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理论范文
ESA理论范文(精选10篇)
ESA理论 第1篇
1 空乘学生的特点
(1) 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表现力较强
空乘专业属于学院的艺术专业, 学生的互动性、沟通能力比较强, 都拥有比较开朗的性格, 但是他们的基础文化知识比较薄弱, 在英语的表达和交流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2) 空乘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较大
空乘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差, 对于英语的学习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对空乘专业学生的英语要求逐渐增高, 致使英语学习的难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一定程度上给空乘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
(3) 对英语文化和基础英语的学习不重视
对于飞机乘客来说, 语调、语音运用的准确性是最敏感的接受条件, 乘客在登记后空乘人员对其引导正确入座, 放行李, 系安全带等等传达指令都应具有专业性, 表达无误。语法的错误和词汇量的匮乏, 会很大程度上降级对乘客的服务质量。
2 哈默的ESA英语学习三要素
ESA教学理论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哈默先生提出的, 他重点推行了英语教学的方法和要素, 教学的三要素即投入、学习和运用。
投入就是要求老师通过各种方法来提起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活动。学习就是通过各种课堂练习和活动, 提升学生掌握语法、词汇、语音等英语语言知识能力。运用是指学生通过各种课堂的练习, 能够实际的、科学的运用英语语言。
3 ESA理论演变的三种教学模式
哈默教授指出任何的教学内容、目的都应该包含这三种要素。在实际的教学中, 三种基本要素是可以随意转换顺序、随意组合的, 哈默教授根据随意性设计出了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即直线型、杂拼型和反弹型。
直线型教学模式要求老师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将他们进入接受的状态, 然后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最后进行组织课堂游戏和活动, 创造出合理运用已学知识的机会。
杂拼型是比较灵活的教学模式, 老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将三个基本要素交叉的用到教课中, 首先要求老师要懂得启发学生学习, 其次设置场景和各种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教课内容运用到课堂活动中, 讲解学生在活动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所犯错误, 而后进行角色的运用练习, 最后老师负责总结归纳。
反弹型首先要求老师进行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进入知识的运用, 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堂语言活动, 再讲解学生在活动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所犯错误, 最后进行角色的演练练习。
4 ESA理念在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我院空乘专业的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的实际运用性。我院空乘专业的英语选用教材是上海外语出版社的版物《大学英语》, 以课文《晚宴》为例, 分析哈默教授提出的ESA理念之杂拼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说明它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具有指导意义。
(1) 投入
首先要求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 (关于眼镜蛇) 幻灯片, 要求学生全身心的观察蛇的各种细节, 并且解释命为眼镜蛇的原因。
(2) 运用
老师要求空乘学生描述眼睛蛇的身体细节以及外部特征, 分组进行讨论, 最后老师进行抽查问话。
(3) 学习
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 来进行问题的讲解, 然后学习眼镜蛇的相关情况例如生活习性、喜欢的食物、产地和特性等等。
(4) 再投入
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训练,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例如, 提出本文的相关问题, 晚宴的客人有谁、主人是谁、餐厅眼镜蛇的发现者是谁等一系列问题。
(5) 再学习
哈默教授提出了几条阅读原则:阅读不是消极的能力, 预测是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 对于阅读的材料应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关的, 应鼓励阅读内容而不是形式, 老师要有挖掘阅读内容的能力, 要与所学知识匹配。因此要求老师在教课时应分析全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等等, 然后对课文的重点进行讲解。
(6) 再运用
依据哈默提出的原则, 老师都是在了解学习的重点和文章主题内容之后, 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化主题。在本文中作者主要的分析问题是:男、女在遇到同一问题时的反应力和自控力。根据人们的表现, 让学生讨论女人的传统地位和对女人的偏见, 对于空乘专业而言, 女生是主要部分, 因此他们对此类话题比较有兴趣, 都能积极发言, 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ESA教学模式将实际的情景贯通到英语的教学中, 老师通过三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变换, 创造出适合空乘英语教学的模式, 大大的提升了英语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进行ESA模式教课时, 要提前制定出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 对于ESA的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要有具体规划, 合理的设计具有特色的问题, 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教学体制改革在逐步的深入,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严重阻碍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尤其在空乘英语教学中, 更需要新型的教学理念。哈默的ESA理论做到了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空乘英语的特点进行合理教学, 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空乘人员的英语学习效率。本文简要分析了ESA理论在空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ESA理论,空乘英语,合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婷雯.浅论ESA理论在空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4 (1) :55-55.
ESA理论 第2篇
【关键词】ESA理论 语法教学 英语专业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语法的教与学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近年来,由于语法教学模式的陈旧、语法知识讲解的落后、语法规则学习的枯燥等原因,出现了一种“语法无用”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及其错误的,它违背了语言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的规律,而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效果,殊不知,在没有语法的支持下,即便是一种貌似成功的交流,其中的语言也是支离破碎的,更谈不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ESA教学模式由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在1998年他的教学专著《如何教英语》一书中提出的。其中的ESA是英语“engage,study,activate”三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代表英语教学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投入、学习和激活。该教学模式强调语言教学从吸引学生关注,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而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最后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的教学环节。
二、ESA模式的基本理论
1.ESA模式构成基本要素。ESA模式认为,虽然课堂的语言“学习”缺少了本族人“习得”该门语言时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真实情境下语言的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语言学习因素在该模式下被称为ESA。E为英文单词“engage”的缩写,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尽力通过各种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学习的热情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哈默认为:学生语言学习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所谓真正地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快乐、感动、激励、挑战。带着这些正面的情绪投身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地投入。S为英文单词“study”的缩写,即语言学习。虽然关于语言学习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ESA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活动应该是那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本身及其结构特征的活动。以此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样的。学习阶段的特征体现在学生对于语言结构的关注上。A为英文单词“activate”的缩写,即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在其运用中被激活。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就语言结构学语言结构,而是通过语言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任何给定的场合恰当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这个阶段被称为真实生活的语言彩排阶段。
2.ESA模式的特点。ESA模式的三要素在教学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正是由于三要素在教学中的自由组合,才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无论哪种排列顺序的ESA模式,都具备以下特点:(1)ESA模式力图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2)交际功能是ESA模式的重要方面,尤其在激活环节中,通过交流促进学生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3)合作学习是ESA模式的一项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4)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线索。这里的学习任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他们从真实生活中来,并体现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
三、ESA模式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启示
1.改变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解决语法课枯燥的问题。语法教学除了要解释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交际中语用这些语言现象,对于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法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学会语言分析的方法,具备语言讲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依赖于语法教师本身正确认识语法教学,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
2.转换教师的语法教学角色,从教师身份上建立平等的教与学关系。传统的语法课上,教师的绝对领导角色掩盖了学生的光芒。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教师的角色进行改变,从原来的教学领导者、课堂决策者真正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伙伴。建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关系。
3.创设语法学习的语言环境,从学习氛围上为学生营造语言使用的机会。语法教学中,语言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
4.建立合作学习的学习机制,从学习方式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合作学习不应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社会的合作等等。通过课堂展示,大家共同分享合作的成果,给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强大的学习自信心。
5.加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从考试形式上保证检验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考试不应仅仅局限在闭卷笔答的方式上,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语法学习的过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取代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四、结论
ESA模式以多角度形式对待语言学习,从课堂教学要素、教师与学生关系、语言材料与语言结构、教学活动与学习任务等各方面考虑有效的语言学习,对教学手段相对传统的语法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启示。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ESA模式也不无缺点,比如相对真实并可供课堂使用的语言材料有限;对ESA模式下的语法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缺失等。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以ESA模式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应更强调语言材料的开发及其后续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ESA理论 第3篇
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环节最终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ESA理论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提高学生视听说综合技能, 因而ESA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实践中,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只关注“教”, 忽视“学”, 因此教师的“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 导致输入与输出失衡。学生学习的主体被动性, 课堂话语权在教师的手中, 老师一言堂等。学生接受新知识程度好坏老师并无准确估量, 倡导自学为主, 长期保持传统教学的思维与实际运用相脱节。因此, 如何把视听说课的教学相结合, 即保证有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该门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ESA的导入及运用
进行改革中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在向提高学生实际交际能力与运用日益成熟, 如何将视听说授课环节更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呢?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UNIT10 Disasters talking about disasters为例, 引入ESA理论, 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有趣。依据大纲计划及教学要求, 把主题分为自然与人为两类, 收集相关图片或播放短片导入新课 (showing the pictures or the clips for the students, try tomake the students be interested in the topic firstly) 。通过上述环节, 让学生投入到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中。S-study, 是教学模式的中心, 通过本环节我们将新的词汇、语法及固定用法等知识点应用于相关主题材料中, 鼓励学生通过对话、音乐、小组讨论、表演、模拟现场等多种形式练习, 这不仅提高授课效果,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课内消化 (S for study, which isintroduced the vocabularies, dialogues and role-play activities, these makes the related topic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by speaking ) , E的导入, 使学生大脑意识中已经初步形成概念, 文中所给短文会使学生清晰分辨哪类灾难, 灾难给人类带来后果等。A-activate是运用阶段, 运用到pair work中, 讲析短文, 由学生分组、分角色练习, 由学生自行设计对话练习展示, 在轻松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完成了交流、表达的目的。以上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最终是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 (A foractivate, which means to do something applications, make theirown dialogues using the vocabularies) 。把看到的, 听到的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理解变成说, 那就把视听说课上完整了。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有待完善。教师灵活运用ESA理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因此, 应加强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环节, 有效调动主动性, 培养学生们的主动式学习意识与习惯。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 视听说学习是长期、持续的,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ESA理论, 积极给学生提供主动活动的机会、空间及环境, 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为顺畅, 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四、结束语
Jeremy Harmer强调, 投入、学习、运用三要素是语言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 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依据学生能力水平不同, 调整教学模式, 适应现阶段的视听课教学课堂。通过视听说教学, 学生可全面了解各种英语的篇章内容、国家文化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视频短片、诗歌、歌曲、演讲、表演等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 是自然获得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而达到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视听说综合能力的目的。
总这, ESA教学模式能够广泛应用到教学课堂中,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得以致用, 是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继续值得探究与思考的。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ESA理论 第4篇
关键词:ESA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现状;教学实践
1. ESA教学理论及其三要素
ESA教学理论是英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哈默在其英语教学法专著《怎样教英语》中提出的一种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一改以往教学过程的机械化、定式化,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向更深层面的发展。
ESA(Engage, study, Activate),即投入阶段、学习阶段和活用阶段。投入阶段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哈默表示,只有学生参与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在学习阶段更多地获取知识。在学习阶段,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的重点。但在哈默看来,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 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交际运用所学的语言。在活用阶段,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包括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或话题下有效地使用语言。
2. 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环境陌生,学习信心不足
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地区教学条件发展尚不均衡,有些大学新生,尤其是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大学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专业的听力设备,更没有受过专业的英语听力训练,导致其上课前精神紧张,学习期间的挫败感易使其丧失提高英语听力的信心。
2.2辨音能力较弱,影响听力理解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对语音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大学入学前对标准的语音语调缺乏系统的认知,导致在大学听力初级阶段中,不能准确辨别单词的发音,即便是熟识的单词在听音中也多出现“误听”,导致“听不准”、“听不懂”。
2.3 割裂听力与交际,忽视语言能力培养
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听的结果而忽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听力过程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产生“听无所用”的错觉,从而降低对听力培养的重视度。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大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对英语听力课堂的兴趣,如何把听力教学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成为教师迫切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哈默的ESA教学理论,恰为大学英语初级阶段听力教学开拓了一条以兴趣为起点,以实践目的的新型教学之路。
3.ESA教学模式
3.1直线型:ESA模式
在直线型模式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其引入接受状态,然后学习有关内容,最后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活学活用。
3.2反弹型:EASA模式
反弹型模式是教师继投入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之后,直接进入活用阶段,先通过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应用其已经掌握的全部知识。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点学习阶段,教师就语言现象和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讲解,最后再活用直到学生完全掌握。
杂拼型
在哈默看来,在大多数教学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反映既不是直线状态,也不是反弹状态,而更趋于两个状态的混合形态。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将ESA三要素交叉循环地运用到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更为灵活的杂拼教学模式。
4. 教学实践
现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现代大学英语听力》第二册第四单元任务四“特洛伊木马”为例,使用杂拼型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4.1投入阶段
教师通过播放电影《特洛伊》的宣传片,帮助学生了解特洛伊战争的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活用阶段
学生观看完影片后,根据影片中的信息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a. What were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Trojan War?
b. How was the war caused?
c. Who wa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at that time?
讨论完毕后,教师再次播放影片,使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讨论结果,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于“特洛伊木马”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
4.3学习阶段
在完成背景知识介绍后,教师播放一遍录音,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填空练习。听完第一遍录音后,很多同学并没有完成所有练习中的相关信息。教师并不公布标准答案,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自己在第一遍听音过程中没有把握住关键信息?学生会自觉发现关键问题在于书上的练习跟原文的文本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4.4再学习阶段
发现问题之后,教师应强调本节练习的重点就是需要在听音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原文大意的理解而进行信息的选择,而不是机械死板地对照原文填空。在播放第二遍录音之前,教师提示学生应把刚从影片中获取的背景知识融入到听力理解过程中,把握关键信息填空。此遍过后,学生完成情况明显提高。
4.5活用阶段
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与大家分享,大家一起验证自己的理解和信息选择的准确度,并讨论相互间产生的歧义。教师辅助学生修正错误,包括语音、语法、理解偏差等。课后,教师建议学生自行搜集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材料,巩固所学的知识。
5. 结语
ESA理论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听力课堂呆板的教学状态,一方面,通过投入阶段的引入使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ESA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割裂听与说的联系,加强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参考文献:
[1] 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 顾曰国.英语教学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ESA理论 第5篇
1 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开设护理英语口语课程的必要性
1.1 顺应护士教育国际化、护士流动国际化、护士岗位竞争国际化的趋势,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要面向世界,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不仅要着眼于中国, 还要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化医疗的发展, 护理人才流动呈现国际化趋势。2003年, 我国向美国、欧盟等29个WTO成员方提出, 要求允许获得由中国政府颁发许可证和证书的中国护士到成员方境内提供护理服务。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已引进美国的外国护校毕业生评审委员会 (CGFNS) 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 说明中国护理行业及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然而, 语言水平成为我国护士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 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为了提高我国护士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公共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 着力提高学生的护理英语听说能力, 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1.2 符合新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职业模块教学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和“做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呈现出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在2008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新大纲立足于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强调“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对职业模块的教学, 要求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可侧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 加强对学生进行护理英语口语训练是必要的。
2 ESA理论在我校护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2.1 ESA理论特点及其在我校中职护理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998年,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1]在其著作《怎样教英语》中提出了ESA理论。ESA理论将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 使教学活动情景化、任务化、交际化。英语口语是我校三年制护理专业最后一学期开设的课程, 旨在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护理英语思维方式, 以适应护理职业特点, 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用ESA理论,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应用ESA理论的效果分析
(1) 缓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现状。20世纪80年代, 随着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 研究者不再只注重对学生理性认知功能的研究, 开始重视对学生非理性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焦虑等的研究[2]。近年的研究发现, 与动机、态度相同, 情感因素中的焦虑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因素。焦虑是一种引起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的主观情绪。Horwitz等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的心理活动。”MacIntyre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在外语语境 (包括听、说和学习) 中产生的担忧、紧张等消极情感反应。”
Krashen认为, 焦虑使得学生难以接受、吸收语言输入, 不能理解目标语所表达的意思, 因而影响了语言的获得。外语学习焦虑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焦虑程度的影响因素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从内源性因素看, 焦虑程度与3个因素学生的英语成绩、交际能力和性别密切相关。外源性因素包括课堂交流方式、交流对象、教师的反馈方式和考试制度等[3]。将ESA理论应用于口语课堂, 在“Engage”阶段, 教师通过游戏、图片、录音、视频、故事或者是一件趣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其情感, 有助于教师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缓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ESA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把学习的总任务进行细分, 合作学习者分担学习任务的某一部分, 相对于个人而言, 也就是把学习外语的全部焦虑情绪进行了分解, 每个人承受的压力都相应减小, 这样对于各个水平层次上的学生都有帮助。
(2)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国际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评判性思维是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 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测量量表 (CCTST) 测量评判性思维的5个方面的能力:分析, 意译, 推理, 评价和解释。各个年龄段的受教育者都可以接受评判性思维训练。将ESA理论应用于口语课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在“Engage”阶段, 教师将相关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 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Study”阶段, 教师用讨论、思维导图等方法讲解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Activate”阶段, 教师通过进行模拟情境教学和指导学生书写英文护理病历, 让学生实践所学知识, 因而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
(3) 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的职业能力。护理工作离不开人际间的沟通。护士沟通的对象包括同事、医生、患者和患者家属及其他人。护士的沟通能力反映了护士的思想情操、道德文化修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整体护理的实施要求建立高效的护理团队, 团队协作能力是护理团队中的成员应具备的能力。沟通与协作是当代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学生接受护理教育的阶段就开始。将ESA理论提出的角色扮演、讨论、辩论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等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 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商讨最佳方案、进行分工、相互配合, 在此过程中学生树立了沟通与协作的意识, 提高了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4) 在学习中树立国际护理理念。在“Engage”阶段中借助一些视频资料, 结合教材中展现的医院和诊所的护理场景,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护理理念, 并将这些理念与我国的护理理念相比较, 使学生了解并树立先进的国际护理理念;在“Study”和“Activate”阶段强化这些理念, 从而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体会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切入点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从业方向相对明确,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何帮助, 学科中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从业必须具备的,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 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联系, 为学生从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储备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 避免学生因知识和能力的断层而失去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我们任重道远。
摘要:将哈默提出的ESA理论应用于中职护理英语口语教学中, 在缓解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沟通与协作的职业能力等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 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并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和“做中学”的新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ESA教学理论,中职教育,护理英语,口语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杰里米.哈默.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郭红霞, 王锐俊.外语学习焦虑及其缓解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 (3) :60~63.
[3]张海芸.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3) :28~30.
ESA理论 第6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 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关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 长期以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重视读写, 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英语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
近年来, 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考试采用了新题型, 将听力和口语结合起来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传统的听力教学中, 不少教师将听力课当成听力测试课, 整节课都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这样的教学脱离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因此, 如何利用教材进行有效的听说教学, 探索促进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 成为教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2. ESA理论概述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 (Jeremy Harmer) 在他的一本英语教学法专著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了著名的ESA语言教学理论。他指出:课堂语言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 即投入 (Engage) , 学习 (Study) , 运用 (Activate) 。
投入 (Engage) , 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的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和素材, 如游戏、音乐、讨论、图片、戏剧、故事等激发对课堂话题和语言材料的兴趣, 促使他们参与。[1]
学习 (Study) , 教师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 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信息点及语言的构成上。[1]成功的课堂语言学习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活动及学生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学习活动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发现中去学习、去总结。
运用 (Activate) , 教师通过设计练习和活动, 让学生自由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要迁移语言的获得或者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就会更加困难。[1]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境,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通过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广告设计、辩论、讨论等达到真正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Harmer认为, 无论教什么语言内容, 教学中都应有投入、学习、运用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 应确保教学三要素到位, 即首先要使学生感兴趣, 愿意积极投入, 然后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随后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和交际活动。好的课堂教学应是协调一致 (coherence) 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 (variety) 教学活动的巧妙结合。[1]
将ESA理论运用到中学英语听说课堂中, 对传统的听说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打破了听录音做练习对答案的单一教学方式, 多样的课堂听说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 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为一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
3. ESA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听说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ESA理论提出语言学习要让学生多投入, 学习要活动化, 活动要交际化。[1]笔者以此为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增强听说课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曾执教的一节广州市英语听说公开课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 (人教版新教材M4 U3) 为例, 探讨ESA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听说课中的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M4U3 Workbook中的一篇听力材料, 是一则幽默故事。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笔者根据听力教学的三个阶段, 组织了多层次的听前、听中、听后活动。
3.1听前活动:激发兴趣, 投入其中。
不少学生在听力前容易产生焦虑、畏惧、缺乏信心等心理情绪。根据Krashen (1985) 的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 当学生学习的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程度低时, 有利于其语言学习, 反之起阻碍作用, 因此, 教师要注意在听前活动中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刺激, 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分享与主题有关的知识, 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图式, 推测出文章大概的故事情节, 从而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听力活动。
ESA理论指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的兴趣。笔者结合本节课的听力主题, 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英语笑话、小幽默故事, 并制作展示课件, 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两位学生kristy和Dallars以Talk Show的形式呈现英语笑话并与同学互动, 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英语笑话, 结合滑稽的肢体动作,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起来,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了听力前的紧张感, 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英语语音环境。
听力材料 (外来信息) 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学生在接受外来语音信息前无法确定其具体的、准确的内容, 增加了听力的难度。在听前开展根据听力问题的题干及插图进行预测活动, 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可以降低听力的难度。笔者根据听力故事的情节, 精心绘制了一幅图片, 以幻灯片呈现 (如下) 。
形象的图片和针对性的问题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也引发了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在笔者几个wh-问题的引导下, 积极思维, 对听力故事作出预测。
S1:At midnight, a thief broke into a house and wanted to steal something, and the couple were sleeping in the bedroom.
通过听力的预测活动, 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听力有了兴趣, 激发了听的欲望, 迫切希望通过听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测, 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听的过程中。
3.2听中活动:主动参与, 以听促说。
听力课教学有别于其他课型教学活动:听力内容稍纵即逝, 不会重复, 对人的大脑思维解析加工能力要求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语音、语调及语速是无法控制的, 这也增加了听力的难度, 所以, 笔者在指导学生听短文时, 一般采用“三遍循环”法, 每遍听力有所侧重, 逐步化解学生的听力困难:第一遍整体听, 听懂大意, 捕捉主题;第二遍逐段听, 获取细节信息;第三遍整体听, 全面把握信息内容。
Harmer指出, 英语教学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语言的运用, 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如果对听力材料的使用仅停留在让学生回答问题, 完成练习的层面上, 这样的听力教学就缺乏拓展性。为了让听力教学的功能最大化,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听力资源, 合理设计说话活动, 通过听说互动达到以听促说的目的, 这样既培养了听力技能又实现了语言的运用, 下面谈谈笔者在听力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活动1:互问互答
互问互答的听说活动, 是学生在理解听力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以听力材料为媒介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这一环节, 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这一活动, 可以深入挖掘学生所接受到的语言信息, 从而实现信息的分享、思想与观点的碰撞, 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教学片段1】
让学生听第二部分录音, 完成两个听力任务, 见幻灯片。
学生完成听力填空练习后, 笔者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在三分钟时间内根据本部分听力材料的内容, 设计三个问题, 然后向全班同学发问, 其他小组进行抢答。下面是其中一组的互问互答:
S1:Why did the thief steal the potatoes?
S2:Because the thief found the potatoes on the floor.
T: (Ask S1) Are you satisfied with his answer?
S1: (Shook his head) .
T: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your own answer?
S1:Because there’s nothing valuable but potatoes in Peter’s house.
(全堂哄堂大笑)
活动2:口头概述
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关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口头概述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理解情况,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语篇知识有效组织信息的能力。用语言描述故事概要, 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片段2】
听完三遍录音后, 笔者将图片又呈现出来, 让学生尝试口头归纳听力故事。
听力材料是一则情节很清晰的幽默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很清楚, 是进行oral summarizing很好的素材。有了前面的听力训练为铺垫, 学生对听力故事情节有了全面的掌握, 口头概述水到渠成。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口头概述:
活动3:模仿朗读
一些学生听不懂听力材料的原因, 除了材料本身有一定难度和学生未掌握听力技巧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音知识方面的欠缺 (杨梳琴, 2010) 。由于学生对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 如连读、同化、弱化、失去爆破等不清楚而造成对听力材料难以理解,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听说教学中, 应加强英语语音的基础教学。在平时的听力材料中, 可以精心挑选出几个句子, 反复播放录音, 引导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同时讲解连读、重读、升降调、失去爆破、意群及停顿等语音规则。
【教学片段3】
完成听力练习后, 教师将听力材料发给学生, 让他们模仿录音朗读。
T:As we can see,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are very beautiful.Do you want to imitate it?
Ss:Of course!
T:While we’re imitating read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语音) , intonation (语调) , phonetic stress (重音) , liaison (连读) and rhythm (节奏) .
学生跟着录音, 模仿朗读听力材料。模仿结束后, 笔者提示。
T:Different intonations can express different emotions and feelings.
(板书intonation, emotion, feeling)
T:I’ve chosen 4 sentences in the recording material for you to imitate reading again.Let’s listen to the sentences one by one.Please focus on the intonation of each sentence.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技能听的技能八级目标中指出, 学生要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2]在本活动中, 笔者着重抓住一点:语调模仿。学生在逐句听录音的过程中, 先根据人物对白的语调, 准确判断出人物的心情, 再根据录音进行模仿, 尽可能地将语音语调模仿到位, 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笔者使用电脑随机抽号的方式, 选择学生进行个别模仿, 看谁模仿得更逼真, 更流畅, 更生动。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 被抽中的男生模仿女主角的对白, 惟妙惟肖地模仿, 把全班同学逗得哄堂大笑。期间, 班级学生自发邀请班上一个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尝试模仿, 他也有不错的表现, 得到鼓励。学生在模仿朗读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英语语言的美感, 培养了语感,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3听后活动:认知迁移, 语言实践。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Harmer指出, 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 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就更加困难。有效的听说教学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实践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表达的自主权 (胡庆芳, 2008) 。听后活动旨在联系生活实际将听力材料的主题进行延伸。根据听力材料内容的不同, 教师可采用听、说、读、写等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在本节课的听后活动中, 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参考派发的表演索引, 将听力故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演绎出来, 并给故事创作一个结局。在表演的过程中, 特别强调学生注意人物对白语音语调的把握, 注意脸部表情、肢体语言的配合, 尽可能地创造一个真实的语境。活动要求见幻灯片 (如下) :
经过几分钟的准备, 学生纷纷举手, 竞相上台表演。其中两组学生对听力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表演的学生将人物对白的语音语调模仿得非常到位, 学生在亲身演绎的过程中升华与主题相关的认识和情感。本环节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迁移, 从机械模仿到情境运用, 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恰当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 实现了由“操练”的说转化为“交际”的说。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培养了语言实践交际能力。
4. 启发与思考
Harmer指出, 在社会生活中习得语言具有下列优势:学习者能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他们为实际交际而学习, 有学习的动力;他们有机会运用到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学习语言与在社会中习得语言有所不同, 但给予适当的条件, 学习者同样能学好语言。[1]投入、学习、运用三要素是创造这种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将ESA理论运用于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 确保三要素到位,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语言技能,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本节课的听说教学活动中, 笔者充分利用了听力语言材料, 开展以听促说, 说中练听, 听说结合的多样化活动, 落实了ESA三要素, 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能力相互促进, 协同均衡发展。
以本节听说课为载体, 笔者对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课的有效性做了认真的反思与总结。
4.1教材的处理是有效听说教学的前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人教版新教材的听力内容也增加了容量, 提高了难度。学生用书和练习册的每个单元都结合单元话题, 设置了两个以上的听力活动。有些单元话题涉及科技、艺术、医学等学生较为陌生的专业领域, 听力内容和听力题型都较难, 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教材安排什么听力任务就进行什么听力活动, 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设计, 这样的听说教学就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听力信心和兴趣。因此, 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改、替等处理, 并结合听力内容设计有利于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教学活动。如在听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将听力材料中一些对学生产生困扰的词汇和短语罗列出来, 利用图片和题干问题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听力预测;在听中, 根据梯度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听力任务, 采用选择、短文填空、填表格、问答题等各种主客观题型, 培养各种听力微技能;在听后, 兼顾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口头复述、叙写材料、角色扮演等多种口、笔头活动, 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延伸, 实现认知迁移, 主题升华。
4.2活动的落实是有效听说教学的关键。
交流是言语活动的灵魂。语言要通过反复、多向、多渠道的言语交流过程才能掌握和运用。听说课中, 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具有交流性, 听说活动的交流性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实现, 如个体活动、双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本节课中, 笔者灵活地运用了以上各种活动形式。如要求学生听录音捕捉细节信息时, 采用的是个体活动, 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进行问答、对话、表演等交际性操练时, 采用了双人或小组活动, 保证人人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开展听说活动时, 教师的指令要简明扼要, 让学生明确要求。如在本节课的每一步活动前, 笔者将活动要求用幻灯片呈现出来, 并进行口头强调, 学生就能清晰明了, 进而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活动过程中, 必须给足学生时间, 让他们充分吸收、内化所学语言知识, 才能实现语言的输出。同时, 教师不能仅仅盯着几个活跃的尖子生, 应该给基础稍差的学生安排参与的机会, 可以经常穿插一些抽签的活动落实全员参与。如在本节课的模仿朗读中, 笔者采用电脑随机抽号的方式, 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4.3教师的主导是有效听说教学的保证。
以ESA理论指导的听说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提醒者、管理员和评估员。在听说活动中, 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帮助他们消除顾虑, 促使他们勇于表达, 不怕出错。在本节课的模仿朗读中, 当班上那位基础薄弱的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 大胆模仿结束时, 他获得的不仅仅是掌声和欣赏的目光, 更多的是对英语学习的巨大信心。另外, 在学生表述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观察倾听, 把握好介入评价的时机。当学生表述出现错误时, 不要马上打断他们, 急于纠正错误, 而应该在学生表述完后, 再给以反馈。如在本节课的听前预测环节, 学生话语中出现“wanted to stole”的错误, 笔者并没有马上打断学生的发言, 而是等他说完后, 把句子中不正确的部分板书到黑板上, 让他自己去发现去纠正, 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 避免以后出现同类错误。最后, 在听说过程中, 教师还应重视课堂生成, 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 加以点拨。如在本节课的互问互答环节, 当提问学生流露出对对方的回答不满意时, 笔者及时追问, 使他获得了再一次的语言输出机会。
5. 结语
ESA理论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要活动化, 活动要交际化。在英语听说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既要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又要注重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努力营造和谐课堂, 设置丰富多样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听说教学活动, 最终有效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实践交际能力。
摘要:ESA理论强调投入、学习与运用是语言教学成功的三要素。本文结合案例分析, 重点探讨了在该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听说教学活动实践。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 提高了英语听说技能, 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ESA理论,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圆圆,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5) .
[4]杨梳琴.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听力教学活动探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10:22-26.
[5]胡庆芳.探究有效的听说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8.12:16-19.
ESA理论 第7篇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推进了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与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重新构架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交流模式与知识习得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开放式学习、协同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态的“禁锢”,实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多维自由,为学习程度各异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认知良机”。与此同时,互联网教育也为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烦恼与困扰。海量信息和教育资源让学生应接不暇,无从选择。泛化的碎片式教学资源让学生渐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尤其对于缺乏自主学习动力和自控能力的高职学生而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而ESA元素理论弥补了互联网教育的某些“短板”,强调实践经验与成效,重点并不单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尤为强调学生“实干”。秉承“思考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开展灵活地、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英语综合技能之余,也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引领他们踏上“成功学习”之路。
二、成功学习元素ESA理论概述
ESA理论是一种采用有原则的折衷主义的理论,它可以适当规避课堂缺乏明确连贯性或理论基础的风险。该理论由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力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E,意思是Engage,即有充满情感地“投入”到所学的东西中去,这种类型的投入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S,意思是Study,即让学生专注于一种知识的建构活动,可能是学习语法知识、语言使用、交际用语、发音等。通过这种“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A,意思是Activate,即设计用于让学生尽可能自由和有交际性地使用语言的练习、活动及互联网资源。
三、“互联网+ESA元素理论”教学模态的创新之处
在“互联网+ESA元素理论”的课堂管理中,英语课堂管理独具特色。教师掌控影响教学的若干变量,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步骤实施、学生分组活动、教学评价。
1. 教学内容创新。
九零后高职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纯粹的文字学习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极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相反,他们更喜欢互联网上的各种可视教学资源,且反应迅速。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可视手段和丰富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深度思考能力。而“ESA元素理论”教学正是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包括幻灯片、网络视频、音频、画面等呈现仿真的个性化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合理、可控地课堂对话。E元素是学生学习获取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互联网资源寻找促进学生情感投入的活动或材料,如:依据英语课堂类型的游戏、有挑战性的话题、欧美音乐、奇闻异事、戏剧、电影片段等满足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内参与热度和课后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模式多元化。
“互联网+ESA元素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正由x MOOCs在线学习向翻转课堂(微课等)、h MOOCs(利用互联网开放教育资源与MOOC结合的课堂教学)、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转变。教师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群体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性地让学生通过认知行为建构英语思维模式和语言技能。
3. 教学步骤实施多变化。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英语课堂,教师并不是将E(engage),S(study),A(activate)这三种元素按照单一的顺序排列进行。而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来不断变化三元素之间的“出场”顺序,并融入自己的教学需求,绝非单纯地照搬哈默的ESA理论。举例如下:
一种教学步骤:直线式
该教学步骤较为简单,它通过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投入教学过程中,然后引导他们学习,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开展活动。
另一种教学步骤:循环式
该教学步骤没有特定的顺序,E,S,A三元素之间呈相互循环的关系。该教学步骤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而成。实例如下:
教师提供适合高职学生水平的“job interview”虚拟情境视频材料,学生在线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听力上,融入互联网游戏中的“闯关”元素,突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学生在线回答问题(E元素)。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观看第二遍视频,检查自己回答内容的正确与否。通过线下教师点评、讲解听力线索和技巧,学生获取自己所需的听力知识(S元素),然后分组讨论有关“job interview”需要技能。接着,让学生扮演“job interview”场景中的不同角色,促进他们的语言交流(A元素)。同时在表演之后,让其他小组的学生点评,吸引其他非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E元素)。最后,由教师总结活动,指导学生再次巩固有关面试视频中的核心知识(S元素)。通过三元素的循环模式,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反复学习教学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
还有一种教学步骤:拼凑式
在许多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并不一定像前两种
教学步骤那样有规律可循,且分得那么清楚。相反,
是由一些大步骤和小步骤组合而成,组成一个教学整体。如图所示: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拼凑型的ESA模式,这种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弹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将ESA三要素交叉循环地运用到教学中。拼凑型模式包含了多个ESA组合,比直线型更为灵活,其中语言学习和交流实践等各环节更加趋于合理化,教与学之间更为融洽、和谐。
举例如下:
(1)E元素→A元素:教师用投影仪放一则吸引眼球的英文视频广告。对广告上面的人物、事件、产品、及广告效果发表评论。
(2)A元素:学生在线读一篇有关该广告的文章,然后分组讨论该广告产生的社会效果,并谈论自己的感受。
(3)S元素:教师线下讲解视频和文章里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帮组学生明白重难点词汇和句型的意思。
(4)A元素:学生将重点词汇用自己的语言造句或解释出来。
(5)E元素: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该则广告的优缺点。
基于“互联网+ESA元素理论”教学步骤的不断变换,让学生在线掌握显性知识(可以说出来的语言规则知识等)的同时,获得大脑加工语言信息的机会,教师通过ESA元素理论,面对面地帮助学生掌握较难的隐性知识(语言本身只可“意会”的直觉知识等),弥补单一人机界面无法“言传”的交际知识空缺,为学生英语习得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4. 学生活动多能化。
高职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围绕知识技能开展各种任务型的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一起完成一个合作性的任务。教师会提前将活动及评分标准告知学生,在课内现场点评、课外通过互联网进行师生评价、小组互评的方式开展可控的学习反馈活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学生更能积极参与、相互竞争。
教师通过E元素的使用,弥补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局限,使学生能有效地投入精力,以得到更多话语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从而有效地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能动式教学新模态。
5. 学习评价多样化。“互联网+ESA元素理论”教学新模态实现了学习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的互动评价、线上和线下评价有机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
在“互联网+ESA元素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若干数据,时刻洞察学生的各种情况和表现。当一项活动结束或另一项活动开始,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来判断和掌控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ESA元素理论中的不同要素适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与学生正面、且有层次的评价反馈。如:一级评价:excellent二级评价:good job三级评价:not bad四级评价:You answer is very interesting,but……
“互联网+ESA元素理论”强化了线上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有效指导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总结
“基于互联网+ESA元素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模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了学用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师在遵循以上原则设计教学程序基础上,又融合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设想,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多投入和参与,做到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教师通过抓住课堂管理的相关要素,并勇于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尝试和验证ESA理论,确保人机交互与人际交流的动态平衡,且在理论付诸实践的同时有所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ESA元素理论,使教师灵活、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课后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跃华.基于ESA模式的高职双语教学评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03).
ESA理论 第8篇
关键词:哈默,ESA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应用
阅读是人们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大学英语泛读教学又是决定学生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因此, 在泛读课课时少 (每周只2课时) , 且又非常重要的情况下, 如何上好一堂泛读课, 给学生指出一条有效的阅读方法, 促进他们更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获取更多的知识, 这些是泛读教师努力探索、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把哈默的ESA教学理论模式应用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过程中, 尝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哈默的ESA教学理论模式
哈默认为学生在教室这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 没有周围语言环境的刺激, 这故然是一种缺陷。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显突出。教师应设法提供英语学习氛围, 如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英语, 并不断地使用英语, 同时教师应给他们以鼓励, 增强其学习信心。为此, 在狭小的学习空间教室里, 教师就要运用有效可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这种教学手段就是ESA教学理论模式 (EEngage, SStudy, AActivate) 。
Engage:投入环节。即教师在课前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引起学习英语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学生由于课堂气氛的沉闷, 学习英语兴趣不浓, 上课感觉乏味, 导致上课效果不好。因此, 教师在这一环节就要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 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选择的活动有做游戏、听音乐、讨论、讲故事等。当学生被这一环节所吸引, 他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教师的这一目的也就达到了。
Study:学习环节。这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一堂课的语言信息, 此信息可以是练习一个单词的发音, 也可以是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语法学习, 教师可直接进行语法讲解, 也可让学生通过句子、语篇自己分析, 从演绎到归纳找出语法规则;也可以是形容词比较级与最高级的学习和练习, 现在完成时的学习与练习;还可以是语篇结构的学习与练习 (主题句、文章发展、结论) , 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潜意识的语言输入是否合理。
Activate:激活环节。就是采用一些练习和活动形式, 让学生尽可能运用自如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际操练。这一环节同前面的学习环节明显不同, 它的目的不是以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点、语法结构为重点, 而是把学习环节所学到的知识 (词汇、句型、语法) 运用在练习和活动中。激活环节的重点在教师要设计出一种与本堂课语言点相关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操练, 学生在操练和练习中, 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常见的课堂活动设计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就某一话题发表意见等。这些活动安排设计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 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掌握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并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语言学习的成就感。
哈默的ESA教学模式几乎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应用, 无论这堂课的重点是语法讲解, 还是阅读训练。首先, 学生都需要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然后再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 最后进行语言知识的运用。当然, 这三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总是按同一顺序进行的, 而且活动的设计也不会是单一的, 否则, 时间久了, 学生也可能会感觉枯燥、厌烦, 学习效果自然会下降。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材料的不同, 遵循哈默的ESA教学模式, 灵活处理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每堂课都能找到兴奋点, 都能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在快乐中完成语言的学习,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以下是根据哈默的ESA教学模式而设计的一堂泛读课。
二、泛读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
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38人, 具备3000左右的词汇量, 能以每分钟80词的阅读速度读完生字不多的阅读文章, 但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不够。
教学目的:
找出文章的主题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口语训练。
教学步骤:
Engage:1.The teacher writes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a girl, toy tiger, uncle, spy, a roll of film.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a story with these words.
2. Students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they can make up a story together, one makes one part, or one student can make up one story by himself.
3. The teacher asks one or two students to tell his or her sto-ries in front of the class.
根据哈默的理论模式, 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因此, 在课堂的第一环节中, 教师给出几个单词, 让学生用这几个词编故事、讲故事, 引起大家的兴趣, 使人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讲故事是一种语言输出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构思、整理、表达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很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Study:1.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text.Tell the students the words written on the blackboard are the keys words of the text.Ask them to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it’s the title of the text:Tiger Treasure) and get the general idea (it is about a little girl who managed to keep a roll of film in the toy tiger which is the evidence of two spies from being taken away by the two spies) .They can discuss in groups.
2.Ask three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1) Why did Uncle William wish Natalie had gone with her parents to the airport?
(2) Why didn’t the two spies take away the roll of film in the toy tiger?
(3)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what did Natalie mean when she said“Oh, no.”to Uncle William?
这是第二环节即学习阶段。学生刚才编故事所用的几个单词正是他们即将阅读的文章关键词, 这时让他们再去阅读这篇文章, 则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同时也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环节。这一学习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使其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主题句、概括文章的大意。在阅读之前, 教师就告诉学生找主题句与概括大意,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 因此他们不会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就思考很久,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目的上面, 不重要的生词和句子就跳过去, 从而提高了阅读速度, 增强了理解程度。可见, 设置有目的的阅读与无目的的阅读效果大不一样。有目的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对于学生在获取课外知识, 以及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面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事实合情合理地进行推理, 透过字面意思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这也是阅读中要具备的。
Activate:1.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If you were the little girl, how should you do in such situation?”.The students may give many answers about it.
2.Ask the students retell the story.If time is not permitted, the teacher asks the students to rewrite the story after class.
这是教学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激活环节。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女孩, 在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办?”的提出, 让学生的思路从文章中跳出来,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口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ESA直线型教学模式 (Straigh Arrow Sequence) 。教学开始阶段即投入环节, 让学生编故事、讲故事调动学习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进入教学角色, 然后很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阅读阶段即学习阶段。这一环节目的明确, 任务突出, 学生带着目的完成阅读任务, 速度快, 效果好。最后进入讨论阶段即激活环节。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看出, 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着这篇阅读文章为中心进行展开深入的,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 哈默的ESA教学模式在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原则,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愉快、轻松了, 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Longman Limited, 1998.
[2]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acmillan Heinemann, 1994.
[3]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Heinle&Heinle Publishers, 1991.
[4]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ESA理论 第9篇
【关键词】ESA杂拼型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优化设计
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越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采取ESA杂拼型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设计,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知识。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该种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ESA杂拼型模式概述
ESA为英国英语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提出的教学理论,以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其中,“投入”指的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指的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活动和练习,以便较好的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并且加强对语言点和语言构成的学习。
二、ESA杂拼型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化设计
1.ESA杂拼型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ESA杂拼型模式的运用,需要合理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教师在运用该模式时容易出现“投入”过多的问题,以至于将导致教学的整体性失衡。所以,教师虽然需要以“投入”为核心实现英语教学设计,但是同时也需要加强“学习”和“运用”环节的设计。
2.ESA杂拼型模式在教学中的优化设计。为研究ESA杂拼型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化设计问题,可以《全新主题大学英语》为例进行英语教学设计。该教材采用的是每单元一主题的形式,教材中的主题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全新主题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Section A “Future Shock”(未来之震撼)进行ESA杂拼型模式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可以设计由两部分热身练习组成的“投入”环节。具体来讲,就是图片展示及教师提问环节和背景知识介绍环节。在前一环节,教师将为学生展示内容分别为BP机、“大哥大”和当前的智能手机的三幅图片,从而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先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将给出Future Shock的起源和英文释义。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2)Have you found the changes happened in your daily life 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hat are they?
(3)If you can make a prediction of life in 2050, what would that be?
完成教学主题导入后,教师可以进行“运用”环节设计。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对Culture Shock进行理解和定义,然后通过合作讨论对两种震感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学习”环节为学生扫除词汇障碍。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预先制作的依照词性、词义、搭配的单词卡片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每四个人一组进行抢答,从而完成单词卡片的对应词性、英文释义及搭配(包含动宾搭配、形容词名词搭配、词组搭配等)的寻找。为巩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教师还可以进行例句的讲解。
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需要再次进行“运用”环节设计,即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词汇练习,并且利用所学词汇开展造句接龙活动。
做完练习后,教师需要设计“学习”环节纠正学生在上一环节中的错误,以便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则可以进行课文语篇分析,并且通过提问督促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和找出答案。而通过学习,学生将发现文章由未来的停车场、医学、衣服及智能家庭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组成。
在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技巧后,教师需设计“投入”环节,从而组织学生对食品、交通工具等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讨论,继而进一步探讨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以“高科技对未来生活影响利弊”为题进行小组辩论的“运用”环节。
三、结论
通过对比采取ESA杂拼型模式和普通教学模式获得的英语教学效果可以发现,使用ESA杂拼型模式进行英语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因此,相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蕊铭.基于ESA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2:30-31+33.
ESA理论 第10篇
风能是最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清洁、可再生、不污染环境的优点,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能源。如今,风力发电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单个风力发电机组的容量正在不断增大,风力发电在电网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风力发电是一种特殊的发电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常规能源发电厂的特点,如风能的随机性和间隙性、基于异步风力发电机组的风电场在输出有功功率的同时还需要吸收无功功率、风电场一般都远离主电力系统与负荷中心等[1]。基于以上这些特性,加上风电场容量不断增加,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因此研究风电并网系统中存在的电压稳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电场并网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问题,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P-V曲线法、V-Q曲线法,灵敏度分析法等等,其中的P-V曲线法应用较多。张锋等[2]绘制了不同控制策略下风电场接入点的P-V曲线,并对不同控制策略下风电场的最大接入容量进行了分析。李作红等[3]运用P-V曲线法,计算得到了风电场并网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极限,分析了影响风电场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的主要因素。然而实际系统中电压稳定与否是与整个系统的运行模式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电压不稳定并不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节点,而是包含了电力系统中所有不同元件的参与。
特征结构分析法可以用来提供整个电力系统电压失稳的机理性信息、提供电力系统中不同元件的参与程度、确定系统的电压薄弱区域和关键节点,同时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晰、计算过程简单快速[4,5]。席勇健等[6]运用特征结构分析法,确定了大规模电力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弱稳定区和失稳区。吴强等[7]运用特征结构分析法对交直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交直流系统的电压稳定边界值,并给出了最容易导致电压失稳的区域。目前所见文献,有关采用特征结构分析法研究风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报道还并不多见。马幼捷[8]等采用特征结构分析法研究了风电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问题,揭示了电压不稳定的机理和失稳模态,并提供了相关节点的参与程度和稳定裕度信息。然而在处理风电场节点时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PQ节点加入到潮流计算程序中,没有充分反映风力发电机组的特性,分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鉴于此,本文对风电场所在节点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计及风力发电机组特性的基础上,运用特征结构分析法对风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较准确地反映了风电场的功率电压特性,为风电场的规划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1 特征结构分析法理论
1.1 系统雅可比矩阵的特征结构分析
假设所研究的系统共有N个节点,其中NQ个PQ节点、NV个PV节点和一个平衡节点,则极坐标下的潮流方程为[4]:
式中:PGi-PLi和QGi-QLi分别是为注入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Gij和Bij分别是导纳矩阵元素Yij的实部和虚部;Ui和θi是相应节点的电压和相角。式(1)线性化的潮流方程可表示为式(2)。
式中:ΔP、ΔQ分别为节点有功、无功注入变化的列向量;ΔU、Δθ分别为节点电压幅值、相角变化的列向量;J为潮流偏微分形成的雅可比矩阵;JPθ、JPU、JQθ、JQU分别为J的子阵。
假设ΔY=[ΔPΔQ]T,ΔX=[ΔθΔU]T,对J进行特征谱分解可以得到:
式中:称为雅可比逆矩阵的谱分解;λi为J的非零相异的特征值;ui、vi为J的右、左特征向量。
由式(3)可知,当雅可比矩阵存在一个零特征值时,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系统功率的摄动量多么小,只要不为零,都会引起系统节点电压的偏差量无限制漂移,导致状态向量的偏差量趋于无穷大,显然这就对应于系统静态稳定的极限情况。也就是说,当系统的运行状况恶化时,总会有一个特征值率先到达零值,该特征值被称为最小模特征值,记为λmin,因此可用λmin的大小来衡量系统在当前工作点的静态稳定裕度。
1.2 电压静态稳定的特征结构分析
分别用节点电压向量[ΔθΔU]T和功率注入向量[ΔPΔQ]T取代ΔX和ΔY,从而得到:
假设系统的有功功率保持不变,仅在第k个节点注入单位无功,即取ΔP=0,ΔQ=ek,其中ke是第k个元素为1、其余元素均为0的单位列向量。由式(4)可以推导出,此时所引起的系统状态变量的变化为:
式(5)中,vN-1+k,i是左特征向量vi的第N-1+k个元素。故第k个节点的电压灵敏度为
由式(6)可定义参与因子Pk i=uki vk i。参与因子Pki反映了第i个特征模式iλ对第k个节点电压灵敏度dUk/dQk的相对贡献大小。横向比较,Pki越大,说明第k个节点的电压灵敏度主要由iλ决定;纵向比较,比较同一特征模式iλ对不同节点电压灵敏度的贡献,可找出与特征模式iλ强相关的节点。由此可见,若系统以iλ模式失稳,则与iλ模式强相关的节点即构成系统在该模式失稳时的失稳区;若最小模特征值iλ>0,则与其强相关的节点即构成全系统稳定性最差或者最容易发生不稳定的区域。
2 风电场并网系统电压稳定的特征结构分析
2.1 风电场的处理方式
假设所有风力发电机组均接于同一母线,且均具有相同的机端电压,忽略风电场内部线路损耗和变压器损耗,同时还假设风电机组的切入风速、切出风速均相同,并且不考虑尾流效应和地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异步发电机稳态等值电路,注入电网的有功功率eP可以表示为[9,10]:
转差s与机端电压Us及功率eP的函数关系:
无功功率eQ与有功功率eP之间的关系为:
式(7)~(9)中:xk=xs+xr,sr、sx为定子电阻和定子电抗;rr、rx为转子电阻和转子电抗;mr、xm为励磁电阻和励磁电抗。
异步发电机向系统注入有功功率的同时还要从系统吸收一定的无功功率,吸收无功功率的大小与机端电压、发出的有功功率以及滑差密切相关,所以风电场所在节点不能简单地处理为PV或者PQ节点。考虑到在潮流计算中每次迭代结束后节点电压得到修正,而风电场的无功功率是有功功率和电压的函数,因此本文中采用每次迭代结束修正后的电压对风电场无功功率进行校正,然后再进行下一次迭代,这样就能够在潮流计算中充分计及风力发电机组的特性,保证了计算精确度,且不会额外增加迭代次数。
2.2 风电场并网系统电压稳定特征结构分析流程
通过计及风电场特性的潮流计算得到系统收敛潮流雅可比矩阵,运用反幂法计算其最小模特征值λmin,然后计算出与λmin对应的左、右特征向量及与其强相关的主要节点,关键支路和发电机即可满足系统分析的要求。风电场并网系统电压稳定的特征结构分析法计算流程如图1所示。
3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算例分析
本文以IEEE39节点系统作为算例进行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IEEE39节点系统被认为是标准的用于稳定性研究的试验系统,其系统参数见文献[4],系统接线图如图2所示。为考察风电场接入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风电场自身的静态电压稳定性,现将IEEE39节点系统中第37号节点的540 MW常规发电机改为由900台额定容量为600 k W的风力发电机组成的风电场。
3.1 正常负荷下弱稳定区的计算分析
假设每台风力发电机都以额定出力运行,考虑到600 kW风力发电机组的补偿容量一般都为50~250 kvar,故假设在本算例系统中其机端补偿容量为200 kvar。在正常负荷情况下,分别对标准的IEEE39节点系统和修改后包含风电场的IEEE39节点系统的节点参与因子进行计算,定义相对节点参与因子为各节点参与因子与该模态下最大的一个节点参与因子的比值,若节点的相对参与因子大于0.4,则认为该节点为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关键节点,表1中给出了部分负荷节点的功率、电压以及最小模特征值对应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其中未给出节点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小于0.4,且表中大于0.4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用粗体数字表示。
由表1可知,在正常负荷运行状况下,接入风电场后的39节点系统各节点母线电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标准IEEE39节点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为9.645 5,而接入风电场后的39节点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为8.531 9,可见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有所降低;根据表中给出的参与因子可见,标准IEEE39节点系统的弱稳定区域由相对节点参与因子大于0.4的节点4、5、6、7、8、10、11、12、13、14、15组成,在系统图中画出并用Ⅰ表示,而接入风电场后的39节点系统的弱稳定区域由节点3、4、5、6、7、8、10、11、12、13、14、15、17、18、25、26、27、37组成,在系统图中画出并用Ⅱ表示,可见接入风电场后系统的弱稳定区域扩大,风电场节点及其附近节点也包含在内,风电场节点37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为1,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特性,可见它是影响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关键节点。
3.2 极限负荷下失稳区的计算分析
假设系统中平衡节点和PV节点的电压保持不变,按同一比例均匀增加的方式增长所有负荷节点的功率,负荷的增加量由平衡机来提供。由连续潮流法[11]分别确定IEEE39节点系统和修改后包含风电场的IEEE39节点系统的临界运行点,进而计算临界运行状况(即最小模特征值为0)所对应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计算结果列于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标准IEEE39节点系统和接入风电场后的39节点系统的电压失稳区是一致的,在系统图2中画出并用Ⅲ表示,可见在37节点接入风电场后对系统的失稳区没有明显影响;两种情况下系统的失稳方式也是相同的,都是从7、8号节点开始失稳,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失稳方式没有改变;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接入风电场后系统的极限负荷有所降低,低于标准IEEE39节点系统的极限负荷,因此,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负荷裕度降低。
3.3 风电场参与特性分析
图3给出了注入功率随着输入风速增加而增加的过程中,计算所得到的风电场接入节点及其附近节点的相对节点参与因子。由图3所示,随着注入功率的逐渐增加,风电场接入节点37的参与因子大幅增加并逐渐向1接近,该节点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程度;风电场附近节点25和节点27的参与因子也逐渐增加到大于0.4,这些节点逐渐成为影响系统电压稳定的关键节点。因此,随着风电场有功出力的增加,应当对风电场接入节点及其附近节点的电压稳定引起足够重视,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必要措施。
3.4 机端补偿对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影响
假设两种运行情况,分别是风力发电机机端不施加任何补偿和风力发电机机端施加200 kvar补偿容量,计算这两种情况下风速逐渐增加时系统的最小模特征值,即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输入风速下,机端有补偿时系统的稳定裕度都要大于机端无补偿时系统的稳定裕度,且在输入风速较大即风电场有功出力较大时,风力发电机机端施加补偿措施后系统稳定裕度提高的幅度更为明显。可见,在风电场节点施加一定的补偿措施能够有效改善风电场并网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
4 结论
在潮流计算中对风电场节点进行一定的处理,采用根据风速确定有功,根据有功和电压确定无功的处理方式,这使得对收敛潮流雅可比矩阵的特征结构分析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风电场的功率电压特性。
最小模特征值提供了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信息,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有所降低,系统的弱稳定区域扩大,弱稳定区域包括了风电场接入节点。
在风电场注入功率较高的运行情况下,风电场接入节点及其附近节点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特性,它们是影响系统电压稳定的关键节点;对风电场接入节点施加补偿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且在风电场高注入功率的情况下,补偿措施对系统静态稳定裕度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风电场接入后对系统失稳区和失稳方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负荷裕度降低,这就需要在系统的规划和运行中引起足够重视,必要时应当针对性地对特定母线采取一定的补偿或控制措施。
摘要:以特征结构分析法(ESA)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基于异步风力发电机组的风电场接入系统后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最小模特征值和参与因子作为衡量指标,给出了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指出了系统中最有可能发生电压不稳定的节点和区域。通过将风电场接入标准IEEE39节点测试系统并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场及其附近节点具有较强的参与特性,是影响系统电压稳定的关键区域;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降低,弱稳定区域扩大,在风力发电机机端装设补偿装置可以有效地改善系统的静态稳定裕度;风电场的接入降低了系统的负荷裕度,但是对系统达到极限负荷时的失稳区和失稳模式没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风电场,静态电压稳定性,特征结构分析,静态稳定裕度
参考文献
[1]朱雪凌,张洋,高昆,等.风电场无功补偿问题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16):68-76.ZHU Xue-ling,ZHANG Yang,GAO Kun,et al.Research on the compensation of reactive power for wind farms[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09,37(16):68-76.
[2]张锋,晁勤,刘洪.不同控制策略下风电场接入地区电网的稳态分析[J].电网技术,2008,28(19):89-93.ZHANG Feng,CHAO Qin,LIU Hong.Steady-state analysis on switching-in regional power grid for wind farm adopting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8,28(19):89-93.
[3]李作红,李建华,李常信,等.风电场静态电压稳定研究[J].电网与水力发电进展,2008,24(3):45-50.LI Zuo-hong,LI Jian-hua,LI Chang-xin,et al.Study on static voltage stability of wind farm[J].Advances of Power System&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2008,24(3):45-50.
[4]周双喜,朱凌志,郭锡玖,等.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ZHOU Shuang-xi,ZHU Ling-zhi,GUO Xi-jiu,et al.Power system voltage stability and its control[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4.
[5]冯治鸿,周双喜.大规模电力系统电压失稳区的确定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17(3):152-156.FENG Zhi-hong,ZHOU Shuang-xi.Determination of voltage collapse areas in large scale power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CSEE,1997,17(3):152-156.
[6]席勇健,郭永基,颜寒,等.一种基于特征结构分析的电压稳定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8(3):1-5.XI Yong-jian,GUO Yong-ji,YAN Han,et al.Algorithm for evaluating voltage stability based on eigenvalue structure analysis method[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38(3):1-5.
[7]吴强,吴杰康,梁缨,等.基于特征结构法的交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J].现代电力,2007,24(2):1-7.WU Qiang,WU Jie-kang,LIANG Ying,et al.Voltage stability analysis of HVAC/DC systems based on eigenvalue method[J].Modern Electric Power,2007,24(2):1-7.
[8]马幼捷,张继东,周雪松,等.特征结构分析法对风电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的研究[J].中国电力,2008,41(3):87-92.MA You-jie,ZHANG Ji-dong,ZHOU Xue-song,et al.Study on steady state voltage stability of power systems including wind farms based on eigen-structure analysis[J].Electric Power,2008,41(3):87-92.
[9]Feijoo A E,Cidras J.Modeling of wind farms in the load flow analysis[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2000,15(1):110-115.
[10]Saad S Z,Jenkins N.Models for predicting flicker induced by large wind turbines[J].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1999,14(3):743-748.
ESA理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