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1篇
1、引言
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滑坡的防治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 滑坡的稳定性严重影响到附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滑坡治理的前期勘察中, 物探方法的应用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在广东省韶关市芙蓉新城某滑坡体勘察中, 我们应用高密度电法和地震瑞雷面波法两种勘察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本查明了滑坡体的范围, 滑动面的基本形态。后期经钻探验证, 效果良好。
2、工程概况
2.1 工区地质概况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测区周边地质调查, 测区及其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坡残积层及石炭系粉砂岩、石灰岩等地层。
素填土主要为黏土、风化碎石组成, 土体结构均匀性差;第四系坡残积层主要为黏土, 含少量风化角砾及风化碎岩块, 干强度高, 黏韧性中等, 无摇振反应, 絮状结构, 土体结构均匀性一般;石炭系粉砂岩、石灰岩主要为强风化粉砂岩, 泥质胶结, 部分硅化, 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风化破坏, 夹有互层分布的黏性土及强风化岩块, 风化裂隙很发育。
2.2 地球物理特征
1、电性特征
由于滑坡体发生了滑动, 介质较为松散;当滑坡体含水时, 与上下土层 (岩层) 相比, 显示为相对低阻;当滑坡体不含水时, 与上下土层 (岩层) 相比, 显示相对高阻, 故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滑坡体的滑动面形态及范围等具备较好的电性条件。
2、波阻抗特征
由于滑动面与上面的滑坡体及下面的滑床岩土层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 表现为滑动面面波速度较低, 这为应用地震瑞利面波法对滑坡体进行勘探具备了很好的地球物理条件。
3、剖面布设
根据现场条件共布设了10条高密度电法剖面 (图1) , 剖面基本垂直滑坡体滑动面布设, 编号1~10。其中1~3号线测线方位角为47°, 4~6号线方位角为55°, 7~10号线方位角为37°;面波勘查线两条, 点距10m共计35个面波点 (图1) 。物探剖面控制桩点或面波点采用南方导航RTK测量系统进行放样或采样测量。剖面控制桩点间采用森林罗盘仪及测绳布设。高密度电法采用温纳装置, 60道电极测量, 供电时间0.5s, 点距2m。地震瑞雷面波法用重锤激发, 使用固有频率4Hz的垂直检波器, 采用12道接收, 道间距2m, 偏移距6m。采样间隔0.25ms, 采样长度0.512 s。
4、勘查成果及资料解释
4.1 高密度电法
根据地质资料, 对各测线的高密度电法图进行解译分析, 推测滑坡体的分布范围、滑动面的深度及基本形态等, 绘制高密度电法解译图。
图2为8号线高密度电法解译图, 测线位于斜坡中部, 测线南西端为含碳质地层, 电阻率显示为低阻。整体上浅部含砾粉质粘土, 土层干燥含水量少, 显示为高阻, 深部强风化粉砂岩显示为低阻状态。根据滑坡体电性特征, 结合地质、面波及钻探资料, 推测其滑动范围大致在平距63~177m之间。剖面共分为2层: (1) 滑坡体 (HP1、HP2) , 为含砾粉质粘土、, 厚度2.0~6.0m; (2) 滑床, 为强风化粉砂岩, 埋深大于15m。
4.2 地震瑞雷面波法
图3为面波勘探线B的综合剖面图, 与高密度电法解译图相对应。从图中可以看出, 表层介质构成了上层滑体, 滑体组成为含砾粉质粘土, 滑体厚度为2.0~7.0m, 波速在120~190m/s, 表层土质松散, 导致波速较低。在强风化粉砂岩的中上部附近, 可见低速条带, 推断为受滑坡体影响产生的裂隙带。从剖面整体推断分析, 滑动带发生在强风化粉砂岩顶板上, 粉质粘土层与强风化层分界线为滑坡体滑动面。
4.3 综合成果及验证
对高密度电法各测线, 面波勘探线各测点进行详细分析, 共解译推断勘察区内存在滑坡体5个, 编号为HP1~HP5 (图1) , 根据物探资料绘出滑坡体的边界图, 勘查区内滑坡迹象明显, 滑动面主要在强风化粉砂岩顶板与含砾粉质粘土的分界线附近, 滑体为含栎粉质粘土, 厚度1.3~7.0m不等, 滑床为强风化粉砂岩。为验证物探结果的准确性, 在勘察区共布设16个钻探孔, 各孔验证结果与物探解译结果相吻合, 物探测量效果较好。
5、结论
高密度电法是利用各岩土层之间的电性差异来测量地下地质情况, 由于滑坡体、滑床之间的电性差异, 我们可以应用高密度电法来圈定滑坡体的范围及大致深度, 其横向分辨率较高。地震瑞雷面波法利用滑坡体、滑床、滑动面之间的波阻抗差异, 来确定滑动面深度, 其纵向分辨率较高。
本次工程通过两种物探方法, 基本查明了滑坡体的规模和滑动面形态, 勘查区内滑动迹象明显, 属覆盖层滑坡, 本身上层残坡积粘土与下层强风化粉砂岩存在一软弱夹层, 受人工开挖和雨水的冲刷等因素作用下导致滑塌现象。
摘要:滑坡主要由滑坡体、滑床、滑动面三部分组成, 由于滑坡体、滑床、滑动面之间的岩性差异, 应用高密度电法和地震瑞雷面波法两种相结合的物探方法可以分辨滑坡体的范围, 滑动面的深度及基本形态, 滑床的岩性特征等。为后续的滑坡治理提供物探资料。
关键词:地震瑞雷面波法,高密度电法,滑坡
参考文献
[1] 李金铭《地电场与电法勘探》地质出版社2005年7月
[2] 张玉池、温佩琳综合物探在滑坡地质灾害勘察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2007年10月
[3] 邓专、马树根论物探方法在山地滑坡勘查中的应用四川建材2008年第3期
[4] 聂国兵物探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22期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2篇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姓名:筱珂
学号:123456789 班级:视传****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应急常识、防御
1 地质灾害的分类
1.1 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方法
1.1.1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划分为:
(1) 突发性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2) 缓变性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1.1.2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划分为:
(1) 山地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 平原地质灾害
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1.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介绍 1.2.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2.2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1.2.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1.2.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
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1.3 地质灾害各灾害之间的关系 1.3.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1.3.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1.4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
1.4.1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2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险性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2.1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2.1.1 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1.2 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2.1.3 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2.1.4 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2.2.1 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2.2.2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2.2.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 地质灾害的防御
3.1 地质灾害的发生前兆 3.1.1 崩塌前兆
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3.1.2 滑坡前兆
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
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3.1.3 地面塌陷的前兆
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1.4泥石流发生的前兆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3.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3.3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危害是极其大的。因此,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掌握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科学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将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很重要,它切实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一项促进和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3篇
目前, 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实施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以及针对本省地质环境条件颁布的技术要求进行, 技术要求中对地质灾害区、点多采取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手段取得灾害评估的基础资料, 有个别省份的技术要求则对一、二级评估在地质灾害勘察方面进行了较为模糊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论证。通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 笔者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各级评估应将地质灾害勘察工作分阶段细化、明确化, 如此则更具可操作性。原因如下。
1 基础资料更充足, 论述依据更充分, 评估结论更明确
地质灾害评估一般在项目可研阶段或在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前进行, 评估区面积大小不一, 评估单位有时所拥有的可用资料不多, 而甲方通常又不能提供较为详细的工程勘察资料。而通过投入一定的地质灾害勘察实物工作量, 则弥补了基础资料不足的问题, 才能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 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 论述依据更充分, 评估结论则更明确, 更准确、更实际。
2 防治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对评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点地质灾害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发育规模和范围等掌握不够清楚, 则在报告结论中只能提出灾害防治的概略性、粗浅性建议和措施, 致使所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不够具体, 建设方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 而通过一定的投入地质灾害勘察, 对评估区内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预测的则更为准确, 防治措施也更为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
3 与甲方签订合同容易商谈
由于技术要求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项目洽谈中, 甲方总是认为灾害评估只是申报相关审批手续的一个要件, 认为灾害评估只是搜集些资料、到现场看看就可编写出来的简单报告而已, 工期也要求比较短, 甲方对此项工作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与甲方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工期、费用等方面不容易达成共识, 即使签订了合同, 对于评估单位来说, 工期比较紧张, 费用相对低廉。
4 降低了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安全风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终身负责制。无论该评估区域何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只要是技术人员未能预测到, 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均要承担相关责任, 只有报告得出更加准确的评估结论, 才能更好地降低了评估单位和技术人员的安全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过程中, 可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等有关规范要求完善细化有关地质灾害勘察方面的要求。可在技术要求有关条款中规定“一、二级评估应投入必要的地质灾害勘察实物工作量以使其能够基本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提供该点进行稳定性分析的足够数据;三级评估可不投入地质灾害勘察实物工作量。如果甲方能够提供相应工作程度的具有相关资质单位编写的成果报告、图件, 则此项工作可视具体情况酌减。”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工作进行了论述, 并根据工作实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原因分析, 最后提出了初步建议。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4篇
1 辽源市地质灾害现状
1.1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 地处东部长白山余脉向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属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 以丘陵为主, 间有少量低山。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0mm~800mm。辽源市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较复杂, 区内分布多处采煤矿山 (西安区和东辽县) , 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确定辽源市是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采煤区沉陷。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1处。其中滑坡有53处, 总体积242.76104m3;崩塌44处, 崩塌总体积1026.5104m3;采空塌陷11处, 危岩裂缝总长度854.7m, 踩空塌陷总体积22.56104m3;泥 (水) 石流21处, 总体积85.64102m3。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情况见表1。
1.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辽源市由于地质环境及诱发因素的不同, 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及发生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辽源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安区煤矿、龙山区东辽河两岸及东辽县煤矿范围内, 且以滑坡、危岩崩塌、泥 (水) 石流 (崩、滑、流) 和采空塌陷及人为因素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五种类型地质灾害为主, 而这三个片区又是辽源市城镇、工矿、重要交通干线及水利设施最集中的地带。因此,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 下面将这四种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概述如下。
(1) 崩、滑、流。
崩、滑、流在各种类型地质灾害中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 辽源市发生崩、滑、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等地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河流改道、房屋倒塌、毁坏农田、阻塞公路、破坏通讯网络及人身伤亡。辽源地区存在多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如:龙山区工农乡黎明村和大唐热电厂尾矿库、西安区灯塔乡高古村官山采石场、东丰县大阳镇红旗村等地。近年来, 由于公路交通设施的兴建, 公路路面切割山体形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成为近年来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2010年8月3日至6日辽源地区出现强降雨, 辽源市国土局矿产资源监测中心领导及时对辽源地区路桥两侧地带进行巡查, 下发避让通知书20余份。由于巡查及时, 措施得力, 辽源地区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质灾害。
(2) 采煤区地质灾害。
采煤区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地面塌陷、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此类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地下开采的煤矿矿区。辽源市是吉林省重要的煤炭产区, 经过多年来的开采, 已被采空的区域很大。辽源地区共有4个煤田其中平岗煤田已开采完毕, 现在生产的煤田有梅河煤田、金宝屯煤田和辽源煤田。目前辽源矿区范围内采空面积约为27km2, 且多集中于市区, 地面塌陷严重。1996年7月29日因采塌断裂, 矿务局第十五小学二年一班教室突然塌倒, 桌椅板凳全部被砸碎, 所幸学生正值放假, 没有人员伤亡。
(3)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
除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外,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也同样成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辽源地区因人为因素而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表现在:靠山居民、单位随意切山、削坡、修建住宅、建工厂、仓库, 不经任何部门审批, 不做任何地质灾害评估私搭乱建, 违章违法占用土地;塌陷区住户已搬迁, 但不彻底, 个别住户重新修缮房屋后又搬回居住, 本已消除的地质灾害隐患又重新对居民构成威胁;塌陷区因地面沉陷实施治理征用了部分集体土地, 履行了手续拿到了补偿款, 可住户借口买不到房子, 住惯了此处等, 仍在此居住, 又形成了地质灾害治理后的隐患;还有国土部门监管不够, 监察不到位, 或制止处罚不坚决等因素, 也是地质灾害隐患增加的重要原因。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 有历史的原因, 有利益的驱动, 有人为的因素, 也有国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原煤矿塌陷区早期建筑, 先建后采, 规划滞后等, 属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隐患点后期规划治理后, 又重建、扩建居住。征后不搬, 再住等, 属于人为的隐患点。
1.3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矿区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西安区范围内;崩塌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于西安区煤矿矿区附近;滑坡发生的地点主要分布于西安区和龙山区西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带、靠山公路两侧和河流两侧;泥石流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龙山区河流沿岸。相关情况见图1所示。
2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2.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辽源市政府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的措施有: (1) 加强领导, 市县 (区) 两级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明确了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 积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 积极向上争取专业地勘队伍支持, 开展了全区地质灾害调查, 摸清情况; (3) 广泛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救灾意识, 对重大地质灾害逐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 (4) 对工程建设用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避免了一些灾害的发生; (5) 积极稳妥处理突发地质灾害事故, 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保证社会稳定,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辽源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而地方财力十分有限, 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国土资源部10号令, 对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用三个一点原则:国家投一点, 地方挤一点, 受益单位补一点。通过以上方法,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有突然性, 只有广大群众熟悉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前兆, 防患于未然。为此, 加强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并进行了镇级国土所领导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2.2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1) 推动减灾社会化, 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省、部门和地方联合制定了减灾规划, 建立了减灾基金, 地方财政推行以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为优先考虑的税收政策, 使防治灾害的工作走向社会化, 提高了辽源市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2) 实施减灾系统工程, 进行综合减灾。
目前, 辽源市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很多, 查清其分布、类型、发生发展规律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开展调查、勘查、评价工作, 分工协作。在地质灾害重点区建立监测站网和监测预报系统, 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地质灾害信息,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 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 联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防治灾害。
针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系统性, 辽源市一方面要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 同时, 还得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气象、水利、国土、财政等各部门通力合作, 信息共享, 对能实现综合减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 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联合各方力量, 共同献计献策, 奠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统一规划原则下, 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 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
(4) 土地规划利用审批规范化、严格化。
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 要与地质灾害防治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一体化。加强土地监察工作, 要把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土地监察当作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 多想办法, 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防止新发生的问题出现。在审批建筑时, 发挥乡 (镇) 国土所的作用,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 或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区域, 不予审批建筑, 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产生。
(5) 保护地质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好隐患点的治理问题。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 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将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 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地质环境管理。防治地质灾害根本在于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加快制定地质环境处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 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6)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 也是我们各级国土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有机的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管理相结合, 从源头上规划、审批入手, , 对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立项不审批, 从隐患点的清理开始, 加大整治力度, 该拆就拆, 该整治就整治, 该处罚的就处罚。只有这样, 地质灾害隐患点才能减少, 隐患才能清除, 危险程度才能降低。
(7)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当前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要真正克服人类遭遇到的生态环境危机, 必须首先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建一种适合于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强调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顺从是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 人类活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要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所以, 辽源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国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开发规划, 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要求, 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质环境论证意见;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并组织实施, 从而有效的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辽源市地质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从根本上清除地质灾害的隐患。
2.3 辽源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1)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辽源市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沉陷和三废排放与污染问题。
煤炭采空区地面沉陷:辽源市现有两个沉陷区, 分别为西安沉陷区和平岗沉陷区。其中西安沉陷区有九个沉陷盆地, 沉陷面积达18.95km2。地表最大沉降值为12.1m, 该沉陷区的下沉, 随着煤层采出厚度的增大而增加, 采动对地表影响不断。致使多个村庄和住宅、市政设施、医院、学校、工厂遭受严重破坏, 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且有加重趋势。
矿山三废排放、污染问题严重:每年矿山采掘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 污染空气和土壤, 煤矸石产生量累计达800万立方米。
针对辽源市矿山生态治理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 会同二县二区领导及市各个相关部门, 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市政府及时上报中央, 申请专项资金, 对辽源地区采煤区塌陷进行专项治理。2001年中央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立项, 2002年7月审查, 于2003年正式开工。总体规划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主要针对辽源地区产煤塌陷区进行治理, 对塌陷区住户进行搬迁安置。项目总投资87741万元, 至2010年8月, 已经安置搬迁居民10452户, 安置在煤城新村、四河、仙城、南苑四个规划小区内, 总安置面积7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从2010年9月开始, 预计资金投入24600万元, 预计安置居民3000户。
(2)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太信煤矿位于辽源煤田中心地段, 1933年建井, 1937年投产, 1975年闭坑。该井闭坑后一直开采残煤资源, 1998年7月7日停产, 2001年破产, 累计生产原煤3648.5万吨, 为辽源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多年开采使地下采空区逐渐扩展, 矿山又未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导致天然状态下应力场失衡, 致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塌陷面积达67.44hm2, 最大塌陷幅度6m, 积水面积16.59hm2, 最大积水深度5.5m, 平均水深3.2m, 积水总量53104m3, 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积水,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和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辽源市委、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 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业活动而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 保护和改善辽源人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 辽源市政府责成辽源市国土资源局于2005年报请省、国家主管职能部门立项进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该项工程已于2005年12月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设计实施。主体设计方案为通过景观再造、园林化模式综合整治方案将原塌陷积水区改造为市区旅游资源。主体治理工程为:积水养殖、绿化景观、园林氧吧、围栏通透。通过近五年的治理与改建, 原塌陷积水处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和休闲氧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辽源市政府通过对本地区的治理和改建,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缓解了辽源矿务局同矿区居民多年的矛盾, 为贯彻以人为本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图2为太信矿区塌陷积水区治理成果示意图。
3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地质灾害造成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防治地质灾害,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推动减灾社会化, 要全民参与。同时, 要建立健全减灾基金及保险, 为全民减灾提供保障。政府间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气象、水利、国土、税务及财政等各个部门要建立互动机制, 使防灾工作落到实处。国土部门要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制度, 不因私废公。要做到保护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同时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最重要的使要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 才能将地质灾害的隐患彻底消除。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丽、和谐;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安康。
摘要:从地质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两个方面, 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的现状, 特征及危害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 针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的特点, 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对策及措施。相关研究结果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的编制, 辽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对策,辽源市
参考文献
[1] 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S].2005.
[3] 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5篇
1.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分析
要想保证大型工程的进程开展顺利, 能够按照预期目的达到预期效果, 相关人员就必须在工程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水工环地质探测并进行评估分析, 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对工程的现场勘探和环境综合分析是开展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关键环节。我国在进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够, 我国水工环技术最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 各项工程的相关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 但是在此之前我国没有足够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没有人员配备能力, 造成了先进相关行业人员专业能力较差, 没有相关实际经验, 这是影响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以外, 我国还缺少一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人员, 现有的技术人员存在着设备运用不熟练、不科学, 对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划分不准确等等问题, 这些都是我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急需解决和调整的问题。
2. 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现实因素
(1) 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在实施大型工程的同时会对当地的地质产生影响, 尤其是水利工程的施工地区, 由于对当地自然环境改变较大, 容易产生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还不能够被勘测人员准确的预测, 成为干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评估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施工现场,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提出施工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性意见.
(2) 地形地貌的影响
地形地貌是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素。比如水利工程中, 地形地貌对于施工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水利工程路段是斜坡, 技术人员为了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就必须对施工路段的地形进行详细的分析, 保证施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避免违规操作问题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还要做到对施工中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的处理,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施工前期制定好应急预案, 加大对水利工程过程的施工监督和监管力度, 保证水利工程顺利开展。
3. 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
(1) 注重施工现场勘察
对现场水工环地质工程勘察是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对施工的现场勘察准确精细, 才能够使后期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更加合理和准确, 从而保障了工程安全顺利的实施。技术人员跟读场地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各项工程实际的施工需求。同时前期的施工场地勘察还能够使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施工策略, 制定更加长远的施工目标, 明确施工重点问题, 细化工程开展步骤。遇到现场条件较为复杂的施工情况, 现场勘察人员还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意见知道, 建议施工单位引进特定的施工技术, 保证施工的材料质量和技术保障, 制定更加完备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 在山区建设过程中和复杂地形的水利工程建设中, 对施工现场的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 注重地质环境勘察
现场水工环勘察技术人员除了应该对施工现场条件进行勘察以外, 还应该对整个项目的具体地质环境进行勘察, 在地质勘察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需要分析工程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见底地质环境勘察队生态环境的影响,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起到对工程施工的前期水工环地质勘察监督管理的作用, 制定具体的施工标准, 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小化。
结语: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到了加速阶段, 各项大型工程数量不断增多, 大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也随之不断提高。究其原因, 地质灾害是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人们对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此, 各个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相关部门企业有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分析, 制定灾害应急方案, 防患于未然, 引进先进施工技术和设备,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国家也应该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
摘要:如今我国在进行重大项目施工的同时不断加强前期地形勘察技术, 将水工环勘查工作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水利工程、工程勘测工作还是环境勘探工作都是在对自然地貌造成破坏的情况下进行, 大型施工工程尤其是采矿不仅有可能会造成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 还会威胁的附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 在开展水利工程、地质探测开采之前, 相关部门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合理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水工环地质灾害分析进行科学的施工工程, 根据现实情况制定施工政策是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 相关部门结合特定的工程施工环境制定相应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就是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勘测,环境勘察,可持续发展,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 潘昌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初探[J].建材与装饰, 2017 (50) :209-210.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第6篇
1 施工过程中不良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隧道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灾害给隧道施工和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对这些不良地质灾害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公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质灾害对策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八十年代以来, 在京广线大瑶山隧道、西康秦岭隧道和大秦军都山隧道等隧道施工中, 进行了不良地质灾害的对策预报研究工作, 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和实践工作, 研究者提出地质灾害对策预报以长度和可能发生灾害点的数目计算较好。目前, 隧道中各种不良地质灾害对策的预报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 预报手段也逐步完善, 相应的对策手段在我国很多大型隧道工程探测中应用也日益广泛, 预报的准确度和成功率也日益提高, 取得了很多的成功经验, 但预报对策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总之, 在不断提高隧道地质灾害预报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 不断开拓新领域, 发展新技术将成为今后隧道不良地质灾害研究中的重点。
2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类型
2.1 塌方问题
隧道施工过程中, 部分地质结构不够稳定,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塌方的可能性, 尤其是涌水区域顶部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施工人员对该部分进行穿孔作业时, 会导致地面出现不均匀下沉的现象, 严重影响隧道施工进展, 延误工程施工速度, 降低隧道结构稳定程度, 减少隧道使用年限, 特别是隧道进出口位置地质结构更加不稳定, 加大隧道塌方的可能性。
2.2 涌水问题
在施工中出现的地质灾害中, 涌水突水现象发生的几率最高而且所带来的危害也更为严重。这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凿时隧道遭到破坏或者是隧道所在区域原有的地质构造发生了改变, 使得良好的地下水通过隧道进行排泄而发生的。
2.3 浅埋问题
由于隧道开挖及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包括: (1) 浅埋隧道、城市地铁或大型管道开挖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 (2) 岩溶地区隧道开挖排放大量地下水造成的地面塌陷和泉水枯竭。
2.4 偏压问题
偏压是指隧道的两侧对称位置压力不均。偏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山体两侧很难保持平衡, 导致隧道两侧的负荷量不同, 从而使得隧道两侧压强不同。
3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塌方问题的有效防治
在隧道施工中经常出现塌方现象, 为了有效降低塌方现象的出现, 相关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加强周围地质数据收集并加以分析, 针对容易塌方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 相关设计人员对易塌方位置制定合理实施方案, 采用多种手段对地质进行加固处理, 运用合适的工具在隧道进出口进行支护处理, 提高该地区施工质量, 从而减少塌方的可能性。
3.2 涌水问题的有效防治
施工人员应对施工区域存在的岩层淤泥、溶洞、暗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技术处理。对于隧道施工较常出现的涌水问题, 施工人员应采用排水或堵水技术对该问题进行技术处理, 以免该问题对隧道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3.3 偏压的应对措施
对于偏压较严重的隧道可以采用超短台阶法施工工艺、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反压护拱施工方法、减载反压技术、洞外注浆固结法和护拱技术进行施工。对于一般的偏压隧道, 可以通过加强隧道体的稳定性来抵抗压强。
3.4 浅埋应对措施
为了提升浅埋隧道施工质量, 应当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做好仰拱厚度、虚渣的检查工作。要充分保障喷射混凝土的质量, 严格依照配合比开展混凝土配制工作, 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振捣与后期养护工作。
3.5 防止出现瓦斯爆炸现象
施工人员对隧道工程进行施工时可能会穿过煤井地带, 富含大量煤矿资源地带的地质结构不同于普通土壤地质结构, 煤层气具有易燃性的特点,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运用施工机器进行隧道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点燃明火会出现瓦斯爆炸的现象, 因此在隧道施工中, 相关工作人员要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矿井附近禁止使用明火进行施工操作, 减少煤层气爆炸的可能性。隧道施工相关单位需要使用工作仪器监控瓦斯浓度,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注意通风, 降低空气中瓦斯的含量, 避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瓦斯爆炸的现象, 减少施工队伍不必要的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 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施工人员施工安全性, 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 两外要加强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及培训,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从而全面提升施工质量, 降低施工过程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提升整体工程的施工进程, 且相关施工部门采取必要灾害防治手段确保隧道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延长隧道的使用年限。提升隧道在交通运输业的积极作用。
摘要:隧道在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隧道施工人员主要在地下开展工作, 由于各地区地质情况不相同, 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时需要对不同施工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针对不同地质情况, 施工人员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 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容易给施工队伍造成不必要损失,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充分了解隧道施工出现频繁的灾害类型, 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防止灾害发生的可能。
关键词:隧道,地质灾害,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满路, 廖椿庭.大茅隧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体稳定性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 2016 (01) :45.
[2] 徐林生, 王兰生.岩爆形成机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08) :13.
[3] 叶子华.某煤矿道路施工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7 (03)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