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范文
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范文第1篇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
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 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 “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 ”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历经千年,为什么要废除它?
从丞相的职能看,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大事,权利重大。当君强臣弱时,丞相是很好的助手,若君弱臣强时,会造成什么后果?皇帝大权旁落。明太祖起于微末,对权利的掌控欲必十分强盛,他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太祖一直大力打压丞相的权利,他启用寒士为相,频繁的更换丞相,削弱丞相的权利。直到胡惟庸的愚行给太祖一个很好的借口,废除丞相,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利急着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师问: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无实权。
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渐渐形成内阁制度。 过渡:为使明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了锦衣卫。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让同学们阅读课本89页,找出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的目的、特点是什么?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锦衣卫组成皇帝侍卫亲军 锦衣卫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锦衣卫特点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例约束
阅读了课本,从老儒钱宰、礼部尚书吴琳,可以了解明朝特务活动的猖獗。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话说,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吃了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锦衣卫)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汗如雨下,心中惊恐不已 可以说,天下之事,没有太祖不知道的。
过渡:前朝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明朝呢?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89页,“八股取士”一自然段,归纳其目的、内容及影响。 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内容:范围四书五经;格式八股文
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之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师:看课本90页,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
师:科举制从隋朝创建,唐朝完善,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
生:积极方面:增加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借鉴作用。
消极方面:禁锢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与研究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最严重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因素。
补充:小知识: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即文体有固定形式,由破题,承题,起讲,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收合八部分组成。
三、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师:明太祖为巩固明朝统治可谓煞费苦心,但终归百密一疏,做了一件不利于中央统治的事,就是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地做藩王,最终导致了统治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 背景:建文帝削藩
经过: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结果:燕王获胜,称帝,是为明成祖。 师:明成祖上台后采取哪些措施继续巩固统治呢? 学生看书归纳: 1.迁都北京 (1421年) 2.继续推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宦官统领
师:东厂是锦衣卫的继续,只不过东厂不是由皇帝直接统领,而是由宦官统领,由于宦官被赋予很大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宦官集团渐渐成为明朝的一大毒瘤。
师:厂卫设监狱、法庭,对犯人进行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这种专制的特务机构,用极端的酷刑来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加强的一种表现。 课堂小结:
师:我们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
生:明太祖:(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4)以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1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 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