有知识储备来适应这个时代。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可是生源逐渐减少,优秀学生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英语课堂难以定位,要么优秀生吃不饱,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要么就是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学处于两难境地,这给山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山区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就要更新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新时代教育赋于我们的重任。通过一段时期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发现,没有优质的教学服务,就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课堂应该要以服务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用自觉服务的意识去开创服务型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个体学生在一堂课中提出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与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课堂观察及课后反思,谈谈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一、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要求
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层层递进,突出简化教学过程,把提高山区学生的阅读技能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体现“服务学生”创新的教学原则,让山区学生真正有时间解决问题,充分体会到求知感、创造感和成功感的快乐。
二、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阅读策略和语感是高中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所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和题材的特点以及山区高中学生学习情况,巧抓切入点,设计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及探究的问题,有效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
1.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读文章标题,学生往往能感知和预测文章的内容。因此,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知全文,理解作者意图。
以Module 2 Unit 1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为例,本文是围绕“Search”这个关键词展开来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笔者让学生看标题,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when you see this title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思考探究,同学们马上想从琥珀屋用途、发展、经历事情作出了如下的置疑:
① What is the Amber Room used for?
② What did it disappear?
③ Why do people search for it?
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去探究“琥珀屋”失踪的来龙去脉,这样就有效地将整篇文章串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把握住了全文的支撑点,对提高山区高中学生阅读速度很有益处。此外,这些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的需求。
2.以文章主旨大意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作者表现主题思想的方法各不相同。读者能否理解文章主旨大意、抓住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和意图,体现了他们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然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综合能力却是大多数山区高中学生的致命弱点。因此,设计培养学生寻找文章主旨大意能力的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以Module 3Unit 4 Reading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用段落教学法,然后归纳段落大意,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提供帮助,以便他们能归纳出每段的大意。在归纳完五自然段大意后,设问:“ 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学生意见各异,让他们讨论,最后得出答案。
Part 1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para. 1—3)
Part 2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para. 4—5)
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The text mainly tells us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it.
教师让学生从寻找文章主旨大意为出发点,去自主研读,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障碍,提高自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山区高中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文章体裁不同,其结构也各异。以文章结构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进而提高山区高中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理解文章的能力,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
以Module 7 Unit 3 Reading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为例,该篇文章是记叙文,主要讲述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以及救人的故事。笔者以第一则轶事(虎鲸帮助捕鲸人捕猎须鲸前、中、后)和第二则轶事(虎鲸救人)这个结构为突破口,要求学生思考:
①What did the killer whales do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hunting?
②How Old Tom protected James?
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一个表格将文章的纲要呈现出来,以便课文的复述。
4.以课文内容延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设置课文内容延伸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释疑解惑的创造性思维。 “好奇”与“质疑”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兴奋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以Module 8 Unit 5 Using language为例,Reading and speaking的阅读部分是对秘鲁这个国家的一段介绍,要求学生能运用找读的策略从地图上找到文中提到的地方。阅读旅游小册子,领略了秘鲁的库斯科,马丘比丘,的的喀喀湖,乌罗人的浮岛及亚马孙河热带丛林的美丽风光后,笔者将教学延伸到在现实生活中,在此处设疑:
(1)List the dangers and problems which may happen while traveling abroad, then discuss ways you can prevent these things happening in groups.
(2)To prevent the situations, what should we do?
Dangers and problems:lose your way/ have difficulty in communi?鄄cating
with the local people/ meet malefactors( robber, thief or ...)/be hurt.
What to do: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将讨论结果以小短文或对话表演等形式呈现,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推理、判断的创造性思维,也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效果
在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提高山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实效性有着重大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山区高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迈进一步。笔者所带的班级在运用了该教学法后,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构建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中重视阅读问题设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的独特之美,使英语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山区高中服务型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设计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语文阅读课堂并没有成功地构建起来,从而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出现质量低下的问题。在深入了解当前阅读教学现状后,教师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改变措施,从而更好地构建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效率
随着我国社会教育领域的发展进步,语文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法构建有效合理的语文阅读课堂,没有办法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此外,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对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十分重要。
一、 帮助学生培养积累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前提就是让学生拥有足够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所以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增加阅读量,增加一些对书籍的阅读和学习。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在课内,教师可以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关于课文的拓展阅读,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阅历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骆驼祥子》一课进行圈点与批注时,我会在课前让学生对这本名著自行阅读,并且标下自己的见解和注释。学生在课前阅读名著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够对课文进行更好的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教学的内容,从而初步构建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在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又搜集了一些其他关于老舍的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们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并定期检查摘抄内容,从而发挥语文阅读课堂的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在课下进行监督。学生只有不断积累阅读,才能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教师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才会更有效果。学生在积累阅读之后过后,知识量和阅读量逐渐积少成多,最后才能厚积薄发,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目的,完成教师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目标。
二、 抓住阅读教学重点,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指导下,应该发现并且理解学生作为教学体的重要性。学生应该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帮助学生培养并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重点。教师应该通过对初中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好地制订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初中学生活跃性高的这一特点,在阅读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此外,教师要尽力去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如果不能抓住教学重点,那么对学生阅读积极性和自主能力的激励引导就无从下手。如果抓不住教学重点,那么教师就没办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对每篇课文只是侃侃而谈、泛泛而论。这样的教学情境只会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无法真正融入阅读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因为介绍的是叶圣陶先生,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重点阅读、仔细学习,通过深入阅读来了解葉圣陶先生的事迹,从而对叶圣陶先生产生敬慕的感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前,我深入理解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事迹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思想和了解先生光辉的事迹”,当掌握了这些阅读重点后,教师就能够根据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的辨析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且有方法地去指导和激励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习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深意、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 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制订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在尝试建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时,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解决些问题,教师需要探索一个正确且能够有效帮助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对所教学文章进行了解。在教师备课的同时,也应督促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只有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提高最终上课的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最终实现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建设。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要多样化探索,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乐趣中进行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课后,教师要及时针对课堂情况,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稳固阅读教学成果。教师也应该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在下次课堂教学中尽力去纠正这些问题。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加强自身知识的吸收能力,更快地建设一个完备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
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师要试着对待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鼓励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教师需要更加关心学生需求,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四、 融合信息技术,丰富学生阅读资源,扩展学生阅读范围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加丰富精彩的信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课内的阅读,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教师应该通过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多种多样的优秀文章,从而让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丰富,阅读兴趣不断提升,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对鲁迅的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我让学生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搜索,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这样就能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这篇课文讲的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时,部分群众散播悲观消极言论,而这篇课文正是鲁迅为了鼓舞中国百姓的民族自信力而写的。学生如果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了解并且学习到“九一八事变”和鲁迅先生的一些背景情况,教师的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能够更容易地体会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危机意识。这样的一种融合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从而使得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五、 结语
在对构建语文阅读课堂进行有效探索之后,不难看出想要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教师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备的教学制度、掌握更加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迁移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本,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让学生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身阅读水平,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语文阅读课堂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学会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参加阅读课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创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目的。
作者简介:高梅,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丰县梁寨镇黄楼初级中学。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