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第1篇

1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 包身工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1 荷塘月色 2 故都的秋 3 囚绿记

4 《诗经》两首

名著导读

必修2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氓 采薇 5 离骚

6 孔雀东南飞(并序) 7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 9 赤壁赋 10 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 我有一个梦想

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3目录

第一单元

1 林黛玉进贾府 2 祝福 3 老人与海

4 蜀道难 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6 琵琶行(并序)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第二单元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 9 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12 动物游戏之谜 13 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红楼梦》 《高老头》 后记

1 窦娥冤 2 雷雨

名著导读

必修4目录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

第二单元

4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

第三单元

8 拿来主义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10 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信条

第四单元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苏武传 13 张衡传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后记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城

名著导读

必修5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4 归去来兮辞(并序) 5 滕王阁序 6 逍遥游 7 陈情表

8 咬文嚼字 9 说“木叶” 10 谈中国诗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13 宇宙的未来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表达交流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后记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小官,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不久辞去。他一生贫困,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他的思想有消极之处,但其相对性的思想却于后世的一伟大物理学家接通,那个人是(爱因斯坦)。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二、教学生读准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板书:秋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多媒体显示: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则殆矣 (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体现独自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1、 找出通假字,并理解

2、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和特殊用法,并理解。

4、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 找出固定结构,并理解

6、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7、 找出文中的虚词,并解释 小结:(幻灯片)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古 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性活用及特殊用法: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4)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5)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6)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嘲笑。 (7)虚词

泾流之大 欣然自喜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四、教学生读顺 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

五、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

1.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

用心 爱心 专心

3 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5.用了一种手法,让文章很有力量,齐读《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了何种手法?对比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第一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 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六、质疑探寻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秋水不大呀?

(古今水量有别,跟历法有关,周朝历法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周朝时的秋相当于现在的夏)

2.河伯为何还要顺流而东下?

(坐井观天,青蛙与河伯的区别,有虚荣心,炫耀,为后文改变铺垫) 3.对孔子和伯夷的态度?

(伯夷辞(辞让王位)之以为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夸耀,满足)也,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对河水的自夸)乎? 4.本文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天下之大,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吾在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正为自身的存在感到渺小),又奚以自多(凭什么自己以为满足)!

七、教学生读透 学生齐读

八、课前同学们已自行搜集和研读了有关《庄子》一书的资料。说说《庄子》一书中你最最感兴趣的是寓言故事及其所阐发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堤岸)之上(1)。庄子曰:“儵(tiáo,白)鱼出游从容(2),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5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世界是认识不尽的,是不可知的,人应该从中解脱出来,不为外物所束缚,物我合一,达到精神自由独立的境界。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像李白苏轼等)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更是像闻一多说得那样对庄子的浪漫和自由痴狂,让我们合上《秋水》,闭上双眼,在齐声诵读中重新进入到庄子的自由世界!

九、生尝试背诵。

十、板书 (阶梯式) 自由 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 秋水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第3篇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发展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考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器、骨器。人类现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农业时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第二阶段,沟洫农业时期(从夏朝开始,经商、西周直至春秋)。当时,华北地区沼泽较多,要在低平的区域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开沟排水,由此而产生了沟洫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后期还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在农时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种、施肥、除草、治虫等方面,都获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成型期(从战国开始,中经秦、汉、魏、晋以迄南北朝)。这一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技术方面,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自隋唐至元代)。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制度逐渐成熟期,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地区,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在农业工具方面,出现了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水田作业的耖和秧马等,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达到

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随着人多地少情况的出现,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美洲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在北方,二年三熟制获得了发展;在江南地区,双季稻开始推广,华南和台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

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

原因:小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根本保证;稳定小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因此,稳定小农经济关系着封建政权的安危。

措施:调整生产关系;限制工商业发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及优质农作物的种植等。

影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这些政策一般只出现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对工商业的限制和过度

的垦荒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我国先民发明的最早松土农具是()

A.铁犁牛耕B.钱和镈C.耧锄D.耒耜

2.在种植业方面,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对曲辕犁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B.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C.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D.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二)能力提高

1.人们使用铁农具并将其逐渐推广是在()

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龙首渠

3.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晋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时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的是()

A.垄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耧车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车B.翻车C.耧车D.水车

3.在封建社会,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①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进行交换,获取商业利润③交纳赋税④贱买贵卖,以

有易无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拟练习

1.西汉发明的耧车是一种()

A.松土工具B.播种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关于我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获取利润③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④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农产品贸易发达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万,经过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为3亿。耕地面积在1685年(康熙中叶)为6亿亩,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亿亩,1766

年(乾隆中叶)达到7.8亿亩。

材料二(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请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关系?从中你得出

什么启示?

5.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请回答:什么是自然经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历史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封建王朝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题:战国时期,战乱不休,但社会经济却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注重发展经济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出现

(二)例题解析

例题:我国犁耕技术基本完善的标志是()

A.耦犁的推广B.耧车的使用

C.曲辕犁的出现D.耕耙耱技术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犁耕”一词。B项中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不属于犁耕技术;D项耕耙耱技术属于耕作技术,也不属于犁耕技术,可以排除。AC两项属于犁耕技术,但曲辕犁比耦犁更为先进,它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用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一直为后世沿用。正确答案为C。

(三)学习拓展

我国不仅是世界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而且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本课所学,说说我国传统农业的领先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在清代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有过两次发展:一是在两汉时期,由于开发黄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主要内容的北方旱地农业技术;二是在唐宋时期,由于开发长江流域低洼沼泽地区,形成了以防旱、排涝为内容的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至清代,由于农区的耕地已开垦殆尽,人们便开始关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集约经营、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农业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生产从以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为主,转入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来发展生产的重要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3亿,中国农业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约9亿)的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外学者也都认为,18世纪的中国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农业。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到达中国。据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中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

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赵冈教授在《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一文中说:“与欧洲比较,直到明清为止,中国的农业生产是最先进的,产量遥遥领先于欧洲

比起欧洲的庄园制度,效率高出许多。”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谢和奈在《中国社会史》中也说:“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许多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

(二)学术前沿

小农经济和家庭联产责任制

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生产发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在今天我们的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经营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延续,是小农经济仍有潜力的反映,对这种潜力应予利用,否则不利于生产。目前家庭联产责任制应该稳定,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方向。

(三)历史回响

中国农民彻底告别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古代社

会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

唐初继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宰相杨炎提出了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一制度基本

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到了中后期,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

制度,它把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并入土地税,实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第4篇

1、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

2、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5、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搜集的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具体的战役归纳抗日战争中中国境内两个战场之间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境外作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指导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大刀进行曲》,问学生,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嘹亮的军歌,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 【师】在古代历史上,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直是中国的学生,除了科举考试和宦官制度,啥都照抄中国。而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在近代历史上不断地侵略中国,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PPT】近代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师】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这种侵略更是达到了顶峰。根据所学知识,教材的历史纵横,列举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的侵华史实。

【PPT】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侵华事件。(教师简单解说)

可是现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却极力否认甚至美化战争,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和破坏中日两国的友谊。请大家观看下面这个flash短片《日本的谎言》,注意日本在哪些方面讲了谎话,然后我们一起来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其言论进行坚决地反驳。

- 1【PPT】日军向中国递交投降书的历史图片。

【师】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性的时刻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通过八年的抗战,终于换来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讨论:抗战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呢?

【师】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注意从日本、中国、国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出示材料帮助学生讨论。 【生】略。

【PPT】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探究二:抗战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二、 抗战胜利的意义:

【师】抗战的胜利,意义深远。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无论是中国国内的形势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PPT】(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

【师】你们把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什么结论?

【生】之前多次反侵略斗争都是失败的,但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师】这必然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争取解放。 【PPT】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师】你们从第二段资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PPT】蒋介石与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

【师】蒋介石为什么能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平起平坐呢?这主要是因为什么?

【师】对,是因为中国的抗战抵抗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二战后成为了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思考:日军在华期间有没有犯下滔天的罪行?

三、日军的滔天罪行

【师】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使得日本军国主义恼羞成怒,在侵华期间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刚才我们看到的flash短片中, “信口开河”(日本右翼分子)说日军在华期间没有进行过大屠杀,更没有对中国人民犯下过滔天罪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日军在华期间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有些什么典型的事例?或者你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论进行驳斥。 【生】略。

【PPT】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的罪恶的图片,教师解说:这组让人看了觉得惨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图片就是对日军在华罪行的最有力的血泪控诉。日本右翼否认对我们的侵略真是天理难容!

【师】请大家想想,(阅读教材思考题)日本人也是人,它也传习中国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一到中国的土地上,人性就变成了兽性呢? 【生】略。

【师】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武士道精神,这种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展遇到困境时,被军国主义所利用。武士道精神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5第3课范文第1篇1 沁园春长沙 2 诗两首雨巷 再别康桥3 大堰河我的保姆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第一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