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精选9篇)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84例, 其中男48例, 女36例, 年龄2.5~10岁, 平均年龄 (5.4±0.82) 岁, 体质量7.5~40.8kg。所有患儿临床体征及细菌学检查均符合儿童下呼吸道感染, 其中急性气管炎36例, 肺炎40例, 哮喘并发感染8例, 所有84例患者均有咳嗽以及喉部痰鸣音, 40例发热, 62例肺部明显有干湿性啰音, 71例胸部X线检查异常, 肺部阴影34例, 肺部纹理增粗37例, 细菌学检查均变现为明显细菌感染血象。所有患儿进行对比研究前7d内、整个研究期间均不能使用其他抗菌性药物。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 其中观察组患儿42例, 对比组患儿42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临床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头孢克洛胶囊 (生产企业:上海美优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246) , 250mg/次, 3次/d;对比组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1∶4) (生产企业: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646;规格:156.25mg:31.25mg克拉维酸-125mg阿莫西林) , 7~10岁患儿, 1.5片/次, 3次/d;2.5~7岁患儿, 1片/次, 3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2周。对患儿治疗前后进行痰培养、血常规、X线胸片检查、呼吸道病原学测定, 对患儿的症状、体征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1.3 疗效评价
按照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4) , 疗效按照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等进行评价。其中痊愈:症状、体征、病原学、实验室检查中全部恢复正常;显效:患儿病情明显好转, 症状、体征、病原学、实验室检查中有一项未恢复正常, 进步:病情有所好转, 但是不太明显;无效:药物使用72h病情没有明显的进步或者出现加重的状况。痊愈+显效=有效, 并按照此标准计算其有效率。在细菌学评价方面按照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数据处理。方差表示, t检验, 其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临床诊断观察组有效率为8 5.7 1%, 细菌清除率80.95%, 对比组有效率83.33%, 细菌清除率78.57%, 两组患者组建比较无明显的差异性 (P>0.05) 。其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2 不良反应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两组患儿中的个别患儿出现了不同的不良反应, 但是其不良反应全部表现为短暂、轻微, 无需停止用药, 也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其比较结果如表3。
3 讨论
3.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4∶1) 的组成成分中, 作为一种β—酰胺类抗生素[1,2], 阿莫西林占其中的80%;克拉维酸钾是一种广谱β—内酰胺抑制剂, 占其中的20%。克拉维酸钾可以对细菌体内的β—内酰胺酶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 相当多的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都会产生β—内酰胺酶, 并且β—内酰胺酶可以使阿莫西林等β—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发生水解而被破坏, 从而丧失对细菌的杀灭作用。而克拉维甲酸钾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 提高阿莫西林的抗菌能力, 提高细菌的清除率[3,4]。
3.2 头孢克洛是第二代半合成头孢菌素类药物, 其结构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相似, 和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同的是双氢噻嗪环第三位的甲基被替换成了氯原子, 这样就使其抗菌功能更强。头孢克洛对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都非常敏感, 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于葡萄球菌、葡萄球菌的产酶菌株、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白菌、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链球菌敏感性强, 抗菌效果好[5]。和头孢羟氨苄相比较, 头孢克洛的抗菌性明显优于头孢羟氨苄, 在杀灭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菌类上作用和头孢羟氨苄相同, 在杀灭肺炎球菌、不产酶金葡菌等菌类的作用上比头孢羟氨苄明显较强, 其强度可以达到头孢羟氨苄的2~4倍, 对于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的作用可以达到头孢羟氨苄的8倍以上, 对于淋球菌以及其他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3.3 头孢克洛口服效果好、毒性低。在30~60min内就可以达到峰值, 同时头孢克洛比较稳定, 弥散速度快, 可以快速穿透呼吸道黏膜。头孢克洛的生物利用率可以达到95%左右, 其药物通过肾脏以原型排出, 若一次口服头孢克洛0.25g, 其尿液中药物的峰浓度最高可以达到600μg/mL左右。
3.4 长期以来, 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人们普遍认为静脉使用抗生素明显优于口服抗生素, 通过本研究表明, 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 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较高, 那么口服药物的临床疗效仍然可以和静脉给药相媲美。
4 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 分别口服头孢克洛胶囊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相比较, 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上的差异, 因此利用头孢克洛胶囊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涛.头孢克洛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8) :1140-1141.
[2]陆权, 陈慧中, 张灵恩, 等.头孢克洛和阿莫西林一克拉维酸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 6 (2) :77-81.
[3]韩爱萍.头孢曲松钠/头孢克洛缓释胶囊序贯疗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79例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 2006, 27 (5) :86-88.
[4]王英姿, 汪祝萍, 程海英, 等.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 33 (11) :104-106.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2篇
【中图文分类号】R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411-01
为了解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状况, 指导临床抗感染的经验治疗,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对2011年1—6月分离的住院患者下呼吸道中的临床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细菌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及分布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实验菌株:收集2011年1—6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用一次性无菌盒或吸痰管留取深咳的痰液,立即送检,其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共667株,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4.6%,真菌占5.8%。(2)標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27853,金葡ATCC29523,粪肠ATCC29212。
1.2 仪器及试剂
(1)仪器:上海复星细菌鉴定系统及API试剂(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及M-H平板购自郑州博赛公司。(3)抗生素纸片:亚胺培南(IPM),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苯唑西林(OX)等抗生素纸片为Oxoid公司产品,其他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细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用API鉴定条及上海复星鉴定系统。
1.4 抗生素敏感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CLSI),部分采用K—B琼脂扩散法,部分用上海复星仪器检测,每周均用质控菌株进行质控。
1.5 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用K—B法,按CLSI初筛及确证试验标准进行。
1.6 药敏实验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 NET5—3软件分析,药敏判断标准为CLSI 2010,所试菌株均为首次分离。
2.结果:
2.1 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病原菌,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共667株,大肠220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鲍曼不动杆菌58株,产酸克雷伯菌22株,阴沟肠杆菌45株,铜绿假单胞菌51株,肠球菌27株,葡萄球菌22株,真菌35株,其他菌67株。
2.2排在前五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见表。
2.3 ESBLs,MRS检测结果:220株大肠中检测出132株ESBLs(60%),12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出98株ESBLs(81%),检出MRSA4株(18%)。
2.4 耐药分析:
1.下呼吸道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51.5%,列为第一位,七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15%以上。列为第二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28.7%,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2%,并检出6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近半年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区所致感染发生率较高,多分布在ICU病房,应引起临床重视。
2.在革兰氏阳性球菌49株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占30.6%,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6.7%,其对所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
3.真菌分离到的菌株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其中84%对两性霉素耐药。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3篇
目前, 病原学检查被认为是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但其主要缺点有诊断延迟 (如细菌培养) 、灵敏度不佳 (如血培养) 和污染导致的特异性低 (如痰或咽拭子培养) 。炎性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 (C-reactiveprotein, CRP) 和白细胞 (Whitebloodcells, WBC) 对细菌感染诊断缺乏特异性[5]。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是一个分子量约为14.5kDa, 含116氨基酸的肽, 由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CALC-1基因编码。在健康或非感染个体, 非内分泌组织CALC-1基因对PCT的表达受抑制, 仅由甲状腺C细胞表达产生, 血液中浓度极低 (<0.05ng/ml) , 但是, 在机体感染的情况下, 这些组织均可产生PCT, 使血液中浓度增高[6]。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 PCT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以及指导抗生素治疗具有重要价值[7,8], 并被认为是脓毒症患者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标志物[9]。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PCT对儿童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因RTI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儿科就诊并收治住院的患者324例, 其中男191例, 女133例, 年龄3个月~11岁。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所有患者入院后, 分别采集静脉血5ml、3ml和1ml入血培养瓶、分离胶生化管和EDTA-K3抗凝管中, 轻轻颠倒混匀5~7次, 采痰液或咽拭子培养样本, 立即送检。血培养瓶放入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 生化管血样本静置或放37℃孵育30min, 3000r/min离心5min, 分离血清, 测定PCT和CRP。EDTA-K3抗凝血样本进行血细胞分析。痰液或咽拭子样本在无菌条件下, 接种血平板后放入37℃孵育箱进行细菌培养。
1.2.2 血清PCT测定。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仪器为瑞士罗氏cobase60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 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为罗氏公司配套产品。血清CRP测定, 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 仪器为德国西门子BN-Pro特定蛋白分析仪, 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为西门子公司配套产品。血液WBC计数, 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原理, 仪器为日本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稀释液、溶血剂、染液和质控品为Sysmex公司配套产品。血培养, 采用荧光增强检测技术原理, 仪器为美国BDBACTECFX-400全自动血培养分析仪, 培养瓶为儿童专用培养瓶。细菌培养阳性样本, 采用MicroScanWalkAway40Plus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鉴定细菌种类和药敏分析。如果培养5d仍为阴性结果, 盲转1次后报告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中位数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Mann-WhitneyU检验)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CT、CRP和WBC的不同临界值点 (cutoff) 用ROC曲线计算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ROC曲线下面积。
2 结果
2.1 细菌培养结果
324例RTI患儿中, 血培养阳性32例 (9.9%) , 痰/咽拭子培养阳性100例 (30.9%) 。革兰氏阴性菌67例 (18.9%) , 革兰氏阳性菌65例 (20.1%) 。血和痰/咽拭子培养分离的病原菌, 见表1。
2.2 三组的PCT结果比较
A组、B组和C组PCT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63、0.39和0.25ng/ml, A组PCT显著高于B组和C组 (P<0.05) , B组PCT显著高于C组 (P<0.05) 。三组培养结果的PCT浓度分布, 见图1。
注:A组:血培养阳性组, B组:痰/咽拭子培养阳性组, C组:培养阴性组。
2.3 血清PCT、CRP和血液WBC对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性能比较
以血培养和痰/咽拭子培养结果阳性为呼吸道细菌感染阳性, 培养阴性结果为呼吸道细菌感染阴性绘制ROC曲线, 计算PCT、CRP和WBC不同临界值点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见表2。PCT、CRP和WBC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0.689、0.544和0.609, PCT的AUC高于CRP和WBC, CRP的AUC最低, 见图2。
3 讨论
为了提高RTI住院患儿的临床管理, 防止抗生素延迟治疗引起的严重后果及抗生素滥用, 对RTI患儿进行病原学和炎性标志物检测是必要的。本研究中, 324例RTI患儿, 血培养和痰/咽试子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9%和30.9%, 血清PCT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63ng/ml和0.39ng/ml, 与Moulin等[10]报道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血培养阳性和痰培养阳性的PCT浓度中位数20.5ng/ml和10.0ng/ml差异较大, 可能与选择的病例来我院就诊前已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关。呼吸道细菌感染引起菌血症患儿的PCT浓度比咽喉部局部细菌感染明显增高, 而局部细菌感染的PCT浓度比非细菌感染 (可能为呼吸道病毒感染) 明显增高, 本结果表明, 血清PCT在儿童RTI时, 对全身细菌感染、局部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与Bello等[7]报道的CAP单纯细菌感染和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PCT浓度明显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的结果一致。
Mehanlc等[11]对2012年发表的PCT在CAP中重要性的荟萃分析认为, PCT<0.1ng/ml,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极小, PCT在0.1~0.25ng/ml,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 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PCT在0.25~0.5ng/ml, 有细菌感染的可能, 建议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 PCT>0.5ng/ml,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极大, 强烈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研究以血培养和痰/咽试子培养结果阳性为呼吸道细菌感染阳性, 培养阴性结果为呼吸道细菌感染阴性绘制ROC曲线, PCT以0.25ng/ml为阈值时, 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4%和74.9%, 以0.5ng/ml为阈值时, 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4.7%和87.8%, 以1.0ng/ml为阈值时, 其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9.4%和93.3%, 比CRP分别为20、50、100mg/L时和WBC分别为12、15和20×109/L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PCT、CRP和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544和0.609, PCT的AUC高于CRP和WBC, 表明PCT诊断细菌感染的性能优于CRP和WBC。
综上所述, 血清PCT浓度在儿童呼吸道细菌感染时, 全身感染比咽喉部局部感染和非细菌感染显著增高, 其诊断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性能优于CRP和WBC。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对儿童呼吸道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9月-2016年4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24例呼吸道感染 (RTI) 患儿, 治疗前,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培养、痰/咽拭子培养、血清PCT、C反应蛋白 (CRP) 和白细胞 (WBC) 测定,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4例RTI患儿中, 血培养阳性32例, 痰/咽拭子培养阳性100例。血培养阳性组、痰/咽拭子培养阳性组和培养阴性组血清PCT浓度的中位数分别为0.63、0.39和0.25ng/ml, 血培养阳性组PCT显著高于痰/咽拭子阳性组和培养阴性组 (P<0.05) , 痰/咽拭子阳性组PCT显著高于培养阴性组 (P<0.05) 。血清PCT、CRP和WBC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0.689、0.544和0.609, PCT的AUC高于CRP和WBC。结论:血清PCT对儿童呼吸道细菌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其诊断性能优于CRP和WBC。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4篇
【关键词】 老年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临床检验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48-02
呼吸道感染在医学临床上是经常可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不管是婴儿、青年或者老年人,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别是肺炎,可对身体带来十分严重的伤害。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身体素质比较低,在身体功能及机体免疫的反应能力比不上青壮年,日渐下降,极其容易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1]。另外,近年来抗生素在医学临床上泛滥使用导致形成普遍耐药菌的状况。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对病原性细菌进行诊断就变得特别重要。目前医院对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诊断多数凭借对痰进行培养作为检验手段。但如何增加检验手段的合格率就需要依靠质量控制的帮助。质量控制主要指为了符合质量要求而使用的作业技术及活动,其主要透过监控质量产生的整个过程,将导致质量在每个阶段出现不合格或者不如意效果的因素全部清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开展病原性细菌确诊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50-80岁。随机分为实验与比较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经过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标本采集 进行留取痰标本使用的方法包括自然咯痰、气管穿刺吸取及通过支气管镜抽取等方法。由于气管穿刺吸取及通过支气管镜抽取的方法取痰,操作过程复杂且患者存在一定的痛苦,所以多数医院主要使用自然咯痰方法,但是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痰液的新鲜,特别是进行细胞学检查的痰液更加要求新鲜度。留取痰标本的方法:留痰过程中患者先多次使用清水漱口,然后再使劲咳出气管内的痰,留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塑料小杯或者内部涂蜡的纸盒内。而无痰或者痰少的患者则使用经过45℃加温后的100g/L氯化钠水溶液雾化吸入,促使痰液容易被咳出。而小儿患者可使用轻微挤压脑骨柄上方的办法,诱导其将痰咳出[2]。昏迷患者则对其口腔进行清理后使用负压吸引法来吸取气管内的痰液。痰標本需要抽取后马上送检,防止细胞及细菌出现自溶破坏的现象。但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形成假阳性的效果,当前对其在临床的运用价值依旧还在研究及观察的过程中。测24h痰量或者观察分层状况时应该将痰咳在无色的广口瓶中,再加少量石炭酸起到防腐的效果。
1.3 检验方法 使用绵羊血、巧克力、麦康凯脂、溴甲酚、十六烷基三甲钱、甘露醇高盐以及巧克力杆菌肤等多种琼脂培养基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实行培养。
2 结 果
病原性细菌在每种培养基培养获得的分离数量存在差异现象。绵羊血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0,白色念珠菌10,金葡菌2,肠杆菌群菌4,酵母菌2,肺炎链球菌2。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2,白色念珠菌15,流感嗜血杆菌5,副流感嗜血杆菌21,金葡菌2,肠杆菌群菌4,酵母菌2,肺炎链球菌2。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6,白色念珠菌6,肠杆菌群菌种9,酵母菌3,肺炎链球菌4。溴甲酚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离数为23,白色念珠菌14,流感嗜血杆菌5,酵母菌3。十六烷基三甲钱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3。甘露醇高盐琼脂培养基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白色念珠菌9,金葡菌2。巧克力杆菌肤琼脂的病原性细菌分离数为:绿脓杆菌24,白色念珠菌16,流感嗜血杆菌5,副流感嗜血杆菌12,金葡菌1,肠杆菌群菌4。
3 讨 论
老年人患上呼吸感染的特点跟其他人的患病特点不相同。首先,老年人患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速度缓慢,症状极其不明显,病情开始时患者浑身无力,精神不振或者急躁不安[3]。有些患上肺炎的患者身体无发热症状,偶尔出现心率变快;有些患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却无显然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呼吸道炎症状严重,但其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却为咳嗽轻度,痰量少。这些现象的产生均由于老年人的自身抵抗力比较低,机体反应能力十分差,反应不灵敏。其次,老年人患上小病也有可能引发肺炎,或者病情更为严重的疾病。老年患者如果对其忽视治疗,不仅可能转变成肺炎,甚至还可引发心力衰竭疾病,出现心律紊乱,糖尿病情变重以及造成肾功能障碍与败血症等状况。第三,患上肺炎的老年人有时候病情十分危险,容易出现中毒性的休克症状,尽管病情很严重,但患者体温却不升高,还由于休克而降低,这些症状是由于老人自身抵抗力比较差,被打击后机体无力反应,如果白细胞增高,这个情况更加危险[4]。根据上述的特点,老年人患呼吸道感染需要重视,一旦出现轻度的症状需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增重以及引发另外的疾病,因此增强病原性细菌的检出率也就变得特别重要。
我院本次试验结果为:铜绿假单胞杆菌几乎在每种培养基中都可以分离,其次,副流感嗜血杆菌、白色念珠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等的分离数量也不小,和痰标本病的原菌分离培养进行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受到标本留取不恰当的影响,还可由于取样前使用的抗生素、标本存活寄居菌以及不可分离出的致病微生物等因素产生作用而受到影响,同时后一影响差异存在的因素也可证明目前使用的标本采集及检验方法存在局限性,在临床使用上需要重视方法的正确步骤。
参考文献
[1] 丁祥.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0(06):89-90.
[2] 于威.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2(S1):145-146.
[3] 胡祝连.对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分析[J].当代医学,2011,25(10):65-66.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抗生素选择 第5篇
160例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最敏感的药物为万古霉素, 细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结论呼吸道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医院感染率高,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真菌占一定的比例。临床需选用敏感抗生素, 提高机体抵抗力, 减少住院时间, 以降低医院感染
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5年间16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株种类, 及其药物敏感性,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下呼吸道感染病例160例的痰标本, 患者来自呼吸内科、神经内科、ICU病房,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呼吸道感染。其中男102例, 女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82例, 肺癌19例, 肺部感染21例, 脑卒中22例, 其他16例。痰标本均为漱口后咳深部的痰液, 或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的防污保护性毛刷刷检的支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1.2 药敏纸片
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公司, 药敏纸片:哌拉西林、万古霉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利福平。培养基购自广州迪景公司。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4 方法
1.4.1 菌株分离培养及鉴定。
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对我院下呼吸道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及鉴定
1.4.2 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K-B法, 试验方法与判定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株分布
分离出的160株细菌中, 革兰阴性杆菌120株, 占75.00%;革兰阳性球菌34株, 占21.25%;真菌6株, 占3.75%。检出前5位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杆菌, 具体见表1。
2.2 分离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检出细菌药物敏感情况, 见表2。
3 讨论
当今, 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大气环境的污染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下呼吸道感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 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及不断升级诱使耐药菌株产生, 并产生多重耐药菌, 给感染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资料, 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本文对我院2008年2013年5年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在检出的160株细菌中, 革兰阴性杆菌120株, 占75.00%;革兰阳性球菌34株, 占21.25%;真菌6株, 占3.75%。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得出如下结论:
3.1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本组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菌的特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广谱抗菌药物耐药性均升高, 对阿米卡星较为敏感, 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较为稳定, 文献报道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是迄今为止抗菌谱最广的一种抗生素, 一直都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重耐药菌的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较为敏感的抗生素有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 治疗原则是停用青霉素类药物, 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3.2 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阳性球菌处于次要地位,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万古霉素为革兰阳性球菌的首选药物, 但万古霉素副作用大, 应在严重感染而对其他抗生素不敏感时慎重选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青霉素均耐药, 该菌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但本组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 说明万古霉素对该菌仍保持很高的抗菌活性, 也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3.3 真菌占痰培养结果的3.75%, 但有增多趋势, 多见于反复住院治疗的老弱患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给予抗真菌治疗。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8月期间, 送检呼吸内科病患的呼吸道感染痰液标本400份, 受检患者晨起后均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的清洗, 再采取患者深部痰液, 或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取痰, 放在无菌痰杯中送检, 实施病原菌提纯及分离, 再按照革兰染色结果以及菌落形态, 进行相应的鉴别。
1.2 药敏方法
MIC稀释法, 根据CLSI (2009年) 标准实施结果鉴别, 药敏卡以及鉴定试卡等全部采取ATCC标准菌株实施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菌株是、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以及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按时进行药敏检测以及鉴定, 确保药敏结果与鉴定的可靠性[1], 标准菌株均来自卫生部临床测检系统。
2 结果
2.1 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类型及分布
从400份病患痰液标本里总共分离出206株病原菌, 在这当中革兰阴性杆菌84株, 革兰阳性球菌29株, 真菌8株。为居前几位的感染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酵母菌、大肠埃希菌, 以及不动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明显超过革兰阳性球菌, 上述分析与相关文献报道十分接近。这与一些相关文献数据接近。主要病原菌分部构成比率见表1。
2.2 药敏结果
针对分离出的下呼吸道重点致病菌, 实施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些抗生素药敏测检, 药物敏感结果显示为:除了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万古霉素针对葡萄球菌以及变形杆菌没有出现耐药性以外, 其余病原菌针对抗生素都有或多或少的耐药性。针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达到了65%~90%葡萄球菌。针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是高达95%。对红霉素耐药性则达到85%以上。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类抗生素出现的耐药性比例很高, 一般在25%~100%, 只有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以及亚胺培南为比较敏感的抗生素。不动杆菌也出现多类型耐药性, 针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26%~70%的耐药性, 只对亚胺培南、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里的氨基糖苷、头孢他啶类有较强的敏感性。克雷伯菌对喹诺酮、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亚胺培南类抗生素也有很大程度的敏感性, 其耐药性约在0.3%~7.9%之间。其对磺胺类抗生素及前两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比例达到25%。肠杆菌科针对阿米卡星、三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比较敏感。不过对前两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有比较强的耐药性。粪链球菌对很多抗生素都有较强的耐药性, 只对哌拉西林以及亚胺培南比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表2。
3 讨论
临床上诊治下呼吸道感染的措施中广泛的使用抗生素, 致使病原菌的耐药性持续增加。要避免与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性, 一定要把握本区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的特性及针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降低用药的盲目性。此文章药敏测检结果显示, 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绿脓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酵母样真菌、不动杆菌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很多菌种。在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以及头孢曲松等, 不用讲万古霉素以及亚胺培南作为第一用药选择, 避免耐药性的增强[2,3]。
目前, 因为时间和区域的不同, 致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在临床上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各地域病原菌的耐药性也是千差万别, 所以, 针对临床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时, 要按照药敏测检的结果, 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实施治疗, 控制合理的治疗期, 再按照病原菌的药敏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准确的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来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情况, 还有针对常用抗菌性药物的敏感状况。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病患的400份痰液标本, 针对感染细菌实施相关的分类及鉴定, 同时实施药物性敏感实验。结果 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 最为主要的就是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阳性球菌其次, 最后为真菌类的感染。结论 除了万古霉素对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没有发现耐药性外, 其余的下呼吸道感染细菌针对抗生素都有或多或少的耐药性。
关键词: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药物敏感性试验
参考文献
[1]王玫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及细菌耐药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5 (6) :712.
[2]李金奎.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3 (1) :19.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7篇
关键词:奈替米星,下呼吸道感染,耐药性
奈替米星(济舒)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抗菌活力优于其他同类抗生素且毒副作用低。我们在应用奈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对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10月间住院患者3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9±12)岁;男性21例,女性17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1例,哮喘并发感染9例,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12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肺部可闻及干、湿音。X线胸片示肺部感染病灶,23例伴有不同程度发热。
1.2 治疗方法
奈替米星注射液0.4g/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点,疗程7~14d,其中9例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他均单独应用奈替米星。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痰培养及药敏检测。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正常,原致病菌清除者;显效:病情明显恢复,但症状、体征、实验及细菌学四项中有一项未恢复正常者;进步:病情好转,但上述四项中有一项以上未恢复正常者;无效:用药72h病情未改善或加重者。痊愈与显效之和与总病例数之比为有效率。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8例中痊愈21例,显效11例,总有效率为85%。
2.2 不良反应
1例患者应用药物3d后出现皮疹,1例患者应用药物10d后出现轻度耳鸣,停药后均自行消失,未影响疗效。全部病例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及肾功能均未见由药物所致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组结果表明:奈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细菌会不断产生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最重要的原因是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的产生[3],而奈替米星的最大特点是不被这种纯化酶纯化而失活[1]。另外,在临床治疗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往往作为一线药物,但由于耳、肾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组报道也表明相对于其他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的耳、肾毒性较低[2],奈替米星抗菌活性强,且安全性好,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192~194.
[2]金有豫,包宪无,孙颂三,等.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2.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由我院呼吸科病房送检的1448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 镜检分离菌株, 并排除同一患者标本中的重复菌株。
1.2 试剂及抗菌药物
采用美国德林公司生产的细菌鉴定试剂及抗菌药物。
1.3 菌株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获得纯菌种后, 根据菌落形态和革兰染色、氧化酶、触酶试验结果,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订的标准进行判断, 质控菌株包括ATCC25922大肠埃希菌、ATCC27853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700603肺炎克雷伯菌。
2 结果
2.1 病原菌种类和分布特征
1448份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共培养出572株病原菌, 痰培养阳性率为39.5%, 革兰阴性菌占71.5%, 革兰阳性菌占26.7%, 真菌占1.7%。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革兰阴性菌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各种细菌的病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见表1。
2.2 革兰阴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 耐药率均为0, 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3种革兰阴性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
2.3 革兰阳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耐药率均为0, 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均有耐药, 但耐药率较低, 均低于30.0%。3种革兰阳性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1448份痰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72株, 病原菌检出率为39.5%,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71.5%, 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分别占18.0%, 6.6%, 6.5%。这与曹珂[2]、劳程强[3]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临床工作者应特别注意该类细菌的分离和药敏试验[4,5,6]。本研究显示, 革兰阴性菌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由2008年的60.6%上升到2012年的77.3%,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由2008年的6.1%上升到2012年的23.4%, 提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化疗药物的增加, 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有所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的增加应引起临床重视[7,8,9]。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分别占14.0%, 6.6%、3.8%, 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真菌检出率仅为1.7%, 可能与早年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真菌检出率较低有关。
注“-”表示无数据
注“-”表示无数据
本研究耐药性分析显示,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比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较敏感, 耐药率低于30.0%, 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选择环丙沙星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8,1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 耐药率均为0, 临床治疗中选择抗生素时应注意。革兰阳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分析显示, 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均有耐药, 但耐药率较低, 均低于30.0%, 提示对于肺炎链球菌可选择的抗生素范围较多,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 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 但对青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和头孢类耐药性均较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耐药率均为0, 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综上所述, 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对缓解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同时, 临床医生应重视临床微生物检查, 及时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结果正确用药, 从而减少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摘要:目的 了解抚顺市中心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20082012年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耐药性及变化。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呼吸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菌培养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5年来临床标本共培养出572株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痰培养阳性率为39.5%, 革兰阴性菌占71.5%, 革兰阳性菌占26.7%, 真菌占1.7%。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分别占18.0%, 6.6%, 6.5%;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分别占14.0%, 6.6%, 3.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耐药率均为0, 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均有耐药, 但耐药率较低, 均低于30%。结论 呼吸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且革兰阴性菌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病原菌的耐药性均较高。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田春梅, 张衍胜, 张建敏.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0, 21 (5) :118-119.
[2]曹珂.302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6) :74-75.
[3]劳程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 :35-36.
[4]牛瑞超, 罗百灵, 张立, 等.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及药敏差异[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2) :124-128.
[5]林勇, 马骉.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6) :2416-2417.
[6]董爱英, 尚秀娟.2009-2011年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回顾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8) :4557-4559.
[7]周春妹, 胡必杰, 高晓东, 等.2007-2010年上海市社区医院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5) :346-350.
[8]艾根伟.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5) :88-89.
[9]宋相泉, 赖剑秀, 孙龙.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及感染的临床分布[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5) :689-690.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 361例, 男872例, 女489例。≤3岁婴幼儿751例, 4~7岁学龄前儿童384例, ≥8岁儿童226例。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 (第八版) 。
方法:患儿入院当天或次日清晨, 对鼻咽深部分泌物进行无菌采集, 标本采出后立即进行呼吸道病毒病原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使用旋涡混合器将收集到的标本打散, 在400×g条件下离心10分钟, 丢弃上清液, 用0.01 PBS缓冲液将沉淀物冲洗3遍, 将沉淀物调制成云雾状点于多孔玻片上, 在室温条件下干燥后用冷丙酮进行固定。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 在制备好的标本上, 用荧光标记过的单克隆抗体对本次研究的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抗原进行检测。使用的仪器为奥林巴斯荧光显微镜BX53, 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贝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1 361例患儿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呈阳性341例, 阳性率25.05%。其中男性患儿中213例阳性 (24.43%) , 女性患儿中128例阳性 (26.18%) ,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3, P=0.753) 。341例阳性患儿中存在单种病毒感染202例, ≥2种病毒混合感染139例, 单/混合病毒感染比1.45:1。
呼吸道7种常见病毒感染构成:341例病毒感染患儿中PIVⅢ病毒的感染例数最多 (128例) , 其次为RSV病毒感染 (122例) 。单种病毒感染和混合病毒感染的患儿当中均为PIVⅢ病毒感染率最高, 其次RSV病毒, 见表1。
病毒感染与儿童年龄的关系:年龄≤3岁组检测呈阳性231例 (30.76%) 、4~7岁组85例 (22.14%) 、≥8岁组25例 (11.06%) 。年龄≤3岁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年龄≤3岁组PIVⅢ和RSV阳性率最高, 4~7岁组IVA阳性率最高, ≥8岁组IVB阳性率最高。其余病毒均呈现散发感染。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中病毒感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2], 目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的感染和发病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年龄差别。本次研究的患儿中男性和女性的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呼吸道病毒感染不存在性别差异。
以往研究中[3], 我国上海、重庆都报道过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为RSV, 其次PIVⅢ。而本次研究的患儿中PIVⅢ检出率最高, 其次RSV病毒。提示本次研究时间段内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为PIVⅢ。本次研究中PIVⅠ、PIVⅡ检出率较低, 原因可能与其多数引发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本次研究显示, ≥2种病毒混合感染率明显高于以往研究报道[4], 提示不同病毒的混合型感染在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中占有一定比例。
本次研究中, 年龄≤3岁组病毒检出率最高, 提示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儿童的年龄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 感染风险越高。其原因与婴幼儿期儿童的机体免疫功能较低, 体液免疫还未发育完全, 而支气管炎、肺炎等类呼吸道疾病和PIVⅢ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该病毒还易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因此对PIVⅢ的防治是婴幼儿期呼吸道感染预防的重点。
综上所述, PIVⅢ是本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首要病原, 该病在≤3岁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 且多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方法: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 361例,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7种常见病毒进行检测, 分析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儿年龄构成和感染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患儿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呈阳性341例, 阳性率25.05%。不同性别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3) ;其中PIVⅢ病毒的感染例数最多 (128例) , 其次为RSV病毒感染 (122例) 。单种病毒感染和混合病毒感染的患儿当中均为PIVⅢ病毒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RSV病毒。年龄≤3岁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47岁组和≥8岁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Ⅲ是本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首要病原, 该病在≤3岁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 且多合并其他病毒感染。
关键词: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
参考文献
[1] 冯永钦, 张清平, 潘红玲, 等.间接血凝法 (IHA) 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5) :849-850.
[2] 底建辉.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7) :1893-1895.
[3] 曾玫, 王晓红, 俞蕙, 等.人博卡病毒与儿童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病临床相关性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8) :580-584.
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