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门诊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儿童门诊范文(精选11篇)

儿童门诊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将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在我院小儿门诊接受输液的患儿共6 863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3 826例, 女3 037例, 其中年龄29 d~1岁920例, 1~3岁1 863例, 3~6岁2 500例, 6~13岁1 580例。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 根据本部门对每起护患纠纷的详细记录, 结合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 按纠纷发生的时间、原因、涉及的医护人员等因素进行分类, 探讨存在的问题, 将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 结果

6 863例患儿中, 发生安全隐患8例, 其中交叉感染因素2例、护理因素1例、医嘱缺失1例、护患沟通3例、患儿及家属因素1例, 发生率0.12 %。

3 讨论

3.1 交叉感染因素

(1) 儿童门诊室布局固定, 空间有限。家长宠溺患儿, 在患儿就诊时往往有多名陪护且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协调, 造成人群密度过大、人员拥挤, 无法严格按病种分诊和隔离治疗, 易产生医源性交叉感染。 (2) 门诊室人员密集, 空间相对狭窄, 空气污浊, 情绪易急躁, 在输液结束需要拔针时, 特别是有多名患者同时需要拔针时, 护士操作不小心, 易扎伤自己或患者, 造成交叉感染。 (3) 门诊工作量大, 护士工作繁忙时, 未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造成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 如注射多名患者间未洗手、静脉穿刺时未执行一人一止血带、小儿电动剃须刀未执行一用一消毒等。

3.2 医护人员因素

3.2.1 护士因素

(1)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 业务能力欠缺, 专业技术差, 在护理过程中, 操作欠严谨, 引起家长的不满; (2) 缺乏对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本次调查中, 发现某些特殊药物存在串联现象, 如抗生素、解痉类药物等; (3) 未及时执行巡视制度:在某些输液高峰的时间段, 排班不科学, 护士人数不够, 缺乏及时的巡视及记录。本次调查中, 有1例由于药液外渗未及时发现而产生护患矛盾。儿童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而复杂, 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患儿不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病情变化, 一旦输液过程中出现意外, 护士若缺乏及时的巡视及处理, 将延误最佳的抢救时间, 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3.2.2 医嘱因素

(1)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药大量快速的推出和更新, 导致同种药物有多个商品名或多种规格、制剂;加之临床用药种类繁多, 个别医生开医嘱时, 缺乏对新药的规格、儿童药物剂量及配伍禁忌的正确认识, 易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2) 个别医生字迹潦草, 造成护士对医嘱内容缺乏正确判断, 加之个别护士缺乏责任意识,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易产生安全隐患。

3.2.3 护患沟通因素

(1) 输液室内环境嘈杂, 护士易产生急躁情绪;在护理操作过程中, 家长会反复询问孩子的病情, 护士要多次进行解释, 影响操作时的注意力及穿刺准确度。家长过于担心孩子的病情, 往往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 造成护士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 导致穿刺时过分紧张而发生意外穿刺失败[1]。家长易产生负性情绪, 迁怒于护士, 加之门诊输液量大、任务重, 护士忙于完成其他治疗任务, 而忽略对家长及患儿的必要安慰和解释, 易发生误解和冲突。 (2) 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的差异, 个体对具体事情的理解力及承受力不同。个别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对医院存在偏见, 情绪易激动, 加之小儿用药时间较长, 病情未立即好转或突然出现其他病情变化, 易将心中的不满转向门诊护士发泄。若护士未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加上儿科急症多、季节性强, 特别是中午和夜间护理人员短缺, 当沟通或抢救工作不到位时, 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3.3 其他因素

3.3.1 患儿因素

多数患儿对注射存在畏惧或拒绝的心理反应, 自控力差, 对疼痛缺乏有效的耐受力。经常出现患儿用手不自觉的牵拉头皮针, 针头被牵拉出血管, 引起局部药液外渗, 导致局部肿胀的现象。

3.3.2 家长因素

(1) 部分家长因临时有事或患儿哭闹不止, 擅自调快输液速度, 而导致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衰的发生。 (2) 输液过程中, 家长缺乏科学的照顾方法或意外牵拉针头而导致药液污染。 (3) 儿童活泼爱玩, 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家长缺乏医学知识或溺爱孩子, 担心哭闹加重病情而顺从孩子, 任其随意到室外走动或逗留。 (4) 门诊输液室人员密度大, 患儿同名同姓或音同字不同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环境嘈杂, 护士叫患儿姓名时, 家长易出现错误应答, 加上此时家长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患儿身上, 核对姓名时不专心, 极易造成相互交叉用错药或输错液体。

3.4 干预措施

3.4.1 营造温馨舒适的输液环境

输液环境直接影响患儿情绪, 影响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输液室应空间宽敞, 定时开窗通风, 光线明亮。要加强卫生管理, 随时清扫污物, 保持室内外清洁无异味。安装紫外线灯定时消毒, 杜绝交叉感染。针对小儿患者较多的特点, 合理利用输液区空间, 在输液大厅内配备可滑动的悬挂式吊环、康乐椅、小儿玩具车等, 墙壁悬挂儿童漫画, 营造和谐温馨的输液治疗环境[2]。护士可改穿粉红色护士服, 态度亲切、保持微笑, 增强护士与患儿的亲和力、增加家长的信任度, 缓解患儿就诊时的紧张及焦虑感, 为随后的治疗做好心理护理。

3.4.2 规范输液流程,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 建立安全监督制度。合理设置输液流程, 各环节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护士在接输液单、配药、注射、巡视、换药、拔针环节均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收取输液单后, 实行双人负责制, 一名护士首先核对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质量等, 严格把关, 若药物有质量问题, 及时与医生及药房沟通, 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中;核对无误后, 认真填写输液卡, 再交由另一名护士重新确认填写的输液卡各项无误后, 进行配药并签名。注射时, 实行编号与姓名双核对制度, 遇有姓名相近或相同时, 加用家长姓名。与家长共同核对编号及姓名, 得到确认后, 方可执行注射操作。认真执行医嘱, 注射单必须字迹清晰, 并有医师签全名。若有涂改, 需有医师签名并再次确认修改处, 未签名的处方必须由医师补签后方可执行, 除非抢救等紧急情况, 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

3.4.3 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重视护士“慎独”观念的培养, 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 注意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的学习。儿科门诊护士不仅掌握基本的护理技术, 还要掌握大量的药物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等。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药及急救药品的药物性能、药理性质、配伍禁忌等, 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观察及急救处理的方法, 如小儿头皮静脉针的有效穿刺、过敏性休克的快速急救、急性肺水肿的判断及处理等。重视低年资护士业务素质的培训, 通过操作演示、老护士带新护士强化练习等方法提高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基本护理操作的准确度。注意培养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 无论何时面对任何病人及家属, 沉着冷静, 始终做到微笑耐心的服务;遇到突发事件时, 灵活掌握与患者及家长间的沟通技巧;如有意外, 敢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做出必要的解释和安抚, 避免产生护患冲突、激化矛盾。

3.4.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

儿童病种复杂, 病情变化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 加强巡视工作, 避免由于输液过快或患者突然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而造成的不安全因素。每隔15~20 min巡视一次, 主动询问病人的输液情况, 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2岁以内的患儿哭闹不止尤其要加以重视, 警惕是否为输液反应或对药物过敏等造成的身体不适, 及时排查, 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准确填写输液巡视记录单, 对使用化疗类、青霉素类等刺激性强、易过敏药物时, 注意在治疗单及巡视卡上明显标记, 详细记录患儿在输液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实施的护理措施。

3.4.5 健康教育

重视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在门诊输液区明显的地方张贴输液需知, 使病人在就诊前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家长教育为主, 患儿教育为辅, 注射前向患儿家属交代与注射药物的相关情况, 包括药物名称、注射目的、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强调严格遵守门诊输液制度, 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 未经值班护士允许不能擅自离开治疗区;有任何异常情况, 应及时和护士联系, 切勿擅自处理。注射后, 根据病情情况, 建议家长及患儿在观察室停留5~15 min, 观察注射后反应, 确定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3.4.6 科学排班, 加强护患沟通

合理排班, 在临近中午或傍晚等高峰期适当增加值班护士, 使门诊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缓解当班护士的紧张情绪, 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也有助于护士在进行治疗时, 可以有时间或及时与患者沟通。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基础。护士应加强自我修养, 灵活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 语言亲切、语调温和、语速适中。对患儿多用鼓励性语言安慰, 对家属提出的有关治疗疑问进行耐心的沟通和解释,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漠不关心, 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增加家属的信任, 及时消除护患沟通不及时所造成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刘业惠, 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536-538.

儿童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第2篇

1、认真贯彻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负责做好本地段儿童体格检查.儿童生长发育监侧与评价、新生儿访视、免疫规划、体弱儿高危儿筛选及转诊、喂养与营养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工作.2、承担辖区内0-36月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工作。

3、广泛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防治小儿“四病”等科普知识和适宜技术的宜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儿童保健意识。

4、做好地段儿童保健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工作。

5、对每位保健对象热情接待,细心检查,认真登记,耐心解释和指导。

营养咨询指导工作制度

1, 认真遵守医德规范、坚守尚位、仪表端正.仪容整洁、衣帽整齐、挂牌服务

2,医生应参照相应的营养咨询提纲,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

3,严格执行营养评价标准及人员职责、.遵循评价→指导→再评价→再指导 的方法及时纠正营养偏离。

4,做好营养咨询方面的资料收集,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生长发育及体格检查

工作制度

1,按照《宝鸡市儿童系统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定期、连续测定儿童的生长指标,并标记在相应的《儿童保健手册》生长发育监测坐标图中,按照《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进行生长发育评价,查找影响儿童体格发育因素。

2,按照儿童规范查体要求进行儿童体格检查,提出评价意见。

3,针对儿童体格检查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健康指导,属体弱儿、高危儿、应及时转诊至县级妇幼保健院。

4,做好各种资料的登记,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

儿童保健医师工作职责

1,负责本辖区的儿童保健、临床、健康教育等工作。

2,对儿童体格情况能正确评价并进行健康指导。对高危儿及体弱儿进行初筛登记并及时转诊。

3,定期以体弱儿家长沟通,督促其及时复诊。

4,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儿童保健质量,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掌握群体保健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儿童体格检查工作常规

1,测量指标

﹝1﹞身高测量

﹝2﹞体重测量

﹝3﹞头围测量 2,问诊

﹝1﹞ 新生儿期﹝围产期﹞:母亲怀孕过程及胎儿出生时情况,包括孕早期反应,孕中期过程,有无疾病,出生时体重,身高,有无抢救史。﹝2﹞ 婴儿期,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发育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曾否患过疾病,手术史。﹝3﹞

幼儿期,饮食,语言,生活习惯等。﹝4﹞

学龄前期,同上,再加卫生习惯与社交等。3,查体 4,评价、指导

﹝1﹞护理:环境、衣物、皮肤护理,湿疹的处理。预防感染,询问指导计划免疫,﹝2﹞喂养指导,﹝3﹞早教指导,﹝4﹞“四病”预防措施,﹝5﹞疾病处理。

营养咨询指导工作常规

1,测量指标

﹝1﹞身高测量

﹝2﹞体重测量

﹝3﹞头围测量 2,问诊

﹝1﹞新生儿期﹝围产期﹞:母亲怀孕过程及胎儿出生时情况。

﹝2﹞婴儿期: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发育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曾否患过疾病,手术史。﹝3﹞幼儿期:饮食,生活习惯等。﹝4﹞学龄前期,:饮食,卫生习惯等。3,检查

临床检查咨询者是否具有不同营养缺乏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必要的化验。

4,《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对服务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并结合喂养行为给予指导。

5,收集营养方面的有关资料,行总结、统计、分析、进行相关科研,以总结经验,提高营养咨询水平。

体弱儿、高危儿转诊工作常规

1,儿包括低出生体重,早产、发育迟缓、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性佝偻病,先心病等体弱儿、高危儿。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0-36月儿童进行健康服务项目工作中对高危儿、体弱儿进行初筛,建立辖区内高危儿、体弱儿登记册。

3,将高危儿、体弱儿转诊至县、区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

4,与体弱儿家长进行沟通,询问患儿病情,督促其及时进行复查。

5,度贫血儿童的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工作常规

1,制定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根据儿童保健咨询、儿童体格检查,儿童那个生长发育监测。新生儿访视,免疫规划,、体弱儿高危儿筛查及转诊,喂养与营养指导,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工作采取小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出现疾病的认知能力。

3,妥善保管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总结资料。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情况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儿童;口腔;初诊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42-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牙病逐步得到重视。为了更好的指导儿童牙病预防工作,本文收集分析口腔初诊儿童624例,1008颗牙。

1资料与方法

2000年5月~2008年5月本院口腔科门诊初诊儿童642例,患牙1008颗。年龄分组及牙病情况见表1.将所得数据按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在642例1008颗患牙中,龋病占39.19%,根尖周病占26.29%,牙髓病占25.89%,深窝沟占3.67%,牙外伤占3.08%,错颌占1.88%,见表1。乳牙患龋牙位主要为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其次为乳上、下前牙。恒牙患龋牙位主要为下颌第一、二磨牙。错颌主要是反颌与牙列拥挤。

3讨论

1年龄分组乳牙自1岁左右开始换龋,5~7岁时达高峰[1]。但1岁儿童极少就诊,一般2岁左右才开始就诊。恒牙在7岁左右开始患龋,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1~13岁之间龋病活性急剧增加[2]。临床对儿童分组可考虑从2岁开始,每3岁为1个年龄组。本研究分2~4、5~7、8~10、11~13岁4个年龄组,这种划分方法分段均匀,便于统计,便于对疾病类型、初诊原因、治疗方法进行观察。

3.2龋病好发部位乳牙多见于乳磨牙,恒牙多见于第一乳磨牙,其次为上切牙,与以往报道一致[3,4]。这与牙齿的解剖形态、在口腔中的排列、牙齿萌出时间及自洁作用有很大关系。因此,预防措施必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采取窝沟封闭和涂氟化剂防龋的同时,不能忽视上前牙光滑面龋齿的预防。

3.3预防情况窝沟封闭较少,一方面对龋齿预防不够重视,或宣传不够;另一方面可能与人们文化、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有关。

3.4错颌畸形数据显示,错颌占一定比例,反映人们对牙病防治提升,也反映龋病及并发症多。乳牙早失,营养疾病,不良习惯致颌骨发育欠佳,造成牙列不齐,错颌畸形。因此,家长,老师,社会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避免错颌发生。牙外伤占3.08%,这与儿童活动多,自我保护能力差,受伤机会多有关。因此,家长,教师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加强监护,避免外伤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根尖周病和牙髓病合计占52.18%,而这种病大多数是龋病的并发症,因此龋病是儿童牙病预防的最重要环节。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牙病知识不够,很多家长发现龋病不求医,牙疼才就医,等并发疼痛致牙髓病、根尖周病方就诊。作为牙医,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社会宣传工具,提高对龋病的认识,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平时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是.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12.

[2]张举之.口腔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2.

[3]缪佳,曲滨鹏.某幼儿园3~6岁幼儿龋齿情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106

[4]郭颖.793名儿童出诊情况分析[J].广东牙病预防杂志,2002,8:191.

哮喘门诊儿童健康教育探讨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11月-2008年10月我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患儿1 250例, 其中男720例, 女530例进行健康教育。

1.2 现场健康指导方法

1.2.1 吸入法的正确指导:

吸入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法。它具有用药少, 疗效快, 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家庭治疗主要是定量吸入和干粉吸入2种。定量吸入用于6岁以下患儿, 主要操作可用“八字”概括, 即摇、开、呼、吸、揿 (与吸同时进行) 、屏、吐、漱。干粉吸入用于6岁以上患儿 (能分清呼气和吸气) 。教会家长正确的开药方法 (都宝要竖直开药) , 正确吸药 (呼气要避开吸药口, 以免吹走药粉。呼气后将吸嘴放入口中深深地、平稳地吸气, 屏气10s。注意口鼻不能漏气, 不能鼓腮) , 最后漱口, 把黏附在咽喉壁处的药物清洗干净。

1.2.2 饮食指导:

根据过敏源测试的结果, 避免进食易产生过敏的食物, 禁食碳酸饮料、油炸食品、虾蟹、海鲜、巧克力、冷饮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1.2.3 生活起居:

环境要清洁, 经常吸尘, 禁铺地毯;打扫房间卫生时用湿拖把或湿布, 尽量避免扬起灰尘;禁用荞麦做的枕心和床垫;勿接触毛绒玩具, 不在室内饲养有毛小动物, 不在室内种花草;夏天不用蚊香, 尽量用蚊帐;冬天晒的被子不能当天使用;不穿毛领衣服;定期清洁空调的过滤网;家长吸烟者劝其戒烟或不在室内吸烟;有强烈刺激气味的东西不要放在室内, 避免接触油漆、杀虫剂及香水;及时注意孩子的冷暖, 特别是季节变换与寒冷时, 及时增减衣服, 尽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

1.2.4 环境:

勿到人多拥挤的地方, 如超市、商场;在鲜花盛开的季节要远离花粉;禁放鞭炮烟花。

1.2.5 自我监测:

哮喘监测是确定哮喘控制状况的最好方法。使用峰流速仪进行哮喘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患儿肺功能的变化, 对预防哮喘发作维持哮喘控制非常重要。方法:把指针拨到“0”位, 站立, 手持峰流速仪, 手指不要握住指针槽, 咬嘴放入口中, 峰流速仪呈水平位, 口包住咬嘴, 不漏气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猛吹, 记下指针所指的刻度, 指针重新归“0”。如此重复吹3次, 记录最高值, 早晚各记录1次。随患儿的身高及时调整正常值。

1.2.6 家长的健康宣教: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患儿一般很难自觉地坚持用药和检测工作, 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帮助。要让家长了解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和随意停药、停诊的严重后果, 使其有较好的依从性。

1.2.7 哮喘儿童的家庭护理:

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建立一份“病案”, 通过细致观察, 把孩子每次哮喘发作的时间、地点、轻重程度、发病当天的天气变化、周围环境等记录下来, 注意孩子当天的情绪变化, 有无接触化学物品, 有无疲劳或剧烈运动, 以及其他特殊事件, 从而逐步积累经验, 以便找出与哮喘发作有关的因素, 采取措施, 加以避免[3]。

2讨论

哮喘如果得到很好的控制可以避免反复发作甚至死亡。如果得不到规范的治疗, 这种慢性疾病会导致气道结构的破坏, 造成永久的肺功能损害。不能正确的使用药物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 家长对疾病的发生、治疗、护理应有所了解, 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采取合理、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儿康复, 减少疾病复发次数, 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4]。因此健康教育在哮喘的治疗和检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毓霞, 胡媛, 李华丽, 等.院内外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5) :1 376-1 377.

[2]林更生, 黄敬之, 黄娴.哮喘儿童家长个体化教育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 2007, 38 (4) :8-9.

[3]孙秀春, 乔霜.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 733.

南通市示范儿童保健门诊建设标准 第5篇

为进一步强化儿童保健管理,提升儿童保健服务水平,推动儿童保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基层儿童保健示范门诊建设标准。

一、儿保人员配备

1、按当地乡镇人口数的0.5/万比例配备专职儿保人员,每乡至少配备专职儿保医师1人,集中门诊工作时,工作人员不少于2-3名,其中登记1人,体检2人。

2、儿保人员必须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具备执业医师(助)并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3、每两年参加市级继续教育培训至少一次,专业考核或验收时考试成绩合格。

二、儿保门诊开诊时间

实行按日开诊(除周六、日)。预约时应将儿童体检和发育筛查任务平均安排到每个工作日。

三、儿保门诊场所

1、儿保门诊设有健康检查室、发育筛查室、儿童活动室、儿童保健宣教室。除宣教室可与其它宣教室合用外,其他三室必须独立设置专室专用。设置地点科学合理,环境温馨、流程合理,实际使用总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门诊应与易发生交叉感染的科室保持一定的距离。

2、面积要求 :健康检查室、发育筛查室必须达到2215 m以上,儿童活动室、儿童保健宣教室必须达到30m以上。

3、四室应有醒目的标牌,工作职责、体检程序和相关儿保工作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等张贴上墙。门诊入口处应有醒目的体检流程指示标牌。

4、健康检查室必须装备固定式紫外灯,配备儿童视力表灯箱,健康检查室和发育筛查室必须配有空调并正常使用。其他要求必须符合《南通市乡镇(街道)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通卫基妇[2005]3号文件)要求。

四、儿童保健门诊工作要求

(一)组织管理。必须有分管领导负责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管理,制订并落实儿童保健管理制度,明确门诊工作岗位及人员、工作职责及任务。

(二)操作规范

1、儿保门诊按《南通市妇幼保健技术管理常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儿童系统管理、体弱儿管理及发育筛查等,记录准确,评价正确,指导到位。

2、门诊秩序良好,无拥挤和混乱现象。体检按以下程序进行:询问、体格测量和评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处理记录。

(三)保健管理

1、新生儿建卡率、儿童系统管理率、体弱儿管理率、儿童发育筛查率必须达到省市妇幼保健工作要求。

2、建立流动儿童保健管理专帐。流动儿童流入时间3个月内必须建卡,并按省、市要求开展保健管理,建卡率达到95%以上。

(四)信息资料管理

1、实行儿保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及时上传。

2、配有文件资料柜,所有资料(儿童系统管理、体弱儿管理、儿童生命监测等资料)分年建档并装订成册。

3、儿保门诊配有1-2份儿童保健杂志或报刊。

儿童门诊 第6篇

关键词:儿童医院 室内空间 候诊空间 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0-02

一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设计考虑因素

(一)不同使用者对候诊空间的需求

儿童医院的候诊空间相对来说涉及的人群比例更为复杂。不像门诊大厅公共区域主要流动人口只是患儿家属,但是在候诊空间中儿童患者、陪护家属、医护人员都占有相对的比例,并且都会出现穿梭在公共空间中,相对频繁和杂乱,因此空间划分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候诊空间的需求。

(二)候诊人流密集、等候时间长的特点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除了人流密集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等候时间长。由于儿童一般不具备独立就医和表达的能力,并且还不具备完全良好配合医护人员的能力,因此候诊时间是病人及其家属在整个就医过程中等待时间最长的阶段。因此候诊空间的设计更应该考虑长时间的等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的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儿童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因素

候诊空间应该重点考虑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根据儿童心理行为的分析引入到候诊空间的设计因素中,避免儿童哭闹玩耍给候诊空间带来的嘈杂,同时还应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行为特点。

二 儿童医院候诊空间现存问题和改善设计

(一)整体候诊空间面积狭小,功能布局不完善

医院现状:儿童医院的候诊空间具有其他医院不具备的特殊性,即大量的人流与复杂的人员构成以及候诊时间较长等特点。因此从开始的研究阐述中我们就知道很多儿童患者不具备独自表达病情的能力,往往一个儿童患者陪有2-3名家属,因此小面积的候诊空间很难满足儿童医院的需求。

存在问题:现在很多儿童医院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导致候诊空间过于狭窄、冗长,尤其在综合类医院的儿科,基本上仍以单一的廊式候诊为主,候诊空间也变成公共走廊,患者家属和儿童在走廊中来回穿行、往返,流线闭塞、单一,同时也扩大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改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中把休息候诊区与诊室公共走廊通道划分成不同区域,扩大休息等候区的面积。为候诊儿童患者与家属缔造一个宽敞明亮、安逸温馨的候诊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尽量采用厅——廊结合式,或者厅——厅结合式的候诊空间形式,区分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

在候诊家居的细节上注意区分儿童、成人座椅,满足各类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尺度。并且设计中可以把厅式等候区与儿童活动区、阅览区、游戏区等辅助空间并联,使得增加整个家属以及儿童患者的活动空间,以此更好实现空间的各项功能。

匹兹堡儿童医院就通过分诊台巧妙地把空间分成宽广的候诊区和相对安静的诊室廊道,并在候诊区旁边设有儿童餐厅和活动室。即将就诊的儿童在候诊区候诊,其他等待时间较长或就诊排号较后的儿童患者以及家属可以到休息室玩耍等待,医护人员在就诊走廊服务。这样合理的分区很好地分散了人流,为患儿提供愉快舒适的场所,缓解就诊的焦虑心情,并为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的就诊环境,是我们在儿童医院空间设计中最理想的模式状态。

(二)候诊空间中,儿童活动区域的缺乏

医院现状:儿童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性、注意力都较差。天生好动的性格,导致儿童患者安静的在候诊空间中等待很困难,并且儿童患者在公共空间中哭闹,既不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其他病人患者,引起更多孩子的不安响应,还会给陪护家属带来很多的麻烦与干扰。因此在候诊空间的邻近区域安排设置独立的儿童空间对于创造一个安静愉悦的候诊空间很重要。

存在问题:(1)但就目前很多儿童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儿科对此虽有所意识,空间安排仍然比较保守,综合类医院的儿科大多仍以廊式候诊为主,只是在公共走廊中稍加卡通形象或稍变动墙面色彩,在角落空间为儿童设置简单的休息座椅或娱乐设施。并没有单独划分区域从而进行空间的围合与半围合,这样隔靴搔痒的办法既没有切断噪音来源,也没有对儿童安全进行很好的保护,并未解决候诊空间嘈杂、混乱的空间局面。

(2)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置不一样的活动室,不同儿童对活动娱乐空间要求不同,儿童医院的儿童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婴儿到18岁的青少年不等,所以让所有的孩子待在一个活动休息区显然不现实。但大多数儿童医院很容易忽略这一点。而是简单的娱乐角落空间提供给所有的孩子。

改善设计: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设计中可以为较小的儿童患者提供攀、爬等色彩娱乐设施丰富的活动室;为青少年儿童患者提供阅读、绘画馆;另外患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婴儿,他们不分时间、场所随时随地需要良好安静的睡眠或进食环境。因此对于这个更加特殊的群体,医院应提供安静舒适的母婴候诊室。

并且每一个活动室要相对独立,既要开阔,还应距离各诊室较近,避免在候诊走廊过多穿插迂回。医院还应在每一个活动室配置高候诊叫号设备与滚动液晶屏,保障每一位患者能够及时就诊,使他们可以更加安心的等待。

(三)候诊空间功能单一

医院现状:对于很多儿童医院来说,候诊空间仅仅是满足病人等候的功能区域,空间功能单一,缺乏趣味性与引导性。儿童医院的候诊时间是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最长的阶段,如果让儿童长时间的沉浸在一个相对封闭又陌生的环境中,不仅会增加压抑、紧张、烦躁的情绪,还不利于下一步病情的诊治与康复。

改善设计:设计中应改变传统候诊空间功能的单一性,增加宣传文化、医疗教育、儿童娱乐等辅助功能。丰富空间功能性,从各方面吸引儿童患者的注意力,从心理上减少长时间等待带来的不良情绪。

像Wellstar儿科医疗中心的磁共振检查候诊区,就从儿童心理出发,因为孩子经常不理解医学测试,这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因此设置“小猫扫描仪”游戏互动设施,分布在候诊区内,用于教育孩子磁共振是如何工作的。仪器上配有交互式动画,将准许孩子扫描大象、机器人等玩具,看到仪器怎样对玩具进行扫描。通过游戏,这些小病人会了解他们自己的医疗测试,通过有趣的工具来帮助孩子们冷静面对未知的恐惧,把经验变成新的东西和乐趣。这样长时间的候诊就不单单是乏味的等待反而是教育与游戏的结合,体现儿童医院对儿童的细致关爱。

三 结语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进,人性化设计越来越受到极大的关注。传统的儿童医院候诊空间功能模式以不能满足儿童患者以及陪护家属的心理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陪护家属要求医院在完成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外,应更多关心病人在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尤其是在候诊这个整个医疗过程中最紧张、焦虑的环节里。因此儿童医院候诊公共空间设计要打破一般医院室内空间的局限性,改变呆板、冷漠、无趣的空间氛围,注意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人性化的意境营造。根据儿童的视觉特点,创造独特、有趣的空间形式,消除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创造令人愉悦安心的候诊空间室内环境。

赏识教育在儿童齿科门诊的应用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72例牙体牙髓疾病就诊儿童,年龄4-12岁,无其他全身疾病或行为问题,智力正常,男89例,女83例,龋病71例,牙髓炎37例,急性根尖周尖23例,慢性根尖周炎41例。

1.1 赏识教育法

1.1.1 术前发现优点,适时表扬,诱发患儿的好胜心。

可从患儿的衣着整洁,语言文明,有礼貌着手,首次见面就夸孩子,孩子受到夸奖,自信心会增强。

1.1.2 术中激发患儿的好奇心。

口腔治疗中使用的器械较多,器械的形状及发出的声音,易引起恐惧,用形象贴切的语言介绍常用器械的用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减轻牙科恐惧感。如涡轮机,象电动牙刷把病牙刷干净;两用枪喷水时象小喷泉,喷气时象小电吹风,是用来检查牙齿的,边介绍,边在医生手背上试一试用法,患儿出于好奇,常愿意配合治疗。

1.1.3 术中尊重理解患儿的感受,强化赏识,增强患儿的抗痛信心。

牙科治疗疼痛已被确认为牙科畏惧的最主要因素。医生经常保持微笑,理解患儿的感受,重视他们的话,操作时尽可能采用无痛技术,使患儿信赖医生,在治疗开始前就告诉患儿:你是最好的。在治疗过程中,只要配合,不管程度如何,都应及时夸奖,给予肯定,反复告诉患儿:你真棒。患儿受到鼓励轻微疼痛也能坚持治疗。有的患儿可承诺物质奖励如一本书,一个玩具,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鼓励能增强患儿的抗痛信心。减轻患儿的牙科恐惧。

1.1.4 术后不忘奖励孩子。

患儿完成治疗,不忘对患儿说:"你最棒"。承诺的奖品应兑现。

1.2 患儿合作分型:

合作型:患儿接受治疗,与医务人员配合。

诱导合作型,该型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表现,开始时不愿治疗,经赏识教育法能配合完成治疗。

强制型:患儿拒绝治疗,强制用开口器完成。

2 结果

172例,合作型24例占13.95%。

诱导合作型:141例占81.98%。

强制型:7例占4.07%。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入现代诊疗过程,要求医师既要关心病人的生理,又要关心病人的心理。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恐惧心强,耐受力差,但可塑性也大。据调查,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为86.82%[3]本实验结果也显示,能积极配合治疗的合作型患儿仅占13.95%,而81.98%诱导合作型的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表现,开始时不愿接受治疗,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接近。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让患儿克服恐惧心理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是口腔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口腔科医生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对患儿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拒绝张口、哭闹等反抗行为给予理解。在术前发现患儿有畏惧行为,如面部表情紧张、双拳紧握、肢体扭动等,就用赏识的语言(如夸奖孩子衣着整洁,语言文明等)从心理上给患儿充分的肯定,告诉患儿你是最好的,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患儿还未治疗就出现哭闹。对有不良牙科经历的患儿因其牙科畏惧症发生率高于有良好牙科经历者[3],在问病史时,可让患儿或家长先谈谈患儿的爱好、特长、优点,适时表扬,告诉患儿在其它方面很优秀,治疗牙病一定行,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牙科经历。术中医师态度温和,操作轻巧,迅速,尽量采用无痛技术,使患儿信赖医师,边操作边夸奖孩子:"你真棒",强化赏识,让患儿在表扬和赞赏的气氛中完成治疗,满足患儿的好胜心。术后再次夸奖患儿:"你最棒"。并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患儿充满荣誉感,愿意再次复诊或治疗其它牙病。大部分患儿通过赏识教育法能顺利完成治疗,仍有4.07%的患儿拒绝治疗,强制用开口器完成治疗不被提倡。随着牙科设备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微创或无痛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儿童牙科,术中出现的疼痛生理上完全可以承受,患儿出现牙科畏惧是因为各种原因如牙病本身的疼痛,以前不良的牙科经历等使其在心理上夸大了疼痛,或是对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器械发出的声音、药物产生的气味等的恐惧而不愿配合治疗,赏识教育法就是从心理上诱导患儿战胜恐惧,完成治疗。

一个合格的儿童牙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诊疗技术,而且要学习儿童心理学,帮助患儿从心理上肯定自己,战胜恐惧,顺利完成治疗。赏识教育法就是充分尊重患儿的心理,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爱表扬易鼓励的特点,对患儿多表扬、多赞美、多肯定,从心理上减轻患儿的恐惧,节省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质量,增进了医患理解,使治疗顺利进行。赏识教育法能帮助患儿克服牙科畏惧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简便易行,值得在儿童齿科中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牙科患儿就诊恐惧的方法。方法对172例牙科患儿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表扬、夸奖赞赏的方法,肯定患儿的行为。从心理上诱导患儿消除恐惧,完成诊疗。结果合作型:13.95%;诱导合作型:81.98%;强制型:4.07%。结论赏识教育能帮助患儿克服牙科畏惧,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儿童,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Mark Slovin.Managing the anxious and phobic dental patient[J].NYSDJ,1997,63(7):36-40

[2]刘文莉,蔡绍富.儿童牙科畏惧症对充填术疗效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9):506.

儿童门诊口服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我院2010年4月儿童门诊处方, 从中筛选出口服抗组胺药处方1328张, 对抗组胺药使用品种、规格、数量、说明书上年龄限定, 患儿年龄进行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利用数据处理EXCEL2003对抗组胺药使用的频率, 患儿年龄段进行排序。

2 结果

小于2岁的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的处方占81.3%, 2岁以上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占53.2%、诊断为哮喘的占30.7%。

3 讨论

3.1 我院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氯雷他定, 盐酸左西替利嗪在儿童门诊用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大量研究表明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是目前临床运用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是阻断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组胺释放, 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因子。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代表药物, 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 竞争性地抑制组胺H1受体, 对外周H1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一般认为二代抗组胺药物没有镇静副作用, 但常有患者反应有困倦感觉, 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大部分存在不遵医嘱, 加大剂量来减轻症状的情况。由于组胺也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 能维持中枢神经的觉醒, 所以抗组胺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氯雷他定由于其糖浆剂使用方便, 在婴幼儿中使用比较广泛, 它口服吸收迅速安全, 服用1~3小时起效, 8~12小时达最大效应持续作用达24小时以上, 其抗组胺作用比阿司米唑和特非那定均强, 抗变态反应作用较好[2], 在体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后可产生药理活性物质。二代抗组胺药结构中有一强亲脂性基团, 与此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反应有关, 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二代抗组胺药都可致心脏毒性反应, 健康受试者分别服用西替利嗪和安慰剂,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延长QT间期。左旋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 口服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 口服左旋西替利嗪1小时后的作用较明显, 持续时间分别达24.4小时, 服药后6小时内的药效达峰值[3]。左旋西替利嗪能迅速缓解鼻痒, 喷嚏和鼻分泌亢进, 风团, 红斑, 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 与西替利嗪疗效相当而剂量减半。左旋西替利嗪抗过敏作用强于其它抗过敏药物是因为其药理机制较为广泛, 除具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的抗变态反应机制, 与哮喘病相关的药理机制包括抑制气道内以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抑制肥大/嗜碱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抑制迟发相哮喘反应和增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等[4]。由于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越性, 使其在门诊的用量远远超过其他品种的抗组胺药。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枢抑制、心脏毒性、抗胆碱作用及体重增加等4大类, 但并不是所有抗组胺药都有这4类不良反应, 选药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3.2 过敏与年龄

由表2可以得出我院就诊的过敏患儿年龄段集中在1~6岁。2岁以下婴幼儿多半由于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来医院就诊, 2岁以上则多为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6岁以上的儿童处方量明显少于6岁以下, 可见儿童过敏的年龄分界比较清楚。不同年龄段, 过敏性疾病的表现也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婴儿在出生的第一年内出现的过敏问题主要是对牛奶、鸡蛋、豆类、鱼和虾等食物过敏, 随着年龄增长,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成为主要问题, 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过敏进程” (allergy march) [5]。医生也可根据过敏进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2岁以下患儿的皮肤过敏性疾病多采取外用药和口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本次抽查发现学龄期儿童很少应用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富马酸酮替芬, 因为这两种药物脂溶性高, 能穿过血脑屏障于脑内H1受体作用引起镇静嗜睡的不良反应, 如果白天服用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 如果生活上不注意可能会反复患病, 所以合理的用药控制症状显得尤为重要, 不让疾病进一步对人体有损害, 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比如一些过敏性鼻炎, 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遗留到成人阶段。

由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市场对抗组胺药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近些年来, 大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证明, 第二、三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次抗组胺药用药情况分析表明, 本院医生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年龄限制对儿童患者用药, 根据抗组胺药物在儿童应用的特点来选择药物, 以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为目标。

关键词:抗组胺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杨洪涛.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25~126

钟国平, 王雪丁, 张选红等.氯雷他定片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2:2 (18) :105~108

彭文兴, 刘晓磊, 谭重庆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左旋西替利嗪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6 (26) :689~690

王华光, 张佳丽, 王鹤尧.左西替利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可能机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10 (26) :751~755

儿童门诊 第9篇

近年来随着小儿末梢采血逐渐被淘汰, 使用真空采血针静脉采血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小儿静脉较细又不合作, 易造成多种不良反应, 引起患儿及家长不满。因此, 我院门诊分析了门诊儿童静脉采血243例引起的不良反应并采取了适当的护理措施, 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不良反应及原因

1.1 穿刺点出血

按压方法不正确;冬季衣服袖口过紧, 只注意压迫患儿针刺部位忽视了袖口对血管压迫作用;凝血机制差。

1.2 局部血肿

操作不熟练:穿刺过浅或过深, 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 一半在血管外, 出现渗血;穿刺过程不顺利致重复穿刺损伤血管;拔针后棉签只按压住皮肤进针处而未按压血管进针处, 或按压时揉搓, 使血液外溢引起血肿[1]。

1.3 疼痛

针头对患儿皮肤、血管等刺激, 可使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

1.4 晕针、晕血

患儿中较为少见, 但由于心理因素、体质因素、患儿体位、疼痛刺激等也可引起晕针、晕血现象;对血液有恐惧感或对采血极度恐惧也可引起晕血。

1.5 静脉炎

采血引发的静脉炎多与血管机械性损伤有关, 而造成血管受损与血管自身因素、负压因素、针头翻转等有关。

2护理对策

2.1 穿刺点出血

护士应正确指导家属按压部位及按压时间, 家属用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 棉签顺血管走向按压穿刺部位, 按压时间≥5min, 按压过程中不能移开棉签查看局部情况或松开按压的手。冬天按压穿刺部位时放松衣服袖口避免压迫穿刺部位上面的血管。

2.2 局部血肿

应加强护士的操作技术的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静脉穿刺时选择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 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2]。做好患儿身体的固定工作, 避免误伤患儿有利于顺利采血。采血过程中注意观察血流情况及患儿有无不适感,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采血后按正确方法按压穿刺部位。发现血肿后及时处理, 肿胀部位及时冷敷, 冷敷48h后热敷血肿部位。冷敷时及时观察局部皮肤变化避免发生冻伤。

2.3 穿刺技巧

静脉采血时注意穿刺技巧, 避免反复穿刺。采血进针时运用直刺法, 拔针选用先拔后压法, 动作轻柔, 减轻患儿疼痛。

2.4 操作过程中护理

采血前鼓励患儿, 消除紧张。在操作时避免反复穿刺或采血时间过长, 造成患儿心理恐惧。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儿是否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出冷汗、双眼上翻等症状, 如出现晕针晕血现象应立即将患儿平卧, 口服糖块或葡萄糖液, 观察心率及血压, 一般情况下恢复良好。有晕针晕血史患儿, 让其平卧采血。

2.5 预防静脉炎

应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正确使用消毒剂[3]。还应加强操作技术培训, 提高穿刺成功率。采血完毕后, 拔针前先断开负压管, 再拔针, 并告知患儿家属采血当日穿刺部位勿沾水。如出现不适要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防护, 消除担心及疑虑, 抬高患肢, 局部热敷或硫酸镁敷患处。

参考文献

[1]刘苗.静脉采血发生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中医药导刊, 2008, 10 (1) :119-120.

[2]苏宝香.静脉抽学后减少皮下淤血的方法与探讨[J].现代护理, 2006, 12:907-908.

儿童门诊 第10篇

选取我院2012年的门诊处方, 根据每月我院门诊处方的总量N张, 计算n=N/300, 取其中n的整数部分作为处方间隔数, 每月抽取300张处方, 随机选取起始处方, 共计3 600张, 处方覆盖全院门诊各科室,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方法:参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临床用药须知》 (2010) 等设计表格, 基本指标包括: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药品通用名数、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数、处方药品类别、处方金额, 抗菌药物处方需统计药品名称、使用剂量、联用情况等, 并统计不合格处方类别。

数据处理: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处方情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2.60种, 共抽查3 600张处方,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92张 (24.78%) , 注射剂处方447张 (12.42%) ,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处方2 567张 (71.31%) , 使用药品通用名处方3 600张 (100.00%) , 平均每张处方金额62.30元。不合格处方162张, 处方合格率95.5%。不合格处方详细结果, 见表1。

门诊药品使用情况:采用频次排序法, 药品在处方出现1次即为1个频次, 3 600张处方共使用药品9 366频次。依据《新编儿科药物学》 (第2版) 将药品分类[3], 应用最多的是呼吸系统药, 包括抗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等, 其次是中药抗病毒制剂, 第三是各种抗生素。这3类药品占所有处方药品的50.22%, 说明我院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居多, 见表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共抽查处方3 600张, 使用抗菌药物892张, 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712张 (79.82%) , 注射处方180张 (20.18%) ;单一抗生素处方828张 (92.83%) , 二联抗生素处方64张 (7.17%) 。抗菌药物的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法 (DDD) , 按照《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确定DDD值, 计算每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 DDDs=每一种抗菌药物累计处方量 (g) /该种抗菌药物的DDD值。门诊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名, 见表3。

讨论

门诊总体用药分析:我院门诊应用的药品主要有抗感染药物、呼吸消化等对症治疗药物以及营养类药物, 这与小儿易患呼吸及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4,5], 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微量元素铁缺乏, 而锌缺乏会导致小儿抵抗力下降。故我院患儿处方经常开具微量元素、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剂、葡萄糖酸锌等营养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使用率24.78%, 符合《2011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修改稿) 》中关于儿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的规定。由表3可知,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以头孢菌素类最多, 其次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这3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少, 适合儿童应用, 符合儿童医院的特点。

抗菌药物DDDs:我院门诊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疾病最多, 包括上感、气管/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 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塔莫拉菌等, 门诊抗菌药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羟氨苄片, 其次为头孢丙烯颗粒、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颗粒等一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口服制剂及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与致病菌相符, 符合指导原则的规定。

不合理用药分析: (1) 无指征用药:诊断上感, 处方头孢他啶, 分析上呼吸道感染90%是病毒所致, 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有指征应用;诊断发热待查, 处方头孢西丁, 发热可由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 此时应行各种检查明确诊断, 同时对高热患者可对症退热, 抗生素对于非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无效;诊断湿疹, 处方头孢羟氨苄片, 分析湿疹为皮肤炎症, 多与过敏有关, 常用抗组胺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药局部用, 只有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时, 因易合并细菌感染, 才可预防应用抗生素。 (2) 药品用法用量不合理:抽查中发现β-内酰胺类药用法不合适, 大部分为1次/日静脉用药, 此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不明显, 除头孢曲松外血清半衰期均较短, 需要1天多次用药, 1次/日用药会减少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导致疗效下降, 并且药物浓度处于细菌的突变选择窗 (MSW) 内时间延长, 此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 促进细菌的耐药性产生, 导致临床治疗成功率降低[6]。用法不合理还见于全身品种局部应用, 如诊断鼻窦炎, 处方头孢呋辛钠鼻黏膜外用冲洗, 局部用药很少吸收, 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反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 (3) 诊断与用药不符:诊断厌食症, 处方转移因子口服液。转移因子为免疫调节剂, 可将细胞免疫活性转移给受体, 从而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厌食症多为儿童脾胃虚弱引起, 主要原因有不良饮食、微量元素缺乏、胃肠道疾病、全身疾病、药物因素等, 应积极找出病因进行治疗, 对症应着重恢复小儿消化功能。 (4) 配伍不合理:处方痰热清+头孢哌酮舒巴坦, 痰热清含有乙醇, 头孢哌酮含甲硫四氮唑侧链, 能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两者合用易出现双硫仑反应, 《临床用药须知》规定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患者不能口服或输入含乙醇药物。处方头孢呋辛钠+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含有2个烯键, 具有还原性, 头孢呋辛钠含有羧基胺, 具有氧化性, 两者配伍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宜配伍[7]。 (5) 重复用药:患儿1岁, 体重为10kg, 处方愈酚伪麻口服液4ml+小儿氨酚伪麻分散片1片, 两药都含伪麻黄碱, 同时使用合计伪麻黄碱用量19.5mg/次, 高于小儿规定用量0.5~1mg/ (kg·次) [8]。再如诊断微量元素缺乏, 处方维生素AD滴剂 (胶囊型) 1粒+小儿四维亚铁散2包, 两者均含维生素D, 两者合用维生素D, 用量1 300U/日, 患儿并无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 此剂量若长时间服用易致维生素D蓄积中毒[9]。 (6) 选药不合理:诊断腹泻病, 处方中药热毒宁注射液和蒲地蓝口服液。热毒宁可清热疏风解毒, 用于感冒咳嗽、上感、支气管炎等, 此药可加重腹泻的临床症状。蒲地蓝具有清热凉血、抗病毒作用, 治疗风热型感冒, 对于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两种清热药物同时应用, 易加重患儿腹泻症状。 (7) 两联抗生素不合理:诊断上感, 处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上感应选用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菌素等;头孢哌酮舒巴坦为三代头孢, 主要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强大, 尤其对绿脓杆菌感染效果明显, 选药不宜;且上感有细菌感染时用一种抗生素即可, 不必联合阿奇霉素。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 (2010) 28号, 2010.

[2]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3] 万瑞香, 隋中国, 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4-135.

[4] 于翠云.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探讨与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8) :137-138.

[5] 盛晓阳, 沈晓明.锌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3) :164-166.

[6] 李燕玉, 裴斐.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感染药物防突变浓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4, 9 (1) :1-7.

[7] 白帮富, 陶嫦娟.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12) :71-72.

[8]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576.

儿童门诊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样本取自2009年8至10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科就诊验光患者,从中随机选择7~15岁儿童249例,共498只眼,其中,男137例,274只眼;女114例,228只眼。

1.2 检测方法

受检儿童采用缪天荣标准对数视力检查视力,常规进行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用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方法是每眼滴1~2滴,滴后嘱被检查者轻按内眦角5min,然后分别间隔5、20min再滴1次,距第2次滴眼药水后45min~1h后观察瞳孔反应消失,瞳孔散5~6mm,再用专职验光师专用带状光检眼镜进行视网膜检影,确定屈光不正的性质,散光状态矫正视力。

1.3 判断标准

本文规定同一眼两条主经线屈光参差≥0.25D为散光。顺规散光:负柱(180°±20°),正柱(90°±20°)。逆规散光:负柱(90°±20°),正柱(180°±20°),其余为斜轴[2]。

2 结果

2.1 散光发生情况

共检查7~15岁儿童249人,共498只眼,其中400只眼散光占80.3%,98只眼无散光占19.7%。

2.2 散光度的分布

散光度的分布以≤1.00D为主288只眼占57%,依次为≤2.00D者,90只眼占22.5%,≤3.00D者,50只眼占12.5%,≥3.25D者32只眼占8%。

2.3 各年龄组散光类型的分布

249例(498只眼)的年龄段和散光类型分布见表1,复合型近视散光最多占50.2%,其次为复合型远视散光占21.1%。其中分别为7~9岁儿童,160例中,复合型远视散光72只眼,占复合型远视散光眼数68.6%;13~15岁儿童172例中,复合型近视散光121只眼,占复合型近视散光眼数48.4%;10~12岁儿童166例中复合型近视散光100只眼,占复合型近视散光眼数40%。从年龄组对比来看,复合型远视散光的发病率,7~9岁年龄组高于10~12岁年龄组高于13~15岁年龄组。而复合型近视散光的发病率13~15岁年龄组高于10~12岁年龄组高于7~9岁年龄组,各年龄组的散光类型分布差别统计学意义(χ2=147.4,P<0.01)。

2.4 各年龄组散光眼的轴向分布

各年龄组散光眼的轴向分布见表2,不同年龄组以顺规散光为主,其次为逆规散光,斜轴散光最少,各年龄组的散光轴向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7.9,P>0.05)。

3 讨论

人眼的屈光系统多含有散光成分,其中有一部分不足以引起感觉的光学缺陷,既无明显视功能影响的低度散光(≤0.25 D),称为生理性散光,反之,如发生明显的视功能障碍、视力疲劳等临床症状,即使其散光未超过0.25 D亦属于屈光不正范畴,应给予适当处理[3]。

本文249例7~15岁儿童屈光不正中,以复合型近视散光最多,占51.2%,其次是复合型远视散光占22.1%,并且随年龄增长复合型远视散光逐渐减少,复合型近视散光逐渐增多,这一现象可用眼睛正常生理发育来解释:人的眼球在儿童期发育规律是按远视-正视-近视发育的,此规律是不可逆的,儿童眼眼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儿童期的生理性远视,可能是7~9岁儿童复合型远视散光为主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正视化使生理性远视逐渐降低,导致复合型远视散光比例减少。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加重,长时间的近距离学习是10~15岁儿童复合型近视散光为主的原因之一,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形成近视”的理论符合[4]。在本文中半数以上的散光度≤1.00D而绝大多数散光度≤2.00D。各年龄组中的散光轴向分布很有规律,以顺规散光最多占87.5%,逆规散光占6.5%,斜轴散光占6%。人类角膜呈椭圆形,椭圆的中心不一致,由于角膜在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角膜横椭圆形即垂直经线的屈光力大与水平经线的屈光力,这可能与一般儿童角膜顺规散光占大多数结论相符[5]。角膜垂直方向屈光度数增加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6],故儿童的散光多为顺规散光[7]。

散光在儿童屈光力不正中所占比例较高,也是造成儿童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一定不能忽视散光的存在和矫正。对散光眼的正确矫正,除去屈光度的准确之外,最重要的是散光度及散光轴的精确,而且在实际矫正儿童散光眼时,应注意在保证最佳矫正视力的前提下,根据儿童个体特征,如年龄、眼位、散光度数及戴镜情况适当降低散光度,以减少柱镜产生物象畸形导致的不适。科学合理矫正儿童散光眼,对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儿童视功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兵,高晓唯,罗英等.儿童散光特征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4,12(4):169-170.

[2]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9.

[3]刘光俊.低度远视及散光461例临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6(4):66-67.

[4]陈丽萍,赵堪兴,郑日忠等.3-15岁儿童散光分布特征[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9):900-902.

[5]陈峰,施明光,徐栩.儿童正视眼与近视眼角膜地形图比较[J].眼视光学杂志,2000,2(1):47-48.

[6]徐宝萃.散光[M]//.见: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87-2589.

儿童门诊范文

儿童门诊范文(精选11篇)儿童门诊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将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在我院小儿门诊接受输液的患儿共6 863例作为研究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