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质范文
儿童体质范文(精选8篇)
儿童体质 第1篇
1 儿童体质形成的有关因素
1.1 先天遗传因素
儿童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3]。胚胎由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结合而成, 并由母亲的气血滋养而发育, 进而形成个体。因此父母的体质、年龄、饮食习惯、智慧以及孕期母亲的胎教和胎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体质, 对儿童体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使儿童体质有不同特点。有关专家提出, 对产妇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A、脂质可以促进儿童的特异性免疫发育, 有医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分析得到母亲的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 (BMI) 、父亲BMI均与新生儿体质有关[4]。因此, 注意孕期营养、保持体重正常增长、坚持运动可控制低体重儿与巨大儿的发生概率, 使新生儿出生质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1.2 饮食调养
由于儿童的脾胃功能尚不健全, 并且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饮食, 再加上父母缺少儿童饮食的相关知识, 所以很易引起儿童暴饮暴食, 对脾胃造成损伤, 使脾胃运化无权、生化乏源, 导致儿童气血不足, 进而患上贫血、厌食、腹泻等疾病[5]。通过对儿童体质的调查, 有专家提出“辨质论食”理论, 提出不同儿童应吃不同食物, 长期不正确的饮食会导致病理性体质。父母的宠溺以及知识缺乏, 造成儿童饮食不合理, 不辨儿童的年龄、体质滥用营养品, 造成儿童营养不均衡, 有的儿童零食不离口, 喜食辛辣食品或冷饮, 久则形成患病体质。由于当今儿童越来越娇贵, 长期锦衣暖被, 同时多动少静, 易致出汗过多、耗气伤阴、易感外邪, 使儿童很容易形成便秘、发热、咳嗽的体质。
1.3 社会环境、精神情志
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之中, 其脏腑气血时刻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 人的体质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精神情志也有相应的关系。如果人们出生于动荡的年代、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则会衣食无着、忧思伤脾, 使气血无以化生, 进而形成气虚体质, 同时会出现很多内伤疾病, 生于饥荒年代的儿童体质明显不如生于安定年代的儿童。精神情志则是人体气血功能的外在表现, 不良的精神状态会损伤人的气血, 对脏腑的功能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个体的体质。因为儿童有自己丰富的情感活动, 所以不良的精神状态会对儿童体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1.4 地理气候
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水土质量、微量元素等, 而这些因素会对个体体质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人体的元气随着个体所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体质, 北方多为气虚型, 南方多为阴虚型。
1.5 医药因素
生活中由于家长有关医疗知识缺乏, 最终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或者一些医生诊治不当的原因、滥用温补药, 使疾病久治不愈;临床上长期用药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使儿童体质发生改变;患有白血病的儿童由于长期化疗致使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儿童体内菌群失调, 抵抗力下降, 从而影响儿童体质。
2 儿童养护特点
随着对儿童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 儿童养护也日益受到重视, 根据儿童体质的特点, 在养护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未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之前改变病理体质, 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抵抗外邪能力的大小, 改善体质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我们应根据儿童不同的体质, 使用饮食、按摩、中医针灸、药浴等药物和非药物的方法对其进行调理, 增强体质。
2.2 接种防病
利用遗传学、现代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科学合理地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保健药物, 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增强儿童的体质。
2.3 既病早治
正确处理疾病与体质的关系, 根据儿童的体质决定治疗的原则、用药剂量以及治疗宜忌。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个体的体质, 用药时不仅要做到对症治疗, 使临床症状得以消除, 而且要分辨出个体是何种体质, 以求做到“治本”。否则, 即使临床症状消失, 存在的病理体质也会成为下次继续发病的基础。同时治疗要做到及时有效, 防止发生传变。
2.4 食疗
食疗是未来改善体质的新方向, 长期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物品质对体质有着明显的影响, 正常体质的人会随着饮食中营养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通过饮食纠正偏差, 改善体质[6]。儿童适合清淡营养、平补阴阳的广泛食谱, 儿童吃饭时选择营养易消化、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同时保持心情愉快, 定时进餐。
3 总结
儿童的体质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 多年的儿童体质临床研究为我们改善儿童体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仍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诊断, 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因此我们应更加努力, 使儿童体质的研究进一步定量化、标准化、科学化, 使所有儿童都能拥有健康的体质。
参考文献
[1]李娜, 张晓春.小儿体质的中医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15) :47-48.
[2]刘文, 赵霞.从影响小儿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探讨哮喘患儿的日常调护[J].中医药信息, 2010, 27 (4) :1-3.
[3]李志峰, 王力宁, 黄志碧, 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形成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 2009, 5 (6) :50-53.
[4]奚兴, 张雪芳.痰湿体质的形成因素与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 2011, 33 (10) :1578-1581.
[5]冯康.论明清人群阳偏胜体质形成因素及对温病学兴起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 2013, 12 (4) :8-9.
游泳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第2篇
摘 要 游泳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运动,不但丰富生活,还能促进身心发展,因此越来越被许多学生喜爱。本文就游泳对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作一番研究。
关键词 游泳 少年儿童 健康体质影响
游泳是一个广受大众喜爱的一项运动,少年儿童也不例外,经常运动,能起到一个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少年儿童时期,游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增强少儿体质最好的运动。
一、游泳对少年儿童体质的影响
游泳可以使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其可训练少年儿童的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心血管有氧能力、柔韧性等。从而促使少儿的身体、体形、身体机能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少儿的良好品质[1]。
(一)对少年儿童身高的影响
在游泳训练中,因为少儿时期骨正处于骨化过程,在游泳训练中骨承受各种运动负荷的刺激,而又因为骨骼的可塑性大,有机物含量高。所以利用骨的增长。骨骼、肌肉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是因为骨的血液供应增加了。骨的血液供应增加还可以使骨密质增加,长骨增长速度快,骨骼变得粗壮,肌纤维变得更粗,从而使少儿身体的抗压、抗折性提高。除此,游泳训练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锻炼,因为阳光含有紫外线,紫外线的照射有助于钙质的吸收,更容易促进少儿骨骼的生长[2]。
(二)对体重的影响
经常游泳会导致少儿的体重增加,因少儿经过游泳后,肌肉会明显变大,肌纤维也会加粗,从而使肌肉中的毛细管数量增多。除了毛细管数量增多外,还会使少儿肌肉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肌肉中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糖元和水的含量增加等等。这些都会使肌肉的工作能力提高[3]。通过游泳,少儿的身体会变得更扎实。体格会匀称的发育。
(三)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少儿经常游泳,不但会使心脏的收缩变得强有力。还能改善少儿血液循环系统机能。
(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对于其他运动来说,不管是运动条件还是形式上都陆地运动有很大的差别。游泳对于初学者来说,都会产生呛水或者溺水的情况,让初学者的心理上对于这项运动产生害怕。但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学习,就熟识水性,掌握各种技巧,消除害怕的心理,通过这项运动一是可锻炼意志。二是可以培养自信。三是学会控制及调节自己的情绪。四是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等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对健康的影响
是个好运动,尤其是对少儿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好的游泳习惯可以起到健体的作用,而不良的游泳习惯则对少儿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游泳是所有运动项目中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最为全面的运动,也是冷水浴、日光浴、空气浴三者合一项的体育活动,身体的健不健康和游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游泳时,水流从冲击会对身体产生按摩,并加快血液的循环。皮肤受到冷水的刺激,毛孔会迅速收缩,血管也同样快速的收缩,外周的血液则会扩张流入身体的表层,血管就会扩张,收缩、扩张,血管的弹性就越来越强。游泳也是少儿理想的运动项目,坚持游泳可提高抗病能力和耐寒能力,还增强身体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使身体体型健美,还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起到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
(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游泳可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游泳时,手脚并用,有节奏的做划水动作,身体的个部位都参与到工作,包括:胸、腰、背等等。使各个关节都得到锻炼,这有利于矫正身体姿势,使身体匀称的发展,另外,因为人体在陆地上散热慢,在水中散热快,所以,在水中运动消耗的能力要比陆地上消耗多,如果经常锻炼,可以锻炼少儿的肺活量,因为水中的压力大,只有肺活量大才能呼进一定量的空气。因此经常游泳的人不易发生心慌气短的现象。
三、游泳对少年儿童学习的影响
都知道,运动可以让少儿的思维能力更活跃,而作为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游泳不单少儿对体质有影响,而且经常游泳可使少儿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还能提高少儿头脑思维能力。让少儿头脑反应更灵活,经常游泳还能令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少儿集中精神,因为游泳必须集中精神。还能让少儿在游泳中学会思考。
四、不良游泳习惯对少儿的影响
飯后立即游泳、饥饿时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或者是游泳前没有做准备运动都会对少儿造成不良影响,这里主要讲一下激烈运动后马上游泳的影响。人体在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新陈代谢会增强。如果这个时候下水游泳,身体会受到突然的冷刺,使体温快速下降,同时身体免疫会降低,容易引起感冒。还有就是,在剧烈运动过后,人体已经开始产生疲劳,人体反应能力开始下降,动作不协调,这个时候下水游泳,很容易引起腿抽筋从而发生溺水的事故发生。所以,剧烈运动后不易马上游泳,一定要稍微休息,待恢复体力后再游泳。
五、结语
少年儿童学习游泳必须要有专业人士在旁训练及引导,主要是因为儿童的身体素质偏低[4]。游泳这项运动是通过浮力、压力及水流的冲击力等,促使人的皮肤、骨骼、肢体等进行被动的或是主动的运动,并刺激人的听觉、温觉、视觉等,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游泳是很好的有氧运动,其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同时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对少儿时期的儿童,经常运动,对少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帮助[5]。且对少儿身体、体形等都有影响。所以,游泳要掌握好科学的健身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晓娟.试析初学游泳者游泳水感培养方法及其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17):65-66.
[2] 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11.10(9):27-28.
[3] 王金灿.论运动选材竞争[J].体育与科学.2010.6(4):7.
[4] 邓运龙.运动员科学选材现状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2011.10(5):3.
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按分层整群抽样原则, 在外来子弟学校比较集中的白云、海珠等区从教育局登记在册的民办学校中抽取2所外来子弟小学和2所外来子弟中学, 以所抽取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抽取的学校均为民办非寄宿制学校, 主要招收校园附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流动儿童入读比例高达95% 以上。研究对象的纳入原则为在外来子弟学校就读, 户籍不在广州市,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广州居住0. 5 a及以上的在校未成年人 ( 以下简称为流动儿童) 。
抽取的4所外来子弟学校共4 256名流动儿童纳入本次调查。其中小学生1 667名, 初中生2 018名, 高中生5 71名; 男生2 514名 ( 59. 1% ) , 女生1 742名 ( 40. 9% ) 。年龄分布为6 ~ 18岁。流动儿童的来源地遍及全国23个省, 除广东省外, 人数比较集中的省份前5名依次是广西 ( 9. 03% ) 、福建 ( 7. 51% ) 、四川 ( 4. 52% ) 、湖南 ( 3. 41% ) 、江西 ( 3. 05% ) 。
1. 2方法2012年912月, 由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专业人员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实施方案”[4]及其检查验收细则的要求, 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体检, 并将结果与2012年本地监测点校同龄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比较。本地监测点校均为公办非寄宿制学校, 分布于广州市7个区, 每个区3所中学、3所小学。学生以广州市户籍学生为主, 流动儿童入读比例不足5% 。
1. 3评价标准营养评价采用体质量指数 ( BMI) 作为评价指标。其中营养不良采用“6 ~ 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5], 按对象的性别、年龄和生长发育指标 ( 主要是身高和BMI) , 将营养不良分成生长迟滞 ( stunting, 为长期性营养不良) 和消瘦 ( wasting, 属即时性营养不良) 两类; 超重和肥胖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6]进行筛查。视力、龋齿和沙眼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参照《GB /T 26343 - 2010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
1. 4 统计分析 数据全部录入 Visual Foxpro 6. 0 数据库, 经核对逻辑错误后在 SPSS 16. 0 上进行 t 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 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年龄别身高和年龄别体重
除6岁组外, 在同年龄、同性别的情况下, 流动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均低于本地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在青春发育时期, 男生 ( 10 ~ 12岁) 、女生 ( 9 ~ 11岁)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身高差距最大。17 ~ 18岁两组儿童的平均身高较为接近。见表1。
2. 2营养状况
流动儿童营养不良率 ( 生长迟滞 +消瘦) 高达15. 9% ,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7. 2% 和3. 8% 。男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 ( 8. 71% , 4. 85% ) 高于女生 ( 5. 05% , 2. 35%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20. 59, 17. 45, P值均 < 0. 01) ; 而消瘦、营养不良检出率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0. 23, 0. 16, P值均 > 0. 05) 。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营养状况的比较见表2。经检验, 流动儿童的生长迟滞、消瘦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 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则低于本地儿童,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2. 3 常见病情况
2. 3. 1龋齿流动儿童的龋患率为13. 76% , 龋均为1. 96, 龋齿充填率为7. 95% 。其中乳牙龋患检出率为9. 67% , 乳龋均为2. 40, 乳牙龋齿充填率仅为0. 99% ;随着年龄的升高, 乳龋患率逐步下降。恒牙龋患检出率为5. 12% , 恒龋均为1. 39, 恒牙龋齿 充填率为30. 6% ; 随着年龄的增长, 恒牙龋患率逐步上升。本地儿童龋患率为19. 04% , 与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4. 40, P < 0. 01 ) 。流动儿童的乳牙、恒牙充填率分别为0. 99% 和30. 6% , 远低于本地儿童 ( 18.9% 和63. 7%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315. 12, 34. 71, P值均 < 0. 05) 。
注: ( ) 内数字为检出率 /% 。
2. 3. 2视力不良流动儿童视力不良的检出率为70. 3% , 其中轻度视力不良占24. 0% , 中度占11. 6% , 重度占64. 5% 。随着年龄的增长, 视力不良检出率逐步升高, 重度视力不良的比例也逐渐增大。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女生 ( 74. 9% ) 高于男生 ( 67. 2%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9. 03, P < 0. 01 ) 。本地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 05% , 与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04. 02, P < 0. 01) 。
2. 3. 3沙眼流动儿童沙眼的总检出率为5. 31% , 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 33% , 女生检出率为5. 2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005, P = 0. 994 ) 。本地儿童沙眼检出率为0. 51% , 与流动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 389. 29, P < 0. 01)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广州市流动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较低, 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均低于本地儿童, 与韩煊[7]、郑丽环等[8]的研究结果类似。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除了遗传[9]外, 还包括营养状况[10]、生活环境[11]、体育锻炼、疾病[12]、气候及季节等。本次调查的流动儿童以来自广西、福建、四川等地为主, 均与广东一样地处中国的南方, 在全国范围内体格发育水平偏低[13]。本研究结果显示, 流动儿童的身高、体重均低于本地儿童, 这就需要考虑除了遗传因素外的其他因素, 如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因素。
本研究显示, 流动儿童的生长迟滞、消瘦、营养不良的检出率均高于本地儿童, 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则低于本地儿童,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似[14,15,16,17]。流动儿童的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 可能与生活不稳定、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营养膳食知识等因素有关。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 提高家长、学生营养膳食知识水平, 促进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流动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虽然低于本地儿童, 但也达到7. 21% , 3. 83% 。提示随着外来工子女进入城市生活后, 经济水平与营养膳食水平逐步改善, 他们也可能成为城市超重、肥胖儿童的“接班人”。因此, 在开展肥胖儿童防治工作中, 不仅要关注城市儿童, 还要关注流动儿童。
在龋病方面, 虽然流动儿童的龋患率不高, 但龋齿充填率远低于本地儿童。建议加强龋病的宣传教育, 增强流动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在视力方面, 流动儿童视力不良的检出率超过70% , 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研究的报道[18]。流动儿童沙眼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 与国内其他研究报道接近[19,20]。流动儿童就读的外来子弟学校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且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方面不如本地公办学校, 这些都可能是流动儿童沙眼检出率偏高的因素。
综上所述, 流动儿童在体格发育、营养、常见病防治等健康状况方面与本地儿童均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加大对流动儿童就读的外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帮助学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 配备校医, 做好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提高学校卫生服务水平。此外, 建议通过学校和社区对学生、家长开展营养、传染病、常见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提高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在校流动儿童的营养及健康状况,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流动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广州市4所外来子弟学校4 256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了解其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常见病等情况, 并将结果与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流动儿童年龄别身高、体重均数都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生长迟滞 (2.58%) 、消瘦 (13.28%) 检出率高于本地儿童 (1.76%和11.50%) , 超重 (7.21%) 、肥胖 (3.83%) 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 (9.62%和5.42%) 。在常见病方面, 流动儿童沙眼检出率为5.31%, 远高于本地儿童 (0.51%) ;流动儿童龋齿 (13.76%) 、视力不良 (70.32%) 等常见病检出率低于本地儿童 (19.04%和77.1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 389.29, 74.40, 104.02, P值均<0.01) 。结论 广州市流动儿童的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均差于本地儿童。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
儿童体质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四川汶川、北川、绵阳、绵竹4县市,随机抽取3~6岁儿童802名,其中留守儿童403名,非留守儿童399名;男童402名,女童400名。
1.2 方法
1.2.1 指标测试法
素质指标: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4]要求,采用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机能指标(安静心率)。
1.2.2 访谈法
在测试期间,就留守儿童的有关问题与监护人、幼儿园教师、邻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计算4个年龄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体质数据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相应组间的t检验。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学指标差异分析 见表1。
注:*P<0.05,**P<0.01。
从表1可以看出,震后灾区3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女童方面,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留守儿童的胸围明显高于留守儿童(P<0.05)。4岁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童方面,在身高、体重、胸围方面均是非留守儿童明显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岁儿童在身体形态上,非留守男童的身高、体重、胸围均明显高于留守男童(P<0.05或P<0.01);女童方面,只有身高为非留守儿童明显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6岁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胸围上均是非留守儿童明显高于留守儿童(P<0.05或P<0.01)。
2.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机能指标上差异分析
考虑到儿童身体特点,身体机能指标选取了安静心率,从表2可以看出,震后灾区3、4岁和6岁留守与非留守男、女儿童的安静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5岁非留守儿童男童的安静心率比留守男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素质指标上差异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在身体素质方面,3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中,只有留守女儿童的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的数值明显高于非留守女儿童(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岁儿童在身体素质上,非留守男童的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的数值均比留守男童的要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留守女童的立定跳远和网球掷远的数值均比留守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岁儿童中,男、女儿童在10 m折返跑上,均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留守女儿童的立定跳远高于留守女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岁儿童中,男儿童在坐位体前屈和10 m折返跑上均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女儿童在立定跳远上是非留守儿童高于留守儿童(P<0.05),而在走平衡木所需时间、双脚连续跳的所需时间上则是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
注:**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在身体形态方面,震后灾区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无明显差异;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儿童高于留守儿童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儿童素质指标均是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国情,留守儿童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更是如此[5]。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家庭成员的努力,更需要政府重视此问题,将该问题提高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成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建立留守儿童详细档案,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其健康发展。
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留守在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问题,只有将他们的待遇提高,才能使其有经济能力将子女带在身边,此时物质基础是保障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先决条件。研究发现,只要经济上有保障,留守儿童就不会再“留守”,而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特别是考虑到这些孩子都经受到地震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伤害,比非灾区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应该采取措施切实避免灾区儿童遭受“二次伤害”[6]。
针对灾区留守儿童身体形态指标的现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儿童饮食特点、营养以及身体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使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仅有照顾、教育孩子的想法,更要有正确照顾、教育孩子的能力,从而使灾区留守儿童在暂时缺乏父母关爱的情况下也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 比较震后灾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802名,采用指标测试法和访谈法对两者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为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改善儿童体质状况。
关键词:体质,儿童,学龄前,农村人口,暂居者和移居者,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李娜,张林雨.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7(11):88-92.
[2]赵春鹏.新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河北农村科学,2008,12(9):140-142.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4]国家体育总局,编.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5]郑真真,吴要武.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84-107.
儿童体质 第5篇
关键词:湘西自治州,农村留守儿童,体质状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湘西自治州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随机抽取两所学校,分别是马颈坳镇中心完小和马颈坳镇中学,从学校中随机抽取9~12岁在校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共计898人,其中9岁男生124人、女生102人,10岁男生110、女生106人,11岁男生108人、女生107人,12岁男生125人、女生116人。在进行体质测试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确认是否符合农村留守儿童条件以及被测试者的年龄。测试时间为2010年6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查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查阅文献,收集2004年以来国内外体质测试和研究方面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测试法
根据测评工作要求,共测试5项,身高、肺活量、体重、胸围、腰围,共计算6个体质指标,本测试配备了专门的测试人员,以减少由于测试器材使用不当造成的误差。
1.2.3 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由Microsoft Excel储存,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和分析。
测试方法严格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实施方案和检测细则》的要求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9~12岁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形态及派生指标发展趋势
(1)身高
身高是农村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及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表1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身高均数,从9岁的126.78cm增长到12岁的143.93cm,期间共增长了17.15cm,平均每年增长4.29cm,身高呈波浪形增长趋势。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0岁、11岁、12岁男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男生与11岁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12岁男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男生与12岁男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女生身高均数,从9岁的127.61cm增长到12岁的140.48cm,期间共增长了12.87cm,平均每年增长3.22cm。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10岁女生身高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10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农村留守儿童中9岁男生与9岁女生比较中,女生身高均值比男生要高,10~12岁女生对应10~12岁男生身高均值都要低。说明9~12岁期间女生身高均值增长速度比男生慢。9~12岁的男、女生身高始终处于增长趋势,男生在11~12岁出现了身高突增期,身高均值增长达7.93cm之多,女生在9~12岁期间未见身高突增期。
(2)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一般而言,体重与身体横断面积的发育成正比,与肌肉量成正比。体重的增加表示肌肉量、肌力的增长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表1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体重均数,从9岁的25.43kg增长到12岁的35.89kg,期间共增长了10.46kg,平均每年增长2.62kg,体重呈波浪形增长趋势。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1岁、12岁男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10岁男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岁男生与11岁体重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2岁男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男生与12岁男生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女生体重均数,从9岁的25.76kg增长到12岁的34.46kg,期间共增长了8.7kg,平均每年增长2.18kg。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10岁女生体重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10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农村留守儿童中9岁男生与9岁女生比较,女生体重均值比男生要高,与身高均数比男生高是对应关系,10、12岁女生对应的10、12男生体重均值都要低,11岁男女生体重均数十分接近,说明9~12岁期间女生体重均值增长速度比男生慢。男、女生在9~12岁体重出现了均未出现突增期,男生11~12岁增长速度相对其它年龄段明显加快,女生10~11岁体重均值增长达3.87kg之多,是4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
(3)BMI(Body Mass Index)
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cm2,主要用于评价身体成份和肥胖度,该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程度不同的各种心血管疾病[3]。表1统计结果显示,9~12岁男生BMI均数,男生中最高的是11岁,其值17.46 kg/cm2,最低的是9岁,其值16.27 kg/cm2,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0岁男生的BMI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1岁男生的BMI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12岁男生的BMI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岁男生与11岁、12岁男生的BIM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11岁男生与12岁男生的BIM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年级女生BIM均数,最高的是12岁,其值17.68 kg/cm2,最低的是9岁,其值15.92kg/cm2,BIM值出现递增趋势。经t检验(见表3),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0岁女生的BMI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1岁、12岁女生的BMI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女生与11岁女生的BIM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2岁女生的BMI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的BIM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上述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身体形态存在一定差异,9~12女生身体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说,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地域与环境影响之外,还与营养、遗传等因素有关。另外,随着该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也随之提高。
注:*代表P<0.05,组间显著差异;**代表P<0.01,组间非常显著差异;无标志组间差异不显著。
注:*代表P<0.05,组间显著差异;**代表P<0.01,组间非常显著差异;无标志组间差异不显著。
2.2 9~12岁农村留守儿童身体机能指标发展趋势
(1)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表1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肺活量均数,从9岁的992.34ml增长到12岁的1614.35ml,期间共增长了622.01ml,平均每年增长155.50ml,肺活量呈波浪形增长趋势。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0岁、11岁、12岁男生的肺活量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男生与11岁肺活量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是肺活量均数增加了195.96ml,与12岁男生的肺活量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男生与12岁男生肺活量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女生肺活量均数,从9岁的868.39ml增长到12岁的1279.50ml,期间共增长了411.11ml,平均每年增长102.78ml。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10岁女生肺活量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10岁女生与11岁、12岁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肺活量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农村留守儿童9岁、10岁、11岁、12岁男生与女生在肺活量均值一一对应的比较,男生比女生始终要大,肺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符合男性与女性生理学特征。男生、女生在9~12岁肺活量出现了均未出现突增期,男生肺活量在11~12岁增长速度相对其它年龄段明显加快,肺活量均值增加达263.64ml之多,是4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而女生在10~11岁肺活量均值增长达237.44ml之多,是4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说明男女生的肺活量增长与身高、体重大幅度增加呈现对应关系。
2.2 9~12岁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围度指标发展趋势
(1)胸围
胸围反映呼吸器官、胸部肌肉和脂肪的发育情况。表1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胸围均数,从9岁的55.50cm增长到12岁的63.52cm,期间共增长了8.02cm,平均每年增长2.01cm,胸围呈波浪形增长趋势。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0岁男生的胸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1岁、12岁男生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男生与11岁、12岁男生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男生与12岁男生的胸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女生胸围均数,从9岁的54.58cm增长到12岁的62.20cm,期间共增长了7.62cm,平均每年增长1.91cm。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0岁、11岁、12岁女生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女生与11岁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12岁女生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的胸围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农村留守儿童中9~12岁男生与9~12岁女生各年龄一段的一对应比较中,女生胸围均值比男生要低。男生在9~10岁、11~12岁胸围的增长幅度较低,男生胸围在10~11岁出现快速增长,增长达4.55cm;女生在各年龄段胸围增长幅度比较平均,男女生均未见胸围的突增期。
(2)腰围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表1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男生腰围均数,从9岁的50.66cm增长到12岁的58.09cm,期间共增长了7.43cm,平均每年增长1.86cm,腰围呈波浪形增长趋势。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男生与10岁男生的腰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1岁、12岁男生的腰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男生与11岁腰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与12岁男生的腰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男生与12岁腰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2统计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9~12岁女生腰围均数,从9岁的49.45cm增长到12岁的56.60cm,期间共增长了7.15cm,平均每年增长1.79cm。经t检验(见表4),农村留守儿童9岁女生与10岁女生腰围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11岁、12岁女生的腰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0岁女生与11岁女生腰围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12岁女生的腰围均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11岁女生与12岁女生的腰围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农村留守儿童中9~12岁男生与9~12岁女生各年龄一一对应比较中,女生腰围均值比男生要低,这与胸围测试结果是一致的。男生在9~12岁男生腰围相邻年龄都不具有差异显著,腰围始终处于增长趋势,10~11岁腰围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各相邻年龄段腰围增长幅度呈递增趋势,男女生均未见腰围的突增期。
3 结论
(1)在身体形态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生11~12岁身高均值增长达7.93cm之多,出现了第一次身高突增期,其年龄段体重增长速度相对其它年龄段明显加快;女生在10~11岁身高是增长最快的时期,10~11岁体重均数增长最快,身高、体重均未见突增期。说明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比男生要早一年。BMI显示:9~12岁男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地域与环境影响之外,还与营养、遗传等因素有关。
(2)在身体机能方面:9~12岁男生与女生在肺活量均值一一对应的比较,男生比女生始终要大,符合男人体生理学特征,男生肺活量在11~12岁增长速度相对其它年龄段明显加快,而女生在10~11岁肺活量均数增长最快,男生、女生在9~12岁肺活量出现了均未出现突增期,这与男女生身高、体重增长测试结果是一致。
(3)在身体围度方面:胸围、腰围男生始终比女生大,符合生理学特征,9~12岁男女生各年龄一一对应比较中,女生胸围、腰围均值比男生要低,男生胸围在10~11岁出现快速增长,女生在各年龄段胸围增长幅度比较均匀。男生在10~11岁腰围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各年龄段腰围增长幅度呈递增趋势。男女生均未见胸围、腰围的突增期。
参考文献
[1]高群峰.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2]边玉臣.保安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22.
儿童体质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个区的1 560名学龄前儿童,其中汉族儿童893人,维族儿童667人,调查对象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6岁。
1.2 调查方法
1.2.1 测试人员:
由参加过国家体委体质测试培训的乌鲁木齐市体委保健医师及体委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国民体质监测3~6岁儿童体质测定标准》的要求对乌鲁木齐市3~6岁汉族、维族儿童进行测试,器材用国家指定的器材。
1.2.2 测试方法:
按《国民体质监测3~6岁儿童体质测定标准》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共8项,分别为:身高、标准体重、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跃、10 m往返跑、坐体前屈和走平衡木。
1.2.3 综合评级:
根据受试者各单项得分之和确定,共分4个等级,>31分为优秀,28~31分为良好,20~27分为合格,<20分为不合格。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向每位调查对象阐明调查意义、目的与方法;统一培训调查人员;资料的核查进行人工核查和计算机核查,保证资料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1.4 数据统计
使用《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录入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3~6岁儿童形态指标情况
在形态指标上,汉族、维族儿童身高、体重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3岁、6岁维族儿童身高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岁维族儿童体重低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3~6岁儿童各项素质指标情况
各项素质指标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在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跳和坐体前屈反应力量的指标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岁、5岁维族儿童在立定跳远项目上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维族儿童在网球掷远项目上高于汉族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双脚连续跳跃项目上,3岁、4岁、6岁维族儿童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岁维族儿童坐体前屈得分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0 m往返跑、走平衡木反应速度的指标上,随着年龄的增加,速度都在加快,维族与汉族儿童在反应速度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P<0.05;**P<0.01。
2.3 汉族、维族综合评级情况
3岁维族儿童优秀率、及格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岁维族儿童优秀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汉族儿童与维族儿童体质测试无显著性差异;6岁维族儿童优秀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评级情况,维族儿童优秀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市各年龄组儿童身高、体重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且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维族儿童各年龄段身高均高于汉族儿童,体现了民族差异。体重除5岁维族儿童高于汉族儿童(P>0.05)外,其余年龄组均是维族儿童低于汉族儿童,与戴江红等[2]调查结果近似,其调查显示,在正常体重组,维族儿童体重低于汉族儿童。
在反应素质指标上,各项素质指标总的发展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在提高。3岁维族儿童双脚连续跳得分高于汉族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虽高于汉族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到了4~5岁,儿童活动更灵活更有协调性,运动是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维族儿童各项素质指标均高于汉族儿童;到了5~6岁,儿童身体的各部分比例逐渐向成人比例方向发展,能灵活协调地掌握基本动作,脑发育处于显著发育时期,5岁维族儿童的立定跳远、网球掷远成绩均高于汉族儿童(P<0.05);6岁维族儿童在双脚连续跳项目上高于汉族儿童(P<0.05),说明维族儿童在力量及爆发力上优于汉族儿童。
在走平衡木和10 m往返跑反应速度及动作协调的指标上,随着年龄的增加,速度都在加快,两组儿童无显著性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体质测试的优秀率在增加,良好、及格与不及格率降低。3岁、4岁、6岁维族儿童优秀率高于汉族,4岁维族儿童良好率高于汉族儿童,3岁汉族儿童及格率高于维族儿童。各年龄段儿童不及格率无显著性差异。有调查显示,乌鲁木齐市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可以达到国外儿童水平[3]。本次调查还显示,乌鲁木齐市儿童体格测试综合评级优于全国水平及高邮市3~6岁儿童体质[4]。
影响幼儿体质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营养、环境和体育活动等,其中体育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因素[5]。乌鲁木齐市冬季寒冷,饮食多以面食及牛羊肉为主,面食及牛羊肉可增强体质。维吾尔族家庭、朋友聚会较多,聚会形式以民族舞蹈为主,小孩也多参加该活动,民族舞蹈能不同程度地锻炼孩子的爆发力、上下肢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逐渐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研究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6]。体育锻炼是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保障身体健康的基本手段,应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儿童的体质水平,促进儿童德、智、体和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滕红红.北京市卫生保健示范园3~6岁儿童体质测试结果分析报告[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64-65.
[2]戴江红,严卫丽,姚华,等.维吾尔族和汉族儿童肥胖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9):798-800.
[3]武晓宁,常风,宋新兰.乌鲁木齐市维汉0~6儿童体质指数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04-406.
[4]陈维忠,韩素玲,俞飞,等.2008年高邮市托幼机构3~6岁儿童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91-92.
[5]毛康娜,王燕.海淀区幼儿园3~6岁儿童体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396-4397.
儿童体质 第7篇
关键词:LMS法,体质指数,儿童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反映人体体型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BMI的含义是单位面积中所含的体重数(kg/m2),成人BMI随年龄的变化增长得非常缓慢,BMI作为成人肥胖、超重的监测与判断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但儿童处于不断地生长变化中,BMI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本文探讨长沙市3~11岁儿童BMI百分位曲线。
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城区5个区中每个区抽取4所幼儿园及3所小学;排除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严重佝偻病等慢性病的儿童,排除有肢体残疾的儿童;最近2周内患有肺炎、腹泻等急性病及有服用糖皮质激素史的儿童也予以排除。年龄均按实足年龄计算,即根据测试时的年、月、日和出生年、月、日之差来计算实足年龄。幼儿园中少数儿童年龄小于3岁,小学中部分学生年龄大于12岁,由于统计分析时需要按年龄分层,并要求每一年龄组(层)有足够的样本量。因此,本研究在统计分析时将小于3岁和大于等于12岁的儿童数据予以排除,共调查18 214名儿童,其中男9 539名,女8 675名。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和幼儿园及学校卫生老师,采用统一的测量仪器,采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对所有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记录,同时记录每个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体检日期。
2.2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BMI实际测量值;采用LMS方法拟合百分位数曲线[1,2],LMS法是用中位数M(mu)、变异系数S(sigma)及将资料转换成正态所需要的度量偏度的Box-Cox转换的幂L(lambda),全面描述BMI在每个年龄的分布。L、M、S这3个数值随年龄变化,特别是M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就是BMI的第50个百分位数曲线。其他百分位数可用下式获得:C100a(t)=M(t)[1+L(t)S(t)Zα]1/L(t)。其中Zα为尾部面积α的正态离差,C100a为Zα所对应的BMI指数百分位数(如25个百分位数α=0.25,Zα=-0.67),t为年龄,L(t)、M(t)、S(t)和C100a(t)为年龄为t时所对应的每条曲线的相应值[3]。
3 结果
3.1 BMI曲线拟合结果
按LMS方法拟合BMI曲线,经过多次调整和验正,获得了长沙市3~11岁男、女儿童的BMI百分位曲线,不同年龄男、女儿童L、M、S及BMI第3百分位(P3)、第50百分位(P50)及第97百分位(P97)数值见表1、2;BMI实际观测值与拟合值在P50比较见表3,男童BMI实测值与拟合值误差在-0.4~0.1之间,女童BMI实测值与拟合值误差在-0.1~0.2之间;将拟合的BMI曲线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男童BMI的P50曲线拟合优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χ2=10.22,0.75
3.2 BMI曲线比较
长沙市男童BMI的P50与中国[4]、WHO[5]的比较见图1,结果显示:长沙市男童BMI高于WHO和全国水平,但11.5岁时与全国水平很接近;长沙市女童BMI与中国、WHO的比较见图2,结果显示,长沙市女童BMI各年龄段均高于全国水平,10岁以前高于WHO水平,10岁以后低于WHO水平。
4 讨论
建立和了解不同年龄儿童BMI生长曲线及其它生长发育指标是儿童保健的基本内容,以往的研究通常用实际观测值计算均值、标准差和(或)百分位数曲线,未经修匀平滑,使用时不够准确和方便;本研究采用的LMS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儿童生长曲线拟合方法,且LMS法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BMI百分位数曲线使用的方法一致。
长沙市男童和女童BMI的P50曲线在5岁前随年龄增加而下降,5岁后男童和女童B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全国儿童BMI曲线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曲线方向一致,各年龄段男童BMI均大于女童,与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5,6,7];男童BMI高于WHO和全国水平,但11.5岁时与全国水平很接近;长沙市女童BMI各年龄段均高于全国水平,10岁以前高于WHO水平,10岁以后低于WHO水平。男、女童BMI与全国水平均存在差异,提示儿童保健方面应加强体格锻炼。
参考文献
[1]COLE TJ.The LMS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normalized growthstandards[J].Eur J Clin Nutr,1990,44(1):45-60.
[2]COLE TJ,FREEMAN JV,PREECE MA.Body mass index ref-erence curves for the UK.1990[J].Arch Dis Child,1995,73:25-29.
[3]尚磊,徐勇勇,江逊,等,陕西省青少年儿童BMI指数与美国、荷兰标准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61-363.[3]SHANG L,XU YY,JIANG X,et al.Comparison of body massindex of Shaanxi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merican,Hutchstandards[J].Chin J Child Health Care,2002,10(6):361-363.Chinese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Meth-ods and development[S].Department of Nutri-tion for Health andDevelopment,WHO,Geneva,Switzer-land,2007:S41-S55.
[5]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493-498.[5]LI H,JI CY,ZONG XN,et al.Body mass index growth curvesfor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0 to 18 years[J].ChinJ Pediatr,2009,47(7):493-498.Chinese
[6]ABRANTES MM,LAMOUNLER JA,COLOSIMO EA.Compari-son of body index values preposed by Cole et al.(2000)andMust et al.(1991)for identifying obese children withweight-for-height index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Public Child Health Nutrition,2002,6:307-311.
儿童体质 第8篇
所谓农民工是指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这一社会群体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 其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是指到上海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 其年龄处于学龄儿童时期, 跟随父母进入上海生活和学习, 但未取得上海户籍。
随着这一群体数量的增多, 上海市相应出现了一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教育工作的私立和公立学校, 但由于经济条件及户籍的限制, 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身体素质上均与城市儿童有一定差距[2]。所以, 建立完善的、公平的、有效的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保障体系, 是党和政府促进我国儿童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3]。
因此, 本研究以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 对其体质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进行分析并探究, 力求找到提高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身体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样了上海市3所农民工子弟小学, 共191名学龄儿童, 全部为农民工子女, 其中男生有111名, 女生有80名。因6-8岁儿童认知有限, 不适用本问卷调查, 故调查对象年龄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国内外各大数据库的检索, 查阅了大量与农民工子女健康相关的书籍、论文、期刊等资料, 并着重整理和分析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体质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内在联系, 为本文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于2013年12月在上海市3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发放问卷共21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1份, 有效率90.95%。问卷涵盖了基本信息、体质健康和生活习惯三个部分的内容。其中, 体质健康部分是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设计的, 用以收集被试学生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50米跑、一分钟跳绳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数据;生活习惯部分包括营养摄入、睡眠情况、日常习惯、体育活动四个方面。
2.2.3 统计分析法
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描述、频率的统计,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3 分析与结果
3.1 对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身高的分析
身高不但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而且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相关。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 如遗传、营养、体育运动、环境、生活习惯、种族、内分泌等[4]。在诸多影响身高的后天因素中, 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而又有效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都证明, 坚持运动的儿童与不运动或缺少运动的同龄儿童相比, 身高、胸围、肺活量、握力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坚持锻炼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5]。
本研究对被试学龄儿童进行了身高的统计与分析,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注:标准正常值来源于“我国0-18岁儿童身高标准 (CM) ”。
由表2平均身高指标可以看出, 9-10岁阶段, 女童略高于男童;11-12岁阶段, 男童渐渐超过女童, 符合我国男女儿童的正常发育趋势。但与我国儿童身高标准值比较, 被试身高偏低,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调查对象大多来自其他省市的农村或乡镇, 生活水平的不同使得这些儿童从小在营养摄入方面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第二, 被试儿童父亲从事工人或自由经营的占68.5%, 母亲从事公司职员、工人或自由经营的占69.5%, 其收入偏低, 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 同时, 由于被试儿童父母工作较为繁忙和劳累,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体育运动上, 这也是被试儿童身高低于全国标准值的原因之一[6]。
第三, 本研究调查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由私人投资设立的, 体育用地少, 体育设施差, 无法满足学龄儿童正常的体育锻炼需求。另外, 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多为代课老师, 专业素质一般, 授课能力较差, 体育课也草草了事, 抑制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3.2 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率分析
本研究用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被试者的BMI指数, 参照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比较得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情况, 见表3。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居民健康调查显示, 大城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3.1%、肥胖率为8.1%, 近年来沿海大城市中, 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已增至14.1%至19.3%, 肥胖率增至6.0%至13.2%。上海市儿童肥胖病课题组对宝山和杨浦地区部分学校进行调查发现, 在3157名学生中肥胖检出660人, 占20.9%, 超重检出477人, 占15.1%, 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与表3对比得知:在被试者中, 9岁男女童、10岁女童肥胖率超过大城市儿童平均水平, 但均低于上海市儿童肥胖率 (由于12岁女生人数过少, 故其25%的肥胖率不具有代表性) 。可见, 被试者群体仍然存在肥胖问题。
3.3 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体质健康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1.0, 对体质测试数据和生活习惯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如下结论。
3.3.1 体质健康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
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来讲, 充足睡眠也是促进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显示9-12岁的儿童每天正常睡眠时间应达到9-10小时, 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对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调节, 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在晚上十点以后最高, 因此, 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8]。
研究发现, 被试男女生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上升趋势, 但83.6%的儿童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内, 小于正常范围。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 睡眠时间与身高和体重均正相关, 由表4可知, 在正常范围内,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越长, 身高越高, 体重越重, 符合生长发育规律。
注:**.在.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下表同)
3.3.2 体质健康与营养摄入的相关性
现代社会快餐行业给儿童带来了美食的同时, 也带来更多的热量和脂肪。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障生长发育、促进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此, 对于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营养摄入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他们的饮食结构, 发现问题。
问卷中涉及到的营养问题有:吃早饭、油炸食品、水果、喝碳酸饮料和吃夜宵的习惯。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 每周吃油炸食品的次数和体重正相关, 由表5可知, 每周吃油炸食品的次数越多, 体重越重, 这是因为油炸食品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油脂, 热量高, 易导致体重增加。
同时, 分析发现, 每周喝碳酸饮料的次数与近视成正相关, 由表6可知, 每周喝碳酸饮料次数越多, 近视检出率越高。这是因为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 糖分高的食品会影响人体对钙质和维生素B1的吸收, 使眼球壁的弹力减弱, 瞳孔反应迟钝, 视力减退, 从而使眼轴变长, 助长近视眼的发展。
另外, 分析还得出每周吃油炸食品次数和喝碳酸饮料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 见表7。这说明了油炸食品的摄入往往伴随着摄入更多的碳酸饮料, 而这正是大家所谓的“垃圾食品”。显示出一旦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则更会加大肥胖的可能性。
3.3.3 体质健康与体育活动的相关性
众所周知,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放松身心, 具有增强身体素质, 促进体质健康的作用。在被调查的191名儿童中, 有10%的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11.5%的人除了上体育课, 不再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 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非常不利的。由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每周上体育课的次数与身高显著正相关, 见表8, 说明了每周上体育课次数越多, 身高越高。
同时, 在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50米跑成绩、运动项目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越喜欢上体育课的儿童, 其50米跑所花时间越短 (呈显著负相关) , 喜欢的运动项目数越多 (呈显著正相关) 。见表9。
4 对策与建议
为了提高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身体素质,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 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优化膳食结构。家长和学校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 对于身高偏矮的儿童, 多食用含有丰富钙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如肉类、奶制品、蛋类、水果、蔬菜等;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儿童, 应让其远离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 按时进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二, 保证科学的睡眠。家长应监督儿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学校可以提供条件让儿童进行适当的午睡, 每天保证9-10小时的睡眠时间, 防止睡眠时间过多或过少。
第三, 让儿童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儿童正是通过支配自由时间, 自主安排活动, 来认识、感知生活和周围的世界,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第四, 增加儿童的体育兴趣, 培养锻炼习惯。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人, 更倾向于喜欢上体育课, 也倾向于自觉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9]。因此, 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给儿童提供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优化体育活动环境、陪他们一起运动、一起观看体育赛事等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增强体质。
5 结论
本研究根据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发现,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体质健康与生活习惯呈现出密切的联系, 主要结论如下:
1.在身体形态方面,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身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超重率和肥胖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2.在生活习惯方面,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越长, 则身高越高, 体重越重 (呈正相关) 。同时暴露出每周吃油炸食品的次数和体重呈正相关, 每周喝碳酸饮料次数与近视检出率正相关。另外还发现, 每周吃油炸食品次数越多的儿童喝碳酸饮料的几率越高, 这一趋势说明了被试儿童的膳食结构不科学, 并直接影响到体质健康的发展。
3.在体育锻炼方面, 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呈现出每周上体育课的次数与身高显著正相关, 说明每周上体育课次数越多, 则身高越高;另外, 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50米跑成绩呈显著负相关, 证实了越喜欢上体育课的儿童, 身体素质越好, 其50米跑所花时间越短。
基于此, 本文建议通过优化膳食结构、保证科学睡眠、让儿童有自由活动时间、增加体育兴趣以培养锻炼习惯等四种措施来增强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宗萍, 段成荣.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状况研究—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0, (9) :16-24, 32.
[2]叶心明, 苏光远, 尹小俭.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体育世界, 2014, (1) :43-45.
[3]朱晓霞, 陈坤.关于我国城市农民工子女生存和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6 (2) :111-113.
[4]尹小俭等.上海市农民工子女学龄儿童与上海城市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7) :66-69, 86.
[5]尹小俭等, .上海市农民工学龄儿童与城市学龄儿童生活习惯及健康的比较[J].体育学刊, 2011, 18 (5) :98-101.
[6]翟林.武汉市农民工子女健康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2) :49-50.
[7]邹志春.上海城区7-17岁男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 (5) :55-60.
[8]靳璇.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和提高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33) :4912-4912.
儿童体质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