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每年可影响超过 200 万的患者并且对 5-35% 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造成影响。 2. 感染部位占首位的是下呼吸道约 30%,其次为尿路感染 约占 24%,血流感染约占 16%,外科切口感染约占 8%。重症患者 的死亡率约为 27.5%, 其中 60.9%的患者死于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二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宿主因素:主要为基础疾病和免疫水平低下,如大手术、 颅脑外伤、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年龄、入住 时间等这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较大。 2. 医源性因素:主要以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手段,如机械 通气、器官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鼻胃插管、深静脉置管 以及皮质激素放疗、化疗、静脉营养液、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3. 其他:医院环境问题,如医务人员不足或环境拥挤也会 增加院内感染的潜在性危险。在调整干扰因子如重症患者营养、 呼吸机使用及住院时间后, 护士与患者的比例是重症监护室院内 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 医院管理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管理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2. 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预防因操作不规范 而引起的感染。 3.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特别是接触体液、血液、分泌物应洗手或戴手套。 4.对多重耐药菌如 MRSA、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或特殊 病原体感染病例有上报制度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二)物品、环境的消毒管理 1.ICU 患者肺部感染多与使用呼吸机或人工气道有关,加 强呼吸治疗器械消毒管理尤为重要;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连 接头、呼吸活瓣等凡能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2.保持患者的床单位的清洁无污染,每日用消毒剂擦拭物 体表面。 3. 凡侵入人体无菌组织、 器官的治疗器械必须达到灭菌要 求。 4使用后的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消毒与存放 符合要求。 5.配备具有空气净化装置的通风设备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 然通风条件。

(三)重症监护室各单位有能够满足需要的洗手措施 1.治疗室、医护办公室及监护区内设置非手动开关的洗手 池、洗手液及干手设施,手部消毒装置等配备符合要求。 2.接触每位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应洗手或手消毒。 卫生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操作规范。

(四)建立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1.有针对 ICU 感染控制的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 人数。 2.开展对各种留置管路插管时间的监测,尤其是外周和中 心静脉插管。外周插管时间不得超过 72 小时,监测与血流感染 的所有插管。 3.开展对多重耐要菌如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特殊病 原体感染的监测。 4.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 手术部位等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项目的监 测。)

一、 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 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 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口罩, 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 ICU 室外尘埃明显时, 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 ICU 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 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 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 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 特殊情况下如 手部有伤口、给 HIV/AIDS 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 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 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 擦手液 (ABHR) 消毒法作为 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 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 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 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 医师和护士人数与 ICU 床位数之比必须为 0. 8~1:1 和 2.5~3:1 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 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 病人管理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 对于 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 30°。 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 等病人,应戴 N95 口罩。当口罩 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固定人员。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 腔冲洗,每 2~6 小时一次。

三、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 ICU 室外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 ICU 探视。 在 ICU 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 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 ICU 内专用鞋。 ARS 等,应避免探视。 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 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

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 每个 ICU 管理单元,至少配置 2 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 ICU 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9.5M ,建议 15~18M ,床间距应在 1 米以上;单人房 2 2 2 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室各 1 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 8 到 12 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 18~25M 。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 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 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 置(酒精擦手液)1 套。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 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 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 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 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 2d,专用贴膜可达 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 48h 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 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 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 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 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 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 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 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 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 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 1 次,更换时 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 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 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 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 75%酒精擦拭,每 天 1 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 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 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 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 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 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 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 MRSA 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 75%酒精擦拭消毒。当 这些物

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 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 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 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 含氯 消毒剂浸泡 30min。

七、 环境管理

1. 空气: 开窗通风、 机械通风是保持 ICU 室内空气流通、 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 洁净 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12 次。普通 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 2~3 次,每次 20~30 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 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 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 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 6 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 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 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 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 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 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 0.2%过氧乙酸和 1000mg/L 含氯消毒剂,但后 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不 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 1 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 65℃1 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 不宜在 ICU 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 不宜在门把 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 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 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 ICU 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 医疗废物按照 《医疗 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 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 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 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 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 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1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2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2例, 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ICU发生感染的患者。男67例, 女25例, 年龄1~81岁, 平均 (57.9±4.6) 岁, 其中60岁以上49例 (53.26%) 。留置尿管、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患者54例 (58.70%) , 使用Ⅱ联以上抗生素64例 (69.57%) 。

2 结果

2.1 患者医院感染年龄分布, 见表1

2.2 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见表2

2.3 患者医院感染基础疾病分布, 见表3

2.4 患者医院病菌感染类型, 见表4

3 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

3.1 患者年龄方面

本组资料显示, 在ICU内出现感染的患者, 其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比例高达54.35% (50/92)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免疫能力下降, 且多数患者带有各种慢性疾病, 如: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造成其肺部功能减弱, 出现气体交换障碍而造成肺部感染, 并且有的器官左右逐渐老化, 身体各项组织的抵抗能力降低, 日常饮食中营养补充不足等, 最终导致了医院感染的形成。而老年危重患者也是当前医院感染的重点目标。

3.2 下呼吸道方面

从临床观察情况看, 1CU医院感染的具体位置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 而泌尿道感染也十分常见。在基础疾病中, 以脑血管疾病感染率最高 (22.83%) , 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 (21.74%) , 损伤性疾病 (16.30%) 。由于颅脑重度损伤的病人, 其病情严重、患病时间长、存在昏迷、呕吐等症状, 使得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 导致了身体抵抗能力减弱;有的患者手术创伤大、耗时长、出血多, 经常造成感染发生;有的患者害怕切口疼痛而懒于咳嗽、咳痰, 导致痰液在肺部积留过多而造成感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病人, 多数要求吸痰、留置导尿等[1], 这就给肺部与泌尿系统感染创造了机会。

3.3 真菌感染方面

在所有的感染病原菌里, 真菌的数量是最多的, 而霉菌最为常见。这是由于真菌普遍存在大自然界中,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其生长繁殖, 在大量广谱抗生素过程中导致了菌群严重失调, 使得二重真菌感染更为普遍。

4 护理措施

4.1 采取消毒措施

消除感染最直接的方式则是消毒隔离, 在看护患者时采取无菌技术操作, 并且对各种消毒措施熟练掌握, 这才是避免ICU医院感染的最佳方式。患者住院期间需要维持室内通风、干燥, 对地面、物品、床单定期消毒处理, 运用空气净化器对空气净化处理。医生和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必须要正常洗手或用消毒液涂擦双手。对存在传染性的病人实施隔离安排, 应尽量阻止家属探视。医务人员进入ICU需穿标准工作衣, 并换鞋、戴帽、戴口罩。维持室内地面的清洁, 运用自然通风来更换空气, 室内温度一般在20~28℃, 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每天对室内空气至少2次消除处理, 1次持续时间在30min。

4.2 执行无菌操作

对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医务人员置管之前、调整输液装置、敷料过程等都必须要要使用抗菌洗手液持续洗手, 持续时间15s。吸痰时戴无菌手套, 运用一次性吸痰管;对会阴实施护理, 维持尿道口整洁, 使尿路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尽可能减短留置导尿时间;操作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时要配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对穿刺进行消毒处理, 定期更换敷贴。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严格贯彻, 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时及时处理[2]。对氧气湿化瓶、管道做好消毒处理, 每天必须更换湿化瓶, 瓶内用无菌蒸馏水, 呼吸机管道选择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 对各个设备定期消除。

4.3 完善基础护理

护士需对患者做好口腔、呼吸道的护理, 口腔每天需保持2~3次的清理, 已维持患者正常的呼吸。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其需要翻身、拍背, 以保证痰液能够完全排出, 对床单、皮肤做好护理工作, 保持良好的干燥状态, 给患者补足身体必须的营养成分, 增强其身体的抵抗能力。

4.4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 做好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锻炼使其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意义。管理者需要认真落实各方面的制度, 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操作中洗手清理, 避免病原菌经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到其他患者身上。从当前的医务人员工作情况看, 很多时候都缺少足够的清洁意识。医学调查显示[3]因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导致感染的比例高达30%, 这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4.5 科学运用抗生素

患者未能及时运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这是导致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真菌感染多数为呼吸道, 且与ICU的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等问题有关联,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学会合理运用抗生素, 结合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 用药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刻停止, 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5 小结

总之,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疗过程中需要积极重视的问题, 医务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抗感染意识, 通过各个方面的途径来降低感染率,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治环境,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科学运用抗生素。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 感染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ICU发生感染的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方面是超过60岁的患者最多54.35% (50/92) 。感染部位方面是下呼吸道最多48.91% (45/92) 。基础疾病方面是脑血管疾病最多22.83% (21/92) 。病菌方面是真菌类感染最多25.0% (23/92) 。结论 在ICU病室管理中, 应通过各个方面的途径来降低感染率,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治环境,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科学运用抗生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感染原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舒建胜, 孙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4) :421~422.

[2] 同俏静, 庄一渝, 王文元.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2) :177~179.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 非医护人员的原因导致ICU的医院感染

1.1 保洁工作不规范

保洁员每日进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消毒灭菌, 使用的抹布、拖把等都需要用0.5%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方能使用。由于保洁员不了解如何配制消毒液及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有的保洁员经常使用未消毒的抹布及拖把;不了解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及意义, 存在工作内容交叉进行, 保洁工具混用、个别责任心不强等现象。

1.2 餐具清洗不彻底

护工为患者喂餐后, 如果餐具清洗不彻底, 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

1.3 超工作范围的护工

各项护理操作应由护理人员完成, 但有些操作交给护工执行, 如倾倒引流瓶、更换尿液引流袋等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由于护工未经专科学习, 操作不规范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1.4 探视人员导致环境的污染

患者入ICU后探视人员较多, 带入花、水果及礼物且由于探视人员的卫生习惯差, 如随地吐痰、吸烟、乱扔垃圾等也是导致医院环境污染, 存在着致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

1.5 食物和手的污染造成医院感染

1.5.1 不洁外带食品由于家属外带的水果及食品清洗不彻底, 患者不洁食物史, 容易引起消化道细菌感染, 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

1.5.2 通过手污染洗手不彻底或不洗手, 可通过她们的手或在喂餐时污染患者的餐饭而传播病原菌, 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6 呼吸道疾病致医院感染

保洁员、护工、在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下, 继续上岗工作与来探视人员都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导致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据文献报道[1], 临床上, 上呼吸道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率的30%~40%,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2 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2.1 制度不健全, 医院感染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保洁、陪护等公司的各层管理人员来自于非医学管理专业, 对医学知识、医院感染控制及其管理等知识了解掌握甚少, 各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不能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实施管理。清洁、消毒、预防医院感染等概念不清, 保洁管理者到临床检查保洁人员工作时, 只查在岗及表面清洁情况。陪护管理者检查护工工作也只是检查工作在岗、着装和服务情况, 未做到检查保洁效果, 更未做到跟班抽查工作, 致使大量工作是由临床护士长督察, 使整体工作质量达不到统一[2]。

2.2 医院感染培训不规范

2.2.1 由于保洁员未进行系统的规范培训, 对消毒液配

制的浓度达不到标准, 在配制后没有监测。另外, 保洁员的人员队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造成培训机会减少, 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2.2.2 由于护工未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无菌观念更不

了解。因此, 在超范围工作中极易造成污染, 医护人员如不及时发现, 及时纠正, 危险性很大。

2.2.3 有些传染病是由消化道接触传播, 护工在清洁等具

体过程中不了解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不掌握洗手指征和洗手方法, 不能按照要求洗手, 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直接原因。

2.3 非医护人员文化水平低

接受能力低, 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非医护人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半数以上来自农村, 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慢, 且卫生习惯差。尽管在上岗后接受了培训, 但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而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之一。

2.4 探视、陪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差

据调查探视、陪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了解的人数占40%, 而接受这方面宣教也很少, 防患意识不强。

2.5 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非医疗护理人员均未接受过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知识的学习, 因此, 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与医护人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她们的工作只是按要求机械地执行, 而没有主动防范的意识[3];如工作时不戴帽子、口罩、不穿工作服;扫地、床单位终末消毒时, 不戴口罩;触摸污物后不洗手,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不戴手套等, 增加了间接感染的机会。

3 管理对策

医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外源性感染所致。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主要问题, ICU加强非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增强她们清洁、消毒、隔离的意识, 在各项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定, 对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承担着重要的意义[4]。

3.1 加强非医护人员的培训, 提高认知水平

对护工、清洁工进行岗前培训, 讲解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及个人防护知识。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 手卫生与感染控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等方面知识, 使她们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患者的身心健康, 疾病康复, 医院环境和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 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2 制定工作程序

制定出护工、清洁工的工作的工作程序及工作职责, 加强督导和检查。对ICU病区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及墙壁的擦拭消毒, 均应制订严格的工作程序及消毒制度, 完成工作后应有执行者签名。对环境、物体表面、空气定期进行监测, 并有登记。采用日常督导检查和定期检查, 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做到制度落实, 质量保证, 奖罚分明。

3.3 对非医护人员的聘用应严格

对清洁工、护工患有感冒、腹泻等感染性疾病时, 避免接触病人, 预防接种, 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对护工、保洁员的聘用要有传染病的排除检查制度。对长期聘用工作人员应定期查体, 对医院感染意识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人员应终止聘用, 以免影响工作质量。

3.4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

工作中严禁戴假指甲和戒指, 严格执行手卫生 (洗手和手消毒) 标准, 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 使用后清洁消毒, 晾干分类放置, 禁止在病室内摆放鲜花, 护理病人时应戴好口罩、工作帽,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 立即洗手或消毒, 做好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

3.5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力度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进入ICU进行病中探视。探视人员有呼吸道感染病症状时, 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探视人员进入ICU须穿专用的清洁隔离衣, 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做好探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 取得探视人员的配合, 提高探视人员的防护意识。

3.6 护士长和保洁公司管理人员联合进行管理

ICU的护工、清洁工24h轮流值班, 与医护人员接触多, 因此, 医护人员发现她们问题的机会最多, 如发现问题, 护士长应及时指出, 给予指导和纠正, 使制度确切落实。

控制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只有不断地加强和对非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 才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管理质量。

摘要:目的 加强ICU非医护人员导致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 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方法 对非医护人员导致的医院感染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管理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认知水平;制定完善的工作程序, 加强督导和检查力度;对探视人员、清洁工人、护工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管理。结果 对非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 切断了医院感染传播途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等奠定了基础。结论 对非医护人员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 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一新, 孔萍, 孙代艳.综合性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9) :660~661.

[2] 毛晓清, 杨超群, 唐春莲.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176.

[3] 陈立新, 李淑清, 魏巍,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3) :268.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

icu的感染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一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 1.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发病率是普通病房感染率的 5-10 倍。 在美国院内感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