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范文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范文第1篇
南坪实验小学
夏铭蔚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今天我所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课《我是谁》第一课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一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我是谁》是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第一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四单元的主要内容。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是四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单元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2.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
体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难点:
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并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在设计《我是谁》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这种情境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不同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
三、说过程: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课程性质,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了四个环节。 活动一
说说“我是谁”
教学伊始,让学生猜不同场所教师的扮演角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分析。然后通过体验他人和自己父母的角色变化,得出他们角色的重要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这一理念。 活动二:猜猜“他是谁”
创设活动场境,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猜他扮演的角色。请同学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活动和责任相联系的,启发学生明白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一道理。 活动三:说一说
演一演
老师出示视频,让学生体会最美司机对角色的尽职尽责。这种直观的教学生动形象,让学生对角色抽象的概念得到具体化。通过对不同场景中不同角色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小主人翁意识,然后通过演一演、评一评这样儿童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既回归儿童的生活经验又丰富加深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活动四:我们的小调查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我把小调查放在了课后,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开放式教学方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在教师所设计的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回归“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本质中去,使教学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
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