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
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第1篇
现如今, 汉语课堂和汉语语言班在泰国中小学校普遍存在, 泰国是国家汉办外派志愿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自2003年至今已累计派遣志愿者10567人。所以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研究得到汉语教学界广泛关注。以达到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让中国融入世界发展的洪流的目标。
对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研究, 学者前辈们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曹文、蔡整盈的《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和杨娟的《泰国小学生初级汉语习得中的语音偏误分析》, 都是从声、韵、调方面, 通过对录音材料的分析整理, 指出泰国学生出现的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这些论文从研究对象来看, 多是以泰语为母语的汉语零基础学习者为主, 而这些学习者自身又有很多特点,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笔者的文章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自身教学的经验而成的。
二、汉语和泰语在韵母方面的异同及特点
汉语和泰语都属于汉藏语系, 都具有声、韵、调, 两种语言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这些异同可能会给泰国中学生学习汉语韵母带来帮助, 也可能成为泰国中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障碍。下面着重分析汉语和泰语在韵母方面的异同:
1、汉语与泰语韵母系统中的相同音素:
1) 单韵母:a[A]、o[o]、i[i]、u[u]
2) 复韵母:ai[ai]、ei[ei]、ao[ɑu]、ou[ou]、ua[uɑ]
3) 鼻韵母:in[in]、ang[ɑŋ]、ing[iŋ]、ong[uŋ]
2、汉语与泰语韵母系统中的不同音素:
1) 开口呼韵母和鼻韵母:e n[ən]、eng[əŋ]
2) 齐齿呼韵母和鼻韵母:i e[iε]、iao[iɑu]、iou[i ou]、iang[iɑŋ]
3) 合口呼韵母和鼻韵母:uo[uo]、uai[uai]、uei[uei]uen[uən]、ueng[uəŋ]
4) 撮口呼韵母和鼻韵母:üe[yε]、ün[yn]
泰语的复韵母音长有长有短, 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与汉语的韵母音长有明显的区别。其次, 泰语复辅音的滑动痕迹很明显, 所有泰语复辅音的发音都是一个响亮的突出, 后面的元音便都能够很清晰的辨别出来, 这与汉语复韵母的发音差别极大, 导致泰国汉语学习者说汉语时发音拖沓。
三、泰国学生发音的韵母偏误及其原因分析
1、单元音韵母的偏误:
1) 泰国中学生经常发不好汉语的韵母ü, 含“ü”的相关韵母和音节也都比较难发音, 经常将[y]发成[i]或[u], 例如:“雪”的音“xuě”经常被发成“xiě”;又如将“女”发成[nu211]。当老师进行不断重复和强调时, 学生就努力调整音调来试图改变读音, 但这当然是无效的。究其原因还是泰语中没有相同或类似的韵母发音, 并且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形成的偏误, 所以才会成为泰国学生的发音难点。
2) 韵母o, [o]发成[ɔː]、[uo]、[ua], 例如“末”, 读成[mɔ51]、[tmua51]、[muo51], 这是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偏误。
2、双元音韵母的偏误:
1) 韵母ei[ei]偏误, 用[əːi]、[eː]代替[ei], 例如将“没”读成[məːi35]、[meː35]。这也是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形成的偏误, 用泰语中相同的音来替代汉语中此韵母的发音而造成偏误。
2) 韵母ou[ou]的偏误, 用[o]、[uo]代替[ou], 例如将“周”读成[tʂo33]、[tʂɑu33]、[tʂuo33]。
3) 韵母ia[i A]也经常出现偏误, 经常用[iːa]、[eː]、[aː]代替[i A]的发音, 例如将“架”读成[tɕiːa51]、[tɕeː51]、[tɕaː51]。这也是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形成的偏误, 用泰语的近似发音来替代汉语韵母发音。
4) 韵母ie[iε]偏误, 用[iːa]、[i A]、[eː]、[εː]、[yε]来代替[iε]。究其原因, 是因为泰国学习者用泰语中存在的[iːa]和[εː]读音来替代此韵母发音而产生的偏误。
5) ie和ia不分也是泰国学生易产生的偏误, 准确的说是包括泰国成年人在内, 他们说汉语时, 经常将ie发成ia的音。例如:因为泰国旅游业发达, 而中国人去泰国旅游又占据了泰国旅游业的一半市场, 所以泰国人基本都会说几句汉语, “谢谢”是覆盖率极高的一个词语, 但经常被读成“xiàxià”。
6) 韵母ua[u A]偏误, 用[uo]、[o]、[uːa]代替[u A], 例如“话”读成[xuo51]。
7) 韵母uai[uai]偏误, 用[uːai]代替[uai], 例如将“帅”读成[suːai51], 分析原因是泰语中的长音和声调的不同, 这也是泰国学生说汉语, 即使发音正确也听起来别扭的原因。
8) 卷舌音er也是泰国学生发音的的一大偏误, 其偏误形式主要是没有卷舌过程, 完全发成央元音或者前元音e[ɣ], 或者开口度太大听起来像儿化韵[ar], 例如:“儿”的音经常被发成[ɣ31]。究其原因也是在泰语韵母系统中没有卷舌音, 这是受所习得的汉语普通话韵母的影响, 把普通话的甲韵母读成乙韵母, 所以学生对卷舌音既陌生又恐惧。
9) 泰国学生的儿化韵偏误也比较普遍, 主要问题也有两个:一个是和原来的韵母结合得不好, 听上去像两个音节, 例如:“那儿”的音容易被泰国学生读成“nà”和“ér”两个音的顺序结合;另外就是即使能够发儿化韵, 但也发得不自然, 听起来过于生硬。
四、泰国学生韵母偏误的教学对策
1) 由于汉语中存在一些韵母是泰语中所没有的, 而泰国中学生因为已具有较语言的系统, 会出现学生自主进行母语负迁移而产生了偏误的现象。此时较为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先发制人, 将汉语与泰语的韵母进行生动的对比, 如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音长短等方面, 反复的对比加深汉泰语不同的印象。
2) ü是一个教学发音的难点, 由于i与ü舌位相同, 可通过ü和i的发音相似来带动教学, 用汉语的i带ü。先发i, 再把展开的嘴角撮起来, 与此同时舌位保持不动, ü就发好了, 展示发ü时为圆唇, 发i时为展唇。发好ü后再多多练习含ü的韵母, 最后结合声母练习音节。
3) 巧妙运用用对比的方法, 由于泰国学生很难区分舌尖元音i[ɿ]和i[ʅ], 而这两个i也主要是分别和z、c、s与zh、ch[、sh、r相拼时使用, 没有单独发音的情况, 因此, 从实用简便的角度出发, 在教这两个元音时, 不妨就把他们放在各自所拼合的音节当中让学生发音。只要在这几个声母掌握好的情况下, 颤动声带, 发音响亮, 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区分二者, 不再混淆。
4) 在对初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如果学生能够发音, 说汉语, 教师再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肯定, 这将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 但记忆发音并不容易, 所以对于初学者, 可以让他用泰语的发音去标记汉语的发音, 这将激励学习者敢于发音, 并通过母语记住汉语的发音。下表是汉语韵母的泰语注音表。
如何让泰国学生更高效的学好汉语的韵母, 说出字正腔圆的中国话, 教学方法是关键, 而偏误克服策略就是这关键中的关键。泰语和汉语的差异向来是造成发音难点的首要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提前向说明汉语与泰语的不同之处, 说明汉语中哪些是泰语里没有的,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也会避免学生因差异而取笑或排斥汉语的发音。例如由于泰国人的“礼貌”原则, 会把音拉得很长, 教师可以说明在中国并没有这种传统, 也可以起到让学生更准确发音的目的。为了减少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时, 母语和第一外语带来的负迁移, 教师要细心并有耐心,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为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汉语, 打下牢固的语音基础。
摘要:随着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 泰国作为中国孔子学院办公室派往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已经将汉语课堂覆盖在泰北、泰东北、泰东、泰南和曼谷等区域, 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所在府及周边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为了让人们能够用汉语进行交流, 首先要教好发音。泰国中学生对汉语韵母的发音与习得是教学的重难点, 也是让泰国中学生能开口说汉语的关键。
关键词:泰国,汉语教学,发音,汉语韵母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1
[2] 蔡整莹.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2:87-92
[3] 杨娟.泰国小学生初级汉语习得中的语音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 2009
[4] 杨丽芳.泰国中小学汉语韵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第2篇
徐思益先生在《语言的接触与影响》一书中提出了汉语存在着民族变体这一全新的观念。徐思益教授指出语言的民族变体指的是一个民族使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而普遍带有母语印迹的现象, 它相对于本民族的母语来说是“双语现象”;从被使用的民族语言来看, 它是这种语言的民族变体。从徐思益教授主持的“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的课题调查发现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当代使用的汉语就存在这种现象具体地说, 从新疆少数民族掌握、使用汉语的角度看是“双语现象”;从汉语普通话的角度看, 他们使用的汉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是汉语普通话的民族变体。提出汉语存在着民族变体这一全新的观点, 落脚点还是在双语教学。
2 语法偏误的类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发现维吾尔族学生使用的汉语都带有明显的母语印记和影响, 是按照维吾尔语的语法系统在套用汉语, 下面就分析这些学生使用汉语的语法偏误问题。
夏迪娅在《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语法偏误量化分析》中指出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遗漏偏误、混用偏误、语序不当偏误、泛用偏误。下面就以这四种类型为框架, 从民族变体这一角度去讨论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
2.1 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2.1.1 系动词“是”的遗漏
汉语体词谓语句常用系动词“是”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或者判断主语的性质、类属。但维吾尔语中从来不用系动词“是”, 所以维吾尔族学生说汉语就直接用母语句式套用汉语。例如: (1) 这 (是) 我的学校。
2.1.2 介词遗漏
除此之外学生最容易遗漏的是介词。在维吾尔语中, 用后置词来表示汉语中介词所表达的语法关系。由于受母语的影响遗漏介词成为维吾尔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 (2) 我们 (到) 图书馆去。
2.1.3 连接成分遗漏
在连接表达相同关系的分句时, 汉语中有些连词是成套使用的, 而维吾尔语中通常只用一个连词, 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遗漏。例如: (3) 只有他当篮球队队长, 我们 (才能) 赢。
2.2 混用偏误
混用偏误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所造成的偏误现象。汉语语法关系中的副词、时态助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也经常出现混用的情况, 造成歧义。
2.2.1 否定副词混用
维吾尔语中没有否定副词, 因此学生经常会将“不”、“没有”混用。例如: (4) 银行昨天不 (没) 开门。
2.2.2 时态助词“着、了、过”混用
在维语中是由词干加时态词缀来表示将来时、过去时、现在时的, 所以学生对于汉语中的时态助词不敏感。例如: (5) 我昨天去过 (了) 。 (6) 他正看了 (着) 电视, 突然停电了。
2.2.3 量词混用
维吾尔语中的量词不像汉语那么丰富, 一个维语量词在汉语中身兼数职。有的学生就把母语中的这一语法现象类推到汉语中, 导致了汉语量词偏误的发生。例如: (7) 爸爸给我买了一个 (张) 新桌子。
2.3 语序不当的偏误
语序不当偏误是指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2.3.1 动宾错位
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宾错位, 汉语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 而维语的基本句式是主+宾+谓, 因此学生经常用母语的句式去套用汉语。例如: (8) 我晚上 (不看) 电视不看。
2.3.2 补语中出现的语序偏误
由于维语中没有补语, 汉语中的补语相当于维语中的状语或者“动词+助动词”形式。所以受母语影响, 学生说汉语时常把补语前置来进行表达。例如: (9) 他三个月住院了。 (他住院三个月了。) (10) 你把字清楚一点写。 (你把字写清楚一点。)
2.3.3 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把”字句语序偏误
“把”字句在维吾尔语中没有一一对应的句式, 它又不遵守主动句的一般格式 (即:主+[动+宾]) , 并且运用“把”字句有条件, 如:动词要有“处置”意味;“把”字句里的动词不能是光杆等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把”字句里又出现否定副词、能愿动词、心理活动的动词时, 学生觉得更难掌握。例如: (11) 我把这个意思不明白。 (这个意思我不明白) 。 (12) 我把杯子没打碎。 (我没把杯子打碎)
第一个例句不应该用“把”字句来表示, 因为“明白”是感知动词, 没有处置性;否定词“没”要放在“把”的前边。
2.4 泛用偏误
泛用偏误是指在一些语法形式中, 可以或必须使用某个成分, 但在特定情况下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 学生不了解这种情况, 因而导致偏误出现。
2.4.1 语法形式的泛用
语法形式的泛用主要指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复数词缀“们”的泛用。例如: (13) 他是我们 (的) 邻居的孩子。
上面我们从民族变体角度将维吾尔族学生的语法偏误分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四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汉语因受本民族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母语印迹, 他们是用母语的语法框架套用汉语。他们说的汉语具有新疆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是民族式的汉语。
3 结语
语言民族变体是语言相互之间长期接触和影响的结果, 是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产物。虽然维吾尔族学生用母语的语句结构模式套改汉语语句, 但从语句的结构模式看, 仍然是具有灵活性的分析性语言, 因此维吾尔族学生所说的汉语普通话的民族变体已经具备了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条件, 可以与汉族人大体沟通思想。我们认识到这一规律, 就应鼓励学生积极用汉语进行交际, 如在交际过程中, 学生犯某种错误, 只要不影响交际, 教师也不应打断学生的思路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于影响交际和理解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纠错原则。
摘要:从汉语存在着民族变体这一角度以四个类型为框架浅析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习作中出现的语法偏误, 由此可知虽然维吾尔族学生用母语的语法结构模式套改汉语语句, 但从语句的结构模式看, 仍然是具有灵活性的分析性语言, 因此对于不影响交际的语法偏误可以不用打断学生思路进行纠正。
关键词:语言民族变体,维吾尔族学生,语法,偏误
参考文献
[1] 徐思益.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 (续集) [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6 (12) .
[2] 张玉萍, 赵平, 李永胜.汉维语法对比[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12) .
[3]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语法偏误量化分析[J].语言与翻译, 2011 (1) .
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第3篇
中介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起来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处于母语与目标语中间状态) , 它具有渗透性与动态性, 并随着学习者的学习逐渐接近目标语。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通常用写作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的总体掌握程度, 因为写作属于第二语言的输出, 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文章中使用的词汇, 语法和篇章结构等深入了解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通常会发现, 大多数学生总是屡次犯同样的错误, 并且在某一阶段,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停滞不前, 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事实上这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的语言其实也属于一种"中介语", 通过不断地犯错与纠正, 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接近目的语。因此, 研究中介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二、英语写作中中介语偏误原因分析
(一) 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并对其起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作用。”本文中的母语迁移是指母语负迁移, 这种迁移会增加学生写作中所犯错误的几率。有些学生往往带着中文思维进行写作, 甚至先写出汉语作文, 在套用母语的词汇、语法或篇章规则进行翻译, 这种作文通常带有浓厚的汉语味道,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例如:
(1) Mark buy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yesterday.
(2) Harry up!We only have 3minute.
根据例 (1) 中的yesterday可知, 此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过去时bought, 受汉语无时态变化的影响, 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忘记变换时态。类似, 例 (2) 中minute没有变复数形式minutes, 也是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写作中由于母语负迁移引起的语法和语篇等偏误还有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我国学生大多在10-12岁左右开始学习英语, 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这导致有些学生直到大学时英语水平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 学生词汇积累量少、对目标语的规则不熟悉、母语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在加上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生会不自觉的用汉语的思维来进行写作, 所以由母语负迁移所引起的偏误也就多一些。
(二) 目的语规则过度使用
目的语规则的过度使用是指:学习者过度简化目的语的语言规则, 把普遍的规则应用于每个具体的个体中去。例如, 学生在学习完动词变过去式的规则后, 通常把在动词后加-d或-ed等作为变化的准则, 而忽略了有些动词的特殊变化。教师在批改作业中经常会发现make变为maked、forget变为forgettd等错误的变化形式。又如在学习了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中that通常可以省略后, 学生写出了“we think our plan is perfect and everything will be ok.”这一句子, 我们知道当and连接两个宾语从句时, that从句放在and后时, that不可省略, 所以正确的形式为“we think (that) our plan is perfect and that everything will be ok.”上述的两个例子中的错误是由于学生目的语输入量欠缺、目的语知识不够全面而造成的, 是语言学习中的正常现象, 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使用也是造成学生写作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学习的交际策略失误
交际策略是一种语言使用策略, Corder认为:“说话人在遇到困难时, 为了表达意思而采取的有系统的技巧。”西方学者把交际策略分为回避、求助、转述、借助母语和模仿手段等。在写作中学生常用到的是回避、转述和求助。所谓的回避策略是指, 学生忘记或掌握不了想用的某个单词或句子时, 退而求其次, 用相似的表达方式代替。例如, 在形容一位男士很帅气潇洒时, 由于忘记了handsome的写法, 学生会用beautiful或cool来代替。而学生也会在遇到困难时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或询问答案, 但是这往往都不能表达出其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偏误纠正建议
中介语偏误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英语教师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 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偏误, 采取相应的措施, 帮助学生改善中介语偏误或石化现象, 使学生不断在“失误”中取得进步, 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 注重优质英文材料的输入
根据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可知, 学生的中介语系统是对外开放的, 并通过学习者的学习, 其内部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 所以英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量的最佳语言输入, 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因为输入是输出的基础, 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 熟悉英语的惯用搭配与句法形式, 阅读材料时也可通过语境猜测词义与词的褒贬, 逐渐摆脱母语的影响, 使学生的书面表达逐渐向英文表达形式靠拢。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提供材料的难度要稍微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即难度为i+1, 只有这样的素材才能真正适应所有学生群体, 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输入, 并不断的积累知识, 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鼓励督促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 及时并定时的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 鼓励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 正视学生的语言偏误, 给予学生及时的批改反馈。写作任务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是命题写作、看图写作、阅读读后感、概要总结, 日记周记等形式。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并用英语直接进行表达的能力, 启发学生多用日常阅读中积累的表达方式写作。所谓熟能生巧, 只有不断的练习, 才能摆脱中介语的影响。
(三) 有效规避母语负迁移,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负迁移会对语言学习及交际产生消极阻碍作用, 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恐惧与厌恶心理, 有些学生甚至会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用英语交流与写作。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写作错误, 让学生明白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勤加练习, 其语言就会向目标语靠拢。教师也可通过对比母语与目标语的异同, 对语言结构进行合理梳理, 扩大母语正迁移, 缩小母语负迁移, 让母语成为目标语的帮助者。同时, 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发挥新课标的功能意念大纲, 注重语言的功能与语用, 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中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性, 合理的进行英语写作。
四、小结
随着社会对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正在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中介语系统的发展。英语教师要分析学生在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 并利用中介语的可渗透性、动态性、系统性等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 指导学生改正错误,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使学生的中介语逐渐向目标语靠拢。
摘要:中介语是独立于母语与目标语的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本文分析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中介语发生偏误的原因, 并介绍了纠正中介语偏误的解决策略, 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介语,写作,偏误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 L.Selinker.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 .
[2] 罗晓杰, 孙琳.偏误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学刊, 2003 (2) :103-105.
[3] 杨建华.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偏误分析与母语迁移[J].考试与评价 (大学英语教研版) , 2014 (1) :15-24.
[4] 王帅.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教学启示--基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料库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3) :83-84.
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第4篇
一、任免文种的历史变迁
任免文种单一阶段。建国以来的党政公文管理法规中, 最初规定具有明确任免功能的公文文种是命令。1951年《公文处理暂行办法》首次规定命令具有任免功能, 并持续到1993年《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发布。《办法》规定, 通知具有人员任免的功能, 取代了原先命令的任免功能, 此后通知作为党政机关的任免文种使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2年。1996年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也规定通知具有任免干部的功能。
任免文种多样阶段。2012年新《条例》出台后, 党政公文处理法规初次实现统一, 对任免功能的分配也做了较为明显的调整。不仅隐去了关于通知承担干部任免功能的明确规定, 15种党政公文中也没有明确规定适用于任免人员的文种。不过这并不代表没有能够承担任免功能的公文, 反而扩大了其选择范围、产生了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任免文种使用较为混乱的情况, 引出值得关注探讨的规范化问题。
二、任免文种的使用现状
新《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具有任免功能的文种, 但现实工作中仍然需要有实际承担任免功能的公文, 选择范围扩大了, 各级党政机关在选择干部任免文种时呈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为全面了解新《条例》实施之后, 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任免文种选用的基本情况, 本文对2012年以来中央及各地方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干部任免公文进行了查阅和统计, 基本情况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对任免文种的选用比较规范统一, 整体来看就是自身重大的人事任免用决定发文, 并用通知转发部门或地方重要的人事任免。
相比之下, 地方各省政府在公布人事任免事项时对相关文种的使用则显得较为混乱。对于普通的人事任免, 各省份的做法都比较规范, 统一使用通知发文。主要的不一致出现于发布重要的任免事项时。如使用命令发文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等五人任免职务的命令 (晋政任〔2012〕31号) 》, 这样的使用情况很少, 只有一例。
关于各地人民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人大) 公布任职选举结果的文种选用问题。综合各省的使用情况, 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人事任免信息时, 既有使用决定的, 如《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为辽宁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的决定》。也有使用公告的, 如: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三亚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补选为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现在, 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人。
特此公告。
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5年1月20日
从各地公开发布的人事任免信息的整体情况来看, 从通知、决定, 到命令、公告等, 基本上具有公开发布信息功能的公文文种都有作为任免公文被用来发文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是由于新《条例》中没有明确规定适用于承担任免功能的公文文种, 二是由于发文者对新《条例》规定下各公文文种性质特点与使用规范的认识不够到位。
三、目前常用的任免文种分析
任免文种选用混乱的现象表明, 新《条例》施行后, 对于人事任免该使用什么文种的问题, 各级党政机关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这主要是对15种党政公文各自的性质特点、使用规范没有充分了解所造成的。
(一) 不宜承担任免功能的文种。首先是命令。新《条例》规定, 命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107) 。命令是最早规定具有任免功能的公文文种, 如今虽然取消了对其任免功能的明确规定, 但由于历史积累的因素, 对其任免功能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今, 许多公文书籍或教材也把任免令作为命令分类的一种。但笔者认为, 无论是发布权限还是发布内容, 命令都属于规格极高的文种, 除非是特别重要的人事任免 (这里的“重要”并非仅指发文机关级别高, 还应包括所发布的任免职务级别高) , 如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的任免令, 否则选用命令来发布任免事项极易造成命令的滥用。前文提到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等五人任免职务的命令 (晋政任〔2012〕31号) 》, 原文如下: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行政学院、省农机局:
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21日第108次常务会议通过, 决定任命:
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
为山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决定免去:
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职务;
的山西行政学院副巡视员职务;
的省农机局副巡视员职务。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12年6月21日
可以看出, 发文者用命令行文的出发点是为了体现任免事项的重要性, 然而文中所任免人员的职位级别却远达不到需要用命令发文的程度, 此处选用命令来进行任免事项发文是不妥的。通常情况下, 如非极其必要, 应尽量避免使用命令来任免人员。
其次是公告。新《条例》规定,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同命令一样, 公告也属于规格很高的文种, 需要谨慎使用。然而当前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乃至社会各界对公告存在广泛的误读, 公告这一文种本身的误用滥用现象非常普遍, 在任免发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
选用公告公布人事任免信息, 笔者认为也是不合理的。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的公文, 不可仅从字面上把公告理解为“公而告之”而过于频繁地使用。人事任免事项虽然规格有高有低, 但总体上还达不到需要用公告来发文的规格, 因此不宜仅从对告知性角度的理解出发而选用公告发布任免信息。
(二) 适合承担任免功能的文种。1.通知。新《条例》规定,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 批转、转发公文 (124) 。与《办法》相比, 新《条例》通知文种的功能中删去了“任免人员”的表述, 但这并不是取消了通知传达任免事项的职能, 而是将任免性通知归于知照性通知, 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 一般性的人事任免多用通知, 这一方面各级各类党政机关都比较统一。任免性通知之所以能够在任免类公文中占据较大比例, 主要是由于:第一, 通知的使用权限非常宽, 上至最高党政领导机关, 下至基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通知行文, 没有什么限制。第二, 通知具有其他文种都不具备的批转、转发功能, 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将自身权限之外但又需要自身管辖范围内周知的任免信息进行发文, 如国务院就有用通知转发地方重要的人事任免的情况。这可以说是通知在任免事项中得以广泛应用的优势所在。2.决定。新《条例》规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111) 。《办法》和新《条例》中虽然都没有关于决定承担任免功能的直接表述, 但任免决定也属于目前党政机关较为常用的任免文种, 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机关单位为了分担通知的任免功能, 将重要的人事任免用决定发布。
二是重要会议, 如人大及其常委会常以会议决定形式公布人事任免事项或任职选举结果。决定的使用权限要比通知高很多, 这里的“高”所限定的并不是发文机关的级别, 而是发布事项的重要程度。同通知一样, 决定也可以由各级党政机关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公布。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述规定用决定来发布任免事项, 但决定自身的性质特征为其分担通知的任免功能提供了条件, 是除通知外最适合发布任免事项的文种。重要的任免事项采用规格更高的“任免决定”来进行发文, 更能突出事项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注意, 也更具备说服力。
人大任免文种的选用问题。人大一般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职务变动, 一般不使用通知公布变动结果。从各省情况看, 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通过选举公布人事变动时, 大多会使用决定行文, 但也有不少前文提到的使用公告发文的现象。
笔者认为, 决定和公告同时作为任免文种加以运用势必会造成混淆, 从而影响该类工作发文的规范化进程, 并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 公告虽常被用于公布人大任职选举结果, 但通常不被用来公布职务的免除, 其实际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及决定的, 因此可以在人大任免文种的选用上只保留决定一个文种。
四、任免文种应有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新《条例》中没有了关于任免职能具体由哪些公文文种承担的明确表述, 而从历史发展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 通知、决定等公文仍然实际地作为任免公文应用于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之中。本文对当前中央以及地方各省政府发布人事任免信息时使用的文种进行了统计, 经过分析发现, 目前任免事项发文使用较多的文种中, 既有适宜承担任免职能的, 如通知、决定, 也有不适宜承担任免职能的, 如命令、公告、通报等, 各地存在文种选用较为混乱的现象。
就通知来说, 新《条例》并没有取消其传达任免事项的功能, 只是将任免性通知归于传达性通知内, 是目前最适宜于承担任免功能的公文文种, 在该类工作中运用也最多, 一般性的人事任免通常使用通知发文。另一方面, 决定由于有着与通知相似的特征与使用规范, 即适用于党政机关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公布重要的事项或信息, 因此通知的任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由决定进行分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 也有广泛的实际运用基础。笔者认为, 在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干部任免文种选用的规范化问题上, 由决定分担通知的任免功能是应有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实现干部任免文种选用的规范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任免文种的历史变迁, 任免文种的使用现状, 并对目前常用的任免文种进行分析, 探讨任免文种应有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任免文种,历史演变,偏误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璐.现行公文中任免功能的文种选择[J].办公室业务, 2013 (10) :13-14.
[2] 夏海波.公文写作与处理 (全新修订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7-139.
韩国汉语偏误分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