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线抗结核药物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线抗结核药物(精选9篇)

二线抗结核药物 第1篇

2005年南非发现首例广泛耐药结核病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XDR-TB) 。这种广泛耐药结核菌株一出现就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 目前已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最大难题和挑战。XDR-TB是指在MDR-TB的基础上对任何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以及至少对二线结核药物中三种注射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之一具有耐药性的结核病。目前, 全球已有5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此类病例[1], 另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的广泛蔓延也造成XDR-TB病例迅速增加。遏制XDR-TB的困难在于采用传统的药敏试验进行确诊需要4~8周时间, 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 常规的治疗方案无效。以至于患者病情在治疗期间不断恶化, 极易发生菌株的扩散, 后果十分严重。

充分了解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流行趋势、分子机制、检测方法对于XDR-TB的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切断疾病传播十分重要。本文将从以上3个方面的研究对常用二线抗结核药物进行综述。

1 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药物耐药的研究现状和流行趋势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价格将抗结核药物划分为一、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和吡嗪酰胺。二线药物包括喹诺酮类药物、氨基苷类药物如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硫代酰胺类药物如乙硫异烟胺与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以及对氨基水杨酸等。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 XDR-TB以每年2.5万~5万例递增, 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的一线药物已经难以遏制其蔓延, 而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也不断攀升。

1.1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目前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沙星等应用于各类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特别对一线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不敏感的MDR-TB有良好的效果[2]。研究表明结核病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MDR-TB高度相关, 在美国和加拿大, 4.1%MDR-MTB患者对喹诺酮药物耐药[3], 香港为19%[4], 新加坡则高达51.4%[5]。此外, Devasia等[6]对2002至2006年间640个结核病例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多发生于接受过该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连续使用10d以上, 特别是超过60d的患者产生耐药的危险性最高。还有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较易产生喹诺酮耐药[7]。

1.2 氨基苷类药物

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是治疗XDR-TB最重要的氨基苷类注射药物。患者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主要为获得性耐药。据报道, 我国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10.5%[8];而韩国只有1.4%[9]。

1.3 硫代酰胺类药物

乙硫异烟胺与丙硫异烟胺为异烟酸的衍生物, 是最常见的硫代酰胺类药物, 抑菌作用仅为异烟肼的1/10~1/5。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是同一种活性物质的两种不同形式, 与其他二线药物相比, 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使用后较易出现耐药。de Kantor等发现未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对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3.2%、4.8%、4.2%, 而经过上述3种药物治疗3个月后, 耐药率分别为86%、40%、16.7%[10]。研究还发现, 在MDR-TB患者中乙硫异烟胺耐药尤为突出, 目前认为可能与异烟肼发生了交叉耐药所导致[11]。因此, 有学者建议既往接受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治疗的结核病患者, 必须进行药敏试验, 以免造成抗结核方案的药物不足[12]。

1.4 环肽类药物

卷曲霉素及其类似药物紫霉素是治疗XDR-TB较为理想的环肽类药物, 临床中该类药物一般协同其他药物使用。卷曲霉素对静止期的结核分枝杆菌最有效, 且毒副作用较其他二线药物小[13]。体外抗菌试验显示:卷曲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为2.5μg/mL, 有着极强的抑菌作用, 依照>10μg/mL为耐药界限, 其耐药率在抗结核药物中较低。WHO韩国参比实验室对11939株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显示:卷曲霉素的耐药率仅为1.0%, 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为1.9%, 喹诺酮类为4.4%[14]。

1.5 对氨基水杨酸

该药投入临床较早, 因其副作用较大被异烟肼所取代。近年来, 由于对该药进行了改良, 使其副作用减弱, 被用于预防耐异烟肼菌群产生。目前, 临床上对氨基水杨酸的使用频率不高, 对氨基水杨酸耐药发生率也较低, 仅为2.8%[15]。

从上述数据分析, 二线抗结核药物耐性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是治疗MDR-TB、XDR-TB不可或缺的喹诺酮药物, 且复治结核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新发病例。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耐药菌株是如何产生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株的自然变异率极低, 异烟肼为3.5×10-6, 利福平为3.1×10-8, 病灶中出现耐两种以上药物的野生突变株概率仅为9×10-14。由此可见, MDR-TB、XDR-TB的产生最有可能是由于化疗方案不合理、患者依从性差、药物质量欠佳等人为因素导致的获得性耐药。

2 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

目前的研究认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机制主要有: (1) 染色体突变介导的耐药, 药物靶点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 改变了药物作用靶位; (2)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药物通透性降低, 产生降解或灭活酶类。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药物靶点的编码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

2.1 氟喹诺酮类

DNA解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结核分枝杆菌的靶点。该酶是一种与DNA复制、转录有关的Ⅱ型拓扑异构酶, 编码基因为gyrA和gyrB, 活性产物是由两个A亚基和两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A亚基可以切断DNA双链, 使松弛状态的DNA双链进入负超螺旋状态, 便于DNA进一步复制;B亚基能够水解ATP, 为A亚基松解超螺旋提供能量。喹诺酮类药物的水解产物能与DNA解旋酶和DNA形成三联复合物, 干扰细菌DNA解旋酶与DNA双链的结合, 从而抑制DNA复制、修复、重组, 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目前认为, 结核分枝杆菌对喹诺酮产生耐药主要与gyrA发生突变有关。突变主要集中于74至113位核苷酸之间的保守序列, 即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16]。DNA序列分析显示, gyrA基因突变的氨基酸位点有74、80、83、88、90、91、94、95、102、109, 其中最常见的为94位点, 其突变形式为Asp-Gly、Asp-Asn、Asp-Ala、Asp-Tyr;其次为90、91、102。而gyrB基因的突变相对较少, 发生的位点有472、481、505、510、511和512, 其中510位点的突变较为常见, 突变形式为Asn-Asp[17]。

DNA解旋酶的突变位点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程度密切相关。90位点Ala-Val突变, 最低抑菌浓度 (MIC) 值上升16倍;94位点AspAsn或His-Tyr突变, MIC值上升30倍, 94位点Asp-Gly突变, MIC值上升60倍。此外, gyrA基因多位点的错义突变或gyrA、gyrB同时发生点突变, MIC值上升32倍以上[18]。

有一些喹诺酮耐药菌株并不存在DNA解旋酶突变, 提示有其他的耐药机制存在。如外排泵基因Rvl634, 该基因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9], 呈现低度耐药。

2.2 氨基苷类药物

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主要作用于核蛋白体16S rRNA, 其编码基因为rrs。16S rRNA的序列高度保守, 参与A位点tRNA核糖体的译码过程, 在RNA转译中起重要作用, 其立体构象决定了校正的控制。如果rrs发生突变, 将会降低药物结合到核糖体上的能力, 使之发生耐药。目前发现, rrs基因的1401、1402、1408、1483位核酸突变与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相关, 其中第1401位A-G点突变可以作为高度耐药的一个重要标识[20]。

氨基苷类药物间由于有相同的耐药基因极易产生完全或部分交叉耐药。一线药物链霉素与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间没有发现交叉耐药, 而阿米卡星与卡那霉素具有交叉耐药。Kruuner等研究发现, 有些结核分枝杆菌株对卡那霉素耐药, 对阿米卡星敏感;但对阿米卡星耐药一定合并卡那霉素耐药, 这种现象可能与rrs基因的1401位点尚未突变有关[21]。

2.3 硫代酰胺类药物

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是药物的前体, 它们进入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才能转化成活性物质, 因此活化过程中关键酶的突变即可引起耐药。硫代酰胺类药物进入体内首先由单加氧酶激活, 该酶的编码基因为EthA, 该基因突变会阻碍ETH-NAD结合, 导致细菌耐药。Ndh基因编码Ⅱ型NADH脱氢酶, 该基因突变会影响NADH氧化为NAD+, 也会影响ETH-NAD二者的结合。

有学者发现分枝菌酸的生物合成对硫代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至关重要[22]。Inh A编码依赖NADH烯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 参与分枝菌酸合成系统。该基因突变引发细胞中NADH/NAD+比例增高, 导致ETH-NAD+与InhA结合障碍。另外, 编码分枝菌酸的合成系统中第一个关键酶的编码基因mshA突变会引起对异烟肼和乙硫异烟胺产生耐药, 二药的MIC值分别增高2~16倍和4~8倍, 并且突变与二药交叉耐药相关。

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与异烟肼也存在交叉耐药, 但是耐药机制还没有定论, 目前主要有3种观点: (1) inhA基因发生突变[22,23]; (2) inhA基因过度表达[22,24]; (3) NADH的浓度增高, 导致NADH/NAD+比值增大, 抑制ETH-NAD+与InhA结合[25]。此外, 硫脲类抗结核药物如氨苯硫脲、戊氧苯硫脲等结构与乙硫异烟胺相似, 进入体内同样也需要单加氧酶激活, 二者存在交叉耐药[26]。

2.4 卷曲霉素和紫霉素

卷曲霉素及其类似药物紫霉素能够阻断tRNA从A位向P位的转运、引起mRNA翻译起始的抑制及异常校读。其耐药的分子机制主要为甲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tlyA发生突变。研究发现, tlyA能够对16S rRNA和23S rRNA进行甲基化修饰, 增强对卷曲霉素的敏感性[27], 一旦tlyA发生基因突变, 卷曲霉素将会产生耐药。目前, 发现tlyA突变的核酸位点有7、26、40、52、64、200、205、218、272、708、712、75、67-69、673-674。

研究显示, 氨基糖苷类药物与卷曲霉素、紫霉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28]。rrs基因的1401位核酸位点突变会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对卷曲霉素、卡那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 但对紫霉素敏感;1402和1484位点突变与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及紫霉素耐药相关。由于氨基苷类药物和环肽类药物均可以干扰16S rRNA作用, WHO在XDR-TB给药方案中指出, 使用这两类药物治疗前必须进行药敏试验[8]。有学者也建议, 上述两类药物在耐药方面可视为同一类药物:即对其中一类药物耐药时, 不能使用另一类药物[28]。

2.5 对氨基水杨酸

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机制与磺胺类药物相似, 可以竞争性抑制对氨基苯甲酸, 阻碍结核分枝杆菌的叶酸合成。胸腺嘧啶核苷酸合酶基因是细胞内叶酸盐水平的关键因子, 其编码基因为thy A, 它能使甲基化d UMP转变为d TMP, 耐药菌中该酶的活性降低[29]。Mathys研究显示[30]:在118株临床标本中, 37%的耐药株存在thyA突变, 且突变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63%的耐药株中并没有thyA基因发生突变, 提示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还可能有其他机制。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 XDR-TB的出现为结核病的防控带来极其严峻的挑战, 随着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不断攀升, 现有药物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合并HIV感染后, XDR-TB的治疗将更为困难。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主要为相关药物的靶点基因缺失、突变进而引起相应酶的失活或过度表达, 但是很多耐药的发生还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

因此, 进一步探索结核杆菌的耐药机制、了解基因与耐药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研究新一代结核药物及建立更为快速、简便、可靠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为指导XDR-TB的治疗奠定坚实的分子基础。

二线抗结核药物 第2篇

【关键词】 药物热;临床;抗结核;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8-02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临床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由药物导致的发热。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热是其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近年来也有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临床药师的重视和研究。因此,现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的40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更好的判断和及时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抗结核药特治疗中出现药物热的40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0到71岁,平均42岁。

1.2 诊断标准 有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迅速下降者且符合以下任一条并伴或不伴有皮疹、关节痛等其它过敏反应症状者,即可诊断为药特热: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提高;应用抗结核药物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结核热解释,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找不到其它病因;非发热性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热,且无继发感染。

1.3 分析项目 致热的药物及其与发热的关系,药物热出现的时间、热型、伴随症状、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停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再次服药引发药物热的时间。

2 结 果

2.1 致热药物 利福平16例,氨基水杨酸7例,吡嗪酰胺6例,异烟肼5例,乙胺丁醇3例,利福喷汀4例,链霉素3例,氧氟沙星1例,其中,同时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产生药物热的有2例患者,利福平和氧氟沙星1例,氨基水杨酸和链霉素1例,吡嗪酰胺和利福喷汀1例。

2.2 药物热出现的时间 用药后发热时间主要集中在1到3周,共有27例,1到2个月内发热13例,没有出现2个月以后的药物热者。

2.3 热型 弛张热34例,低热4例,稽留热2例。体温低于38.5℃的6例,38.5到40℃27例,40到41℃9例,41℃以上的1例。

2.4 伴随症状 畏寒和寒战5例;皮疹14例,其中由利福平引起的有8例;头痛、鼻塞流涕5例,由利福平引起的3例,氨基水杨酸引起的1例,链霉素引起的1例;恶心、呕吐2例,关节痛3例。

2.5 实险室检查 40例患者中有29位做了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者有5例,降低5例,白细胞增多6例,降低2例。有27位患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肝功能异常7例,肝功能损害2例,血尿素氮异常1例。

2.6 停药后体温恢复时间 40例患者基本上在停药24到48小时内,发热即可退去。但有2例利福平引起发热的患者在停药后3到6天才逐渐退热。其中8例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试用抗结核致热药物,而又出现发热,第二次发热时间均在再次服药后的24小时以内。

3 讨 论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患者最多的22个国家之一,临床和研究抗结核药物的种类较多,因此,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引起的像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其中药物热在所有抗结核药物副作用中的发生比例为14.8%,因此临床医师必需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以免误诊误治。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发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发热以单纯型为多,热型多为弛张热;除发热或有过敏症状外,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致热药物中以链霉素为多,其次为利福平,第三位为异烟肼和吡嗪酰胺。

在抗结核药物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出现可疑药物热者进行分别处理。

3.1 单纯型药物热,不伴有皮疹和肝损伤者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药物引起药物热概率的大小来决定停药的顺序,并非一定要停用所有的药物,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我们可首先停用最易引起药物热的其中一种或两种药物,密切观察停药关系与体温变化,若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没有降低,则再选择停用其它概率稍大的药物,若体温降至正常,则可明确定为致热药物。

3.2 药物热伴有皮疹者 当患者出现药物热伴有皮疹,若仅停用可疑药物,皮疹仍得不到控制,则需停用所有抗结核药及合并用药,同时给予抗过敏处理。因为患者处于高敏状态,可能平时不过敏的药物在这时也会出现过敏反应。等皮疹退去2周后再按照致敏可能性由小到大逐渐加药,不可操之过急。

3.3 药物热伴有肝损害者 首先应按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停药原则来处理,最易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正是本文总结的最易引起药物利福平、氨基水杨酸和吡嗪酰胺。因此两者在治疗时并不矛盾。

3.4 药物热伴有皮疹和肝损害 这种状况下患者的高敏状态极为严重,应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同时进行相应的抗过敏处理和保肝处理,必要时可短期应用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5mg/d,强的松20-30mg/d),待机体的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进行试药,试药时禁忌用利福平,可根据病情谨慎的从小剂量(0.15g)开始试用利福喷汀,尽管利福平和利福喷汀同属于利福霉素类,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且利福喷汀所引发的过敏反应大多较轻。本组有2例患者对利福平和利福喷汀增发生药物热,他们在服用利福平后出现38.5℃以上的高热,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试用利福喷汀后出现了38℃的药物热。有2例对利福平发生药物热的患者试用利福喷汀后则未出现发热。

参考文献

[1] 范琳,肖和平.肺结核化疗中发热原因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8,30(2).

二线抗结核药物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18例耐多药肺结核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125例, 女性93例;年龄37~67岁, 平均 (48.53±6.98) 岁;病程2~18年, 平均 (6.59±1.08) 年。所有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均为阳性, 且至少对利福平 (R) 、异烟肼 (H) 同时耐药, 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类疾病、癫痫类疾病、血液疾病患者, 根据耐药情况分为分为甲 (耐HR) 、乙 (耐HRE) 、丙 (耐HRS) 、丁 (耐HRES) 四组, 各组依次为45、37、69、67例。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二线抗结核药药敏试验, 取卡那霉素30µg/m L, 丙硫异烟胺40µg/m L, 对氨基水杨酸1µg/m L, 左氧氟沙星2µg/m L, 以H37Rv菌株作为对照, 参照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4]中步骤进行操作, 后计算耐药率: (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对照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 ×100%。当耐药率<1%时为敏感, >1%则为耐药。同时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治疗方案, 即6个月吡嗪酰胺、卡那霉素, 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

1.3 观察指标:

为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经二线药物治疗后痰转阴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耐药率:

2 1 8例入选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 0.5 5% (23/218) , 对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为5.50% (12/218) , 对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为3.21% (7/218) , 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6.88% (15/218) , 四种药物耐药率存在明显差异 (χ2=10.12, P<0.05) 。2.2各组耐药率:四组对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无明显差别, 丁组对卡那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见表1。

2.3 痰菌转阴率:

218例患者共2例退出治疗, 其中甲组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丁组1例死亡, 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1年治疗, 痰菌总转阴率为93.06% (201/216) 。甲组痰菌转阴率93.18% (41/44) , 乙组痰菌转阴率94.59% (35/37) , 丙组痰菌转阴率94.20% (65/69) , 丁组痰菌转阴率90.91% (60/66) , 四组痰菌转阴率无明显差别 (χ2=0.75, P>0.05) 。

3 讨论

结核患者的耐药问题时导致结核病疫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出现, 也给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5,6]。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难度大, 治疗费用高, 而治疗成功率则较低, 给家庭及社会都带来较为严重的负担。二线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主要方法[7], 对该类患者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掌握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 对合理、有效的制定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的218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根据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组,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 同时对四种一线药物均耐药的一组对二线药物卡那霉素、丙硫异烟胺、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对两种或三种一线药物耐药的三组患者。说明耐多药结核肺结核患者对二线药物的耐药性与对一线药物耐药的严重程度有关, 故在无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可根据一线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痰菌转阴是耐多药结核患者治疗效果判定的重要指标。本组资料中的218例患者共216例完成治疗, 痰菌总转阴率为93.06%, 无论是耐几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患者经二线药物治疗后痰菌转阴率均无明显差别, 故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疗效值得肯定, 与临床报道观点相符[8]。

综合本次分析,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与对一线药物的耐药程度有关, 一线药物的耐药程度对二线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合理且多元化的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是对该类患者治疗效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光忠, 陈子芳, 吴立新.41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二线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7) :1260-1261.

[2]刘金玲, 罗凯, 崔兰英.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6) :77.

[3]杜凤华, 陶满意, 张雷, 等.社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抗二线结核药的耐药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9) :1646-1648.

[4]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45-51.

[5]李静, 张阳奕, 桂晓虹, 等.上海市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二线药物耐药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8) :796-798.

[6]李心德.174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耐药情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3) :1732-1733.

[7]赵冰, 宋媛媛, 逄宇, 等.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10) :831-834.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64例诊治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63-02

目前的结核病治疗是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联合应用为主的方案,这些药均具有肝脏毒性,联合长时间应用更加大了肝毒性,以至有少数患者因肝损害而不能顺利进行治疗,甚至有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死亡的病例。所以,肝损害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就本院2007年至2008年收治的595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64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占治疗者的10.76%。其中男44例,女20例,初治50例,复治14例,<18岁2例,18岁~60岁60例,>60岁2例,成人体重<50 kg 1例,HBsAg阳性2例,化疗前肝功能异常9例(ALT<2倍正常上限)。化療开始后2周第1次复查肝功能,有肝功能减退症状随时检查。

1.2 化疗方案与药物剂量 2HRZE/4HRE方案治疗42例,2HL3EZ/4HL3E方案22例。药物剂量:INH 0.3 g/d,RFP 0.45 g/d,PZA 1.5 g/d,EMB 0.75 g/d,RFT0.45g/周二次

1.3 肝损害程度 间隔2周以上、连续2次检测谷丙转氨酶(ALT)>40U/L(正常上限);单次检测ATL>80U/L凡符合其中之一者均可定义为肝损害。40U/L40U/L,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为轻度对损害;120U/L200U/L,患者出现明显肝损害症状和体征,为重度肝损害。

1.4 诊断依据 应用抗结核药史,停药后肝损害可有显著改善;可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达到以上标准;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治愈:症状缓解,肝功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肝功能好转但未完全正常。无效:病情无好转或继续恶化死亡。

2.2 结果

64 例患者中,无症状35例,恶心、乏力、食欲不佳26例,黄疸1例,肝区肿大、不适者2例。治愈59 例,治愈率为92.19%;好转5 例,好转率为7.81%;总有效率为100%。ALT 明显升高,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第1-8 周,只有极少数出现黄疸、肝肿大。轻者未停用抗结核药而给予护肝片、维生素C、联苯双酯片、葡醛内酯保肝治疗。多在1~4 周后,症状、体征、ALT 恢复正常。重者停用异烟肼、利福平/利福贲汀、吡嗪酰胺酸等药,同时给予以上保肝治疗,并加用甘利欣,伴有黄疸者加用地塞米松。每周查肝功能1次,待肝功能正常后,再选择适当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结果59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5例患者好转,ALT<80U/L,密切监测肝功能下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停用抗结核药物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抗结核药物现在已成为药物性肝病的主要病因⑴,引起肝损害的主要抗结核药品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其次是乙胺丁醇和氟喹诺酮类,其中吡嗪酰胺肝毒性较大⑵,抗结核药物的联合应用,更加重了药物的肝毒性反应⑶,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多发生于老年、营养不良、嗜酒以及严重结核病患者。携带乙肝病毒或既往有肝病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所致肝损害多发生在治疗的第1周至第8周,发生肝损害的患者大多无症状,只是在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痛等。治疗上:首先考虑停药,但抗结核药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并非都需停药,肝功异常和轻度肝损害的患者约为85%-90%,中等程度的肝损害约为9%~13%。停药可能增加结核杆菌的耐药性,故一般单纯转氨酶异常或轻度肝损害,无明显症状,无黄疸,可在密切观察下保肝治疗,如肝功能异常加重或出现明显症状应停用抗结核药物;中、重度肝损害,应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积极保肝治疗,严重肝损害应住院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肝衰竭表现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需指出的是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毒性反应的严重性之间尚无确切关系,轻微的肝损害有可能成为严重肝损害的初起表现。因此,是否停止抗结核治疗常常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果确定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后,该药不应再使用,必要时需调整化疗方案,可换用肝毒性较小的二线抗结核药物如氟喹诺酮类、对氨基水杨酸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其次给予肝支持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葡萄糖、B族维生素、白蛋白、肌苷等,同时给予甘利欣治疗,口服联苯双酯,伴有黄疸者可加用地塞米松⑷治疗。预防同样重要,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肝炎病史及其他可能影响肝功能的情况。治疗中勤查肝功能,对高危患者可1周-2周复查肝功能,并尽可能选用肝毒性小的抗结核药物或适当减少药物的剂量。常规加用护肝药可降低高危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除此之外,合理的休息和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也很重要。总之,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做好早期保肝治疗,警惕肝损害的发生。患者发生肝损害后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疗程。

参考文献:

[1] 伍百贺,詹俊.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28(5):413-415.

[2] 谢莉,高微微.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S1):51-52.

[3] 谭永康,药物性肝病[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⑴:41.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422例肺结核患者, 其中男242例, 女180例, 平均年龄 (48.42±20.34) 岁。全部患者的胸片和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1]。422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36例, 其中男82例, 女54例, 平均年龄49.22岁, 初治76例, 复治60例, 复治患者病程0.62~4.23年, 平均病程 (2.8±0.8) 年, 痰涂片91例阳性, 45例阴性。排除皮肤疾病、血液疾病、肝肾疾病史患者。

1.2方法136例患者均行初治方案和复治方案化疗。初治方案:2HRZE+4HR。强化期:异烟肼300 mg, 吡嗪酰胺1250 mg, 乙胺丁醇75 mg, 利福平450 mg, 1次/d, 疗程为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300 mg, 利福平450 mg, 1次/d。复治方案:2HRZES+6HRE。强化期:异烟肼300 mg, 吡嗪酰胺1250 mg, 乙胺丁醇75 mg, 利福平450 mg, 链霉素750 mg (肌内注射) , 1次/d, 疗程为2个月, 继续期异烟肼300 mg, 乙胺丁醇750 mg, 利福平450 mg, 1次/d, 疗程为6个月。记录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随访时间为8个月以上, 出现不良反应后根据情况对症治疗, 如并发症严重, 则减少化疗剂量至最低剂量。

2结果

136例不良反应中肝损害38例, 肾功能损害7例, 胃肠道反应66例, 过敏反应22例, 末梢神经损伤3例。出现不良反应后患者给予调整化疗方案或给予对症治疗, 无一例患者中途退出化疗。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 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部分地区污染严重, 我国的结核病流行趋势严峻。因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 这危害了患者的身体, 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要综合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 优化治疗方案, 减少抗结核药物对患者的伤害是当前医务人员治疗的目的所在。据国外报道,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3%~10%, 西班牙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 3%的患者发生了肝脏的毒性反应。当前, 国内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报道相差较大, 王庆枫等[2]对3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报道为16.4%。而王静等[3]对北京抗结核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报道为34.19%。杨年忠等[4]对321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报道为45.5%, 其中过敏性皮疹5.9%, 消化道反应为7.8%, 肝损害发生率为19.3%。谢莉等[5]对122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显示, 总不良反应高达57.14%。研究发现, 抗结核药物发生不良反应躲在用药后的2个月内, 约占在80%作用。郭述良等[6]对154例抗结核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表明, 92.2%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的2个月内。王倩等[7]对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 出现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时间在用药后的1周~1个月。石富国道[8],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的8周内者占到全部不良反应发生者的91.67%。因肝脏是抗结核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因此绝大多数的抗结核药物均可损害患者的肝脏。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为导致肝脏损害的主要药物, 其机制为药物的代谢物引起的中毒反应, 异烟肼的肼类代谢产物是联合化疗后对肝脏损伤的最主要因素, 利福平经肝脏微粒体酶的诱导后还可增强异烟肼的肝脏毒性, 如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联用, 则对肝脏的毒性更大, 严重时出现急性肝坏死和肝衰竭[8]。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畏食、上腹部疼痛、腹泻和恶心呕吐等, 多种抗结核药物合用后因剂量大, 疗程长, 刺激胃肠道黏膜后多可导致此反应, 但此种反应多改变用药时间和方法后均可有所缓解。变态反应包括淋巴结病、发热、哮喘以及过敏性休克等, 大剂量的间歇疗法后还可出现流感样症候群, 症状为呼吸困难、畏寒、头昏以及肌肉酸痛等, 发作频率域剂量大小相关, 发生机制为过敏反应。周围神经炎多见于慢性乙酰化的患者, 其与剂量显著相关, 多表现为针刺麻木感, 步态不稳和烧灼痛等, 此类反应在甲亢、铅中毒、营养不良等患者身上容易发生。机体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品的作用。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者和乙肝标志物阳性者出现肝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00%。

总之, 抗结核药物控制了结核病, 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切断了结核病的传播, 但其不良反应难以预测, 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麻烦和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夏愔愔, 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6) :419-423.

[2]王庆枫, 宋艳华.368例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中国防痨杂志, 2007, 3 (29) :252-254.

[3]王静, 屠德华, 李波.北京市一线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对化疗工作的影响.中国防痨杂志, 2008, 4 (4) :22-24.

[4]杨年忠, 王金花, 郑丽君.321例肺结核抗结核组合药不良反应临床监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7 (7) :14-16.

[5]谢莉, 高微微, 卜建玲, 等.70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中国防痨杂志, 2008, 4 (7) :32-33.

[6]郭述良, 罗永艾, 赵凤.抗结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医药导报, 2002, 21 (3) :145-147.

[7]王倩, 陈津红, 韩琴, 等.441例抗结核药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药房, 2008, 15 (5) :22-23.

二线抗结核药物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在门诊治疗结核病患者抗结核发生过敏反应53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3.5岁,均为初治肺结核患者,肺结核诊断按2006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标准[2]。治疗方案为2HRZE/4HR(H为异烟肼、R为利福平、E为乙胺丁醇、Z为吡嗪酰胺)。

1.2 过敏表现:

53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是在服药后1~20 d,大多数是在服药的1~3 d,均出现皮疹症状,合并发热5例,1例患者剥脱性皮炎。

1.3 过敏的治疗:

遵医嘱停用抗结核药物并予扑尔敏、特非那丁等抗组胺药物抗过敏对症治疗,1例重症过敏患者住院治疗,待症状完全消失后遵医嘱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以确定过敏药物的名称,调整治疗方案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2 护理

2.1 用药指导:

凡是第一次取药的患者,我们督导员详细向患者介绍药物名称、作用和不良反应,服药时间,并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用药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师联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避免加重药物导致的损伤[3],不能擅自停药,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并向患者发放联系卡。联系卡的内容包括:联系电话、复诊时间及书面相关知识。

2.2 心理护理: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大部分患者患病后就存在焦虑、恐惧、自闭等心理问题[4],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给身体带来许多不适的症状,患者疑病情加重,心理负担加重,担心暂停抗结核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会影响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耐心向患者讲解药物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和患者沟通,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使患者家人给予相应支持关心,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2.3 对症护理:

患者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常见的症状有:发热、皮疹,表现为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本组除1例重症过敏引起剥脱性皮炎住院治疗外,其余均在门诊治疗,我们每一个城区的患者均有一名督导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全程督导护理,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并保持皮肤清洁,告诉患者切勿用手抓挠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感染,勿用碱性肥皂和粗燥毛巾擦洗,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如水果、疏菜等,禁食刺激性及酸辣的食物[5]。

2.4 做好药物诱发试验的护理:

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即发生过敏反应后,停用全部药物,抗过敏治疗,待过敏症状完全消失后,由一种药物开始使用,如无过敏反应,再试用另一种药物,向患者说明试验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并教会患者试验方法,遵医嘱每一种药试服3 d,并帮助患者将药物排好序号及注明药物名称,按序号服药,勿混乱,服药后保留药袋,如出现过敏反应,即可判断为此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即停用此药并注明,立即就诊,待过敏症状消失后再试另一种药物,以此类推,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如已明确告知患者过敏药物的名称并报告医师,并准确记录在门诊病历上。

2.5 饮食的护理: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支持对疾病的康复起很大作用,向患者讲解饮食的种类及注意事项,对抗结核药过敏出现皮疹、发热、宜清淡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积存在体内的药物及毒物的排出,嘱患者在行药物诱发试验时,禁食可能发生过敏的食物,如虾、蟹、海鲜等。

3 结果

按照医嘱给予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后,52例患者均明确了致敏药物,对乙胺丁醇过敏有14例,对吡嗪酰胺过敏有25例,对利福平过敏的有16例,对异烟肼过敏的有5例,其中合并2种药物过敏有6例,合并3种药物过敏的有1例,1例重症过敏出现剥脱性皮炎患者,未做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确定致敏药物后调整治疗方案,经全程督导患者,没有再发生过敏反应,50例患者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1例重症过敏患者拒绝抗结核治疗,2例由于严重肝损害尚未完成抗结核治疗。

4 小结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抗结核药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长易发生变态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和治愈率,护士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也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和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全程督导及时发现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予以处理,减轻药物过敏反应对患者的伤害,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宣教,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在门诊治疗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的护理。方法 53例在门诊治疗发生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的肺结核患者进行对症护理,抗结核药物诱发试验护理,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加强全程用药督导。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护理50例患者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1例由于严重过敏反应放弃治疗,2例患者由于肝损间断治疗未完成疗程。结论 对门诊治疗应用抗结核药物发生过敏反应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药物过敏反应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治愈率。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过敏反应,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监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9-44.

[2]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3]尹海鹰.糖尿病全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47-2648.

[4]唐玉秀,卢金清,梁彩松.肺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5):35-36.

怎样消减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7篇

1异烟肼

异烟肼又叫雷米封、异烟酰肼。其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异烟肼是抗结核病的首选药。但是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可出现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伤等副反应。患者若出现四肢远端皮肤麻木或有烧灼感等神经病变的症状时, 应加服维生素B6。即在服异烟肼的同时, 每日再服30~60 mg的维生素B6。一般患者, 在经过服用维生素B6后, 其末梢神经炎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为防治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 患者在服药期间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若发现转氨酶升高时, 应加用护肝药及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的中成药 (如五味子制剂) 治疗。如果患者经肝功能检查只有单纯的转氨酶升高, 其他项目正常, 则无需停用异烟肼。

2利福平

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其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 (特别是耐药金葡菌) 等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利福平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 可治疗各种结核病。但是患者服用利福平后, 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如果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较轻, 则可能是一般的药物反应所致。这时患者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来预防, 即可改为饭前1 h或饭后2 h用药。如果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较重, 则可能是药物的变态反应所致。此时应立即停药。如果患者在服用利福平时, 出现了这些反应,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置, 以免因判断错误而造成不良后果。少数患者服用利福平后, 可发生黄疸和转氨酶升高。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患者合并有慢性肝炎所致。因此, 患者在服用利福平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②应定期检查肝功能;③有肝胆疾病病史的人应禁用此药。

3吡嗪酰胺

吡嗪酰胺对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缺点是副作用较大。吡嗪酰胺的主要副作用是可以引起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情况多发生在老年肺结核患者或用药剂量偏大、疗程过长的患者身上。因此为了预防吡嗪酰胺所引起的肝损害, 结核患者在服用此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日用药的剂量应控制在2 g以下;②用药的疗程不应超过3个月;③老年人慎用此药。少数患者服用吡嗪酰胺后还会出现血尿酸升高。因此, 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此药。另外, 极个别易发生日光过敏的患者, 在服用吡嗪酰胺后, 其皮肤的曝光部位可呈红棕色或古铜色。这种症状在患者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4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且, 结核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故乙胺丁醇适用于治疗对异烟肼等产生耐药性的各种结核病。乙胺丁醇的副作用较少, 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抗结核药。据报道, 长期服用乙胺丁醇的患者, 有发生神经炎的可能。如果患者在服用乙胺丁醇后发生了肢端麻木等周围神经炎的症状, 可服用维生素B6治疗。一般的患者, 在服用维生素B6后, 其神经炎的症状可得到迅速改善。大剂量服用乙胺丁醇的患者, 还有发生球后神经炎的可能。因此, 需要大剂量服用乙胺丁醇的患者, 每个月都应到眼科做一次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等项目的检查。若发现异常, 患者应及时减小用药剂量, 必要时, 应停药。

5对氨水杨酸钠

对氨水杨酸钠又叫对氨柳酸钠、派斯钠, 是第二线抗结核药。它对结核菌只有抑制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对氨水杨酸钠的特点是:结核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故对氨水杨酸钠常与异烟肼等药物合用, 以延缓结核菌耐药性的产生, 增强治疗效果。患者服用对氨水杨酸钠后, 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故服用该药的时间可放在饭后。这样可减轻胃肠道的反应。胃肠道反应严重的患者, 也可在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同时服用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如果采用这种方法仍不见效, 患者应停药。个别长期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患者, 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因此, 长期服用对氨水杨酸钠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

6卷曲霉素

卷曲霉素又叫结核霉素、缠霉素。其适用于治疗对异烟肼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各种结核病。但卷曲霉素的副作用较大。目前, 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此药。卷曲霉素不仅可损害人的第8对颅神经, 使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等症状, 还可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因此患者在使用卷曲霉素时, 用药的剂量不宜过大, 用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此药。

7氨硫脲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疾控中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链霉素5种常用抗结核药物出现ADRs的结核病患者供125例, 男77例, 女48例;年龄17~75岁, 平均38.7岁;初治88例, 复治37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最短时间为服药后5 d, 最长时间为服药后6个月;用药后所出现的各种反应除肝功能外, 均采用反复单一停药观察, 来判定致不良反应的药源。观察并分析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出现时间。

2 结果

2.1 分布情况及临床表现ADRs共涉及皮肤、神经、血液、呼吸、消化、泌尿、心血管、关节、肌肉等系统, 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见表1。

2.2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97例, 肌肉注射16例, 静脉注射5例, 同时口服与静脉注射1例, 其他6例。

2.3 出现时间 出现ADRs最快为首次使用2 min以内, 最迟为连续用药24 a 后发现。

3 讨论

结核患者多为继发性结核, 具有病程长, 合并症多, 选择用药困难等特点。同时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见, 因个体差异及体质不同, 临床表现及程度亦不相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ADRs患者中, 男性与女性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过敏反应是总的发生率最高的一类ADRs, 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 表现为皮疹、药物热或过敏性休克。还可对皮肤黏膜及其附件造成损害, 但发生率较低。因此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 用药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周围神经炎、下肢麻木、癫痫发作、精神障碍、四肢无力、听力下降等症状, 严重者出现记忆减退, 反射亢进, 精神失常, 幻觉。一旦有以上症状, 应及时停药, 给予B族维生素、钙剂治疗。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给予利血生治疗, 白细胞一般能恢复正常。当有出血倾向, 如血痰、鼻出血时, 可加强香豆素类抗血凝药治疗。抗结核药物也可引起胃肠反应, 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涨、腹痛、腹泻, 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述症状, 应及时检查肝功能, 一般不必停药, 对症治疗1~4 周症状可自行消失。近年来抗结核药物对肝损伤情况最引人注目, 抗结核药物中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主要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轻度者仅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不适。一般不停抗结核药。但ALT>80U/L时, 应停抗结核药, 同时予以甘利欣、联苯双酯保肝降酶, 多数在4 周内可恢复正常。在对泌尿系统的损害中,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最主要的表现。因此, 对有过利福平应用史的患者, 再次用药时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另外关节痛通常发生在开始用药的1~2个月内, 以肩关节、膝关节和指间关节最常受累, 可伴有关节旋直、肿胀、运动受限。

综上所述,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与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很多, 因此, 在抗结核治疗中, 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应用, 使患者既能够耐受, 又不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浅谈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我县结核防治所2000年1月~2011年1月选取的一线药者302例,出现副作用105例,占35%。其中,男79例(75.2%),女26例(25%),年龄16~81岁,平均43.1岁。出现副作用的105例中,肺结核32例(30.5%),腰椎结核18例(17.14%),肾结核14例(13.33%),结核性腹膜炎16例(15.23%),结核性胸膜炎12例(11.42%),结核性盆腔炎13例(12.3%)。

1.2 给药途径

利福平0.45g,晨空腹顿服;异烟肼成人1次0.1~0.3g;乙胺丁醇15mg/kg,每日一次顿服;吡嗪酰胺5~8.75mg/kg;均晨1次口服。链霉素0.75g,1次/d肌注[2]。

1.3 副作用情况

本组105例,由异烟肼引起者10例(占9.52%),链霉素引起者65例(占61.90%),利福平引起者14例(占13.33%),吡嗪酰胺引起者9例(占8.6%),乙胺丁醇引起者7例(占7%)。

2 结果

异烟肼10例中,精神异常3例,周围神经炎2例,肝损害2例,皮疹2例,药物热1例;链霉素65例中,听力损害21例,口周围麻木14例,眩晕16例,皮疹10例,剥脱性皮炎4例;利福平14例中,肝损害5例,皮疹3例,胃肠道症状5例,剥脱性皮炎1例;吡嗪酰胺9例中,肝损害1例,胃肠道症状3例,关节疼痛3例,皮疹2例;乙胺丁醇7例中,胃肠道症状4例,视神经炎2例,皮疹1例。

3 讨论

临床上抗结核的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是第一线药物和第二线药物。第一线药物为杀菌剂,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第二线药物为抑菌剂,常用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氨硫脲、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等。异烟肼的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偶尔可有癫痫发作的病例,用药后注意观察即可[3]。如果四肢远端有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30~60g/d,以期改善症状。口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2~3个月一次,便于跟踪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提示转氨酶升高,要先护肝治疗再给予降酶中成药,单纯转氨酶升高尚可继续用药;利福平常见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若为一般副作用可随机调整用药的时间,避免空腹时服药;若是变态反应所致的应停止用药[4]。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可有黄疸及转氨酶的升高。必须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嘱病人即使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也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利福平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溶血,本组尚未有病例出现此症状。乙胺丁醇在临床上为安全系数高的抗结核药,但副反应较少,该药如果长时间服用个别病例可偶尔引发神经炎,如果小剂量使用便很少发生,一旦出现肢体远端麻木时可用维生素B6对抗,使症状较快改善。大剂量应用时还可偶见球后视神经炎,因此要每月检查视敏度,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若有异常应及时减量并对症处理;吡嗪酰胺的副反应较为少见,主要以肝脏损害为主,个别病例用药量偏大也可发生肝脏损害。剂量超过每日2g或疗程过长者,以老年人为多见。每日剂量在2g以下,疗程在3个月以内,便能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该药不可用药时间过长,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很少见,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对日光敏感者,服药期间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本组65例链霉素出现副作用,占61.90%。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一般为0.5mg/L。本药对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菌、肠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巴斯德杆菌属、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具有一定抗菌活性。耳毒性副作用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胀满感;本药有阻滞乙酰胆碱和络合钙离子的作用,可引起面部、口唇、四肢麻木,个别病例可引起呼吸抑制等;出现过敏反应时,以皮疹、药物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状较多,偶可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出血性紫癜、过敏性休克等;肾毒性常与耳毒性同时出现,损害的程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增多,主要损害近端肾小管,引起蛋白尿、管型尿、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严重时可发生氮质血症、肾衰竭,一般停药后可恢复[5]。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者应立即停药,否则会引起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出现皮疹者也应立即停药;有过敏史的患者禁止再次用药;口周麻木时注射钙剂可减轻这种反应,一般无需停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7-518,574-583.

[2]严碧涯,端木宏谨.结核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138-1144.

[3]杨海玉,王光汉,俞康,缪昌东.短程化疗期间抗结核药物副作用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4,20:1489-1490.

[4]王新华.抗结核病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及其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4,10:736-737.

二线抗结核药物

二线抗结核药物(精选9篇)二线抗结核药物 第1篇2005年南非发现首例广泛耐药结核病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XDR-T...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