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81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1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

与其他语言特征不同, 科技英语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征,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译者为了更好的翻译科技英语的内容,必须首先对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

1.1 词 汇特征

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首先其与其他翻译不同的就是专业术语方面,因为科技英语具有客观和严谨的特点,因此要求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其次,在词汇方面与其他翻译不同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之中,部分英语翻译词汇是引用其他的学科词汇演变而来的,因而呈现出半专业技术词汇的现象;第二,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译者都坚持简洁方便的原则,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选择使用大量的缩略词,例如,《曼柴油机与透平集团投标文件》中MDT、ISO、MAP等缩略词的使用[1]。

1.2 句法特征

在译者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为了确保翻译的内容能保持客观性,因此他们会较多的使用被动语态。例如,在《曼柴油机与透平集团投标文件》中就大量的使用了is assigned to等被动的句式,以便读者在对翻译信息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其中的主次关系,同时促使读者较快的抓住内容中的重点,进而便于读者对全篇内容的阅读。因此,在译者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而促使翻译内容层次清晰。

2功能对等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与其他文学类翻译相比,科技英语翻译信息传达功能较为突出,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科技英语的信息传达功能,功能对等理论知识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现功能对等中首先应确保语义层面和风格层面的对等。

2.1 语义层面的功能对等

2.1.1词汇层面的意义对等

科技英语翻译与其他翻译相比语言较为简洁,词语的使用较为专业化,因此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对英语内容进行翻译,而应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大量类似资料的分析,将普通词汇从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意译,进而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同时也可查阅网上资源等途径进而更好的揣摩科技英语翻译的内容,同时实现词汇上的对等。例如,在翻译“Introduction to customer”中应将其翻译成“向业主进行介绍”,从而实现词汇上的对等。因此,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提高对词汇层面的意义对等的重视程度,以便在读者对翻译内容进行阅读时, 可以准确的理解翻译的内容[2]。

2.1.2句子层面的意义对等

词汇对等为科技英语翻译的功能对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译者若只在翻译的过程中坚持词汇对等的原则, 那么翻译的内容将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在科技英语的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根据科技英语本身被动句式较多等特点, 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实现句子层面的意义对等。确保读者在对英语翻译进行阅读时可以理清结构的内容, 同时译者也可通过句子层面的意义对等向读者传达正确的信息。

2.2 风格层面的功能对等

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承担着传达信息的任务, 因此为了实现其风格层面的功能对等, 那么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对词汇和句子等进行逐一的翻译, 以便确保翻译的内容呈现出构思周密的状态;第二,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应坚持使用简练语言的原则, 进而确保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更好的理解翻译的中心和重点;第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翻译思路较为清晰,从而做到层次分明;第四,翻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翻译来传达出阅读中的重点[3]。

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本身存在着特殊性,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风格层面功能对等的原则才能实现科技英语翻译特征的凸显。

3结语

综上可知, 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必须结合科技英语本身的严谨、专业化等特性,进而采取符合其特性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翻译。同时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应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的方式, 从而确保翻译的内容能实现语义层面上的对等和风格层面上的对等, 进而在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便利的同时,致使科技英语翻译的特性能更好的展现出来。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使用专业化的词语等,以便为词汇对等和句子对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是我国翻译领域的核心,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本身具有严谨等特点,因此其要求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也要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同时译者在翻译之前也应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翻译方式区分开。本文从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入手,进而详细地阐述了功能对等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为科技英语翻译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分流 reposition of redundant personnel 三角债 chain debts 素质教育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豆腐渣工程 jerry-built projects 社会治安情况 law-and-order situation 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 台独"independence of Taiwan" 台湾当局 Taiwan authorities 台湾同胞 Taiwan compatriots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Taiwan is an inalienableofthe Chinese territory.

西部大开发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Regions 可持续性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风险投资 risk investment 通货紧缩 deflation 扩大内需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 CAI ) 网络空间 cyberspace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网民 netizen ( net citizen ) 电脑犯罪 computer crime 电子商务 the e-business 网上购物 shopping online 应试教育 exam-oriented education 学生减负 to reduce study load 下岗 laid-off workers

下海 plunge into the commercial sea 下网 off line 小康之家 well-off family; comfortably-off family 新秀 up-and-coming star, rising star

新新人类 New Human Being ; X Generation

part

信息港 info port 形象小姐 / 先生 image representative of a product or a brand

虚拟网 virtual net 学生处 students’ affairs division 研究生毕业证 / 学位证 graduate diploma/graudate degree’sdiploma 摇钱树 cash cow

以人为本 people oriented; people foremost 义务教育 compulsory education 易拉罐 pop can

应试教育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舆论导向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运球 dribble 在职博士生 on-job doctorate 早恋 puppy love

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 enrolment and vocation guidance office 证券营业部 stock exchange; security exchange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中专生 secondary specialized or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 中流砥柱 mainstay, chief corner stone 专卖店 exclusive agency; franchised store 自我保护意识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综合国力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综合业务数字网 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 (ISDN) 公正、公平、公开 just, fair and open 好莱坞大片 Hollywood blockbuster 黄金时段 prime time 假唱 lip-synch

劲射 power shot 拉拉队 cheering squad 来电显示电话机 caller ID telephone 论文答辩 (thesis) oral defense 泡沫经济 bubble economy 票贩子 scalper, ticket tout 拳头产品 competitive products; blockbuster

三角恋爱 love triangle

knock-out products;

三 维 动 画 片 three-dimensional animation " 扫黄 " 、 " 打非 " eliminate pornography and illegalpublications 申办奥运会 bid for the Olympic Games 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 bring about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nation

市场疲软 sluggish market 素质教育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筒子楼: tube-shaped apartment 脱贫致富 cast (shake, throw)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prosperity 网吧 Internet bar

网恋 online love affair 网上冲浪 surf the Internet 网上交易平台 online trading platform 网友 net friend

无人售票 self-service ticketing

无绳来电显示电话 cordless telephone with caller ID 无线应用协议 WAP ( 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

网编推荐:

2012考博没过,2013怎么办:http:///product/PR000077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了”的翻译由于受英语语法书籍或是教师讲授的不全面的归纳的双重影响, 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翻译,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句末“了”的认识和汉语“了”的翻译。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2年增补本) 第763页关于“了”字的解释是:

了:助词。

(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1) 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这个小组受到了表扬。水位已经低了两米。

(2) 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你先去, 我下了班就去。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 一定也很高兴。

(2)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

(1) 表示出现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下雨了。春天了, 桃花都开了。他吃了饭了。天快黑了, 今天去不成了。

(2) 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天一下雨, 我就不出门了。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

(3) 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我现在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本来不想去, 后来还是去了。

(4) 表示催促或劝止:走了, 走了, 不能再等了!好了, 不要老说这些事了!

而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年9月第一版) 对完成时态的阐述是“完成体是表示动作或过程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完成状态的动词形式”;“现在完成体既可用动态词表示, 也可用状态词表示”;“现在完成体的已完成’用法表示动作或过程发生在说话之前某个没有明确说出的过去时间, 现在已经完成了”现在完成体表示目前结果, 主要用表示短暂动作的动词, 特别是用表示状态改变或位置转移的动词来表示。

从以上两种描述来看, 用英语的完成时态翻译汉语“了”字, 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因为只能和“了”字用法的1 ( (1) ) 部分意思重合, 其他的“了”字用法不表示已完成。

1 时态助词“了”的翻译

1.1 从句子的谓语性质看句末“了”

1.1.1 动词性谓语句末的“了”

汉语动词性谓语句使用句末“了”频率很高, 同时含义也复杂。请看例句:

(1) 请你不要提他, 烦死人了。D o n’t mention him.It’s boresome.

(2) 你们今年还在本地过年吗?Are you still spending the Spring Festival here?

不在, 准备去老家过了。No, we are spending it with my parents, instead.

这几个句子都是带宾语的动词性谓语句。 (1) 中的“了”不表示动作的完成, 也不表示“烦死人”是客观现实, 以及强调事情发生了变化, 而只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翻译时, 用英语主系表结构。 (2) 中的“了”则着重说明一种变化的已经发生, 即“往年都是在本地过年。今年不在这里过了, 而回老家了”。这个“了”虽然也是句末语气词“了2”, 但它的附加意义比 (1) 中的“了”就要重得多了, 因此翻译时, 也不能用完成时态。

下列句子的“了”直接位于在动词后, 例如:

(1) 进山的路最后修通了。The road leading out the mountains is finished.

(2) 这个季节, 小燕子早该飞来了。Swallow remains unseen at this time of the season.

从上面的例子及翻译可以看出, 在“动词+宾+了”的句子的翻译中, “了”的用法是偏重于表动作的完成, 就可以用英语的完成时态进行翻译。

1.1.2 形容词性谓语句末的“了”的翻译最常见的是“了”紧附在形容词之后。

例: (1) 这下子他们之间的一举一动就越发引人注目了。It made everything betweenthem more overt.

(2) 有时候你太直率了。Sometimes youare overly frank.

上述形容词之后没有发现句末的“了1”, 都不可能翻译成完成时态。

1.1.3 体词性谓语句的句末“了”的翻译

体词指主要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的一些词类, 与“谓词”相对, 如汉语的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之后一般不能加“了”, 但数量词和一部分名词及疑问代词“怎么、这么样”却可以。例如:

(1) 午夜了, 人还那么多。We still haveso many people at midnight.

(2) 都十六岁的人了, 还那么喜欢撒娇。A sixteen-year-old boy should not play the woman.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体词性谓语句之后的“了”就是“了1”或“了1+了2”, 但绝人多数还是“了1”, 尽管包含已经发生的情况或者有了变化, 但是只能翻译成一般现在时态。

2 副词和句尾“了”的翻译

2.1“了”和“已经”、“要”结合的翻译

和上一部分的“了”用法相比, “了”更多是与副词结合, 有的副词必定要跟一个“了”。先来看几个时间副词和“了”。

(1) 雨下了三天三夜了。It has been raining for three days.

(2) 表演已经开始好一会儿了。The per formance has been on for a while.

归纳起来上述所提到的时间副词与句末的“了”的翻译:如果有了“已经”这个时间状语, 句子的谓语后又带了补语或宾语, 那么这个句末的“了”就是“了1”, 此时“了”可省可用, 通常翻译成英语的完成时态;如果“了”和表将来的时间副词“快、要、就”, 等句末的“了”, 就翻译成将来时态。

2.2“了”和“太”、“很”的翻译

请看以下例句:

(1) 你太不小心了。You are too careless.

(2) 他的英语讲得很流利了。He speaksEnglish more fluently than before.

(1) 的“了”是在强调事情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新情况, 所表达的是“以前他的英语说不好, 现在好多了”。如果没有这个“了”, 句子的意思就成“他的英语讲得很流利”, 就只是陈述现在的情况如何, 而没有发生了变化的意思, 就只能翻译成He speaks English fluently.

3 含有“了”句子的否定形式和翻译

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字面意义 (denotation) 和引申意义 (connotation) 。字面意义只是词汇意义的基础, 翻译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点上僵化、孤立地去理解。

3.1“了”和否定词“不”、“没 (没有) ”

(1) 你也老大不小了。You are no longer young./You are no longer a child.

(2) 该地区两年没下雨了。It hasn’t rained for two years in the area.

(1) 构成的否定形式是“不+动词或形容词+了”。“不”不能换成否定副词“没”, 因此, 翻译成主系表的一般现在时态。

(2) 的否定形式是“没 (没有) + (动词+了) ”, 否定形式改成“不了”, 都可以翻译成完成时态。

因此, 含有“不”、“没 (没有) ”的句子翻译时要注意时态的变化。

3.2 含有否定副词“别”的句末“了”的翻译

吕叔湘先生说“有些句子里有了’又有别’, 一种是 (别+动词) +了2’, 意思是对方正在做某种动作, 叫他停止;一种是别+ (动词+了1) ’, 是叫对方不要做出某种动作。”

(1) 别管了!Leave it alone.

(2) 别去了。Don’t go.

上述例句都是对方正在做某种动作, 叫他停止, 或是阻止对方做出某种动作, 因此都翻译成英语的祈使句。

4 结语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手段, 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翻译准确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 正确地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翻译始于理解, 落实于表达, 即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所传达信息意义的基础上, 才能用合适的译语将原文的信息意义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译语读者。

摘要:“了”的翻译由于受英语语法书籍或是教师讲授的不全面的归纳的双重影响, 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翻译, 忽略了汉语“了”字的复杂性。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句末“了”的认识和汉语“了”的翻译。

关键词:汉语,了,翻译,词性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 1979.

[2] 张兰英.谈谈句末的“了”[J].东岳论丛, 2005, 2[6].

[3] 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第一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 一篇好的翻译和成功的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 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原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 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征。如果独特的语言形式又表现了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 那么翻译就更难了。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 就是因为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 承载着其各自丰厚的文化内涵, 并受到相关文化的制约,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 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浓郁的生活气息, 常通过典故、双关、比喻和谐音等修辞手法来达到语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效果, 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由于中西方文化、风俗、思想、习惯等的差异, 加上在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汉语歇后语的表达方式, 所以歇后语的英译一直是个复杂而又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 它的翻译对译者无疑是一大挑战。但是探讨歇后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

2 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 像谜面, 后半截是解释、说明, 像谜底, 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通常说出前半截, “歇”去后半截, 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 有谚语的作用。歇后语通过运用比喻、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 嬉笑怒骂中使表达更加犀利、辛辣、干脆痛快, 使语言具有质朴的艺术魅力。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 比喻部分通常是生动形象的语言, 采用特别的比喻, 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好奇心。说明部分揭示前面比喻部分的内涵和实质意义, 是对比喻的揭晓。这两部分一般由破折号连接 (赵娜娜, 2007, 23) 。一些耳熟而详的歇后语, 如:“阿婆留胡子反常”, “矮子看戏听声”,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传情达意, 在意义整合过程, 经过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的融会贯通来达到显性意义到隐性意义的提取。如“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等。一些常见的歇后语因为人们大多知道其后半部分的词句, 也可以仅用前半部分, 如“当时我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 一点儿把握都没有。”

3 歇后语的分类

从内容联系上来看, 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性歇后语、谐音性歇后语和典故类歇后语。

3.1 比喻性歇后语

它所比喻的与使用歇后语的上下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有相通或相似之处, 数量较多。下例中前部分是比喻, 后部分是本意, 其间的说明方式略有不同如:

a) 瞎子点灯白费蜡。 (It is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比喻多此一举的作法。

b)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 比喻表面上亲热和善, 实际上居心险恶的人。

c) 聋子的耳朵摆设 (以人解义) (A deaf-man’s ears just for show.) 。比喻无用的东西。

比喻性歇后语又分为两类:

(1) 喻事类, 如:“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 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2) 喻物类, 如:“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 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3.2 谐音歇后语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 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 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人“双关语”一类, 也是有道理的。如:

d) 牛角抹油又尖 (奸) 又滑 (猾) (汉语语音谐音) (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e)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语意双关) (Using a rolling pin to blow a fire-totally impenetrable/a completing no ram us.) 。

4 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要做好歇后语的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译者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在翻译歇后语时, 既不能改换比喻的形象或比喻本身, 也不能避而不译。明喻与隐语的区别也不存在任何意义, 因为歇后语都是以明喻的形式出现的, 双关语不仅要译意, 还要体现汉语中双关之所在歇后语是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在了解了歇后语的这些语言特点之后, 把歇后语翻译成英语时既要表现其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的魅力, 又要揭示出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既要做到形似, 又要做到神似。同或相似的感受。汉语歇后语具有浓厚的民族个性和地方色彩, 在翻译中如何将歇后语的寓意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是直译还是意译, 或者是两者相结合, 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该直译时就直译, 该意译时意译, 力求做到形似、意似和风格似。所以译者只有采用和运用正确的翻译策略才能成功而深刻地用英语表达汉语歇后语的内在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歇后语英译的五种方法, 如下:

4.1 直译法

直译法不是指字字对译, 而是照字面意思翻译, 不加过多的引申和注释,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和文体特点。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 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 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 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 通常采用直译法, 既传达源语的内容, 又维持源语的形象, 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通常后半截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完全同前半截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包含一词二意的双关语或谐音词语。对这类普通比喻的歇后语, 我们一般采用直译法, 既传达源语的内容, 又维持源语的形象, 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欣赏。 (范小燕, 2006, 12) 例如:

(1) 兔子尾巴长不了。

译:The tail of a rabbit-cannot be long

(2)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译:A tiger wanting to eat the sky-no knowing where to start.

(3) 芝麻开花节节高。

译:Sesames stalk putting forth flowers notch by notch, higher and higherrising steadily.

(4) 竹篮打水场空。

译:Like ladling water with a wicker basket-all is empty (nothing) .

4.2 解释法

解释性译法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文的风格, 并加上简要的注释性说明以突出其生动形象性。解释法可以细分为解释性替代和解释性增补两种类型。

其一, 解释性替代:解释性替代是指当词语在源语和译语中的内涵意义相同, 但联想意义不同时, 不能按照字面翻译, 而应该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翻译原文。汉语中的成语即谚语翻译一般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来进行翻译, 例如: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其二, 解释性增补: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内涵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 其联想意义也出现空白时, 译者必须保留源语的词语形象, 而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 揭示出源语的文化特性或文化背景。汉语中特有的歇后语在译成英语时, 可以保留原语形象, 再用解释性增补以表现其喻意。

(5)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译:the foot-bandages of a slut, long and smelly。 (In ancient Chin the cloth used for women’s foot implies the articles are long and dull) 。

(6) 三十晚上贴“福”字倒着贴。

译:Pasting up the character“fu”on the New Year’s Evepasted upside down.[Note:This refers to the Chinese custom of pasting the character“fu” (blessing) upside down to elicit the remark“ni de fu dao le”, which means your good luck has arrived]。

4.3 套译法

套译法是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中国的习俗, 如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 或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 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 这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比如: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再例如::

(7)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译: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8)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译:No man cries“stinky fish”.

4.4 意译法

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 舍弃形象, 结合上下文比较深刻地传达原义。对于那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的歇后语, 如果按字面直译很难找到形意兼顾的对应英语;同时在英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可套用的同义习语, 所以意译就必不可少。例如:

(9) 等他们赶来增援时, 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了”。 (冯至《敌后武工队》) 。译:“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

4.5 直译, 意译注释法

双关式歇后语不论是谐音还是谐意, 只能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 点明双关之所在。对此类歇后语翻译可以通过:

1) 利用汉语的谐音利用汉语的谐音。如:牛角抹油又尖 (奸) 又滑 (猾) 。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2) 利用双关语义。如:井底雕花深刻。Carving a flower design on the bottom of a wellcarving deeply or get to the essence of something.

3) 利用典故。在翻译利用典故的歇后语时, 如果仅仅使用解释性增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该对译文加以注释, 从而从文化上和历史上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歇后语所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如:王羲之写字横竖都好。

译:A character out of Wang Xizhi’s handvertical strokes are as good as horizontal ones;lik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t is good in every way.

Note:Wang Xizhi was a famous Chinese calligrapher and a Chinese character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trokes, of whic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Hengshu here has two interpretations:1)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okes;2)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that is, in any way.

5 结语

汉语歇后语是一种民族色彩很浓的语言现象, 恰当地使用歇后语, 可以使得文章或讲话更加具有通俗性、形象性和幽默性。对于增添作品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 增强人物语言的个性, 也有积极的作用。英语中几乎不存在类似汉语歇后语的表达形式, 因此, 歇后语的英译一直是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歇后语的翻译虽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在翻译歇后语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运用多变的翻译方法, 力求做到对原文信息转达的准确和忠实, 切忌死译、胡译或不负责任的整条漏译。翻译时策略也可以有所差异, 但要根据所以文章及歇后语的具体情况, 做到灵活处理, 尽量使译文与原文在语言感染力上保持一致。歇后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成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翻译的目地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知晓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因此直译法或直译加注显得更加地道, 更能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让中国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

摘要:汉语歇后语是汉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和独有的表达方式, 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因此, 它的翻译策略也就成了探讨的焦点。本文主要讨论了歇后语的特点、分类及其五种翻译方法:直译法、解释法、套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注释法。

关键词:歇后语,特点,类型,翻译

参考文献

[1] 陈军.歇后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 2001.

[2]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 范小燕.汉语歇后语的英译浅探[J].企业家天地, 理论版, 2006.

[4] 韩庆果.“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5] 魏娉婷, 席晓青.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策略[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6]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7] 张赛妮, 李延林.试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7.

[8] 赵娜娜.汉语歇后语英译策略之初探[J].外语教学, 2007.

[9] 杨希平.漫谈英语中的歇后语[J].福建外语, 1996.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发展中的新事物, 课堂中的翻译行为也是随之而来的新现象, 这表明翻译活动的形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中, 语言教学已经被纳入语言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言翻译作为语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既然翻译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在发展, 那人们对“翻译”的概念认识也必须更新, 如果再根据传统的定义去认识翻译行为、开展翻译活动、参加翻译研究和翻译教育等肯定就有些不合时宜了。所以, 对于翻译的概念,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与界定。

自从出现翻译活动以来, 人们“翻译”定义的认识基本没有过重大变化。国内传统意义上的翻译, 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1) 随着时代的进步, 语言服务业迅速发展, 翻译的表现形式今非昔比, 翻译的内涵已经外延, 传统的翻译定义难免有些过时。

原有的口笔译已经远远不能涵盖“翻译”的业务范围。当今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是“语言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通过各种介质的转换传达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信息的活动”。在这种视角下,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手语, 或是肢体动作、符号信息等非文字语言来解释跨语言文化内容也可以视为一种翻译行为, 因为它实现了从源语言信息到目标语言信息的传达与转换。所以汉语课堂中教师的翻译行为, 既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普通的翻译活动, 对待这种翻译行为, 我们应当在概念上有所转变, 拓宽翻译视野, 力图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研究这种翻译行为, 而非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转换的层面上。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翻译行为, 其实就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表现为信息源、传播媒介与受众三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与普通的信息传播过程不同的是, 翻译行为建立在两种语言之上, 是一种跨语言行为, 期间产生了文化转码过程。所以, 翻译的表现形式多样, 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转码才是翻译行为;翻译行为与外在形式无关, 目标是解决跨语言文化问题, 传播跨语言文化的相关信息, 是达意传神的语言文化转换过程。因此, 只要实现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转码, 便可以视为翻译行为。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翻译行为的形式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翻译做出了海量研究, 绝大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翻译的精准度上, 总结了大量的翻译理论, 如“等值等效”、“目的论”、“功能理论”、“关联理论”、“交际理论”、“顺应论”等等, 甚至出现了两大派别的翻译论:翻译可能论和不可能论。

国内学者中有的认为“翻译活动需要呼唤灵感思维”, 有的认为翻译要“避免走进直译的误区”, 还有的反问“非要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吗”?总之, 每一次学术讨论或论战都吸引了不少译学理论研究学者的参与, 都体现出译学界对译学核心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而这些研究的核心论题是“如何译”, 却很少有人关注“何为译”的问题, 即什么是翻译?翻译行为有哪些表现形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是否只有对汉语中的字词句或者文本进行语言翻译才算是翻译行为呢?根据我们对翻译行为的新界定,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教师通过非文字语言的方式, 运用图片展示法教学生认识“狗”这个汉字所指的过程, 便可以视为翻译行为;再如, 教师通过情景演示向学生解释“打劫”一词的含义, 这也是一种翻译行为。那么,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翻译行为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从宏观上看, 一堂对外汉语课本身就是一次整体的翻译活动。课堂中, 老师将汉语知识传授给上课的外国学生们, 实现了跨语言的信息传达与转换, 完成了语言服务的内容, 所以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从微观上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上课内容, 需要使用媒介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翻译或者解释, 这是无可争辩的翻译行为。

因此,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 教师的行为举动从始至终都在诠释着“翻译”, 这种翻译行为的表现形式可总结为四种:一是有声语言形式, 即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翻译;二是无声语言形式, 如运用语言内部的文字符号等来翻译教学内容;三是有声非语言形式, 如教师通过笑声来解释汉字“笑”的基本意思;四是无声非语言形式, 如教师通过图画等教学工具翻译具体物品名称的过程。

上述至此, 我们不妨进一步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翻译行为更直截了当地分为以下两种形式:语言直接翻译和非语言间接翻译。语言直接翻译是指教师使用语言或文字对源语言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 而非语言间接翻译行为则是指使用非语言或非文字手段将源语言的信息进行转码, 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三、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目前学界经常用翻译策略来统称译者所采用的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 而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却众说纷纭;在中国翻译研究中有几对明显的矛盾:忠实与叛逆, 直译与意译, 归化与异化等。其实,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每一种翻译策略都有其可取之处, 我们争论的不应当是哪一种是最好的, 而应考究在何种情况下哪一种翻译方法是较为合理且较为有效的。

教学是一种语言习得过程,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转换过程, 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最关键的。所以,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里, 我们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是不管选取哪一种翻译方式, 都必须围绕一个主旨:如何精准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和达到教学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翻译行为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习得汉语知识, 虽然教师得充当语言文化转码的角色, 但他的定位始终是一位文化传播使者, 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家;学生也不是翻译批评家, 不会去评论教师的翻译水准是否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于, 通过教师的翻译行为, 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了跨语言文化信息。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中, 选择翻译策略时, 我们应当从翻译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去考究, 而非停留在语言翻译的规范性和优雅度的层面上。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里, 我们不能仅仅使用某一种翻译策略进行教学, 也不能断然地说某一种翻译策略是最好的, 教师需要见机而译, 因时而译, 从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有助于学生有效吸收课堂内容,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综前所述,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翻译处于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环节, 这种翻译行为丰富了翻译概念的内容, 提醒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翻译的传统定义, 也启发我们在翻译研究中,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翻译活动, 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方法去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当然,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还有很多和翻译相关的问题, 比如本文提出的“语言直接翻译”和“非语言间接翻译”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这种教学翻译行为与常见的口笔译活动和文学翻译等有哪些不同或相通之处等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显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特殊的教学手段。但是,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里的翻译行为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与专业的口笔译和文学翻译等活动相去甚远;所以,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翻译行为, 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翻译定义去考究它, 而应当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它。本文将重新考量翻译的定义, 从而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翻译行为的表现形式, 并反思对外汉语课堂中, 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翻译行为,新思考,表现形式,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范武邱.翻译活动呼唤灵感思维[J]当代外语研究, 2011 (3) :40-44.

[2] 范武邱, 白丹妮.当代中国翻译研究中凸现的几对矛盾[J].外语教学, 2017 (4) :72-77.

[3] 何晴.避免走进直译的误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50-51.

[4] 穆雷, 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 2015 (3) :18-24.

[5] 孙艺风.理论、经验、实践--再论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 2002 (6) :4-10.

[6] 武景全.非要“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108-109+111.

[7] 谢丽欣.葛浩文翻译研究:问题与前景[J].外语与翻译, 2015 (3) :17-21.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英文电影的翻译, 不仅仅只是从电影语言的字面意义上简单的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而是要从语言交流的文化出发, 能让中国观众在观看英文电影时, 与源语言观众在最可能接近的程度上理解和欣赏电影。这是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 衡量英文电影翻译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则。

接下来, 笔者将简要阐述了影响电影词汇修辞的两个主要因素:文化差异和语境差异。首先, 作为文化的首要反映, 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影响和塑造着语言。电影中的语言更是传达信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词汇修辞的翻译中, 双关语和习语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 我们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将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对等沟通。也就是说, 译者需要将双关语和习语里所表达的源文化意义翻译成目标观众所熟悉的语言文化。其次, 在翻译词汇修辞的同时, 必须要依赖其所具体使用的语境。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翻译的准确性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一个电影翻译者, 在进行翻译前, 必须对电影的故事和背景做到充分的了解。

1 英文电影中修辞词汇的翻译

文章主要从双关语和习语, 来谈谈英语电影中词汇修辞翻译的一些合适的方法。

2 英文电影中双关语的翻译

英语的双关语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下, 表达多重的修辞效果。正如雨果说的那样, 双关语是“飞舞着灵魂的产物”, 它能使语言变的生动形象、幽默和精辟。也正是因为双关语充满语言和文化的特征, 对于它的翻译也显得困难。如我们所知, 在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 因此在双关语的翻译中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对应翻译。所以, 我们需要灵活的采用多种方法去帮助观众, 在翻译中得到最完全的信息和美感的享受,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笔者总结出三种在英语电影双关语翻译中, 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逐字翻译加注释, 释义和视角转换。

逐字翻译加注释, 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达到译文和源材料之间的功能对等, 不仅仅需要逐字的将双关语翻译给观众, 而是在具体语境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调整, 并且在翻译后加上适当的注释部分。这种方法能帮助中国观众完全的理解双关语, 并有机会用双关语在源语言中的意义来思考。

为了能帮助中国观众更好的理解英文电影中双关语的含义, 译者会将双关语中隐含的那部分意义翻译出来, 这就是释义。采用这种方法, 虽然在形式上失去了对等联系, 但是从双关语的单个组成部分来说, 这种翻译方法还是能够准确的表达双关语的含义。

视角转换, 是指在重新组合源文形式的基础上, 为了能保留双关语的幽默效果, 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信息含义。双关语中的修辞效果, 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译文中自然和灵活的保存并表现出来。而且译者也在两种语言之间, 找到了很好的信息和文化的意义转换。关于这种方法, 最著名的是那段钱绍昌教授在“成长的烦恼中”所翻译的一段对话。

3 英文电影中习语的翻译

习语通常含有隐含的意义, 译者不能简单的逐字翻译其字面意义。总体上来说, 习语主要分为三大类:成语、谚语和俚语。正如文章前面所提到的, 译者必须对习语的源语言文化和具体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从功能对等的角度, 笔者总结出三种在英文电影习语翻译过程中经常用到得方法:直译、意译和替代。

直译作为习语翻译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并不是指根据字面意义逐字逐句的僵硬翻译, 而是通过用最接近目标语言的合理解释的方式, 把习语所蕴含着的潜在寓意很好的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方式, 能够很好的保留并表达习语原始意义, 同时又能够反映出源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习俗, 而不破坏习语的语言风格。

意译体现在英文电影的翻译中, 为了能更好的传达英文习语的涵义, 而不得不牺牲英文习语的原有句式和修辞手法。译者需要掌握和了解英语习语的真实涵义然后才能根据其原意在这种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中寻求最接近的一致。

从广义上来说, 替换是指从目标语言的意义和风格对等出发, 将源文进行改变和调整。虽然源文和目标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但是他们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相同之处。一些英语习语或俚语和中文习语在表达上, 不仅有着能够相吻合的内容和形式, 甚至有着相同的意义、形象比喻和语言风格。当翻译这类英语习语和俚语时译者可以直接进行替换和套用。这种翻译方法, 使得翻译英语习语与中文有了最接近的对等。

4 结语

电影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由于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不同, 电影中的词汇修辞一直是被视为英语电影翻译的难点。在英文电影翻译中, 还需要我们大量的努力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系统、成熟的翻译理论。

摘要:文章先简要阐述了影响电影词汇修辞的两个主要因素, 然后从翻译是否准确表达了源语言信息、使中国观众与源语言观众最可能接近的感受这一准则出发, 分别提出了习语和双关语的主要翻译方法。

关键词:电影翻译,词汇修辞,习语,双关语,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 刘峡.英语影视剧汉语字幕翻译的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 2005.

[2] Eugene A.Nida,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 2001.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

汉语翻译功能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1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与其他语言特征不同, 科技英语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征,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