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精选9篇)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1篇
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高二十四班 王也
研究背景
音乐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载体,尤其是“流行”音乐。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们和青少年对“流行音乐”这四个字持有大相径庭的态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那么为什么当今的“流行”音乐会在我们这一代中广为流传呢?“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什么吸引青少年的特点?我们应该对“流行”音乐抱什么态度?最主要的是,从当今“流行”音乐的广受欢迎又能看出我们这一代人的什么特点。
因此,我们选择了“流行”音乐来研究这一代人。这里的“流行”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在我们这一代中较为广泛流传的音乐类型综合体。从音乐特征到音乐所带来的影响,再到人们应对此抱有的客观态度,还有就是通过这一切来概括这一代年轻人的特点。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一)怎样看待流行音乐
一谈到流行音乐,特别是青少年普遍喜爱的摇滚乐,不少人会皱皱眉头,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1.对“流行音乐”这四个字不解;
2.对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不解。
没错,任何一类事物都具有其糟粕和精华的部分,或者都同时具有正面和反面的特征。何况,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也有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受环境因素的决定。流行音乐这种大多数表达主观情感的艺术之所以“流行”的客观原因,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在某种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对音乐喜好的倾向,可以对我们情感、思维、生活态度、价值观等等的特点作出初步的推断。
(二)文献资料搜集
下面某高中对高一高二同学的调查分析:
1. 喜欢音乐:100%
—人的天性之所在:充分肯定了调查的前提——这一代青少年是爱好音乐的一代,思维感情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
2.喜欢以下哪种MUSIC?[多选]
——ROCK(43%);——R&B(42%);——古典音乐(37%)
前两者节奏绝大多数都是非缓慢柔和的,重音突出,有很强的表现力,属于“有个性”的乐种,因此受到今天处处追求个性的青少年的欢迎,是丝毫不值得奇怪的。
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注重文化艺术的培养。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少年对古典音乐也有相应的欣赏情趣。
3.喜欢唱歌的原因是:
——“嗯,自己喜欢就哦OK啦”(50%)
重视个人的情感,很多事情“只要高兴就好”。
4.通过什么渠道接触音乐?
——网络(16%)
信息时代,QQ. E-mail已经是在这一代的生活当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称大家是“网络一代”可能过于片面,但说网络已浸润入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中便一点也不过份。
5.若有机会及能力,你想自己玩音乐吗?
——YES(88.5 %)
看来大家都是“音乐的一代”。青少年都渴望用音乐在世人眼前抒发自己的思想。真是令人感动的“美丽梦想”。
(三)讨论分析
1.为什么当今的“流行音乐”会在我们这一代中广为流传呢?
社会环境条件决定着社会的认识。青年一代对音乐的态度反映着他们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追求。
社会就当前青少年对音乐的态度来评价他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点——环境造就了人,整个社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青年人兴趣和选择。
“年轻人对新事物敏感的天性„„使得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外来的文化思潮和行为方式。”伴着时代的进步飞跃,使这一代生活在“网络世纪”中的年轻人接触了父辈当年几乎无法想象的大量国际信息;外国文化入侵并充斥着本土的文化市场,国际潮流文化都能在这一代人身上找到特有的标志——尤其是流行音乐带来的影响——随着旋律飘来的,不仅仅是追星的狂热那么简单。
2.流行音乐本身具有什么吸引青少年的特点?
要研究流行音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的特点入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细,文化越趋多元,音乐的支流就越多样化。通过观察青年人对音乐的偏好,可以看到社会的节律与他们的生活节奏和音乐爱
好是密切相关的。
这一代人思维活跃,不愿受约束,丝毫不矫揉造作的释放情感,宣泄情感,不是说喜欢引人注目,有意要当众人眼中的焦点,而是内心对生活真诚的热爱不需要遮掩。这群个人色彩浓烈的年轻人,通过不断展现自我而越发自信——他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观众展示台,需要肯定自身价值,尤其是自身独特的地方。——也许这展示台并非是全开放性的。他们渴望独立。但丁的“鸭子宣言”——“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他们听着“特爽”的句子——尽管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但丁的名言。
这是一群尊重个人情感,十分看重自我感受的年轻人。
“他们崇尚某种更自由,更多元,更自如的存在;他们的幸福并不来自于公认的标准,而是从独特的自我实现中获得。”
来自教育制度和社会舆论主流等种种压力的存在,对青春期的暴动、叛逆心理起了一定的“助燃”作用。
这一代眼界开放,从小接受“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的理念灌输,生活相对富裕,希望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己的特长,凭着他们特有的胆量尝试着为自己定身,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生道路。
保证精神又保证物质,现实理想相互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未来。他们是“个性与兼容性有机统一的典范。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但不死板;吸纳着多维的资讯,但不迷失。”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学习着对自己负责。
3.我们应该对青少年爱好流行音乐抱什么态度?
看看那些音乐偶像,吸弓青少年的地方不单单是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刺激;很多时候,音乐人的非凡的才华和潇洒的风度,歌曲的内涵思想所表达的精神和生活态度,都深深令青少年着迷,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们不自觉的进行模仿——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其他。
对青少年各种态度的评价不能够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因为他们具有某些成熟的和不成熟的探索精神,而且他们喜欢转移自己的兴趣(也证明他们具有某种不成熟性)。因此如果以现成的主流音乐作为是非和评价的尺度往往会打击了青年人的探索精神。
现在的年轻孩子普遍相信;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值得理解,人性亦在其中不断被考验着„„与前辈们相比,80年代出生的人还具有某种宗教式的悲悯和仔悔精神。哪怕曾经陷入多么漆黑无望的局面,哪怕自我挣扎与切割如同在海中呼吸。
8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多元化的一代,难以被轻易的定义。他们充满个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然而表示个性的同时,他们却不企图成为万人偶像,因为那是超级高压十难以做回真正的自己的代名词。他们仅仅在以最直截了当、不加雕饰的表达方式抒发内在灵魂真挚的感受。他们也有崇拜的对象,不仅仅是音乐人,也有政治人物、商业巨头、体坛巨星或者是父亲母亲,„••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自己的偶像。
不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这一代“在路上”探索着,期待着他们的文化上升成为主流文化的一天。既然我是那么的重要,究竟“我”是什么,“我”将来会怎么样呢?
他们的内心,渴望着“客观的聆听者”。只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条件,支流文化将会上升为主流文化。全社会都有根据历史的经验引导这一代青少年走
上与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相吻合的责任。
研究总结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基于流行音乐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种种现象的载体,它与今天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综合在一起,也成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代青少年中广为流传。从这种受到他们偏爱的音乐当中,我们看到了青少年所具有的某些特点:
1.眼界更为开阔,能更快的接受新事物,更加具有探索求新的精神;
2.个人色彩浓烈,追求与众不同,在理想和现实主义中寻求平衡点;
3.希望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2篇
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陈松 陈会昌 CHEN Shong CHEN Huichang 作者单位:陈松,CHEN Shong(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福建,南平,353000)
陈会昌,CHEN Huichang(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3篇
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
CBT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非适应性认知与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总称。经典CBT技术包括心理教育、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功能分析、突发事件管理、暴露及复发预防。依据形式分为个别、团体、家庭和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以下分别回顾分析不同形式CBT治疗儿童青少年AD疗效。
1.1个别认知行为治疗 ( individinal cognitive behavior- al therapy, ICBT) ICBT是指治疗师对患者一对一治疗, 一般60~90 min/次。研究发现, ICBT对多种AD均有效, 且治疗3, 6, 12个月及3 a后维持疗效较好: 如Bodden等[6]对64名8~17岁AD患者施以13周ICBT, 有效率为70%, 缓解率为53%; 3个月后有效率为73%, 缓解率为56%。与Kendall等[7]研究结果一致。Flannery等[8]对13名8~14岁儿童青少年AD患者行18周ICBT, 有效率为73%, 12个月后有效率为81%[9]。Kendall等[10]对接受16~20次ICBT的47名9 ~ 13岁儿童研究发现治疗后、1 a后及约3 a后[11]有效率分别为64%, 66%及91%。Payne等[12]对16名7 ~ 17岁AD患者进行15周的ICBT, 有效率为81.25%; 儿童版宾州忧虑问卷 ( penn state worry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PSWQ-C) 量表得分下降55.1% ( P < 0.05) , 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 ( multidimension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MASC) 得分下降23.3%。
1.2团体认知行为 治疗 (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GCBT) GCBT是团体过程与CB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建立在有效性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基础上。GCBT通常由4 ~ 8名患者或家庭 ( 患者与父母) 构成一个团体, 治疗疗程10~16次, 大部分1次/周, 每次45 ~ 120 min。根据团体参与者不同, 将GCBT分为患者GCBT、父母GCBT及家庭GCBT。GCBT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资源, 而且更适合有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
GCBT对儿童青少年AD患者有效, 且治疗后的6个月、12个月后仍有效。如Ginsburg等[13]对6名14 ~ 17岁AD患者行1次 / 周, 45 min / 次, 共10次GCBT, 有效率为75%。Thienemann等[14]对24名7~ 16岁AD患者母亲进行12次GCBT, 2 h / 次, 治疗后有效率仅为25.0%~45.8%; 母亲版MASC得分由 ( 66.46±8.58) 下降至 ( 58.54±8.45) ( P<0.01) , 儿童版MASC量表均值由 ( 55.08±10.93) 分下降为 ( 52.25±10.90) 分 ( P=0.12) , 总体功能量表 ( global assessmentof functio- ning, GAF) 得分由 ( 48.05±6.89) 上升为 ( 55.54±9.75) ( P= 0.005) 。Barrett等[15]对27名7~14岁AD患者行12次家庭GCBT, 治疗结束时, 6, 12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84.0%, 84.0%及95.6%; 在7 a后对同一群体随访发现, 有效率为85.7%[16]。Silverman等[17]采用父母与患者先在各自团体治疗40 min, 再合并在一个团体治疗15 min ( 共12次) 的方式, 有效率为64%, 且治疗结束后3, 6及12个月随访有效率分别为77%, 79%及76%。日本Ishikawa等[18]对20名7~15岁AD患者施以GCBT, 患者父母被邀请观看孩子治疗过程, 并在课程末与患者一起互动游戏, 1次/周, 90 min/ 次, 共8周, 治疗结束时、3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54.55%, 60.61%, 缓解率分别为36.36%和38.71%。
小年龄儿童AD发病率相对较低, 但可塑性强, 可能对CBT疗效更好。Monga等[19]发现, GCBT对于5 ~ 7岁年龄组AD患者有效率达71. 9%, 缓解率为40%。Waters等[20]将69名4~8岁AD患者分为家庭GCBT组及父母GCBT组, 予以1 h / 周GCBT, 共10次, 有效率分别为54.8% 和55. 3%, 缓解率分别为54.8%和44.7%; 6个月后随访有效率为55% 和58%, 缓解率为50% 和47%; 12个月后随访有效率均为55%, 缓解率分别为52%和40%。Hirshfeld等[21]研究采用7次父母GCBT及13次患者与父母GCBT, 研究对象为4~7岁AD患者,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 ( 69%) 明显高于等待治疗组 ( 32%) ( P<0.01) , 缓解率 ( 59%) 也高于对照组 ( 30%) ( P = 0.016) ; AD平均诊断数目减少1.72, 等待对照组减少0.92 ( P = 0.02) ; 应对技能问卷 ( Coping Questionaire) 得分平均增加2.07分, 对照增加1.26分 ( P=0.009) 。1 a后有效率为83%, 缓解率为59%。
1.3家庭认知行为治 疗 ( famil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CBT) FCBT是指把患者及其父母等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整体, 对整个家庭进行CBT。FCBT的建立基于以下理论假设: 孩子有焦虑的遗传易感性, 孩子焦虑与父母的焦虑、抚养方式、婚姻冲突以及家庭不良功能有关, 父母可以教会孩子处理焦虑情绪。
研究发现, FCBT对儿童青少年AD患者短期与长期均有效, 且经FCBT后小年龄儿童社交功能恢复好[22]; 患者父母 同时患AD者, FCBT治疗优于ICBT[7]。FCBT治疗后有效率总体上随时间进展呈上升趋势。Bogels等[23]发现, 17名8~18岁AD患者经12 ~ 16周FCBT治疗后, 有效率为41%, 3, 12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57%和71%。Kendall等[7]研究发现, 56名7 ~ 14岁AD患者经过16次FCBT后, 有效率为55% ~ 64%。而Bodden等[6]对64名8~17岁AD患者施以13周FCBT, 60~90min/次, 有效率为41%, 缓解率28%, 3个月后分别为61%, 47%。
有关FCBT与ICBT治疗疗效比较研究结果不一致。Bodden等[6]认为, FCBT组 ( 41%) 有效率低于ICBT组 ( 70%) ( P < 0.05) , 缓解率前者 ( 28%) 低于后者 ( 53%) ( P<0.05) 。而Wood等[24]发现, 20名6~13岁AD患者经FCBT及ICBT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78.9%及52.6% ( P = 0. 087) , 缓解率分别为78. 9% 及26.3% ( P<0.01) 。
1.4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 havioral therapy) 网络CBT是利用网络来传递CBT治疗的主要要素, 患者通过浏览网页 ( 文档或动画片) 的方式自学CBT课程, 同时辅以治疗师在线辅导或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予以指导。通常儿童青少年AD网络CBT采用BRAVE ( body signs, relax, activate helpful thoughts, victory over fears and enjoy yourself) 大纲[25]或该大纲修订版, 其中设置10次患者课程及6次家长课程。部分儿童青少年羞于来门诊治疗, 或者因学业压力抽不出时间门诊就诊, 网络CBT为他们提供了方便的治疗方式。
网络CBT对儿童青少年AD有效, 治疗后3, 6, 12个月随访疗效总体呈上升趋势。如Khanna等[26]研究发现, 网络CBT对7~13岁AD患者有效, 该研究中前6次课程患者独自完成, 后6次在治疗师的辅助下完成, 治疗有效率为70%; 且疾病严重程度 ( rating of se- verity, CSR ) 及总体功 能量表 ( global functioning, CGAS) 得分明显改善 ( P<0.00) 。March等[27]对40名7 ~ 12岁AD患者行10周网络CBT治疗, 治疗后及6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30%和75%。Spence等[28]分别对88名12~18岁AD患者行网络CBT与门诊CBT, 治疗后, 6, 12个月后网络CBT和门诊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6.6%和32.5% ( P= 0.65) , 54.5%和50.0% ( P = 0.67) , 68. 2% 和68. 2% ( P = 0. 67) ; 缓解率分别为18.2%和20.5% ( P = 0.15) , 45.5%和40.9% ( P = 0.73) , 54.5%和59.1% ( P = 0.36) 。尽管多数有关网络CBT研究表明, 治疗后12个月内有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以光盘为媒介的CBT不仅有效率较低, 且随时间进展有效率呈下降趋势。如Viviana等[29]应用光盘为媒介使43名14~17岁AD患者自学CBT课程, 结果显示治疗后有效率为41%, 缓解率为26%; 3个月后随访发现有效率下降至23.5%, 缓解率下降至20%。可能由于光盘为媒介的CBT治疗采用的核心技术不同于常见网络CBT, 也可能与光盘为媒介的网络CBT治疗依从性差有关。网络CBT之间疗效差异性较大, 可能与治疗采用技术方法、是否有治疗师辅导以及治疗联盟性[30]有关。
2 认知行为治疗与其他心理治疗比较
目前对儿童青少年AD进行CBT与其他心理治疗的对照研究比较少。Peter等[31]首次行GCBT、团体支持性心理治疗及不加干预组疗效比较, 每组10名9 ~ 12岁儿童AD患者, 前2组予以为期2周, 30 min / 次, 共12次治疗发现治疗前后仅CBT治疗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焦虑特质 ( P值均<0.05) 改善。
3 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
CBT与药物治疗均对儿童青少年AD有效, 但目前对两者比较的研究不多。总体上CBT合并药物治疗优于单一治疗。Walkup等[32]研究发现, 7 ~ 17岁AD患者经CBT 14周治疗有效率 ( 59.7%) 与8周盐酸舍曲林治疗 ( 54.9%) ( P=0.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药物合并CBT ( 80.7%) 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治疗 ( P< 0.01) 。从治疗副反应情况来看, CBT嗜睡、乏力、失眠、烦躁及坐立不安副作用明显少于药物治疗 ( P< 0.05) 。Ginsburg等[33]对同一研究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 经12周治疗后CBT缓解率 ( 20%~46%) 与药物治疗 ( 15%~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23) , 但合并治疗组缓解率 ( 46%~68%) 明显高于单独药物治疗 ( P=0.08) 及CBT ( P=0.01) 。刘英华等[34]将CBT结合圣约翰草提取物片与单一CBT比较发现, 前者起效更快。邵卫华等[35]研究发现, CBT联合米氮平比米氮平对青少年广泛性焦虑 (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患者更有效。
4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疗效实验室 指标
目前尚未见CBT对AD疗效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但有研究表明, CBT可以使得AD患者的脑功能趋于正常化[36]。Maslowsky等[37]对7名青少年GAD患者行CBT, 发现治疗后生气表情刺激下右侧前额叶腹内侧皮质激活增强。McClure等[38]发现生气表情刺激下杏仁核激活程度与CBT疗效呈正相关。Leutgeb等[39]研究发现, 经过4 h CBT后, 8~13岁蜘蛛恐怖症患者在蜘蛛图片刺激下脑电F导联后正电位幅度增强。
5 讨论
CBT是儿童青少年AD有效的治疗方法。从上述研究可知FCBT, ICBT和GCBT有效率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尽管有研究发现对患者父母同时患有AD者, FCBT优于ICBT, 但相关深入研究不多。目前研究发现网络CBT治疗方便、有效, 但治疗疗效差异较大。所以在条件能够满足的情况下, 推荐首选门诊CBT。
对于AD疗效评估指标, 大部分文章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 CGI) 疗效总评GI因子得分2分 ( 显著进步或进步) 、达不到疾病第一诊断标准或CSR≥4分定义为有效, 达不到第一和共病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定义为缓解, 也有些文章采用HAMA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34,35]。
早期对儿童青少年AD的CBT疗效研究多为CBT与等待治疗的对比研究, 随着研究的进展, 近10 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形式CBT疗效的比较。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AD的大样本CBT治疗与药物治疗或其他心理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尚少, 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方向。
目前对儿童青少年AD疗效的实验室指标尚少, AD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多使用自评或他评量表评定, 具有主观性。随着磁共振技术发展及脑电技术在儿童青少年AD患者中的应用, 使发现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成为可能。目前存在针对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异性CBT, 而笔者尚未发现针对社交焦虑障碍、GAD、离别性焦虑障碍的特异性CBT, 随着对AD各亚型发病机制深入了解, 今后可能发展出对AD各个亚型特异性治疗方法。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4篇
【关键词】 阿立哌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06-02
精神分裂症作为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以思维能力、情感表达、感知能力及意志行为障碍为主[1]。患者由于难以控制其自身行为活动,因此极易引起严重后果,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生长发育阶段,所以对于此类人群的药物治疗日益受到关注[2]。笔者将阿立哌唑运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48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0例以往给予利培酮的儿童青少年作对比研究,即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评分不低于60分。观察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10~18岁,平均(15.00±2.00)岁;病程2~15个月,平均病程(9.00±1.50)个月;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50±1.00)岁;病程3~12个月,平均(8.00±1.00)个月。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精神发育迟滞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③药物依赖;④近一个月内应用过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或参与过本次相类似的研究;⑤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减药(加药)难以耐受;⑥因依从性差等原因退出本次研究。
1.3 药物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治疗(生产厂家: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01,规格5mg/片),即初始剂量5mg/d,每隔一周增加5mg,根据个体治疗效果和耐受程度对剂量加以调整,直至治疗剂量达到15~25mg/d,1次/d,连续治疗2个月。
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mg/片),即初始剂量2mg/d,每3天调整一次,两周内最大剂量达5mg/d,连续给药2个月。
1.4 疗效判定 参考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4]进行疗效评定,其中阳性症状分量表为PANSS-P,阴性症状分量表为PANSS-N,减分率=(基线量表分-N周量表分)/基线×100%。痊愈:PAN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PANSS减分率50%~74%;进步:PANSS减分率25%~49%;无效:PANSS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不良反应参考不良反应量表(TESS)[5]加以评价,包括睡眠障碍、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口干、便秘、视物模糊、体质量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头晕、头痛、月经异常、心率增快。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两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PANS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治疗半个月时,PAN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但在治疗一个月和两月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TESS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体质量增加及月经异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3。
3 分析
兒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抗精神病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应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较为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以降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利培酮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方面的报道增多,但阿立哌唑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6]。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本次将阿立哌唑运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并与传统药物利培酮进行对比分析。从表1结果可知,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说明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效果相当;但从表2PANSS评分对比来看,阿立哌唑较利培酮起效快、作用迅速(在半个月时即起效),而在治疗两个月时,PANSS评分则无明显差异;另外,从表3不良反应来看,阿立哌唑所引起的肌强直、震颤、难以静坐、体质量增加及月经异常发生率较利培酮明显下降;由此,综合上述三组数据,可以认为阿立哌唑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可靠、起效迅速等优势。因为阿立哌唑属于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D2和D3受体及5-HT1A、5-HT2A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能有效稳定多巴胺系统活性,所以在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和阳性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7];另外研究显示阿立哌唑对黑质纹状体通路具有稳定功能,能有效减少锥体外系反应,所以震颤等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该药通过拮抗5-HT2A受体以及激动5-HT1A受体、阻断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H2组胺受体、胆碱能受体[8],从而显著降低了口干、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对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阿立哌唑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凤英,阿尔查,张瑞霞,等.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6):428-429.
[2]郑育群,许庆文,陈惠臣,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未成年人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7):157-158.
[3]Tripp G,Luk SL,Schaughency EA. DSM-IV and ICD-10: a comparison of the correlates of ADHD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9,38(2):156-16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3(增刊):267-276.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8-206.
[6]王秀丽,康瑞.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9.
[7]戴涛,徐丽红.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6):822-823.
[8]黄雪竹,任冬,梅林,等.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7):136-138.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5篇
儿童青少年的信息加工及其脑机制研究
对十多年来儿童青少年信息加工发展的机制以及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采用减法反应、指数函数、双曲线函数、微观发生设计、横断设计、脑超慢波等方法,研究了信息加工速度、信息加工策略、信息加工的空间、信息加工的脑机制等问题,对信息加工的发展机制、内部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模型和策略发展的模型.
作 者:沃建中 WO Jian-zho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年,卷(期):21(z1)分类号:B84关键词:儿童 信息加工 加工速度 加工策略 脑机制
读《少年儿童研究》心得体会 第6篇
李霞
少年儿童研究是一本教育杂志,这本杂志既有家庭教育,也有学校教育部分。我看完以后很受感动,因为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者依靠家庭,我记得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是环境,第二个老师是父母,第三个老师才是学校的老师。
在这里我只想讨论的话题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个很适合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这里的惩罚是什么,这个讨论用了六篇 文章告诉我们,惩罚是什么,如何是有智慧的惩罚。看完以后,我总结一下
惩罚的时机:其实,当一个人,年幼的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因为内疚和不安使她急于求助,而此时因势利导,以处罚晓之以理让她枯骨铭心。
惩罚的方式:这里说的是惩罚也自主
惩罚,不是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惩罚的方式,制定惩罚的规则,感悟生活的道路等都可以。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副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副事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他就一个小学生的作品。,有一天,她忽然想亲眼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件一件分割观察,谁知道狗是校长家的。校长知道后很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打狗者麦可劳德。怎么样惩罚他们呢,校长了解到打狗的原因,做出了惩罚决定:要她画两幅画:一副事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麦可劳德知道自己错了,非常愿意接受惩罚,他研究了狗的内部结构,非常认真画了两幅画。由此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
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
一个家长介绍,孩子打球打碎电子钟后,她认为自己没有看管好孩子,也有责任,说愿意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和孩子一起接受惩罚。
闪耀智慧的惩罚
智慧的惩罚一文介绍了老师在课堂发生的一幕,一个孩子干扰老师上课,老师智慧对他进行了惩罚,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成《黄鹤楼送徐浩然之广陵》班级一个同学的名字,结果引起哄堂大笑,老师宣布鉴于他有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写一篇穿越时空的文章,孩子通过想象和查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结果这个孩子不仅懂了写幻想文章的要领,也得到惩罚。明白什么事情都要承担后果。
作者最后专访北京一个心理咨询师吴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她指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作者说“让孩子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都是惩罚。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第7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
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
“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
(1)概念界定:
“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
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校长)延伸到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对象都自觉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家庭、社会、社区等,“受教育者”不仅是单纯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时成为“受教育者”,角色发生变化,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效果。
其三、“教育活动”延伸,第一,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即以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教育的“两翼”,“三教”齐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甚至“互不搭调”等现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做到“有纲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规范化”。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团队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3、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运用教育叙事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实验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
(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
(二)实施措施: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对课题教师的培训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他们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
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优化社区环境
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活动,建立并形成学生社区行为评价机制。
七、课题研究步骤:
1、2007年元月份为课题申报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2、2007年3月—4月为课题准备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3、2007年—2008年为课题研究阶段
(1)2007年5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
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
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 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
③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4、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为课题总结阶段
(1)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2)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全国少工委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小组,曹春生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赵明来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办胡王莹 主任和钱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队辅导员老师任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度,帮助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课题研究有足够的经费。
(2)人员保障
课题组9位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经历,教科研功底扎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保障,(3)制度保障
由于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性强,时间跨度大,规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拟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以此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活动能持续顺利地开展,达到应有的研究目的,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理论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将聘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与有关教育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5)经费保障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辽宁省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门诊患者60例。入组标准: (1) 符合国际疾病诊断标准精神与行为分类第10版 (ICD-10) 抽动障碍诊断标准, 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儿童精神科医师确诊; (2) 年龄≤16岁; (3)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 总分≥25分; (4) 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癫痫发作、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双相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使用阿立哌唑) , 包括男16例, 女14例, 年龄9~15岁, 平均 (11.50±1.83) 岁, 病程1~20个月, 平均 (9.23±5.22) 个月。研究组 (阿立哌唑联合认知治疗) , 男15例, 女15例, 年龄9~15岁, 平均 (11.80±2.10) 岁, 病程2~15个月, 平均 (8.60±3.22)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参与者或法定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联合组认知治疗每周为2次, 内容包括: (1) 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2) 识别负性自动式思想, 通常是医生应和患者讨论, 一起练习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 检验负性自动式思想, 采取协同检验的方法, 即医患协作把患者的负性自动想法当作一种假说加以检验。由于患者的负性想法或想象没有得到证据支持或面对相反的证据, 患者的负性想法将会发生改变。 (4) 识别功能失调性假设, 功能失调性假设是患者童年经验形成的, 已成为患者支配行为的规则, 通常无明确的表达, 不为意识所觉察。因此, 它们基本上是潜意识的, 相对不受日常经验的影响, 有相当的稳定性。是派生负性自动想法的基础, 如果不予识别与矫正, 情绪障碍就不能认为已从根本上解决。 (5) 盘诘功能失调性假设, 积极进行心理支持。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抑郁或焦虑患者的一种易患倾向, 一旦为某种严峻生活事件激活, 即可派生出大量负性自动想法, 伴随出现抑郁或焦虑症状。认知治疗时除了对付负性自动想法以改善情绪外, 还应改变潜在的功能失调性假设,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复发的危险, 同时进行心理支持。 (6) 对患者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两组使用阿立哌唑起始剂量均为2.5 mg,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量, 两组最高剂量均为10.0 mg。
1.3 观察指标
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无病例脱落现象, 阿立哌唑平均使用剂量 (6.19±0.69) mg, 对照组阿立哌唑平均使用剂量 (7.37±1.22) mg,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2、4、8周末再评定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总分较前均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安全性评价
阿立哌唑所致药物副作用轻微, 主要表现为失眠、激越、头痛、胃肠道反应等, 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美国的精神病学家A.T.贝克教授针对抑郁症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认知疗法[8]。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行为及其反应均与认知有关, 认知是心理行为决定的因素, 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是由各种内部与外部的不良刺激所导致的, 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可以改变认知[9]。认知疗法在当今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治疗范围已扩大至自杀干预领域及部分慢性精神障碍[10]。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 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由于个人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 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等。具体来说,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 对自己的看法, 对人的想法, 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比如同样是医院, 儿童青少年会认为其是可怕的场所, 而成人会认为性命相托与健康所系之地, 情绪变化会不尽相同。梅钦伯姆认为, 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 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 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 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 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 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如果A代表诱发事件, B代表认知, C代表情绪及行为后果, 通过A-B-C的过程之时, 就可能产生精神障碍, 所以通过认知治疗, 改变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及认知形成的部分观念, 纠正儿童青少年的错误观念及消极情绪。而且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患者有一部分共同患有一种或几种心理障碍[11]。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1,12,13]。认知疗法对于不同的共患病患者具有效用, 已经被一些研究证明有效[14]。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 多数认知治疗即可奏效。首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 调适其心理状态, 消除病耻感, 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 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 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 减轻学业负担。
认知疗法强调, 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 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 如说明、教育、批评、谈心等作为治疗手段, 相应的也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然后, 帮助求治者去思考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 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 并协助患者去思考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 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 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 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 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 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 而且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 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 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治疗, 因为它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 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 特别是童年成长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 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 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是有关联的。所以精神医学科医生的任务就是与患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 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 使患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 患者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抽动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临床上仍然以氟哌啶醇为主, 但其耐受性差, 服用后产生的锥体外系副作用影响其应用。而阿立哌唑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多巴胺部分激动剂的药理学机制及良好的安全性, 被国内外研究者尝试用于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
但是抽动障碍的治疗不应局限于药物治疗, 本研究两组治疗前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8周后两组间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 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认知治疗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比单一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在用药剂量上与国内研究相近[3,4,5], 但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相对剂量较高[15], 可能与研究样本群年龄构成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有关。
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 儿童常因抽动症状而感到自卑, 且越自卑越紧张, 症状越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16]。而且经过近半年的随访, 笔者发现, 单一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患儿仅有60%~70%能坚持长期治疗, 而联合认知治疗的患儿能坚持长期治疗, 其中85%以上的患儿社会功能改善, 家属认可度高, 能与医生形成稳固的医疗家庭联盟, 患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依从性好。本次研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此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4,5,6]。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 可能存在偏倚, 从而降低结论的代表性。另外, 在治疗剂量上, 本文的剂量相对较大, 而国外的研究使用剂量均较小, 这种剂量上的差异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所以, 日后应该增加多基层医院及中心的大样本研究, 才能使得此类研究更具代表性及完整性。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阿立哌唑联合认知治疗) 和对照组 (单用阿立哌唑治疗) , 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 (YGTSS) 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 研究组下降更为明显 (P<0.05) 。结论:阿立哌唑联合认知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疗效优于单用阿立哌唑组。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9篇
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及其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症状如不加以控制会持续到成年阶段,增加心血管、代谢系统疾病的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成因进行综述,为更有效地预防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象提供参考。
1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
在过去的5年中,来自7个发展中国家报告[1]表明在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肥胖患病率(包括超重)>15%;其中墨西哥占41.8%,巴西占22.1%,印度占22%,阿根廷占19.3%。此外,长期发展趋势也表明,在发展中国家肥胖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在巴西1974年——1997年儿童肥胖率从4.1%上升到13.9%;在中国1991年——1997年儿童肥胖率从6.4%上升到7.7%;在印度从2003年3月——2005年6月儿童肥胖率从4.9%上升到6.6%。
美国的研究[2]显示在美国20个城市的3岁孩子的肥胖患病率为18%。这项研究表明未婚父母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与传统家庭相比儿童肥胖的风险较高。智利的研究[3]显示在2-5岁儿童肥胖的患病率16.4%。与美国的研究相比智利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在智利进行的研究是大样本,但研究对象多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因此可能不能代表智力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整体水平。
来自意大利肥胖的研究[4]表明,儿童肥胖的患病率在16%。研究同时也表明,在意大利2-6岁儿童与美国相比有一个类似的肥胖患病率,但与德国和英国相比肥胖患病率较高。
中国的研究[5],对中国北方和南方26个市县的城市和农村地区3.5岁-6.4岁的儿童262738人进行研究。结果超重肥胖到达19390人,其中超重16738人,肥胖2652人,呈现出总体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为7.4%,低于新加坡华人年龄在24-72个月的儿童(11.5%)肥胖患病率。这项研究以中国部分地区儿童为基础的研究,但它不能代表中国孩子的整体水平。在我们的研究中更高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可能受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2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成因
对于儿童肥胖问题的成因,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认为,儿童肥胖主要与后天的饮食、体育锻炼等有关。印度的研究[6]表明,较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青少年更易发生超重肥胖现象,这主要由于倾向于西方的生活方式,高热量食品的摄入,缺乏体力活动和增加看电视的时间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儿童肥胖还与遗传,产前因素和社会文化习俗有关。
青少年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常有家族史。据有关研究[7]表明,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为肥胖者;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为肥胖者;双亲均为非肥胖者,子女中只有10%-14%为肥胖者。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无论是在同一家庭长大,或分开抚养,他们在体重方面的差异很小;二卵双生子成年后体重差异很大,有1/3二卵双生子成年后其体重相差多达6kg。
另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肥胖与心理压力大也很有关系。有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及超重有关,父母文化程度低者孩子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于父母文化程度高者。
3小结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成年期各种慢性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儿童肥胖可增加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的风险,其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面对目前居高不下且逐年递增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全社会都要予以重视,深入研究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Gupta N,Shah P,Nayyar S,etal.Childhood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dian J Pediatr,2013 Mar,80 Suppl 1:28-37.
[2]Kimbro RT,Brooks-Gunn J,McLanahan S.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tial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3-year-old children.Am J Public Health,2007,97:298-305.
[3]Stanojevic S,Kain J,Uauy R.Secular and seasonal trends in obesity in Chilean preschool children,1996——2004.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8,47:339-43.
[4]Maffeis C,Consolaro A,Cavarzere P,Chini L,Banzato C,Grezzani A,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2-to 6-year-old Italian children.Obesity(Silver Spring),2006,14:765-9.
[5]Liu JM,Ye R,Li S,Ren A,Li Z,Liu Y.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Arch Med Res,2007,38:882-6.
[6]Seth A,Sharma R.Childhood Obesity.Indian J Pediatr,2012 Dec 21.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