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尺桡骨骨折
儿童尺桡骨骨折(精选9篇)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1篇
关键词:尺桡骨,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
尺桡骨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与关节损伤, 多发生于青少年。目前治疗尺桡骨骨折的方法主要有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经皮穿针内固定、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或髓内针内固定等方法治疗。儿童因年龄因素, 主动配合医者意识差, 在尺桡骨骨折治疗中多存在困难。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湖南省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骨科对90例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及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治疗, 经过术后长期的随访和回顾性分析, 现将两种方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患者均来自湖南省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骨科门诊及病房, 将其随机分为闭式穿针组与小夹板组。其中闭式穿针组50例, 男36例, 女14例;年龄7-13岁, 平均年龄 (8.2±1.3) 岁;单处尺骨骨折15例, 单处桡骨骨折12例, 尺桡骨双骨折23例。小夹板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年龄8-14岁, 平均年龄 (8.7±1.1) 岁;单处尺骨骨折10例, 单处桡骨骨折9例, 尺桡骨双骨折2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排除标准
(1) 严重粉碎骨折、开放骨折、上肢神经及血管损伤者; (2) 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及患有骨代谢疾病者; (3) 全身情况差而无法耐受手法整复或手术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闭式穿针组采用臂丛麻醉, 仰卧位。患臂中部以下皮肤消毒, 行无菌操作。术者和两助手先按照尺桡骨骨折的整复方法对抗牵引进行复位。根据骨髓腔直径大小选用1.5-2mm克氏针。尺骨骨折, 进针点为尺骨鹰嘴后上方, 先将克氏针纵向通过骨髓腔进入骨折近段, 随后在C臂X线机透视下避开骺板顺尺骨干髓腔穿至骨折远端, 不超过尺骨远端骺板, 手法整复固定骨折。桡骨骨折, 于桡骨远端背侧Lister结节偏桡侧处进针, 在C臂X线机透视下将克氏针先垂直再渐斜后平行钻入髓腔, 沿髓腔内桡侧纵轴方向向近侧徐徐打入至桡骨头下, 不要超过桡骨近端骺板, 手法整复固定骨折。均皮外保留针尾, 折弯, 敷料包扎。术后处理:常规给予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20%的甘露醇静滴以预防及消除患肢肿胀。患肢功能位石膏固定4-6周,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患肢功能锻炼时以肘、腕、掌指关节为主, 尽量避免前臂旋转运动。骨折临床愈合后拔针。
小夹板组, 手法复位: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 上1/3骨折取前臂旋后位, 中、下1/3骨折取前臂中立位。由两助手作对抗牵引, 术者在维持牵引下用双拇指指腹逐渐用力, 按压骨折远段, 使骨折远段由桡背侧向尺掌侧移位, 矫正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夹板固定:用前臂小夹板4块, 上宽下窄, 放置尺桡侧、掌背侧, 其中掌背侧夹板宽, 尺桡侧夹板窄, 远端达桡腕间隙处, 体表衬棉垫, 检查松紧度后, 以绷带外缠包扎, 腕关节置中立位悬吊胸前, 固定后即开始积极手指屈伸活动, 7d后开始肘、肩活动。固定后密切注意夹板的松紧度, 应随着患肢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定期X线复查, 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防止发生再移位, 注意观察有无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Berton评定标准[1]:优: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90%;良: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80%;中:骨折愈合,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的60%;差:骨折不连接或前臂的旋转功能<正常的60%。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及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术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02, P<0.01) , 表明闭式穿针组术后临床疗效优于小夹板组, 见表1。
2.2 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06, P>0.05) 。但小夹板组临床愈合率明显高于闭式穿针组, 延迟愈合率则低于闭式穿针组, 见表2。
3 讨论
儿童尺桡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 多由暴力引起。由于尺桡骨构成前臂的旋转活动, 治疗相当复杂, 对复位、愈合和功能恢复要求高。若早期治疗失当, 将严重影响手部和前臂旋转的功能。对于早期闭合性骨折, 不论其类型、部位, 都尽可能地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或经皮穿针内固定, 这样可避免感染、损伤血管和神经、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危险发生[2]。而儿童骨骼有很大的生长塑形能力, 保守治疗是儿童尺桡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3]。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 具有无创伤、方法简单经济等优点。但小夹板不能限制腕关节活动及前臂之旋转活动, 小夹板远端仅达桡腕间隙处, 手腕部活动不受限, 因此, 在手腕部及前臂旋转活动时, 特别在夹板绷带缚扎较松弛的情况下, 易致骨折再移位。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不增加前臂容积、少剥离或不剥离骨膜, 有利于骨折愈合, 操作容易, 临床安全性高, 取内固定简单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 笔者认为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治疗儿童闭合性尺桡骨骨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应根据患肢骨折的种类、骨折部位、损伤程度, 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尺桡骨中1/3横断、斜型或锯齿型骨折多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 而对于骨折复位后较稳定者多采用小夹板外固定。 (2) 重视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性。医者对于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要给予指导, 骨折术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可促进淋巴和血液的回流[4], 可加速骨折的临床愈合。 (3) 对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要注意选择直径大小合适的克氏针及恰当的进针点, 且术后需要4-6周的外固定辅助。荣国威等[5]认为儿童骨折术后应用外固定不会有骨折病的危险。 (4) 对于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要密切注意注意固定后的夹板松紧度调整, 定期X线复查, 防止发生骨折再移位。
参考文献
[1]Lee S, Nicol RO, StottN S.In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pediatric unstable forearm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402) :245-250.
[2]王奕来.尺桡骨骨折156例不同治疗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6, 13 (9) :25-26.
[3]张德发.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1) :47.
[4]谢爱莲.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 7 (4) :81.
LCP在尺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第2篇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广东深圳518036)【摘要】目的 回顾总结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尺桡骨干骨折的经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應用LCP治疗尺桡骨干骨折26例。术后不使用其他外固定,术后1d开始使用肘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5min (45-85min),平均失血量20ml(10-30ml),平均切口大小15cm(14-16cm),平均愈合时间4.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Ι期愈合,随访尺桡骨无交叉愈合,无接骨板、螺钉松动。根据Anderson评分,术后优良率为95%。结论 LCP在治疗尺桡骨骨折手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特点,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治疗方法。【关键词】LCP;尺桡骨骨折;切开复位【中图分类号】R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7-01 尺桡骨近远端分别参与构成肘关节和腕关节,两骨之间有骨间膜相连,对稳定上下尺桡关节及维持前臂的旋转功能至关重要。上下尺桡关节司前臂的旋转活动,对手部功能发挥至关重要。尺桡骨骨折在临床比较常见,若治疗不当,往往遗留前臂及肘腕关节功能不良,因此对尺桡骨骨折不应作为一般骨干骨折处理,应像对待关节内骨折一样处理。LCP是在动力加压钢板和点接触钢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有成角稳定、最大程度保护骨折断端及软组织血供的优点,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普及且疗效满意。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LCP治疗尺桡骨干骨折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作者初步的临床体会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6例病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闭合性,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按致伤原因分类:车祸伤10例;摔伤10例;重物砸伤6例。术后不使用其他外固定,术后1d开始使用肘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锻炼。1.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醉,患者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前臂放在托板上,上臂使用止血带,前臂旋前时可暴露尺骨,旋后时可暴露桡骨。先处理尺骨后桡骨,在尺骨嵴表面偏后或偏前切开,沿尺侧腕伸肌和尺侧腕屈肌间隙暴露,尽量不剥离骨膜,将骨折解剖复位,使用LCP置于尺骨背侧,接骨板可不要求与尺骨紧密接触,以避免对骨膜压迫,每侧骨折端选用3-4枚锁定螺钉固定。对于桡骨可选用Henry切口,此切口可上下延长,对于蝶形骨块尽量保留软组织附着,下1/3骨折可见接骨板置于前侧,中上1/3骨折可置于前侧或前外侧,每侧骨折端选用3-4枚锁定螺钉骨折固定,骨折端加压。对有明显骨质缺损的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植骨时骨块不应放在破损的骨间膜附件,以免发生交叉愈合。切口均一期闭合。1.3术后处理:术后均预防使用抗生素1天,抬高患肢消肿,在24h拔除引流条,术后1d开始行屈伸肘腕关节、前臂旋转等锻炼。2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5min (45-85min),平均失血量20ml(10-30ml),平均切口大小15cm(14-16cm),平局愈合时间4.2个月。所有患者伤口Ι期愈合,随访尺桡骨无交叉愈合,无接骨板、螺钉松动。根据Anderson评分,术后优良率为95%。根据Anderson评分,术后优良率为95%。3讨论尺桡骨除组成肘、腕关节外,又是前臂旋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尺桡骨骨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关节内骨折,要像对待关节内骨折一样来治疗[1],不仅骨折断端要求解剖对位,而且必须恢复尺桡骨正常生理弧度、长度及骨间膜的张力,若前臂骨折成角>10°,旋转畸形>30°,将严重影响旋转功能。桡骨全长有两弧度,即旋后弓(13°)和旋前弓(9.3°),尺骨则全长较直。保守治疗时由于尺桡骨附着肌群的存在会加重成角、旋转移位,给复位造成困难。即使复位成功,外固定后再移位的发生率很高,导致畸形愈合。近年来尺桡骨中段双骨折多主张手术内固定。手术复位可以恢复解剖结构,骨折坚强固定并允许早期关节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疗效较保守治疗有很大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尺桡骨中段骨折应行手术治疗。为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需进行解剖复位和稳定内固定。之所以要解剖复位有两个原因:第一,恢复尺桡骨的长度,防止近尺桡关节和远尺桡关节半脱位,重新恢复肌肉的长度,重新恢复手的功能;第二,恢复旋转力线对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非常重要,而恢复桡骨正常的桡侧生理弯曲对保持前臂的旋转功能也很重要,这一点用髓内钉固定难以做到。因此,髓内钉不适合前臂骨折的固定,尤其是桡骨骨折。解剖复位后接骨板固定可减少疼痛,促进软组织早期康复,且不需要外固定。在尺桡骨骨折的固定中,接骨板可作为张力接骨板、加压接骨板、或作为中和接骨板[2]。LCP是在动力加压钢板和点接触钢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有成角稳定、最大程度保护骨折断端及软组织血供的优点,固定后形成稳定“内固定支架”,尤其对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能形成较稳定固定。本组26例尺桡骨骨折病例,应用AO原则,将骨折解剖复位,以及使用LCP实现稳定内固定,术中轻柔操作,最大程度保护骨膜及软组织,术后骨折均能达到愈合,未出现不愈合、交叉愈合等并发症,术后功能满意,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93-894.[2]J.Schatzker,M.Tile.The rationale of operative fracture care.2nd ed.: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2005:137-166.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为6~13岁, 平均8岁, 间接损伤为35例, 直接暴力损伤为9例, 均为尺桡骨骨折, 部分是完全移位、成角、畸形, 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位于尺桡骨中上1/3和中下1/3之间。入院后如前臂肿胀较轻, 则行急诊复位固定;如肿胀较重, 则石膏托外固定, 待伤后7 d左右, 肿胀减轻后再行复位固定。
1.2 治疗方法
臂丛或臂丛加静脉复合麻醉, C形臂X光机下行手法复位。注意如果有尺骨或桡骨移位轻, 则先以克氏针从尺骨鹰嘴处或桡骨远端先钻入至折端, 再行复位后, 克氏针钻入对侧。有的骨折复位困难, 可行克氏针钻入至折端时, 用一细克氏针撬拨复位, 或用细克氏针经皮钻入近折部位的骨干上, 通过牵拉旋转克氏针, 以便于复位。固定后电透下检查骨折固定的稳定情况, 有无旋转畸形。如折端固定相对稳定, 无旋转畸形, 可不用外固定, 否则, 则用石膏托外固定前臂于完全旋后位。
2 结果
本组44例均获随访, 时间为2年~5年。所有患者术后2~4个月骨折愈合, 拔除内固定克氏针, 肘、腕关节功能正常, 前臂旋转功能不受限, 无神经血管损伤, 无桡骨远端骨骺及尺骨鹰嘴骨骺损伤, 无发育障碍。
3 讨论
儿童尺桡骨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 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儿童有很大的生长塑形能力, 保守治疗是儿童尺桡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但因骨折不同平面上所附肌肉的牵拉, 骨折复位石膏外固定后容易再发移位, 旋转畸形, 导致前臂旋转功能受限。而且单纯石膏外固定或夹板外固定, 肿胀减轻后骨折易再发移位, 固定过紧, 易出现压疮, 血运障碍, 反复复位固定, 骨折对位不佳, 即使功能复位, 患者家属也很难接受, 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住院时间短, 损伤小, 固定后力线直, 对位良好, 外固定起辅助固定, 不能产生压疮及血运障碍, 保留了骨膜和血液循环, 骨折愈合快[1]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弊病可能是控制旋转力差一些。因此本院采用前臂完全旋后位固定电透, 因旋后位, 骨间膜相对紧张, 两骨平行, 能对抗肌肉所牵张拉力, 骨折不易移位[2], 旋后位电透正侧位标准, 能够很好观察骨折对位情况, 根据骨折端的对位, 骨嵴对位, 髓腔的粗细判定骨折有无旋转。根据患肢肿胀情况, 外固定石膏托可固定于屈肘位或伸直135°, 因克氏针细, 穿针于电透下进行, 进针点一次穿入成功, 未对骨骺造成发育性损伤。
4 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的尺桡骨骨折是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骨折易于愈合、家属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尺桡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2年至2006年收治的移位的44例儿童尺桡骨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2~5年的随访, 骨折均在2~4个月愈合, 无骨骺损伤及发育障碍, 腕肘关节功能正常,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骨折损伤小、固定牢固、愈合快, 减少了石膏外固定所致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性, 住院时间短, 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关键词:儿童尺桡骨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马元璋.临床骨内固定学, 1999, 6:205.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4篇
【摘要】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Ⅲ型骨折的手术技术。方法:本组O’BrienⅢ骨折11例,其中单纯桡骨颈骨折8例,伴尺骨鹰嘴骨折2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or切口,复位桡骨头后用钛针交叉固定。结果:无桡骨小头坏死及感染发生,11例骨折均完全愈合。按Steele和Graham评价标准:优8例,良3例。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Ⅲ型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桡骨颈;肱桡关节;交叉内固定;切开复位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例,女7例,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4岁,平均9岁。左侧5例,右侧6例。摔伤8例,车祸伤3例。单纯桡骨颈骨折8例,伴尺骨鹰嘴骨折2例,伴桡神经损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5天,平均1.5天。全部11例患儿均为O’BrienⅢ型骨折,经手法整复效果不理想。
1.2 手术方法 采用基础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肘关节后外侧Kochor切口,显露桡骨骨折端,将断端清理干净,复位断端,使之达到解剖复位或者近似解剖复位,屈肘位取直径2mm钛针1根从肘后侧贯穿肱骨小头、桡骨頭中心、桡骨上段顺行打入,适当控制进针长度,旋转活动肘关节见功能正常后再交叉穿入1.5mm钛针1根稳定断端。术中拍片观察桡骨颈骨折部位达到解剖复位并钛针位置及进针长短适宜后,伤口冲洗,逐层缝合关闭切口。伴桡神经损伤的1例,未进行骨间背神经的探查,直接复位桡骨小头。术后,患肢前后石膏托固定于屈肘位90°前臂旋后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第二天行手指的屈伸锻炼,4-6周拆除石膏,拔除克氏针,在医师指导下配合医院自制中药活血止痛散,要求患儿自主行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和前臂的旋转功能锻炼,定期拍片复查观察骨折断端情况并了解患儿患肢功能情况。
2.结果
本组11例, 随诊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2年, 平均1年2个月, 骨折均愈合良好。疗效功能评定, 按Steele和Graham评价标准[1]:优8例,良3例,1例出现桡骨小头的缺血坏死,考虑患儿年龄较大,并且前臂旋转及肘关节功能正常,未作特殊处理。
3.讨论
儿童桡骨颈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2],占儿童全部骨折的2%,占儿童肘关节骨折的5%-8.5%[3],好发于10-13岁。
骨折原因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受伤时前臂外翻,此外翻应力挤压肱桡关节,由于携带角关系,肱骨小头向下向桡侧撞击,导致桡骨头颈部骨折。伤后肘外侧明显肿胀,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尤以旋后障碍最显著。
桡骨颈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前臂旋转活动度[4]。处理不当常致明显病残如桡骨头缺血性坏死、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儿童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法闭合复位[5],但仍有约40%的桡骨头颈部骨折需手术治疗[6],对于O’BrienⅢ这种成角及移位较大的类型,由于关节囊内淤血,压力较大,手法整复常常不能够满意。
桡骨颈骨折属于关节内损伤,应当尽量争取解剖复位[7]。任何桡骨头中心与桡骨颈中心的偏移均可改变桡骨头的旋转角度,桡骨头相对于桡骨颈发生移位,则桡骨头不在做光滑的圆周运动,而呈凸轮样运动,近尺桡关节的相容性被破坏,旋前和旋后活动受限[8]。虽然有的文献不提倡经肱骨小头穿克氏针,因有损伤关节软骨面和固定针折断的危险[9]。但我们认为相对于肱桡关节凸轮样运动,只要在操作中仔细谨慎,克氏针粗短适宜,术后石膏固定牢靠,这样的危险是可以避免的。术中及术后应注意问题:1.骨折处完全解剖复位;2.注意穿过肱桡关节的钛针尽可能的从桡骨小头中心穿过;3.尽量保留桡骨头与远端相连的软组织;4.术后石膏前后托固定牢靠,禁止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
参考文献
[1] Steele JA,Graham HK.Angulated radial neck fractures in children:a prospective study of percutaneous reduc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92,74(7):760~764
[2] Tachdjian MO.Pediatric orthopedics[J]. Philadelphia: Saunders,1990.3137~3144
[3] 刘平涛,黄平,黎莉等.Metaizeau法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2):1759~1760
[4] 柳用墨, 李海平, 孙材江等编译.儿童骨骺损伤[M].第一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23~225
[5] 李新春,李保文,李荣军等.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伤,2002,15(5):271~273
[6] Jackson JD,Steinmann S.Radial head fractures[J].Hand Clin,2007。23(2):185~193
[7] 田伟.积水潭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7~749
[8] 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55~459
40例尺桡骨骨折治疗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40例, 其中男31例, 女9例,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28.5岁, 尺桡骨双骨折25例, 盖氏及孟氏骨折各5例, 尺骨单骨折3例, 桡骨单骨折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为6例, 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适应证的的选择
我们采取的手术适应证是:所有移位的成人尺、桡骨骨折;所有移位的单一桡骨骨折;单一尺骨骨折成角>10°;所有的Monteggia损伤;所有的Galeazzi损伤;前臂开放骨折;骨折并发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2.2 手术方法
尺桡骨双骨折通常要采用两个切口, 且切口之间要有足够距离, 以免皮肤坏死。我科常规采用背侧切口进入, 桡骨远端骨折时也会采用掌侧入路, 不管采取何种入路, 一定要注意软组织的保护, 暴露骨折时, 仅剥离放置钢板位置的骨膜。对斜形骨折, 要在另一个方向单独应用拉力螺丝钉或通过钢板应用折块间拉力螺钉, 通过骨折或相关骨块的拉力螺钉固定使结构稳定性增加40%。钢板的长度应大于骨干直径的5倍, 髓内钉固定需超过骨折端8~10 cm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程度。对尺骨骨折, 沿尺骨嵴偏前或偏后切口, 使皮肤切口在肌肉上方而不是直接在骨嵴上方。钢板可放在掌侧或背侧骨面, 这取决于骨面与钢板适合情况或粉碎骨块的位置, 如有一蝶形片, 钢板应放在蝶型片一侧, 将其压住固定。当骨折靠近上下尺桡关节时, 要特别注意保护上尺桡关节处的环状韧带、方形韧带及下尺桡关节处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一旦损伤, 则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明显下降。术后可考虑石膏固定患肢4周, 待X线片上有明显骨痂生长时再拆除石膏, 此期间, 要加强患肢肌束锻炼。
2.3 治疗结果
我科所有病历均采用钢板固定, 其中桡骨远端骨折采用解剖锁定板固定。所挑选40例患者均有不同时间的随访, 最短3月, 最长18个月, 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 但有2例患者最终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3 讨论
近年来对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有较大改变, AO理论的发展使过去由偏心钢板固定转为轴心髓内固定, 并由坚强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 复位要求从严格解剖复位转变为维持长度、不出现成角与旋转移位的功能复位,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 减少软组织的损伤, 达到利于骨折愈合目的。对尺桡骨骨折, 由于前臂特有的旋转功能, 多数专家将前臂视为“关节”, 主张解剖复位, 又因解剖学上的特点, 且髓腔较细, 故仍以加压钢板固定为主。桡骨远1/3及中1/3骨折, 一般采用掌侧Henry切口。中远1/3骨折钢板放在掌侧, 虽然这违背钢板应放在张力带侧 (背侧) 的原则, 但掌侧软组织覆盖好, 且骨面平整, 易于置放钢板, 并非完全依赖张力带理论。总的来说, 尺桡骨骨折种类及分型均较多, 治疗方式也五花八门, 但只要遵守核心原则, 即尺桡骨骨折等同于关节骨折, 需要坚强固定, 恢复前臂旋转功能为手术最重要目的, 则在处理尺桡骨骨折时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摘要:尺桡骨骨折较为多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 青壮年占多数。小儿一般为青枝骨折, 常不需手术治疗。前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旋转, 所以尺桡骨折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恢复前臂旋转功能。尺桡骨骨折大致可分为骨干双骨折、Galeazzi骨折、Monteggi骨折、尺骨单骨折、桡骨单骨折, 其中桡骨远端骨折又可分为colls、smith骨折。
关键词:骨折,旋转
参考文献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65例尺桡骨下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20例, 年龄3~31岁, 平均 (18.4±2.5) 岁;病程1h至1周, 平均 (2.1±1.4) 天;尺桡骨下段骨折42例, 尺桡骨中段骨折23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闭合性骨折, 且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肿痛、畸形, 无血管性损伤, 除尺桡骨中下段骨折外, 无颅脑、腹腔内出血, 生命体征正常。排除先天性关节畸形, 严重心脏病、血管性疾病者。
1.2 方法
手法复位:将尺桡骨远折端逐渐向背侧移动, 呈重叠移位。患者取坐位, 屈肘90°~100°, 前臂中立位, 助手持患腕、伤肢于前端, 牵引2~5min后, 将旋转位矫正。双手按压远折端, 手指环抱住远折端, 双手发力, 按压分骨, 矫正侧方移位, 折端对合后, 掌侧反折, 畸形骨的嚓音消失后, 便可实施固定方案。
夹板固定:经复位处理后, 外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中药, 对远折端的背侧使用棉压垫。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分骨垫, 使用4块夹板对骨折处进行固定, 维持4~7周。在做固定时, 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活动度、患肢末梢感知能力、固定稳定度等, 及时调整固定松动。使用X线检查患者愈合情况。
药物治疗:辨证用药, 自制中药外敷内用。早期外敷促进骨折愈合的金黄膏, 中期使用活血膏, 2天/次。去除固定后, 可使用伸肢洗剂熏洗, 内服龙血竭片, 每日2次, 每次2粒。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骨折处愈合, 肘关节、腕关节可自由屈伸, 正常活动;良:骨折处愈合, 肘关节、腕关节能正常活动, 前臂活动范围减少20%左右。
2 结果
经过治疗, 65例患者中恢复情况为优者55例, 恢复良者10例。X片示近解剖复位21例, 解剖复位35例, 功能复位9例。无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或畸形。
3讨论
前臂肌肉较为丰富, 横跨多个关节, 解剖功能、创伤机制复杂, 骨折后易出现成角、重叠、旋转移位等, 其复位要求极高[2]。因此, 在做复位前, 必须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受伤体位、受力大小等。根据X线检查结果, 认真剖析病情, 明确创伤机制及骨折类型,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固定复位方案。
牵引可矫正重叠、旋转畸形、成角, 能使前臂伸缩肌保持放松, 有助于折端对合, 减少折顶角度。复位牵引力不宜过大, 避免造成肌肉夹板, 有损复位;亦不能放松牵引, 避免骨齿折断[3]。在固定过程中, 放置棉垫时需看准位置, 保证棉垫软硬、大小适中, 及时调节固定扎带, 以免出现骨折压伤、错位。患者应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同时需避免前臂做旋转运动及早期负重。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中药辨证治疗, 促进骨折愈合, 辅助功能恢复[4]。
尺桡骨中下段骨折为临床常见疾病, 多由直接暴力, 如机械打击所致, 骨折呈粉碎型、横型, 其骨折线在同平面内。间接暴力为跌倒后手掌触地, 导致桡骨中下段出现骨折, 残余暴力因骨间膜转移到尺骨后, 导致尺骨骨折, 成桡骨锯齿状短斜型骨折移位。也有患者因扭转暴力受伤, 在外力较重时, 身体倾斜导致尺桡骨出现旋转性骨折, 或因前臂外力而过度旋转, 导致桡骨成斜向骨折。
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畸形、疼痛、肿胀, 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X线检查可对骨折情况进行鉴别诊断。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尽量避免前臂活动, 以免再次造成前臂骨折处受损, 影响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较为严重者建议选择手术治疗, 但手术创伤较大, 恢复较慢, 无法短期内痊愈。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法创伤小、操作简单, 可有效矫正骨折移位、畸形。临床研究显示, 经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辅以中药熏洗治疗, 可有效提高骨折治愈率, 减轻疼痛, 快速消肿化瘀。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尺桡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能缩短病程, 提高治愈率。
尺桡骨中下段骨折部位活动受限, 疼痛、红肿,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长, 在治疗期间易产生各种并发症: (1) 骨折愈合困难:尺桡骨处解剖关系较为复杂, 且尺桡骨下段为肌腱包绕, 软组织血供较差, 为上下端构成关节。当关节做旋转动作时, 尺骨也需要做一致动作, 影响骨折处愈合。若患者为粉碎性骨折, 骨质受损, 周围组织严重挫伤, 骨折处愈合难度进一步增加;骨膜处血管栓塞, 导致骨膜坏死;固定材料无法满足安全需求, 致使患者骨折处受损, 无法愈合; (2) 感染:患者受创、骨折后, 患处长期暴露在外, 若未采取有效外伤处理措施, 或患处清洁不彻底, 易导致患处感染, 骨折处软组织受损也易引发软组织挫伤; (3) 压疮:压疮多由闭合性骨折后, 分骨垫、石膏塑形时挤压所导致。皮肤血供应不足, 患处有局部性水肿也是导致患者皮肤出现压疮的重要原因。在手术过程中, 若未对患者及时进行止血、消肿处理, 可导致肌间压力升高。进行夹板固定时, 若未及时调整固定带, 导致固定过紧, 亦可导致患者肌间压力显著升高。
本研究中的患者多为青壮年, 因此恢复效果较好。65例患者中恢复情况为优者55例, 恢复良者10例;X片示近解剖复位21例, 解剖复位35例, 功能复位9例, 无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畸形。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显著, 且方法简单、创伤小, 可缩短病程, 提高治疗依从性,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鹏.儿童尺桡骨中下段骨折25例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8) :199.
[2]陈展鹏, 冯学烽.夹板和掌背侧对垫固定治疗尺、桡骨干中下段双骨折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14) :74-75.
[3]毛世益, 沈建冲.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下1/3骨折124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12) :903.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尺桡骨骨干骨折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0∶25,年龄25~70岁,平均(50.26±2.1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28∶27,年龄26~70岁,平均(50.28±2.15)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遵医嘱行常规类护理,包括用药、并发症护理与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加以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心理干预: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其内心想法,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予以及时疏导,并向其介绍此类疾病的成功案例;(2)饮食干预:术前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容易消化食物,术后前期选择清淡类食物,并据个人习惯选择水果、蔬菜等高蛋白食物。(3)功能锻炼:先从简单肢体运动开始,如进行手指屈伸训练,随后逐渐加大运动量。(4)出院指导:提醒患者对肢体血液循环与患肢感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据愈合情况予以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观察两组手术、骨折愈合时间与术中出血量、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情况。参照VAS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2]。
1.4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情况:护理后,观察组手术、骨折愈合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VAS评分情况: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0.20±0.01)分比对照组(1.86±1.25)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前臂由桡骨和尺骨组成,据AO病例统计:前臂骨折在所有骨折中占10%~14%,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此类骨折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十分关键,而常规类护理效果不佳,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3]。为探讨尺桡骨骨干骨折行护理干预对其手术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收治的尺桡骨骨干骨折110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手术、骨折愈合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表明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减少各项时间指标,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思想动态,可以对其存在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行及时疏导,使其保持积极心态,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从而有利于取得较好疗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4]。此外,护理人员的饮食干预,可以使患者补充营养,有利于骨折愈合,促进其早日康复。
同时,通过分析两组VAS评分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0.20±0.01)分比对照组(1.86±1.25)分低,表明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疼痛。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注重饮食干预,做好患者膳食均衡工作,有利于骨折愈合,从而减轻疼痛[5]。此外,护理人员注重功能锻炼与出院指导,有利于肿胀消退,改善预后,缓解其疼痛症状。本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未分析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并发症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综上所述,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利于减少各项时间指标,减轻其疼痛症状,利于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尺桡骨骨干骨折行护理干预对其手术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尺桡骨骨干骨折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类护理,观察组加以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手术、骨折愈合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少,且VAS评分(0.20±0.01)分比对照组(1.86±1.25)分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桡骨骨干骨折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减少各项时间指标,并减轻疼痛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尺桡骨骨干骨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炜.手法复位配合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45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95-96.
[2]陈文斌,龚丽芳.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2):160-161.
[3]卢斌,孟利娟,郭斌,等.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9):56-58.
[4]张晓宏.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96-397.
尺桡骨茎突骨折合并腕关节脱位1例 第8篇
1 病例介绍
男,45岁,2010年6月2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 h左手持物体时被重物砸伤腕关节,伤后左腕关节疼痛、畸形、活动障碍。查体:左腕关节餐叉样畸形,局部肿胀,弹性固定,腕关节及拇指屈伸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X线片示:左腕关节向背侧完全脱位,尺桡骨茎突骨折,如图1、图2。诊断:左尺桡骨茎突骨折合并腕关节脱位。采用牵引端提手法复位,即二者在牵引下,术者双手拇指按压背侧腕骨,其余四指端提桡骨远端,手法时注意由背伸到掌屈,复查X线片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在位,如图3,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10°~15°,尺倾角20°~25°,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外固定3周,伸直位石膏夹板外固定2周,随访3个月,患者腕关节肿痛不明显,关节功能活动良好。
2 讨论
单纯性桡腕关节脱位极少见,好发于青壮年[1]。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较少见,易漏诊或错误诊断为腕关节脱位[2],该例同时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按Barton原意,将桡骨远端背侧、掌侧缘,合并腕的半脱位者统称为Barton骨折,该病例为桡腕关节完全性脱位[3]。腕关节向背侧移位,侧位片示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有骨折。如图1。桡腕关节脱位合并尺桡骨茎突撕脱骨折,或桡骨远端关节面掌、背侧唇骨折称为复杂性桡腕关节脱位[1],该种脱位较多见。本病例更趋向于后者的定义。从首次摄片易漏诊桡骨茎突的骨折,而桡腕关节脱位明显。如图1、图2。本病例的受伤机制是手持重物并受另外重物打击桡骨远端直接暴力所致。保守治疗过程中骨折关节稳定,无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岑泽波,朱云龙.中医正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86.
[2]吴在德,吴肇汗.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80.
儿童尺桡骨骨折 第9篇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尺桡骨,骨折
尺桡骨是骨科骨折的常见部位,以前大都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等保守疗法,但疗效有限。交锁髓内钉具有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已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郯城县重坊镇中心卫生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郯城县重坊镇中心卫生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的21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49岁,平均37岁;左侧8例,右侧13例;尺骨单骨折6例,桡骨单骨折4例,前臂双骨折11例。A1型1例,A2型1例,A3型1例,B2型2例,B3型6例,C1型7例,C2型3例,C3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h~2周,术前根据尺桡骨X线片确定髓内钉长度和直径。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并将患肢外展置于可透X线的手术桌上。手术在臂丛麻醉或者全麻下进行,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尺骨进针时,前臂外展屈肘,在鹰嘴尖端作长约1.5cm的纵形切口,入口处应位于鹰嘴突的中心线及髓腔的中央。桡骨进针时,屈腕,扣清Lister结节后,在其桡侧作长约2~3cm长的纵行切口,避免损伤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往深层纵形切开伸肌支持带,将桡侧腕短伸肌腱牵向桡侧,拇长伸肌键牵向尺侧,骨膜下剥离显露Lister结节,入口点应在桡骨远端距关节面5cm处。先试行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失败时采用切开复位,尽量少剥离骨膜。根据髓腔粗细情况,选用合适大小的髓腔扩大器逐级扩髓,并按由细到粗逐步扩大的原则进行,进针至骨折端时,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依次通过骨折端直至进针通过近端骨折端,充分扩髓后,选择比扩髓直径小1mm的髓内钉按所需屈度塑形后安装导向器,在瞄准器及C型臂X线机引导下成功锁定远、近端锁钉,在桡骨近端锁钉应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深支。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d,术后19例患者行前臂石膏托固定4周,1d后开始手指功能锻炼,3d后即行桡腕关节功能锻炼,4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伸屈肘关节功能锻炼;2例患者未使用外固定,24h后即可进行肘、腕关节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4周后开始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
优:骨折愈合,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10%,前臂旋转功能丧失<25%;良:骨折愈合,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20%,前臂旋转功能丧失<50%;可:肘或腕关节伸或屈功能丧失>30%,前臂旋转功能丧失>50%;失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或伴有没解决的骨髓炎。
2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出院后,均进行8周~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16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不连、术后感染及桡神经深支损伤,无髓内钉松动、及断裂。优1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5.7%。
3 讨论
尺桡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1],前臂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要求有较大的活动度和较高的灵敏度,若治疗方法不当可能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因此,尺桡骨骨折应尽量争取按照关节内骨折的要求达到解剖复位,良好的恢复前臂的功能。而采用手术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前臂解剖功能的复杂结构,以往临床上常以切开解剖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为主。但由于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类型不适合做钢板内固定,且钢板可造成局部骨质疏松,产生应力遮挡导致再骨折;钢板加压,骨膜广泛剥离,使局部血运不畅影响了骨折的愈合;较大范围的切开复位,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可影响手术后功能的恢复,甚至导致术后感染;术后长时间的石膏固定,影响了肘关节屈曲及前臂的旋转功能。因此,部分学者转而寻求做前臂骨折的交锁髓内固定。
尺桡骨骨折的髓内钉包括Rush钉、Street钉等,但这些髓内钉不同程度的存在退钉、不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的旋转等问题,而交锁髓内钉通过远近端交锁固定,使尺桡骨承受轴向载荷和抗弯、抗扭力学性能得到了保证,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前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其优点:(1)适应证广:尺桡骨骨干骨折,骨折部位距骨的两端在2.5cm以上者,特别适用于前臂多段骨折、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用加压钢板固定失败,骨质疏松患者、严重复合外伤等患者。(2)创伤小:只需较小的手术切口、少量剥离或不剥离骨膜,对骨折端血运干扰小,软组织暴露减少,感染率低,且能早期进行肘、腕关节功能锻炼。(3)弹性固定,固定牢靠,恢复期短:交锁髓内钉通过髓腔进行固定,是一种牢固而有弹性的固定,废用性骨质疏松率低,骨折端有微动刺激,能保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理应力,骨痂生长快、质量高[2];远、近端交锁,能达到坚强固定和控制骨折端旋转的目的。(4)再骨折率低:应力遮挡最小,外骨痂生长丰富,愈合后骨折端有较多骨痂,不易引起再次骨折。
总之,应用尺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快,是治疗尺桡骨骨折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48-449.
儿童尺桡骨骨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