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的我们
二十年后的我们(精选9篇)
二十年后的我们 第1篇
机智的小老鼠是蓄能按钮, 白天按下它就可以把太阳能贮存起来, 晚上就能释放出光能照明, 既节约了电资源, 又不会让长长的插线把书桌搅乱。
灵巧的小猫是休闲健, 能让台灯抬起头来, 放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照射到墙壁上就是动画片、风景片。临睡前欣赏一下真过瘾!这时, 灯座上的音孔会播出优美的乐曲伴你入眠。只要你一睡着, 音乐就会戛然而止。
活泼的小老鼠可会为人着想了, 它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 酷暑时似秋天般凉爽, 严冬时又像春天一样暖和。
小刺猬是个任劳任怨的清洁工, 按下它, 可以清除空气中的尘埃, 为主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
二十年后的我们作文 第2篇
我成了一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最让我骄傲的发明是“微型虫洞发射器”,只要你输入目的地,再点击“发射”按钮,就会出来一个黑洞,走进去,它就会把你送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可惜它的造价成本太高,不能让每个人都拥有,只有富有的人们才有资格使用不说了,好不容易给自己放几天假,我计划去参加小学同学聚会。
“老康头,好久不见。”我回头一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吴泽一,记得上小学生时他就爱唱歌跳舞,玩弄各类乐器,现在是一名superstar,红遍整个亚洲,档期排得超满,约他堪比登天,这次他能来参加我们同学聚会,可见我们之间的友谊有多深厚。“老吴头,好久不见。”我笑着说。正当我们拥抱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来:“老同学们,好久不见。”原来是我们班女生里最活跃最开朗的梁羿卓同学。一身警服,十分霸气。我小声说:“为什么她这副模样了?”吴泽一说:“你不知道,她现在刚升成国家刑警总队长,越来越厉害啦!”
一道黑影掠过,接着一位妇女从我们眼前狂奔过去,原来她的包被抢了。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梁羿卓已经冲到小偷前面――扫堂腿,上勾拳,趁小偷不注意,手刃一砍,小偷就晕过去了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梁羿卓升为“国家刑警总队长”真是名副其实!
到了目的地,发现大家的变化都很大:田子墨成为了当年的马云――中国首富;王博函成了著名歌手;徐钰瑶变身为一名跨国企业高管,徐泽仁则成了微软公司的董事长
二十年后的故乡 第3篇
假期,我回了趟老家——清徐,在路上,两旁的田园风景让我目不暇接,一望无际的田野让我想入非非。
忽然,我眼前换成了另一幅画面,和刚才的完全不一样,可是陌生中又透着几分熟悉。看看四周,对呀,我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呢!可是周围的景物怎么一下子变了呢?我仔细看了看窗外,许多小商店都挂着“2031年国庆大促销”的条幅,我很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就过了二十年,现在我已经坐在驾驶座上。
再看我的车,是一辆奇奇怪怪的车。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东湖——故乡的湖,见到故乡的水,见到儿时的乐园,我激动地手舞足蹈,一不小心踩了油门,车子“嗖”的飞了出去,没等我反应过来,车已经“扑通”掉到了湖里,不断地往下沉。“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我吓坏了,正准备脱掉衣服游出去,忽然看到一个写着“船”字的按扭,情急之下,我按下了这个按扭,咦,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直下沉的车停止了下沉,车底弹出一个像螺旋浆一样的装置,不停地旋转着,在旋转动力下,车开始上升,车顶刚一钻出水面,它就像花一样绽放开,从车顶到车身,变成了一只小船。正当我庆幸自己得救时,才发现湖面上尽是这样的“船形汽车”。我又抬头一看,有些汽车是浮在空中的。哦,我明白了,这时的故乡已经很流行这样的“水陆空”三栖汽车,在故乡,这样的科技已经很普遍了。
正当我感慨我熟悉的故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时,我猛然看到了清徐的象征——水阁楼。啊!水阁楼还在,水阁楼还在,这是我的故乡!我把船驶上岸,又变回了汽车,开到了水阁楼前面的清徐广场,那尊罗贯中雕像依然矗立在广场中央,依旧是那么庄严、那么沉稳。
中午时分,我有些饿了,我去了一家小饭馆,菜谱上多了许多我没有见过的菜名,但是有三个字一下子印入了我的眼帘——沾片子。这是清徐的传统美食,身为清徐人,岂能不吃浩片子?
我的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故乡的文化、人们的智慧和习俗、城外青山城内湖的美景永远都会保留下去。
下午,我想去香岩寺拜拜观音,但是两百多级的台阶让我望而生畏,我打算让车变成飞行器带我飞上去。突然,妈妈推了推我:“到家了!起来吧!”我坐起来,正要找飞行的按扭,可是怎么也找不见:“奇怪了,刚才明明看见嘛,哪里去了?”我正嘀咕着,爸爸在我脑袋上拍了一巴掌:“醒醒,梦游呐!”
啊!原来是南柯一梦,在梦中,我去了二十年后的故乡。
山西省实验小学五(4)班
指导老师:赵红霞
二十年后的我 第4篇
在人们的眼里, 我李亚慧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啦。前段日子, 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头条刊登关于我的访谈录。上面写着:清风广告公司经理李亚慧访谈录, 街头小报也捕风捉影, 捏造一些关于我的绯闻来取悦读者。
在公司人员看来, 我就像天上的太阳, 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我, 清风公司能出名吗?如果没有我, 导演能火吗?
我现在忙得是不可开交哇, 甚至一天要飞四个国家, 真辛苦哇!
下午, 科学发明站的王站长约我去他那儿, 要我替他宣传他发明的新东西。我坐着磁力电车, 来到了科学发明站, 只见自动门前站着王站长, 他身后有两个机器卫兵, 王站长向我介绍:“这是机器卫兵, 站里还有好多, 都是我发明的。”然后, 我和王站长走了进去。我们乘着滚动地毯来到了王站长的办公室。“办公室看起来没有门, 其实是一种空气门, 是客人它就放行;要是坏人的话, 不但进不去, 还会被弹回来。”王站长向我介绍。我们刚进了办公室, 我听见王站长的微型耳机里传来话音:“有两个人进来了, 现在就在大厅里, 他们说要找清风广告公司的经理。”我听了走向大厅, 一个人拿着摄影机, 显然是一位摄影师;另一个人拿着话筒, 一看就知道是记者。他们提出的问题, 我一一回答。
突然, 妈妈把我从梦中叫醒了。虽然这只是梦, 但是只要我努力, 相信一定可以美梦成真。
教师简评:
二十年后的我们想象作文 第5篇
转眼见,二十年过去了,我已是一位母亲,回到故乡.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气是那么清新,家园四周有广场、沃尔玛超市、余杭塘河和公园,简直和市中心差不多了!城市都有这么大的变化,人就不用说了。我正这样想的时候,前面有一位小妇人向我走来,我越看越眼熟,到底是谁呢?忽然,有一个名字在我脑海里一闪,难道是她?我试探着轻轻地叫了一声:“黄楠。”
“哎。”那人好像触了电一样,情不自禁地应了一声。
我的脸上惊讶得嘴巴都成O字型了。我又很快地问了一声:“你真的是黄楠吗?”
“对呀,你是?”
“我是章昊乐啊,你别告诉我你不认识我了吧?”
“你就是章昊乐呀。不可能,以前的章昊乐都是很调皮的!”
“我真的是章昊乐,你不会让我把身份证拿给你看吧!”说罢,我们就来了个热烈得拥抱,又嘻嘻哈哈地笑开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里,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了,就是给我们三天三夜,我们也说不完。聊着聊着,就说到自己的成就上。我神秘地说:“黄楠,你还记不记得你小时侯曾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考上哈佛大学,怎么样,梦想实现了没有啊?”
“当然实现了,这次回来,我就准备把父母接到美国去生活。”黄楠一脸自豪地说。
“哇,好棒啊!”
“你呢?”黄楠好奇地问。
“我成了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参加过个种级别的比赛。退役后我上了大学。现在国家乒乓球队当教练。前段时间刚刚参加完亚运会。这几天刚好有空,回家来看看。”
二十年后的我 第6篇
早上,我正悠闲地坐在书桌旁翻着报纸,忽然耳畔的传话机响了起来。“紧急事件!紧急事件!”我马上接通传话机。“据可靠情报,英国伦敦有一个走私团伙正在进行军火交易。我命你立刻端掉它!要小心,他们带有高级武器!”警察局长下命令了。
接到任务,我马上行动,边换新型防弹服边想:现在的罪犯太猖狂了,我一定要消灭你们。套上便衣后,我便出了家门,坐上了我自己研制的飞车。
飞车的速度真是极速,我输入地址——也就一秒钟的时间吧,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我拎着手提包,下了车。我正在搜寻可疑点,耳朵上用来查找罪犯的小机器人已经在向我报告了:“主人,前面那家银行里有一伙可疑的人(它有透视功能哦)!”“嗯?”我拎着箱子,走进那家自助银行里。
果然,一伙和局长说的人数差不多的人正在长椅前窃窃私语,并把一些东西(八成是钱和武器)传来传去,并不时抬头审视来人。我注意到了一张脸:这不是国际通缉犯亚尼吗?我更加肯定了。
趁着他们没有注意到我,我叮嘱小机器人:“你去把门和窗户都锁上!”说完,我把它放在门把手上,转过身去假装取钱。看到时机成熟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那边扔出了一个昏迷弹。“轰”的一声,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昏倒了,而那些没被炸到的罪犯也都纷纷边掏出武器向我扫射,边向大门和落地窗跑去。嘻嘻,他们不知道我早就锁好了门——结果是:跑在前面的几个人,因为来不及把门炸开,所以被撞得不省人事;而后面的罪犯即使拿出了炸彈也来不及了,我早已将专门用来捆绑犯人用的“定位搜索绳”派了出去。由于我和绳子的速度很快,他们被捆了个措手不及。
“你怎么这么刀枪不入?”“废话,我自然是穿防弹衣了!”说完,我把坐在柜台上看热闹的小机器人拿了过来,“帮帮忙,呼叫局长。”此时,罪犯已经看傻了眼。
二十年后的我,够威风吧?我知道,警察与生命息息相关,抓捕罪犯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丧命。但我还是热爱这个职业——我要为建设稳定安宁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刘建丽)
二十年后回故乡 第7篇
啊, 这是我的故乡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每栋房子都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玻璃建造。我到家门口, 发现要输入密码, 于是我就将自己的生日输进去, 门就自动打开了。我走了进去, 向父母问了声好, 就向着学校的方向走去。路上的车都是太阳能汽车, 没有排放一丁点儿尾气。
站在校门口, 看见那金光闪闪的七个大字义乌市塘李小学, 我不禁想起了以前那些暗淡的校牌, 是多么不显眼啊!走进校园, 我就奔向我童年时代最喜爱的地方操场。看着那些跟二十年前差不多的设备,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我的身体不小心靠到了一块触屏黑板上, 立即从地上冒出一套体育器材来。原来操场还有这种功能呀!
突然, 我听到有人在叫我, 回头一看, 是朱永欢。她现在已经是一位闻名全球的科学家了。我乘坐的空气能飞机也是她发明的, 真了不起。
二十年后的我们 第8篇
日前, 泰克公司宣布推出TBS1000B-EDU和TBS1000B系列双通道基础示波器产品。新仪器带来全面的升级特性, 如高分辨率7英寸显示屏、双通道频率计数器和34种自动测量, 是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的物有所值的入门级示波器, 并且支持包括基础研究与开发在内的广泛一般商业应用。
泰克公司基础示波器产品营销经理Michael Ewald先生表示, 由于数字技术和系统不断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全球市场上存在对能够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设计、验证与调试这些电系统的经济适用但功能强大的示波器的很大需求。同样, 向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示波器学习体验也是大势所趋。
泰克公司在2 0 1 3年1月推出TBS1000系列示波器, 率先对此需求做出响应。现在, 泰克一方面加强对教育行业的关注, 另一方面增加新的功能, 进一步改进方便性、效率和多功能性, 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
二十年后的大众出版业(五) 第9篇
出版社的价值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出版社的职能。出版社对社会的价值表现在何处?20年前,我刚开始咨询业务的时候,我常说“出版就是为内容找市场。”在1999年,我们发现,出版不再是内容和市场,而是数据库和网络。出版就是创建数据库,而数据库就是有组织的海量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针对模糊的市场,而是针对具体的网络。
出版社理解读者,这是另一价值。这一点,专业出版比大众出版更明显。例如你出版数学图书,你就去参加数学专业会议,你与数学家保持联系。大众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大众图书编辑并非什么图书都出,他们也各有侧重,他们侧重某些领域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读者。
出版社也善于发现创作机会和尚未成熟的创意。出版社经常根据一个创意来投资一个项目,也经常参与创意的开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这些技能不会过时。出版社将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同时协调各种创作行为,例如决定一本书采用什么插图,什么字体,什么价格,如何营销。为某书寻找一个合作者,或者寻找一个插图者。有时出版社不过是将不同的创作人员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管理服务。我认为,出版社最重要的技能是管理大量的细节。如果作者自己去做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们很快就被淹没。对出版社而言,这是一个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良机。在网络上,这种技能更有必要。
出版社的优势与劣势
与其他的媒介和企业相比,出版社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图书是最典型的小众市场产品。在我初入出版业的时候,我学到的第一个原则便是,如果一个信息只有五千消费者,那么用图书这种媒介传递这个信息就能够赢利,但是使用其他媒介就会亏钱。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情况不再如此,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确是如此。原因在于,图书的内容有一个重点,有一个目标市场。这也说明,出版社,尤其是大众出版社,是世界上技巧娴熟、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细分市场营销者。因为每一本书都要求出版社设想一群独特的消费者,以及如何达到这群独特的消费者。就像我前面提到,出版社具有内容创作和开发的技能。
下面这一点很重要,这在今后十年对出版社非常有利,但是它不会永久存在。对于那些没有出版经验和技能的细分市场所有者,出版社大有用武之地。出版社可以帮助他们,将他们的内容或品牌做成图书,将图书放到书店的书架上和互联网上,让读者发现、看到。这些人不知从何下手,要依靠出版商,这就是出版商的价值。
最后一点,出版社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细分市场网站。上面提到的那五千册书,可以放到不同的网站上去。我认为,出版社自己的网站用处有限,因为它是综合性的,不够细分,作者的网站也用处不大,作者不会随时更新网站,不会开发网站。有用的网站是将那些购买某书的读者汇集起来,让他们以网站为基地,不断进行交流。这是迫使出版社细分市场的另一个原因,因为你不可能为每一本书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独特的网站。
下面谈劣势。我们是个以产品(图书)为中心的行业,这是个麻烦。月前我参加一个座谈,其中有位作者在网上出版了一部小说,后来被阿歇特买下。这位作者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推销自己的小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吸引了阿歇特。他的出版商同样精于网上营销。下面的听众问起Facebook,他说:“你当然要利用Facebook,但绝不要在Facebook上提到你的图书!”这让听众大吃一惊。Facebook上的人并不对你感兴趣,他们只对他们自己感兴趣。你必须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你的书。
大众图书出版社通常对新技术新事物反应迟缓。我很赞同奥莱利出版公司老板提姆·奥莱利(Tim O'Reilly)的一个看法,他说,出版社应该有一个技术部门,你今天下午抛给他们一个想法,第二天早晨他们就能拿出一个草图。你不可能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求完整的商业计划书,事先制定完整的规格。出版社必须更灵活敏捷,但出版社往往做不到。出版社没有能力去雇佣合适的技术人员,没有能力评判称职的技术人员,没有能力领导这些技术人员,但是出版社目前迫切需要这样一个技术部门。这是出版社今后发展的一个拖累。
二十年后的我们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