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精选7篇)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第1篇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公开课教案

江门荷塘高中数学 授课人:李苑华 上课班级:高一(8)班 上课时间:2012-5-16,星期三 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从两角和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技能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由和角公式导出倍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公式,掌握技巧,提高解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推导。难点:二倍角公式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和角公式:

请同学们回顾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cos()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sin

sin2,cos2,tan2的公式。令,推导过程为:

sin2sinsincoscossin2sincos cos2coscoscossinsin

cos2sin2

tantan2tan1tantan1tan2

即:sin22sincos tan2tan()cos2cos2sin2.tan22tan2tantan21tan2 注意1tan2 的定义域是

22k,kz,即4k,kz,2对于 cos2cos2sin2 可利用公式sin2cos21变形为:cos22cos2112sin2 因此,cos2还可以变形为下述表达形式: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二倍角的含义:

“二倍角”是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如2 是的二倍角, 是3、例题教学(公式正用)例1 已知sin=

5,<α<132的二倍角。2tan()tantan

1tantan,求sin2,cos2,tan2的值.22、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由一般的两角和,设问特殊情况? 探究推导出

思路分析:求出cos,再用二倍角公式,表达形式多样,求答方法也多样 解:由

<α<,得α为第二象限角 2

又∵sin=5, 135、练习深化:

3① 已知sin()=,求cos2的值。(方法:用诱导公式化简,再

5sin55122 ∴cos=1sina=1()2.,tancos121313512120

×()=;***方法

1、cos2= 1-2sin22=1-2×()2=;

***22方法

2、cos2cossin=()2()2=;

1313169sin2a120169120方法

1、切化弦:tan2==(-)×=.cos2a169119119

52()2tan12120 方法

2、用二倍角公式:tan251191tan21()212用二角公式求解)

1② 已知tan2=,,求tan

3于是sin2=2sincos=2×

6、高考接触:

已知函数f(x)=(cosx+sinx)(cosx-sinx),,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2012年广州二模文科)

7、感悟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获得这些知识?

2、你在推导和应用这些公式过程中,用到了什么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1)、学到了由和角公式,探究推导出二倍角公式,再综合运用公式。思维小结:tan2可用切化弦,或先求tan,再用二倍角正切公式。技巧:从条件出发,顺着问题的线索,以展开公式的方法使用。4、例题教学(公式变形用)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22°30′cos22°30′(2)sin2((2)、由一般化归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8、回顾反思:

)

把未知的元素变为已知元素的转化思想。cossin

8cos28

(3)

tan22.5 21tan22.5(1)二倍角公式变换形式多,技巧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抓住关

键:角的关系,才能灵活运用。

(2)三角函数的应用,是高考的常考题,只要勤奋好学,熟能生巧,就能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思路分析:仔细对照比较,设法转化到能应用公式。

12解:(1)sin22°30′cos22°30′=sin45°=

24两位伟大的数学家启迪我们——学习数学的重性和方法: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也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的科学均(2)sin28cos28=-(cos28sin8)cos42和数学有关。——笛卡儿

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苏步青

9、课后作业

课本第138面14、15题

优化方案(蓝色本)121面1-6题,优化方案(绿色本)65面1-4题(3)

111tan22.52tan22.5==tan45°= 2221tan22.521tan22.52技巧;观察式子的结构特点,对公式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将公式等价变形。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能推导和理解半角公式;

(4)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己由和角公式而导出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领会从一般化归为特殊的数学思想,体会公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例题讲解,总结方法.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理解掌握三角函数各个公式的各种变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逆用思维的能力.二.教学重点 :倍角公式的应用.难点:公式的推导.三.课型、教法:新授课;观察、类比、启导、发现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提出问题:公式中的角是任意角,如果,公式会变得如何?

3、学生自主探究二倍角公式:

[展示投影]这组公式有何特点?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1.每个公式的特点,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cos2是的倍角.481cos2,2sin21cos2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2

(二)[展示投影]例题讲评(学生先做,学生讲,教师提示或适当补充)例1.(公式巩固性练习)求值: ①.sin2230’cos2230’=122 ②.2cos21cos sin4524428③.sin2④.8sin2 cos2cos42881coscoscos4sincoscos2sincossin ***21262例2.化简 ①.(sin55535555 cos2coscos)(sincos)sin***②.cos4sin4(cos2sin2)(cos2sin2)cos 222222③.112tantan2 21tan1tan1tan④.12cos2cos212cos22cos212

5,(,),求sin2,cos2,tan2的值。***0 解:sin2 = ,cos2 = 12sin2,tan2 = 

169169119例

3、已知sin思考:你能否有办法用sin、cos和tan表示多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你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试用sin、cos和tan分别表示sin3,cos3,tan3.2

1sin40cos40cos80例4.cos20cos40cos80 = sin20cos20cos40cos802

sin20sin2011sin160sin80cos801 8 48sin20sin20例5.求函数ycosxcosxsinx的值域.2 解:y1cos2x121sin2xsin(2x) ————降次 222

42(三)学生练习: 教材P140练习第1、2、3题

(四)学习小结

1.公式的特点要嘱记:尤其是“倍角”的意义是相对的,如:

是的倍角.482.熟悉“倍角”与“二次”的关系(升角——降次,降角——升次).3.特别注意公式的三角表达形式,且要善于变形:

1cos2 这两个形式今后常用.24.半角公式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公式的“本质”

2是用角的余弦表示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cos21cos2,2sin25.注意公式的结构,尤其是符号.(五)作业布置:习题3.2 A组第1、2、3、4题. 六.板书设计:3.3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1、二倍角公式 例1 例3 例5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第3篇

永康市第六中学 吴 娃

《3.1.3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是必修四中3.1.3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共安排了2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实施从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为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的比较充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学习的热情较高,在对公式的理解,思想方法分析能力,逻辑的体会,以及运算推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针对上课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现在我谈谈在上完这节课之后的感想,作一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教学要求分析

1、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和角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二倍角公式。

2、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的二倍角公式,能灵活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3、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各公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二倍角公式这一节内容在本章中是一重点。首先,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形式,同时,二倍角公式又可以和后面的半角公式联系起来,所以二倍角公式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二倍角公式的应用也比较广,在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求证及简单应用中都会涉及到。最后,二倍角公式的证明本身就是一种化归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导入自然

课本中二倍角的推导本节课公式的推导相当简单,开门见山地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中把看成,从而得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

sin22sin,cos22cos,tan22tan,式。而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

所以先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几个等式是不一定成立的,从而引出二倍角公式的相关内容。

(二)例子有效变式

本节课共有两个例子,两个例子围绕变换的目标,变换的内容,变换的方法,变换的结果,都在原例子的基础上变了形,然后增加了变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对例子的讲解,能对变式训练进一步掌握,从而能够对二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

(三)练习层次分明

为使学生熟悉公式,并做到对公式的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三个梯度。梯度一:倍角的相对性;梯度二:熟练公式结构;梯度三:灵活应用公式。由简到难,从简到繁,层层推进,这样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晰学生思维特点及能力,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独立性,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去体验学习过程。

(四)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也朝这个方向努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所以本节课师生互动还可以。同时,为了给学生增加信心,每节课开始我们都有一个默认“仪式”---加油(鼓掌2次)-加油(鼓掌2次)-加油加油加油(鼓掌6次),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可以提醒学生已上课!并在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多媒体使用恰当

在上课之前,花了很多心思在做课件上,所以课件还算精美!特别在推导二倍角公式过程中,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推导变换过程,学生容易明白其中原委。并且为了节约时间,上课时把学生的演算过程用投影仪多次投象,这样,学生既可以看清楚同学的做题思路,又可以纠正错误的地方!

(六)情感饱满语言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僵化的思维,放飞囚禁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肢体语言丰富,这着实给课堂带来活跃的气氛。

(七)不足之处

1、一堂课下来虽然比较顺畅,但在把握一堂课里的重难点还需再斟酌。本节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2、在例子的选择上还可以再推敲。不仅仅要具有代表性,更需要提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3、在课堂中,基本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的教学中。但在如何更有效的提问还可以再商榷。

4、课堂时间的安排能否更加合理。让学生可以多动脑,多动手!老师霸占课堂的时间不要过多。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第4篇

教材:续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推导万能公式

目的:要求学生能推导和理解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过程:

一、解答本章开头的问题:(课本 P3)

令AOB =  , 则AB = acos OA = asin

∴S = a2sin2≤a

2矩形ABCD= acos×2asin 当且仅当 sin2 = 1,即2 = 90, = 45时, 等号成立。

此时,A,B两点与O点的距离都是

22a

二、半角公式

在倍角公式中,“倍角”与“半角”是相对的

一、求证:sin21cos1cos1cos22,cos222,tan221cos 证:1在 cos212sin2 中,以代2,2代 即得:

cos12sin221cos2 ∴sin22 2在 cos22cos21 中,以代2,2代 即得:

cos2cos21cos21 ∴cos222 3以上结果相除得:tan21cos21cos

注意:1左边是平方形式,只要知道2角终边所在象限,就可以开平方。

2公式的“本质”是用角的余弦表示2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3上述公式称之谓半角公式(大纲规定这套公式不必记忆)sin1cos1cos22,cos21cos2,tan21cos 4还有一个有用的公式:tansin1cos21cossin(课后自己证)

三、万能公式

2tan1tan2例

二、求证:sin2,cos22tan1tan21,tan2tan221tan2 22 1

cos2tan2sin 证:1sinsin2212 sin2cos221tan222cos2 2cos2sin221tan2cos1sin2cos221tan2 222 3tansin2sincos2cos22tancos22 2sin221tan22 注意:1上述三个公式统称为万能公式。(不用记忆)

2这个公式的本质是用半角的正切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即:f(tan2)所以利用它对三角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可以使解题过程简洁

3上述公式左右两边定义域发生了变化,由左向右定义域缩小

三、已知2sincossin3cos5,求3cos 2 + 4sin 2 的值。

解:∵2sincossin3cos5 ∴cos   0(否则 2 =  5)∴2tan1tan35 解之得:tan  = 2 ∴原式3(1tan2)1tan242tan3(122)42271tan21221225

四、小结:两套公式,尤其是揭示其本质和应用(以万能公式为主)

五、作业:《精编》P73 16

补充:

1.已知sin + sin = 1,cos + cos = 0,试求cos2 + cos2的值。(1)(《教学与测试》P115 例二)

2.已知2,0,tan =13,tan =17,求2 +  的大小。(34)

3.已知sinx =43555,且x是锐角,求sinx2cosx2的值。(5,5)4.下列函数何时取得最值?最值是多少?

11,ymin)2231 2y2sinxcos2x(ymax,ymin)

2223 3ycos(2x)2cos(x)(ymax3,ymin)

二倍角公式及推导 第5篇

正弦二倍角公式:

sin2α=2cosαsinα

推导:sin2A=sin(A+A)=sinAcosA+cosAsinA=2sinAcosA

拓展公式:sin2A=2sinAcosA=2tanAcosA^2=2tanA/[1+tanA^2]1+sin2A=(sinA+cosA)^2

余弦二倍角公式:

余弦二倍角公式有三组表示形式,三组形式等价:

1.Cos2a=Cosa^2-Sina^2=[1-tana^2]/[1+tana^2]

2.Cos2a=1-2Sina^2

3.Cos2a=2Cosa^2-1

推导:cos2A=cos(A+A)=cosAcosA-sinAsinA=(cosA)^2-(sinA)^2=2(cosA)^2-1

二倍角公式及其应用 第6篇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

张文汉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公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点: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公式 教学难点: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公式的变换及公式的应用,特别是逆应用公式 引入:

回顾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和角公式: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1tantan

要求:

掌握三个公式的形式与结构并熟记公式 新授:

一、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公式的导出

在上述正弦、余弦以及正切的和角公式中

以“”代“”得二倍角的正弦、余弦以及正切公式如下:sin22sincos,cos2cos2sin2,tan22tan1tan2, 另外、根据sin2cos21可得二倍角的余弦的另外两个公式:

cos22cos21,cos212sin2.二、应用训练 ㈠、公式的正用:

已知cos34,1800,2700,求sin2、cos2的值.解:因为cos3,1800,2700,43132

所以,sin1cos2144,所以,sin22sincos21334439,82

cos22cos2123415.8㈡公式的反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sin22.50cos22.50

2sin150cos150 32cos222.5041sin25212

解1原式sin(222.50)sin45022.解2原式122sin150cos15011112sin300224 解3原式cos(222.50)cos45022.解4原式1212sin2515122cos6

11132cos62cos62234.㈢公式的灵活运用:化简或求值

1化简:21sin822cos8;2求值:cos2417cos17cos17cos817.sin2sin23已知tan222,且0,,求21的值.2cos4解1原式212sin4cos4222cos241

2sin4cos424cos24

2sin4cos42cos42sin42cos4.因为,sin4与cos4皆为负.248coscos1717171717 解2原式24sin17224844823sincoscoscos22sincoscos17171717171717 24sin24sin171788162sincossinsin()sin17171717171.1624sin24sin24sin24sin171717172tan解3:因为tan222,所以22, 21tan24sincoscos整理得:2tan2tan20,解之,得tan2或tan2, 22若0,,则tan,此时222 1sincostan1原式2223;cossintan1212tan121若,,则tan2,此时 原式322.tan1212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67.50cos67.50;2sin750cos150.四、课堂小结:

1、二倍角公式的导出;

2、二倍角公式的熟练应用;

3、二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五、作业: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正弦值等于0.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正弦、余弦值.六、课后思考训练



1、求值:sin60sin420sin660sin780;

2、已知sincos2,,,求tan;2

22sinsin2

二倍角公式评课稿 第7篇

X

X

中学

x

x

x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二倍角公式》,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xxx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课堂节奏把握较好,各环节紧扣,层层推进,在教法上,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法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以问题链形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xxx老师这节课以复习引入——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练习巩固.的设计流程,去体现“学生主体、主动探索、培养能力”的新课改理念,体现“活动、开放、综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由和角公式探究出倍角公式的过程中感受一般化归为特殊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2、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是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故xxx老师设计了该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形应用,从而让学生在直接正用公式的基础上去发现数学规律,逐步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这种引导是否成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经当堂检测效果是非常好的。

3、教学过程中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通过“探索特殊情形、发现数学规律、主动学习应用”的创新式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4、由于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形式,同时,二倍角公式又可以和后面的半角公式联系起来,所以二倍角公式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二倍角公式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三角函数式的计算、化简、求证及简单应用中都会涉及到。最后,二倍角公式的证明本身就是一种化归的数学思想。但是公式的推导本身相当简单,难点在于公式的应用。它对于学生的思维及能力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毕竟,公式本身就是符号的集合,抽象是其主要特征。当然也正因为其抽象性,才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及应用。因此,xxx老师的练习设计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尊重和关注了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5、xxx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教师的指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非常圆满完成了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并且,十分注重讲练结合,提示和点评都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二倍角公式的学习和应用,使

他们体会到化归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变化的观点,并自觉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他引导学生领悟了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灵活运用公式及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总之,xxx老师节内容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在本堂课中新课程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学方法多样、贴切,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两个过程”,即注意到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为依据设计教学进程,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另外也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专业素养。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精选7篇)二倍角公开课教案1 第1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公开课教案江门荷塘高中数学 授课人:李苑华 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