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现行医生独立决策分级护理尚不能认为是最佳决策方式,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医疗专家认为应由医护共同决策,医护共同决策的认同率最高。运用Delphi法确定了分级护理决策护士的资质评定及培训大纲。同时2009年由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中规定,护理级别可以由医生也可以由护士来确定,为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提供一定的法规支持和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山西省34名医护专家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专家咨询,以期为今后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试点及实施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四川省19名护理专家和15名医疗专家共34名医护专家进行2輪专家咨询。入选条件:①在其研究领域从事工作15年以上,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③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④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性,愿意回答专家咨询问卷。要求①~③符合其中2项。

1.2方法

1.2.1现场考察在我国大陆,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是由护士来决策病人的护理级别,其他医院分级护理的决策主体为医生,实施者为护士,研究者对北京协和医院分级护理实施的依据、下达方式和流程以及医护间的协调进行了现场考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人入院后,主班护士对病人进行评估,依据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确定护理级别。级别开出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护理级别在医生的医嘱单上不再体现,随病人姓名、年龄、诊断等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并在病人一览表上体现,由紫、绿、粉、蓝色分别代表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

1.2.2编制问卷成立专家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4人组成,其中护理专家(教授)2人,医疗专家(教授)1人,护理研究生1人。专家协调小组的主要任务为查阅文献资料,编制、修订专家咨询问卷、确定选择函询专家的标准并对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和处理等。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北京协和医院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问卷初稿,参考专家协调小组的意见,进行6名医疗、护理专家的预调查后,形成“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问卷包括:①致专家信,向专家简要介绍研究的咨询任务及致谢词;②介绍分级护理的国内外决策现状及北京协和医院考察情况;③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问卷主体,要求专家对流程步骤在“同意”或“不同意”中选择,在对应的空格处打“√”;同时专家可以对表达不准确、有需要增加或删除的内容进行修改;在问卷最后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了解专家对此问卷的其他意见;④专家信息表及对此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以分析专家权威程度。

1.2.3研究方法采用Delphi法,以初步设计的“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专家咨询问卷”为工具,由作者亲自发放并回收问卷,然后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纳、修改得出决策流程;第2轮中直接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专家,请专家再次提出意见建议。采用率剔除指标对第1轮咨询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数据库和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以问卷回收率反映专家的积极性,以权威系数判断专家的权威程度。

2结果

2.1咨询专家情况①本研究咨询专家的年龄39岁~55岁(47.84岁±7.14岁);工作年限只有2名医生是在10年~15年,其余均为15年以上;学历:大专1人,本科20人,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4人;职称: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主任护师9人,副主任护师8人,主管护师2人;工作领域:分布在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临床医学等多个工作领域。②专家积极性系数:是指专家对本项研究关心、合作的程度。本研究2轮咨询分别发放问卷35份、34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34份、34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和100%。③专家权威系数:专家的权威程度用判断系数和熟悉程度系数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本研究的权威系数为0.864 7。

2.2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咨询结果

2.2.1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在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中,描述的统计分析指标是专家的同意率,有≥51%专家认为同意的条目予以保留,进入第2轮咨询问卷。第1轮问卷中,专家对各条目的同意率最低为94%,专家修改条目2项,增加条目3项,说明专家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支持度极高。专家提出:在某些特定情况,如病情复杂、并发症、大手术后等,护士无法独立决策护理级别,应与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后共同决议。

2.2.2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2轮咨询中,直接将咨询结果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给专家,请专家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工作流程提出意见建议,专家提出条目“查对、向病人解释告知,取得合作”已包含于条目“收集病人资料”中,应予以删除。经课题协调小组讨论,同意专家意见,删除此条目。其他条目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包括准备、评估、决策、调整4个步骤。①准备:明确医生对病人的临床诊断。②评估:收集病人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判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独立依据分级标准做出级别诊断;某些特定情况,如病情复杂、并发症、大手术后等,护士无法独立决策护理级别时,与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后共同决议)。③决策:决策护士在分级护理护嘱单上下达护理级别→在病人一览表及床旁做相应级别标识。④调整:决策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依据病人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调整护理级别→决策护士将调整后级别下达在分级护理护嘱单上→级别标识做相应调整通知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详见表1。分级护理护嘱单为自行设计,包括病人姓名、临床诊断、住院号;开始时间、护理级别、护士签名、停止时间、备注。表1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

3讨论

3.1咨询专家的代表性和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咨询专家的选择是Delphi法的关键,咨询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等与咨询专家代表性与权威性等密切相关。本课题组选择的咨询专家分布在临床医学、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多个工作领域;97%的专家为本科以上学历、94%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至少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咨询专家具有学科代表性和学术权威性。通常专家权威系数大于0.70即认为咨询结果可靠,预测精度随着专家权威程度的增加而提高。本次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647,说明专家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咨询内容的可靠性。

3.2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的确立决策护士通过判断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依据分级标准独立做出级别诊断,并下达在分级护理护嘱单上。在某些特定情况,如病情复杂、并发症、大手术后等,护士无法决策护理级别时,决策护士与医生进行病情讨论后共同决议,再由护士下达在分级护理护嘱单上,这也与课题组前期的对决策主体论证中医护共同决策认同率最高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这样既能体现护士的决策权与自主权,又能满足病人护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促进病人康复。

3.3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的确立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了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图,通过统计分析专家对各步骤的同意率结果,说明专家们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认同及重视,分级护理决策权的问题已经引起医疗、护理专家的高度重视,护士自身已经充分认识到分级护理的重要性,由护士独立决策分级护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3.4护理级别在病历中的体现护理级别在医嘱上不再体现,为每例病人设立独立的分级护理护嘱单,并进入病历保存,以保证病历的完整性及护理级别的可追溯性。

通过省内34名医疗、护理专家对护士决策分级护理工作流程进行专家论证,得出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具体工作步骤,规范工作流程,使护士加深对分级护理的认识、护理工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同时为护士决策分级护理的临床试点工作提供依据。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发展,专业学位不断增加,研究生信息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对研究生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管理国内外发展现状、和SaaS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加强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SaaS 研究生 信息管理

新世纪的研究生显现许多新特点,如:独立、自我、结构松散、多样、复杂等,这对高校研究生管理、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加强研究生管理能力,这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1]。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设置了1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超过120多个专业,每年招生研究生达1400余名。然而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略显单调,为能够很好的解决此问题,高校可以利用SaaS软件服务模式实现降低投资、迅速见效、按需扩展、管理成本低的管理应用,无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硬件、软件、集成实施服务,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研究生信息化,可以通过复杂性和费用大大降低的浏览器获得套装软件的大部分功能。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研究现状

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Green教授首次提出“Campus Copm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并于同年开始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该项目至今已持续15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2]。

在日本,国立多媒体教育学院的Aya Yoshida主持了日本高校多媒体技术应用5研究项目[4],自1999年开始,对日本国内所有四年制大学、专科学院和技术学院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日本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从国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对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问题与内容具体深入,以侧重于教学信息化特别是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研究、基于事实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主。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校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的文献不多。而 90年代初开始的以MIS系统应用和局域网建设为主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掀起了我国数字化校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热潮。如清华大学沈培华教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把数字校园划分为网络基础层、网络基本服务层、应用支撑层、信息服务层、个性化门户(虚拟大学)五个体系。

1.2 国内外SaaS发展现状

1988年,ASP模式最早在美国诞生。ASP是一种业务租赁模式,SaaS是从ASP模式演变而来。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用户经营活动,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3]。

2000年,Salesforce公司创立,提供SaaS 模式下Web服务版本的CRM软件,到2007年,在全世界的2.48万个公司拥有超过50.1万个用户,并以每年80%的速度增长,客户满意度高达97%,成为全球应用SaaS模式的成功典范。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2004年IT研究报告表明,2004年,以SaaS方式发布的软件已经达到42亿美元的销售额。5年内,该数字将以26%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4]。

在欧美等IT业发达地区,用户已经开始对SaaS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并已经取得良好发展。2005年2月AMR Research 公司在发表的一份针对美国地区用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的各主要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用户中,超过78%的用户目前使用或考虑使用SaaS服务,只有18%的用户暂时没有使用SaaS的计划[5]。

2009年末,众多SaaS厂商也在高调宣称用户用户数量,而拥有1000多万家中小用户的中国,为SaaS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可用前景诱人,道路曲折来形容SaaS的发展状况,中国首家SaaS供应商八百客摘得“2009年在线CRM付费用户第一供应商”桂冠,就是最好的实例说明。尤其是在2008年获得1700万美元风险投资,更为中国SaaS发展,指明方向。不管商家进行数据战还是实力战,SaaS的优势还是展现出来。

2 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关于高校研究生信息化及其体系建构研究的论文数量都比以往有较大增加,但是关于SaaS模式相关研究应用都集中在中小用户,或者商业办公领域较多,对于高校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少之又少。分析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高校研究生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理解各异,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2)对高校研究生信息化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但系统研究高校研究生信息化的内容较少,特别是研究高校研究生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非常少。

(3)从技术层面和具体实践方面研究较多,理论上概括、总结较少。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形成体系框架。

(4)高校研究生信息化建设中,仍以B/S架构开发模式为主,需要自己进行管理、维护、升级,同时还需要对服务器进行部署。运用技术也相对老旧,针对日益变化的研究生管理需求,已远远无法满足。

(5)将SaaS服务模式应用于主要集中在在中小用户中,未曾有高校将之运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相关成功案例,提高了将SaaS服务引入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难度。

3 基于SaaS高校信息化管理研究对策

3.1 基于SaaS高校信息化管理主要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两条技术路线交错进行。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得到其相关参数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再根据这些数据和问题,进一步研究新的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理论,结合试验和仿真结果开发、检测、改善算法,最终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体系。

技术路线具体可概括为图1所示。

本文的主要利用SaaS软件应用模式,从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入手,为如何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加强研究生管理能力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研究如何在SaaS下构建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另一方面研究如何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研究生招生、教学、日常工作以及就业等服务,提供新手段、新方法,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

3.2 基于SaaS高校信息化管理研究内容

(1)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关键问题研究。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为目标,对管理模式进行设计,将系统分为用户层、应用层、通讯层,做到通过信息服务,实现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通过信息监控,实现管理重心由结果向过程转变;通过信息公开,推动管理方式由刚性向柔性转变;发展即时通讯,推进管理结构由金字塔向扁平化转变。使得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中,为常态化评估提供数据,数据指导信息化管理,而信息化管理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良性循环,从而充分提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解决信息化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

(2)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各类用户需求研究。

通过对文献分析,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高校信息化系统研究的参考文献,对其用户需求进行对比,归纳出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各类用户大致需求。通过调查法,对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总结出针对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

(3)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化体系研究。

就目前而言,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招生就业、入学、日常工作、学习等办公举还是以纸质化办公为主。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根据用户的需求,规划出详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均将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管理系统中,达到“无纸化”要求。建立一系列信息管理模块,打造融信息服务、信息监控、信息公开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4)基于SaaS模式构建新型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以往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大多是以B/S架构构建,本系统通过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过程开发流程对系统进行设计,采用RUP的“4+1”模型。将Web Service技术应用于SaaS软件中,将Web Service提供的接口调用其提供的功能。通过SaaS研发思想,开发完成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3.3 基于SaaS高校信息化管理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利用RUP对系统进行流程开发设计,采用细粒度模型进行SaaS模式的模型设计,同时使用新型的开发模式CSVC,对架构模式进行设计。为基于SaaS的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技术支持。

(2)本课题拟定三层结构模型,从设计用户层:导师门户、学生门户、管理门户;应用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论文管理、学生管理;迎新服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网络课堂、学位申请、高效服务;学科发展分析、论文特征分析、培养过程监控、学位质量监控;通讯层:短信、邮件、网络视频、论坛。三层结构模块,实现对高校研究生管理过程全面信息化、公开化、自由化。

(3)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研究生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用户需求。

4 预期效果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将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1)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正在逐步扩大,面对这个越来越大的群体,能够充分了解目前高校中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教学状况。

(2)本课题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各阶段生活的细致调查,发现研究生发展中,存在的教学与管理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以及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对江西师范大学整个研究生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设计。

(3)通过获取整个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

(4)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式的完善后,可以逐步推广至江西各高校、全国各高校,从而一方面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的提升学校在社会影响力。

5 结语

本文系统性通过对基于SaaS的研究生信息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研究对策,最终达到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加强研究生管理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2(10):10.

[2] 赵立君,范晓辉.SaaS技术的发展和演进[J].现代电信科技,2007(12):46-48.

[3] M Tamer,D Budgen,P Brereton.Tunring Software into a Service[J].csdl.computerorg.2003,12(10):986.

[4] IDC.09年全球SaaS软件服务收入达 107亿美元[EB/OL].http://www.hdclnr.con/article/izgb/04/04/833.html,2005,5.

[5] 07年软件产业趋势预测.Vista、SaaS、SOA[J].计算机世界,2006,18(3):78.

[6] 陆洪潮.SaaS模式的ERP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武汉[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社区护理是针对个人、家庭及人群的护理,但以人群健康为重点它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持人群的健康水平,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在目前社会变革快速而复杂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变更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的重要职责,已成为当今当今世界各国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实践,就社区护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象,谈点浅显的认识。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的结合一起,既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以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和和补充,它与医院临床护理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兼具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1.1 社区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重点,社区护理强调促进健康和预防性服务,而不是单纯性的治疗护理病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群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

1.2社区护理是以群体健康为主,其工作是以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态,并解决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单一的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从而担当起对整个人群健康负责的重任。

1.3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工作的独立性,临床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决定,往往需要独立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应具备一定的辩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的自主性。

1.4 社区护理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加强合作,社区中除医务人员要密切配合外,护士还要与当地居委会、社区、工厂、学校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密切合作,才能有效的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

2.1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一般在社区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由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组成。这类人群中有些人可能对健康教育最缺乏需求,也许会认为疾病距离他们太遥远,对健康教育持排斥态度。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其目的是帮助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保持健康,远离疾病。同时也提醒他们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提高警惕,不要忽略疾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断。

2.2 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所謂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的生物因素或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的人群。致病的生物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有家族史等;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高糖及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这类人群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对疾病过于恐怖,因个体的某种家族病史而过分焦虑,甚至疑虑重重;还可能会有另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老生常谈,甚至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针对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预防性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技能,如乳腺痛的自我检查及一些疾病的早期自我监测等;或帮助他们自觉地纠正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积极地消除致病隐患。

2.3 患病人群。患病人群包括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这类人群可根据其疾病的分期分为四种患者,即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及临终患者。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一般来说对健康教育比较感兴趣,他们均不同程度地渴望早日摆脱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对于这三种患者,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康复知识的教育以帮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自觉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减少残障,加速康复。对于临终患者的健康教育实质是死亡教育,其目的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尽可能轻松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2.4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患者家属及照顾者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他们中部分人往往因长期护理而产生心理和躯体上的疲惫,甚至厌倦。因此,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养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及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他们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定持续治疗和护理的信念;指导他们掌握家庭护理的基本技能,从而科学地护理、照顾患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指导他们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在照顾的同时保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3 体会

3.1 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护理人员的选择。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临床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广泛地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医院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转向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人员知识陈旧,对社区护理人员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从护理理念到照顾病人的技术、急救诊疗技术、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心理护理、妇儿保健及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等进行系统培训是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关键。

3.2 重视社区护理管理

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的各项制度。遵循“以社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保护人们脱离可致危险的因素,预防疾病与残障,促进人民健康,认真做好家庭访视工作,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实行社区护士挂牌上岗,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经济的护理技术与护理服务。同时也为社区护士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规范社区护理管理。

3.3 社区护理及其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探索不断地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适应21世纪我国卫生保健发展,提升人们幸福指数,我们护理人员更应该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学中国化;中国教育学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4001

教育学对于中国来说,是“降临”而不是“诞生”,是“舶来品”而不是“土生土长”。针对中国大地上教育学的“降临”和“舶来品”性质,国人曾发出“以彼邦之教法移诸吾国,支离牵合,有其不足”[1]的声音。20世纪20年代末,国人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学中国化”的理念[2]。20世纪50年代后,国人就教育学如何中国化、教育学中国化可能出现的问题、教育学中国化的反思等进行了系统关照。在探讨教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学”的命题,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口号,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的命题。当然也有研究者就以上几个命题、口号提出了反面的观点,如有研究者直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一个伪问题[3]。纵观已有关于“教育学中国化”种种命题和口号的研究,“创建中国教育学”在众命题和口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学者的应然追求[4]。然而,学界对由“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的教育学”的过渡以及“中国的教育学”的研究尚不系统。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就“教育学中国化”命题的不足以及“中国的教育学”的现状以及建构路径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和生成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教育学中国化”之不足

针对国外教育学传入中国水土不服现象以及“进口教育学”现象[5],国内研究者提出“教育学中国化”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抑制了国内研究者照搬照抄国外教育学的做法,有助于国内研究者改造或者建构适合我国的教育学理论。但是这一命题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忽视了教育学的形成路径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以及存在于其中的教育规律[6]。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研究的结果是产生关于教育的知识。实际上,教育学即是教育认识者(研究者)认识教育成果(教育知识)系统化的结果。人类知识的创造进入以学科为领域的专业化阶段,提到教育知识就能想到教育学。自赫尔巴特开始,教育学便成为教育知识的正式符号了,教育知识学科化的结果就是教育学[7]。这样,教育学的形成路径问题便转化为了教育知识的生成路径了。教育知识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呢?

有研究者认为教育知识形成的基本路径有六条:对客观化的教育现象的能动性反思、对身在其中的教育活动的体验与反思、对超越经验的教育本体的思辨、对教育知识文本的理解和批判、从问题出发的教育研究、教育实证研究[8]。从这六条路径来看,我们看不到教育学可以由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进而本土化的可能性。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的20世纪以来,国内研究者就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至今仍无法解決,教育学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学者难以实现的梦想[9]。教育知识必须基于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教育文本等而生成。当然,我们毫不否认教育学需要国别之间的交流。

(二)忽视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是指教育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类以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为前提,以事实发现和知识积累为目的,以严密的逻辑体系为依托的科学活动,而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或文化科学[10]。反观历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创造出的教育学各有特点:以康德、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学,以涂尔干、梅伊曼、拉伊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教育学,以鲍勒诺夫、斯普朗格等为代表的精神科学解释学教育学,以彼得斯、索尔蒂斯等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教育学,以穆尔、布雷岑卡为代表的元教育学[11],每一种教育学的主张无不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文化和哲学背景等而提出的。

反观教育学的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多向度展开的局面[12],是将一种甚至多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学移植到中国文化之中的过程。虽然研究者一再强调教育学的中国化要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正确的认识[13],要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国的教育智慧[14],但是教育学的中国化一直未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究其原因,一是忽视了中国的文化性格,二是即便考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仅仅是考虑了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

(三)忽视了教育学的中国范畴

教育学的发展是由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等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而然生成的。中国虽然没有教育学,但是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等。由于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教育学在中国是由西方的教育学“嫁接”到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之上而成的。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等内存着教育学的范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有学者试图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之中寻找教育学的范畴。有研究者指出对某一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首要的不在于批判和改造传统,而是要寻找和进入传统只有被传统滋润过的研究者,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15]。

反观教育学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方法论、路径等,研究者皆提出教育学中国化要重视中国古代的传统。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不能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文化而任意规定其发展轨迹[16],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之一就是“古今中外法”[17]。然而,一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教育学的内涵不足现象已成为事实[18]。教育史研究基本上属于历史研究,而少有教育学的味道,再加上教育学学科元研究的不足,教育学人很难从教育史中吸收到教育学的发生范畴。试图改变教育学在中国“移植”、“引进”事实的教育学中国化研究者没有很好地研究中国教育史中的教育学范畴,也就不能实现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的教育学。当然,试图将别国的教育学用汉语表达、或者仅仅是加入一些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当前教育实践元素的教育学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教育学。

二、解析“中国的教育学”

面对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学”的命题。如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在中国特殊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有其正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其前提假设、研究路径、研究方式等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瓶颈,中国教育学要想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学接轨和对话,必须走“中国教育学”的原创发展之路[19]。然而,纵观已有相关的研究,研究者们尚停留在对“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本土化”)等命题的反思与批判阶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中国的教育学”的命题,但是对“中国的教育学”这一命题的认识还不系统、全面,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教育学”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一)中国的教育学是具有中国文化性格的教育学

所谓的文化性格,有研究者认为即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20]。由于生存环境、生存方式、思想观念、人文历史、为人处世方式等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创造的文化性格也不同[21]。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个地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表征。然而作为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其文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22]。

教育学具有文化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文化性格,便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教育学。欲创建中国教育学,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性格,并将此性格作为中国教育学之魂魄。教育学的中国文化性格是中国教育学的表征和轮廓。中国的文化性格是中国教育学的源头活水。

(二)中国的教育学是具有中国教育元素的教育学

教育学是由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的学者对教育的认识尚未达到专门化和专业化的水准之时,国外的教育学便中断了国人对教育的认识。中国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元素没有转化成为教育学的遗传密码。在今天,欲创建属于中国的教育学,就必须寻找教育学在中国的遗传密码。这些遗传密码就是中国教育学大厦的砖瓦。

有研究者这样理解中国教育的传统:以“德”为本,“智”“德”合一的教育观;以“悟”为先,注重向里用力的教育内在观;以“道”为魂,彰显对教育本真的追求[23]。笔者以为这只是中国教育元素的冰山一角。中国的教育元素包括国人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对教师、学生的理解,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场所等等的观点和思想。中国教育学的大厦理应由这些砖瓦构筑而成。中国的教育元素是中国教育学的材料。有了中国的教育元素,教育学学者才能成为有米之巧妇。

(三)中国的教育学是具有中国话语体系的教育学

有研究者认为话语不只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工具,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思维,全球化时代,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力与地位[24]。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都需要话语体系来承载,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5]。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一度国势衰微,不得不靠学习国外以图自强。在这种情况下,西学东渐,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与之而来的是中国话语体系的破坏甚至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国外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的文字和语言传统的民族,这个民族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基因密码,这些文化基因密码需要话语体系来表征[26]。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就构建中国当代的话语体系进行了研究,也有一些研究者就各个学科的话语体系进行了研究。

对于教育学这个学科而言,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提出了要建立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并认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的要素包括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四个模块[27]。研究者还提出了建构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策略,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深入中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寻求与西方教育理论的对话与融合[28]。也有研究者对教育学的语言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也可构成我们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教育学的依据[29]。构建中国教育学,其实就是一个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国的教育学人急需在这些策略和元素的指导下构建具有话语体系的中国教育学。

中国文化性格是中国教育学的灵魂所在,没有了这个灵魂,那国人所建構的教育学注定不是属中国的。中国教育元素是中国教育学的材料,研究者不能很好的挖掘中国教育史中存在的教育学材料,那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教育学的筋脉,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串联、表述中国的教育学。穿插在中国文化性格、中国教育元素、中国话语体系之中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中国教育学是具有中国思维方式的教育学。一旦构建的中国教育学具有了中国的文化性格、使用了中国的教育元素、运用了中国的话语体系,那么构建的教育学就是具有中国思维方式的教育学。

三、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走上建构中国教育学之路,下面谈一下如何建构具有中国思维方式的教育学。

(一)由中国教育史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教育学是教育知识学科化的结果[30],也就是说教育学的构成要素即是教育知识。教育作为一种人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它的知识无外乎两种:关于教育的知识、为了教育的知识。关于教育的知识即是对教育是什么、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做、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育内容是什么、教育内容应该怎么组织、教育内容应该怎么被传授等等问题的回答。为了教育的知识即是要做好教育,我们需要哪些条件,对这些条件的追问和回答即是为了教育的知识。纵观中国教育史,不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前者如“天地君亲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等。后者如“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等。对这些问题回答正是构建中国教育学的材料。有研究者从主体论、宗旨论、材料论、方法论、体制论、师道论、效果论、本质论、观点论九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31],一方面是为构建中国教育学寻找材料,另一方面是使教育史研究具有教育学的立场,进而具有教育学的内涵[32]。

(二)由中国教育实践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由中国教育史而中国教育学是从历史上挖掘中国教育学构建的材料。然而,教育是以整体的样式存在,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的,研究者需要在动态变化中去把握教育,进而探寻关于教育的知识、为了教育的知识。或许“关于教育”的知识可以从历史中获得,然而“为了教育”的知识却需要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基于当下。所谓的基于当下即是由中国教育实践而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路径。正如有研究者认为“实践是人的实践实践是一种不断生成着的活动无论社会性还是历史性,又都意味着具体性,从而使一切脱离特定社会历史境况的关于人和世界的理解不再具有合理性” [33],而且,在教育学学科立场之下的理论和实践,其实是一种交互生成的关系[34]。这意味着中国教育学的构建必须基于中国的教育实践。基于中国实践的教育学才是属中国的、为中国的、在中国的教育学。

(三)由外国教育学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构建中国教育学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而恰恰是要开怀拥抱、兼容并蓄。教育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300余年,在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段时间中,教育学的中国角色是缺席的。教育学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态势表演着。20世纪,教育学的中国角色虽然诞生了,教育学在中国不是以教育学的中国式贡献的面貌呈现的,而是以“舶来品”的身份“降临”的。而今,欲构建中国教育学,就不能不借鉴人类历史上已有的关于教育学的构建和发展历程。纵观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教育学的学科化、教育学的独立性等问题,也是德国、美国等国家曾经出现的问题。这启示我们在构建中国教育学时,一定要借鉴、吸收老牌的教育学国家的有益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以扬长避短。构建中国教育学,不是为了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学的区别和摒弃,而是意在构建教育学的中国立场、中国角色,在这个过程中贡献教育学的中国力量。而这一切是旨在构建能够反映中国教育历史,能够指导中国教育实践,能够预测中国教育发展趋势的中国教育学。以这样的观念構建起来的中国教育学必然能够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学进行对话、交流、融通,从而促进世界层面的教育学的发展和交流。

(四)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中国的教育学的建构路径

叶澜说过:“我一直在为寻找和建立教育学的特殊性而努力,为使教育学获得与相关学科平等对话的资格进而实现有效的对话而努力,为建立一种广阔宏大的教育学远景,使之真正变成面向人类生活和人类幸福的教育学而努力,为使教育不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而且成为与哲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的教育科学,或者成为李凯尔特所言的文化科学、自然科学之外的第三种科学,即教育科学而努力,用一生的光阴守候教育科学时代的来临这是继哲学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人类第四个科学时代。”[35]

冷静思考,将教育学建成为人类的第四个科学,不是我们空想构建的,而需要教育学与相关学科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自己。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教育存在[36],其复杂性似乎是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都难以企及的。然而,似乎任何学科都可以与教育学进行交叉形成教育学的学科群。仔细思考这些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或者是用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如教育人类学等,或者是研究教育中的某门学科自己的问题,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这样,使得教育学的园地不断地被其他学科侵蚀、霸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是要关照成熟学科的建制路径,为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我们要划清教育学的界线。中国的学术思想并没有以学科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的哲学、社会学等都是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被引进的,然而中国的哲学、社会学等教育学的临近学科并不像教育学这样的弱势。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还需要注意的即是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作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需要为中国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中国的文化性格、中国的教育元素、中国的思维方式等。

参考文献:

[1]雷尧珠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9)

[2][4][9][12][14]侯怀银,王喜旺教育学中国化: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的探索和梦想[J].教育研究,2008(6)

[3]丛立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J].中国教育学刊,1993(2)

[5]陈桂生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4)

[6]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7][8][30]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33,120-152,233.

[10][1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88,22-77

[13]高德建教育学体系之我见[J].天津师大学报,1984(5)[15]李政涛教育人类学引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

[16]鲁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管窥[J].教育研究,1988(1)

[17]董远骞试谈教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J].教育研究,1983(11)

[18][32]刘庆昌教育史研究的教育学内涵[J].教育科学,2012(2)

[19]袁德润从“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08(3)

[20][21]陈淼欲中国文化性格[J].全国新书目,2006(16)[22]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5)

[23]杨茜回溯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对现代教育之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24][27][28]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25][26]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29][35]李政涛教育科学的世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3

[31]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33]徐长福实践哲学的若干进路及其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2(6)

[34]李政涛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6]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06

Key words: pedagogy; chinization of pedagogy; chinese pedagogy

(責任编辑:刘爽)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培训。方法:选择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一共有50名,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的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结果: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掌握的人数明显增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护士采取多途径,多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训,能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与技巧;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增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文中主要探讨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一共有50名,都为女性护士,年龄分布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3岁,工作年限为3-13年,平均工作年限为6.6+-3年,其中本科学历共有15名,大专学历共有26名。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属于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两方面:综合素养、沟通技巧、健康教育技巧采用积分法进行统计与评价,总分共有5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高。1分表示完全否定,2分表示否定,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肯定,5分表示完全肯定。

1.2.2培训的方法

1.2.2.1岗前培训

对岗前培训进行合理的安排,是医院护士专业能力的有力保障。在进行正式的训练之前,应当根据文职护士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根据医院护理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理论培训、技能素质培训、心理素质培训。

(1)理论培训

由于护士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自身的理论基础比较杂事,在理论学习方面,其重点主要在于国防知识的学习以及卫勤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要求文职护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文职护士实现角色转换,真正进入医院护士的角色,开展在职工作。

(2)心理素质培训

在心理素质培训中,主要针对护士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护理常识、心理卫生、心理承受能力等等,针对他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的问题,展开培训与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的开展,同时结合了实际案例进行讨论,经过课程的学习,促使护士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加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医院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1.2.2.2加强岗位培训

对于医院护士而言,岗位培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技能水平的重点所在。必须根据医院护士的具体情况和工作需求,对护士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

(1)对护士进行素质培养并且注重护理质量的提高

临床一线工作是医院文职护士提高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机会,把他们合理的安排到临床一线工作,同时给他们安排具有较高素质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重视培养护士的专业作风,以军人的素质要求来对文职护士进行培训。鼓励护士向优秀的医护人员学习,积极参与基层群众医疗活动。

(2)必须熟练掌握专科知识与技能

对于医院护士而言,必须对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熟练地掌握,方可真正地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可以让护士在不同的重点科室轮班,例如急诊科、脑外科、手术室等等,然后根据科室的具体需求进行分配,把护士安排到工作任务较多、危重病患者较多的科室,这些可是对专科护理技术具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这些专科护理技术是战时必备的救护技术,安排护士到这些重点科室进行学习,可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集体授课、讨论、带教等等途径促使护士的护理实践能力培训获得更好的效果。

1.2.3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太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n表示病例数,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后,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掌握的人数明显增多,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3.1健康教育护理的现状

在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之前没有对健康教育护理工作进行深刻的了解。目前,在多数医疗机构里都忽视了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病患者在心理辅导方面的需要,从而导致在治疗的期间没有对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护理,难以对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在开展健康教育护理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标。现在健康教育护理工作在许多医疗机构里都没有受到重视,在具体的工作中没有明确的工作指标,难以充分激发医护人员对于健康教育护理开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此外,还缺少有效的考核制度。

3.2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健康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及技巧的了解,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康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须具有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并且配备科学合理的系统或者方式对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结果证明,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技巧水平,有利于改善医院健康教育现状,促进健康教育在院内护理中的应用。

综上,通过对护士采取多途径,多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及技巧的培训,能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秋灵.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调查分析[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2]宋义英,徐红梅,许希嘉. 外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 现代护理. 2004(10)

[3]石荣光,李冬梅,夏季芳,裴秋燕,周月爽,李翠花,董丽,阮玉凤.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 全科护理. 2015(36)

[4]刘玲艳. 手术室优质护理模式开展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5(S1)

[5]舒丽. 护理人员如何应对医院暴力[J]. 世界中医药. 2015(S1)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就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眼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再实施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满意率为75.00%,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观察组要更好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在护理干预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并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佳,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眼科护理;应用效果

眼睛是人体用来感觉各种视觉冲击的器官,一旦眼睛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对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造成较大的阻碍。从目前来看,选择手术治疗的眼科疾病患者人数日益提高,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手术治疗或多或少都会损伤到眼科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再加上眼睛的特殊性较强,视物不清、视力下降均会给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所以,眼科疾病患者较易出现抑郁、烦躁、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这对于手术的有序开展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患者的心情进行及时地调整,以便能够更好地增强其面对手术的信心。临床实践表明: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佳。本文就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所收治的80例眼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46.51±4.92)岁,最大年龄为74岁,最小年龄为30岁,其中,5例患者为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病,10例患者为视网膜脱离,16例患者为白内障,24例患者为眼外伤,25例患者为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例,观察组: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6.82±5.12)岁,最大年齡为74岁,最小年龄为32岁。对照组: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5.92±4.12)岁,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30岁,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再实施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行有效护理

①手术患者由于对手术的紧张、恐惧,以及对于病情的悲观思想,往往较易在术前出现一系列的自卑心理(如绝望、悲观、焦虑等),甚至还有可能会丧失生存的信心,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他们良好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难关。②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需要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地介绍医院病房作息时间、医院环境、住院管理条例、科室工作制度等,让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医院环境进行熟悉,尽量不要紧张。③住院期健康教育:第一,医护人员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友好沟通与交流,对其提出的问题务必要认真且耐心回答,力争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起融洽的环境,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第二,医护人员要基于患者的文化水平来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患者能够正确而又科学地认识疾病;第三,医护人员要及时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需求,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支持,避免患者的心理负担过大。第四,医护人员要详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流程、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最大限度地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手术过程。第五,术前要及时为患者做好皮肤护理,务必要让患者的皮肤保持清洁状态。

(2)术中护理要小心细致,

①待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之后,医护人员务必要对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有效调节,并且确保手术室内环境处于安静状态;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温和、亲切地安慰,要耐心地告诫患者手术相关事宜,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用握一下患者的手,给他们安全感。手术操作动作务必要轻柔,尽量不要出现手术器械碰撞声,此外,患者的手术体位务必要摆放适宜,避免出现不适感。②输液穿刺处要注意不要对手术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静脉输液选对侧,医护人员要注意做好监测观察工作,避免出现渗出、脱落等情况。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要及时与麻醉师进行有效地配合,基于患者的具体麻醉情况来“动态”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全麻状态的患者呼吸道情况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务必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都予以密切关注,包括呼吸节律变化、呼吸频率等,一旦发现有呕吐物或者分泌物出现在患者的呼吸道内,那么务必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彻底清除,避免出现误吸或者窒息的情况。

(3)术后护理要及时

①注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对病情严重、病质恶化、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侧重于加强营养,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给他们补充高维生素膳食或高蛋白膳食。如患者由于特殊原因而不能进食,那么可以给予鼻饲治疗,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他们的组织修复能力和抵抗力,还可以对其定期输血、补液,甚至还可以将营养物质静脉输注他们的身体内。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在手术结束之后还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基于患者的实际状况来进行体位调整,指导患者开展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合理用眼、面部清洁等。②加强术后疼痛护理。每一位选择手术治疗的眼科疾病患者都有要求镇痛的权利,而医护人员则应该切实履行起减轻疼痛、合理评估疼痛的职责。术后疼痛护理主要包括:第一,对患者疼痛进行有效评价。医护人员应该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具体要求来选择操作性较强的疼痛评价工具。从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疼痛评价工具较多,主要包括VAS、VDS、NRS等,其中,VAS的精确度稍差,但是较为简单、且易于操作;NRS的精确度较高,但不适用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VDS较为醒目,且易于理解。而疼痛评估内容既要包括患者的心理感受,又要包括患者的身体疼痛,更要注意及时协调医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疼痛本身就属于主观性较强的失误,是广大患者的自身体验与自我认识,所以,疼痛评价时务必要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第二,护理人员要有效地配合医生为患者做好缓解疼痛的工作,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要掌握止痛的原则与方法。第三,及时观察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并且还要注意记录在案,以便能够为医生合理调整用药做好准备。③及时处理并发症。若患者在术后出现晶体移动、伤口出血、伤口裂开等情况,那么医护人员务必要在第一时间内叮嘱患者千万不要力张闭眼、摇晃头部,也不可出现打喷嚏、咳嗽等问题;若患者在术后出现眼部感染等情况,那么医护人员务必要严格按照医院所指定的无菌操作规范来开展相应的操作,患者切记不可用不干净的毛巾来揉患眼,或者直接用手去揉患眼,以此来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同时,还要按照医嘱来给患者注射相应的抗生素药物。

(4)出院指导

医护人员应该要基于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康复训练计划,以便患者能够在出院之后可独立开展康复训练工作,并且还要有针对性的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康复饮食指导等,此外,还要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等多种方式来告知患者定期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1)满意程度:采用本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来让患者打分,不记名制,分为2个等级,分别是满意、不满意。

(2)心理状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DS、SAS评分。

(3)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在护理之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如感染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在护理之后,仅仅只出现了少许不良反应(如感染等),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③无效:患者在护理之后,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改善,甚至还出现进一步恶化的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满意程度

由表1可知,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满意率为75.00%,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观察组要更好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在护理干预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并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顯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效果

由表3可知,观察组显效26例(65.00%),有效10例(25.00%),无效4例(10.00%),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13例(32.50%),有效12例(30.00%),无效15例(37.50%),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用眼习惯的影响之下,眼科疾病的发病率愈演愈烈,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眼科患者往往会在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影响之下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很有必要研究眼科疾病患者的护理。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能够将传统护理方式所存在的不足予以解决,其出发点就是在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让患者的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均能够达到最佳状态,进而提高护理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医护人员切实转变思想,医院管理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让医院全体职工都能够在内心深刻地认识到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力争在医院形成“人人关心护理工作、人人参与护理工作”。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满意率为75.00%,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观察组要更好一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在护理干预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降,并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更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26例(65.00%),有效10例(25.00%),无效4例(10.00%),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显效13例(32.50%),有效12例(30.00%),无效15例(37.50%),有效率为62.50%,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护理管理结合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佳,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路秀,彭艳梅,易红艳等.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58-1259.

[2]汤海燕,傅红飞,寿月清等.舒适护理在急诊外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24-25.

[3]崔洪英,王秀娟,高淑兰等.舒适护理在门诊手术室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11-111.

[4]Xu Ziqiang. Limited open reduction and unilateral ex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lnar and radial fractures in children[J].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2014,14(9):575-576.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

护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现行医生独立决策分级护理尚不能认为是最佳决策方式,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医疗专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