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男8例, 女13例。年龄30~83岁, 平均年龄60岁。主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17例 (81.0%) , 胸痛15例 (71.4%) , 晕厥5例 (23.8%) , 有心悸3例 (43.0%) , 仅1例 (4.8%) 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三联征。

1.2 原发基础病及诱发因素

6例 (28.6%) 有心脑血管基础病, 妇产科手术5例 (23.8%) , 骨科手术3例 (14.3%) , 腹部手术1例 (4.9%) ;肿瘤2例 (8.5%) ;其中1例为前列腺摘除术后;合并有下肢静脉栓塞3例。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病史、CT、超声、心电图等诊断。

1.4 辅助检查

2 例PE患者有典型诱发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气分析:8例呈难治性低氧血症, 2例面罩吸氧后好转;ECG:5例患者心电图正常, 3例呈窦性心动过速, 1例呈快速房颤合并右束支阻滞, 4例呈ST-T改变, 2例发病前、正常发病后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其中1例合并室上速;1例有Q’波。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高压3例, 右心室、右心房扩大1例, 肺动脉内扫及血栓者2例, 无异常者3例。肺CT:CT肺动脉造影呈典型改变11例。

2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未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1例CT肺动脉造影及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病例, 则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 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在2.0~3.0之间, 其中1例行下腔静脉滤网安置术。死亡8例 (38%) , 13例好转出院维持服药。死亡8例患者中7例为急性起病, 其中3例为术后, 1例为肿瘤晚期卧床, 均起床后突发晕厥、呼吸困难。其中2例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 1例为无基础疾病, 突发呼吸困难加重。均起病急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发病12~24h内死亡, 未完善CT及超声检查, 诊断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心电图考虑肺栓塞可能, 均未行溶栓治疗。仅1例为产后晕厥一次入院, 表现为心悸、干咳、胸痛、气短, 心超示:右心大, 误诊为“产后心肌病”, 改善心功能等治疗1周, 患者于活动时猝死。

3 讨论

PE患者发病常有以下危险因素:创伤骨折、外科手术;各种原因的制动或长期卧床,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液黏滞性过高;基础疾患如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妊娠或产后期;高龄、肥胖、吸烟等。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主要取决于肺动脉受阻的程度、范围的大小、栓塞的部位、患者的年龄以及有无心血管基础疾病等, 且表现多种多样, 缺乏特异性, 最常见的是呼吸困难, 其次为胸痛但呼吸困难、胸痛和咯血典型三联征同时出现仅占不足30%[2]。体征:最常见的体征是呼吸急促。动脉血气常为低氧血症;胸片表现异常多种多样, 但无特异性, 典型性改变少见;血浆D-二聚体 (D-D) 检测作为PE的首选筛选试验已得到公认, 静脉造影仍为DVT各项检查的金标准。我院条件有限, 诊断PE是据临床表现、诱因、动脉血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肺动脉造影综合判断。病死率高达38%, 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原因有:诊断治疗水平低下, 部分患者仅靠死后推断, 生前未及时静脉溶栓治疗。如能较充分排除其他诊断, 并且无显著出血风险的前提下, 可考虑溶栓治疗。尤其疑诊断为大面积肺栓塞者, 宜尽早开始溶栓, 目前溶栓是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快速有效的溶栓, 可减少闭塞的血管床数量, 恢复肺动脉前向血心功流, 减少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 改善右能和心脏射血功能, 减少因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导致的死亡[3]。PE患者的诊断流程:疑似PE患者急诊行全胸片、ECG、动脉血气检查, 常规行D-D筛查, 若D-D阴性则可基本排除PE, 予继续临床观察;D-D阳性患者, 进一步行心超、下肢静脉超声、CT肺动脉造影。早期确诊是提高PE存活率的关键。及时提高PE的确诊率, 缩短误诊时间、降低误诊率是降低PTE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应努力提高医务人员PTE知识水平, 推广PTE规范化诊断治疗, 以改善患者预后。预防肺栓塞主要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流的淤滞、静脉壁的异常和血液凝固性亢进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诱因。为避免血液的淤滞, 术后提倡尽早下床。因脑血管疾病等而长期卧床者, 应在他人的帮助下做下肢按摩活动。除减少血栓形成的诱因外, 在难以去除诱因的情况下, 应给予低分子肝素或节丙酮香豆素钠等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是每12小时5000U皮下注射, 有报道经此方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肺栓塞发生率由13%降至l%[4]。

摘要: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 是以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1],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症、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此病发病凶险、病死率高。笔者总结我院2006年至2010年10月间的肺栓塞患者共21例, 对其诊断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肺栓塞,诊断

参考文献

[1] 刘克强, 葛庚艺, 李彬, 等.肺栓塞的临床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 11 (2) :226.

[2] 程显声.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心血管病学分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201~203.

[3] 李宝霞.肺栓塞的诊治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 5 (2) :93.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肺癌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也是临床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肺癌肺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复杂且困难。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治疗肺切除术后BPF一直是国内外临床医师所重点关注问题,本文对BPF的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予以综述。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胸膜瘘;预防;治疗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肺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困难,有着较高致残率及死亡率[1]。肺癌肺切除术后一旦发生BPF,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持续性咳嗽,患者可咳出胸液样痰,尤其是在健侧卧位情况下。全肺切除术后若发生BPF,则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取得一定进展。

1 BPF的诊断

临床诊断BPF并不困难,确诊方式主要包括支气管镜检查、胸部X线平片、支气管造影等,还可向胸腔内注入美蓝进行诊断。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可通过吸入高浓度氧气及一氧化氮对胸腔内氧气及一氧化氮含量进行测量的方式诊断BPF,对于细小、诊断难度高的BPF可通过核素气雾剂扫描的方式确诊。纤维支气管镜及X线平片检查主要特点为操作简便,诊断准确性最高的检查方式为气管支气管造影,确诊BPF是早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基础与前提[3-4]。

2 BPF的预防

2.1 细致、周到的术前准备 BPF的发生与术前、术中及术后诸多因素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应通过针对性预防及处理从根本上减少BPF的发生[5]。术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预防肺部感染及控制血糖等内容。有学者通过对BPF早发与迟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放疗可造成支气管血管腔闭塞,促进纤维化的形成,对支气管残端血液供应造成直接影响[6]。因此,临床医师应对术前放疗指征、放疗剂量及时间进行严格把握,积极预防BPF的发生。

2.2 控制术中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术中危险因素是预防术后BPF的关键所在,支气管残端血供、支气管残端长度、残端闭合技术、感染等因素均与BPF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7-8]。因此,术中应对支气管进行仔细解剖,防止支气管周围组织发生过度游离现象,确保残端支气管血运正常。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缝合方式,包括机械缝合及手工缝合,无论选择采用何种方式闭合,均应严格遵循避免组织损伤、防止损害支气管残端血运原则[9]。残端不宜过长或过短,以距支气管分叉口0.5~1.0cm为宜,以免导致残端张力增高。值得注意的是,对残端进行修剪时应仔细认真,避免病灶残留,术中冷冻病理检查可有效防止残端阳性[10]。

2.3 加强术后管理 术后加强护理管理防止残腔的形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手术作为应激源的一种,可对气管、胸壁、肺组织、支气管及膈肌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减弱导致咳嗽无力,进而导致痰液淤积于呼吸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11-13]。因此,术后应鼓励患者主动咳嗽、排痰,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同时给予雾化吸入、吸痰等一系列对症处理,加强术后抗感染治疗,积极预防术后感染。若患者排痰无力是由术后疼痛所导致,可对症进行镇痛干预,必要情况下对患者行纤支镜冲洗吸痰[14]。若患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立即运用呼吸机行辅助呼吸治疗,由于患者呼吸道呈高压状态,易导致气道分泌物蓄积于支气管残端,对支气管残端愈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应格外注意。

3 BPF的治疗

3.1 胸腔穿刺术 肺切除术后一旦发生BPF治疗难度较高,主要通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控制胸膜腔感染等方式进干预,及时对支气管瘘口进行处理,进而消灭残腔[15]。因此,早期诊断并积极采取合适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十分重要,可起到较好治疗效果。胸腔穿刺术不仅可起到诊断BPF的作用,同时也可用于治疗BPF。有学者通过经胸腔注入抗生素及采用5%碳酸氢钠、尿激酶进行反复冲洗的方式对瘘口相对较小BPF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部分患者治愈,对BPF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16]。

3.2 胸腔闭式引流术 对于已明确诊断为BPF患者应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及时将感染胸腔积液排除,防止支气管残端浸泡于被污染胸液中。此外,积极控制患者中毒症状及胸腔内感染,在改善患者身体基本状况的同时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不接受手术治疗及不满足手术条件者可长期开放引流[17]。

3.3 手术治疗 对于满足手术条件,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提倡进行手术治疗,当前临床主要采用带蒂肌瓣填塞残腔。带蒂肌瓣可直接植于感染伤口,对BPF患者而言是一种理想材料,可对处理后支气管胸膜瘘口进行包盖,同时有效填塞残腔,防止术后再瘘的发生。对于术前进行放疗患者而言,最好的包盖组织是膈肌,但在残腔太大,无法采用转移肌瓣进行填塞情况下,则应考虑对患者行胸廓成形术。有学者认为,对肺切除术后BPF合并脓胸患者而言,胸膜腔移植大网膜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等优势[18]。大网膜移植手术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要对脓腔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彻底剥脱脏层胸膜。(2)大网膜裁剪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供血,裁剪长度要充分,维持皮下隧道宽松,防止发生牵拉过紧、扭曲情况。(3)术前合理应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4)确保修补瘘口无漏气后,采用可吸收线将血供良好大网膜包埋于处理后胸膜瘘口;(5)移植前积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对肺部感染、肺结核等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做好术前细致准备工作及术后密切观察。

3.4 微創封堵 由于条件限制,加上一些病人不愿意接受开胸手术治疗,对于该类患者临床提倡通过微创封堵瘘口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纤维支气管镜下治疗及气管支架置入。其中内置覆膜气管支架是一种安全性及可行性均较高的治疗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创伤小、高效、并发症少等方面,可快速对支气管残端瘘口进行封堵,尤其适合肺癌术后患者,可为术后放、化疗争取更多的时间。此外,该治疗方式还可为控制感染、持续引流创造良好条件,对促进瘘口周围肉芽组织生长起到积极作用,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19]。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手术修补失败及医用粘合剂封堵失败患者,覆膜气管支架置入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纤维支气管镜下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也是当前临床治疗BPF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主要是指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定位瘘口,而后于瘘口粘膜下注射抗生素,采用合适材料对瘘口进行封堵。有学者在胸腔冲洗、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胸腔闭式引流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对BPF患者行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获得满意结

果[20]。

4 小结

BPF是肺癌肺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BPF发生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且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如何更好的预防、治疗肺癌切除术后BPF是胸外科医生未来的重点关注问题及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阎妍.老年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951-952.

[2]王亮.不同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对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019-4020.

[3]廖振涛,张允攀,张海波等.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与开胸肺癌根治術围手术期结果及淋巴结清扫的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758-2760.

[4]韦武芝,刘宝珊,曾贵青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381-383.

[5]付东宏,胡崇明.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2):16-17.

[6]石鹏飞,张晓明.新辅助化疗联合肺癌根治术治疗9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1):1884-1886.

[7]曾敏,刘焕,林称意等.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肺癌围术期效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2):1918-1920.

[8]劳深,蔡松旺,李昀等.肺切除术后持续性肺漏气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2):354-358.

[9]卢春来,袁云锋,葛棣等.纤维支气管镜下“三明治”疗法治疗肺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PF)[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2):187-190.

[10]陈云,彭雄,王彦卿等.肺部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2(10):1163-1168.

[11]李洋,栾颖,崔有斌等.全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1):1692-1695.

[12]程渊,章巍,李楠等.使用支气管内单向活瓣治疗支气管胸膜瘘二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3):225-227.

[13]宋亚亚,高宝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气管胸膜瘘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5):2581-2582.

[14]蒋良双,吴邦贵,龚胜等.肺结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的诊治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17,39(9):935-939.

[15]李洋,张逸远,崔有斌等.经支气管镜注射硬化剂治疗支气管胸膜瘘22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7,55(7):554-555.

[16]丁培堃,孔健,吴迪等.封堵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1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11):1053-1054,1056.

[17]丁培堃.介入封堵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8):728-731.

[18]张海平,孙清超,邓彦超等.肺叶间包虫囊肿术后支气管胸膜瘘3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6):1149-1151.

[19]杨继承,袁跃西,钱勇等.带蒂肋间肌瓣在全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5):746-747.

[20]李润浦,牛建明.支气管内活瓣置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1例[J].国际呼吸杂志,2015,35(19):1499-1501.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研究肺叶切除术对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62例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放射性疗法,治疗组采用肺叶切除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肺硬化性血管瘤治疗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P<0.05);治疗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以及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O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肺叶切除术对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并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关注。

【关键词】 肺叶切除术; 肺硬化性血管瘤; 治疗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的一种,该类患者在发病后通常不会出现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且在实际临床诊断过程中该疾病很容易被误诊为肺部其他疾病,使治疗延误,或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该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是近几年临床研究的重点[1-3]。研究证实,外科手术为对肺硬化性血管瘤进行治疗的唯一有效手段。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行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目的,将本院收治的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患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36~62岁,平均(47.6±1.3)岁;患病时间2~14个月,平均(4.6±0.4)个月;治疗组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38~63岁,平均(47.5±1.4)岁;患病时间2~15个月,平均(4.5±0.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抽取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放射性疗法实施治疗,治疗组采取肺叶切除方式实施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有效率、病情好转时间、共计治疗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等。

1.2.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性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治疗,术中手术切除范围以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治疗组31例患者中肿块切除者9例,肺病灶切除者3例,肺楔形切除者6例,剩余13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冰冻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1.3 疗效评价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术后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去除;显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术后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程度超过50%;有效:症状表现略有好转,术后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程度不足50%;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术后检查显示肿瘤体积基本没有缩小[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硬化性血管瘤疾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放射性治疗后有4例患者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5例患者治疗显效,有11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1例患者治疗无效,肺硬化性血管瘤治疗有效率64.5%;治疗组经肺叶切除术治疗后有9例患者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疾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有12例患者治疗显效,有7例患者治疗有效,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肺硬化性血管瘤治疗有效率90.3%。两组患者肺硬化性血管瘤疾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情好转时间和共计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10.41±2.18)d治疗后病情好转,共计接受治疗(15.72±1.84)d;

治疗组患者经(6.27±1.05)d治疗后病情好转,共计接受治疗(8.14±1.63)d。两组患者病情好转时间和共计治疗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有2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2%;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清楚,在肺部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症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其中30~60岁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且女性多于男性[5]。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理学表现而言,主要包括有实变区、出血区或者是血管瘤样区、乳头瘤样区、硬化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痛、反复少量咯血以及不规则发热症状为主,也有一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比较典型的表现,仅在接受胸片以及CT扫描时可以发现[6]。肿瘤在两肺的任何部位均可出现,以单发为主,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支气管造成累及,因此,采取支气管显微镜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不大。曾有研究证实,影像学检查可以使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率得以提高,X线检查主要会表现出肺实质或者是周边鼓励球结节,边缘相对光整,无钙化、密度均匀,若是肿块相对较大则可以发现分叶[7]。

手术是目前临床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疾病进行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灶实际大小和具体部位,选择手术治疗的具体方式,由于肺硬化性血管瘤与正常肺组织具有非常清晰的界限,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原则上应采用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的术式进行治疗,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包括肿瘤摘除、肺楔形切除术,必要时也可以进行肺段、肺叶切除术处理,手术进行过程中均应常规进行快速冰冻组织病理检查[8-9]。由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病灶大多数位于肺周的边部,电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仪器和技术的要求较高。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通常会伴发多处淋巴结转移现象,但临床实践证明,淋巴结转移现象的出现并不会对疾病的预后造成影响[10-12]。本次研究中对治疗组患者实施了肺切除术治疗,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且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此可知,因近几年小切口微创技术以及电视胸腔辅助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肺叶切除术时,使得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更佳理想,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段,预后效果好[13-14]。

综上所述,对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实施外科肺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预后效果好,值得对其进行推广,以解除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占,史大鹏,李仲菊,等.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14):367-368.

[2]陈文辉,杨丽琴,张德钧,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0(19):784-785.

[3]韩振中,陈树兴,蔡霖.肺硬化性血管瘤34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15):164-165.

[4]赵登玲,邓钢.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6(5):393-396.

[5]李吉臣,鲁强,解建军.肺硬化性血管瘤并纵隔淋巴结及胸膜转移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1(6):188-189.

[6]张捷,王长利.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20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21(8):34-35.

[7]王雷,陈砚凝,平育敏,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41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8,12(2):17-18.

[8]陈韩杰.肺硬化性血管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18):342-343.

[9]崔丹,齐凤杰,杨静,等.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14(2):278-279.

[10]杨凯,蔡毅,陈林,等.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11):332-333.

[11]何建,杨再兴,刘丁媛.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67-168.

[12]张旭,岳世昌,刘长宏.肺硬化性血管瘤22例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2009,12(20):3441-3442.

[13]谢雪芬,钟志生,许亚春.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15):561-562.

[14]曹仁花.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0(7):515-516.

(收稿日期:2013-03-19) (本文编辑:连胜利)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肺下叶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为18~62岁, 平均年龄为 (46.3±8.9) 岁, 患者中男性39例, 女性25例。患者病程为1~15个月, 平均病程为 (6.4±1.2) 个月, 所有患者均例经抗痨治疗6个月以上且随访复查胸片证实为肺结核确诊为肺结核且X线的表现仅局限于肺下叶。

1.2 临床表现

64例患者中, 发热症状患者58例占90.6%, 其中低热症状51例, 高热7例, 严重咳嗽症状患者60例占93.8%, 咳痰症状、胸痛症状、咯血症状患者分别为42例、27例、56例, 此外有部分患者出现盗汗、消瘦呼吸困难等非普遍症状。

1.3 临床X线表现

(1) 病灶部位:所有患者均选择常规后前位胸片拍摄, 病灶部位包括右肺下叶38例, 左肺下叶26例;其中包括后基底段29例、外基底段21例、内前基底段14例; (2) X线征象:所有64例肺下叶结核患者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小叶肺炎样与流沙样征象, 共计56例约占87.5%。 (3) 误诊情况:本例中共有12例患者被延误诊, 延误时间为0.5~3.5个月, 平均1.8个月。

2 讨论

肺结核作为常见传染病之一, 且临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04年全球肺结核患者已达1200万以上[3]。消除肺下叶结核临床误诊减少延误的主要注意事项包括: (1) 临床医师自身提高对肺下叶结核的认识, 掌握肺下叶结核的临床特点及X线特征。 (2) 临床有发热症状且伴有小叶片状阴影, 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者, 即使X线临床检查无显著表现, 也应予以进一步检查确诊或排除; (3) 对于青壮年出现发热、咳嗽、咯血等症状, 且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出现混合性病变伴空洞的病例, 应通过多次痰菌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等辅助检查, 并在抗菌治疗2周后复查X线片。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肺下叶结核患者的临床X线特征及误诊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收治的64例肺下叶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临床X线检查并归纳其特性。结果 临床X线表现主要包括小叶肺炎样与流沙样征象, 具体还有粟粒型、空洞型、结核球型等表现。文中共有12例患者被延误诊, 平均延误时间为1.8个月, 分别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肺脓疡、肺癌、大叶性肺炎。结论 由于肺下叶结核为少发部位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同时X线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导致易被误诊。因此应注意消除肺下叶结核临床误诊减少延误的主要事项。

关键词:肺下叶结核,X线,误诊

参考文献

[1] 李铁一.肺结核的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9) :581.

[2] 杨其雄, 张建年.肺下叶结核的CT及X线对比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2, 17 (4) :341~342.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信息化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浙江省疾控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国家传染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先后完成儿童免疫接种系统、慢性病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疾控机构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并作为疾控业务管理支撑系统在省内推广应用。作为浙江省疾病监测数据交换枢纽的省级疾控数据中心已初具规模,信息化网络的快速、畅通提升了监测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国家疾病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全面应用

2003年SARS爆发后,浙江省各级疾控机构积极开展传染病网络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等13个专项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100%的应用普及率。疾病监测网络信息系统覆盖了传染病报告,鼠疫、霍乱、结核病、艾滋病、麻疹、流感、乙脑、流脑等专病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职业病、水质、食品污染物、辐射危害因素监测等。系统用户包括各级疾控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

通过疾病监测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监测信息以月报方式进行传递,通过直接接收监测部门的数据报告,使监测数据的收集效率快速提高,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的疾控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和区域,实施网络报告监测数据,为制订相关的政策提供统计数据,为分析研判和政府决策提供大量可靠的监测数据。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科研信息处副处长李莉在接受e医疗采访时表示:“网络直报是特定时期快速掌握疫情信息的产物,这种直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可以监控跨时空的疫情蔓延趋势。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改善获取监测信息的渠道。可以将网络手工报告方式转变成信息自动采集方式,如传染病报告信息源自医生在医院信息系统里的填写。这样既可以避免网络直报环节的重复工作,又可以降低报告信息的出错率和减少漏报。”

浙江省疾控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在应用国家监测信息系统的同时,根据疾病监测特色和信息化的迫切需求,浙江省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浙江省免疫规划管理系统、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系统、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系统以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同管理系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李莉介绍,2006年,为加快推进浙江省免疫规划的实施,浙江省建成了浙江省免疫规划管理系统。浙江省约2000个预防接种门诊均统一使用该软件,服务对象覆盖全省所有适龄儿童,实现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接种程序。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的有效融合,从儿童建立接种卡开始后的全程免疫接种程序均在系统中实现,方便接种门诊对服务区域内的接种儿童的管理。该系统提供儿童接种记录、预约接种日期、接种门诊开放时间等多项网络查询信息,方便家长了解儿童的接种过程,减少漏种、迟种的情况发生,加强对儿童计划免疫的全过程管理。

同时,通过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解决了手工方式下在异地接种时接种门诊无法获取儿童接种记录的情况,实现了全省儿童在浙江省境内的任何接种点均可以异地接种,为流动儿童的全程规范的疫苗接种提供了支撑。

李莉介绍说:“疫苗是疾控最重要的物资,它关系到公众免疫接种安全,因此我们正在启用研发的疫苗调拨系统,实现省、市、县疫苗调拨的全过程管理。”

2008年,为推进慢病防制工作的开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浙江省慢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快速推进系统应用以扩大慢性病监测的覆盖面,监测范围覆盖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了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出生、死因、伤害等监测数据的网络报告。

该系统提供病例的报告、审核、属地管理、随访、统计分析等功能。据2012年数据统计,系统累计收集糖尿病病例报告123万人、肿瘤病例报告97万人、心脑血管病例90万人、出生登记101万人、死亡报告63万人、伤害病例21万人,大量的慢病监测数据为慢病的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样本,为慢病的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监测数据产出“浙江省人均期望寿命”、“死亡原因顺位”等主要健康指标。且该系统特有的迁入迁出管理,贴合慢病患者的属地管理原则,方便就诊和随访单位追踪患者,及时开展慢病的干预措施,有效地减少慢性病患者的失访,提升监测数据的质量。

2010年,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系统投入使用。综合运用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视频通信技术、数据仓库等技术,提高了各级疾控机构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该系统覆盖了浙江省各级疾控机构,以应急全程决策指挥为核心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层从系统中获取应急机制运行状况、直观的疫情趋势或事件发展态势;察看应急现场实况并发布指令或指示,展开即时通信等;察看应急启动后的各类控制措施和效果报告等进展信息。以事件处置为中心建立应急处置分级、分类业务信息的载录平台,规范各类事件描述、病例定义、控制措施、个案调查表、分析报告、检验信息、调查报告、总结评估等处置过程信息。以辅助决策为目的建立应急资源中心,汇集各类应急相关信息数据库,包括应急储备物资、应急队伍、应急预案、处置方案、传染病历史疫情、突发公共卫生历史事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数据等,为事件处置决策提供数据辅助。

通过应急机制运作平台,应急组织互相协同、按照预案完成自身职责,加强了浙江省疾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应急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在应急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同年,浙江省疾控机构协同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使用,该系统是“十一五”期间确立的全省疾控信息化统筹建设的信息系统之一,是为加强全省疾控机构业务管理,加快业务沟通和交流而建立的一套全省业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并在系统中构建了全省疾控组织架构及全员账户基本信息。建立全省疾控机构公文收发、业务资料收集、即时通讯服务等功能,满足各级疾控开展协同工作的需要。

省级疾控数据中心初具规模

浙江省疾控中心承担了省级疾控系统数据中心建设的任务,现有服务器50余台,存储空间达10T,近年来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实现硬件资源按需分配、灵活配置、统一管理,为建立云计算中心奠定基础。在安全防护方面采用多级防火墙、堡垒主机、日志审核等设备,加强网络安全,采用多机负载、线路负载、虚拟化、磁盘阵列等软硬件技术提高数据中心性能。目前数据中心共有7条出口链路,其中互联网3条,出口总带宽210M,能满足全国各地用户的访问需求;专线4条,分别连接省卫生专业网、省卫生厅内网、国家疾控中心数据中心、省档案局数据异地备份中心。依托省卫生专业网、VPN网络与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互联。

开拓疾病监测网络信息系统新模式

李莉谈到:“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为疾控监测网点的医院纷纷建立了信息系统,传统的疾病监测网络报告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监测信息采集方式,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监测网络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确保疾控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2011年,浙江省作为国家试点省,组织开展公共卫生数据采集交换平台试点项目,组织包含疾控、医疗、社区卫生、区域卫生在内的管理与服务机构,通过网络构建、分级平台部署、业务系统改造、接口调试等技术方案实施,建立了传染病、慢病、死因等报告数据从报告机构到最终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传输通道。

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交换平台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实时、自动采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信息,达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的效果,使各级公共卫生机构能很好地利用公共卫生数据开展疾控工作,并当好参谋,通过数据的分析提出公共卫生行动的对策和建议。并且提供了数据异地存放、全网查询的信息共享模式,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报告质量。

公共卫生数据统一采集平台三级架构,以标准开放、信息共享的理念设计,为当今区域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建设规范,推进了在区域信息化建设中整合公共卫生应用需求。以分级部署、逐级传输的架构模式,推进了在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中公共卫生信息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整合,以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协同。

2013年以来,浙江省继续深化公共卫生三级平台试点工作,李莉说:“现在宁波市鄞州区的传染病数据报告可以真正地做到每天实时传送到国家的系统中。我们也正在将这个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方推广。”(注:慢病还未正式启动)在谈到鄞州区的成功时,李莉总结说:“鄞州区有超前的区域平台信息集成意识,区域公共卫生平台上集成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信息,通过平台可以把我们所要的监测数据交换出来。通过平台交换方式采集数据到相应的报告管理系统中去,这是今后基于卫生医疗大数据的疾病监测发展方向。”

正如李莉所说,宁波市鄞州区的这一成果目前正在向浙江省11个市推广,在各市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将被纳入到公共卫生数据采集技术方案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并为进一步在全国推广积累经验和方法。

李莉:

平台化建设思路为疾控大数据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是从1990年开始在卫生防疫站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负责传染病报告通讯,当时是点对点通讯,没有现在这样的网络直报系统。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位有了局域网,内部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化,传染病报告转变为网络直报。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全省疾控业务信息系统开发项目不断。但是,由于系统建设的高度集中和封闭性,在不同系统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也筑起了一道道“信息屏障”,难以满足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资源调度和利用,也难以适应国家、省、市、县分级管理、区域化管理的疾控业务模式,更无法兼顾各地数据利用需求。在不同架构、不同地域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整合的问题正越来越受重视。信息共享、数据集成的平台构建成为当前信息化重点工程。目前着重研究数据交换这方面的技术方案,只有搭建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才能在平台上“各取所需”,才能真正让疾控业务协同起来,人口健康的大数据才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利用。

疾控的监测信息主要来自一线的卫生医疗服务,只有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良好的信息互通,才能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大数据。浙江省一直在推动区域平台建设,疾控信息化需要尽早介入到区域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去,而不是等待。但是,这需要有共识以及多方的协同努力。

分级建设这个概念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三级平台规划,但一直未真正启动。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架构,疾控作为五大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分数据中心,主要承载疾控业务信息系统的运行以及数据的采集、交换和数据仓库建设。因此,分级建设是加强各级疾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当然,在分级平台建设上,标准先行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统一数据标准,才能做到有效地共享信息。

目前,浙江省承担了国家的数据交换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试点工作,按照方案要求,我们组织了宁波市鄞州区这样一个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一条线上的试点工作,并在技术方案上做了相应的部署调试及改造。现在,传染病数据从鄞州区报上来到宁波市再到浙江省再到国家这一条线已经走通了。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改进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方案,使之更具有实施的可行性。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男16例, 女7例, 39~72岁, 平均56岁。贲门癌l2例, 胃底体癌11例。临床表现进食哽噎感5例, 上腹隐痛、饱胀、体重减轻14例, 呕血、黑便、贫血4例, 经胃镜检查活检全部证实为胃部恶性肿瘤。病理活检诊断, 高分化腺癌11例, 低分化腺癌8例, 溃疡型腺癌4例。CT发现脾门淋巴结肿大3例, 胰尾转移1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取仰卧位。经上腹正中切口, 上至剑突上2~3cm, 下至脐下2cm, 显露困难者可切除剑突, 肋弓狭窄者经附加左上腹横切口或切除部分肋软骨, 大部分使用双肋弓悬吊拉钩, 切断肝左三角韧带, 将肝左叶牵向右侧以获得良好术野显露。将大网膜从横结肠附着处剥离, 找准横结肠系膜前页腹膜间隙, 采用锐性分离, 直达胃胰皱襞, 切断结扎胃短血管、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胃左动静脉、胃右血管及胃网膜右血管, 若病灶有胃周脏器受侵及膈肌受侵者, 连同胃周脏器及受侵膈肌一并切除, 清扫下纵隔内肿大淋巴结。按D2清扫周围淋巴结, 距肿瘤上缘5cm切断食道, 如无食道侵犯, 切除食道下端3cm即可;在幽门下1~3cm切断十二指肠, 距屈氏韧带40~50cm处将空肠上提与食道做端侧吻合及空肠间Braun’s吻合, 距食管空肠吻合口约10cm环扎输入段空肠以“代胃”, 近端胃次全切除时应保留胃网膜右血管以保证残胃血供。常规术前放置营养管, 关腹前用43℃蒸馏水2000mL冲洗腹腔, 残余液体用吸引器吸净, 术中不用干纱布擦吸, 以防对腹膜损伤而引起癌细胞种植。

2 结果

本组全胃切除11例, 其中6例合并脾及胰尾切除, 近端胃切除12例。手术全部成功, 无术中大出血与死亡病例, 术后并发肺炎1例, 膈下积液感染1例, 经二次手术引流治愈。返流性食管炎8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 生存期最短为术后6个月, 最长3年失访, 生存期超过3年者19例 (82.6%) , 生存曲线 (图1) 。

3讨论

早期胃癌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 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存活率一般在40%左右[2]。外科手术治疗胃癌主要是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及范围决定手术方式, 由于胃癌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和分期的不同, 其切除范围和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使之达到根治目的又能尽可能减少对机体损伤一直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由于贲门癌和胃底体癌解剖位置特殊性, 加上肿瘤生长浸润使手术入路有时难以把握, 经胸和胸腹联合切口便于近端胃癌操作, 但创伤大, 时间长, 还可发生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乳糜胸等并发症, 且术后护理困难, 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经腹切除为最佳选择。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和器械发展, 经腹游离食道下段后拉入腹腔可达5~10cm, 如术中使用双侧肋弓悬吊拉钩, 可直视下解剖分离下段食管, 方便清扫下段食管旁淋巴结, 尤其使用吻合器, 从而克服了食道切除长度有限、手工吻合困难及吻合口瘘发生率高等不足, 使大多数顺利经腹切除成为可能。如术前X线报告胃上部癌侵犯腹段食管<3cm者, 经腹手术是胃上部癌标准术式, 行近侧部分胃切除术可达根治目的[3]。临床研究显示近端胃癌预后较远端胃癌差, 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近端胃癌早期缺少特异性症状且易侵犯周围脏器, 手术切除范围大、并发症多、同时近端胃癌可通过淋巴管经食管途径至纵隔, 经胰腺上缘途径至腹腔, 经腹主动脉旁至腹膜后, 淋巴转移率较中下部癌高, 常导致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及切缘癌残留;此外, 近端胃癌病理特征多显示恶性程度高, 分化程度低, 且呈浸润性生长, 往往需要行全胃切除, 和保留一些胃组织的胃次全切除有着质的差别。总之, 提高早期诊断率, 根据胃部恶性肿瘤的解剖部位,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结合术后病理诊断进行辅助化疗和必要的营养支持及综合治疗, 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索近端胃部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近端胃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资料。结果 全胃切除11例, 近端胃切除12例, 全部获得成功, 无术中大出血与死亡病例, 术后并发肺炎1例, 膈下积液感染1例, 经二次手术引流治愈。返流性食管炎8例。结论 提高早期诊断率, 根据胃部恶性肿瘤解剖部位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结合术后病理诊断进行辅助化疗和必要营养支持及综合治疗, 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恶性肿瘤,胃部,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忠裕.胃癌手术方法选择[J].腹部外科, 2006, 19 (5) :266~268.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10~416.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

肺恶性肿瘤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1.1 一般资料21例患者中男8例, 女13例。年龄30~83岁, 平均年龄60岁。主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17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